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纱插入装置.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794265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7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49972.7

申请日:

2007.10.08

公开号:

CN101158086A

公开日:

2008.04.0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D04B 15/00申请日:20071008授权公告日:20110525终止日期:201410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00

主分类号:

D04B15/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前田博司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和歌山市

优先权:

2006.10.6 JP 2006-27580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陆锦华;黄启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端纱插入装置,可靠地夹持端纱而插入针织物内部。端纱插入装置(1)设在手套针织机(2)上,具有导轨(23)和沿着导轨(23)进行滑动位移的基体(31)。在该基体(31)上设有相对于基体(31)进行相对位移的可动体(32)。在可动体(32)上,设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端纱钩(33)在捕捉纱线的捕捉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端纱压脚(34),与端纱钩连动,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协动而跨越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织针与端纱钩一起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而进行位移。第二驱动机构(26)在捕捉位置和钩退让位置之间而对端纱钩(33)进行位移驱动。在基体(31)上设有止动器(48)。止动器(48)卡定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34)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并且通过使可动体(32)相对于基体(31)相对位移,使端纱压脚(34)从止动器(48)脱离。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端纱插入装置,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设在导轨上而沿着导轨滑动位移的基体、沿着导轨对基体进行滑动驱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在捕捉所喂纱的纱线的捕捉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端纱钩、与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端纱压脚以及在捕捉位置和钩退让位置之间对端纱钩进行位移驱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端纱插入装置设在横机中而夹持所喂纱的纱线,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在基体上而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可动体;
端纱压脚与端纱钩连动,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织针与端纱钩一起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在基体和可动体的任一方上设有止动器,所述止动器卡定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止动器,通过可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而解除在待机位置待机的端纱压脚的卡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基体上形成有收容孔部;
可动体,可沿着导轨进行滑动位移地设在导轨上,并且可沿着导轨进行位移地嵌合在所述收容孔部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纱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端纱钩,具有与捕捉的纱线接触而沿着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捕捉面;
端纱压脚,具有在与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端纱的状态下,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的纱线下压部。

说明书

说明书端纱插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横机上并用于将端纱插入袋状针织物的内侧的端纱插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端纱插入装置,在夹持端纱的情况下,使端纱钩和端纱压脚向过渡纱的附近移动。接着使端纱钩和端纱压脚摆动。此时,端纱钩下降至捕捉过渡纱的捕捉位置,端纱压脚相对于端纱钩向上方分隔。在这种状态下,使过渡纱的端纱捕捉于端纱钩。接着解除切断把持装置对端纱的把持的同时使端纱钩上升,由端纱钩和端纱压脚夹持过渡纱的端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78861号公报
现有技术的端纱插入装置,由于使端纱钩从捕捉位置上升而夹持端纱,因而在切断把持装置释放端纱之前夹持时,在针织纱上作用有过剩的纱纱线力,由此有可能产生断纱。并且在切断把持装置释放端纱的同时夹持时,施加在端纱上的纱纱线力变得不充分,针织纱松弛。并且,存在端纱从端纱钩越出的情况,由此端纱向指袋内的插入不稳定。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夹持端纱而插入袋内部的端纱插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端纱插入装置,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设在导轨上而沿着导轨滑动位移的基体、沿着导轨对基体进行滑动驱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在捕捉所喂纱的纱线的捕捉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端纱钩、与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端纱压脚以及在捕捉位置和钩退让位置之间对端纱钩进行位移驱动的第二驱动机构,设在横机中而夹持所喂纱的纱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在基体上而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的可动体;端纱压脚与端纱钩连动,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织针与端纱钩一起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在基体和可动体的任一方上设有止动器,所述止动器卡定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位移的端纱压脚而阻止位移,使端纱压脚在从喂纱的纱线退让的待机位置待机,止动器,通过可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而解除在待机位置待机的端纱压脚的卡定。
并且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基体上形成有收容孔部;可动体,可沿着导轨进行滑动位移地设在导轨上,并且可沿着导轨进行位移地嵌合在上述收容孔部中。
并且本发明中,端纱钩,具有与捕捉的纱线接触而沿着上述左右方向延伸的捕捉面;端纱压脚,具有在与端纱钩协动而夹持端纱的状态下,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的纱线下压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端纱钩捕捉纱线的状态下,使可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时,端纱压脚解除基于止动器的卡定,从待机位置向夹持位置位移。由此,可通过端纱钩和端纱压脚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由此,由于不使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位移,而使端纱压脚位移而夹持端纱,从而可抑制夹持端纱时产生的纱线张力的变动。由此能够防止由切断把持装置切断把持的端纱的把持损伤,从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纱线。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可动体可沿着导轨进行位移地嵌合在导轨上,因而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切换基体滑动位移的方向时,可动体相对于基体进行相对位移,由此能够使端纱压脚从止动器脱离而夹持由端纱钩捕捉的纱线。因此,不必重新设置用于对端纱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增加而使结构简单。
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纱线下压部向捕捉面的下方下压端纱,从而端纱从端纱钩的捕捉面下方的位置朝向喂纱部延伸。由此能够防止端纱钩附近的织针引起的纱线的钩纱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的手套针织机2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手套针织机2的侧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主视图。
图4是分解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分解主视图。
图5是表示基体31和可动体32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的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左侧视图。
图7是关于将端纱插入指袋的顺序,放大表示各工序中的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8是简要地表示编织时的三角座滑架13、切断把持装置21和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另一端纱夹持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的手套针织机2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手套针织机2的侧视图。作为一种横机的手套针织机2,包括用于编织针织物的针织机主体100、切断把持装置21和端纱插入装置1。
针织机主体100具有相互相对地设置的一对底盘3,设有沿一对底盘3的左右方向两端延伸且向上方突出的山形的支撑台5。在该支撑台5上,设有可自由进退地收容多个织针7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的针床9f、9b。前后一对的针床9f、9b设在支撑台5的上部,沿前后方向分隔而以ハ字状配置,由上端部形成有齿口8。
在各针床9f、9b上分别设有对织针7进行进退操作的三角座滑架13f、13b和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引导三角座滑架13f、13b的三角座滑架导轨15f、15b。在针织机主体100上,具有使三角座滑架13f、13b沿着三角座滑架导轨15f、15b在针床9f、9b上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装置(未图示)。在各针床9f、9b的上方位置,在左右设有支撑托架16、18。在支撑托架16、18上,分别架设有导纱轨17f、17b。在各导纱轨17f、17b上,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地配置有喂纱部19f、19b。
切断把持装置21是捕捉在依次编织各指袋时产生的过渡纱,并j将其切断而把持的装置。切断把持装置21可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地配置于齿口8的下方。切断把持装置21可利用公知的装置来实现,例如可应用在特公昭53-1863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
端纱插入装置1包括导轨23、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第一驱动机构25和第二驱动机构26。导轨23形成长板状,其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两端部由支撑托架18支撑。导轨23与齿口8相对地配置,其宽度方向与2个针床中的其中一个针床9f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而配置。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是用于夹持由切断把持装置21产生的端纱,将端纱插入指袋的内侧的装置。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可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地设在导轨23上。
图3是放大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主视图。图4是分解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分解主视图。图5是表示包含在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中的基体31和可动体32的剖视图。图5(a)表示从图4的A-A切断面线看的基体31。图5(b)表示从图4的B-B切断面线看的可动体32。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包括基体31、可动体32、端纱钩33、端纱压脚34、垫片35、弹簧部件36和盖部件37。
基体31包括大致长方形状的框架部41、齿条安装部47和基体滑动部42。框架部41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收容孔98,并且形成有规定该收容孔98的收容孔部44。框架部41作为端纱插入装置1而组装时,与导轨23的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23a相对。框架部41的长度方向A、宽度方向B和厚度方向C分别沿着导轨23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下面,将纸面的左方向、框架部41的长度方向一侧A1称作左方向,将纸面的右方向、框架部4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A2称作右方向。并且将宽度方向的一侧称作B1,将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称作B2。并且将厚度方向的一侧称作外方向C1,将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称作内方向C2。
在框架部41上设有向外方向C1突出的止动器48。止动器48形成于框架部41的下端部。并且,齿条安装部47成为与后述的齿条82相连的部分。基体滑动部42中,形成有轨道槽部,导轨23的上下方向两端部23b、23c可沿左右方向A滑动地插入其中。基体31,由基体滑动部42的轨道槽部和导轨23嵌合而设在导轨23上,可相对于导轨23向左右方向A进行滑动位移。
可动体32包括大致长方形板状的板部51和可动体滑动部53。板部51在作为端纱插入装置1而组装时,与导轨23的厚度方向的一个表面23a相对,并且其长度方向A、宽度方向B和厚度方向C分别沿着导轨23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在板部51上形成有第一螺纹孔部99和第二螺纹孔部97。第一螺纹孔部99与限制端纱钩33的下降的下降限制部52螺合。第二螺纹孔部97与用于将盖部件37可拆装地安装到可动体32上的组装用螺栓38螺合。
在板部51上设有隆起部112和突起部57a、57b。隆起部112和各突起部57a、57b从板部51向外方向C1突出。隆起部112与第二螺纹孔部97相连而形成与第二螺纹孔部97的内螺纹同轴的圆环状。并且各突起部57a、57b为了卡定垫片35而设置。可动体滑动部53中,形成有轨道槽部,导轨23的上下方向两端部23b、23c可沿左右方向A滑动地插入其中。可动体32,由可动体滑动部53的轨道槽部和导轨23嵌合而设在导轨23上,可相对于导轨23向左右方向A进行滑动。
可动体32构成为可收容于框架部41的收容孔98内。并且可动体滑动部53,配置于与基体滑动部42的左右方向A之间的区域。并且在可动体32收容于收容孔98内的状态下,导轨23可同时穿过基体31和可动体32双方的轨道槽部。在导轨23穿过基体31和可动体32的状态下,可动体32可相对于基体31向左右方向A进行相对位移。在左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左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基体31向右方向A2位移时,可动体32一直保持停止状态直到左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左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抵接,在左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左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抵接后,可动体32被左侧的基体滑动部42推压而与基体31一起向右方向A2移动。在右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右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基体31和可动体32进行与上述状态左右方向相反的动作。
端纱钩33构成为可捕捉端纱。端纱钩33具有长板状的钩主体部61和长板状的钩弯曲部62,大致形成L字板状。钩主体部61具有2个支脚部64a、64b,所述支脚部64a、64b从长度方向中央部61c分支,并沿着长度方向分别延伸而在宽度方向并列。
在2个支脚部64a、64b上,在游动端部分分别配置有辊65a、65b。各辊65a、65b形成为可绕沿钩主体部6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在一个支脚部64a上,形成有规定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嵌合孔94的嵌合孔部66。嵌合孔部66形成圆形的第一贯通孔95和与第一贯通孔95连通而形成大致扇形状的第二贯通孔96。钩弯曲部62,在其基端部与钩主体部61相连,在其游动端部62a设有捕捉部67。捕捉部67从钩弯曲部62向钩弯曲部62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在端纱钩33上,形成有用于卡定弹簧部件36的第一卡定部110。
端纱压脚34构成为,从上方推压由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与端纱钩33协动而可夹持由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端纱压脚34形成大致圆弧板状,具有基端部71、推压部71和连接部76。基端部71形成具有与可动体32的隆起部112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的圆环状。连接部76,在基端部71附近形成有阶梯部72。连接部76形成如下形状:连接部76中的靠近基端部71的部分74与连接部76中靠近推压部73的部分相比,向厚度方向偏离。并且在端纱压脚34上,形成有用于卡定弹簧部件36的第二卡定部111。
端纱压脚34中,基端部71和连接部76的一部分74嵌合在端纱钩33的嵌合孔部66上。此时,端纱压脚34的相比其阶梯部72更靠近推压部73一侧的部分配置于端纱钩33上。在端纱压脚的一部分71、74嵌合在端纱钩33的嵌合孔部66的嵌合状态下,第一贯通孔95和基端部71的中心轴线L1处于同轴。下面,将中心轴线L1称作角位移轴线L1。在嵌合状态下,端纱压脚34,相对于端纱钩33,在预定的范围内允许绕角位移轴线L1的摆动角位移。为了在端纱钩33和盖部件37之间确保配置弹簧部件36的空间而设有垫片35。垫片35形成得可与形成于可动体32上的2个突起部57a、57b嵌合而卡定在可动体32上。
弹簧部件36是在预定的范围内允许绕角位移轴线L1的摆动角位移,连接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的弹性部件。弹簧部件36形成具有圆弧部36a的大致U字形,绕角位移轴线L1向圆周方向弯曲而配置于上述基端部71和垫片35之间。弹簧部件36的一端部36c卡定在端纱钩33的第一卡定部110上,另一端部36b卡定在端纱压脚34的第二卡定部111上。为了阻止端纱钩33、端纱压脚34、垫片35和弹簧部件36从可动体32脱离而设有盖部件37。盖部件37形成圆盘状,在中心形成有通孔。
图6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的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左侧视图。在基体31和可动体32嵌合在导轨23上的状态下,在可动体32的板部51的外侧面51a上,沿厚度方向依次重叠有端纱钩33、端纱压脚34。并且可动体32的第二螺纹孔部97、端纱钩33的第一贯通孔95和端纱压脚34的基端部71的各自的中心轴线L1以同轴方式配置。
并且端纱钩33,通过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角位移,从而可在捕捉端纱的捕捉位置和位于捕捉位置的上方而从多个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位移。捕捉位置为捕捉部67配置于齿口8的正上方的位置。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角位移时,通过与下降限制部52抵接而限制摆动时的下降。该端纱钩33的下降被限制的最大下降位置相当于捕捉位置。并且端纱压脚34,通过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角位移,从而可在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33协动而夹持由捕捉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的夹持位置和从位于捕捉位置的上方而从织针7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位移地设在基体31上。并且,端纱压脚34,其推压部73可载置于端纱钩33的捕捉部67地形成。并且端纱压脚34形成为可在推压部73载置于捕捉部67的状态下,与端纱钩33一体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位移。端纱压脚34的夹持位置是推压部73载置于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33的捕捉部67的位置。
并且在端纱压脚34的连接部76上,形成有止动器承受部分75。止动器承受部分75形成为,在端纱压脚34从压脚退让位置向夹持位置摆动时,与止动器48抵接。通过止动器承受部分75与止动器48抵接,限制摆动时的下降。该限制下降的位置成为端纱压脚34的待机位置。端纱压脚34与止动器48之间的抵接被解除时,摆动时的下降限制被解除而可到达捕捉位置。由此,端纱压脚34可在从多个织针7退让的压脚退让位置和夹持上述端纱的夹持位置之间进行摆动位移地设在可动体32上。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机构25是使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沿着导轨23向左右方向A作往复位移的机构。第一驱动结构25具有第一驱动马达81和齿条82。在第一驱动马达81上,在其输出轴上设有小齿轮83。齿条82形成板状,其端部安装在基体31的齿条安装部47上。通过对第一驱动马达81进行驱动,可使基体31与齿条82一起沿左右方向A作往复运动。
第二驱动机构26是使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摆动驱动的机构。第二驱动结构26具有第二驱动马达85和曲柄机构86。曲柄机构86是将第二驱动马达85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上下方向B的运动的机构。由第二驱动马达85使曲柄机构动作时,沿着导轨23延伸的杆件89沿上下方向B进行位移驱动。
杆件89配置于端纱钩33的2个辊65a、65b之间。通过杆件89进行上下运动,随着辊65a、65b的位移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1进行角位移,由此捕捉部67沿上下方向B摆动。并且端纱压脚34由于通过弹簧部件36与端纱钩33连接,因而与上述摆动连动而绕角位移轴线L1摆动,由此推压部73与捕捉部67以相同方向沿上下方向B摆动。
图7是关于将端纱插入指袋的顺序,放大表示各工序中的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动作的主视图。图8是简要地表示编织时的三角座滑架13、切断把持装置21和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以下,说明在手套针织机2中,在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过渡纱、将切断过渡纱而得到的端纱插入指袋内之前的动作。
各指袋的针织每次完成时,由切断把持装置21的钩捕捉从指根部分向喂纱部19延伸的过渡纱,并切断把持过渡纱。这样切断过渡纱而进行下一个指袋的起针。被切断把持装置21切断的过渡纱的端部即端纱由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端纱插入装置1,将所夹持的端纱插入接着编织的指袋内部。由此在各指袋的编织中产生的端纱不会向手套外侧伸出,从而无需在后处理中将端纱插入手套内部。
以下,说明编织一个指袋和下一个指袋时,将端纱插入下一个指袋内的情况。手套针织机2,通过从喂纱部19向齿口供给针织纱,驱动三角座滑架13,使多个织针7进退,将一个指袋300从指尖部分300a编织至指根部分300b。此时,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位于不会对编织产生不良影响的左右方向位置。并且分别使捕捉部67和推压部73在各退让位置上待机。
编织一个指袋300的指根部分300b时,使喂纱部19比开始编织下一个指袋301的区间P进一步向左方向A1移动(图8a),在该状态下起动切断把持装置21,使切断把持装置21捕捉从一个指袋的指根部分300b向喂纱部19延伸的过渡纱302(图8b)。并且起动切断把持装置21而切断把持过渡纱(图8c)。切断时,由于过渡纱配置在一个指袋300的上方,因而通过切断过渡纱302,一个指袋300侧的端纱106进入一个指袋300内。
接着,通过第一驱动马达81,在右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在与右侧的基体滑动部42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使基体31向左方向A1移动。可动体32,一直保持停止状态直到右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右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抵接,右侧的基体滑动部42和右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抵接时(图7a),可动体32被右侧的基体滑动部42推压而与基体31一起向左方向A1移动。由此,通过第一驱动马达81,使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朝向比区间P靠左方向A1的端纱夹持位置向左方向A1位移(图8c)。
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向端纱夹持位置的移动结束时,通过第二驱动马达85,使杆件89向上方位置移动而向上方上顶起辊65b。由此,使端纱钩33绕角位移轴线L1发生角位移,从而使端纱钩33从钩退让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进行摆动位移。端纱钩33作摆动位移时,通过弹簧部件36向端纱压脚34施加从压脚退让位置朝向夹持位置的弹簧力,端纱压脚34与端纱钩33的摆动位移连动而从压脚退让位置向夹持位置进行摆动位移。
持续使第二驱动马达85动作,由此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持续摆动时,端纱钩33被下降限制部52卡定而到达捕捉位置。此时端纱压脚34,由止动器承受部分75与止动器48抵接而防止到达夹持位置,从而在待机位置待机。此时端纱钩33,在由弹簧部件36施加朝向夹持位置的作用力的状态下,在待机位置待机。这样,捕捉部67和推压部73沿上下方向B分离,从而处于可通过捕捉部67捕捉所喂纱的针织纱的状态。在使捕捉部67和推压部73分离的期间,使切断把持装置21向捕捉部67的左方向A1移动(图8d)。
在该状态下,在使喂纱部19向右方向A2移动,由捕捉部67捕捉从喂纱部19供给的针织纱的状态下,向区间P供给针织纱,通过多个织针7开始编织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图7b、图8e)。编织下一个指袋301的指尖部分的多个线圈横列后,通过第一驱动马达81,使基体31向右方向A2移动,直到基体滑动部42与左侧的可动体滑动部53抵接。使基体31向右方向A2移动时,可动体32相对于基体31向左方向A1作相对位移。由此端纱压脚34相对于基体31作相对位移,从而端纱压脚34的止动器承受部分75从止动器48脱离。端纱压脚34从止动器48脱离时,因由弹簧部件36施加的弹簧力,朝向夹持位置绕角位移轴线L1作摆动位移而达到夹持位置。到达夹持位置时,通过捕捉部67和推压部73夹持由捕捉部67捕捉的端纱105(图7c、图8f)。
在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驱动切断把持装置21而从切断把持装置释放端纱105。并且通过第二驱动马达85,使杆件89向下方位置移动,由此使端纱钩33从捕捉位置朝向钩退让位置作摆动位移。端纱压脚34,与端纱钩33的摆动位移连动而从夹持位置朝向压脚退让位置作摆动位移。此时,在捕捉部67向上方抬起推压部73而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达到各退让位置。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在分别位于退让位置的状态下,夹持端纱105而使端纱105从多个织针7退让(图7d、图8g)。由此可防止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过程中端纱105缠绕。
对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编织多个线圈横列,喂纱部19向下一个指袋的左侧移动后(图8h),对第一及第二驱动马达81、85进行驱动,捕捉部67和推压部73以描绘向下方突出的抛物线轨迹的方式,使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移动(图8i)。由此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沿上下方向B分离,使端纱105从端纱钩33脱离,使所夹持的端纱105插入下一个指袋301内。然后,分别使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向各退让位置退让,并且使一个指袋300移动至越过右方侧的位置。插入端纱105后也继续从喂纱部19喂纱,可通过多个织针7继续编织下一个指袋301。由此,依次编织各指袋时,切断把持过渡纱,并通过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将该被切断的端纱插入各指袋内。
在以上说明中,如图8e、图8f所示,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的多个线圈横列后,通过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端纱105,但作为另一端纱夹持方式,也可以在编织下一个指袋的指尖部分之前,通过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端纱105。即,也可以用端纱钩33捕捉端纱105后,立即夹持端纱105。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的另一端纱夹持状态的图。端纱钩33具有与捕捉的纱线接触而沿左右方向A延伸的捕捉面190。端纱压脚34具有在夹持位置与端纱钩33协动而夹持纱线的状态下与端纱钩33的捕捉面190相对的夹持面191和下压部192。在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下压部192从夹持面191中的喂纱部19侧端弯曲,从夹持面191朝向织针7延伸,与捕捉部67邻接而配置。
从捕捉面190向喂纱部19侧延伸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通过与下压部192的下端面抵接,相比于与捕捉面190接触的部分向下方弯曲,并从比端纱钩33的捕捉面190靠下方的位置朝向喂纱部19延伸。这样,端纱压脚34,在与端纱钩33协动而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将端纱105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中靠近捕捉面的端部105b向捕捉面190的下方下压。由此在由端纱插入装置1夹持端纱105后,编织下一个指袋310的指尖部分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在下一个指袋301的编织中使用的第一根织针7牵挂端纱的钩入位置,能够防止织针7的钩纱不良而稳定地进行织针7的钩纱。因而即使是钩的形状变小的小机号针织机,或者进行添纱编织的针织机,都能够防止钩纱不良。并且通过使由织针7进行起针时的钩纱变得容易,能够扩大喂纱部19的位置对准的调整容许宽度而使喂纱部19的位置调整变得简单。并且即使在将端纱钩33的捕捉位置设定为不与其他部件干涉的下方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用端纱压脚34下压端纱105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的靠近捕捉面的端部105b,进而降低织针7的钩纱位置。特别是,在端纱钩33和进行下一个指袋301的起针的第一根织针7在左右方向上接近的情况下,端纱压脚34下压端纱而使钩纱稳定化的效果较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由于不使位于捕捉位置的端纱钩33位移,而使端纱压脚34位移而夹持端纱,从而可抑制夹持端纱时产生的纱线张力的变动。由此在解除切断把持装置21对端纱的把持之前,可通过端纱插入装置1预先夹持端纱,能够防止端纱的把持损伤、纱线张力的降低,从而能够可靠地夹持端纱,能够将端纱可靠地插入手套等针织物内侧。并且如上所述,端纱插入装置1可以进行开始编织下一个指袋后夹持端纱105的第一夹持方式和在编织下一个指袋之前夹持端纱的第二夹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在采用第二夹持方式的情况下,由于端纱插入装置1在夹持端纱105的状态下将端纱105的喂纱部侧部分105a中靠近捕捉面的端部105b向下方压下,因而能够降低织针的钩纱位置,能够使织针7的钩纱稳定。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纱插入装置1,在保持可动体32停止的状态的范围内,仅通过由第一驱动马达81使基体31向右方向A2位移,就能够使端纱压脚34从止动器48脱离,能够夹持被端纱钩33捕捉的纱线。因此,不必另外设置对端纱压脚34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结构简单。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体31上设有止动器48,在可动体32上设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但也可以在可动体32上设有止动器48,在基体31设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这样在基体31和可动体32中的其中任意一方设有止动器48,在另一方设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时,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端纱插入下一个指袋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由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夹持一个指袋侧的端纱,并将上述端纱插入一个指袋内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端纱插入装置主体24也可以对端纱钩和钩压脚进行前后的摆动控制,以使其描绘躲开沉降片的轨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横机的一个例子说明了手套针织机2,但不限于手套针织机,是横机就可以。例如还可以是编织五指袜的袜子横机。

端纱插入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端纱插入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端纱插入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纱插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纱插入装置.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端纱插入装置,可靠地夹持端纱而插入针织物内部。端纱插入装置(1)设在手套针织机(2)上,具有导轨(23)和沿着导轨(23)进行滑动位移的基体(31)。在该基体(31)上设有相对于基体(31)进行相对位移的可动体(32)。在可动体(32)上,设有端纱钩(33)和端纱压脚(34)。端纱钩(33)在捕捉纱线的捕捉位置和从织针退让的钩退让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端纱压脚(34),与端纱钩连动,在与位于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