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茶叶运输筐.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574547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6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348557.9

申请日:

2015.06.23

公开号:

CN104944004A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65D 85/50申请公布日:20150930|||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5D 85/50申请日:20150623|||公开

IPC分类号:

B65D85/50; B65D6/08; B65D25/06

主分类号:

B65D85/50

申请人: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刘汉焱; 罗莲凤; 梁光志; 陈海生; 唐利球; 陆祖正; 冯红钰; 周宁; 李子平; 马仙花; 殷富群

地址:

532415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5104

代理人:

杨立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本发明通过设置网隔,减少鲜茶叶堆积量从而减少了施压,保证鲜茶叶在筐体内松散、透气的状态,避免出现因鲜茶叶运输造成的堆压发热发酵变质与机械损伤而产生红变的情况。运输筐整体采用竹篾编织,增加了空气流通,利于透气保鲜,减少异味,而且环保、轻便、经济实用。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现象,茶叶色泽青绿,香气悠长,鲜茶叶叶温不高,无劣变。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适合不同原料,不同品种鲜茶叶的运输,极易推广运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鲜茶叶运输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网隔有多个,相邻网隔间隔5㎝。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鲜茶叶运输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侧壁设有网隔固定孔,网隔四周设有与网隔固定孔匹配的网隔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鲜茶叶运输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呈长方体形。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鲜茶叶运输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筐盖和网隔均由竹篾编织而成。

说明书

说明书鲜茶叶运输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生产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鲜茶叶运输筐。
背景技术
茶树鲜叶是茶树顶端新梢的总称包括芽叶梗。茶树鲜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鲜茶叶既是茶园产品,又是茶厂加工的原料,因此,鲜茶叶保鲜是保障茶叶到茶园和茶厂品质的关键。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的高低和制茶技术是否合理。鲜叶的质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茶叶形质转化的外在条件。鲜茶叶运输过程中,鲜叶保鲜是关键工序,鲜茶叶保鲜环节出问题直接影响茶叶品质。鲜茶叶从茶园采摘下来运输到茶厂的一段距离,期间,持续高温及VC的激烈氧化,将严重影响鲜叶的质量,如果鲜叶堆放时间太长,水合物大量消耗,蛋白质就会水解生成氨基酸和酰胺,然后转变成氨气便可闻到腐败气味,说明鲜叶已变质,损失制茶价值,只能弃之做肥料;而且持续高温会使鲜叶在氧气的作用下,将伤口变红,大大影响成品茶的品质。因此,如何做到鲜茶叶保鲜,亟需一种新型鲜茶叶运输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的鲜茶叶运输筐,以克服鲜茶叶运输渥堆导致温度高、红边、腐烂或降级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
网隔有多个,相邻网隔间隔5㎝。
筐体侧壁设有网隔固定孔,网隔四周设有与网隔固定孔匹配的网隔架。
筐体呈长方体形。
筐体、筐盖和网隔均由竹篾编织而成。
针对实际生产中鲜茶叶运输存在的问题,发明人设计制作了一种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本发明通过设置网隔,减少鲜茶叶堆积量从而减少了施压,保证鲜茶叶在筐体内松散、透气的状态,避免出现因鲜茶叶运输造成的堆压发热发酵变质与机械损伤而产生红变的情况。运输筐整体采用竹篾编织,增加了空气流通,利于透气保鲜,减少异味,而且环保、轻便、经济实用。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现象,茶叶色泽青绿,香气 悠长,鲜茶叶叶温不高,无劣变。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适合不同原料,不同品种鲜茶叶的运输,极易推广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沿长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筐体,2-5网隔固定孔,6网隔架,8筐盖,9第一层网隔,10第二层网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本发明的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1与筐盖8,筐体采用长方体设计,利于空间节约。筐体内设有两个与筐体底面平行的网隔,相邻网隔间隔5㎝(第一层网隔距离筐底5㎝,第二层网隔距离第一网隔5㎝)。筐体侧壁设有网隔固定孔2-5,用于固定网隔,网隔四周设有与网隔固定孔匹配的网隔架6。筐体、筐盖和网隔均由竹篾编织而成。
使用方法
把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放进竹筐体,鲜茶叶放到约4㎝处,放置第一层网隔9,把网隔通过网隔固定孔固定在侧壁上,在网隔上摊放鲜茶叶,必须均匀摊放,直至摊放鲜茶叶高约4㎝,放置第二层网隔10,同法摊放鲜叶,如有多个网隔依次类推,直至运输筐体装满鲜茶叶,盖好竹筐盖。
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现象,茶叶色泽青绿,香气悠长,鲜茶叶叶温不高,无劣变。

鲜茶叶运输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鲜茶叶运输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鲜茶叶运输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鲜茶叶运输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鲜茶叶运输筐.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鲜茶叶运输筐,包括筐体与筐盖,筐体内设有网隔,网隔与筐体底面平行。本发明通过设置网隔,减少鲜茶叶堆积量从而减少了施压,保证鲜茶叶在筐体内松散、透气的状态,避免出现因鲜茶叶运输造成的堆压发热发酵变质与机械损伤而产生红变的情况。运输筐整体采用竹篾编织,增加了空气流通,利于透气保鲜,减少异味,而且环保、轻便、经济实用。实际使用表明,应用本发明鲜茶叶运输筐运输的鲜茶叶原料没有红变叶、红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