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板式MBR板式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膜分离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斜板式MBR板式膜装置。
背景技术
“水十条”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见稿对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工艺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这为MBR工艺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MBR工艺至引进国内以来,以稳定的运行,较少的占地面积,高负荷进水以及优质的出水等优点被人所接受。但是,现有的MBR工艺在多年的应用中显露出的一些突出的缺陷,限制了近年来MBR工艺的普及。MBR分中空纤维帘式膜和板式膜,帘式膜因其价格低廉而使用广泛,而板式膜较帘式膜耐污染、易清洗等优点正不断被推广。
目前市场上采用的板式膜装置结构均为:板式膜垂直放置于槽箱卡槽内,在板式膜底部设置曝气管道,运行过程中,不间断曝气冲刷,气泡在水中向液面垂直流动,通过膜板之间的缝隙,来去除膜表面污染物,防止膜孔堵塞,同时达到给活性污泥充氧的目的。这种膜板垂直放置方式,存在缺点有:1、气泡不均匀,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气泡通过膜板之间的缝隙时,每块膜板通过的气泡量不均匀,甚至没有气泡通过;冲刷不彻底,气泡垂直向上流动,平行于板式膜表面,作用力较小,颗粒物容易吸附在膜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膜孔易出现堵塞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堵塞的斜板式MBR板式膜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斜板式MBR板式膜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定位轴和水平移动轴,所述水平移动轴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定位轴位于滑动槽内,所述架体外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上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偏心处铰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相对转动盘的另一端与水平移动轴铰接,所述架体上还倾斜设置有板式膜,所述板式膜两端分别铰接在水平移动轴上和架体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运转过程中,转动机构不断发生转动,带动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的转动盘发生转动,由于转动盘上链接有转动轴,转动轴又是与水平移动轴连接,这样就可以带动水平移动轴进行运动。水平移动轴上的滑动槽位于设置在位于架体上的定位轴上,这样,在水平移动轴的运动受到定位轴的限位作用过程中,能够沿着滑动槽的进行运动。特别是将传动轴分别铰接在转动盘非中心点的偏心处,以及铰接在水平移动轴上,这样就能够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将水平移动轴发生运动时能够更加流畅不被卡住。在运动过程中,架体顶部是固定的,水平移动轴是运动的,这样就可以不断调整,保证其了板式膜垂直方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同时不断变换角度大小。这样,气泡垂直向上流动过程中于板式膜就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冲刷膜表面的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膜孔被堵塞的可能性,增加了板式膜使用寿命,减小了日常清洗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
作为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板式膜两端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架体和水平移动轴上设置有卡槽,所述转动轴嵌入到卡槽中形成铰接结构,所述卡槽形状为带有缺口的桶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板式膜上的转动轴直接卡嵌在卡槽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铰接结构,同时通过将卡槽设置成带缺口的圆桶状,这样能够保证在安装时直接将转动轴嵌入通过缺口嵌入到卡槽中即可。这种铰接结构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和加工。
作为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支架,所述转动机构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转动机构为气动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架的设置提供了转动机构的安装位置,能够是的整体结构更具有集成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传动轴位于架体中心,所述水平传动轴上下两面都设置有卡槽,且架体顶部和底部也都设置有卡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水平传动轴设置在架体中心,就将整个架体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通过在水平传动轴两侧都设置卡槽,这样就能够通过一块水平传动轴能够安装两排的板式膜,使得整体利用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板式膜整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板式膜爆炸结构图。
附图标记:
1、架体;2、定位轴;3、水平移动轴;4、滑动槽;5、转动盘;6、传动轴;7、板式膜;8、转动轴;9、卡槽;10、缺口;11、气动电机;71、框体;72、平板膜;73、侧出水嘴;74、主出水嘴;75、第一凹槽;76、第二凹槽;77、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斜板式MBR板式膜7装置,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上设置有定位轴2和水平移动轴3,所述水平移动轴3上设置有滑动槽4,所述定位轴2位于滑动槽4内,所述架体1外设置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上连接有转动盘5,所述转动盘5偏心处铰接有传动轴6,所述传动轴6相对转动盘5的另一端与水平移动轴3铰接,所述架体1上还倾斜设置有板式膜7,所述板式膜7两端分别铰接在水平移动轴3上和架体1上。
运转过程中,转动机构不断发生转动,带动设置在转动机构上的转动盘5发生转动,由于转动盘5上链接有转动轴8,转动轴8又是与水平移动轴3连接,这样就可以带动水平移动轴3进行运动。水平移动轴3上的滑动槽4位于设置在位于架体1上的定位轴2上,这样,在水平移动轴3的运动受到定位轴2的限位作用过程中,能够沿着滑动槽4的进行运动。特别是将传动轴6分别铰接在转动盘5非中心点的偏心处,以及铰接在水平移动轴3上,这样就能够保证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将水平移动轴3发生运动时能够更加流畅不被卡住。在运动过程中,架体1顶部是固定的,水平移动轴3是运动的,这样就可以不断调整,保证其了板式膜7垂直方向上倾斜一定角度,同时不断变换角度大小。这样,气泡垂直向上流动过程中于板式膜7就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冲刷膜表面的作用力,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膜孔被堵塞的可能性,增加了板式膜7使用寿命,减小了日常清洗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
所述板式膜7两端设置有转动轴8,所述架体1和水平移动轴3上设置有卡槽9,所述转动轴8嵌入到卡槽9中形成铰接结构,所述卡槽9形状为带有缺口10的桶状。
通过在板式膜7上的转动轴8直接卡嵌在卡槽9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铰接结构,同时通过将卡槽9设置成带缺口10的圆桶状,这样能够保证在安装时直接将转动轴8嵌入通过缺口10嵌入到卡槽9中即可。这种铰接结构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和加工。
所述架体1上设置有支架,所述转动机构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转动机构为气动电机11。
通过支架的设置提供了转动机构的安装位置,能够是的整体结构更具有集成性。
所述水平传动轴6位于架体1中心,所述水平传动轴6上下两面都设置有卡槽9,且架体1顶部和底部也都设置有卡槽9。
通过将水平传动轴6设置在架体1中心,就将整个架体1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通过在水平传动轴6两侧都设置卡槽9,这样就能够通过一块水平传动轴6能够安装两排的板式膜7,使得整体利用率更高。
同时,所述板式膜7包括框体71,所述框体71两侧设置有平板膜72,两片所述平板膜72之间形成容腔,所述框体71两个侧面设置有侧出水嘴73,所述框体71顶部设置有主出水嘴74,所述侧出水嘴73朝向主出水嘴74倾斜。
在板式膜7使用过程中,外界未经过滤的水在流过平板膜72时,被平板膜72进行过滤,过滤之后过滤液就位于框体71两侧的平板膜72之间形成的容腔中,当过滤液进入到侧出水嘴73的位置时,首先会通过测出水嘴将过滤液从容腔中抽出,另外当过滤液靠近主出水嘴74时,能够从主出水嘴74中将过滤液从容腔中吸出。由于侧出水嘴73是朝向主出水嘴74倾斜的,这样就能够对下层的空间具有更大的辐射,可增加负压力的作用效果,更适合平板内通道水流的流动,减小水流阻力,从而增加平板膜72的出水效率。
所述侧出水嘴73与框体71之间呈度角倾斜。
由于斜向度角的侧出水嘴73能够最大范围内辐射板式膜7下半部,最大范围内增加负压,较小水流阻力,较大的流速不仅减小了通道堵塞的可能性,同时,膜板清洗时药液灌注也会更加均匀快捷。
所述主框体7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75和第二凹槽76,所述侧出水嘴73位于第一凹槽75内,所述主出水嘴74位于第二凹槽76内。
通过第一凹槽75和第二凹槽76的设置,能够起到对于主出水嘴74和侧出水嘴73的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磕碰对出水嘴的损伤。
所述容腔内设置有若干凸块77,所述凸块77与凸块77之间形成通道。
在板式导流板使用过程中,外界未经过滤的水在流过平板膜72时,被平板膜72进行过滤,过滤之后过滤液就位于框体71两侧的平板膜72之间形成的容腔中,之后出水嘴连接有抽水泵,会将于出水嘴中导通的容腔中的过滤液从出水嘴中吸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过滤结构。特别是在本发明中,在容腔内设置了多个凸块77,凸块77与凸块77之间形成了通道,这样在过滤水被抽入到出水嘴的过程中,会沿着通道进行导流,这样就减少了交叉位置的产生,同时液进一步减少了交叉位置形成的阻力。同时通过通道的导流,压力受到了通道的分流,使得各处受到的压力也更加均匀。由于各处压力受到了分解,这样也不会造成局部堆积的问题。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所述凸块77形状为棱柱状。
通过棱柱状凸块77的设置,能够使得在两侧平板膜72之间的位置上,受到的阻力相同,进一步保证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所述凸块77的底面为正多边形。
通过将棱柱状凸块77的底面设置成正多边形,能够起到使得在各个方向上过滤液受到的阻力都相同,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所述凸块77底面为正六边形。
增加了导流板内的通道空间,120度交叉通道,稳定均匀的过水角度,均布的通道流量,大幅度增加了平板膜72的过水效率,减小了平板膜72堵塞的可能性,增加了平板膜72使用寿命,减小了日常清洗的难度,从而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