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773416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5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80000947.0

申请日:

2014.06.18

公开号:

CN104781001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01D 71/56申请日:20140618|||公开

IPC分类号:

B01D71/56

主分类号:

B01D71/56

申请人:

LG化学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永勋; 金宰弘; 宋根元; 申程圭

地址:

韩国首尔

优先权:

10-2013-0069838 2013.06.18 KR; 10-2014-0074400 2014.06.18 KR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7

代理人:

李静; 黄丽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公开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的水处理分离膜的制备方法,以及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所述方法包括: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通过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水溶液层接触形成聚酰胺活性层;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备水处理分离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
通过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所述水溶液层接 触,形成聚酰胺活性层;
在所述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所述 第二有机溶剂包括,通过在所述聚酰胺活性层上剩余的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 合物的残留部分之间的额外的界面聚合反应形成聚酰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 剂为非极性溶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在20℃下的蒸 汽压为5kPa至60kPa,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在20℃下的蒸汽压为0.05kPa至 1.5kPa。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是碳数为5至7 的烃类溶剂,所述第二有机溶剂是碳数为8至15的烃类溶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为选自戊烷、 己烷和庚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包括选自辛烷、壬烷、癸烷、 十一烷、十二烷和异链烷烃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异链烷烃溶剂是碳数为 8至15的烷烃混合物。

7.  一种水处理分离膜,包括:
多孔支撑体;和
在所述多孔支撑体上形成的聚酰胺活性层,
其中,通过在所述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使含 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所述水溶液层接触,然后涂覆挥 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形成所述聚酰胺活性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在 20℃下的蒸汽压为5kPa至60kPa,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在20℃下的蒸汽压为 0.05kPa至1.5kPa。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是碳 数为5至7的烃类溶剂,所述第二有机溶剂是碳数为8至15的烃类溶剂。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所述第一有机溶剂选 自戊烷、己烷和庚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包括选自辛烷、壬 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和异链烷烃溶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异链烷烃溶 剂是碳数为8至15的烷烃混合物。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在浓度为32,000ppm的 氯化钠(NaCl)溶液在800psi的压力条件下渗透通过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情况 下,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初始脱盐率为99.00%以上,初始渗透通量为34至40 加仑/ft2·天。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在浓度为2,000ppm的 次氯酸钠(NaOCl)水溶液渗透通过所述水处理分离膜12小时后,所述水处理 分离膜的脱盐率为98.00%以上,渗透通量为32至40加仑/ft2·天。

13.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处理分离膜,其中,所述聚酰胺活性层的 厚度为110至180nm。

14.  一种水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 处理分离膜。

15.  一种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处理组件。

说明书

说明书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通过诱 导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残留的未反应部分之间的二次聚合反应而具有 改善的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水污染和水短缺,新型水资源和供水源的 研发作为一个紧急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研究水污染的目的在于处理生活用 水、商业和工业用水、多种家庭污水和工业废水等。使用具有节能优势的分 离膜的水处理工艺具有显著的意义。另外,近来环境法规执法的增强使得分 离膜技术超前活跃。在符合此类环境法规的要求上,传统水处理工艺可能达 不到要求,然而,由于分离膜技术可以保证优异的处理效率和稳定的处理工 艺,因此预期它们能够在将来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领导技术。
液体分离方法可以分类为微滤法、超滤法、纳滤法、反渗透法、渗锡 法、主动运输法和电渗析法等。在这些方法中,反渗透法是使用半透膜使水 透过而盐不能透过的脱盐过程。当溶解有盐的高压水引入到半透膜的一个表 面上时,去除盐的超纯水可以在低压下通过半透膜的另一个表面排放出来。
近来,世界范围内,每天约有10亿加仑的水通过反渗透法进行脱盐处 理。自从首次使用反渗透进行脱盐处理在20世纪30年代公开以来,在其领域 对半渗透膜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此处,就商业可行性而言,不对称纤维 素膜和聚酰胺复合膜的研究变得非常突出。由于在反渗透膜技术发展的早期 阶段开发的纤维素膜的不利之处在于,它们具有相对窄的可操作pH范围,在 高温下易于变形,由于应用高压需要高运行成本,并对微生物敏感,因此近 来它们已经很少被使用。
同时,聚酰胺复合膜可以如下制备:在非织造织物上形成聚砜层来形成 微孔支撑体,将微孔支撑体浸渍于间苯二胺(mPD)水溶液中,以形成mPD 层,将mPD层浸渍于有机均苯三甲酰氯(TMC)溶剂中,或用其涂覆,以使 mPD层与TMC接触而进行界面聚合,由此形成聚酰胺层。非极性溶液和极性 溶液可以彼此接触,因而仅在界面处发生聚合,从而形成具有非常小的厚度 的聚酰胺层。与现有的不对称纤维素膜相比,由于聚酰胺复合膜相对于pH的 变化具有高稳定性,在低压下可操作,并具有优异的脱盐率,因此它们目前 主要用作水处理分离膜。
同时,此类水处理膜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以用于商业目的,其中一个条件 是高脱盐率。商业上要求的水处理膜对咸水的脱盐率可以为至少97%以上。 水处理膜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是在相对低的压力下使相对大量的水通过的能 力,即高渗透通量。然而,由于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之间存在对立关系, 因此制备具有优异脱盐率以及高渗透通量的水处理膜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
此外,所提出的水处理分离膜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水处理分离膜的氯耐 受性随时间高度下降,膜的更换周期短。因此,为了降低水处理分离膜的氯 耐受性下降的程度,已经提出了一种提高活性层的比表面积的方法。未经审 查的日本专利公布No.H10-337454公开了形成活性层之后,将包括该活性层 的分离膜浸渍于酸性溶液中,以在其表层的表面形成不均匀性或褶皱,从而 提高膜的表层的比表面积。未经审查的韩国专利公布1998-0068304公开了一 种在制备出分离膜之后,使用高度酸进行后处理以提高分离膜的表面粗糙度 的方法。
然而,如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布No.H10-337454所公开的,在将包括 活性层的膜浸渍于酸性溶液中的情况下,在膜的表面上可能存在负电荷,使 得带有正电荷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吸附至膜上,从而导致膜渗透通量的下降。 因此,需要用电中性的聚合物进行单独的后处理工艺以涂覆膜的表面。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在聚酰胺活性层聚合 及形成之后,通过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具有低挥发度的第二有机溶剂的工 艺,诱导在聚酰胺活性层表面上剩余的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残留部分 之间二次聚合反应使所述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具有改善的脱盐率同时具有增 强的渗透通量性质。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备水处理分离膜的方法,所述方法 包括: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通过使含有酰卤化 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所述水溶液层接触形成聚酰胺活性层;以 及在所述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
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第二有机溶剂可以包括,通过在聚酰胺活性层上 剩余的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残留部分之间的额外的界面聚合反应形成 聚酰胺。
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可以为非极性溶剂。
第一有机溶剂在20℃下的蒸汽压可以为5kPa至60kPa,第二有机溶剂在 20℃下的蒸汽压可以为0.05kPa至1.5kPa。
第一有机溶剂可以是碳数为5至7的烃类溶剂,第二有机溶剂可以是碳数 为8至15的烃类溶剂。
第一有机溶剂可以为选自戊烷、己烷和庚烷中的至少一种,第二有机溶 剂可以包括选自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和异链烷烃溶剂即碳数 为8至15的烷烃的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水处理分离膜,包括:多孔支撑 体;在所述多孔支撑体上形成的聚酰胺活性层,其中,通过在多孔支撑体上 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 溶液与所述水溶液层接触,然后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 剂而形成聚酰胺活性层。
在浓度为32,000ppm的氯化钠(NaCl)溶液在800psi的压力条件下透过水处 理分离膜的情况下,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初始脱盐率可以为99.00%以上,初 始渗透通量为34至40加仑/ft2·天。
在浓度为2,000ppm的次氯酸钠(NaOCl)水溶液渗透通过水处理分离膜12 小时后,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脱盐率可以为98.00%以上,渗透通量为32至40 加仑/ft2·天。
聚酰胺活性层的厚度可以为110至180nm。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水处理分离膜的 水处理组件,以及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水处理组件的水处理装置。
有益效果
在使用具有高挥发度的第一有机溶剂聚合并形成聚酰胺活性层之后,在 聚酰胺活性层上通过额外涂覆低挥发度的第二有机溶剂导致二次聚合反应而 形成的具有聚酰胺活性层的水处理分离膜可以具有优异的脱盐率和高渗透通 量性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然而,本公开 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进行举例说明,并且不应理解为限于本文所述的具体实 施方案。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充分完整,并向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范围。
为开发具有优异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的水处理分离膜,本公开的发明 人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使用另一种具有相对高挥发度的有机溶 剂形成聚酰胺活性层之后,通过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具有相对低挥发度的 有机溶剂而发生额外的界面聚合反应,可以获得具有改善的脱盐率以及增强 的渗透通量性质的水处理分离膜,并完成本公开。
更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分离膜可以通过如下 方法制备:包括: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使含有 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所述水溶液层接触以形成聚酰胺活 性层;以及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 剂。
首先,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的过程中,可以 通过在非织造织物上涂覆聚合物物质形成多孔支撑体,聚合物物质的实例可 以包括聚砜、聚醚砜、聚碳酸酯、聚环氧乙烷、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 醚醚酮、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甲基氯化物(polymethylchloride)和聚偏 1,1-二氟乙烯等,但不限于此。其中,聚合物物质可以具体地为聚砜。
在此情况下,在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中,胺类化合物的类型没有 限制,只要它们可以用于水处理分离膜的制备即可,但胺类化合物优选为例 如间苯二胺、对苯二胺、1,3,6-苯三胺、4-氯-1,3-苯二胺、6-氯-1,3-苯二胺、 3-氯-1,4-苯二胺或它们的混合物。
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 只要其可以在支撑体上形成水溶液层,任何方法均适用于本公开的实施方 案。例如,可以使用诸如喷涂法、涂覆法、浸渍法或滴落法等。
此处,根据需要,水溶液层可以额外再进行去除过量的含有胺类化合物 的水溶液的工艺。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的水溶液层中,在多孔支撑体上存在 过量的水溶液的情况下,水溶液的分布可能不均匀。在水溶液分布不均匀的 情况下,由于随后的界面聚合,可能形成不均匀的聚酰胺活性层。因此,在 支撑体上形成水溶液层之后,去除过量的水溶液可以是优选的。过量水溶液 的去除可以使用海绵、气刀、氮气吹扫、自然干燥或压力辊等,但去除方法 不限于此。
接下来,可以进行通过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 水溶液层接触而形成聚酰胺活性层的工艺。此处,涂覆于多孔支撑体表面上 的胺类化合物可以与酰卤化合物彼此反应,以通过两者间的界面聚合反应生 成聚酰胺,该聚酰胺可以吸收于微孔支撑体上,以形成薄膜。在该接触法 中,聚酰胺活性层可以通过浸渍法、喷涂法或涂覆法等形成。
在此情况下,酰卤化合物即具有两个至三个羧酸卤化物的芳族化合物不 限于,但可以为选自均苯三甲酰氯、间苯二甲酰氯和对苯二甲酰氯中的至少 一种的混合物。
此处,在形成水处理分离膜的工艺中,一般来讲,含有酰卤化合物的溶 液的有机溶剂可以为既不参与界面聚合反应也不与酰卤化合物形成化学键, 也不对多孔支撑体产生破坏的溶剂。作为所述有机溶剂,可以使用例如氟利 昂的脂族碳氢溶剂,以及碳数为5至12的与水不混溶的憎水液体,例如己 烷、环己烷、庚烷,或烷烃,例如碳数为5至12的烷烃,以及它们的混合 物,例如IsoPar(Exxon)、ISOL-C(SK Chem)或ISOL-G(Exxon)等。然而,有机 溶剂的类型不限于此。
接下来,制备水处理分离膜的方法可以包括在聚酰胺活性层上额外涂覆 挥发度小于第一有机溶剂的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所述聚酰胺活性层通过上 述的使胺类化合物与酰卤化合物彼此接触发生界面聚合而形成。以此方式, 在通过界面聚合形成聚酰胺活性层后,可以使用另一种具有相对低挥发度的 有机溶剂,从而额外生成具有高粗糙度的聚酰胺。
即,可以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小于第一有机溶剂的第二有机溶 剂,以促使聚酰胺活性层上剩余的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未反应部分之 间发生额外的界面聚合反应,从而生成聚酰胺。
在此情况下,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可以为非极性溶剂。这是由 于以下事实,在聚酰胺聚合期间,非极性溶剂几乎不与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 溶液混溶,并且可以促进酰卤化合物溶解。
第一有机溶剂可以为挥发度高于第二有机溶剂的挥发度的溶剂。
具体地,第一有机溶剂在20℃下的蒸汽压可以为5kPa至60kPa,第二有 机溶剂在20℃下的蒸汽压可以为1.5kPa以下,或0.05kPa至1.5kPa。在第一有 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的蒸汽压数值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证实脱盐 率和渗透通量性质可以同时改善。
具体地,具有相对高挥发度的第一有机溶剂可以是碳数为5至7的烃类溶 剂,第二有机溶剂可以是碳数为8至15的烃类溶剂。更具体地,第二有机溶 剂可以是碳数为8至12的烃类溶剂。
更具体地,第一有机溶剂可以为选自戊烷、己烷和庚烷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有机溶剂可以包括选自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和异链烷烃 溶剂(碳数为8至15的烷烃的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异链烷烃溶剂即碳数为8至15的烷烃的混合物可以为例如isopar C、isopar  G或isopar E等。
在所述工艺中,具体地,在通过上述方法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 溶剂的有机溶液与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接触以形成聚酰胺活性层之 后,随后,首先使用的有机溶液的溶剂完全蒸发,可以在聚酰胺活性层上额 外涂覆第二溶剂。在此情况下,可以导致聚酰胺活性层上的胺类化合物的未 反应部分和酰卤化合物的残留部分发生二次界面聚合反应,或者,在已经形 成的聚酰胺层的未反应基团之间发生额外的聚合反应。
根据相关领域,一般通过在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上仅涂覆含有酰 卤化合物的有机溶液形成聚酰胺活性层,并且,在此情况下,可以主要使用 碳数为8以上的有机溶剂。这是由于,在含有酰卤化物的有机溶液的挥发度 高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溶剂的挥发,反应可能会快速终止,从而降低聚酰胺 的聚合度,可能产生不充分的反应,导致部分未反应的区域。因此,可能形 成具有低脱盐率但高渗透通量率的聚酰胺活性层。
另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在使用含有挥发度相对高的 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进行初次涂覆操作之后,使用挥发度相对低的第二有机 溶剂额外进行二次涂覆操作,由此初次涂覆操作之后,在聚酰胺活性层表面 上剩余的酰卤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残留部分可以在第二有机溶剂中形成二 次界面聚合。在此情况下,二次界面聚合可以在第一有机溶剂快速蒸发导致 的未反应部分内而不是在界面聚合已终止的结束部分内进行,从而进行部分 覆盖聚酰胺的聚合度下降的区域的补偿性反应。因此,可以填充支撑体上通 过使用第一有机溶剂的反应未形成足量聚酰胺的空间,并最终可以获得显著 改善的脱盐率。
与此相反,在仅使用挥发度低的有机溶剂发生界面聚合反应的现有工艺 的情况下,由于充分的界面聚合反应,可以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脱盐率,但相 应形成的聚酰胺活性层的密度可能相对高,从而导致初始渗透通量下降。然 而,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的情况 下,由于界面聚合反应通过使用挥发度高的第一有机溶剂发生,以形成基本 上具有低密度的聚酰胺活性层,从而与仅使用挥发度低的有机溶剂的情况相 比较,实现高渗透通量。
同时,当通过上述工艺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聚酰胺活性层时,可以选择 性地进行干燥和清洗工艺。在此情况下,干燥工艺可以在温度为45℃至80℃ 的烘箱中进行大约1至10分钟。此外,清洗工艺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以在例 如碱性水溶液中进行。可以使用的碱性溶液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以为碳酸钠 水溶液。具体地,清洗工艺可以在温度为20℃至30℃的碳酸钠水溶液中进行 1至24小时。
同时,聚酰胺活性层的厚度可以为100至200nm,优选110至180nm,更 优选130至150nm。聚酰胺活性层的粗糙度相当高。因此,在聚酰胺活性层的 厚度小于100nm的情况下,聚酰胺活性层未涂覆于整个多孔支撑体上的可能 性可能很高。在聚酰胺活性层的厚度大于200nm的情况下,没有均匀形成聚 酰胺活性层的可能性可能很高。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提供通过根据本公开的 实施方案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膜可以包括:多孔支撑 体;在所述多孔支撑体上形成的聚酰胺活性层,其中,通过在多孔支撑体上 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 溶液与水溶液层接触,然后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 形成聚酰胺活性层。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分离膜的各个组分与上述那些相 同。
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有机溶剂和第二有机溶剂与上述那些相同,因此 将省去其具体说明。
此处,在浓度为32,000ppm的氯化钠(NaCl)溶液在800psi的压力条件下透 过水处理分离膜的情况下,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初始脱盐率可以为大约 99.00%以上,初始渗透通量为大约34至40加仑/ft2·天。
在浓度为2,000ppm的次氯酸钠(NaOCl)水溶液渗透通过水处理分离膜12 小时后,所述水处理分离膜的脱盐率可以为大约98.00%以上,渗透通量为大 约32至40加仑/ft2·天。
在此情况下,在水处理分离膜中,聚酰胺活性层的厚度可以为110至 180nm。
同时,包括所述组成的水处理分离膜可以用于微滤法、超滤法、纳滤法 或反渗透法,并优选用于反渗透法。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提供包括至少一个前述本公 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分离膜的水处理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组件的具体类型没有特别限制, 然而,其例子可以包括板框组件、管式组件、中空纤维组件和螺旋卷式组件 等。此外,只要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组件包括前述示例性 实施方案的水处理分离膜,其它配置和制备方法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 本领域熟知的常用方法和元件而无限制。
同时,由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处理组件可以具有优异的 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并且是化学上稳定的,因此其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水 处理装置中,例如家庭/工业净水装置、污水处理装置或海水-淡水处理装置 等。
<实施例1>
将18重量%的聚砜固体加入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在80℃至 85℃的温度下在其中溶解12小时以上,以获得均匀的液相。将具有均匀液相 的溶液浇铸在厚度为95至100μm的由聚酯材料形成的非织造织物上,至45至 50μm的厚度。然后,将浇铸的非织造织物置于水中以形成多孔聚砜支撑体。
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多孔聚砜支撑体浸渍于含有2重量%的间苯二胺、 1重量%的三乙胺和2.3重量%的樟脑磺酸的水溶液中2分钟并取出之后,使用 25psi压力下的辊去除支撑体上过量的水溶液,然后在室温下干燥多孔聚砜支 撑体1分钟。
之后,将含有第一有机溶剂即正己烷(Sigma Aldrich制造)和0.2体积%的 均苯三甲酰氯(TMC)的有机溶液涂覆于经涂覆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以进行界 面聚合反应。在此情况下,在首先涂覆的有机溶液的溶剂完全挥发后,随后 涂覆第二有机溶剂Isopar C,以进行另一次界面聚合反应,然后在60℃的烘 箱中对其进行10分钟的干燥。
将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水处理分离膜浸渍于0.2重量%的碳酸钠水溶液中 两个小时以上,然后用蒸馏水清洗1分钟,制备得到包括聚酰胺活性层的水 处理分离膜。
<实施例2>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Isopar G 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实施例3>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Isopar E 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实施例4>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正庚烷 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Isopar C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实施例5>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正庚烷 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Isopar G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实施例6>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正庚烷 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Isopar E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对比实施例1>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正己烷 作为第一有机溶剂,并省去了随后涂覆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和干燥工艺。
<对比实施例2>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正庚烷 作为第一有机溶剂,并省去了随后涂覆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和干燥工艺。
<对比实施例3>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将使用Isopar C作为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涂覆于经涂覆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以发生界 面聚合反应,随后,在不进行连续涂覆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下,对其进行干 燥工艺。
<对比实施例4>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将使用Isopar G作为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涂覆于经涂覆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以发生界 面聚合反应,随后在不进行连续涂覆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下,对其进行干燥 工艺。
<对比实施例5>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将使用Isopar  E作为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涂覆于经涂覆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以发生界 面聚合反应,随后,在不进行连续涂覆第二有机溶剂的工艺下,对其进行干 燥工艺。
<对比实施例6>
将18重量%的聚砜固体加入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在80℃至 85℃的温度下在其中溶解12小时以上,以获得均匀的液相。将具有均匀液 相的溶液浇铸在厚度为95至100μm的由聚酯材料形成的非织造织物上,至45 至50μm的厚度。然后,将浇铸的非织造织物置于水中以形成多孔聚砜支撑 体。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多孔聚砜支撑体浸渍于含有2重量%的间苯二胺、1 重量%的三乙胺和2.3重量%的樟脑磺酸的水溶液中2分钟并取出之后,使用 25psi压力下的辊去除支撑体上过量的水溶液,然后在室温下干燥多孔聚砜支 撑体1分钟。
之后,将含有Isopar C和0.2体积%的均苯三甲酰氯(TMC)作为溶剂的有机 溶液涂覆于经涂覆的支撑体的表面上以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在60℃的烘箱中 对其进行5分钟的干燥。接下来,使用正己烷作为第二有机溶剂进行涂覆, 随后,再一次在60℃的烘箱中对其进行5分钟的干燥工艺。
将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水处理分离膜浸渍于0.2重量%的碳酸钠水溶液中 两个小时以上,然后用蒸馏水清洗1分钟,制备得到包括聚酰胺活性层的水 处理分离膜。
<对比实施例7>
使用与对比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 Isopar C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正庚烷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对比实施例8>
使用与对比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 Isopar G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正己烷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对比实施例9>
使用与对比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制备水处理分离膜,不同的是,使用 Isopar G作为第一有机溶剂,使用正庚烷作为第二有机溶剂。
<实验实施例1–初始脱盐率和初始渗透通量的测量>
使用以下方法,对实施例1至6和对比实施例1至9中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 的初始脱盐率和初始渗透通量进行评价。
在25℃的温度下,以4500mL/min的流速提供32,000ppm的氯化钠(NaCl) 水溶液时测量初始脱盐率和初始渗透通量。膜评价中使用的水处理分离膜评 价池装置包括平板型渗透池、高压泵、储水池和冷却装置。平板型渗透池具 有错流结构,其有效渗透面积为28cm2。将经清洗的每个水处理分离膜安装 在渗透池中,然后使用三级蒸馏水进行约1小时的充分的初级运行,以使评 价装置达到稳定状态。接下来,用32,000ppm的氯化钠(NaCl)水溶液替换三级 蒸馏水,所述装置运行约1小时,直到其压力和渗透通量达到正常状态,测 量10分钟通过的水量,以计算通量,并使用电导仪分析渗透之前和之后的盐 浓度,以计算脱盐率。测量结果示于下表1中。
表1

参照表1的结果,将实施例1至6和对比实施例1至5进行比较,可以证 实,在实施例1至6的情况下,与仅使用挥发度高的有机溶剂的对比实施例1 和2相比,渗透通量数值相似,但脱盐率显著提高。此外,可以证实,与仅 使用通常用于形成聚酰胺活性层的低挥发度有机溶剂的对比实施例3至5相 比,在实施例1至6的情况下,脱盐率相似,但渗透通量数值显著提高。
此外,在对比实施例6至9的情况下,可以证实,当挥发度低的有机溶剂 用作第一溶剂,而挥发度高的有机溶剂用作第二溶剂时,其表现出与对比实 施例3至5相似的性质,并且不能证实如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同时改 善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的效果。
因此,在通过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 的情况下,在其制备方法中,仅提供额外涂覆有机溶剂的工艺,而无需复杂 的后处理工艺,就能使处于矛盾关系的水处理分离膜的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水 平水平均都可以很优异。
<实验实施例2-经过一段时间的氯耐受性的测量>
评估了根据实施例2和对比实施例4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的氯耐受性。在 800psi的压力下,使用含有32,000ppm的氯化钠(NaCl)水溶液和2,000ppm的次 氯酸钠(NaOCl)的混合水溶液测量初始脱盐率和初始渗透通量后,在该测量 之后经过6小时和12小时后,测量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测量结果示于下表2 中。
表2

参照表2的结果,可以证实经过一段时间后氯耐受性降低的程度在实施 例2和对比实施例4中是相似的。即,就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制备 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的情况下,可以证实经过一段时间后氯耐受性相 当,但同时表现出了优异的渗透通量性质。
尽管结合实施方案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和阐述,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公开范围的条件 下,可以进行修改和变型。

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高脱盐率和高通量性质的聚酰胺水处理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公开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脱盐率和渗透通量性质的水处理分离膜的制备方法,以及通过该制备方法制备的水处理分离膜,所述方法包括:在多孔支撑体上形成含有胺类化合物的水溶液层;通过使含有酰卤化合物和第一有机溶剂的有机溶液与水溶液层接触形成聚酰胺活性层;在聚酰胺活性层上涂覆挥发度比第一有机溶剂低的第二有机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