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5770232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229218.9

申请日:

2015.05.07

公开号:

CN105316810A

公开日:

2016.02.1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IPC(主分类):D01H 4/02申请公布日:201602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1H 4/02申请日:20150507|||公开

IPC分类号:

D01H4/02; D01H13/30; D02G3/02

主分类号:

D01H4/02

申请人: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太田成利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14-109409 2014.05.27 JP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代理人:

徐冰冰; 刘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纺纱方法是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的纺纱方法,包含药剂混入工序和纺纱工序。在上述药剂混入工序中,使药剂混入空气。在上述纺纱工序中,利用混入有上述药剂的空气对上述纤维束加捻。上述纤维束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纺纱方法,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包含:
药剂混入工序,使药剂混入所述空气;以及
纺纱工序,利用混入有所述药剂的所述空气对所述纤维束加捻,
所述纤维束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系纤维以
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不包含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包含亚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所述纺纱工序中,除去对所述纤维束加捻的装置的污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所述纺纱工序中,在所述纱线上生成绒毛。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在所述纺纱工序中,以300m/min以上600m/min以下的范围生成所
述纱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所述药剂为润滑剂。
8.一种纺纱机械,从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
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的纤维束生成纱线,具备:
牵伸装置,牵伸所述纤维束;
气流纺纱装置,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
维束加捻从而生成纱线;
药剂供给装置,使药剂混入所述空气;以及
卷取装置,卷取所述气流纺纱装置所生成的所述纱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不包含棉。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包含亚麻。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具备:
输入部,能够输入所述纤维束的原料的种类;以及
控制部,基于在所述输入部中输入的所述原料的种类,控制所述药剂
供给装置朝所述空气混入的所述药剂的混入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输入部在显示画面上显示多个种类,能够通过作业者从所显示的
多个种类中进行选择来输入原料的种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输入部能够通过作业者利用键盘直接输入原料的种类而输入原料
的种类。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具备:
排列的多个纺纱单元;以及
空气分配装置,朝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空气,
所述空气分配装置具备:
第1空气配管,沿多个所述纺纱单元的排列方向安装;以及
第1分配管,使在该第1空气配管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朝所述气流纺
纱装置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在所述第1分配管具备空气量调节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药剂供给装置连接于在所述第1空气配管中流动的空气朝各个所
述气流纺纱装置分支的上游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空气分配装置具备:
第2空气配管,沿多个所述纺纱单元的排列方向安装;以及
第2分配管,使在该第2空气配管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朝所述气流纺
纱装置引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在所述第2分配管具备空气量调节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具备:
排列的多个纺纱单元;以及
空气分配装置,朝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空气,
所述药剂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空气分配装置分别具备1台。
20.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具备:
排列的多个纺纱单元;以及
空气分配装置,朝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空气,
针对每个所述纺纱单元而具备所述药剂供给装置以及所述空气分配装
置。
21.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具备:
排列的多个纺纱单元;以及
空气分配装置,朝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空气,
针对每个由多个所述纺纱单元构成的组而具备所述药剂供给装置以及
所述空气分配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8~21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气流纺纱装置具备:
纺纱喷嘴部件,形成所述纤维束被导入且对所述纤维束加捻的纺纱室,
并且具有朝所述纺纱室导入所述空气的空气孔;
纤维引导部件,将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朝所述纺纱室
引导;以及
中空导引轴体,引导在所述纺纱室中被加捻后的所述纤维束。
23.根据权利要求8~22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械,其中,
所述药剂供给装置具备:
贮存部,贮存所述药剂;以及
喷雾部,将贮存于所述贮存部的所述药剂进行喷雾。
24.一种纱线,其中,
该纱线利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方法生成。
25.一种纺纱方法,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包
括:
药剂混入工序,使药剂混入所述空气;以及
纺纱工序,利用混入有所述药剂的所述空气对所述纤维束加捻,
所述纤维束包含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比聚酯的杨氏模量低的原料。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不包含棉。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纺纱方法,其中,
所述天然纤维包含亚麻。

说明书

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将纤维束加捻来生成纱线的纺纱
机械。在这种纺纱机械中,当以聚酯等合成纤维作为原料而生成细纱时,
有时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为了使纺纱以及纺纱工序的工序通过良好且
顺畅,并使合成纤维的质量良好且稳定,对合成纤维赋予油剂。进而,在
利用气流纺纱装置对合成纤维加捻时,存在合成纤维的油剂堆积于气流纺
纱装置的情况。在利用捻回流使纤维束的纤维后端捻回时,存在所堆积的
油剂阻碍纤维后端的捻回、纤维后端并未充分捻回的顾虑。在该情况下,
存在生成纱线的强力弱、即所谓的弱纱线的顾虑。

关于上述问题,例如日本特开2008-95208号公报所记载的纺纱装置
在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聚酯等含有油剂的合成纤维加捻时,使界面活性剂
混入空气。由此,在日本特开2008-95208号公报所记载的纺纱装置中,
防止合成纤维所含有的油剂堆积于气流纺纱装置。

作为纤维束的原料,并不限于上述的合成纤维,存在各种原料。在由
上述各种原料形成的纤维中,谋求提高纱线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纱线的质量的纺纱方法、纺纱
机械以及纱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发明人重复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
在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由特定的原料形成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时,通
过使药剂混入空气,能够提高纱线的质量,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方法是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
线的纺纱方法,包含药剂混入工序和纺纱工序。在上述药剂混入工序中,
使药剂混入空气。在上述纺纱工序中,利用混入有上述药剂的空气对上述
纤维束加捻。上述纤维束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
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该纺纱方法作为纤维束而以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
胺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为原料。在对这种原料的纤维
束进行气流纺纱时,若使药剂混入空气,则会因药剂而导致纤维彼此的摩
擦阻力变大。由此,纤维彼此的凝集性变高,因此纤维彼此变得紧凑,能
够缩小纺纱而得的纱线的直径。由于因药剂而导致纤维束与气流纺纱装置
(中空导引轴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纤维束乘着空气流,纤维
束的纤维后端高速地捻回。由此,缠绕于纤维束的外侧的纤维变多,因此
能够使绒毛增加。因而,能够提高通过纺纱方法生成的纱线的质量。

并且,在上述纺纱方法中,能够生成直径小的纱线(紧凑的纱线)、即
相对于刮浆强的纱线,因此,即便在提高纺纱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生成
具有规定的强力的纱线。因而,在该纺纱方法中,能够提高纱线的生产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在纺纱工序中,除去对纤维束加
捻的装置的污垢。由此,例如能够抑制纤维束所含有的油分堆积于装置。
因此,在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时,能够避免所堆积的油分成为
阻碍因素而使纤维束的纤维后端无法充分捻回的现象。结果,能够抑制生
成纱线的强力弱的弱纱线这一情况。并且,并不产生作业者除去所堆积的
油分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在纺纱工序中,在纱线上生成绒
毛。由此,能够使纱线的手感以及外观良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在纺纱工序中,以300m/min以
上600m/min以下的范围生成纱线。由此,能够在确保纱线的质量的同时
提高纱线的生产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药剂为润滑剂。由此,能够在纤
维束中增大纤维彼此的摩擦阻力,并且能够减小气流纺纱装置与纤维束之
间的摩擦阻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机械是从含有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
聚酰胺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的纤维束生成纱线的纺纱
机械,具备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药剂供给装置以及卷取装置。上述
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由上
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上述药剂供给装置使药
剂混入空气。上述卷取装置卷取上述气流纺纱装置所生成的纱线。

在该纺纱机械中,使药剂混入对含有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
维、聚酰胺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的纤维束加捻的空气。
若像这样在对上述原料的纤维束进行气流纺纱时使药剂混入空气,则会因
药剂而导致纤维彼此的摩擦阻力变大。由此,纤维彼此的凝集性变高,因
此纤维彼此紧凑,能够减小纺纱而得的纱线的直径。由于利用药剂减小纤
维束与气流纺纱装置(中空导引轴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纤维束乘着
空气流,纤维束的纤维后端高速地捻回。由此,缠绕于纤维束的外侧的纤
维变多,能够使绒毛增加。因而,能够提高利用纺纱机械生成的纱线的质
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纺纱机械具备输入部和控制部。
上述输入部能够输入上述纤维束的原料的种类。上述控制部基于在上述输
入部中输入的原料的种类控制上述药剂供给装置朝空气中混入的药剂的混
入量。由此,能够朝原料中混入合适的量的药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具备纺纱喷嘴
部件、纤维引导部件和中空导引轴体。上述纺纱喷嘴部件形成上述纤维束
被导入且对上述纤维束加捻的纺纱室,并且具有朝上述纺纱室导入空气的
空气孔。上述纤维引导部件将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朝上述
纺纱室引导。上述中空导引轴体对在上述纺纱室中被加捻后的上述纤维束
进行引导。这样,在具备上述中空导引轴体的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中,通过
使药剂混入空气,能够减小上述中空导引轴体与上述纤维束之间的摩擦阻
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药剂供给装置具备贮存部和
喷雾部。上述贮存部贮存药剂。上述喷雾部将贮存于上述贮存部的药剂进
行喷雾。这样,通过将药剂进行喷雾,能够使雾状的药剂混入空气。由此,
能够使药剂均匀地混入空气。

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利用上述纺纱方法生成。因此,生成直径小且绒
毛多的纱线。因而,能够提高质量。

本发明所涉及的纺纱方法是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
线的纺纱方法,包含药剂混入工序和纺纱工序。上述药剂混入工序使药剂
混入空气。上述纺纱工序利用混入有药剂的空气对上述纤维束加捻。上述
纤维束包含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比聚酯的杨氏模量低的原料。杨氏模量是材
料弹性地动作的情况下的应力与应变之比,是在强伸度曲线中呈直线的部
分的斜率。呈直线的部分是伸度(%)隶属于0%以上5%以下的范围的部
分。

对于该纺纱方法,作为上述纤维束,包含至少一种在强伸度曲线中杨
氏模量比聚酯的杨氏模量低的原料。在对这种原料的上述纤维束进行气流
纺纱时,若使药剂混入空气,则会因药剂而导致纤维彼此的摩擦阻力变大。
由此,纤维彼此的凝集性变高,因此能够使纤维彼此紧凑,能够缩小纺纱
而得的纱线的直径。并且,由于因药剂而导致上述纤维束与上述气流纺纱
装置(中空导引轴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上述纤维束的纤维后端
乘着空气流,纤维后端高速地捻回。由此,缠绕于上述纤维束的外侧的纤
维变多,因此能够使绒毛增加。因而,能够提高通过纺纱方法生成的纱线
的质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天然纤维不包含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天然纤维包含亚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械的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械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气流纺纱装置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空气分配装置以及药剂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评价结果的图。

图6是示出强伸度曲线中的伸度与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附
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
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鼓风箱4、
发动机箱5、机体控制器(控制部)100。

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细纱Y并卷取于卷装
P。接头台车3在细纱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在鼓风箱4
中收纳有用于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产生吸引流以及捻回流等的空气供给
源等。在发动机箱5中收纳有用于对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发动
机等。机体控制器100进行纺纱机械1整体的动作的控制。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细纱Y所行进的路径(即、纱线通道)中,将生
成细纱Y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卷绕细纱Y的一侧称为下游侧。并且,相
对于接头台车3,将纱线通道所位于的一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
此处,沿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作业通路(省略图示)设置于
纺纱机械1的前侧。作业者能够从该作业通路进行各纺纱单元2的操作以
及监视等。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
气流纺纱装置7、清纱器8、张力传感器9、纱线贮存装置10、上蜡装置11、
卷取装置12。上述装置以上游侧在机体高度方向上位于上侧的方式(即、
以下游侧在机体高度方向上位于下侧的方式)由机体框架(省略图示)直
接或者间接地支承。

牵伸装置6对纤维束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从上游侧(在纤维束S
所被输送的路径中,供给纤维束S的一侧)起依次具有纤维束引导件60、
后辊对61、第三辊对62、在各辊上架设有龙带63的中辊对64、前辊对65。

气流纺纱装置7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S
加捻而生成细纱Y。清纱器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贮存装置10之间监
视行进的细纱Y。清纱器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朝单元
控制器C发送。清纱器8作为纱疵例如检测细纱Y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
细纱Y所含有的异物。张力传感器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贮存装置10
之间测定行进的细纱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朝单元控制器C发送。
纱线贮存装置10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2之间贮存行进的细纱Y。
上蜡装置11在纱线贮存装置10与卷取装置12之间对行进的细纱Y上蜡。
单元控制器C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
单元控制器C由机体控制器100控制。

卷取装置12卷取由气流纺纱装置7生成的细纱Y而形成卷装P。卷取
装置12具有摇架臂21、卷取滚筒22、横动装置23。摇架臂21由支轴24
支承为能够摇动,使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即、在筒管B
上缠绕有细纱Y的部件)的表面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接触。
卷取滚筒22由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的电动马达(省略图示)驱动,从
而使所接触的筒管B或者卷装P旋转。卷取滚筒22也可以由多个纺纱单元
2共有的轴驱动。横动装置23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有的轴25驱动,使细纱
Y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规定宽度往复移动。

接头台车3行驶至细纱Y被切断的纺纱单元2,并在该纺纱单元2上
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捻接器26、吸管27、吸嘴28。吸管27由
支轴31支承为能够转动,吸入并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细纱Y的纱头
且朝捻接器26引导。吸嘴28由支轴32支承为能够转动,吸入并捕捉来自
卷取装置12的细纱Y的纱头且朝捻接器26引导。捻接器26进行被引导来
的纱头彼此的接头。

在机体控制器100上连接有触摸屏显示器102。触摸屏显示器102显示
与纺纱机械1的各种设定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纺纱机械1的运转状态相关的
信息,并且接受来自作业者的操作。触摸屏显示器102作为显示部以及输
入部发挥功能。触摸屏显示器102基于从机体控制器100输出的显示信息
显示显示画面。对于触摸屏显示器102,若由作业者对显示画面进行触摸操
作,则将操作信息朝机体控制器100输出。

机体控制器100使触摸屏显示器102显示输入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
的显示画面。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的输入可以是在显示画面显示多个种
类、作业者从所显示的多个种类中进行选择的方法,也可以是作业者利用
在触摸屏显示器102显示的键盘直接输入原料的种类的方法。机体控制器
100若接收到从触摸屏显示器102输出的表示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的操
作信息,则控制后述的药剂供给装置50而调整药剂的混入量。

对上述的气流纺纱装置7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气流纺纱
装置7具有纤维导引器(纤维引导部件)71、中空导引轴体72、喷嘴块(纺
纱喷嘴部件)73、纺纱室SC。图中所示的黑箭头表示纤维束S以及细纱Y
的输送方向。图中所示的白箭头表示所混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纤维导引器71的内部形成有纤维导入路71g。纤维导引器71将由牵
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S朝纺纱室SC引导。在纤维导引器71中,以向
纺纱室SC的内部突出设置的方式设置有使纤维束S沿着而对该纤维束F
进行引导的针71n。

在中空导引轴体72的内部形成有纤维通过路72s。中空导引轴体72
将在纺纱室SC中被加捻后的纤维束S、即细纱Y朝气流纺纱装置7的外部
(例如清纱器8)引导。

喷嘴块73将由后述的空气压送装置41所压送的空气朝纺纱室SC引
导。喷嘴块73利用与纺纱室SC连通的空气孔73a将空气朝该纺纱室SC
内引导。设置于喷嘴块73的各空气孔73a以使得从各空气孔73a喷出的空
气以纺纱室SC的中心轴为中心朝相互相同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连通,因此,
能够在纺纱室SC的内部产生空气的捻回流(参照图中白箭头)。

对纺纱室SC进行说明。纺纱室SC是由纤维导引器71、中空导引轴体
72、喷嘴块73包围的空间。纺纱室SC被分成构成在纤维导引器71与中空
导引轴体72之间的空间SC1、和构成在中空导引轴体72与喷嘴块73之间
的空间SC2。在空间SC1中,纤维束S的纤维后端借助捻回流被反转(参
照图中双点划线)。在空间SC2中,反转后的纤维后端借助捻回流捻回(参
照图中双点划线)。

根据如上的结构,对于沿着针71n被引导的纤维束S,纤维束S的纤
维后端捻回,并依次缠绕于中心部的纤维。这样,气流纺纱装置7能够利
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S加捻从而生成细纱Y。气流纺纱装置7也可以
是在纤维导引器71中并未设置针71n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纤维导引器71
借助纤维导引器71下游端的边缘实现针71n的功能。

如图4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空气分配装置40和药剂供给装置50。空
气分配装置40具有空气压送装置41、第1空气配管42、第1分配管43、
第2空气配管44、第2分配管45。

空气压送装置41将空气加压并送出。空气压送装置41例如是通过驱
动电动马达而对空气进行加压的电动压缩机。空气压送装置41所压送的空
气的压力由压力调节阀41a调节。空气压送装置41例如设置于鼓风箱4。

第1空气配管42对空气压送装置41所压送的空气进行引导。第1空
气配管42沿着各纺纱单元2所配置的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安装。

第1分配管43使在第1空气配管42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气流
纺纱装置7引导。第1分配管43的一端部与气流纺纱装置7连接。第1分
配管43的另一端部与第1空气配管42的中途部连接。由此,第1分配管
43使在第1空气配管42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气流纺纱装置7引导。
由第1分配管43朝气流纺纱装置7引导的空气的流量利用设置于第1分配
管43的开闭阀43a调节。

第2空气配管44对空气压送装置41所压送的空气进行引导。第2空
气配管44沿着各纺纱单元2所配置的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安装。

第2分配管45使在第2空气配管44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气流
纺纱装置7引导。第2分配管45的一端部与气流纺纱装置7连接。第2分
配管45的另一端部与第2空气配管44的中途部连接。由此,第2分配管
45使在第2空气配管44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气流纺纱装置7引导。
利用第2分配管45朝气流纺纱装置7引导的空气的流量由设置于第2分配
管45的开闭阀45a调节。

空气分配装置40借助上述的结构将空气压送装置41所压送的空气经
由第1空气配管42或者第2空气配管44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作为其
他实施方式,可以形成为省略了第2空气配管44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为具
备比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1更多的空气配管的结构。

如图4所示,药剂供给装置50具有分支配管51、压力调节装置52、
药剂贮存槽(贮存部)53、药剂供给配管(喷雾部)54。

分支配管51使在第1空气配管42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药剂贮
存槽53引导。分支配管51的一端部与药剂贮存槽53连接。分支配管51
的另一端部与第1空气配管42的中途部连接。由此,分支配管51使在第1
空气配管42中流动的空气分支并将其朝药剂贮存槽53引导。

压力调节装置52对朝药剂贮存槽53引导的空气进行加压从而调节药
剂贮存槽53的内压。压力调节装置52例如是通过驱动滑动活塞来对空气
进行加压的增压阀。或者,作为压力调节装置52,也可以是通过驱动电动
马达来对空气进行加压的电动压缩机。压力调节装置52经由电气线路与机
体控制器100连接。机体控制器100通过朝压力调节装置52发送控制信号
来控制压力调节装置52。

药剂贮存槽53是贮存药剂的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药剂例如为润滑
剂。另外,药剂并不限定于润滑剂,能够使用各种药剂。药剂贮存槽53具
备检测药剂的贮存量的物位传感器53a。物位传感器53a经由电气线路与机
体控制器100连接。机体控制器100通过接收来自物位传感器53a的检测
信号来监视药剂的贮存量。

药剂供给配管54将贮存于药剂贮存槽53的药剂朝第1空气配管42引
导。药剂供给配管54的一端部以在药剂贮存槽53的底部开口的方式与药
剂贮存槽53连接。药剂供给配管54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在第1空气配管42
中流动的空气朝各个气流纺纱装置7分支的上游侧。

药剂供给装置50借助上述结构将贮存于药剂贮存槽53的药剂朝第1
空气配管42喷雾。药剂供给装置50通过调节压力调节装置52来调节药剂
的混入量。药剂供给装置50由机体控制器100控制。机体控制器100根据
纤维束S的原料控制药剂供给装置50,从而控制药剂的混入量。

空气分配装置40通过使配置在第1空气配管42的上游部的阀46开阀、
并使配置于空气配管47的阀48闭阀,由此仅使用第1空气配管42朝气流
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由此,空气分配装置40仅将含有药剂的空气朝气流
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分配装置40通过使阀46闭阀、并使阀48开阀,由
此仅使用第2空气配管44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由此,空气分配装
置40仅将不含药剂的空气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当仅供给含有药剂的空
气时,代替阀48,也可以使配置在第2空气配管44的上游部的阀49闭阀。
阀48以及阀49只要设置有任一方即可。

在具有如上那样的结构的纺纱机械1中纺纱的纤维束S至少含有以下
原料。即、纤维束S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系纤
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天然纤维例如为种子毛纤维或者韧
皮纤维,具体为棉、亚麻等。作为变形例,天然纤维可以不包含棉。再生
纤维例如是再生纤维素系,具体为人造丝、特殊人造丝(波里诺西克、HWM
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半合成纤维例如是纤维素系纤维,具体为醋酯纤维、
三醋酯纤维等。聚酰胺系纤维例如为尼龙。聚丙烯腈系纤维例如为丙烯纤
维、丙烯酸系纤维等。

接着,对使用了纺纱机械1的纺纱方法进行说明。最初,由作业者在
触摸屏显示器102中输入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机体控制器100根据所
输入的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控制药剂供给装置50中的药剂的混入量。

纤维束S由牵伸装置6牵伸,并被朝气流纺纱装置7输送。利用空气
分配装置40以及药剂供给装置50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混入有雾状的药
剂的空气。气流纺纱装置7借助该空气利用捻回流对纤维束S加捻,生成
细纱Y。此时,在气流纺纱装置7中,当纤维束S所含的油分(油剂)等
堆积于中空导引轴体72的情况下,借助药剂与捻回流的作用,该堆积物(污
垢)被除去。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纺纱装置7例如以300m/min以上600m
/min以下的范围生成细纱Y。由气流纺纱装置7生成的细纱Y借助卷取
装置12被卷取于卷装P。

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在基于纺纱机械1的纺纱方法中,作为纤维
束S,可以将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系纤维以及聚丙
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原料。在对这种原料的纤维束S进行气流纺
纱时,若使药剂混入空气,则会因药剂而导致纤维彼此的摩擦阻力变大。
由此,纤维彼此的凝集性提高,因此,纤维彼此紧凑,能够缩小细纱Y的
直径。并且,会因药剂而导致纤维束S与气流纺纱装置7的中空导引轴体
72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纤维束S的纤维后端乘着空气流,纤维后
端高速捻回。由此,缠绕于纤维束S的外侧的纤维变多,因此能够使绒毛
增加。因而,能够提高利用纺纱机械1生成的细纱Y的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方法中,能够生成直径小的细纱Y(紧凑的细纱
Y)、即相对于刮浆强的细纱Y,因此,即便在提高纺纱速度的情况下,也
能够生成具有规定的强力的细纱Y。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方法中,
能够提高细纱Y的生产率。

图5中示出评价结果。评价示出在纺纱机械1中生成细纱Y的结果。
作为药剂,使用润滑剂。图5所示的评价结果示出与未混入药剂的情况进
行比较的结果。图5所示的“辊压性”是表示相对于纺纱速度的细纱Y的
缠绞强度的指标,是使用辊压试验机测定出的结果。

如图5所示,在作为原料包含粘胶人造丝以及醋酯纤维的纤维束中,
辊压性提高40m/min以上60m/min以下的范围,与以往相比提高10%
以上15%以下的范围。纱线的直径变小,纱线的密度变高。绒毛也增加10
%以上30%以下的范围。在作为原料而混合聚酯与粘胶人造丝的纤维束中,
辊压性提高40m/min,与以往相比提高10%。纱线的直径也变小,纱线
的密度变高。绒毛也增加10%以上30%以下的范围。在作为原料而混合聚
酯与棉的纤维束中,辊压性提高40m/min,与以往相比提高10%。纱线
的直径也变小,纱线的密度变高。绒毛也增加10%以上40%以下的范围。
在作为原料而包含丙烯以及丙烯酸系纤维的纤维束中,辊压性提高40m/
min,与以往相比提高10%。纱线的直径也变小,纱线的密度变高。绒毛
也增加10%。如上,确认了在包含上述原料的纤维束S中,能够提高细纱
Y的质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触
摸屏显示器102中输入纤维束S的原料的种类、并基于所输入的原料而机
体控制器100控制药剂供给装置50中的药剂的混入量的结构作为一例进行
了说明。但是,药剂的混入量也可以与纤维束S的原料无关而设定为一定
量。并且,也可以根据纤维束S的原料变更所使用的药剂。在该情况下,
药剂能够根据原料而使用组成、以及/或者粘度等不同的药剂。

本发明在另一方面是一种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S加捻而生成细
纱Y的纺纱方法,包含使药剂混入与空气的药剂混入工序、和利用混入有
药剂的空气对纤维束加捻的纺纱工序,纤维束包含至少一种杨氏模量比聚
酯的杨氏模量低的原料。杨氏模量是材料弹性地动作的情况下的应力与应
变之比,是在图6所示的按原料区分的强伸度曲线中呈直线的部分的斜率。
呈直线的部分是伸度(%)隶属于0%以上5%以下的范围的部分。

图6示出强伸度曲线。在图6中,横轴表示伸度[%],纵轴表示强度
[gf/d]。如图6所示,作为杨氏模量比聚酯的杨氏模量低的原料,能够
举出毛、醋酯纤维、人造丝、丙烯、尼龙等。这些原料在强伸度曲线中具
有相对于伸度的强度值比聚酯小的部分。在对这种原料的纤维束S进行气
流纺纱时,若使药剂混入空气,则会因药剂而导致纤维彼此的摩擦阻力变
大。由此,纤维彼此的凝集性提高,因此,能够使纤维彼此紧凑,能够减
小纺纱而得的细纱Y的直径。由于因药剂而导致纤维束S与气流纺纱装置
7的中空导引轴体72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纤维束S的纤维后端乘着
空气流,纤维后端高速捻回。由此,缠绕于纤维束S的外侧的纤维变多,
因此能够使绒毛增加。因而,能够提高利用纺纱方法生成的细纱Y的质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气流纺纱装置7,以具有纤维导引器71、中
空导引轴体72、喷嘴块73的结构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气流纺纱装
置并不限定于此。气流纺纱装置也可以形成为具备相互朝相反方向进行加
捻的一对喷气喷嘴的结构。并且,纺纱机械也可以是自由端纺纱机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空气分配装置40以及药剂供给装置50针对纺
纱机械1分别设置有1台的结构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空气分配装
置以及药剂供给装置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分别设置。或者,空气分
配装置以及药剂供给装置也可以针对每个由多个纺纱单元2构成的组而分
别设置。

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纺纱方法、纺纱机械以及纱线。纺纱方法是利用空气的捻回流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的纺纱方法,包含药剂混入工序和纺纱工序。在上述药剂混入工序中,使药剂混入空气。在上述纺纱工序中,利用混入有上述药剂的空气对上述纤维束加捻。上述纤维束包含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半合成纤维、聚酰胺系纤维以及聚丙烯腈系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