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5872729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95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34388.8

申请日:

2011.08.16

公开号:

CN102375387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3G 15/20申请日:20110816授权公告日:20150422终止日期:2017081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3G 15/20申请日:20110816|||公开

IPC分类号:

G03G15/20; G03G15/00

主分类号:

G03G15/20

申请人:

株式会社理光

发明人:

吉田隆司; 鲤沼宣之; 宇野麦二郎; 高桥朋子; 石桥干生; 善波英树; 中川悦典; 桥本俊一; 尾崎直幸; 金谷秀彰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0.08.18 JP 2010-18348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杨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其目的在于用定影液使得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以减少定影加热电力消费,避免定影液造成的图像紊乱、以及定影液涂敷量偏差等问题。本发明利用膨润软化调色剂、并使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状态的增塑剂,将包含该增塑剂的定影液涂敷到媒体(S)上,而后使调色剂载置体(11)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媒体(S)上的定影液,同时进行转印,而后加热媒体(S)上的定影液以及调色剂图像,使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并定影到媒体S上。在转送部(D)中定影液从送供给装置(56)转送到涂敷部件(44)。积蓄在该转送部(D)中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成像装置, 其中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影液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 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 置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以及,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 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 : 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所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 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置, 用于向该涂敷装置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 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所述定影 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定影 液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一通 道、 以及, 不与该涂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部件以 及所述供给装置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 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敷部 件、 以及 / 或者所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 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 部以外。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所述涂 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将被 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由该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 1 ~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并软化 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装置的 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示该功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7: 根据权利要求 1 ~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 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
8: 根据权利要求 1 ~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 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9: 根据权利要求 1 ~ 8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置的调 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 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体上 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 2 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1: 根据权利要求 1 ~ 10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具备辊 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定影。

说明书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 传真机、 打印机等成像装置, 该成像装置在用调色剂形成调色 剂图像并将该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体之际, 通过加热来对纸张等记录媒体进行定影、 进而 形成图像。 具体涉及使用适于以定影液定影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 来进行定影、 进而形成 图像的成像装置。背景技术
     在用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图像、 并将该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体之际, 现有的复印机、 传真机、 打印机等成像装置一般通过加热来对纸张等记录媒体进行定影, 进而形成图像。 在 上述成像装置中, 调色剂通过加热软化, 固定到记录媒体上, 为此, 若要确保定影性能, 则需 要充分软化接触记录媒体的部分的调色剂。而在进行充分软化时, 需要充分加热该调色剂 等, 该加热需要大量电能。然而, 目前对成像装置的节能要求日渐高涨。考虑到上述加热所 需要的电能在成像装置的整体电能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节能的最佳对策是降低这一 份电能。对此, 目前提出了各种有关利用液体来提高调色剂在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性能的技 术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 1(JP 特许第 4224076 号公报 ) 公开了在记录媒体的调色剂图像上 涂敷用于软化并 / 或膨润调色剂的定影液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不需要加热便能进行定 影, 相比于现有技术, 有利于大幅度节约电能。与此相同, 专利文献 2(JP 特许第 4354164 号 公报 ) 也提出了不需要利用加热来软化调色剂的节能技术, 该技术方案将定影液提供到中 间转印体的调色剂图像上, 使调色剂发生变化, 形成具有粘性的薄膜状, 进而, 变成薄膜状 的调色剂利用其自身的粘性转印或定影到记录媒体上。
     但是, 在记录媒体或中间转印体载置的调色剂图像上涂敷定影液, 会发生图像紊 乱的问题。针对该问题, 例如, 专利文献 1 公开了用诸如非接触喷墨方式来涂敷定影液、 并 在记录纸移动方向上逐渐增加涂敷量的技术方案。 用喷墨方式的喷头在粉末调色剂图像上 喷射定影液, 即便是在减少定影液的情况下, 也会在定影液滴落时发生调色剂飞散纷乱, 并 附着到的喷头的喷嘴上的问题。 喷嘴堵塞的原因之一便是喷射使调色剂膨润溶解的液体的 喷嘴上附着了调色剂。 另外, 在记录媒体载置的调色剂图像上涂敷定影液的情况下, 为了确 保定影性能, 需要大量液体来使得该定影液到达调色剂与记录媒体之间的接触部分, 然而, 涂敷大量的液体必然会因干燥而产生加热的必要性, 这样便发生需要增加必要的电能和定 影时间的问题。
     而在上述提供定影液、 在中间转印体上使调色剂变为薄膜状、 并转印到记录媒体 上的技术方案中, 为了形成图像, 需要定影液达到起到无需加热便能使得调色剂变为薄膜 状的作用的状态, 而为了将定影液给与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 不但会发生定影液混入连 接中间转印体的成像部中的问题, 而且该定影液在成像装置使用环境温度下显示调色剂薄 膜化的功能, 因此会有对机内其它部件发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或问题。
     关于定影液在成像装置使用环境温度下发生作用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 3(JP 特开 2007-121652 号公报 ) 提出如下方案, 即在利用以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方式的成 像装置中, 预先将定影液付与记录媒体, 该定影液与载体液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合性, 而后, 流入载体液, 该载体液存在于液体显影中形成的调色剂层中的调色剂之间, 同时, 使调色剂 层溶解膨润并定影到记录媒体上。然而, 该技术方案虽然能够抑制付与定影液时带来的图 像紊乱, 但是, 定影液作用于载体液时却可能造成图像紊乱, 而且, 定影液在成像装置的使 用环境下起作用, 有可能对装置内部的其他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进而, 该技术方案如果在图 像转印之前付与定影液, 则其相比于转印之后付与定影液所需要的定影时间长。 再者, 由于 定影液与液体显影剂之间的亲和性十分重要, 因此该技术方案无法适用于非液体显影的显 影装置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在记录媒体载置调色剂图像之前将液体涂敷到记录媒体上, 这样, 液体涂敷所造 成得图像紊乱能够得到控制, 但是需要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大量液体, 因而需要进行干燥, 为 此可以预料该技术方案需要加热, 而且电力消费增加、 定影时间增长。对此, 例如专利文献 4 提倡采用直接记录方式, 即被称之为调色剂喷射、 直接调色、 或调色剂投射等方式, 这些方 式中调色剂飞翔、 滴落到记录媒体上, 直接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该技术方案在调色剂滴 落之前的记录媒体上, 涂敷含有溶解或膨润调色剂中的树脂的软化剂, 以此减轻直接记录 方式中调色剂滴落时的飞散, 有利于促进定影。 也就是说, 指望通过预先在记录媒体表面涂 敷含有软化剂的涂敷液, 来提高调色剂冲突时调色剂在转印面上的附着力, 或者降低调色 剂冲突时的反作用力。在调色剂附着之前涂敷的涂敷液成为被记录纸表面的纤维吸收的 状态, 吸收了水分的纤维变得柔软, 这样, 有望减轻调色剂滴落时粉末的飞散, 但是, 若要溶 解、 膨润调色剂, 并对定影性能产生影响, 需要有相当量的涂敷液与调色剂接触。而如果飞 落的调色剂仅仅是附着在记录媒体上, 记录媒体表面的微量涂敷液仅仅接触调色剂, 则该 涂敷液不可能渗透到调色剂层中, 这不仅无法指望减轻调色剂的飞散, 而且定影性能的确 保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 该技术方案还包括预先在中间转印体上涂敷液体, 通过飞落的调色 剂来进行制像, 并接触记录媒体进行转印的技术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 调色剂层的渗透虽然 能够得到促进, 但是, 可能对装置内部其他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 还有其它公开的技术方案, 例如, 专利文献 5(JP 特开 2009-095990 号公报 ) 公开了用封闭板在液体涂敷对象物上涂敷液体的涂敷辊与向该辊提供液体的供液辊之间 存储液体的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 6(JP 特开 2007-301818 号公报 ) 公开了用刮刀接触涂敷 辊外周面, 去除过剩的液体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 7(JP 特开 2008-149259 号公报 ) 公开了用 吸收液体的部件或擦拭器接触涂敷辊的外周面, 或者将吸收液体的部件接触该涂敷辊的侧 面, 以防止辊转动带来液体飞溅的技术方案。
     目前, 还没有任何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以减少定影加热所需电能为目、 采用改 善定影性能的定影液时回避上述所有问题, 即既能够避免使用该定影液引起的问题, 如图 像紊乱、 干燥用电力消费、 定影时间增加、 以及对装置内部部件的不利影响等, 同时又能够 回避液体性能下降, 进而成像时不局限于仅适用液体显影。
     如果将在液体涂敷对象物上涂敷液体的涂敷辊与向该辊提供液体的供液辊之间 储蓄液体的结构, 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涂敷改善定影性能的液体的结构, 则会出现储蓄液 体随着辊的转动而传往辊端部, 并趋于进入辊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区域的现象。 此时, 如 果进入的液体被涂敷到记录媒体上, 则对应于辊端部区域的记录媒体上液体量增加, 发生涂敷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该问题, 采用刮刀、 吸液部件、 或擦拭器接触辊的外周面的结 构来解决比较困难, 但是, 可以考虑采用以封闭板或吸液部件接触辊侧面的结构。然而, 利 用封闭板结构来堵住传往辊端部并进入该相对区域的液体, 需要封闭板以较大的压力来接 触辊侧面, 从而会增加辊的转动力矩, 造成电力消费增加的问题。 而采用吸液部件的结构来 吸收传往辊端部并进入该相对区域的液体, 则需要该部件以较大面积来接触辊侧面, 其结 果未引起相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成像装置, 该成像装置采用形成调色剂图像 的调色剂为适用于以定影液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在力图减少定影加热所需电能的同 时, 还能够回避使用定影液造成的图像紊乱、 干燥用电力消费、 定影时间增加、 以及对装置 内部部件的不利影响, 进而能够避免涂敷到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量分布不均, 并且成像时 不局限于仅适用液体显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具体提供具有以下特征的技术方案。
     (1) 一种成像装置, 其中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 影液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 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 置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 的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 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 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 所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 置, 用于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所述定影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 件。 (2) 根据上述 (1)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 一通道、 以及, 不与该涂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3)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 部件以及所述供给装置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 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4)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 敷部件、 以及 / 或者所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 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 转送部以外。
     (5) 根据上述 (1) ~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 述涂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 将被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用该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
     (6) 根据上述 (1) ~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
     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 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示该功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7) 根据上述 (1) ~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 境温度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
     (8) 根据上述 (1) ~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 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9) 根据上述 (1) ~ (8)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 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 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0) 根据上述 (1) ~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 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 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1) 根据上述 (1) ~ (10)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 具备辊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定影。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影液 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 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 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的 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调 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记 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所 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 置, 用于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所述定影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 件。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 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 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 还能够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 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 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定影液引导到所述转送 部以外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道、 以及, 不与该涂 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 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 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 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 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 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
     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部件以及所述供给装置 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 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 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 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与涂敷部件以及供给部件非接触的定影液诱导部件能够将蓄积 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 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防止涂敷部件、 供 给装置、 以及定影由到部件的磨耗, 抑制定影液粘度上升, 提供能够始终进行良好成像的成 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敷部件、 以及 / 或者所 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这样, 该成 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 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 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接触涂敷部件以及供给部件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 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 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进一步进行良好成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述涂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 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将被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用该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 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 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 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 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 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 图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 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示该功 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 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 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 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 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 的成像装置。
     本发明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
     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 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 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 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 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 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 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 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 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 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 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 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 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 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 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 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 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 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 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 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 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 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 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 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 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 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 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具备辊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 定影。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进行均匀加热, 不但有利于提高定影性能、 而 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使用定影液来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 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图 1 是采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 2 是图 1 所示图 1 所示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的模块图。
     图 3 是显示利用加热来使得增塑剂显示膨润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来降低定影下 限温度的示意图。
     图 4 是显示利用加热来使得增塑剂显示膨润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来提高污迹性 能的试验结果的图。
     图 5 是用于说明对比调色剂与记录媒体接触进行转印时和非接触转印时的定影 液在调色剂中渗透状态的示意图。
     图 6 是调色剂与记录媒体接触进行转印时, 渗透到调色剂之间的定影液经加热而 被膨润并软化, 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的图。
     图 7 是图 1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以及其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 8 是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俯视图。
     图 9A 和图 9B 是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该定影液 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0A 和图 10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1A 和图 11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2A 和图 12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3A 和图 13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4A 和图 14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5A 和图 15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6A 和图 16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7A 和图 17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8A 和图 18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19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图 20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俯视图。
     图 21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图 22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图 23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图。
     图 24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处于其他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 25 是图 24 所示状态下, 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
     剖视图。
     图 26 是另一例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图 27 是图 26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 28 是图 26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 29 是采用本发明的具有其他结构的成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图 30 是采用本发明的具有其他结构的成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是采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成像装置 100 为包括复印机、 打印机、 以 及传真机的多功能复合机, 能够形成彩色图像, 除此之外, 本发明还适用于其它成像装置, 如黑白机、 单独的复印机或打印机或传真机, 或包括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复合机。 当成像装置 为打印机时, 根据外部收信获得的图像信息所对应的图像信号来进行成像处理。成像装置 为传真机时的成像处理与此相同。
     成像装置 100 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除了普通复印等使用的普通纸以外, 还可以使 用 OHP 薄片、 卡片、 以及明信片等厚纸、 信封等薄片记录媒体。此外, 成像装置 100 还可以进 行双面成像, 即在作为记录媒体即纸张的记录体材料的转印纸 S 的两侧形成图像。 成像装置采用串联结构, 用于形成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色分解颜色所对 应的图像的鼓状像载置体, 即作为感光体的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沿着转印带 11 的架设 方向, 以四连串联方式排设。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转动自在地受到主机 99 的未图示框架的支承, 主机 99 在成像装置 100 中起打印机作用。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沿着作为用于载置调色剂图像 的转印带 11 的移动方向, 从上游依次排设, 该转印带 11 为中间转印体即中间转印带, 其移 动方向为图 1 中的 A1 方向, 为逆时针方向。各个标记后面附加的 Y、 M、 C、 K 表示黄色用、 红 色用、 青色用、 黑色用的部件。
     各个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分别具备用于形成黄色 (Y)、 红色 (M)、 青色 (C)、 黑 色 (K) 的图象的制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被设置在大致位于主机 99 内部中心且以环状带构成的 转印带 11 外周面即制像面一侧, 这些感光鼓的转动轴互相平行, 而且在转印带 11 的转动方 向 A1 上以相等的规定间隔排列。
     转印带 11 面对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沿箭头方向 A1 转动。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先分别重叠转印到在箭头方向 A1 上转动的转印带 11 上, 而后一次性转印到转印纸 S 上。为此, 成像装置 100 采用的是中间转印方式, 并且为 串联型间接转印方式的电子照相装置。
     转印带 11 的下侧部分与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相对设置, 该相对设置部 分的位置构成初级转印区域的初级转印部 58, 在该初级转印部 58 中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 11 上。
     转印带 11 上的重叠转印按如下进行。在转印带 11 沿 A1 方向移动的过程中, 隔着 转印带 11 与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相对设置的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施加 电压, 使得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像个一定时间重叠转印到转印带
     11 上的相同位置。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内部设有一下装置, 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作为制像 装置 ; 转印带单元 10, 为中间转印单元即初级转印单元, 其中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 带 11 ; 次级转印装置 5, 位于图 1 中转印带 11 的右侧与转印带 11 相对设置 ; 光扫描装置 8, 作为进行光写入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 与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的下方相对设置。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内部还包括以下装置, 片材供给装置 61, 位于光扫描装置 8 下方, 为作为供纸单元的供纸盒, 其中载积多页转印纸 S, 该转印纸 S 被送往转印带 11 与 次级转印装置 5 之间形成的次级转印部 57 ; 一对定位辊, 其作为输送辊, 配合成像装置 60Y、 60M、 60C、 60K 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时刻, 将来自片材供给装置 61 的转印纸 11 送往次级转印部 57 ; 以及, 未图示传感器, 用于检测转印纸 S 的前端是否到达一对转印辊 4。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内部包括以下装置, 定影装置 6, 为用于对转印纸 S 上的 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辊式定影单元 ; 定影液涂敷装置, 其作为定影液涂敷单元, 在转印纸 S 从一对定位辊 4 送往次级转印部 57 之前, 即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转印纸 S 被转印调色剂 图像之前, 在该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 排纸辊 7, 作为排纸装置, 将定影完毕的转印纸 S 排 出主机 99 ; 调色剂罐 9Y、 9M、 9C、 9K, 位于转印带单元 10 的上方, 其中分别装填黄色、 红色、 青 色、 黑色调色剂 ; 排纸盘 17, 由机体内的排纸部形成, 用于堆积从主机 99 上方的排出辊 7 排 出到主机 99 外部的转印纸 S。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中还具备设于该图 1 右侧的双面单元 51、 以及位于主机 99 上方用于读取原稿的扫描装置 98。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中还包括以下部分, 用纸输送通道 81, 该通道 81 从图右侧 下方向上方形成, 途中设有次级转印部 57、 一对定位辊 4、 定影装置 6、 以及排纸辊 7, 从片材 供给装置 61 送出的转印纸 S 进入该用纸输送通道 81 ; 供纸通道 82, 沿着用纸输送通道 81 种转印纸 S 的输送方向, 在一对定位辊 4 的上游, 与来自双面单元 51 的用纸输送通道 81 汇 合; 以及, 再供纸输送通道 83, 沿着用纸输送通道 81 种转印纸 S 的输送方向, 在定影装置 6 的下游, 从用纸输送通道 81 分歧形成。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中还进一步包括以下部分, 用于驱动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转动的未图示驱动装置、 控制成像装置 100 整体动作的运算部 CPU、 作为存储装置 包含存储器的控制装置 91、 以及连接外部电源向成像装置 100 中各种元件装置供电的未图 示电源单元。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的外表面上设有未图示操作面板, 该操作面板上具有未图 示液晶显示器, 该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装置, 用于指定该成像装置 100 的动作、 以及动作形 态, 例如进行成像开始指示的未图示开始开关、 以及输入转印纸 S 厚度的纸张型号输入键 等, 同时还显示规定显示。
     如图 1 所示, 成像装置 100 的为机体排纸型成像装置, 其中的排纸盘 17 位于主机 99 上方且读取装置 98 下方。
     转印带单元 10 除了具有转印带 11 以外, 还具有以下部件, 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用于作为初级转印偏压辊 ; 驱动辊 72, 作为驱动部件, 其包括多个辊, 用于架设转 印带 11 ; 清洁对向辊 74, 用于作为拉设辊 ; 拉设辊 33、 34, 作为支持辊, 与驱动辊 72 以及清 洁对向辊 74 一起拉设转印带 11 ; 以及张力辊 75, 位于转印带 11 的圈外, 与接触转印带 11
     的清洁对向辊 74 一起向转印带 11 施加张力。
     此外, 转引带单元 10 还进一步包括以下部件, 清洁装置 13, 作为带清洁装置, 位于 面对清洁对向辊 74, 与转印带 11 相对设置, 用于清洁转印带 11 表面 ; 驱动装置, 用于作为 驱动驱动辊 72 转动的未图示驱动系统 ; 电源以及偏压控制装置, 用于向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施加初级转印偏压, 并与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一起构成初级转印装 置。
     清洁对向辊 74、 拉设辊 33、 34、 以及张力辊 75 为跟随受驱动辊 72 驱动转动的转印 带 11 的从动辊。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分别从转印带 11 的内表面推压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形成初级转印夹持部。该初级转印夹持部形成在转印带 11 之中从清洁对向 辊 74 到拉设辊 33 之间略呈水平的拉设部分。清洁对向辊 74、 拉设辊 33、 以及张力辊 75 具 有稳定初级转印夹持部的功能。
     各个初级转印夹持部中受初级转印偏压的影响, 在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与初 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之间形成出一转印电场。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的调色剂 图像受该初级转印电场以及夹持压力作用而被初级转印到转印带 11 上。
     驱动辊 72 经由转印带接触次级转印装置 5, 其间形成次级转印部 57。
     清洁对向辊 74 是具有张力辊功能的张力部件, 其与张力辊 75 一起向转印带 11 施 加适于转印的规定大小的张力。
     清洁装置 13 设于图 1 中的转印带 11 的左下方, 具体位于清洁对向辊 74 的下方。 图 1 中省略显示清洁装置 13, 但其中包括作为清洁部件在清洁对向辊 74 对面与转印带 11 接触的刷辊、 清洁刮刀、 收纳清洁部件的外壳、 以及位于图 1 中外壳的图面前方的废调色剂 回收罐。
     清洁装置 13 用刮清洁部件刮去转印带 11 上的残留调色剂等异物, 清洁转印带。 被 从转印带 11 上刮去的异物被保存在废调色剂回收罐中。打开前方表面面板废, 可从图 1 的 图面前放取出调色剂回收罐, 当内部的异物装满后交换新的废调色剂回收罐。下述中的清 洁装置 71Y、 71M、 71C、 71K 也具有相同的可交换的废调色剂回收罐。
     在此省略详细显示次级转印装置 5, 但该次级转印装置 5 包括次级转印辊和弹簧, 次级转印辊与驱动辊 72 相对设置, 并接触转印带 11 的次级转印辊 ; 弹簧作为施加作用力的 部件, 用于在次级转印辊与转印带 11 之间形成次级转印部 57 中, 向次级转印辊施加转印带 11 方向的作用力。次级转印受电源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电压, 不仅依靠弹簧以压力接 触转印带 11, 而且通过偏压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 11 上。此外, 次级转印辊还具有将 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之后的转印纸 11 送往定影装置 5 的片材输送功能。弹簧使送入次级转 印部 57 的转印纸 S 紧贴在转印带 S 上, 并以压力将转印带 11 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转 印纸 S 中经过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定影液的面进行转印。
     省略了详细图示的光扫描装置 8 包括半导体激光等光源、 多角镜、 Fθ 透镜、 反射 镜等部件, 根据对应于所要形成的图象的数据, 控制装置 91 控制光源发光, 同时驱动多角 镜转动, 使激光光束扫描并照射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各自表面, 形成对应于黄色、 红 色、 青色、 黑色的静电潜像。
     片材供给装置 61 被设于主机 99 下部中光扫描装置 8 的下方, 用于放置多页重叠 的转印纸叠。 片材供给装置 61 包括以下部件, 即供纸盒 25,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上下两层,分别收纳呈纸叠状的多页转印纸 S ; 供纸辊 24, 其接触各个供纸盒 25 中放置的转印纸 S 中 位于最上面的转印纸 S 的上表面 ; 未图示分离辊, 用于从供纸辊 24 送出的转印纸 S 中分离 一张, 并进一步输送该张转印纸 S ; 开闭检测传感器, 作为未图示检测装置, 用于检测供纸 盒相对于主机 99 的开闭。在规定时刻, 供纸辊 24 受到逆时针方向的驱动, 将位于最上面的 转印纸 S 送往定为辊。
     如上所述, 片材供给装置 61 中的供纸辊 24 受到选择性驱动, 按照图中逆时针方向 转动, 通过分离辊作用, 供纸盒 25 中的转印纸 S 中位于最上面的转印纸 S 被送入用纸输送 通道 81, 并送往一对定位辊 4, 被输送的转印纸 S 碰到该一对定位辊 4 并被被夹在辊间。
     双面单元 51 包括以下部件, 即手动供纸装置 53, 位于外侧一方 ; 一部分供纸通道 82, 从手动供纸装置 53 起横跨双面单元 51 内部 ; 翻转输送通道 21, 翻转经过再供纸输送通 道 83d 的转印纸 S, 使其向着供纸通道 82 方向输送 ; 输送辊 23, 位于翻转输送通道 21 内, 将 转印纸送往供纸通道 82。
     手动供纸装置 53 包括以下部件, 手动供纸盘 27, 用于放置转印纸 S ; 供纸辊 28, 用 于接触手动供纸盘 27 上堆积的转印纸 S 中位于最上面的转印纸的上表面 ; 分离辊, 用于一 张一张地分离供纸辊 28 送出的转印纸。
     手动供纸装置 53 中的供纸辊 28 受到驱动安途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位于最上面的 转印纸 S 通过分离辊的作用, 被送往一对定位辊 4, 被输送的转印纸 S 碰到一对定位辊后停 止, 并被夹在辊间。
     定影装置 6 包括以下部件, 定影辊 65, 为辊状定影部件 ; 加压辊 63, 为辊状加压部 件, 用于以压力接触定影辊 65, 形成定影夹持部 62, 夹压转印纸 11 ; 加热器 66, 作为加热装 置的定影热源, 采用卤素加热器, 设于定影辊 65 内部, 将定影夹持部 62 加热到规定温度 ; 热 敏传感器 68, 作为定影部件温度检测装置, 被设置为接近定影辊 65 外周表面, 用于检测定 影辊 65 的温度。
     如图 2 所示, 定影装置 6 还具备 PWM 驱动电路 92a、 以及定影温度控制器 92b, PWM 驱动电路 92a 是用于驱动加热器 66 的加热驱动装置, 定影温度控制器 92b 作为温度控制装 置, 基于定影辊 65 的目标控制温度与热敏电阻 68 检测到的定影辊 65 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偏 差的信息, 通过 PWM 驱动电路 92a, 用单位时间的通电时间 ( = DUTY) 来控制施加于加热器 66 的电压, 控制定影辊温度。
     PWM 驱动电路 92a 和定影温度控制器 92b 被作为控制装置 91 的一项功能来实现。 控制装置 91 起到定影温度控制装置的功能。而作为起到定影温度控制装置作用的控制装 置 91 通过控制定影辊 65 的温度, 来实际上控制定影夹持部 62 温度。
     定影装置 6 中, 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 S 以受夹持状态通过定影夹持部 62, 定影 辊 65 接触转印纸 S 上载置调色剂图像的图象表面, 通过受到加热加压, 构成调色剂图像的 调色剂融熔并受压而固定到转印纸 S 表面。
     图 2 省略显示进入定影夹持部 62 的转印纸 S 中栽置调色剂一侧的表面已经由定 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的定影液。
     以后将进一步详细叙述定影装置 6。
     调色剂罐 9Y、 9M、 9C、 9K 中装填的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调色剂为重合调色剂, 受 到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而转动以输出调色剂, 并通过未图示管道构成的输送通道, 向将在以下叙述的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中的显影装置 80Y、 80M、 80C、 80K 补充规定的补充 量。
     省略详细图示的读取装置 98 包括以下部件, 接触玻璃板, 用于放置原稿 ; 第一行 走体, 具备对接触玻璃板上的原稿照射光的光源、 以及用于反射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的第一 反射体, 在图 1 的左右方向行走 ; 第二行走体, 具备用于反射第一行走体中的第一反射体反 射的光 ; 成像透镜, 用于对来自第一行走体的光成像 ; 以及, 读取传感器, 用于接受经过成 像透镜的光, 读取原稿内容。
     具有相同结构的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中分别围绕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并按照图 1 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方向 B1, 设置以下处理装置, 即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 清洁装置 71Y、 71M、 71C、 71K ; 为图示消电装置 ; 充电装置 79Y、 79M、 79C、 79K, 具备 进行交流充电的充电辊 ; 以及, 显影装置 80Y、 80M、 80C、 80K, 用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 显影剂来进行显影。
     以下是公知的结构, 例如, 省略详示的显影装置 80Y、 80M、 80C、 80K 包括以下部件, 显影辊, 作为像载置体, 与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相对设置的 ; 螺旋桨, 用于一边输送一 边搅拌显影剂 ; 调色剂浓度传感器, 用于检测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 ; 以及, 调色剂补充装 置, 根据调色剂浓度传感器的输出, 对调色剂罐 9Y、 9M、 9C、 9K 内进行装置主机内补充。其中 显影辊包括装置主机上的磁铁、 以及在该磁铁外侧转动自由地受到支承的套筒。 感光鼓 20Y 与清洁装置 71Y、 消电装置、 充电装置 79Y、 显影装置 80Y 构成一体化处 理卡盒。感光鼓 20M、 20C、 20K 也分别与各自周围构成相同的一体化处理卡盒。在打开前方 面板的状态下, 这些处理卡盒能够沿着位于图 1 前方的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的转动方 向装卸。通过形成处理卡盒, 可将处理卡盒作为交换部品处理, 大幅度提高了维修性能。
     按动开始键等后, 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 100 中的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分别实行下一个成像处理, 形成图像。即, 当输入形成彩色图像的信号后, 读取装置 98 开 始读取原稿等, 取得需要形成的图象所对应的数据并输入控制装置 91, 同时, 驱动辊 72 受 到驱动转动, 并带动转印带 11、 清洁对向辊 74、 拉设辊 33、 34、 张力辊 75 转动, 同时,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也受到驱动而按 B1 方向转动。
     随着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各自按 B1 方向的转动, 受到电源的电力供应的充电 装置 79Y、 79M、 79C、 79K 的充电辊分别对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充电, 使感光鼓表面均匀 带电, 而后, 控制装置 91 根据需要形成的图象所对应的数据, 驱动光扫描装置 8 发射激光进 行曝光扫描, 写入并形成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各自对应的静电潜像, 而后, 显影装置 80Y、 80M、 80C、 80K 用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调色剂对这些静电潜像显影, 形成以黄色、 红色、 青 色、 黑色的各色调色剂构成的单色图像。
     受到电源施加了与调色积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将通 过显影得到的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图像重叠转印到在 A1 方向转动的转印 带 11 上的相同位置, 在转印带 11 上形成合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 随着要求形成彩色图像的信号的输入, 对应各个供纸盒 25 的供纸辊 24 或对应手动输纸盘 27 的供纸辊 28 被选择后受到驱动而转动, 输出转印纸 S, 同时将该转印 纸 S 一张一张分离后送往一对定位辊 4, 在碰到定位辊后停止输送。在双面成像的情况下, 转印纸 S 的一侧表面上的图象在定影装置 6 中定影后, 该转印纸 S 通过翻转输送通道 21 被
     翻转, 该翻转状态的转印纸 S 碰到一对定位辊 4 后, 被停止输送。
     转印带 11 上重合形成的合成彩色图像随着转印带 11 在 A1 方向上的转动移动到 次级转印部 57 的时刻, 一对定位辊 4 开始转动, 送出转印纸 S,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该转印 纸 S 的将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转印调色剂图像即合成彩色图像一侧的表面涂覆定影液。
     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 次级转印辊受到向着转印带 11 方向的作用力将涂敷了定影 液的转印纸 11 紧贴转印带 11, 在夹持压力以及电源施加于次级转印辊的与构成调色剂图 像的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的作用下, 合成图像被转印到转印纸 S 上。
     次级转印装置 5 以及在 A1 方向转动的转印带 11 将转印纸 S 送入定影装置 6, 在定 影装置 6 中, 转印纸 S 在通过定影辊 65 和加压辊 64 之间的定影部即定影夹持部 62 时, 受 到加热加压以及下述定影液的作用, 从而被载置的调色剂图像即合成彩色图像受到定影。
     合成彩色图像定影结束后的转印纸 S 在通过定影装置 6 后, 借助于排纸辊 7 排出 主机 99 外, 堆在位于主机 99 上部的排纸盘 17 上。在形成双面图像的情况下, 单面定影结 束后的转印纸 S 经过再供纸通道 83 以及翻转输送通道 21, 被再次送外一对定位辊 4。
     清洁装置 71Y、 71M、 71C、 71K 清除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的转印 残留调色剂, 并经过消电装置消电后, 充电装置 79Y、 79M、 79C、 79K 进行下一次充电。 清洁装置 13 中的清洁部件清扫通过结束次级转印后的次级转印部 57 的转印带 11, 以备下一次转印。
     以下说明用于上述图像形成之中的定影液。
     定影液中含有增塑剂、 表面活性剂、 以及作为该增塑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稀释液的 溶剂。增塑剂用于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膨润及软化转印纸 S 载置的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 剂、 形成适于转印纸 S 定影的状态, 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定影液在该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 色剂中的渗透性。
     增塑剂采用受到加热时显示软化功能的固体增塑剂。 在受到加热时是指在定影时 受到成像装置 100 中的定影装置 6 的加热的时候、 其超过成像装置 100 的使用使的环境温 度、 即超过常温至大约 40 ~ 50℃以下的温度。 环境温度是指除办公室温度、 或者主机 99 内 升温动作中定影装置 6 以及其周围的气氛温度以外的温度。
     为此, 例如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 增塑剂即便附着到转印带 11 或次级转印辊上等除 定影装置 6 以外的其他成像装置 100 中的结构上, 也不会显示其增塑功能, 从而防止或减轻 增塑剂附着所造成的机内污染的问题。
     另一方面, 定影装置 6 加热升温, 当升至超过环境温度时, 该增塑剂对调色剂发挥 膨润以及软化作用,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定影到转印纸 S 上的状态。关于增塑剂的功能, 以下利用图 3 详细说明。
     图 3 是显示增塑剂降低调色剂适于定影状态温度范围的下限温度即定影下限温 度的示意图。该图中, 储能弹性模量为表示调色剂硬度的值, 储能弹性模量越高, 调色剂硬 度越低, 此意味着调色剂柔软。储能弹性模量为 K 值以下, 则调色剂达到可以被定影到转印 纸 S 上的状态。为此, 对应于储能弹性模量 K 的温度为定影下限温度。进而在该图中, 固体 可塑剂是指用于成像装置 100 中的定影液的可塑剂。该可塑剂在环境温度下, 当处于被用 于定影液之前的单体状态时为固体。 而液体可塑剂是指在环境温度下处于单体状态时亦为 液体的可塑剂。
     如图 3 所示, 当含有固体可塑剂的定影液被付与调色剂后, 定影下限温度为 T1, 其 低于不使用定影液时的定影下限温度。因此, 可以将定影辊 65 的目标控制温度设为低于不 使用定影液时的目标控制温度, 从而降低定影装置 6、 成像装置 100 的电力消费。
     图 3 显示了液体可塑剂在低于 T1 的低温、 例如包括环境温度在内的常温下具备软 化调色剂等功能, 同时还显示了含有固体可塑剂的定影液在液体可塑剂具有软化调色剂等 功能的温度下与含有液体可塑剂的定影液不同, 在环境温度下不具备软化功能。 为此, 如果 使用含有液体可塑剂的定影液, 则机内发生污染, 而使用含有固体可塑剂的定影液, 则不会 发生机内污染。对于具有降低调色剂储能弹性模量功能的可塑剂来说, 在常温等环境温度 下, 单体形态是固体还是液体是该可塑剂包含在定影液中时是否会发生机内污染的一项指 针, 为此, 成像装置 100 中使用的定影液中的可塑剂在环境温度下的单体形态为固体便成 为选择增塑剂的一项基准。
     固体增塑剂是分子链中包含氧乙烯基 -(CH2CH2O)- 或氧丙烯基 -(CH(CH3)CH2O)- 的 化合物, 通常是在被称为乙二醇醚类或乙二醇酯类的材料中, 在常温下为固体, 且融点在 40℃以上, 优选 50℃以上的材料。
     具体优选以化合物 (1) 表示的聚氧化乙烯二元醇 (polyoxyethylene glycol) 类。
     HO-(CH2CH2O)n-OH (1)
     优选 10 ≤ n ≤ 100。n 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 n 大于 100 则分子量 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 具体的适用的材料有聚乙烯二元醇 #1000、 聚乙 烯二元醇 #1540、 聚乙烯二元醇 #2000、 聚乙烯二元醇 #4000、 聚乙烯二元醇 #6000、 聚乙烯二 元醇 #8000。
     此外, 还优选化合物 (2) 表示的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二元醇 (polyoxyethylene polyoxypropylene glycol) 类。
     HO-(CH2CH2O)n(CH(CH3)CH2O)m-OH (2)
     优选 10 ≤ n ≤ 200、 且 5 ≤ m ≤ 50。n 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n大 于 200 则分子量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同样, m 如果不到 5 则在室温 下不呈固体, 而 m 大于 50 则分子量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具体适用的 市售材料有商品名称为 Emergen 290( 花王株式会社 ), 或 Epan450、 Epan750、 Epan85( 第一 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 等。
     进 而, 还 优 选 化 合 物 (3) 表 示 的 脂 肪 醇 聚 氧 乙 烯 醚 (polyoxyethylene alkyl ether) 类。
     R-O-(CH2CH2O)n-OH (3)
     优选 10 ≤ n ≤ 100。n 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 n 大于 100 则分子量 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
     R 表示直链或支链烷基, 其中优选 10 ≤碳原子个数≤ 22。碳原子个数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且存在刺激皮肤或眼睛等安全问题, 而 n 大于 100 则分子量过 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 具体适用的市售材料有商品名称为 Emernone350、 emergen420、 emergen4085( 花 王 株 式 会 社 ),或 EMALEX611、 EMALEX620、 EMALEX710、 EMALEX720( 日本乳胶株式会社 ) 等。
     此外, 还进一步优选化合物 (4)、 (5) 表示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酯、 脂肪醇聚氧乙烯二酯 (polyoxyethylene alkyl ester、 polyoxyethylene alkyl di-ester、 ) 类。
     R-COO-(CH2CH2O)n-OH (4)
     R-COO-(CH2CH2O)n-COO-R’ (5)
     优选 10 ≤ n ≤ 100。n 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 n 大于 100 则分子 量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R 以及 R’ 表示普通型或支链型烷基, 其中优 选 10 ≤碳原子个数≤ 22。碳原子个数如果不到 10 则在室温下不呈固体, 而且存在刺激皮 肤或眼睛等安全问题, 而 n 大于 100 则分子量过大, 加热时增塑性能差, 不易软化调色剂。 具体适用的市售材料有商品名称为 Emernone3199V、 Emernone3299RV( 花王株式会社 ), 或 EMALEX820、 EMALEX830( 日本乳胶株式会社 ) 等。
     表面活性剂用于提高调色剂层中的定影液渗透性。 表面活性剂适于使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具体优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或乙炔类表面活性剂。其中, 对于脂肪醇聚氧乙 烯醚类, 具体优选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脂肪醇聚氧乙烯 (12-14) 醚 (12E.O.)、 或脂肪醇聚氧 乙烯 (12-14) 醚的 BT-12 等 ( 日光化学株式会社 ) 等。乙炔类表面活性剂适宜选用乙烯乙 二醇, 如商品名称为 Olfine1010, 或 Olfine 4051F 等 ( 日信化学株式会社 )。
     用于稀释这些材料的溶剂适用于用水。市售的水中含有多种不纯物质包括钙离 子、 镁离子等。优选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这些金属离子后的水。但是不需要适用蒸馏水, 而 适于使用用离子交换膜去除了不纯物质的水, 即所谓离子交换水。
     以下说明对用含有固体可塑剂的定影液涂敷后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 影的加热温度即定影辊 65 的目标控制温度。
     如上所述, 使用定影液后, 定影下限温度下降, 定影下限温度一般被设定为确保污 迹 (smear) 性能的规定温度。污迹性能是擦拭加热定影后的记录媒体时有关调色剂污染的 指标, 表示调色剂污染浓度的数值越低, 则调色剂污染浓度越低, 即表示调色剂污染少, 定 影性能良好, 如以下所述, 污迹 ID 为 0.40 以下为实际使用上的许可范围。 因此, 储能弹性模 量为 K 以下且污迹 ID 为 0.40 以下的定影辊 65 的温度可作为定影辊 65 的目标控制温度。
     如图 4 所示, 与具有不使用定影液而仅用热定影的定影结构的成像装置相比, 在 相同温度下, 成像装置 100 的污迹性能得到提高。该图显示了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前预先 在转印纸 S 上涂覆定影液的成像装置 100、 与仅进行热定影的成像装置之间, 进行比摩擦 试验结果即污迹试验结果的对比。定影液如下, 用聚乙烯二醇 #2000 作为固体增塑剂, 用 Olfine4051 作为表面活性剂, 而后用溶剂即离子交换水稀释, 分别形成 25wt%和 0.5wt% 的溶液。
     用污迹试验器 ( 摩擦试验机 I 型, JIS L0823, 摩擦子径 : 15φ) 进行污迹试验。在 摩擦子上, 用双面胶带将 25×25mm 大小的白棉布 (JIS L0803 绵 3 号 ) 贴在摩擦子上, 此时, 白棉布的纤维方向为摩擦子的可动方向成为水平。连续五次来往擦拭评定图像。评定图像 为图像面积比率为 55%的半色调图像和 100%的全涂图像。揭开白棉布, 对图像上附着的 摩擦子痕迹逐行逆光任意散出图像浓度, 用分光仪 (938 小型观测摄像器, X-Rite 公司 ) 测 定, 其平均值在污迹 ID 以上。如上所述, 该污迹 ID 越低, 擦拭定影图像时的调色剂污染也 越少, 只要在 0.40 以下, 便时实际使用许可范围之内。
     根据该图, 成像装置 100 中定影辊 65 的目标控制温度即设定温度即使设为 121℃, 也能够确保污迹性能, 而在仅进行热定影的成像装置中, 设定温度必须达到 139℃才能够确保污迹性能。
     基于上述试验结果, 成像装置 100 中的定影设定温度即目标控制温度设为 121℃。 该温度比仅实行热定影的成像装置中的定影下限温度要低 18℃。因此, 成像装置 100 比仅 进行热定影的成像装置节能, 为低环境负担的成像装置。 如上所述, 本实施方式中用聚乙烯 二醇 #2000 作为固体增塑剂, 用 Olfine4051 作为表面活性剂, 分别形成 25wt%和 0.5wt% 的溶液。可以通过调整增塑剂的浓度, 来改变温度以确保污迹性能, 因此, 定影设定温度并 不局限于上述。
     关于成像装置 100 中的污迹性能的改善、 以及使得定影设定温度相比以往可以设 定到相当低的温度, 而且, 通过将定影设定温度设定得非常低, 以确保污迹性, 能获得良好 的定影, 这些并不单单取决于使用含有固体增塑剂的定影液, 还因为将该定影液预先涂敷 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纸 S 上, 而且借助于次级转印装置 5, 转印带 11 上的调色剂图像一 边接触被涂敷了定影液的转印纸 S 的一侧表面, 一边转印, 进而在此之上定影装置 6 进行加 热定影。对此, 以下说明理由。
     首先, 涂敷了定影液的转印纸一边与转印带 11 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一边转印, 参 见图 5 可知, 预先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通过毛细管现象渗透到被转印到转印纸 11 上 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之间, 使调色剂表面覆盖定影液。 调色剂中, 尤其是在接近转印纸 S 表面一侧附着了较多定影液。该毛细管现象随着转印带 11 上的调色剂一边接触转印纸 S 一边转印而得以加强, 因此, 相比于单单依靠静电飞翔使得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 11 上转印 到转印纸 S 上, 调色剂相互之间的定影液的渗透进一步得到促进。如本实施方式, 毛细管现 象随着转印纸 S 以压力接触转印带 11 同时受到转印而得以加强, 从而发生良好的渗透。
     接着, 定影液渗透到转印纸 S 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之间、 且调色剂表面 被定影剂覆盖, 该定影夹持部 62 中对转印纸 S 加热后, 定影液中的增塑剂与调色剂一起升 温, 如图 6 所示地渗透到调色剂中的调色剂树脂中, 显示膨胀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由于定 影夹持部 62 中施加压力, 使得定影液向调色剂层的渗透进一步得到促进, 而且, 软化后的 调色剂相对于转印纸 S 的凹凸效果更加有效, 从而调色剂被固定到转印纸 S 上。如本实施 方式从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加热时, 转印纸 S 与调色剂图像之间的界面附近的热传导相比于 调色剂图像表面的热传导难以进行, 但是, 如上所述, 定影液良好地附着在接近转印纸 S 表 面的调色剂上, 因此, 增塑剂能够在达到显示功能温度的同时发挥该功能, 从而提高了定影 效率。尤其是本实施方式是从调色剂图像一侧加热, 这与仅从转印纸 S 背面加热相比, 转印 纸 S 吸收的热量较少, 加热所需的调色剂增塑剂的升温效率较高, 增塑剂能够尽早发挥作 用。另外还可以同时从转印纸 S 的背面加热, 即同时使用对加压辊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此 时, 优选在节能范围之中同时从转印纸 S 一侧加热。
     如上所述, 在成像装置 100 之中, 将可在低于以往的定影设定温度的低温下显示 功能的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 该被预先涂敷的定影液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际, 通过接 触转印, 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附着效率良好, 为此, 能够以低于以往的低温, 且以较少的热量, 来使得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达到适于定影的软化状态, 进 行良好的定影。被预先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际, 通过接触转印, 使得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附着效率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的定影液供给量少于 从调色剂图像表面供给定影液的情况, 有利于减少加热定影液干燥时所需要的电能和时间。与使得调色剂向转印纸 S 飞翔并滴落来进行转印相比, 通过进行接触转印来利用毛细 管现象, 预先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所需要的定影液的量更少, 这一点也有利于减少加 热定影液干燥所要的时间和电能。
     而且, 在调色剂图像转印纸前涂敷定影液, 因而, 定影液涂敷之际不会发生图像紊 乱, 获得良好的定影图像。进而, 定影液在定影升温时显示功能, 即便定影液附着到转印带 11 等上, 也不会产生影响。而且, 该技术并不局限在适用于液体显影。
     再者, 定影液为液体状而不是泡沫状, 以此避免空隙造成的转印性能下降。 定影液 附着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或转印带 11、 进而接触这些部件的其它部件上, 造成机内 污染, 该机内污染的原因不仅在于定影液升温显示其功能, 附着本身也会造成机内污染, 例 如发生部件性能降低, 残留调色剂或飞散调色剂等固结在部件上等。 对此, 由于没有构成为 向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或转印带 11 提供定影液, 因此可以抑制或防止此类性能下降。
     依照图 7、 图 8 说明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的结构。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包括以下部件, 涂敷辊 44, 为辊状转动体, 作为定影液涂敷部 件, 用于通过用之输送通道 81 被送至的转印纸 S 上涂敷并附着定影液 ; 对向辊 45, 隔着用 纸输送通道 81 与涂敷辊 44 相对设置 ; 电机 46, 用于作为与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的驱动装置 ; 以及, 液室, 作为定影液收纳部, 用于收纳定影液。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还具有供给辊 48, 为辊状转动体, 作为供给部件, 浸渍在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之中, 从动于涂敷辊 33 的转动, 将表面载置的定影液提供到涂敷辊 44 ; 一对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诱导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流向下 方, 并对应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各个端部设置 ; 以及, 电机 46 的未图示驱动器。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在图 7 中位于垂直于图面方向, 而在图 8 中, 其长度方向为图面上的上下方向, 互相平行且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在长度方向上处于 相同位置。在成像装置 100 正常设置状态下, 即成像装置 100 在图 1 中的上下方向为铅直 方向的设置状态下,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
     涂敷辊 44 设于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位于转印纸 S 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被转印了调 色剂图像的一侧, 在转印纸 S 的该侧表面上涂敷该涂敷辊 44 表面即周面载置的定影液。
     对向辊 45 从动于涂敷辊 44 的转动, 或者从动于被涂敷辊 44 的转动驱动而被送到 该对向辊 45 与涂敷辊 44 之间的转印纸 S。对向辊 45 为玻璃珠辊, 直径为 25mm, 在不锈钢 芯材上卷绕氯丁, 表面用环氧系粘结剂固定直径为 100μm 的玻璃珠。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均采用直径为 25mm、 且不锈钢芯材上卷绕氯丁的辊。辊硬 度为 JIS-A 35 度。该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长度方向即垂直于图面的方向上的两端部 向轴间分别施加 20N, 处于相互加压状态。
     涂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与对向辊 45 的中心高度相同, 而供给辊 48 的中心高度比涂 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低 10mm。供给辊 48 被浸如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 500 深。由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中心偏离, 因此, 转印纸 S 在进入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 之间的夹持部中时, 减小了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5 之间的压力的影响。
     电机 46 经由驱动器受到控制装置 91 的控制,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具体为沿着图 7 所示的箭头方向即转印纸 S 在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的输送方向转动。控制装置 91 不但作 为定影液涂敷控制装置, 控制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而且作为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 控制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的转动方向均为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部即夹 持部 N1 中向下方移动的方向。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此方向上的转动, 使得定影液从供 给辊 48 转移到涂敷辊 44, 进而涂敷辊 44 转动, 使得定影液通过夹持部 N1 后被送往并涂敷 到到达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5 之间的夹持部 N2 中的转印纸 S 上, 通过调整涂敷辊 44 与供 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压力, 来管理此时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量。
     供给辊 48 从液室 47 吸液, 被吸并到达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多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时, 期间的液量差为剩余定影液, 停留在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 且比夹持 部 N1 更上方的契形空间, 并在夹持部 N1 以及周围空间中被转送到涂敷辊 44。
     从供给辊 48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 为此, 定影液在上述契形空间中形成储蓄液, 使得夹持部 N2 中定影液能够始终涂敷到转印 纸 S 上。这样, 在夹持部 N1 以及该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中定影液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 到涂敷辊 44。该位于夹持部 N1 以及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构成定影液从供给辊 48 转 送到涂敷辊 44 的转送部 D。
     但是, 如现有技术中所述, 上述形成储蓄液的结构会发生转入现象。 该现象在上述 结构中, 从涂敷辊 44 的端部流出的储蓄液将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部表面, 并随着涂敷辊 44 的转动到达夹持部 N1, 附着到转印纸 S 上, 从而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定影液的附 着量增加, 因而在长度方向上位于该位置的定影液量多于其他位置中的定影液量, 出现定 影液分布偏差。为此, 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的定影液量多于上述管理的在定影纸 上涂敷的定影液量, 也就是说, 发生了端部污染问题。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防止或抑制该问题的发生, 其诱导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 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 即滞留在转送部 D 中的剩余的定影液从转送部 D 中流出。
     如图 7 ~图 9 所示,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棒形部件, 其上端部的角部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的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附近, 其下端部被固定在侧面内壁上, 并被 置于液室 47 的底面上, 因而该下端部浸在液室 47 内部的定影液中。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 长度方向与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时的铅直方向一致。
     以下说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形状以及设置位置。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长度方向的长 35mm、 垂直于该长度方向的截面边长 5mm 的四 角柱形 POM 制部件。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下端部的一个侧面被固定在液室 47 的内壁上, 位 于该侧面相反的侧面面对转送部 D 中的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端面附近, 并与该端面相 距 0.5mm。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包括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端面一侧并在铅直 方向延伸的角在内、 图 9B 中以被圈起来的角部 C 用于在上下方向诱导定影液。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上端部的角部 C 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 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 中较少一方的定影液。该剩余定影液其自重以及表面张力流到角部 C,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如上所述, 控制装置 91 还具有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的功能。该控制装置 91 配合由一对定位辊 4 向次级转印部 57 输送的转印纸 S 通过夹持部 N2 的时刻, 来控制电 机 46 驱动, 由该电机 46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为此, 控制装置 91 基于一对定位辊 4 的驱动时刻来估测时刻, 向驱动器发送有关电机 46 驱动控制的信号, 驱动器根据该信号, 来接通 / 断开电机 46 的驱动, 由此接通 / 断开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 涂敷定影液。这样, 供给辊 48 向涂敷辊 44 提供的适量的定影液通过涂敷辊 44 的转动, 被 送往夹持部 N2, 在该夹持部 N2 中被均匀地涂敷到转印纸 S 上。 如此, 当涂敷辊 44 受到电机 46 驱动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时, 供给辊 48 从动于涂敷辊 44 转动, 保持涂敷辊 44 周表面载置一定量的来自液室 47 的定影液, 并伴 随该从动转动定影液被送往转送部 D, 在该转送部 D 中提供到涂敷辊 44 上。液室 47 和供给 辊 48 构成供给装置 56, 向涂敷辊 44 提供定影液。
     成像装置 100 具备上述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用该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调色剂像转 印之前的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这样, 用涂敷辊 44 进行的定影液涂敷不会引起调色剂图 像紊乱以及调色剂附着到涂敷辊 44 上, 因而不会发生涂敷辊 44 上附着的调色剂重新附着 到转印纸 S 上, 造成图像不良。
     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 100 在使用 A4 型号普通纸 (RICOPY PPC 用纸 TYPE6200, 理光公司制 ) 的情况下, 如图 9、 10 所示, 常时以每张一定量、 具体为 170mg 的定影液稳定而 均匀地涂敷到整个转印纸 S 上。考虑到定影夹持部 62 的加热, 上述一定量的定影液涂敷不 需要进行干燥。
     用引导转印纸 S 的输送的导板等导向部件形成用纸输送通道 81 时, 在转印纸 S 的 输送方向上位于定影液涂敷装制 41 下游, 尤其是用定影干燥定影液的定影装置 6 的上游的 范围中, 仅在转印纸 S 背面设置导向部件, 而不在涂有定影液的涂敷面即载置定影液的图 像面上设置导向部件, 以避免导向部件接触定影液或调色剂图像, 搅乱定影液的涂敷状态 或调色剂图像。
     以下例举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 注重说明各种构成之 间的不同之处, 同时省略已经说明了的事项。
     在图 10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宽度及深度均为 2mm 的矩形槽。呈此 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9 所示相比, 由于槽的存在,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 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在图 11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端
     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上, 在整个长度上设置高度为 2.5mm 的三角形槽。该定影液诱导部 件 49 由于具有该形状的槽, 因此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 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2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半径为 2mm 的半圆形槽, 该侧面呈半圆 管型。呈此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11 所示的结构相同, 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3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形成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边长 3mm 的四角柱形。由于截面小,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同于图 9 ~ 12 所示的结构, 其下端 部固定在液室 47 底面内壁而不是侧面内壁, 且离开侧面内壁。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相比 于图 9 所示结构, 由于截面小, 定影液不但接触角部 C, 而且深入角部 C 相反一侧, 因此接触 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图 14 ~图 18 分别显示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以被设置为, 涂敷辊 44 和供给 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形成转送部 D 部分的侧面、 具体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 端面相接触。此时、 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侧面流出的剩余定影液量即 使有变动, 也会因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确实地接触到定影液, 因而其诱导功能以及循环功 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此时由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以滑动性能良好的 POM 制成,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加、 以 及为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大也能够保持在最低程度, 同时摩擦引起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 液粘度变化也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图 14 ~图 18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分别对应于图 9 ~图 13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 其中的槽的形状大小也基本保持一致, 只是图 9 ~图 12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mm 的方形, 而图 14 ~图 17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5mm 的方形。此外, 图 18 所示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与图 13 所示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的外形相同, 均为边长 3mm 的方形。
     图 14 乃至图 18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的角部 C 与图 9 乃至图 13 所示的角部 C 位置不同, 其不是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 而是从该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90°, 且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这样, 尤其是具有槽的图 15 ~图 17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角部 C 中的槽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发生滑擦, 从而不仅抑制了摩擦, 而且由于 槽向着涂敷辊 44, 因此能够良好地发挥定影液诱导作用。
     以上对单方向的棒形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结构进行了说明, 除了这些形状 以外,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圆形、 D 形等、 还可以具有没有角部 C 的曲 面部, 在这种情况下, 曲面部即使接触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其间摩擦所带来的涂敷辊 44 转动力矩的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加也能够得到抑制, 而且槽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 也使得定影液诱导功能得以良好发挥。
     图 19 乃至图 21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是单向的棒形部件, 而是呈 L 字形的 部件。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由两部分构成, 其中第一部分为基部 49a, 该基部 49a 如图 9 ~ 18 所示的各种结构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当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是, 其长度 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 其下端部除了受到液室 47 支持。第二部分为导管部 49b, 该导管部49b 在该基部 49a 前端受到该基部 49a 的端部支持, 其长度方向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的 长度方向, 换言之转送部 D 以及夹持部 N1 的长度方向一致。基部 49a 和导管部 49b 互相以 直角连接, 基部 49a 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管部 49b 的长度方向。
     基部 49a 的下端固定在液室 47 的底面内壁上, 同时与侧面内壁分开。基部 49a 以 及导管部 49b 的均为外径 4mm、 内径 2.5mm 的半圆形管, 并未 POM 制的部件。基部 49a 被设 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间的距离为 0.5mm, 其长度方向上的开口部即凹 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面对液室 47 的侧面内壁。同步 49b 也被设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 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长度方向的开口部即凹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位于夹持部 N1 相反 一侧的上方。
     与图 9 乃至图 18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 49 相同, 图 22 所示的基部 49a 以上端部中 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一侧的曲面部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中较少 一方的定影液。 以该剩余定影液的自重及表面张力流到该曲面部,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 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 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例如, 如图 23 所示, 当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时, 或者伴随温度湿度的变化定 影液粘度发生变化等时, 转送部 D 中的滞留的定影液量增加, 此时, 导管部 49b 接触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 该剩余定影液以表面张力传达该剩余的定影液,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如图 23 所示, 当转送部 D 中的 定影液增加到进入该槽部水准以上时, 如图 24、 25 所示, 尤其在导管部 49b 中, 包括漕部在 内的上表面也接触转送部 D 中的定影液, 通过该定影液的表面张方流到包括上表面在内的 表面,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
     如上所述, 具有导管部 49b 结构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包括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道、 以及不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该第一通道 和第二通道构成将定影液诱导到转送部 D 以外并返回液室的通道。第二通道在转送部 D 中 的剩余定影液量增加时起到作用, 而第一通道即便在第二通道不诱导定影液时也能发挥定 影液诱导作用, 尤其是与基部 49a 有关的第一通道中, 导管部 49b 即便不诱导定影液, 基部 49a 也能够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在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等情况下, 无法保持转送部 D 长度方向水平, 此时, 端部尤其容易发生污染。但是, 在具有导管部 49b 的结构中, 根据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来诱导定影液, 从而相对于使用环境充分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防止或抑制端部污染, 在 转印纸 S 的长度方向均匀地涂敷定影液。
     具有导管部 49b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可如图 14 乃至图 18 所示, 设置成与涂敷 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图 26 乃至图 28 分别对应 图 19、 图 21、 图 25, 显示了基部 49a 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形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的侧 面, 详细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端面相接触的结构。
     如上所述, 将定影液诱导部 49 设置为, 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 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 可确保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接触定影液, 为此, 即便转送部 D 中的 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量发生变动,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诱导功能以 及循环功能都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由于此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是用具有良好的 滑动性能的 POM 构成,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 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也能够限制在最小程度, 同时该摩擦带 来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液粘度变化也能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接着, 定影液渗透到转印纸 S 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之间、 且调色剂表面 被定影剂覆盖, 该定影夹持部 62 中对转印纸 S 加热后, 定影液中的增塑剂与调色剂一起升 温, 如图 6 所示地渗透到调色剂中的调色剂树脂中, 显示膨胀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由于定 影夹持部 62 中施加压力, 使得定影液向调色剂层的渗透进一步得到促进, 而且, 软化后的 调色剂相对于转印纸 S 的凹凸效果更加有效, 从而调色剂被固定到转印纸 S 上。如本实施 方式从调色剂图像的表面加热时, 转印纸 S 与调色剂图像之间的界面附近的热传导相比于 调色剂图像表面的热传导难以进行, 但是, 如上所述, 定影液良好地附着在接近转印纸 S 表 面的调色剂上, 因此, 增塑剂能够在达到显示功能温度的同时发挥该功能, 从而提高了定影 效率。尤其是本实施方式是从调色剂图像一侧加热, 这与仅从转印纸 S 背面加热相比, 转印 纸 S 吸收的热量较少, 加热所需的调色剂增塑剂的升温效率较高, 增塑剂能够尽早发挥作 用。另外还可以同时从转印纸 S 的背面加热, 即同时使用对加压辊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此 时, 优选在节能范围之中同时从转印纸 S 一侧加热。
     如上所述, 在成像装置 100 之中, 将可在低于以往的定影设定温度的低温下显示 功能的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 该被预先涂敷的定影液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际, 通过接 触转印, 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附着效率良好, 为此, 能够以低于以往的低温, 且以较少的热量, 来使得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达到适于定影的软化状态, 进 行良好的定影。被预先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在调色剂图像转印之际, 通过接触转印, 使得尤其是转印纸 S 表面附近的调色剂附着效率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的定影液供给量少于 从调色剂图像表面供给定影液的情况, 有利于减少加热定影液干燥时所需要的电能和时间。与使得调色剂向转印纸 S 飞翔并滴落来进行转印相比, 通过进行接触转印来利用毛细 管现象, 预先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所需要的定影液的量更少, 这一点也有利于减少加 热定影液干燥所要的时间和电能。
     而且, 在调色剂图像转印纸前涂敷定影液, 因而, 定影液涂敷之际不会发生图像紊 乱, 获得良好的定影图像。进而, 定影液在定影升温时显示功能, 即便定影液附着到转印带 11 等上, 也不会产生影响。而且, 该技术并不局限在适用于液体显影。
     再者, 定影液为液体状而不是泡沫状, 以此避免空隙造成的转印性能下降。 定影液 附着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或转印带 11、 进而接触这些部件的其它部件上, 造成机内 污染, 该机内污染的原因不仅在于定影液升温显示其功能, 附着本身也会造成机内污染, 例 如发生部件性能降低, 残留调色剂或飞散调色剂等固结在部件上等。 对此, 由于没有构成为 向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或转印带 11 提供定影液, 因此可以抑制或防止此类性能下降。
     依照图 7、 图 8 说明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的结构。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包括以下部件, 涂敷辊 44, 为辊状转动体, 作为定影液涂敷部 件, 用于通过用之输送通道 81 被送至的转印纸 S 上涂敷并附着定影液 ; 对向辊 45, 隔着用 纸输送通道 81 与涂敷辊 44 相对设置 ; 电机 46, 用于作为与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的驱动装置 ; 以及, 液室, 作为定影液收纳部, 用于收纳定影液。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还具有供给辊 48, 为辊状转动体, 作为供给部件, 浸渍在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之中, 从动于涂敷辊 33 的转动, 将表面载置的定影液提供到涂敷辊 44 ; 一对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诱导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流向下 方, 并对应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各个端部设置 ; 以及, 电机 46 的未图示驱动器。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在图 7 中位于垂直于图面方向, 而在图 8 中, 其长度方向为图面上的上下方向, 互相平行且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在长度方向上处于 相同位置。在成像装置 100 正常设置状态下, 即成像装置 100 在图 1 中的上下方向为铅直 方向的设置状态下,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
     涂敷辊 44 设于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位于转印纸 S 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被转印了调 色剂图像的一侧, 在转印纸 S 的该侧表面上涂敷该涂敷辊 44 表面即周面载置的定影液。
     对向辊 45 从动于涂敷辊 44 的转动, 或者从动于被涂敷辊 44 的转动驱动而被送到 该对向辊 45 与涂敷辊 44 之间的转印纸 S。对向辊 45 为玻璃珠辊, 直径为 25mm, 在不锈钢 芯材上卷绕氯丁, 表面用环氧系粘结剂固定直径为 100μm 的玻璃珠。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均采用直径为 25mm、 且不锈钢芯材上卷绕氯丁的辊。辊硬 度为 JIS-A 35 度。该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长度方向即垂直于图面的方向上的两端部 向轴间分别施加 20N, 处于相互加压状态。
     涂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与对向辊 45 的中心高度相同, 而供给辊 48 的中心高度比涂 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低 10mm。供给辊 48 被浸如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 500 深。由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中心偏离, 因此, 转印纸 S 在进入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 之间的夹持部中时, 减小了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5 之间的压力的影响。
     电机 46 经由驱动器受到控制装置 91 的控制,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具体为沿着图 7 所示的箭头方向即转印纸 S 在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的输送方向转动。控制装置 91 不但作 为定影液涂敷控制装置, 控制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而且作为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 控制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的转动方向均为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部即夹 持部 N1 中向下方移动的方向。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此方向上的转动, 使得定影液从供 给辊 48 转移到涂敷辊 44, 进而涂敷辊 44 转动, 使得定影液通过夹持部 N1 后被送往并涂敷 到到达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5 之间的夹持部 N2 中的转印纸 S 上, 通过调整涂敷辊 44 与供 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压力, 来管理此时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量。
     供给辊 48 从液室 47 吸液, 被吸并到达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多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时, 期间的液量差为剩余定影液, 停留在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 且比夹持 部 N1 更上方的契形空间, 并在夹持部 N1 以及周围空间中被转送到涂敷辊 44。
     从供给辊 48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 为此, 定影液在上述契形空间中形成储蓄液, 使得夹持部 N2 中定影液能够始终涂敷到转印 纸 S 上。这样, 在夹持部 N1 以及该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中定影液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 到涂敷辊 44。该位于夹持部 N1 以及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构成定影液从供给辊 48 转 送到涂敷辊 44 的转送部 D。
     但是, 如现有技术中所述, 上述形成储蓄液的结构会发生转入现象。 该现象在上述 结构中, 从涂敷辊 44 的端部流出的储蓄液将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部表面, 并随着涂敷辊 44 的转动到达夹持部 N1, 附着到转印纸 S 上, 从而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定影液的附 着量增加, 因而在长度方向上位于该位置的定影液量多于其他位置中的定影液量, 出现定 影液分布偏差。为此, 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的定影液量多于上述管理的在定影纸 上涂敷的定影液量, 也就是说, 发生了端部污染问题。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防止或抑制该问题的发生, 其诱导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 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 即滞留在转送部 D 中的剩余的定影液从转送部 D 中流出。
     如图 7 ~图 9 所示,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棒形部件, 其上端部的角部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的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附近, 其下端部被固定在侧面内壁上, 并被 置于液室 47 的底面上, 因而该下端部浸在液室 47 内部的定影液中。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 长度方向与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时的铅直方向一致。
     以下说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形状以及设置位置。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长度方向的长 35mm、 垂直于该长度方向的截面边长 5mm 的四 角柱形 POM 制部件。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下端部的一个侧面被固定在液室 47 的内壁上, 位 于该侧面相反的侧面面对转送部 D 中的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端面附近, 并与该端面相 距 0.5mm。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包括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端面一侧并在铅直 方向延伸的角在内、 图 9B 中以被圈起来的角部 C 用于在上下方向诱导定影液。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上端部的角部 C 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 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 中较少一方的定影液。该剩余定影液其自重以及表面张力流到角部 C,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如上所述, 控制装置 91 还具有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的功能。该控制装置 91 配合由一对定位辊 4 向次级转印部 57 输送的转印纸 S 通过夹持部 N2 的时刻, 来控制电 机 46 驱动, 由该电机 46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为此, 控制装置 91 基于一对定位辊 4 的驱动时刻来估测时刻, 向驱动器发送有关电机 46 驱动控制的信号, 驱动器根据该信号, 来接通 / 断开电机 46 的驱动, 由此接通 / 断开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 涂敷定影液。这样, 供给辊 48 向涂敷辊 44 提供的适量的定影液通过涂敷辊 44 的转动, 被 送往夹持部 N2, 在该夹持部 N2 中被均匀地涂敷到转印纸 S 上。 如此, 当涂敷辊 44 受到电机 46 驱动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时, 供给辊 48 从动于涂敷辊 44 转动, 保持涂敷辊 44 周表面载置一定量的来自液室 47 的定影液, 并伴 随该从动转动定影液被送往转送部 D, 在该转送部 D 中提供到涂敷辊 44 上。液室 47 和供给 辊 48 构成供给装置 56, 向涂敷辊 44 提供定影液。
     成像装置 100 具备上述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用该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调色剂像转 印之前的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这样, 用涂敷辊 44 进行的定影液涂敷不会引起调色剂图 像紊乱以及调色剂附着到涂敷辊 44 上, 因而不会发生涂敷辊 44 上附着的调色剂重新附着 到转印纸 S 上, 造成图像不良。
     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 100 在使用 A4 型号普通纸 (RICOPY PPC 用纸 TYPE6200, 理光公司制 ) 的情况下, 如图 9、 10 所示, 常时以每张一定量、 具体为 170mg 的定影液稳定而 均匀地涂敷到整个转印纸 S 上。考虑到定影夹持部 62 的加热, 上述一定量的定影液涂敷不 需要进行干燥。
     用引导转印纸 S 的输送的导板等导向部件形成用纸输送通道 81 时, 在转印纸 S 的 输送方向上位于定影液涂敷装制 41 下游, 尤其是用定影干燥定影液的定影装置 6 的上游的 范围中, 仅在转印纸 S 背面设置导向部件, 而不在涂有定影液的涂敷面即载置定影液的图 像面上设置导向部件, 以避免导向部件接触定影液或调色剂图像, 搅乱定影液的涂敷状态 或调色剂图像。
     以下例举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 注重说明各种构成之 间的不同之处, 同时省略已经说明了的事项。
     在图 10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宽度及深度均为 2mm 的矩形槽。呈此 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9 所示相比, 由于槽的存在,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 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在图 11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端
     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上, 在整个长度上设置高度为 2.5mm 的三角形槽。该定影液诱导部 件 49 由于具有该形状的槽, 因此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 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2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半径为 2mm 的半圆形槽, 该侧面呈半圆 管型。呈此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11 所示的结构相同, 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3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形成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边长 3mm 的四角柱形。由于截面小,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同于图 9 ~ 12 所示的结构, 其下端 部固定在液室 47 底面内壁而不是侧面内壁, 且离开侧面内壁。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相比 于图 9 所示结构, 由于截面小, 定影液不但接触角部 C, 而且深入角部 C 相反一侧, 因此接触 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图 14 ~图 18 分别显示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以被设置为, 涂敷辊 44 和供给 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形成转送部 D 部分的侧面、 具体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 端面相接触。此时、 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侧面流出的剩余定影液量即 使有变动, 也会因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确实地接触到定影液, 因而其诱导功能以及循环功 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此时由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以滑动性能良好的 POM 制成,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加、 以 及为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大也能够保持在最低程度, 同时摩擦引起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 液粘度变化也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图 14 ~图 18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分别对应于图 9 ~图 13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 其中的槽的形状大小也基本保持一致, 只是图 9 ~图 12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mm 的方形, 而图 14 ~图 17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5mm 的方形。此外, 图 18 所示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与图 13 所示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的外形相同, 均为边长 3mm 的方形。
     图 14 乃至图 18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的角部 C 与图 9 乃至图 13 所示的角部 C 位置不同, 其不是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 而是从该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90°, 且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这样, 尤其是具有槽的图 15 ~图 17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角部 C 中的槽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发生滑擦, 从而不仅抑制了摩擦, 而且由于 槽向着涂敷辊 44, 因此能够良好地发挥定影液诱导作用。
     以上对单方向的棒形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结构进行了说明, 除了这些形状 以外,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圆形、 D 形等、 还可以具有没有角部 C 的曲 面部, 在这种情况下, 曲面部即使接触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其间摩擦所带来的涂敷辊 44 转动力矩的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加也能够得到抑制, 而且槽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 也使得定影液诱导功能得以良好发挥。
     图 19 乃至图 21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是单向的棒形部件, 而是呈 L 字形的 部件。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由两部分构成, 其中第一部分为基部 49a, 该基部 49a 如图 9 ~ 18 所示的各种结构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当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是, 其长度 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 其下端部除了受到液室 47 支持。第二部分为导管部 49b, 该导管部49b 在该基部 49a 前端受到该基部 49a 的端部支持, 其长度方向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的 长度方向, 换言之转送部 D 以及夹持部 N1 的长度方向一致。基部 49a 和导管部 49b 互相以 直角连接, 基部 49a 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管部 49b 的长度方向。
     基部 49a 的下端固定在液室 47 的底面内壁上, 同时与侧面内壁分开。基部 49a 以 及导管部 49b 的均为外径 4mm、 内径 2.5mm 的半圆形管, 并未 POM 制的部件。基部 49a 被设 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间的距离为 0.5mm, 其长度方向上的开口部即凹 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面对液室 47 的侧面内壁。同步 49b 也被设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 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长度方向的开口部即凹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位于夹持部 N1 相反 一侧的上方。
     与图 9 乃至图 18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 49 相同, 图 22 所示的基部 49a 以上端部中 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一侧的曲面部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中较少 一方的定影液。 以该剩余定影液的自重及表面张力流到该曲面部,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 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 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例如, 如图 23 所示, 当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时, 或者伴随温度湿度的变化定 影液粘度发生变化等时, 转送部 D 中的滞留的定影液量增加, 此时, 导管部 49b 接触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 该剩余定影液以表面张力传达该剩余的定影液,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如图 23 所示, 当转送部 D 中的 定影液增加到进入该槽部水准以上时, 如图 24、 25 所示, 尤其在导管部 49b 中, 包括漕部在 内的上表面也接触转送部 D 中的定影液, 通过该定影液的表面张方流到包括上表面在内的 表面,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
     如上所述, 具有导管部 49b 结构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包括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道、 以及不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该第一通道 和第二通道构成将定影液诱导到转送部 D 以外并返回液室的通道。第二通道在转送部 D 中 的剩余定影液量增加时起到作用, 而第一通道即便在第二通道不诱导定影液时也能发挥定 影液诱导作用, 尤其是与基部 49a 有关的第一通道中, 导管部 49b 即便不诱导定影液, 基部 49a 也能够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在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等情况下, 无法保持转送部 D 长度方向水平, 此时, 端部尤其容易发生污染。但是, 在具有导管部 49b 的结构中, 根据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来诱导定影液, 从而相对于使用环境充分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防止或抑制端部污染, 在 转印纸 S 的长度方向均匀地涂敷定影液。
     具有导管部 49b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可如图 14 乃至图 18 所示, 设置成与涂敷 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图 26 乃至图 28 分别对应 图 19、 图 21、 图 25, 显示了基部 49a 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形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的侧 面, 详细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端面相接触的结构。
     如上所述, 将定影液诱导部 49 设置为, 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 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 可确保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接触定影液, 为此, 即便转送部 D 中的 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量发生变动,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诱导功能以 及循环功能都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由于此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是用具有良好的 滑动性能的 POM 构成,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 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也能够限制在最小程度, 同时该摩擦带 来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液粘度变化也能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关于导管部 49b, 只要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强度确保在能够与进行转动的涂敷 辊 44 或供给辊 48 的接触, 也可设置为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 总之,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曲面一侧接触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因此, 不 但能够抑制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 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而且还抑制了该摩擦带来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液粘 度变化。
     在此, 控制装置 91 的存储器中保存用于实行定影方法以及成像方法的定影程序、 以及成像程序, 其中包括, 使用 :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将包含用于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 调色剂适用于转印纸 S 定影的增塑剂的定影液, 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之前的转印纸 S 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适用于转印纸 S 定影 ; 次级转印装置 5, 使转 印带 11 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 同时转印到经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 定影液之后的转印纸 S 上 ; 以及, 定影装置 6, 加热定影液以及构成经过次级转印装置 6 转 印之后的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 使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 并使用涂敷 辊 44,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中用于将表面载置的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中被转印装置 5 转印 了调色剂图像一侧的表面上的, 进而使用 : 供给装置 56, 向涂敷辊 44 提供定影液 ; 以及、 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将供给装置 56 转送到涂敷辊 44 上的转送部 D 中积蓄的剩余定影液 诱导到该转送部 D 以外。在这一点上, 控制装置 91 或者存储器起到定影程序存储装置、 以 及成像程序存储装置的作用。除了控制装置 91 中的存储器以外, 该定影程序以及成像程序 还可以保存在其他存储媒体中, 例如 ROM、 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半导体媒体、 DVD、 MO、 MD、 VD-R 等光媒体、 以及硬磁盘、 磁带、 软磁盘等磁性媒体。在用上述存储器或其他存储媒体保存定 影程序以及成像程序时, 需要构成保存定影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以及成像程序的 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但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 式, 在上述说明中没有给出特殊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在权利要求阐述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 出各种变化或改良。例如, 作为转动体的涂敷部件、 供给部件的形状不仅限于辊形, 也可以采用带形等 其他部件。
     定影液诱导部件在起到定影液循环部件作用时, 将该定影液被诱导到由供给部件 再次供给的位置, 而诱导位置不仅限于供给装置中的液室。供给装置的结构也不局限于具 备液室。
     适用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为串接型成像装置, 但是, 并不一定需要采用上述间接 转印方式, 同样可以采用如图 29 所示的直接转印方式。该成像装置中采用已述的成像装置 100 即四连串接的中间转印方式, 并且在成像装置以中间转印体即转印带 11 作为载置将要 被转印到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载置体, 将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所载置的调色剂 图像转印到该转印带 11 上的结构中, 对于与成像装置 100 相同结构的部分, 采用相同标记, 并且适当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采用该直接转印方式、 具体为四连串接直接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中,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用于载置将要被转印到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 并 具有片材输送带 11’ 作为记录媒体输送体, 以取代上述转印带 11, 在片材输送带 11’ 的输送 过程中, 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将成像装置 60Y、 60M、 60C、 60K 中形成的各色调色剂 图像, 依次重迭转印到经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了定影液的转印纸 S 上, 而后由定影装置 6 进行定影。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还具有供给辊 48, 为辊状转动体, 作为供给部件, 浸渍在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之中, 从动于涂敷辊 33 的转动, 将表面载置的定影液提供到涂敷辊 44 ; 一对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诱导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流向下 方, 并对应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各个端部设置 ; 以及, 电机 46 的未图示驱动器。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在图 7 中位于垂直于图面方向, 而在图 8 中, 其长度方向为图面上的上下方向, 互相平行且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 在长度方向上处于 相同位置。在成像装置 100 正常设置状态下, 即成像装置 100 在图 1 中的上下方向为铅直 方向的设置状态下, 涂敷辊 44、 对向辊 45、 以及供给辊 48 的长度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
     涂敷辊 44 设于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位于转印纸 S 在次级转印部 57 中被转印了调 色剂图像的一侧, 在转印纸 S 的该侧表面上涂敷该涂敷辊 44 表面即周面载置的定影液。
     对向辊 45 从动于涂敷辊 44 的转动, 或者从动于被涂敷辊 44 的转动驱动而被送到 该对向辊 45 与涂敷辊 44 之间的转印纸 S。对向辊 45 为玻璃珠辊, 直径为 25mm, 在不锈钢 芯材上卷绕氯丁, 表面用环氧系粘结剂固定直径为 100μm 的玻璃珠。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均采用直径为 25mm、 且不锈钢芯材上卷绕氯丁的辊。辊硬 度为 JIS-A 35 度。该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长度方向即垂直于图面的方向上的两端部 向轴间分别施加 20N, 处于相互加压状态。
     涂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与对向辊 45 的中心高度相同, 而供给辊 48 的中心高度比涂 敷辊 44 的中心高度低 10mm。供给辊 48 被浸如液室 47 中的定影液 500 深。由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中心偏离, 因此, 转印纸 S 在进入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 之间的夹持部中时, 减小了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5 之间的压力的影响。
     电机 46 经由驱动器受到控制装置 91 的控制,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具体为沿着图 7 所示的箭头方向即转印纸 S 在用纸输送通道 81 中的输送方向转动。控制装置 91 不但作 为定影液涂敷控制装置, 控制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而且作为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 控制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的转动方向均为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部即夹 持部 N1 中向下方移动的方向。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在此方向上的转动, 使得定影液从供 给辊 48 转移到涂敷辊 44, 进而涂敷辊 44 转动, 使得定影液通过夹持部 N1 后被送往并涂敷 到到达涂敷辊 44 与对向辊 45 之间的夹持部 N2 中的转印纸 S 上, 通过调整涂敷辊 44 与供 给辊 48 之间的接触压力, 来管理此时涂敷到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量。
     供给辊 48 从液室 47 吸液, 被吸并到达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多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时, 期间的液量差为剩余定影液, 停留在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 且比夹持 部 N1 更上方的契形空间, 并在夹持部 N1 以及周围空间中被转送到涂敷辊 44。
     从供给辊 48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量, 为此, 定影液在上述契形空间中形成储蓄液, 使得夹持部 N2 中定影液能够始终涂敷到转印 纸 S 上。这样, 在夹持部 N1 以及该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中定影液被从供给辊 48 转送 到涂敷辊 44。该位于夹持部 N1 以及夹持部 N1 上方的契形空间构成定影液从供给辊 48 转 送到涂敷辊 44 的转送部 D。
     但是, 如现有技术中所述, 上述形成储蓄液的结构会发生转入现象。 该现象在上述 结构中, 从涂敷辊 44 的端部流出的储蓄液将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部表面, 并随着涂敷辊 44 的转动到达夹持部 N1, 附着到转印纸 S 上, 从而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定影液的附 着量增加, 因而在长度方向上位于该位置的定影液量多于其他位置中的定影液量, 出现定 影液分布偏差。为此, 对应于涂敷辊 44 端部的位置上的定影液量多于上述管理的在定影纸 上涂敷的定影液量, 也就是说, 发生了端部污染问题。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防止或抑制该问题的发生, 其诱导供给辊 48 转送往涂敷 辊 44 的定影液中的一部分, 即滞留在转送部 D 中的剩余的定影液从转送部 D 中流出。
     如图 7 ~图 9 所示,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棒形部件, 其上端部的角部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的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附近, 其下端部被固定在侧面内壁上, 并被 置于液室 47 的底面上, 因而该下端部浸在液室 47 内部的定影液中。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 长度方向与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时的铅直方向一致。
     以下说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形状以及设置位置。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为长度方向的长 35mm、 垂直于该长度方向的截面边长 5mm 的四 角柱形 POM 制部件。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下端部的一个侧面被固定在液室 47 的内壁上, 位 于该侧面相反的侧面面对转送部 D 中的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的端面附近, 并与该端面相 距 0.5mm。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包括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的端面一侧并在铅直 方向延伸的角在内、 图 9B 中以被圈起来的角部 C 用于在上下方向诱导定影液。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 上端部的角部 C 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 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 中较少一方的定影液。该剩余定影液其自重以及表面张力流到角部 C,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如上所述, 控制装置 91 还具有定影液涂敷部件驱动控制装置的功能。该控制装置 91 配合由一对定位辊 4 向次级转印部 57 输送的转印纸 S 通过夹持部 N2 的时刻, 来控制电 机 46 驱动, 由该电机 46 驱动涂敷辊 44 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为此, 控制装置 91 基于一对定位辊 4 的驱动时刻来估测时刻, 向驱动器发送有关电机 46 驱动控制的信号, 驱动器根据该信号, 来接通 / 断开电机 46 的驱动, 由此接通 / 断开涂敷辊 44 在转印纸 S 上 涂敷定影液。这样, 供给辊 48 向涂敷辊 44 提供的适量的定影液通过涂敷辊 44 的转动, 被 送往夹持部 N2, 在该夹持部 N2 中被均匀地涂敷到转印纸 S 上。 如此, 当涂敷辊 44 受到电机 46 驱动转动, 将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上时, 供给辊 48 从动于涂敷辊 44 转动, 保持涂敷辊 44 周表面载置一定量的来自液室 47 的定影液, 并伴 随该从动转动定影液被送往转送部 D, 在该转送部 D 中提供到涂敷辊 44 上。液室 47 和供给 辊 48 构成供给装置 56, 向涂敷辊 44 提供定影液。
     成像装置 100 具备上述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用该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在调色剂像转 印之前的转印纸 S 上涂敷定影液, 这样, 用涂敷辊 44 进行的定影液涂敷不会引起调色剂图 像紊乱以及调色剂附着到涂敷辊 44 上, 因而不会发生涂敷辊 44 上附着的调色剂重新附着 到转印纸 S 上, 造成图像不良。
     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 100 在使用 A4 型号普通纸 (RICOPY PPC 用纸 TYPE6200, 理光公司制 ) 的情况下, 如图 9、 10 所示, 常时以每张一定量、 具体为 170mg 的定影液稳定而 均匀地涂敷到整个转印纸 S 上。考虑到定影夹持部 62 的加热, 上述一定量的定影液涂敷不 需要进行干燥。
     用引导转印纸 S 的输送的导板等导向部件形成用纸输送通道 81 时, 在转印纸 S 的 输送方向上位于定影液涂敷装制 41 下游, 尤其是用定影干燥定影液的定影装置 6 的上游的 范围中, 仅在转印纸 S 背面设置导向部件, 而不在涂有定影液的涂敷面即载置定影液的图 像面上设置导向部件, 以避免导向部件接触定影液或调色剂图像, 搅乱定影液的涂敷状态 或调色剂图像。
     以下例举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 注重说明各种构成之 间的不同之处, 同时省略已经说明了的事项。
     在图 10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宽度及深度均为 2mm 的矩形槽。呈此 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9 所示相比, 由于槽的存在,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 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在图 11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端
     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上, 在整个长度上设置高度为 2.5mm 的三角形槽。该定影液诱导部 件 49 由于具有该形状的槽, 因此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 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2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包含位于面对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5 的端面的角部 C 的整个侧面的中间, 沿长度方向设置半径为 2mm 的半圆形槽, 该侧面呈半圆 管型。呈此形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图 11 所示的结构相同, 相比于图 10 所示的结构, 接触定影液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加, 诱导定影液的功能液更加提高。
     在图 13 所示的结构中,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形成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为边长 3mm 的四角柱形。由于截面小,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同于图 9 ~ 12 所示的结构, 其下端 部固定在液室 47 底面内壁而不是侧面内壁, 且离开侧面内壁。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相比 于图 9 所示结构, 由于截面小, 定影液不但接触角部 C, 而且深入角部 C 相反一侧, 因此接触 定影液的表面积增加, 从而提高了诱导定影液的功能。
     图 14 ~图 18 分别显示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以被设置为, 涂敷辊 44 和供给 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形成转送部 D 部分的侧面、 具体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 端面相接触。此时、 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侧面流出的剩余定影液量即 使有变动, 也会因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确实地接触到定影液, 因而其诱导功能以及循环功 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此时由于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以滑动性能良好的 POM 制成,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加、 以 及为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大也能够保持在最低程度, 同时摩擦引起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 液粘度变化也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图 14 ~图 18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分别对应于图 9 ~图 13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形状, 其中的槽的形状大小也基本保持一致, 只是图 9 ~图 12 的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mm 的方形, 而图 14 ~图 17 显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外形为边长 5.5mm 的方形。此外, 图 18 所示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与图 13 所示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截面的外形相同, 均为边长 3mm 的方形。
     图 14 乃至图 18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中的角部 C 与图 9 乃至图 13 所示的角部 C 位置不同, 其不是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 而是从该位置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 90°, 且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这样, 尤其是具有槽的图 15 ~图 17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角部 C 中的槽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发生滑擦, 从而不仅抑制了摩擦, 而且由于 槽向着涂敷辊 44, 因此能够良好地发挥定影液诱导作用。
     以上对单方向的棒形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各种结构进行了说明, 除了这些形状 以外,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可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圆形、 D 形等、 还可以具有没有角部 C 的曲 面部, 在这种情况下, 曲面部即使接触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其间摩擦所带来的涂敷辊 44 转动力矩的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的增加也能够得到抑制, 而且槽向着涂敷辊 44 一侧, 也使得定影液诱导功能得以良好发挥。
     图 19 乃至图 21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不是单向的棒形部件, 而是呈 L 字形的 部件。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由两部分构成, 其中第一部分为基部 49a, 该基部 49a 如图 9 ~ 18 所示的各种结构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当成像装置 100 处于正常设置状态是, 其长度 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 其下端部除了受到液室 47 支持。第二部分为导管部 49b, 该导管部49b 在该基部 49a 前端受到该基部 49a 的端部支持, 其长度方向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的 长度方向, 换言之转送部 D 以及夹持部 N1 的长度方向一致。基部 49a 和导管部 49b 互相以 直角连接, 基部 49a 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导管部 49b 的长度方向。
     基部 49a 的下端固定在液室 47 的底面内壁上, 同时与侧面内壁分开。基部 49a 以 及导管部 49b 的均为外径 4mm、 内径 2.5mm 的半圆形管, 并未 POM 制的部件。基部 49a 被设 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间的距离为 0.5mm, 其长度方向上的开口部即凹 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面对液室 47 的侧面内壁。同步 49b 也被设置为与涂敷辊 44 以及 供给辊 48 非接触, 其长度方向的开口部即凹部, 也就是位于槽的一方, 位于夹持部 N1 相反 一侧的上方。
     与图 9 乃至图 18 所示的定影液诱导部 49 相同, 图 22 所示的基部 49a 以上端部中 位于涂敷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一侧的曲面部接触一部分定影液, 该一部分定影液为供给辊 44 送往夹持部 N1 的定影液中, 除了用涂敷辊 44 从夹持部 N1 送往夹持部 N2 以外的、 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以及从长度方向上的转送部 D 的侧部流出的剩余定影液中较少 一方的定影液。 以该剩余定影液的自重及表面张力流到该曲面部, 进而被诱导到下方, 离开 转送部 D, 返回液室 47。
     这样, 防止或抑止了从传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附着到涂敷辊 44 的端面并到达夹持 部 N2, 从而防止或抑制了端部污染, 使得转印纸 S 长度方向涂敷均匀。而且, 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 49 诱导而流入液室 47 的定影液再次到达可由供给辊 48 供给的位置, 供给辊 48 将 该定影液再次送往夹持部 N1。为此, 被送往夹持部 N2 但未消费的定影液在液室 47 与转送 部 D 之间循环, 提高了定影液的使用效率。为此,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还起到循环定影液的 定影液循环部件的作用。
     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为非接触, 为此避免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以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同时还 避免摩擦所带来的摩擦热引起的定影液粘度变化。
     例如, 如图 23 所示, 当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时, 或者伴随温度湿度的变化定 影液粘度发生变化等时, 转送部 D 中的滞留的定影液量增加, 此时, 导管部 49b 接触滞留在 转送部 D 内部的剩余定影液, 该剩余定影液以表面张力传达该剩余的定影液,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如图 23 所示, 当转送部 D 中的 定影液增加到进入该槽部水准以上时, 如图 24、 25 所示, 尤其在导管部 49b 中, 包括漕部在 内的上表面也接触转送部 D 中的定影液, 通过该定影液的表面张方流到包括上表面在内的 表面, 通过基部 49a 的诱导流向转送部 D 以外, 并借助于基部 49a 返回液室 47。
     如上所述, 具有导管部 49b 结构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包括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道、 以及不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该第一通道 和第二通道构成将定影液诱导到转送部 D 以外并返回液室的通道。第二通道在转送部 D 中 的剩余定影液量增加时起到作用, 而第一通道即便在第二通道不诱导定影液时也能发挥定 影液诱导作用, 尤其是与基部 49a 有关的第一通道中, 导管部 49b 即便不诱导定影液, 基部 49a 也能够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在成像装置 100 被设置成倾斜等情况下, 无法保持转送部 D 长度方向水平, 此时, 端部尤其容易发生污染。但是, 在具有导管部 49b 的结构中, 根据转送部 D 中的剩余定影液量来诱导定影液, 从而相对于使用环境充分发挥定影液诱导功能, 防止或抑制端部污染, 在 转印纸 S 的长度方向均匀地涂敷定影液。
     具有导管部 49b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可如图 14 乃至图 18 所示, 设置成与涂敷 辊 44 以及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图 26 乃至图 28 分别对应 图 19、 图 21、 图 25, 显示了基部 49a 与涂敷辊 44 与供给辊 48 之间形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的侧 面, 详细为端面, 进一步详细为转送部 D 周围的端面相接触的结构。
     如上所述, 将定影液诱导部 49 设置为, 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 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 可确保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接触定影液, 为此, 即便转送部 D 中的 剩余定影液量或从转送部 D 流出的定影液量发生变动,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诱导功能以 及循环功能都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 由于此时的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也是用具有良好的 滑动性能的 POM 构成,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 敷辊 44 转矩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也能够限制在最小程度, 同时该摩擦带 来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液粘度变化也能被限制在最小程度。
    
    
     关于导管部 49b, 只要将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强度确保在能够与进行转动的涂敷 辊 44 或供给辊 48 的接触, 也可设置为与涂敷辊 44 和供给辊 48 中至少一方中构成转送部 D 的部分相接触, 总之, 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的曲面一侧接触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 48, 因此, 不 但能够抑制该定影液诱导部件 49 与涂敷辊 44 或供给辊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涂敷辊 44 转矩 增大、 以及由此引起的电力消费增加, 而且还抑制了该摩擦带来的摩擦热造成的定影液粘 度变化。
     在此, 控制装置 91 的存储器中保存用于实行定影方法以及成像方法的定影程序、 以及成像程序, 其中包括, 使用 :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将包含用于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 调色剂适用于转印纸 S 定影的增塑剂的定影液, 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之前的转印纸 S 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适用于转印纸 S 定影 ; 次级转印装置 5, 使转 印带 11 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转印纸 S 上的定影液, 同时转印到经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 定影液之后的转印纸 S 上 ; 以及, 定影装置 6, 加热定影液以及构成经过次级转印装置 6 转 印之后的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 使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 并使用涂敷 辊 44, 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中用于将表面载置的定影液涂敷到转印纸 S 中被转印装置 5 转印 了调色剂图像一侧的表面上的, 进而使用 : 供给装置 56, 向涂敷辊 44 提供定影液 ; 以及、 定 影液诱导部件 49, 用于将供给装置 56 转送到涂敷辊 44 上的转送部 D 中积蓄的剩余定影液 诱导到该转送部 D 以外。在这一点上, 控制装置 91 或者存储器起到定影程序存储装置、 以 及成像程序存储装置的作用。除了控制装置 91 中的存储器以外, 该定影程序以及成像程序 还可以保存在其他存储媒体中, 例如 ROM、 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半导体媒体、 DVD、 MO、 MD、 VD-R 等光媒体、 以及硬磁盘、 磁带、 软磁盘等磁性媒体。在用上述存储器或其他存储媒体保存定 影程序以及成像程序时, 需要构成保存定影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以及成像程序的 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但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 式, 在上述说明中没有给出特殊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在权利要求阐述的范围内对本发明作 出各种变化或改良。例如, 作为转动体的涂敷部件、 供给部件的形状不仅限于辊形, 也可以采用带形等 其他部件。
     定影液诱导部件在起到定影液循环部件作用时, 将该定影液被诱导到由供给部件 再次供给的位置, 而诱导位置不仅限于供给装置中的液室。供给装置的结构也不局限于具 备液室。
     适用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为串接型成像装置, 但是, 并不一定需要采用上述间接 转印方式, 同样可以采用如图 29 所示的直接转印方式。该成像装置中采用已述的成像装置 100 即四连串接的中间转印方式, 并且在成像装置以中间转印体即转印带 11 作为载置将要 被转印到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载置体, 将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所载置的调色剂 图像转印到该转印带 11 上的结构中, 对于与成像装置 100 相同结构的部分, 采用相同标记, 并且适当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采用该直接转印方式、 具体为四连串接直接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中,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用于载置将要被转印到转印纸 S 上的调色剂图像, 并 具有片材输送带 11’ 作为记录媒体输送体, 以取代上述转印带 11, 在片材输送带 11’ 的输送 过程中, 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将成像装置 60Y、 60M、 60C、 60K 中形成的各色调色剂 图像, 依次重迭转印到经定影液涂敷装置 41 涂敷了定影液的转印纸 S 上, 而后由定影装置 6 进行定影。
    
    
     上述采用了本发明的四连串接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中, 具备作为中间转印体 的转印带 11, 此时转印带 11 还可以构成为转印不同于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的调色剂载 置体上载置的调色剂, 在其表面直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结构。
     图 30 显示一例具有该结构的成像装置。对于与成像装置 100 相同结构的部分, 采 用相同标记, 并且适当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该成像装置采用被称之为调色剂喷射、 直接调色、 或调色剂投射等方式, 通过调色 剂飞行、 滴落到转印带 11 上, 在转印带 11 上直接记录图像。其中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包括用于载置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调色剂的调色剂载置体 93Y、 93M、 93C、 93K, 并包括调色剂喷射装置 94Y、 94M、 94C、 94K, 使得调色剂载置体 93Y、 93M、 93C、 93K 载置的调 色剂飞行到转印带 11 上 ; 以及, 调色剂控制装置 95Y、 95M、 95C、 95K, 其中具有让来自调色剂 喷射装置 94Y、 94M、 94C、 94K 的调色剂通过、 并到达转印带 11 形成图像的未图示调色剂通过 孔。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所谓串接型成像装置, 还可以用于单鼓型成像装置, 即在一个 感光鼓上依次形成各色调色剂图像, 并依次重叠各色调色剂图像以形成彩色图像。
     此外, 随着目前的市场要求, 成像装置中彩色复印机、 彩色打印机等彩色装置逐渐 增多, 成像装置还可以形成单色彩色图像。
     显影剂既可以是单成分显影剂也可以是双成分显影剂。
     采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具有的定影装置不仅可以采用具有上述实施方式所具 备的辊式定影, 还可以采用具备环形定影带的带式定影。辊式定影具有以相对简单的结构 实现均匀加热的优点, 而带式定影的优点在于节能。
     成像装置不仅为兼备复印机、 打印机、 传真机的多功能复合机、 而且还可以是其中之一的单体机器, 此外, 还有复印机和打印机组合的复合机以及其他组合的复合机。
     上述实施方式中阐述的本发明的效果仅仅例举了本发明的最佳效果, 而本发明的 效果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阐述的这些效果。

成像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成像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成像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像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像装置.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7538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3.14 CN 102375387 A *CN102375387A* (21)申请号 201110234388.8 (22)申请日 2011.08.16 2010-183487 2010.08.18 JP G03G 15/20(2006.01) G03G 15/00(2006.01)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理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吉田隆司 鲤沼宣之 宇野麦二郎 高桥朋子 石桥干生 善波英树 中川悦典 桥本俊一 尾崎直幸 金谷秀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杨。

2、梧 (54) 发明名称 成像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 其目的在于用定影液 使得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 以减少定影加 热电力消费, 避免定影液造成的图像紊乱、 以及定 影液涂敷量偏差等问题。本发明利用膨润软化调 色剂、 并使调色剂成为适于定影状态的增塑剂, 将包含该增塑剂的定影液涂敷到媒体 (S) 上, 而 后使调色剂载置体 (11) 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 媒体 (S) 上的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 而后加热媒 体 (S) 上的定影液以及调色剂图像, 使调色剂成 为适于定影的状态并定影到媒体 S 上。在转送部 (D)中定影液从送供给装置(56)转送到涂敷部件 (44)。积蓄。

3、在该转送部 (D) 中的定影液通过定影 液诱导部件 (49) 被引导到转送部 (D) 以外。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24 页 附图 19 页 CN 102375394 A1/2 页 2 1. 一种成像装置, 其中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影液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 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 置体。

4、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以及,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 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 : 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所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 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置, 用于向该涂敷装置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 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所述定影 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成像装置,。

5、 其中, 在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定影 液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一通 道、 以及, 不与该涂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部件以 及所述供给装置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 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敷部 件、 以及 / 或者所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

6、所 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 部以外。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所述涂 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将被 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由该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并软化 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装置的 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示该功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

7、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 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 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置的调 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 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体上 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

8、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2/2 页 3 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具备辊 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定影。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1/24 页 4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 传真机、 打印机等成像装置, 该成像装置在用调色剂形成调色 剂图像并将该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体之际, 通过加热来对纸张等记录媒体进行定影、 进而 形成图像。 具体。

9、涉及使用适于以定影液定影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 来进行定影、 进而形成 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用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图像、 并将该调色剂定影到记录媒体之际, 现有的复印机、 传真机、 打印机等成像装置一般通过加热来对纸张等记录媒体进行定影, 进而形成图像。 在 上述成像装置中, 调色剂通过加热软化, 固定到记录媒体上, 为此, 若要确保定影性能, 则需 要充分软化接触记录媒体的部分的调色剂。而在进行充分软化时, 需要充分加热该调色剂 等, 该加热需要大量电能。然而, 目前对成像装置的节能要求日渐高涨。考虑到上述加热所 需要的电能在成像装置的整体电能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节能的。

10、最佳对策是降低这一 份电能。对此, 目前提出了各种有关利用液体来提高调色剂在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性能的技 术方案。 0003 例如专利文献 1(JP 特许第 4224076 号公报 ) 公开了在记录媒体的调色剂图像上 涂敷用于软化并 / 或膨润调色剂的定影液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不需要加热便能进行定 影, 相比于现有技术, 有利于大幅度节约电能。与此相同, 专利文献 2(JP 特许第 4354164 号 公报 ) 也提出了不需要利用加热来软化调色剂的节能技术, 该技术方案将定影液提供到中 间转印体的调色剂图像上, 使调色剂发生变化, 形成具有粘性的薄膜状, 进而, 变成薄膜状 的调色剂利用其自身的。

11、粘性转印或定影到记录媒体上。 0004 但是, 在记录媒体或中间转印体载置的调色剂图像上涂敷定影液, 会发生图像紊 乱的问题。针对该问题, 例如, 专利文献 1 公开了用诸如非接触喷墨方式来涂敷定影液、 并 在记录纸移动方向上逐渐增加涂敷量的技术方案。 用喷墨方式的喷头在粉末调色剂图像上 喷射定影液, 即便是在减少定影液的情况下, 也会在定影液滴落时发生调色剂飞散纷乱, 并 附着到的喷头的喷嘴上的问题。 喷嘴堵塞的原因之一便是喷射使调色剂膨润溶解的液体的 喷嘴上附着了调色剂。 另外, 在记录媒体载置的调色剂图像上涂敷定影液的情况下, 为了确 保定影性能, 需要大量液体来使得该定影液到达调色剂与。

12、记录媒体之间的接触部分, 然而, 涂敷大量的液体必然会因干燥而产生加热的必要性, 这样便发生需要增加必要的电能和定 影时间的问题。 0005 而在上述提供定影液、 在中间转印体上使调色剂变为薄膜状、 并转印到记录媒体 上的技术方案中, 为了形成图像, 需要定影液达到起到无需加热便能使得调色剂变为薄膜 状的作用的状态, 而为了将定影液给与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 不但会发生定影液混入连 接中间转印体的成像部中的问题, 而且该定影液在成像装置使用环境温度下显示调色剂薄 膜化的功能, 因此会有对机内其它部件发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或问题。 0006 关于定影液在成像装置使用环境温度下发生作用的技术, 例如。

13、专利文献 3(JP 特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2/24 页 5 开 2007-121652 号公报 ) 提出如下方案, 即在利用以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方式的成 像装置中, 预先将定影液付与记录媒体, 该定影液与载体液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合性, 而后, 流入载体液, 该载体液存在于液体显影中形成的调色剂层中的调色剂之间, 同时, 使调色剂 层溶解膨润并定影到记录媒体上。然而, 该技术方案虽然能够抑制付与定影液时带来的图 像紊乱, 但是, 定影液作用于载体液时却可能造成图像紊乱, 而且, 定影液在成像装置的使 用环境下起作用, 有可能对装置内部的其他。

14、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进而, 该技术方案如果在图 像转印之前付与定影液, 则其相比于转印之后付与定影液所需要的定影时间长。 再者, 由于 定影液与液体显影剂之间的亲和性十分重要, 因此该技术方案无法适用于非液体显影的显 影装置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0007 在记录媒体载置调色剂图像之前将液体涂敷到记录媒体上, 这样, 液体涂敷所造 成得图像紊乱能够得到控制, 但是需要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大量液体, 因而需要进行干燥, 为 此可以预料该技术方案需要加热, 而且电力消费增加、 定影时间增长。对此, 例如专利文献 4 提倡采用直接记录方式, 即被称之为调色剂喷射、 直接调色、 或调色剂投射等方式, 这些方 。

15、式中调色剂飞翔、 滴落到记录媒体上, 直接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该技术方案在调色剂滴 落之前的记录媒体上, 涂敷含有溶解或膨润调色剂中的树脂的软化剂, 以此减轻直接记录 方式中调色剂滴落时的飞散, 有利于促进定影。 也就是说, 指望通过预先在记录媒体表面涂 敷含有软化剂的涂敷液, 来提高调色剂冲突时调色剂在转印面上的附着力, 或者降低调色 剂冲突时的反作用力。在调色剂附着之前涂敷的涂敷液成为被记录纸表面的纤维吸收的 状态, 吸收了水分的纤维变得柔软, 这样, 有望减轻调色剂滴落时粉末的飞散, 但是, 若要溶 解、 膨润调色剂, 并对定影性能产生影响, 需要有相当量的涂敷液与调色剂接触。而如果。

16、飞 落的调色剂仅仅是附着在记录媒体上, 记录媒体表面的微量涂敷液仅仅接触调色剂, 则该 涂敷液不可能渗透到调色剂层中, 这不仅无法指望减轻调色剂的飞散, 而且定影性能的确 保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 该技术方案还包括预先在中间转印体上涂敷液体, 通过飞落的调色 剂来进行制像, 并接触记录媒体进行转印的技术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 调色剂层的渗透虽然 能够得到促进, 但是, 可能对装置内部其他部件带来不良影响。 0008 此外, 还有其它公开的技术方案, 例如, 专利文献 5(JP 特开 2009-095990 号公报 ) 公开了用封闭板在液体涂敷对象物上涂敷液体的涂敷辊与向该辊提供液体的供液辊之间。

17、 存储液体的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 6(JP 特开 2007-301818 号公报 ) 公开了用刮刀接触涂敷 辊外周面, 去除过剩的液体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 7(JP 特开 2008-149259 号公报 ) 公开了用 吸收液体的部件或擦拭器接触涂敷辊的外周面, 或者将吸收液体的部件接触该涂敷辊的侧 面, 以防止辊转动带来液体飞溅的技术方案。 0009 目前, 还没有任何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以减少定影加热所需电能为目、 采用改 善定影性能的定影液时回避上述所有问题, 即既能够避免使用该定影液引起的问题, 如图 像紊乱、 干燥用电力消费、 定影时间增加、 以及对装置内部部件的不利影响等, 同时又能。

18、够 回避液体性能下降, 进而成像时不局限于仅适用液体显影。 0010 如果将在液体涂敷对象物上涂敷液体的涂敷辊与向该辊提供液体的供液辊之间 储蓄液体的结构, 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涂敷改善定影性能的液体的结构, 则会出现储蓄液 体随着辊的转动而传往辊端部, 并趋于进入辊与记录媒体之间的相对区域的现象。 此时, 如 果进入的液体被涂敷到记录媒体上, 则对应于辊端部区域的记录媒体上液体量增加, 发生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3/24 页 6 涂敷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该问题, 采用刮刀、 吸液部件、 或擦拭器接触辊的外周面的结 构来解决比较困难, 但是, 。

19、可以考虑采用以封闭板或吸液部件接触辊侧面的结构。然而, 利 用封闭板结构来堵住传往辊端部并进入该相对区域的液体, 需要封闭板以较大的压力来接 触辊侧面, 从而会增加辊的转动力矩, 造成电力消费增加的问题。 而采用吸液部件的结构来 吸收传往辊端部并进入该相对区域的液体, 则需要该部件以较大面积来接触辊侧面, 其结 果未引起相同问题。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成像装置, 该成像装置采用形成调色剂图像 的调色剂为适用于以定影液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在力图减少定影加热所需电能的同 时, 还能够回避使用定影液造成的图像紊乱、 干燥用电力消费、 定影时间增加、 以及对装置 。

20、内部部件的不利影响, 进而能够避免涂敷到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量分布不均, 并且成像时 不局限于仅适用液体显影。 001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具体提供具有以下特征的技术方案。 0013 (1) 一种成像装置, 其中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 影液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 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 置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 的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

21、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 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 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 所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 置, 用于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所述定影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 件。 0014 (2) 根据上述 (1)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

22、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 一通道、 以及, 不与该涂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 0015 (3)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 部件以及所述供给装置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 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0016 (4) 根据上述 (1) 或 (2) 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 敷部件、 以及 / 或者所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 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

23、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 转送部以外。 0017 (5) 根据上述 (1) (4)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 述涂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 将被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用该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 0018 (6) 根据上述 (1) (5)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4/24 页 7 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 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

24、示该功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0019 (7) 根据上述 (1) (6)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 境温度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 0020 (8) 根据上述 (1) (7)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 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0021 (9) 根据上述 (1) (8)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 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 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

25、图像。 0022 (10)根据上述(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 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 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 0023 (11) 根据上述 (1) (10)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 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 具备辊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定影。 0024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25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以下装置 : 定影液涂敷装置, 用于将包含增塑剂的定影液 涂敷到载置调色剂图像的记录媒体上, 该增塑剂用于膨润并软化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 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

26、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 转印装置, 在经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 涂敷所述定影液的记录媒体上, 将调色剂图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图像接触该记录媒体上的 定影液, 同时进行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 ; 定影装置, 对经该转印装置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调 色剂图像的调色剂以及所述定影液进行加热, 使得该调色剂膨润并软化且成为适用于在记 录媒体上定影的状态, 所述定影液涂敷装置具备涂敷部件, 该涂敷部件将其表面载置的所 述定影液涂敷到记录媒体中经过所述转印装置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一侧表面上 ; 供给装 置, 用于向该涂敷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 ; 以及定影液诱导部件, 用于将转送部中积蓄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

27、外, 所述定影液从所述供给装置通过该转送部转送到所述涂敷部 件。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 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 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 还能够通过定影液诱 导部件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 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 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0026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中, 用于将所述定影液引导到所述转送 部以外。

28、的通道包括与所述涂敷部件和所述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一通道、 以及, 不与该涂 敷部件和该供给装置相对设置的第二通道。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 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 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 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 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 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 说 明 书 CN。

29、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5/24 页 8 成像装置。 0027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与所述涂敷部件以及所述供给装置 之间非接触, 但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 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 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 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与涂敷部件以及供给部件非接触的定影液诱导部件能够将蓄积。

30、 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 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防止涂敷部件、 供 给装置、 以及定影由到部件的磨耗, 抑制定影液粘度上升, 提供能够始终进行良好成像的成 像装置。 0028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接触所述涂敷部件、 以及 / 或者所 述供给装置中构成所述转送部的部分的侧面, 并接触所述转送部中的所述定影液、 以及 / 或者从所述转送部侧部流出的所述定影液, 并将该定影液引导到该转送部以外。 这样, 该成 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31、 提高定影性 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 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接触涂敷部件以及供给部件 的定影液诱导部件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 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 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进一步进行良好成像的成像装置。 0029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与述涂敷部件相对设置、 并向该涂敷 部件提供所述定影液的供给部件, 所述定影液诱导部件将被引导到所述转送部以外的所述 定影液引导到可以用该。

32、供给部件重新供给的位置。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 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 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 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 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 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 图像的成像装置。 0030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增塑剂具有膨润并软化调色剂、 使该调色剂成为适 用于在记录。

33、媒体上定影的状态的功能, 该增塑剂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不显示该功 能, 而在超过该环境温度的升温时显示该功能。 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 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 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 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 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 的成像装置。 00。

34、31 本发明在成像装置的使用环境温度下, 所述增塑剂在被包含到定影液中之前的单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6/24 页 9 独状态时的形态为固态。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 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 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 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 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 所造成的记。

35、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0032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感光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 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 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 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 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 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 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

36、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 像装置。 0033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于接受感光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中间转印体 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 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 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 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 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 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

37、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 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0034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用于接受调色剂载置体上载置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形 成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体作为调色剂图像载置体, 来载置被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所述记 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在记录媒体上涂敷定影 液, 不但有利于减少成本、 提高定影性能、 而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高效使用定 影液, 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 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

38、送部中的定影液引 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 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0035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 所述定影装置采用具备辊形定影部件的辊式定影来进行 定影。这样, 该成像装置以相对简单的结构来进行均匀加热, 不但有利于提高定影性能、 而 且不局限于采用液体显影, 有利于使用定影液来降低定影温度并节能, 同时确保定影性能, 避免使用定影液给机内部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进而定影液诱导部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能够更好地将蓄积在转送部中的定影液引导到转送部以外, 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定影液 。

39、从涂敷部件端部转入并附着到记录媒体上所造成的记录媒体上的定影液涂敷量出现偏差, 提供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成像装置。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7/24 页 10 0036 图 1 是采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 0037 图 2 是图 1 所示图 1 所示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的模块图。 0038 图 3 是显示利用加热来使得增塑剂显示膨润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来降低定影下 限温度的示意图。 0039 图 4 是显示利用加热来使得增塑剂显示膨润并软化调色剂的功能来提高污迹性 能的试验结果的图。 0040 图 5 是用于说明对比调色剂与记录。

40、媒体接触进行转印时和非接触转印时的定影 液在调色剂中渗透状态的示意图。 0041 图 6 是调色剂与记录媒体接触进行转印时, 渗透到调色剂之间的定影液经加热而 被膨润并软化, 成为适于定影的状态的图。 0042 图 7 是图 1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以及其控制系统中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0043 图 8 是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俯视图。 0044 图 9A 和图 9B 是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该定影液 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45 图 10A 和图 10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46 图 1。

41、1A 和图 11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47 图 12A 和图 12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48 图 13A 和图 13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49 图 14A 和图 14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50 图 15A 和图 15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

42、件的放大图。 0051 图 16A 和图 16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52 图 17A 和图 17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53 图 18A 和图 18B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俯视图和 该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0054 图 19 是另一例图 7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0055 图 20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俯视图。 0056 图 21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图。 。

43、0057 图 22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0058 图 23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图。 0059 图 24 是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处于其他状态下的结构图。 0060 图 25 是图 24 所示状态下, 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放大 说 明 书 CN 1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8/24 页 11 剖视图。 0061 图 26 是另一例图 19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的结构图。 0062 图 27 是图 26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0063 图 28 是。

44、图 26 所示定影液涂敷装置中的定影液诱导部件的部分放大侧视图。 0064 图 29 是采用本发明的具有其他结构的成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0065 图 30 是采用本发明的具有其他结构的成像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图 1 是采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成像装置 100 为包括复印机、 打印机、 以 及传真机的多功能复合机, 能够形成彩色图像, 除此之外, 本发明还适用于其它成像装置, 如黑白机、 单独的复印机或打印机或传真机, 或包括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复合机。 当成像装置 为打印机时, 根据外部收信获得的图像信息所对应的图像信号来进行成像处理。成像装置 为传真机时的成像处理。

45、与此相同。 0067 成像装置 100 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除了普通复印等使用的普通纸以外, 还可以使 用 OHP 薄片、 卡片、 以及明信片等厚纸、 信封等薄片记录媒体。此外, 成像装置 100 还可以进 行双面成像, 即在作为记录媒体即纸张的记录体材料的转印纸 S 的两侧形成图像。 0068 成像装置采用串联结构, 用于形成黄色、 红色、 青色、 黑色的各色色分解颜色所对 应的图像的鼓状像载置体, 即作为感光体的感光鼓20Y、 20M、 20C、 20K沿着转印带11的架设 方向, 以四连串联方式排设。 0069 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转动自在地受到主机 99 的未图。

46、示框架的支承, 主机 99 在成像装置 100 中起打印机作用。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沿着作为用于载置调色剂图像 的转印带 11 的移动方向, 从上游依次排设, 该转印带 11 为中间转印体即中间转印带, 其移 动方向为图 1 中的 A1 方向, 为逆时针方向。各个标记后面附加的 Y、 M、 C、 K 表示黄色用、 红 色用、 青色用、 黑色用的部件。 0070 各个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分别具备用于形成黄色 (Y)、 红色 (M)、 青色 (C)、 黑 色 (K) 的图象的制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0071 感光鼓 20。

47、Y、 20M、 20C、 20K 被设置在大致位于主机 99 内部中心且以环状带构成的 转印带11外周面即制像面一侧, 这些感光鼓的转动轴互相平行, 而且在转印带11的转动方 向 A1 上以相等的规定间隔排列。 0072 转印带 11 面对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沿箭头方向 A1 转动。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先分别重叠转印到在箭头方向 A1 上转动的转印带 11 上, 而后一次性转印到转印纸 S 上。为此, 成像装置 100 采用的是中间转印方式, 并且为 串联型间接转印方式的电子照相装置。 0073 转印带 11 的下侧。

48、部分与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相对设置, 该相对设置部 分的位置构成初级转印区域的初级转印部 58, 在该初级转印部 58 中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 11 上。 0074 转印带 11 上的重叠转印按如下进行。在转印带 11 沿 A1 方向移动的过程中, 隔着 转印带 11 与各台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相对设置的初级转印辊 12Y、 12M、 12C、 12K 施加 电压, 使得感光鼓 20Y、 20M、 20C、 20K 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像个一定时间重叠转印到转印带 说 明 书 CN 1。

49、02375387 A CN 102375394 A9/24 页 12 11 上的相同位置。 0075 成像装置100的主机99内部设有一下装置, 成像单元60Y、 60M、 60C、 60K, 作为制像 装置 ; 转印带单元 10, 为中间转印单元即初级转印单元, 其中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 带 11 ; 次级转印装置 5, 位于图 1 中转印带 11 的右侧与转印带 11 相对设置 ; 光扫描装置 8, 作为进行光写入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 与成像单元 60Y、 60M、 60C、 60K 的下方相对设置。 0076 成像装置 100 的主机 99 内部还包括以下装置, 片材供给装置 61, 位于光扫描装置 8 下方, 为作为供纸单元的供纸盒, 其中载积多页转印纸 S, 该转印纸 S 被送往转印带 11 与 次级转印装置5之间形成的次级转印部57 ; 一对定位辊, 其作为输送辊, 配合成像装置60Y、 60M、 60C、 60K形成调色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摄影术;电影术;利用了光波以外其他波的类似技术;电记录术;全息摄影术〔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