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冶金冷却机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冶金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
在冶金领域,很多生产出来的坯件,如管线钢,都要求进行充分快速地
冷却,传统的冷却方法,冷却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坯料冷却不均匀,严重
影响了坯件的质量,甚至造成坯件报废,现有技术提供水淋系统进行快速冷
却,但是水冷后,坯件上有积水残留,对坯件的质量和后续工序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循环利用、水散热速度快、坯
件降温快的冶金冷却机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冶金冷却机构,包括输
送带、两个喷淋装置、除水装置、干燥装置和集水槽,两个所述喷淋装置分
别置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和下方,所述集水槽置于所述输送带下方的喷淋装
置的下方,所述除水装置和所述干燥装置均套装在所述输送带的外一环,且
所述除水装置处于两个所述喷淋装置的后方,所述干燥装置处于所述除水装
置的后方,所述集水槽的出水口与所述干燥装置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所
述干燥装置的出水口与两个所述喷淋装置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干燥装置为呈
螺旋状的水管,所述干燥装置远离所述除水装置的一侧设置有向所述干燥装
置吹风的风机,所述集水槽的一侧设置有补水池,所述补水池与所述集水槽
之间通过电磁阀连通,所述电磁阀在所述集水槽内水压低于所述补水池内的
水压时,将所述补水池内的水引入所述集水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输送带输送坯件,坯件依次经过两个喷淋装置、
除水装置和干燥装置;两个喷淋装置喷淋输送带上的坯件,对坯件进行降温,
加快坯件降温;除水装置对坯件上的水进行抹除;喷淋后的水带着高温流进
集水槽内,集水槽内的水循环流进干燥装置内进行散热,通过散热的热量对
输送带上的坯件进行干燥,风机对干燥装置吹风,加快流经干燥装置内水的
热量散发,实现水散热速度快,也加快坯件干燥,降低了能耗;散热后的水
经管道流向两个喷淋装置喷淋输送带上的坯件,实现水循环利用,降低能耗;
补水池向集水槽内补水,保持集水槽内水量充足;实现水循环利用、水散热
速度快、坯件降温快。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干燥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
述干燥装置和两个所述喷淋装置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能加快水流速
度,加快水的循环。
进一步,所述除水装置靠近所述输送带的一侧设置有布刷。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布刷能对坯件上的水有效去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冶金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输送带,2、喷淋装置,3、除水装置,4、干燥装置,5、集水槽,6、
风机,7、补水池,8、电磁阀,9、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
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冶金冷却机构,包括输送带1、两个喷淋装置2、除
水装置3、干燥装置4和集水槽5,两个所述喷淋装置2分别置于所述输送
带1的上方和下方,所述集水槽5置于所述输送带1下方的喷淋装置2的下
方,所述除水装置3和所述干燥装置4均套装在所述输送带1的外一环,且
所述除水装置3处于两个所述喷淋装置2的后方,所述干燥装置4处于所述
除水装置3的后方,所述集水槽5的出水口与所述干燥装置4的进水口通过
管道连通,所述干燥装置4的出水口与两个所述喷淋装置2通过管道连通,
所述干燥装置4为呈螺旋状的水管,所述干燥装置4远离所述除水装置3的
一侧设置有向所述干燥装置4吹风的风机6,所述集水槽5的一侧设置有补
水池7,所述补水池7与所述集水槽5之间通过电磁阀8连通,所述电磁阀
8在所述集水槽5内水压低于所述补水池7内的水压时,将所述补水池7内
的水引入所述集水槽5内。
优选的,所述集水槽5和所述干燥装置4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
9,所述干燥装置4和两个所述喷淋装置2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10。
优选的,所述除水装置3靠近所述输送带1的一侧设置有布刷。
本装置的运作原理:输送带1输送坯件,坯件依次经过两个喷淋装置2、
除水装置3和干燥装置4;两个喷淋装置2喷淋输送带1上的坯件,对坯件
进行降温,加快坯件降温;除水装置3对坯件上的水进行抹除;喷淋后的水
带着高温流进集水槽5内,集水槽5内的水循环流进干燥装置4内进行散热,
通过散热的热量对输送带1上的坯件进行干燥,风机6对干燥装置4吹风,
加快流经干燥装置4内水的热量散发,实现水散热速度快,也加快坯件干燥,
降低了能耗;散热后的水经管道流向两个喷淋装置2喷淋输送带1上的坯件,
实现水循环利用,降低能耗;补水池7向集水槽5内补水,保持集水槽5内
水量充足;实现水循环利用、水散热速度快、坯件降温快。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
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