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5787614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9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125547.4

申请日:

2007.12.27

公开号:

CN101269672A

公开日:

2008.09.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3/00; B62D25/00

主分类号:

B62D23/00

申请人: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黎 海; 张 波; 黄宗斌

地址:

545007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河西路1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代理人:

胡吉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包括位于车辆侧面的纵梁,所述的纵梁上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分别与车辆的门的框相连接,形成一个回路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通过加强车身侧面强度,与门框形成封闭回路,当发生碰撞时,侧面的纵梁加强结构不仅能抵抗冲击,而且能将所受的冲击力均匀地分布到车身的各个区域,减小了由碰撞引起的巨大乘员舱形变对乘员带来的危害。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包括车辆门框及位于车辆侧面的纵梁,车辆门框上包括B柱和轮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上设置有加强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分别与车辆的门的框相连接,形成一个回路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纵梁的中部设置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形成所述的封闭回路,提高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相互平行。

7.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该车辆安装有具有加强结构的纵梁。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该第一加强结构、该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相连接,形成回路结构。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纵梁点焊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纵梁点焊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纵梁的中部设置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形成所述的封闭回路,提高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客车侧面通常强度比较弱,目前基本上通过增加变形区刚度的方法使变形区吸收更多的能量。但是,变形区刚度过高导致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值增加,而结构的减速度又与碰撞安全法规和耐撞技术指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前部变形区过高的刚度也必然波及内部乘员区,碰撞过程中产生大巨大冲量直接传递到乘员舱中,导致乘员受到极大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将将冲击力均匀的分布到车身各个区域的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包括车辆门框及位于车辆侧面的纵梁,车辆门框上包括B柱和轮罩,所述的纵梁上设置有加强结构。
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分别与车辆的门的框相连接,形成一个回路结构。
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
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
在所述的纵梁的中部设置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形成所述的封闭回路,提高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相互平行。
一种车辆,该车辆安装有具有加强结构的纵梁。
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该第一加强结构、该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相连接,形成回路结构。
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与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相互平行,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纵梁点焊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纵梁点焊连接。
在所述的纵梁的中部设置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与所述的车辆的门框形成所述的封闭回路,提高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强车身侧面强度,与门框形成封闭回路,当发生碰撞时,侧面的纵梁加强结构不仅能抵抗冲击,而且能将所受的冲击力均匀地分布到车身的各个区域,减小了由碰撞引起的巨大乘员舱形变给乘员带来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加强结构与门框形成的封闭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强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是加强结构与纵梁的连接方式示意图(一);
图4是加强结构与纵梁的连接方式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车体1包括位于车辆侧面的纵梁32及纵梁上设置的加强结构2,加强结构2与车辆的门框3相连接,该加强结构是第一加强结构21和第二加强结构22,第一加强结构21零件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安装于B柱下端5,B柱位于驾驶员所在位置的下方;第二加强结构22零件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安装于轮罩后面6,轮罩为车辆的前轮罩;第一加强结构21与第二加强结构22相互平行,第一加强结构21和第二加强结构22与车辆的门框3中的侧围31和纵梁32形成所述的封闭回路4,提高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用于保护车辆前排乘客的安全,车辆前排乘客乘坐的位置7在车辆的撑板位置,大概650mm~750mm左右。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侧面的纵梁的第一加强结构21和第二加强结构22不仅能抵抗冲击,还能将所受的冲击力均匀地向车身的各个区域传递,使冲击力能均匀地分布到车身的各个区域,从而减少了由于碰撞引起的巨大乘员舱形变对乘员产生的危害,提高了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一种安装有具有加强结构2的纵梁车辆,加强结构2有两个,第一加强结构21安装于B柱下端5,B柱位于驾驶员所在位置的下方;第二加强结构22安装于轮罩后面6,轮罩为车辆的前轮罩;该第一加强结构21、该第二加强结构22与车辆的门框3相连接,第一加强结构21、第二加强结构22、侧围31和纵梁32形成回路结构4,用于保护车辆前排乘客的安全,车辆前排乘客乘坐的位置7在车辆的撑板位置,大概650mm~750mm左右。
第一加强结构21零件双面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连接边8如图3所示,第二加强结构22零件双面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连接边8如图3所示,且第一加强结构21与第二加强结构22相互平行。
第一加强结构21零件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连接边81如图4所示,第二加强结构22零件翻边与纵梁32点焊连接,连接边81如图4所示,且第一加强结构21与第二加强结构22相互平行。
车辆的纵向碰撞是发生概率最多的一种碰撞形式,且是对车内司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最具危害性的碰撞形式。通过优化前车架结构,合理配置各个个零件的材质、料厚,碰撞发生时有效吸收撞击能量,降低车内司乘人员受到的伤害。侧面碰撞,由于车辆侧面车身强度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比较弱,且紧靠乘员舱,故发生碰撞时对乘员产生较大的伤害。通过加强车身侧面强度,形成封闭回路,将撞击能量均匀的传递到车身其他区域。
当车辆具有加强结构2的纵梁后,因为加强结构2与车辆本身的门框相互连接,形成封闭的回路4,从而不仅能使车辆在碰撞中承受更大的冲击力,而且能将车辆本身所受到的冲击力均匀地向车身的各个区域进行传递,分散了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减小了碰撞对车身的影响,更好地减少了从而减少了由于碰撞引起的巨大乘员舱形变对乘员产生的危害,提高了车辆纵梁的结构强度,延长了压溃变形区。
将该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应用在SGMWN300年度车型上,通过实验证明:在正向碰撞发生时,汽车车身独有的安全舱结构将发生作用,通过牺牲乘座室以外的结构来减少传到乘员的减速度和力。撞击时车架的前横梁开始弯曲变形,在吸收能量的同时,纵梁也会按设计的要求变形吸能,但不会后退,从而避免对乘员舱造成冲击挤压,同时剩余的冲击力在车身整个加强结构中均匀传递,避免乘员舱发生变形和影响车门开启。当侧碰发生时,侧面的加强结构能有效的抵抗冲击,并将冲击力均匀的分布到车身各个区域,减小了由碰撞引起的巨大乘员舱形变对乘员带来的危害。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防碰撞纵梁结构,包括位于车辆侧面的纵梁,所述的纵梁上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的加强结构有两个,分别与车辆的门的框相连接,形成一个回路结构;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安装于B柱下端,所述的第一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安装于轮罩后面,所述的第二加强结构零件翻边与所述的纵梁点焊连接。通过加强车身侧面强度,与门框形成封闭回路,当发生碰撞时,侧面的纵梁加强结构不仅能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