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移送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57721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90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23237.1

申请日:

2008.12.09

公开号:

CN101910488A

公开日:

2010.1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5/02申请日:20081209|||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5/02

主分类号:

D04B15/02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发明人:

生驹宪司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07.12.28 JP 2007-34046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史雁鸣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编织物移送装置,能够使编织物从套圈装置的套圈针向针库的针库针移动,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库的操作。编织物移送装置(4)具备在套圈针(25)附近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套圈装置上的旋转轴部(44)、并列设置在上述旋转轴部(44)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41)、使上述旋转轴部(44)旋转的驱动机构。配备于此装置(4)的各编织物移送板(41),以通过使上述旋转轴部(44)旋转,由配置在邻接的套圈针(25)之间的板(41)的缘部将编织物(80)从套圈针(25)向针库针(31)送出的方式构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编织物移送装置, 用于在由套圈装置将上述线圈从上述针床取下而交接给针库 针时, 使上述线圈从上述套圈针向上述针库针移动, 该套圈装置具备套圈针, 该套圈针卡定 由横编机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 所述编织物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 在上述套圈针附近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套圈装置上的旋转轴部 ; 并列设置在上述旋转轴部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 ; 使上述旋转轴部旋转的驱动机构, 通过使上述旋转轴部旋转, 使上述编织物移送板介于邻接的套圈针之间, 由上述编织 物移送板的缘部将编织物从套圈针向针库针送出。
2: 如权利要求 1 记载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编织物移送板的至少 一部分, 配置成上述缘部相对于其它的编织物移送板错开的状态, 以便编织物从卡定在套 圈针上的线圈的并列方向上的套圈针向针库针的移动产生时间差。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记载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编织物移送板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其它的编织物移送板形状不同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形状不同的各个编织物移送板上形成了缘部的形状一致的通用缘部, 以便被移 动到针库针上的编织物的线圈最终在线圈的并列方向对齐。

说明书


编织物移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套圈装置将编织物从针床的编织针上取下并存放在并列设置 了针库针的针库内时, 用于使编织物从套圈装置的套圈针向针库针移动的编织物移送装 置。
     背景技术 在横编机中, 通过使编织针从夹着齿口部地相向的针床进出于齿口, 将从齿口的 上方供给的编织纱线挂在编织针的钩上而拉进针床进行编织物的编织。 编织纱线向齿口的 供给, 从在齿口的上方在针床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供给纱线构件的供给纱线口进行。通 过使用这样的横编机, 能够以无缝制方式编织例如套衫、 开襟毛衫等。
     另一方面, 由于设计上的原因等, 也需要希望对多个编织物进行连接处理来完成 衣服。例如, 在套衫等中有时分别编织前后身和领子, 在后工序中进行连接。在此情况下, 如果在使前后身和领子中的接合位置的线圈彼此对应的状态下进行连接, 则做得美观, 能 够做成穿着感良好的套衫。 但是, 在连接时, 由于逐一合并做完的前后身和领子的线圈既麻 烦又费时间, 所以生产效率差。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 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2 中记载的套圈装置已被提出。所谓套 圈装置, 是具备并列设置了与针床的编织针一一对应的套圈针的轴部和支承轴部地移动的 臂, 自动地使编织物从针床的编织针脱离, 并存放在并列设置了与套圈针一一对应的针库 针的针库内的装置。由此套圈装置将编织物连续地移送至针库, 如果存放在针库内的编织 物达到规定的数量, 则通过连针库一起转到连接工序, 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衣服。
     在由这样的套圈装置向针库移送编织物时, 需要圆滑地进行编织物从套圈针向针 库针的交接的结构。例如, 在专利文献 1 的图 1 中, 在针库 10 侧, 以与针库 10 不同的构件 设置了编织物的移送装置 11。另外, 在专利文献 2 的图 5 中, 在针库针 5 的附近, 设置了向 内部推入卡定在该针 5 上的编织物的装置 49。
     专利文献 1 : 美国专利第 3446042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2 : 德国专利发明第 2005439 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 在这些文献中记载的编织物的移送装置, 因为以覆盖在针库针上的方式固 定地设置在针库针的附近, 所以存在存放了编织物的针库的操作变得烦杂的问题。特别是 在将存放在针库针上的编织物转到连接工序时, 因上述移送装置碍事而难以取下针库。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使编织物从套圈装置的套圈针移动到针库 的针库针上, 同时, 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库的操作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织物移送装置, 用于在由套圈装置将上述线圈从上述针床取下
     而交接给针库针时, 使上述线圈从上述套圈针向上述针库针移动, 该套圈装置具备套圈针, 该套圈针卡定由横编机的针床编织的编织物的线圈, 所述编织物移送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 备: 在上述套圈针附近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套圈装置上的旋转轴部 ; 并列设置在上述旋转轴 部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 ; 使上述旋转轴部旋转的驱动机构, 通过使上述旋转轴部旋转, 使 上述编织物移送板介于邻接的套圈针之间, 由上述编织物移送板的缘部将编织物从套圈针 向针库针送出。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 最好是上述多个编织物移送板的至少一部分, 配置成上述 缘部相对于其它的编织物移送板错开的状态, 以便编织物从卡定在套圈针上的线圈的并列 方向上的套圈针向针库针的移动产生时间差。作为这样的结构, 可以代表性地举出以缘部 错开的方式配置形状相同的编织物移送板的结构和使用形状不同的编织物移送板的结构 这两个结构。
     当错开上述并列设置的编织物移送板的缘部而对编织物的移动设置时间差时, 最 好是上述多个编织物移送板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其它的编织物移送板形状不同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形状不同的各个编织物移送板上形成了缘部的形状一致的通用缘部, 以便被移动到 针库针上的编织物的线圈最终在线圈的并列方向对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能够简单地做成作为编织物的接受侧的针库附近 的结构, 其结果, 在针库附近形成了自由空间。 因此, 针库相对于横编机的安装、 拆卸是容易 的, 能够圆滑进行后工序的编织物的连接工序。另外, 利用在针库的附近形成的自由空间, 能够在一台横编机中设置多个针库。 进而, 即使在对一台横编机设置多个针库的情况下, 由 于编织物移送装置由一个就能完成, 所以是经济的。
     另外, 通过在并列设置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之中, 至少将一部分编织物移送板与 其它的编织物移送板以缘部错开的方式进行配置, 能够对卡定在套圈针上的线圈的并列方 向上的编织物的移动设置时间差。根据此结构, 因为卡定在套圈针上的编织物的线圈分成 多次向针库针移送, 所以能够减轻对使旋转轴部旋转的驱动机构的负荷。 因此, 能够采用更 紧凑的驱动机构, 能够降低对安装本发明的编织物移送装置的套圈装置的负荷。 进而, 如果 对套圈装置的负荷降低, 则也可以使套圈装置紧凑化。
     另外, 当错开并列设置的编织物移送板的缘部时, 采用形状不同的板, 同时, 在这 些形状不同的各个编织物移送板上设置缘部的形状一致的通用缘部, 由此在使编织物向针 库移动时, 能够使卡定在针库针上的编织物的线圈最终在线圈的并列方向对齐。通过将预 先存放在针库内的编织物的线圈在线圈的并列方向对齐, 能够在后工序中在连接卡定在针 库上的编织物和与此编织物分开编织的编织物时, 容易地使两编织物的线圈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实施方式所示的横编机的概略正视图。
     图 2 是实施方式所示的横编机的概略侧视图。
     图 3(a) 是形状不同的五个编织物移送板的正视图, (b) ~ (f) 是表示由具备由 (a) 所示的板的编织物移送装置使编织物移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 4 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一说明图, 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 S 移动到 B 的状态。
     图 5 是图 4 中的齿口附近的放大图。
     图 6 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二说明图, 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 B 移动到 D 的状态。
     图 7 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三说明图, 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 D 移动到 E 的状态。
     图 8 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四说明图, 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 E 移动到 H 的状态。
     图 9 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五说明图, (a) 表 示从图 8 的状态使编织物移送装置动作时的套圈针、 针库针和编织物移送装置的位置关 系, (b) 表示在从 (a) 的状态将编织物推入针库针的根部侧之际第三轴部从 H 移动到 J 时 的轨迹, (c) 表示第三轴部处于 J 时的套圈针、 针库针和编织物移送装置的位置关系。
     符号说明 :
     1: 横编机
     2: 套圈装置
     21 : 第一轴部 22 : 第二轴部 23 : 第三轴部
     201 : 第一臂对 202 : 第二臂对
     m1 ~ m4 : 马达 c2 ~ c4 : 动力传递构件
     25 : 套圈针
     3: 针库
     31 : 针库针 32 : 针库杆
     4: 编织物移送装置
     41、 41A、 41B、 41C、 41D、 41E : 编织物移送板
     410 : 基部 411 : 嵌合部 415 : 突出部
     44 : 第四轴部 ( 旋转轴部 )
     42A、 42B、 42C、 42D、 42E : 推压缘部 43 : 通用缘部
     5: 针床
     51 : 前针床
     52 : 后针床
     50 : 滑架
     501 : 针主体
     502 : 导针片
     6: 供给纱线构件
     61 : 线道导轨
     7: 支承构件
     71 : 支承腕部
     72 : 支承柱部
     8: 编织纱线
     80 : 编织物8c : 锥体 8t : 上部弹簧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 1 表示安装了具备本发明的编织物移送装置的横编机的正视图。另外, 图2表 示横编机的左侧视图。
     横编机 1 是从供给纱线构件 6 向相向地配置的前后一对针床 5( 前针床 51, 后针床 2) 之间的齿口供给编织纱线 8 而由并列设置在针床 5 上的编织针进行编织物编织的机械。 编织针, 通过搭载于在针床 5 上往复的滑架 50 上的凸轮系统 ( 未图示 ) 的作用, 相对于齿 口进行进退, 由此进行编结、 集圈、 不编结的三个编织动作和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 交接。
     供给纱线构件 6 接受从设置在锥体支架上的锥体 8c 经上部弹簧装置 8t、 横编机的 侧方的侧张紧装置 ( 未图示 ) 抽出的编织纱线 8 的供给。此供给纱线构件 6 架设在直立设 置在横编机 1 的两端的支承构件 7 之间, 滑动自由地安装于在前针床 51 的上方沿针床 5 的 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线道导轨 61 上。 在使用这样的横编机 1 来编织编织物 80 的情况下, 通常, 织完的编织物 80 向齿口 的下方送出, 从横编机 1 下方的取出口回收。但是, 在此横编机 1 中, 例如, 在仅连续地编织 领子并在后工序中将织完的领子连接在与领子分开编织的前后身上的情况下, 如果将领子 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预先维持被卡定在编织针上时的并列状态不变, 则在进行连接时是 便利的。因此, 在图 1、 2 中例示的横编机 1 具备将被卡定在针床 5 的编织针上的编织物 80 在维持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从编织针脱离的套圈装置 2、 和从套 圈装置 2 接受编织物 80 而暂时放置编织物 80 的针库 3( 在图 1 中省略 )、 将编织物从套圈 装置移送至针库 3 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4( 在图 1 中省略 )。
     上述套圈装置 2, 如图 2 所示, 是取下卡定在针床 5 的编织针上的编织物 80, 向针 床 5 的上方取出编织物 80, 向设置在供给纱线构件 6 的上方的针库 3 移送的装置。编织物 80 从此套圈装置向针库 3 的交接, 由设置在套圈装置 2 的前端 ( 后述的第三轴部 23) 的编 织物移送装置 4 进行。下面, 对套圈装置、 针库 3、 编织物移送装置 4 详细地进行说明, 同时 说明编织物的移动的状态。
     < 套圈装置 >
     套圈装置 2 具备相互平行的第一轴部 21、 第二轴部 22、 第三轴部 23 及连接第一轴 部 21 和第二轴部 22 的第一臂对 201、 连接第二轴部 22 和第三轴部 23 的第二臂对 202、 以 及与第三轴部 23 并列设置的套圈针 25。
     第一轴部 21 以在线道导轨 61 的上方与针床 5 平行延伸的方式架设。 更具体地讲, 第一轴部 21 是支承构件 7 的一部分, 与线道导轨 61 相比进一步向上方延伸, 而且, 旋转自 由地支承在向与排列供给纱线构件 6 的编织机跟前侧相反的编织机里侧弯曲的支承腕部 71 上。即, 第一轴部 21 配置在后针床 52 的齿口侧上方, 不能妨碍供给纱线构件 6、 滑架 50 的滑动。此第一轴部 21 由马达 m1 相对于支承腕部 71 进行旋转。进而, 在第一轴部 21 的 内部配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第二轴部 22 旋转的马达 m2。
     连接第一轴部 21 和第二轴部 22 的第一臂对 201, 是从第一轴部 21 的两端部向与 第一轴部 21 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 I 型片。各 I 型片的一端侧固定在第一轴部 21 上, 通过使第一轴部 21 旋转以第一轴部 21 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 I 型片的长度是 在使 I 型片 ( 第一臂对 201) 旋转时不从横编机主体伸出的长度。进而, 在一方的 I 型片的 内部配置了传递配置在第一轴部 21 的内部的马达 m2 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构件 ( 例如, 链条、 同步带等 )c2。
     在与第一轴部 21 相反侧的第一臂对 201 的端部上, 以连接各臂的端部的方式旋转 自由地支承第二轴部 22, 其由经动力传递构件 c2 传递的马达 m2 的驱动力进行旋转。在第 二轴部 22 的一方的端部 ( 图 1 的纸面右侧 ), 内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第三轴部 23 旋转的马 达 m3。另外, 在第二轴部 22 的另一方的端部 ( 图 1 的纸面左侧 ), 内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编 织物移送装置 4( 参照图 2) 的第四轴部 44( 参照图 5) 旋转的马达 m4。
     连接第二轴部 22 和第三轴部 23 的第二臂对 202, 是与第二轴部 22 的两端部上的 第一臂对 201 相比从内侧的位置向与第二轴部 22 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 L 型片。 各 L 型片的一边固定在第二轴部 22 上, L 型片的另一边以向与第二轴部 22 的轴向正交的方向 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 L 型片的另一边的长度, 被形成为比第一臂对 201 的长度短, 在使 第二臂对 202 旋转时, 第二臂对 202 的前端部、 安装在第二臂对 202 上的第三轴部 23 及编 织物移送装置 4, 不与支承第一臂对 201 的第一轴部 21 接触。 在与第二轴部 22 的相反侧的第二臂对 202 的端部 (L 型片的另一边端部 ), 以连 接第二臂对 202 的方式与第二轴部 2 平行地架设了第三轴部 23。第三轴部 23 以第三轴部 23 的轴心为中心被旋转自由地支承, 并以由经动力传递构件 c3 传递的马达 m3 的驱动力进 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 在此第三轴部 23 上固定了捞取卡定在针床 5 上的编织物 80 的 套圈针 25。套圈针 25 是 L 字型的针, 按照与并列设置在针床 5 上的编织针相同的数量并列 设置在第三轴部 23 的轴向上。此套圈针 25, 其前端侧的规定区域形成为截面 V 字状。
     另外, 套圈装置的各部分, 从图 3 的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以由预先确定的 旋转角度、 旋转速度进行动作的方式由计算机控制。
     < 编织物移送装置 >
     进而, 在第三轴部 23 上, 设置了将卡定在套圈针 25 上的编织物 80 的线圈向从套 圈针 25 脱离的方向送出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4。编织物移送装置 4, 如图 9 所示, 具备以沿第 三轴部 23 的方式旋转自由地支承在第二臂对 202 上的第四轴部 44、 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 44 的轴向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 41、 使第四轴部 44 旋转的马达 m4。编织物移送板 41, 具 备具有贯通第四轴部 44 的贯通孔的环状的基部 410、 从基部 410 向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 部 415。 各编织物移送板 41, 以配置在邻接的套圈针 25 之间的方式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 44 上, 在使第四轴部 44 旋转时, 能够由突出部 415 的缘部将编织物 80 从套圈针 25 推出。另 外, 马达 m4, 如已述的那样内置于第二轴部 22, 经动力传递构件 c4 使第四轴部 44 旋转。另 外, 马达 m4 如已述的那样内置于第二轴部 22, 经动力传递构件 c4 使第四轴部 44 旋转 ( 图 1 的马达 m4)。
     编织物移送板 41, 是具备具有贯通第四轴部 44 的贯通孔的环状的基部 410 和从基 部 410 向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 415 的板状片 ( 一并参照图 3 和图 9)。各编织物移送 板 41, 以在使第四轴部 44 旋转时介于邻接的套圈针 25 之间的方式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 44
     上, 能够由突出部 415 的缘部将编织物 80 从套圈针 25 上推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了图 3(a) 所示的形状不同的五个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在各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的基部 410 上设置了嵌合部 411, 规定了在将编织物移送板 41 嵌入第四轴部 44 时突出部 415 的突出方向。另外, 在突出部 415 上, 设置了在使编织物 移送板 41 旋转时推压卡定在套圈针 25 上的编织物 80 而向使编织物 80 脱离套圈针 25 的 方向送出的推压缘部 42A ~ 42E、 和进一步推压送出的编织物 80 而进行针库针 31 上的最终 的编织物 80 的定位的通用缘部 43。另外, 编织物移送板 41E, 其突出部 415 上的同一部位 兼具推压缘部 42E 和通用缘部 43。
     另 外, 在 本 实 施 方 式 中, 将 连 续 地 并 列 了 12 块 相 同 形 状 的 编 织 物 移 送 板 的 结 构 作 为 一 个 单 元, 以 从 图 1 的 左 侧 按 照 编 织 物 移 送 板 41A 的 单 元 → 41B → 41C → 41D → 41E → 41D → 41C → 41B... 的顺序并列的方式配置将此 12 块作为 一个单位的单元。另外, 单元的配置顺序, 并不被上述的顺序限定, 构成单元的编织物移送 板的数量也不被特别地限定。另外, 邻接的编织物移送板彼此也可以以成为形状不同的编 织物移送板的方式配置。进而, 形状不同的编织物移送板的数量, 可以任意地选择, 即使将 全部的编织物移送板的形状做成相同也没关系。 如果将上述的不同形状的五个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配置在第四轴部 44 上, 则 如图 3(b) 所示, 成为各编织物移送板的推压缘部 42A ~ 42E 错开地配置, 同时, 通用缘部 43 一致的状态。在此状态下, 如果使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旋转, 则首先编织物移送板 41A 的推压缘部 42A 与编织物 80 接触而送出编织物 80( 参照图 3(c))。进而, 如果使编织物移 送板 41A ~ 41E 旋转, 则如图 3(d)、 (e) 所示, 编织物 80 中的纸面跟前侧的部分, 由与编织 物移送板 41A 相比位于纸面跟前侧的编织物移送板 41B、 41C 的推压缘部 42B、 42C 送出。而 且, 最终成为编织物 80 与各板 41A ~ 41E 的通用缘部 43 大致接触的状态, 即成为在纸面垂 直方向编织物 80 的线圈对齐的状态 ( 参照图 3(f))。
     如上所述, 通过并列设置的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的推压缘部 42A-42E 错开地 配置, 能够对并列设置了编织物 80 的线圈的方向上的编织物 80 的移动设置时间差。即, 根 据此结构, 由于不仅能够将卡定在套圈针 25 上的线圈一齐向针库针 31 移动, 也能够顺序移 动, 所以能够降低对使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旋转的驱动机构 ( 图 1 的马达 m4) 的负荷。 因此, 由于能够对使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旋转的驱动机构采用小型的马达, 所以能够避 免包含编织物移送装置 4 在内的套圈装置 2 的大型化。
     < 针库 >
     在套圈装置中脱离针床 5 的编织物 80, 被保留在针库 3 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三个 针库 3 是支承构件 7 的一部分, 装卸自由地安装在从支承腕部 71 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支承 柱部 72 上。各针库 3, 如图 7 ~ 9 所示, 具备与各轴部 21 ~ 23 平行延伸的针库杆 32、 与针 库杆 32 并列设置的针库针 31。针库针 31 与套圈针 25 配置成相同数量, 针库杆 32 的长度 方向上的并列设置位置, 与第四轴部 44 的轴向上的套圈针 25 的并列设置位置一对一地对 应。即, 针库杆 32 的长度方向上的针库针 31 的并列设置位置, 也与针床长度方向上的编织 针的并列设置位置相对应。另外, 针库针 31, 其前端侧的规定区域形成为截面逆 V 字状, 在 此逆 V 字状的槽内能够收纳套圈针 25 的 V 字状前端部。另外, 本实施方式的套圈装置 2, 因 为具有三个轴部 21、 22、 23 和两组臂对 201、 202, 所以编织物的移送范围宽, 能够在套圈针
     25 达到的范围内任意地选择针库 3 的配置位置。
     < 使用套圈装置的编织物的移送过程 >
     下面基于图 3 ~ 8 对由具备以上的结构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 4、 6 ~ 9 是随时间经过地说明由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 5 是图 4 中的 齿口附近的放大图。在这些图 4、 6 ~ 9 中, 由单点划线表示第二轴部 22 的中心轴的轨迹和 第三轴部 23 的中心轴的轨迹, 同时, 在第三轴部 23 的轨迹中的主要位置上附加了字母。另 外, 在图 4 ~ 9 中, 省略了与编织物 80 的移送没有关系的横编机的结构, 例如, 省略了供给 纱线构件等的图示。进而, 作为图中的编织物移送板 41, 仅以图 3 所示的编织物移送板 41A 为代表进行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4 所示, 说明由处于待机位置 ( 图中, 由双点划线表示 ) 的 套圈装置 2 取下卡定在后针床 52 上的编织物 80( 例如, 领子等 ) 的例子。
     首先, 如果编织物 80 的编织结束了, 则如图 5 所示, 使编织针的导针片 502 进出于 齿口, 使编织物 80 的线圈脱离针主体 501 的钩而预先卡定在导针片 502 上。本实施方式中 的编织针, 使用了由含有在前端部具有舌的两块刀片的导针片 502 和在前端部具有钩的针 主体 501 构成的复合针 ( 例如, 参照日本专利 2917146 号公报 ), 卡定在导针片 502 上的线 圈, 成为由两块导针片 502 扩大的状态。
     接着, 驱动处于由图 4 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的套圈装置 2 来取下编织物 80。 具体地讲, 通过使各臂对 201、 202 旋转, 使第三轴部 23 从 S 移动到 A, 套圈针 25 的 L 字的前 端在水平状态下配置在线圈的大致正侧面。 而且, 通过使第三轴部 23 从 A 移动到 B, 套圈针 25 的前端水平移动而插入两块导针片 502 之间 ( 一并参照图 5)。
     接着, 通过将导针片 502 拉进后针床 52, 使编织物 80 完全脱离编织针, 成为编织物 80 的线圈卡定在套圈针 25 上的状态, 同时, 在将编织物 80 向后述的针库移送之际, 使得被 交接到套圈针 25 上的编织物 80 不挂在编织针上。接着, 如图 6 所示, 使第三轴部 23 向逆 时针旋转方向旋转, 编织物 80 的线圈来到套圈针 25 的弯曲位置, 在编织物 80 的移送时编 织物 80 不脱离套圈针 25。而且, 在将第三轴部 23 大致垂直地拉起 ( 从 B 移动到 C) 后, 移 动到 D, 将套圈装置返回到大致待机位置的状态。另外, 通过暂时垂直地拉起第三轴部 23, 在第三轴部 23 移动到 D 的过程中编织物 80 变得难以挂在编织针上。另外, 在后述的编织 物 80 的移送中, 也保持套圈针 25 的姿势以便编织物 80 的线圈通常处于套圈针 25 的屈曲 位置, 控制套圈装置 2 的各结构以便编织物 80 不从套圈针 25 脱离。
     进而, 如图 7 所示, 使第三轴部 23 从 D 移动到 E, 以便使臂对 201、 202 旋转, 编织物 80 来到三层的针库 3 的附近。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下述的那样, 说明在位于中层的针 库 3 中存放编织物 80 的操作, 但在上层和下层存放编织物 80 时, 套圈装置也暂时采用第三 轴部 23 成为 E 的位置的图 7 的实线的配置。
     最后, 如图 8、 9 所示, 从套圈针 25 向针库 3 的针库针 31 交接编织物 80。更具体地 讲, 在使第三轴部 23 从 E 移动到 F 的同时使第三轴部 23 旋转, 使套圈针 25 的前端部分与 针库针 31 平行, 而且, 配置在比针库针 31 低的位置。接着, 使第三轴部 23 从 F 移动到 G, 在 从上面看时套圈针 25 和针库针 31 重叠。此时, 因为套圈针 25 处于比针库针 31 低的位置, 所以两者不因接触导致损伤。然后, 使第三轴部 23 从 G 移动到 H, 套圈针 25 的 V 字状前端 嵌入针库针 31 的逆 V 字槽内。通过此嵌入, 由于两针 25、 31 大致没有台阶地连结, 所以能够圆滑地将线圈从套圈针 25 向针库针 31 引导。
     接着, 如图 9(a) 所示, 使编织物移送装置 4 的编织物移送板 41 向逆时针旋转方向 旋转, 由突起部 415 的推压缘部 42 将编织物 80 推入针库针 31 侧, 将卡定在套圈针 25 上的 编织物 80 的线圈交接给针库针 31。此时, 通用缘部 43 成为与编织物 80 大致接触的状态。 另外, 在图 9 中进行了省略, 但如参照图 3 已经说明的那样, 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 44 上的全 部的编织物移送板 41A ~ 41E 的通用缘部 43 处于对齐的状态。
     进而, 如图 9(b)、 (c) 所示, 通过使第三轴部 23 按照 H → G → F → I → J 的顺序移 动, 由通用缘部 43 将编织物 80 的线圈进一步推入针库针 31 的根部侧。此时, 由于并列设 置的编织物移送板 41 的通用缘部 43 处于对齐的状态, 所以能够将卡定在针库针 31 上的全 部的线圈以在线圈的并列方向对齐的状态推入。另外, 由于此追加的推入仅由套圈装置 2 的臂的驱动进行, 所以负荷不施加在编织物移送装置 2 的驱动机构上。另外, 编织物 80 的 推入量, 可以通过调节套圈装置 2 的各结构的驱动量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 在由通用缘部 43 将编织物 80 的线圈进一步推入时, 通过使编织物 80 的推入量变化, 在一个针库 3 中预先存放多个编织物时, 能够使各编织物 80 在有效地利用 从针库针 31 的里侧 ( 根部侧 ) 到跟前侧 ( 前端侧 ) 的针库针 31 的针长的同时, 根据移送顺 序卡定。另外, 在第三轴部 23 处于 I、 J 的位置时, 套圈针 25 处于针库针 31 之上, 两针 25、 31 不会接触和损伤。 如果编织物 80 的推入结束, 则如图 9(b) 所示, 将第三轴部 23 的位置返回到 E, 进 而将套圈装置整体返回到待机位置 ( 由图 4 的双点划线表示的配置 ), 完成编织物 80 的移 送。然后, 反复进行针床 5 中的编织物 80 的编织和编织物 80 向针库 3 的移送, 如果规定数 量的编织物 80 被卡定在针库 3 上, 则从横编机 1 取下针库 3 而回到连接工序。
     配备于以上说明的横编机 1 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4, 因为设置在套圈装置上, 所以如 果从横编机 1 的针床 5 向针库 3 移送编织物 80 结束, 则配置在离开针库 3 的位置。因此, 由于针库 3 的附近成为自由空间, 所以容易将针库 3 从横编机 1 上取下, 另外, 也容易安装 针库 3。 另外, 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 由于在针库 3 附近形成自由空间, 所以可以设置多个针 库 3, 能够在多个针库 3 中存放多个编织物 80。进而, 即使在设置了多个针库 3 的情况下, 由于编织物移送装置 4 为一个就可以, 所以能够削减设置多个编织物移送装置 4 的劳力、 时 间和费用。
     另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 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 也可以增加或减少作为编织物 80 移送目的地的针库 3 的数量。 或者, 变更进行编织物 80 编织的横编机的结构或变更套圈装置 2 的结构也没关系。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编织物移送装置, 可以良好地适用于使编织物从套圈装置移动到针库上 的情况。
    

编织物移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编织物移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编织物移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织物移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织物移送装置.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编织物移送装置,能够使编织物从套圈装置的套圈针向针库的针库针移动,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针库的操作。编织物移送装置(4)具备在套圈针(25)附近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套圈装置上的旋转轴部(44)、并列设置在上述旋转轴部(44)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41)、使上述旋转轴部(44)旋转的驱动机构。配备于此装置(4)的各编织物移送板(41),以通过使上述旋转轴部(44)旋转,由配置在邻接的套圈针(25)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