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635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19 CN 103646352 A (21)申请号 201310565006.9 (22)申请日 2013.11.14 G06Q 50/06(2012.01) (71)申请人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地址 200002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 181 号 (72)发明人 潘博 廖怀庆 颜晓宇 牛凯 马杰 朱耀明 吴若斌 徐玉书 王丽芳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31249 代理人 张妍 (54) 发明名称 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 构建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
2、公开了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 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包含以下步骤 : 步骤 1、 建立电力应急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 步骤 2、 计算 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3、 计算评价结果 ; 步骤 4、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本发明使得电力应急体系 评价方式得到量化, 不同于以往模糊的主观的评 价方式, 从宏观角度总体把握系统存在哪些薄弱 点和薄弱环节。 通过形成电力应急评价指标体系, 并使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到被考察的电力应急体 系的脆弱性结果。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8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
3、说明书8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6352 A CN 103646352 A 1/2 页 2 1. 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含以下步 骤 : 步骤 1、 建立电力应急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 步骤 2、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3、 计算评价结果 ; 步骤 4、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1 包含以下步骤 : 步骤 1.1、 建立一级评价指标 ; 步骤 1.2、 建立每一一级评价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标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包含法律基础、 组织机构、 灾害预防及预警、。
4、 灾害应急反应、 物质 保障、 通信保障、 应急指挥中心、 灾后总结、 消息发布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法律基础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国家法律法规数量、 地方法律法 规数量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组织机构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常设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联动部 门数量、 电力专业队伍储备比率、 电力专业人员训练频率、 应急体系专职人员数量、 应急专 职人员训练频率、 志愿者数量、 应急体系升级研究管理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害预防及预警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应急预案的数量、 应急预 案的熟演练频率、 火力发电厂存煤天数、 重要单位应急电源落实、 市民应急培训次数、 应急 知识普及率、 应急联动监测的效。
5、率、 电网灾害监测能力、 危险源管理深入程度、 电网黑启动 的准备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害应急反应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事故抢修人员数量、 应急资 源分布合理性、 灾害评估系统启动时间、 启动灾害应急系统时间、 救援部门到达现场时间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物质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财务经费投入百分比、 应急通路 保障程度、 应急救援车数量、 应急发电照明车数量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通信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多种通信方式备有情况、 联动数 据交换带宽、 应急数据库容量、 应急通信呼叫容量、 数据库补充更新能力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应急指挥中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信息接收后反应时间、 中。
6、心 基础环境完备度、 汇集多方面信息能力、 辅助决策软件功能完善、 中心电网调度覆盖范围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后总结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案例备份、 经验总结的有无、 预 案修订频率、 法律法规修改完善能力 ; 所述的一级评价指标消息发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突发信息传递时间、 政府部门分 析时间、 成立临时指挥部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渠道、 发布信息 有效覆盖面积。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 2 包含以下步骤 : 步骤 2.1、 对一级指标赋值, 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2.2、 对二级指标赋值, 确定二级评价指标的。
7、权重 ; 步骤 2.3、 将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与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叠加, 得到电力应急体系的权 重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3中计算评价结果应用如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46352 A 2 2/2 页 3 公式 : 式中 V 代表结果, W 代表各项二级指标权重, I 代表赋值的参数。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46352 A 3 1/8 页 4 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脆弱性的 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00。
8、02 电力应急体系, 是具体规定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 处置程序、 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的系统。 中国的国家应急体系建设, 核心可以归纳为 “一案三制” 。 对于具体的电力应急体系, 其中的 “一案” 就是指电力系统所制定的分级分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三制” 是指电力应 急体系之中的组织体制、 运行机制和法制基础。 0003 系统评价就是对新开发的或改建的系统,根据预定的系统目标,用系统分析的方 法, 从技术、 经济、 社会、 生态等方面对系统设计的各种方案进行评审和选择, 以确定最优或 次优或满意的系统方案。由于各个。
9、国家社会制度、 资源条件、 经济发展状况、 教育水平和民 族传统等各不相同, 所以没有统一的系统评价模式。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也不尽 相同。 0004 目前国家上关于管理评价的方法比较多, 主要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 定性评价法是借助于对事物的经验、 知识、 观察及对发展规律的了解, 科学地进行分析、 判 断的一种方法。以城市公共安全评价为例, 可以由不同领域的专家、 评价人员、 管理人员和 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专家小组, 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危险、 有害因素、 对其危险进 行定性的判断, 并从技术上、 管理上、 教育上提出对策措施, 加以控制, 达到系统安全的目 的。。
10、目前应用较多的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有 “安全检查表” 、“事故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 、“预 先危险性分析”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等等统。 0005 定量评价法是根据统计数据、 检测数据、 同类和类似系统的数据资料, 依据有关的 标准, 应用科学的方法构造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评价的一种方法。用的定量能力评价方法 包括两种类型 : 一种类型是以可靠性、 安全性为基础, 先查明系统中的隐患并求出其损失 率、 有害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 然后再与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进行比较、 量化, 如 “事故 数分析” 、“事件数分析”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 等等。
11、 ; 另一种类型是以物质 系数为基础, 采取综合评价的危险度分级方法, 如美国道化学公司的 “火灾、 爆炸危险指数 评价法” 、 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部的 “ICI/MOND火灾、 爆炸毒性指标法” 、 日本劳动省的 “六 阶段法” 、“单元危险指数快速排序法” 等。 0006 目前, 无论定性评价方法或是定量评价方法, 前提都是建立在一套科学合理的负 荷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上的。 因此, 根据电力应急的特殊性, 制定详细科学的电力应急 评价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0007 脆弱性是人类而临风险的内在特性, 它是多因素、 多学科、 跨部门和动态的, 这里 将它定义为暴露的函数, 对影响的。
12、敏感性及有否应对或适应的能力。 暴露叫以是危害暴露, 如十旱、 冲突或极端价格波动等, 也叫以是社会经济、 制度和环境状况暴露。这些影响大小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4 2/8 页 5 仅取决于暴露, 也取决于特定暴露单位的敏感性 ( 如流域、 岛屿、 家庭、 村庄、 城市或国家 ) 以及应对或适应的能力。 0008 脆弱性分析广泛应用于众多国际组织的工作中以及有关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和 人道主义援助组织的研究项目中, 这些组织包括 :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红十字会、 红新 月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 他们所开展的工作帮助确定最叫 能因环境。
13、和 / 或人为变化而受到影响的地方、 人日和生态系统, 分析潜在的原囚。它还叫以 用于为决策者就怎样降低脆弱性和应对变化提出政策相关的建议。 0009 脆弱性的概念是传统的风险分析的重要延伸, 风险分析主要强调了自然灾害。脆 弱性己经成为食品安全隐患、 贫困、 生计和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面。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将 脆弱人群和社会看成环境和社会经济风险受害者, 而最近的工作越来越强调受影响程度不 同的人群预测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以及恢复力和应对变化的制度能力。 0010 补充的恢复力概念己被应用于分析个系统在发生扰动后恢复到参考状况的能力, 以及尽管发生了扰动, 这个系统仍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14、。 如果扰动超过这种恢复力, 就叫能发生崩溃。 0011 在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中, 脆弱性是焦点问题之一。 多年以来, 自然科 学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工作者都一直在关注一系列脆弱性的基本问题。最近的几十年, 全球 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等新课题的提出, 使得对脆弱性问题的研究也凸显重要。 联合国国际减 灾十年框架认为, 脆弱性评估是确定极端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和生命损失的工具, 它对 拟建结构和工程形式的减灾方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关于脆弱性问题的研究领域 也不断拓展。 0012 对电力应急体系进行脆弱性评估, 首先就是可以对电力应急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起 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而且可以。
15、结合体系的脆弱性评估结果可以进行整个电力系统内部局部 或者是大范围的灾害风险评估, 并从宏观上为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指导和进 行量化的评估。 0013 对脆弱性进行评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 (1) 综合指数法 : 从脆弱性表现特征、 发生原因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统计方 法或其他数学方法综合成脆弱性指数, 来表示评价单元脆弱性程度的相对大小, 是比较常 用的一中方法。 0014 (2) 图层叠置法 : 根据 GIS, 将脆弱性构成要素进行图层间的叠置, 或者是把针对 不同扰动的脆弱性相关图层进行叠置, 分区域在进行脆弱性评估。 0015 (3) 脆弱性函数。
16、模型评价法 : 基于对脆弱性的理解, 首先对脆弱性的各构成要素进 行定量评价, 然后从脆弱性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 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 0016 (4) 模糊物元评价法 : 通过计算各研究区域与一个选定参照状态 ( 脆弱性最高或 最低 ) 的相似程度来判别各研究区域的相对脆弱性。该方法需要建立在已有脆弱性评估的 结果上。 0017 (5) 危险度分析 : 该方法计算研究各变量现状矢量值与自然状态下各变量矢量值 之间的欧式距离, 认为距离越大系统越脆弱, 越容易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彻底的改变。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5 3/8 页 6 0018 本发明的目的在。
17、于提供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使 得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方式得到量化, 不同于以往模糊的主观的评价方式, 从宏观角度总体 把握系统存在哪些薄弱点和薄弱环节。通过形成电力应急评价指标体系, 并使用综合指数 法计算得到被考察的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结果。 0019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 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特点是, 包含以下步骤 : 步骤 1、 建立电力应急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 步骤 2、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3、 计算评价结果 ; 步骤 4、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0020 上述的步骤 1 包含以下步。
18、骤 : 步骤 1.1、 建立一级评价指标 ; 步骤 1.2、 建立每一一级评价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标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包含法律基础、 组织机构、 灾害预防及预警、 灾害应急反应、 物质 保障、 通信保障、 应急指挥中心、 灾后总结、 消息发布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法律基础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国家法律法规数量、 地方法律法 规数量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组织机构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常设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联动部 门数量、 电力专业队伍储备比率、 电力专业人员训练频率、 应急体系专职人员数量、 应急专 职人员训练频率、 志愿者数量、 应急体系升级研究管理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害预防及预警包。
19、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应急预案的数量、 应急预 案的熟演练频率、 火力发电厂存煤天数、 重要单位应急电源落实、 市民应急培训次数、 应急 知识普及率、 应急联动监测的效率、 电网灾害监测能力、 危险源管理深入程度、 电网黑启动 的准备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害应急反应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事故抢修人员数量、 应急资 源分布合理性、 灾害评估系统启动时间、 启动灾害应急系统时间、 救援部门到达现场时间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物质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财务经费投入百分比、 应急通路 保障程度、 应急救援车数量、 应急发电照明车数量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通信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多种通信方式备有情。
20、况、 联动数 据交换带宽、 应急数据库容量、 应急通信呼叫容量、 数据库补充更新能力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应急指挥中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信息接收后反应时间、 中心 基础环境完备度、 汇集多方面信息能力、 辅助决策软件功能完善、 中心电网调度覆盖范围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灾后总结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案例备份、 经验总结的有无、 预 案修订频率、 法律法规修改完善能力 ; 上述的一级评价指标消息发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突发信息传递时间、 政府部门分 析时间、 成立临时指挥部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渠道、 发布信息 有效覆盖面积。 0021 上述的步骤 2 包含以下步骤。
21、 : 步骤 2.1、 对一级指标赋值, 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6 4/8 页 7 步骤 2.2、 对二级指标赋值, 确定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2.3、 将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与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叠加, 得到电力应急体系的权 重值。 0022 上述的步骤 3 中计算评价结果应用如下公式 : 式中 V 代表结果, W 代表各项二级指标权重, I 代表赋值的参数。 0023 本发明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 有以下优点 : 对电力应急体系进行量化, 从宏观角度总体把握系统存在哪些薄弱点和薄弱 环节, 并使用综合。
22、指数法计算得到被考察的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结果。 附图说明 0024 图 1 为本发明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结合附图, 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0026 如图 1 所示, 一种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包含以下步 骤 : 步骤 1、 建立电力应急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 步骤 1.1、 建立一级评价指标 ; 步骤 1.2、 建立每一一级评价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标 (参见表 1) ; 一级评价指标包含法律基础、 组织机构、 灾害预防及预警、 灾害应急反应、 物质保障、 通 信保障、 。
23、应急指挥中心、 灾后总结、 消息发布 ; 一级评价指标法律基础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国家法律法规数量、 地方法律法规数 量 ; 一级评价指标组织机构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常设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联动部门数 量、 电力专业队伍储备比率、 电力专业人员训练频率、 应急体系专职人员数量、 应急专职人 员训练频率、 志愿者数量、 应急体系升级研究管理 ; 一级评价指标灾害预防及预警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应急预案的数量、 应急预案的 熟演练频率、 火力发电厂存煤天数、 重要单位应急电源落实、 市民应急培训次数、 应急知识 普及率、 应急联动监测的效率、 电网灾害监测能力、 危险源管理深入程度、 电网黑启动的准。
24、 备 ; 一级评价指标灾害应急反应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事故抢修人员数量、 应急资源分布 合理性、 灾害评估系统启动时间、 启动灾害应急系统时间、 救援部门到达现场时间 ; 一级评价指标物质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财务经费投入百分比、 应急通路保障程 度、 应急救援车数量、 应急发电照明车数量 ; 一级评价指标通信保障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多种通信方式备有情况、 联动数据交换 带宽、 应急数据库容量、 应急通信呼叫容量、 数据库补充更新能力 ; 一级评价指标应急指挥中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信息接收后反应时间、 中心基础环 境完备度、 汇集多方面信息能力、 辅助决策软件功能完善、 中心电网调度覆盖范。
25、围 ;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7 5/8 页 8 一级评价指标灾后总结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案例备份、 经验总结的有无、 预案修订 频率、 法律法规修改完善能力 ; 一级评价指标消息发布包含的二级评价指标为突发信息传递时间、 政府部门分析时 间、 成立临时指挥部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时间、 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渠道、 发布信息有效 覆盖面积。 0027 步骤 2、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 步骤 2.1、 对一级指标赋值, 确定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已有对系统结构学的指标权重分配, 确定 9 个第一层指标法律基础、 组织机构、 灾害预 防及预警、。
26、 灾害应急反应、 物资保障、 通信保障、 应急指挥中心、 灾后总结和消息发布的权重 分别为 : 0.087、 0.110、 0.204、 0.153、 0.087、 0.093、 0.10、 0.057 和 0.108 ; 步骤 2.2、 对二级指标赋值, 确定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均等权重 ; 步骤 2.3、 将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与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叠加, 得到电力应急体系的权 重值。 0028 对于其中指标的赋值, 具体方法如下 : 国家法律法规数量 : 由于该指标跟地方的关系比较小, 对于具体的地方这个指标其实 取值也肯定是一样的, 它只是涉及到国内和国外在这个方面的一个比较, 而且。
27、其中的边界 很难确定因此根据一般性计算中采用 0.12 为数值进行计算。 0029 常设应急指挥机构、 案例备份和经验总结的有无 : 如果设有该机构, 取数值为 0, 否则取 1。 0030 电力专业队伍储备比率 : 采用比率计算以上海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一为基准, 计算 公式与地方法律法规数量相似。 0031 电力专业人员训练频率和预案修订的频率 : 该数值以一年一次以上为理想值, 计 算公式与地方法律法规数量相似。 0032 应急专职人员比例 : 采用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为计算标准, 具体算法与地方法律 法规数量相似。如果具体的数据无法获得 , 采用电力专业人员的数量。 0033 应急专职员训练。
28、频率 : 该数值以一年两次以上为基准值, 计算公式与地方法律法 规数量相似。 0034 志愿者数量 : 以上海市常住人口的 1% 作为基准值, 也就是作为 0.5 来参考。采用 半定量方法确定具体值。 0035 应急体系升级研究和管理 : 设有相关方面管理该指标即取 0, 否则为 1 不考虑其具 体开展效率方面的确定界定。 0036 应急预案数量。对于大规模城市, 以 500 为下限, 北京市在奥运期间编制的 950 项 为理想值, 具体算法与应急联动部门数量相同。 0037 应急预案的演练频率 : 以一年一次为基准, 计算方法与地方法律法规相同。 0038 火力发电厂存煤天数 : 以3天为底。
29、限, 奥运期间要求的11天为理想值, 计算与应急 联动部门数量类似。 0039 重要单位应急电源落实 : 根据相关动态报道进行的主观确定性指标。 0040 市民应急培训 : 以一年一次为基准, 与地方法律法规计算相同。 0041 应急联动监测的效率 : 以部门见预警协调性为参考, 根据部门间联动动态信息做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8 6/8 页 9 出判断。 0042 电网危险源管理深入程度 : 该部分涉及面比较广大, 参考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当前 认识给出具体数值。 0043 电网黑启动的准备 : 以制定电网完善的黑启动方案和方案的演练情况综合考虑该 指标。 0044 事故抢修。
30、人员数量、 应急救援车数量和应急发电照明车数量 : 以奥运期间的 4600 人、 80 辆和 46 部为参考基准, 用地方法律法规数量方法计算。 0045 财务投入百分比 : 参考千分之二的基准, 计算的分母可以是上海市财政预算或者 电力公司内部预算。 0046 应急资源分布合理性 : 根据现有资源储备点与城市重点区域的分布图给出主观判 定值。 0047 灾害评估系统的启动时间、 启动灾害应急系统时间、 救援部门到达时间、 信息接受 后反应时间、 突发事件信息传递时间、 政府部门分析时间、 成立临时指挥部时间和突发事件 对外发布时间 : 其计算方式与应急知识普及率相同。 0048 应急通路保障。
31、程度 : 以公布的与市交通部门的协调准备为基准给出判定值。 0049 多种通信方式的备有情况和突发事件对外发布渠道 : 以四种为最佳, 两种为下限 确定该指标具体值。 0050 联动数据交换带宽、 应急数据库容量和应急通信呼叫容量 : 这些指标均以一个当 前的数据作为基准, 采用比值换算出其具体数值。 0051 数据库及时更新能力、 指挥中心基础环境完备度、 汇集多方面通信能力、 法律法规 修改完善的能力和辅助决策软件功能完善 : 根据其相关配置, 给出一个判定值。 0052 中心电网调度的覆盖范围和发布信息的有效覆盖面积 : 均以上海市作为分母, 以 比率来确定其指标数值。 0053 以下是。
32、通过计算后获得各指标的权重表 : 表 1 脆弱性评估的指标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9 7/8 页 10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10 8/8 页 11 步骤 3、 计算评价结果, 应用如下公式 : 式中 V 代表结果, W 代表各项二级指标权重, I 代表赋值的参数。 ; 步骤 4、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0054 结果分析的具体方法 : 将所得结果与根据当前采用脆弱性对不同城市社会、 政治、 经济等部门联合分析获得的社会平均脆弱性水平相比较。目前社会平均脆弱性水平在 0.1 以上, 因此若所得结果小于 0.09, 表明被考察电力应急体系的的脆弱性水平是较。
33、低的, 电力 应急能力高于社会平均应急能力, 电力应急体系是相对比较强壮、 具有强大突发事件应急 管理能力的完整体系 ; 若所得结果高于 0.09 而低于 0.13, 表明被考察电力应急体系的的脆 弱性水平处于平均水平, 电力应急能力与社会平均应急能力差不多, 电力应急体系是相对 比较健康、 具有一定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完整体系 ; 若所得结果高于 0.13, 表明被 考察电力应急体系的的脆弱性水平较高, 电力应急能力低于社会平均应急能力, 亟需发展 和完善电力应急体系建设。 0055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 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 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 对于本发明的 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说 明 书 CN 103646352 A 11 1/1 页 12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46352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