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一种电梯,尤其是一种能够自动检测曳引机的抱闸制动片的磨损情况并在抱闸制动片被磨损至预设厚度后能够切断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的电梯。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传统电梯的曳引机仅对抱闸动作位置进行信号判断处理,未对抱闸磨损进行有效的检测。如电梯正常运行抱闸未完全打开或非零速抱闸时,曳引机的抱闸制动片将会发生磨损,过度的磨损将会导致曳引机制动力矩降低,从而发生主机溜车事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更安全的电梯,该电梯能够自动检测曳引机的抱闸制动片的磨损情况并在抱闸制动片被磨损至预设厚度后切断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使电梯停止运行,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包括曳引机、曳引钢丝绳、轿厢、补偿装置及对重系统,所述曳引机包括曳引机主体、曳引轮、与所述曳引轮同轴设置且外圆周面可导电的制动轮、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动轮的两侧以夹紧所述制动轮的一对制动手臂、设置在所述制动手臂上的制动元件、夹紧装置、电磁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元件包括制动底座、固定在所述制动底座上并且朝向所述制动轮的外圆周面的抱闸制动片、间隔埋设在所述制动底座内的至少一对绝缘体、一一对应地包裹在所述至少一对绝缘体内部并用于检测所述抱闸制动片磨损情况的至少一对导体、与每个所述导体连接的线缆,连接在所述至少一对导体上的所述线缆接入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中,所述至少一对导体被导通后向电梯控制系统发出切断安全回路的信号。
优选地,所述一对制动手臂关于所述曳引轮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布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一对制动手臂关于所述曳引轮上沿竖直方向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至少一对导体沿水平方向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将所述导体位于所述制动底座内部的部分完全包裹。
更进一步优选地,每对所述导体埋设在所述抱闸制动片内且距所述抱闸制动片的表面具有相同的预设厚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梯,通过在制动底座上埋设至少一对绝缘体,并在绝缘体中设置导体,至少一对导体通过线缆与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相连接,当抱闸制动片磨损一定厚度后,至少一对导体被制动轮的外圆周面导通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向电梯控制系统发出切断安全回路的信号,使电梯停止运行,提升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梯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梯中的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梯中的制动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电梯,包括曳引机1、曳引钢丝绳2、轿厢3、补偿装置4及对重系统5。
请参阅图2,曳引机1包括曳引机主体6、曳引轮12、与曳引轮12同轴设置且外圆周面可导电的制动轮9、分别设置在制动轮9的两侧以夹制动轮9的一对制动手臂7、设置在制动手臂7上的制动元件8、用于驱动一对制动手臂7夹紧制动轮9的夹紧装置10、用以推动一对制动手臂7打开的电磁推力装置11。
如图2和3所示,制动元件8包括制动底座14、固定在制动底座14上并且朝向制动轮9的外圆周面的抱闸制动片13、间隔埋设在制动底座14内的至少一对绝缘体15、一一对应地包裹在至少一对绝缘体15内部并用于检测抱闸制动片13磨损情况的至少一对导体17、与每个导体17连接的线缆16,连接在至少一对导体17上的线缆16接入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中,至少一对导体17被导通后向电梯控制系统发出切断安全回路的信号。
其中,一对制动手臂7关于曳引轮12上沿竖直方向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本实施例中,每个制动底座14上都设置一对沿水平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绝缘体15,每个绝缘体15中都包裹有导体17,绝缘体15将导体17位于制动底座14内部的部分完全包裹。而且,导体17埋设在抱闸制动片13内且距抱闸制动片13的表面相同的预设厚度。如图3所示,导体17埋设在制动底座14内且位于抱闸制动片13的内侧,距抱闸制动片13的表面具有一个预设厚度,这个预设厚度是抱闸制动片13所能承受磨损程度的极限厚度。这个预设厚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抱闸制动片13的整体厚度。线缆16的一端与导体17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电梯控制柜接入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回路中。
导体17距离抱闸制动片3表面的预设厚度,若等于抱闸制动片3的整体厚度,则只有抱闸制动片3被磨穿时才会由制动轮9将一对导体17导通而形成闭合回路。
本实施的电梯通过制动底座14上任意一对导体17的通断给电梯控制系统反馈信号,判断抱闸制动片13是否过度磨损。当抱闸制动片13磨损程度较小而未达到预设厚度时,连接至安全回路的任何一对导体17都不会被制动轮9导通,因此不会向电梯控制系统发出切断安全回路的信号。只有当抱闸制动片13磨损至预设厚度后,将由至少一对的导体17与制动轮9导通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反馈信号至电梯控制系统,从而切断安全回路,使电梯停止运行,提升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