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链单孢霉素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化合物。
放线菌作为抗生素产生菌家族里的一个重要成员,一直都是抗生素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对象。在已发表的抗生素中,约有7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而其中约95%的生物活性物质又由链霉菌产生。目前,随着对链霉菌研究的继续深入,人们对稀有放线菌及极端环境放线菌的兴趣越来越浓。与链霉菌相比,稀有特别是极端环境放线菌大多生存在较为苛刻的生态条件下,具有其独特的生理要求和生理特性。在这种条件下这些菌必定会通过独特的代谢途径来获取能量,相应地也会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本发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出现的。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拮抗细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放线链单孢霉素。
本发明所述的放线链单孢霉素,英文名:Streptimonosporamycin,分子式为C13H9N2O2,其化学结构为:
本发明所述的放线链单孢霉素的物理外观为浅黄色针状结晶,有荧光,与硫酸显色呈浅桔红色。熔点为225-226℃。
本发明所述的放线链单孢霉素由以下方法产生:
一、产生菌的特征:
产生菌株分离自新疆盐土样,根据标准的放线菌鉴定方法将其鉴定为Streptimonospora。典型菌株为Streptimonospora salina sp.nov(编号为90002)。
二、产生菌地培养和发酵条件:
种子培养基成分:L-天门冬酰胺0.1%,甘油1.0%,磷酸氢二钾0.1%,微量盐溶液1.0mL/L,维生素B23.75mg/L,氯化钠15%,pH=7-7.4。
发酵培养基成分:麦芽膏0.5%,酵母膏0.5%,蛋白胨0.5%,L-天门冬酰胺0.1%,甘油1.0%,磷酸氢二钾0.1%,氯化钠15%,维生素B27.0mg/L。pH=7。
菌株从斜面转接到种子培养基中培养4天后,再按10%比例(体积比)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在30℃,280转/分钟条件下培养7天即可。
三、化合物的粗提过程:
菌株按上述培养基培养之后,所有的培养液经过5000转/分钟离心处理,所得上清液用乙酸乙酯萃取5次,最终获得褐色的油状粗提物。将油状粗提物挑取10毫克溶解于1毫升甲醇后就可用于分离系统选择试验。
四.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1.系统选择实验结果
为了能快速、高效地将目的化合物分离纯化出来,我们一共选取了五种溶剂系统进行试验(氯仿、氯仿∶丙酮=8∶2、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丙酮=6∶4以及乙酸乙酯∶丙酮=4∶6)。检测平板为GF254硅胶板。平板上的点样量为10微升。
在氯仿为系统的试验中,我们一共检测到了四个荧光点,它们的编号为:Rf1-Rf4。Rf值分别为Rf1=0.5(浅紫色),Rf2=0.4(青色),Rf3=0.2(紫色)和Rf4=0.18(紫色)。其中的三个荧光点可与硫酸反应并显色,它们分别是Rf1=0.5(灰绿色),Rf3=0.2(桔黄色)和Rf4=0.18(桔红色)。
在以氯仿∶丙酮=8∶2为系统的试验中,则可检测到五个荧光点,分别是Rf1=0.8,Rf2=0.7,Rf3=0.5,Rf4=0.48以及Rf5=0.2(浅紫色)。其中的三个点Rf1=0.8,Rf3=0.5,Rf4=0.48可与硫酸反应并显色。
在与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丙酮=6∶4以及乙酸乙酯∶丙酮=4∶6为系统的试验中,系统极性明显过大,所有点子均被拉成一条带,无法清晰辨认。
根据以上系统选择结果可以看出,明显的点子有3个,拟先用氯仿上柱,然后按5%比例增加丙酮量,重点收集Rf3和Rf4两个点子。
2.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氯仿∶丙酮=6∶4条件下冲下Rf3与Rf4的混合样品。以该混样为基础,重新上柱,在氯仿∶丙酮=8∶2条件下将Rf4冲下,获得浅黄色粉末状物,用石油醚洗涤3次后,在氯仿中获得浅黄色针状结晶,编号为90002D。
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具有拮抗细菌和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经试验证明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拮抗活性。本化合物可作为抗菌素中的新的药用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