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597968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29350.0

申请日:

2010.06.05

公开号:

CN102912807A

公开日:

2013.02.0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E02D 23/08申请日:20100605授权公告日:20151125终止日期:2016060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D 23/08申请日:20100605|||公开

IPC分类号:

E02D23/08

主分类号:

E02D23/08

申请人:

朱虹

发明人:

朱奎

地址:

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镇标西路71弄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本发明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生石灰桩倾斜率为75°~90°;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顶升量达到8~10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生石灰桩桩长根据顶升量进行调整,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距为1.2~1.4cm;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距为1.2~1.4cm;顶升量大于5cm且小于10cm时,桩长为6~7m,桩间距为1.2~1.1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0cm且小于14cm时,桩长为7~8m,桩间距为0.9~1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4cm且小于17cm时,桩长为8~9m,桩间距为0.8~0.9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7cm且小于20cm时,桩长为9~10m,桩间距为0.7~0.8cm。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

说明书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适用于市政领域。
背景技术
沉井施工时由于各种因素出现倾斜现象,传统的方法采用掏土下沉进行纠偏。但对于一些有功能性要求的沉井,如果沉井标高下降会影响其使用功能,只能通过顶升纠偏的方法进行纠偏以满足使用要求。在地基中灌入生石灰块,由于生石灰块吸收桩周土中的水分发生消化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桩身体积膨胀,使桩间土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另外石灰在地基土中会产生离子交换、胶凝作用,使土中粘粒的颗粒含量大大减小,土的力学性质有所改善。可以利用以上原理对沉井进行顶升纠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解决沉井的顶升纠偏的问题。
本发明中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生石灰桩倾斜率为75°~90°。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顶升量达到8~10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
生石灰桩桩长根据顶升量进行调整,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距为1.2~1.4cm;顶升量为5~10cm,桩长为6~7m,桩间距为1.2~1.1cm;顶升量为10~14cm,桩长为7~8m,桩间距为0.9~1cm;顶升量为14~17cm,桩长为8~9m,桩间距为0.8~0.9cm;顶升量为17~20cm,桩长为9~10m,桩间距为0.7~0.8cm。
对于淤泥质土,生石灰桩直径为400~450cm;对于粘土,生石灰桩直径为450~500cm;对于砂土,生石灰桩直径为500~600cm。
生石灰桩配料以生石灰为主,并掺入掺和料粉煤灰和附加剂石膏。对于不同含水量采取不同的粉煤灰掺入量和石膏掺入量,当含水量为30%以下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5%,石膏掺入量为5%;当含水量为30%~5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3%,石膏掺入量为4%;当含水量为50%~7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1%,石膏掺入量为3%;当含水量为70%~9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9%,石膏掺入量为2%;当含水量为90%以上时,粉煤灰掺入量为7%,石膏掺入量为1%。
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
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掺加3%的水玻璃,水玻璃模数为2.4~3.4,水玻璃浓度为40oBe。
本发明顶升量为20cm以内。本发明利用生石灰的吸水、膨胀、发热以及与桩周围土体发生离子交换等作用,从而使得桩周土的含水量降低,密实度提高,同时达到顶升纠偏的目的。本发明具有施工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沉井纠偏示意图
附图标志:1、生石灰桩,2、沉井,3、地基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沉井纠偏示意图。本实施例沉井2需要顶升12cm,沉井2下面地基土3为淤泥质土,含水量为60%。生石灰桩1布置在沉井2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1斜向打入地基土4中,生石灰桩1倾斜率为80°。沉井2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3顶升量达到8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1,使沉井2继续顶升4cm。
生石灰桩1桩长为8m,桩间距为0.9cm,桩直径为400cm。生石灰桩1配料以生石灰为主,并掺入掺和料粉煤灰和附加剂石膏。粉煤灰掺入量为11%,石膏掺入量为3%。
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根据浆液扩散半径和砂层的孔隙率按《注浆技术规程》计算获得;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避免由于注浆压力过大将临近的孔壁压垮。
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掺加3%的水玻璃,以增加其抗渗性和早期强度,水玻璃模数为3,水玻璃浓度为40oBe。浆液配置开始到注浆完成的时间不大于1h。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912807A43申请公布日20130206CN102912807ACN102912807A21申请号201210429350022申请日20100605201010201389820100605E02D23/0820060171申请人朱虹地址325024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镇标西路71弄2号72发明人朱奎54发明名称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

2、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本发明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等特点。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1页21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生石灰桩倾斜率为7590;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顶升量达到810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生石灰桩桩长根据顶升量进行调整,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

3、距为1214CM;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距为1214CM;顶升量大于5CM且小于10CM时,桩长为67M,桩间距为1211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0CM且小于14CM时,桩长为78M,桩间距为091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4CM且小于17CM时,桩长为89M,桩间距为0809CM;顶升量大于或等于17CM且小于20CM时,桩长为910M,桩间距为0708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顶升纠偏方法,其特征是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

4、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权利要求书CN102912807A1/2页3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适用于市政领域。背景技术0002沉井施工时由于各种因素出现倾斜现象,传统的方法采用掏土下沉进行纠偏。但对于一些有功能性要求的沉井,如果沉井标高下降会影响其使用功能,只能通过顶升纠偏的方法进行纠偏以满足使用要求。在地基中灌入生石灰块,由于生石灰块吸收桩周土中的水分发生消化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桩身体积膨胀,使桩间土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另外石灰在地基土中会产生离子交换、胶凝作用,使土中粘粒的颗粒含量大大减小,土的力学性质有所改善。可以利用以上。

5、原理对沉井进行顶升纠偏。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井顶升纠偏方法,解决沉井的顶升纠偏的问题。0004本发明中生石灰桩布置在沉井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斜向打入地基土中,生石灰桩倾斜率为7590。沉井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顶升量达到810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生石灰桩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注浆施工。0005生石灰桩桩长根据顶升量进行调整,顶升量为5CM以内,桩长为56M,间距为1214CM;顶升量为510CM,桩长为67M,桩间距为1211CM;顶升量为1014CM,桩长为78M,桩间距为091CM;顶升量为1417CM,桩长为89。

6、M,桩间距为0809CM;顶升量为1720CM,桩长为910M,桩间距为0708CM。0006对于淤泥质土,生石灰桩直径为400450CM;对于粘土,生石灰桩直径为450500CM;对于砂土,生石灰桩直径为500600CM。0007生石灰桩配料以生石灰为主,并掺入掺和料粉煤灰和附加剂石膏。对于不同含水量采取不同的粉煤灰掺入量和石膏掺入量,当含水量为30以下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5,石膏掺入量为5;当含水量为305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3,石膏掺入量为4;当含水量为507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11,石膏掺入量为3;当含水量为7090时,粉煤灰掺入量为9,石膏掺入量为2;当含水量为90以上时,粉煤灰掺。

7、入量为7,石膏掺入量为1。0008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0009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掺加3的水玻璃,水玻璃模数为2434,水玻璃浓度为40OBE。0010本发明顶升量为20CM以内。本发明利用生石灰的吸水、膨胀、发热以及与桩周围说明书CN102912807A2/2页4土体发生离子交换等作用,从而使得桩周土的含水量降低,密实度提高,同时达到顶升纠偏的目的。本发明具有施工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附图说。

8、明0011图1沉井纠偏示意图0012附图标志1、生石灰桩,2、沉井,3、地基土具体实施方式001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0014图1为沉井纠偏示意图。本实施例沉井2需要顶升12CM,沉井2下面地基土3为淤泥质土,含水量为60。生石灰桩1布置在沉井2需要顶升的部位,生石灰桩1斜向打入地基土4中,生石灰桩1倾斜率为80。沉井2顶升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待沉井3顶升量达到8CM要暂时停止施工,3D后待土体基本稳定后再行施工生石灰桩1,使沉井2继续顶升4CM。0015生石灰桩1桩长为8M,桩间距为09CM,桩直径为400CM。生石灰桩1配料以生石灰为主,并掺入掺和料粉煤灰和附加剂石膏。粉煤灰掺入量为11,石膏掺入量为3。0016注浆竖向区域为2M深度范围内,平面区域为沉井外围3050CM,注浆管布置间距为1215M,施工时先进行外围注浆,再进行沉井内部注浆。外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来控制,根据浆液扩散半径和砂层的孔隙率按注浆技术规程计算获得;中间孔注浆量根据注浆量和压力进行双重控制,压力不超过25MPA,避免由于注浆压力过大将临近的孔壁压垮。0017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浆掺加3的水玻璃,以增加其抗渗性和早期强度,水玻璃模数为3,水玻璃浓度为40OBE。浆液配置开始到注浆完成的时间不大于1H。说明书CN102912807A1/1页5图1说明书附图CN10291280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