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调理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热调理器.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16420A43申请公布日20141029CN104116420A21申请号201310577903122申请日20131118201309229420130425JPA47J37/06200601F24C3/08200601F24C15/20200601F23D14/4620060171申请人神宝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名东区若叶台110番地72发明人田中利明浅川智哉名古谷育志仲田祐一郎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31246代理人李佳铭54发明名称加热调理器57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的加热的强弱的加热调理器。尤其。
2、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调降火力的情形,可使中央部的锅的加热变弱,另一方面,维持外周部的网体的加热的加热调理器。其解决装置为配置有箱体,且于所述箱体载置有将中央设为锅载置部、将锅载置部的周围设为网体而构成的调理部。于调理部的下方,配置有热板;于热板的下方,配置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为具备以内筒部及外筒部构成的双层圆筒部、及与形成于圆筒部与外筒部之间的空间连通且具有主空气的流入口的供给管。而且,燃烧器的内筒部内侧形成有次空气的流路,藉由送风装置供给主空气及次空气。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2页附图1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2。
3、页附图1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16420ACN104116420A1/1页21一种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燃烧器、及送风装置;所述燃烧器具备上方开口状的箱体;调理部,为载置于所述箱体,且将中央设为锅载置部、将所述锅载置部的周围设为网体而构成;热板,为配置于所述调理部的下方,且具有中央开口部;双层圆筒部,为配置于所述热板的下方,且以内筒部及外筒部构成;及供给管,为与形成于所述圆筒部与所述外筒部之间的空间连通,且具有主空气的流入口;于所述内筒部及所述外筒部,将供给于所述供给管的燃料气体与主空气的混合气体喷出的内周火焰孔及外周火焰孔以朝向斜上方的状态分别设置复数个;所述内筒部内侧形成有次。
4、空气的流路;藉由所述送风装置供给所述主空气及所述次空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至少围绕所述外筒部的壁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壁部的间隙形成有次空气的流路。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较所述热板更为大径且围绕所述外周火焰孔的环状的引导壁。4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有用以调节所述送风装置的风量的风量调节装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有用以调节所述送风装置的风量的风量调节装置。6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平台、及收容所述箱体。
5、的第二箱体,且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平台的下方,而于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形成吸引空间,于所述吸引空间设置排放气体吸引口,并且于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有与排气流路连通的排气口。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平台、及收容所述箱体的第二箱体,且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平台的下方,而于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间形成吸引空间,于所述吸引空间设置排放气体吸引口,并且于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有与排气流路连通的排气口。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平台、及收容所述箱体的第二箱体,且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平台的下方,而于所。
6、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间形成吸引空间,于所述吸引空间设置排放气体吸引口,并且于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有与排气流路连通的排气口。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调理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平台、及收容所述箱体的第二箱体,且所述第一箱体及所述第二箱体配置于所述平台的下方,而于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之间形成吸引空间,于所述吸引空间设置排放气体吸引口,并且于所述第二箱体形成有与排气流路连通的排气口。权利要求书CN104116420A1/12页3加热调理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为关于一种在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可改变加热的强弱的加热调理器。尤其是关于一种构成为在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可进行不同调理的。
7、加热调理器中,在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可改变加热的强弱的加热调理器。背景技术0002习知作为可以一台同时进行2种种类以上的调理的加热调理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的加热调理器。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一具备烧成板与锅、且于烧成板的一部分设置有嵌装孔而于所述嵌装孔将锅嵌装成装卸自如的附锅烧成板。于所述附锅烧成板,可同时调理烧肉与涮涮锅火锅。0003此外,作为一般使用于烤炉ROASTER的加热源,例如有专利文献2的本生灯BUNSENBURNER。专利文献2的本生灯,具备有于环状部的顶部壁与外周壁及内周壁的连接部形成多个的火焰孔、以及将气体GAS与主空气PRIMARYAIR一起导入环状部内的气体导入部。。
8、而且,于气体导入部的一端,连接有与气体源连接的气体喷嘴,而以围绕所述气体喷嘴的周围的方式设置有主空气吸引口专利文献2的段落0002及图3。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19130号公报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27415号公报发明内容0006在利用如专利文献1的加热调理器进行调理的情形,一般而言,首先,为了使锅内的液体沸腾而以强火进行加热。然后,在锅内的液体沸腾后,为了防止锅内的液体早期蒸发、或锅底烧焦等情况,而将火力调降至中火。0007于专利文献2记载的燃烧器中,在将火力从强火调降至中火的情形,存在有如下的倾向从燃烧器的内周壁火焰孔喷出的火焰并未如此程度变小,而另一方面,从燃烧器的。
9、外周壁火焰孔喷出的火焰变小。因此,存在有如下的倾向在载置于燃烧器上部的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温度未如此程度下降,而另一方面,在加热对象物的外周部温度变低。0008因此,在使用以专利文献2的燃烧器作为专利文献1的加热调理器的加热源的情形,恐存在有如下的情况即使将火力从强火调降至中火,亦由于构成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的锅的温度未如此程度下降,因此使锅内的液体持续沸腾且锅内的液体早期蒸发、或锅底烧焦等。另一方面,恐存在有如下的情况由于构成加热对象物的外周部的烧成板的温度下降,因此使烧成板上的烧肉难以烧烤。0009如此般,在习知的加热源中,并未被想到如下所述般的在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改变加热的强弱,亦即。
10、,例如在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使加热变弱,另一方面,在加热对象物的外周部维持加热状态。0010本发明为有鉴于上述新颖的课题而完成者,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的加热强弱的加热调理器。尤其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调降火力的情说明书CN104116420A2/12页4形,可使中央部的锅的加热变弱,另一方面,维持外周部的网体的加热的加热调理器。0011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为具备燃烧器、及送风装置;所述燃烧器,具备上方开口状的箱体;调理部,为载置于箱体,且将中央设为锅载置部、将锅载置部的周围设为网体而构成;热板,为配置于调理部的下方,且具有中央开口部;双层圆筒部,为配置于热板的下方,且以。
11、内筒部及外筒部构成;以及供给管,为与形成于圆筒部与外筒部之间的空间连通,且具有主空气的流入口;于内筒部及外筒部,将供给于供给管的燃料气体与主空气的混合气体喷出的内周火焰孔及外周火焰孔以朝向斜上方的状态分别设置复数个,且内筒部内侧形成有次空气的流路,而藉由送风装置供给主空气及次空气。0012藉由从送风装置强制性地将主空气与燃料气体一起供给于供给管,使得燃烧速度的一方相较于混合气体的喷出速度更快,因此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产生返回燃烧器内部的现象。其结果为,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的火力范围变小。而且,藉由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的火力范围变小,减少与从其他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的碰撞而不会有火焰的火力。
12、范围变大的情况,且不直接使火焰接触锅载置部。进一步地,藉由供给于圆筒部内侧的次空气的上升,热气流从热板内与热板的中央开口部往上部的锅载置部进行分流,因此使热分散。其结果为,可藉由使锅载置部的加热变弱而使锅载置部的温度降低。藉此,可抑制载置于锅载置部的锅的过热、抑制锅内液体的过度沸腾。0013此外,藉由从送风装置强制性地将次空气供给于燃烧器的圆筒部内侧,使得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藉由热板分流,传递于热板的下面而往热板的外周流动。而且,由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加热过的热气流,传递于热板的下面而从热板的外周缘部往上方喷出,对网体进行加热。其结果为,设置于中央部的锅载置部的加热变弱而温度下降,另一方面。
13、,维持设置于锅载置部的周围的网体的加热。0014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为进一步具备至少围绕所述外筒部的壁部,且外筒部与壁部的间隙形成有次空气的流路。0015藉由强制性地将次空气供给于燃烧器的外筒部与壁部的间隙,利用所述上升的次空气的吸引诱导而将热板内的周围的热气流导往热板的外周缘部,并且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亦往热板的外周流动。而且,由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加热过的热气流,从热板的外周缘部往上方喷出,对网体进行加热。进一步地主要藉由主空气的供给使燃烧状态良好地进行,因此发热量增加的状态的热气流以于热板内分流的状态导往热板的外周缘部。其结果为,可维持网体的加热、防止网体的温度下降。0016本发明的第。
14、三特征,为于箱体内设置有较热板更为大径且围绕外周火焰孔的环状的引导壁。0017较热板为大径且围绕外周火焰孔的环状的引导壁,发挥将由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加热过的热气流导往上方的功能。也就是,流往热板的外周的热气流,藉由引导壁而改变方向往上方,且藉由从热板的外周缘部与引导壁的间喷出而加热网体。其结果为,可维持网体的加热、防止网体的温度下降。进一步地,藉由设置有引导壁,抑制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直接接触箱体而使箱体过热,藉此可防止从网体往箱体内壁滴下的肉汁等造成的污垢的烧焦。0018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为进一步具备有用以调节送风装置的风量的风量调节装置。0019藉由具备有用以调节来自送风装置的风量的。
15、风量调节装置,可调节从内周火焰孔说明书CN104116420A3/12页5及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力范围的大小、或热气流的速度。其结果为,可调节锅载置部及网体的加热。0020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为进一步具备平台、及收容箱体的第二箱体,且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配置于平台的下方,而于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之间形成吸引空间,于吸引空间设置排放气体吸引口,并且于第二箱体形成有与排气流路连通的排气口。0021藉由设成为上述构成,可提供一种能够吸引在调理时从锅产生的汤气、或于网体上烧烤食物时所产生的烟的无烟加热调理器。0022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改变加热对象物的中央部与外周部的加热的强弱的加热调理器。尤其是,可提。
16、供一种能够抑制中央的锅载置部的过热并防止锅内的液体的过度沸腾,另一方面,维持锅载置部周围的网体的加热且防止网体的温度下降的加热调理器。附图说明0023图1,为本发明的加热调理器整体的剖面图。0024图2,为调理部的俯视图。0025图3,为热板的俯视图。0026图4,为热板承载件的俯视图。0027图5,为热板承载件的AA箭头剖面图。0028图6,为燃烧器本体与燃烧器头的立体图。0029图7,为燃烧器本体的俯视图。0030图8,为燃烧器本体的BB箭头剖面图。0031图9,为燃烧器本体的仰视图。0032图10,为燃烧器头的前视图。0033图11,为燃烧器头的CC箭头剖面图。0034图12,为调节气闸。
17、的俯视图。0035图13,为调节气闸的DD箭头剖面图。0036图14,为壳体的俯视图。0037图15,为壳体的左侧视图。0038图16,为承接皿的俯视图。0039图17,为表示有主空气、燃料气体、混合气体、次空气、火焰及热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0040图18,为表示实施例2中的锅载置部与网体的温度变化的图。0041附图标识00421加热调理器00432平台00443外箱第二箱体00453A阶差00464内箱箱体及第一箱体00474A侧壁00484B阶差说明书CN104116420A4/12页600494C底壁00504D底部开口部00514E周壁壁部00525调理部00535A锅载置部00545。
18、B网体00555C中央开口部00565D环部00575E支持壁00585F阶差00596排泄空间00607上环00617A内侧环状构件00627B外侧环状构件00637C外气吸引口00647D分隔壁00658吸引空间00669排放气体吸引口006710外气吸引流路006811排放气体吸引流路006912排气流路007013过滤器007114排气口007215热板007315A中央开口部007415B斜面开口部007516热板承载件007616A中央开口部007716B载置部007816C引导壁007916D支持板008016E阶差008116F圆环部008217燃烧器008318双层圆筒部00。
19、8418A内筒部008518B外筒部008618C内周火焰孔008718D外周火焰孔说明书CN104116420A5/12页7008819空间008920供给管009020A流入口009120B连通部009220C窄缩部009320D燃料气体导入口009420E主空气导入口009520F间隙009621燃烧器本体009721A燃烧器本体内筒部009821B燃烧器本体外筒部009921C混合空间010021D倾斜部010121E板状构件010221F燃烧器本体内筒部的上端面010321G燃烧器本体外筒部的上端面010421H突起部010522燃烧器头010622A燃烧器头内筒部010722B燃烧。
20、器头外筒部010822C混合空间010922D缺欠011022E阶差011122F盖部011222G燃烧器头内筒部的下端面011322H沟槽011423次空气流路011524气体喷嘴011625调节气闸011725A圆形状开口部011825B扇形状开口部011925C遮蔽区域012026壳体012126A开口012226B开口012327风扇送风装置012428风量调节装置012529承接皿012629A供给管插入口说明书CN104116420A6/12页8012729B圆弧状开口012829C突起部插入口012930锅载置部的温度变化013031网体的温度变化0131P锅0132U主空气01。
21、33V燃料气体0134W混合气体0135X次空气0136Y1从内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0137Y2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0138Z热气流具体实施方式0139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边参照图式一边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加热调理器1整体的剖面图。0140本发明的加热调理器1,具备有平台2、配置于平台2的下方的外箱3第二箱体、及配置于外箱3内的上方开口状的内箱4箱体及第一箱体。0141内箱4,由侧壁4A、设置于侧壁4A的上方的阶差4B、与侧壁4A连接的底壁4C、设置于底壁4C的中央的底部开口部4D、以及沿底部开口部4D与底壁4C连接且往上方延伸的周壁4E壁部构成。于内箱4的阶差4B载置有调理部5。01。
22、42以内箱4的侧壁4A、底壁4C及周壁4E所围绕的空间形成排泄DRAIN空间6,于排泄空间6注入水,且构成为承接从下述的网体5B上的食材落下的油或肉汁等。以如此方式,防止从网体5B上的食材落下的油或肉汁等附着于底壁4C等而烧焦且容易进行定期的清理。0143于外箱3的上方设置有阶差3A,且于该阶差3A载置有上环7。0144上环7,由具有较内箱4的上方开口径更为小径的开口部的内侧环状构件7A、一体安装于内侧环状构件7A的外周的外侧环状构件7B、于外侧环状构件7B的上面沿圆周方向形成的复数个外气吸引口7C、以及分隔形成于外箱3与内箱4之间的吸引空间8的分隔壁7D构成。在本实施例中,虽藉由将外侧环状构。
23、件7B的内侧环状构件7A侧往下方折弯而形成分隔壁7D,但亦可以与外侧环状构件7B为其他的构件构成分隔壁7D。0145将上环7载置于外箱3的阶差3A时,于内箱4的上端与内侧环状构件7A的下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形成用以吸引从载置于锅载置部5A的锅P所产生的汤气或在网体5B上烧烤食物时所产生的烟以下,统称该等为排放气体的排放气体吸引孔9。此外,如同上述,吸引空间8藉由分隔壁7D而分隔成2个空间;分隔壁7D与外箱3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外气吸引流路10;分隔壁7D与内箱4之间的空间,形成有排放气体吸引流路11。0146位于吸引空间8的下方的外箱3与内箱4之间的空间,构成有排气流路12。于排气流路12内。
24、,具备有圆筒状的过滤器13,该过滤器13,安装于形成于外箱3的底部的排气口14。而且,排气口14,与例如鼓风机BLOWER等的排气装置未图示连接。说明书CN104116420A7/12页90147由外气吸引口7C吸引的外气及由排放气体吸引口9吸引的排放气体,分别连通外气吸引流路10及排放气体吸引流路11,且到达形成于外箱3与内箱4的间的排气流路12。而且,连通过滤器13而从排气口14排出。0148图2为表示调理部5整体的俯视图。调理部5,以锅载置部5构成中央,且以网体5B构成锅载置部5A的周围,而可在中央进行锅料理、在其外周进行例如烧肉等的烧烤物料理。锅载置部5A,由具有中央开口部5C的环部5。
25、D、及安装于环部5D上且由较中央开口部5C更为大径的环状构件构成的支持壁5E构成。于环部5D上,安装有由较环部5D的中央开口部5C更为大径的环状构件构成的支持壁5E,藉此于锅载置部5A形成阶差5F,于所述阶差5F载置锅P。而且,藉由热气流从中央开口部5C接触锅底下面而加热锅P。0149另外,作为锅P,除了一般的锅以外,亦可利用例如如煎锅等般具有深度且可使用于锅物料理的调理器具。0150图3为表示热板15的俯视图。于调理部5的下方,配置有穹丘DOME状的热板15,而该热板15,载置于下述的热板承载件16的阶差16E。该热板15,藉由下述的燃烧器17喷出的火焰加热,而藉由辐射热加热调理部5。热板1。
26、5,于中央设置有圆形的中央开口部15A,于穹丘斜面设置有复数个斜面开口部15B。斜面开口部15B的形状,以圆形或狭缝状长孔的开口构成。0151图4表示热板承载件16的俯视图,图5表示图4中的热板承载件16的AA箭头剖面图。热板承载件16,具备有具有较周壁4E更为小径的中央开口部16A且圆锥形状的载置台16B、由较载置台16B更为大径的环状构件构成的引导壁16C、以及于引导壁16C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且与载置台16B的上面与引导壁16C的内周面连接的复数个支持板16D。于支持板16D的上端设置有阶差16E,于所述阶差16E载置热板15。于载置台16B的背面,设置有内径较周壁4E更为大径的圆环部。
27、16F,而于周壁4E的上端嵌合圆环部16F,藉此将热板承载件16载置于周壁4E上。将热板承载件16载置于周壁4E上时,使下述的燃烧器17的外周火焰孔18D由引导壁16C围绕。0152于周壁4E的内侧,配置有燃烧器17。燃烧器17,由双层圆筒部18、及与形成于双层圆筒部18的内筒部18A与外筒部18B的间的空间19连通的供给管20构成。于内筒部18A及外筒部18B,将供给于供给管20的燃料气体与主空气的混合气体喷出的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分别以朝向斜上方的状态设置复数个。此外,于供给管20的底面,形成有导入主空气的流入口20A。0153图6为表示燃烧器本体21与燃烧器头22的立体图。。
28、在本实施例中,燃烧器17,为由图6所示的燃烧器本体21与燃烧器头22构成,于燃烧器本体21上装附燃烧器头22,而藉此形成燃烧器17。0154双层圆筒部18,与周壁4E隔着间隔由周壁4E围绕,所述外筒部18B与周壁4E的间隙、及内筒部18A内侧,形成有由下述的风扇27送风的次空气的流路23。此外,燃烧器17,以外周火焰孔18D位于较周壁4E更上方的方式配置;于周壁4E上设置有热板承载件16的情形,燃烧器17,以外周火焰孔18D位于较热板承载件16的载置台16A更上方的方式配置。也就是,周壁4E的上端或载置台16B的上端成为位于较外周火焰孔18D更下方。0155图7为表示燃烧器本体21的俯视图,图。
29、8为表示图7中的燃烧器本体21的BB箭头剖面图,图9为表示燃烧器本体21的仰视图。由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燃烧器本体外说明书CN104116420A8/12页10筒部21B、形成于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的间的混合空间21C、以及具有与混合空间21C连通的连通部20B且设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的外周面的供给管20构成。供给管20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以偏心的方式设置,且供给管20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的外周面往下方延伸。而且,于供给管20的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外周面连接的连接部外面,形成有往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1D。混合空间21C的供给管20侧的上部以板状构件21。
30、E闭塞,而其以外的混合空间21C上部开放。藉此,使得由供给管20供给的混合气体,一边于混合空间21C内往圆周方向回旋一边上升。0156此外,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的上端面21F及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的上端面21G,分别具有往外周方向下方扩开的锥形TAPER面。此外,于燃烧器本体21底面的供给管20附近,形成有2个突起部21H。0157图10为表示燃烧器头22的前视图,图11为图10中的燃烧器头22的CC箭头剖面图。燃烧器头22,具有燃烧器头内筒部22A、燃烧器头外筒部22B、以及形成于燃烧器头内筒部22A与燃烧器头外筒部22B的间的混合空间22C;于燃烧器头外筒部22A的下端设置有缺欠部22。
31、D。于燃烧器头外筒部22B的内壁,形成有朝向下方倾斜的阶差22E。此外,混合空间22C的上部,由一体构成燃烧器头内筒部22A及燃烧器头外筒部22B的盖部22F闭塞。于燃烧器头外筒部22B上部,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复数个朝向斜上方的外周火焰孔18D;于燃烧器头内筒部22A的下端面22G,以朝向内侧斜上方的状态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复数个沟槽22H。0158如同上述,燃烧器17,如图6所示,以于燃烧器本体21上装附燃烧器头22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燃烧器头22的缺欠部22D,位于燃烧器本体21的倾斜部21D上,而使燃烧器头22嵌入于燃烧器本体21。此时,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的上端面21F与燃烧器头内筒部2。
32、2A的下端面22G、及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的上端面21G与燃烧器头外筒部22B的设置于内壁的阶差22E分别进行抵接。藉由将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的上端面21F抵接于燃烧器头内筒部22A的下端面22G,使得形成于燃烧器头内筒部22A的下端面22G的复数个沟槽22H构成为内周火焰孔18C。0159以如此方式,燃烧器本体内筒部21A与燃烧器头内筒部22A,构成燃烧器17的双层圆筒部18的内筒部18A;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B与燃烧器头外筒部22B,构成燃烧器17的双层圆筒部18的外筒部18B;燃烧器本体21的混合空间21C、与燃烧器头22的混合空间22C,构成燃烧器17的空间19。0160如同上述,。
33、在本实施例中,燃烧器17构成为可分解燃烧器本体21与燃烧器头22,因此燃烧器17的清理变容易。另外,燃烧器17,亦可为非构成为可分解燃烧器本体21与燃烧器头22者,而使燃烧器本体21与燃烧器头22构成为一体。此外,供给管20,并不限于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的外周面往下方延伸的构成,亦可为从燃烧器本体外筒部21往水平方向延伸的构成。0161如图8所示,燃烧器17的供给管20内部,于连通部20B与流入口20A的间具有窄缩部20C。具体而言,为构成为从供给管20内部的连通部20B至窄缩部20C,内径连续地缩径;从窄缩部20C朝向流入口20A,内径连续地扩径。供给管20内部以上述的方式构成,藉此于供给。
34、管20内部供给燃料气体时,藉由文土里效应VENTURIEFFECT将主空气往供给管20内部吸引。说明书CN104116420A109/12页110162如图9所示,形成于供给管20的底面的流入口20A,主要由用以导入燃料气体的圆形状开口的燃料气体导入口20D、及形成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的周围的扇形状开口的主空气导入口20E构成。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插入气体喷嘴24,从气体喷嘴24将燃料气体往供给管20内部供给。燃料气体导入口20D,形成为较气体喷嘴24的外径更为大径,因此,如图1所示,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与气体喷嘴24之间形成间隙20F。因此,主空气成为除了从主空气导入口20E外,亦从间。
35、隙20F导入。0163图12为表示调节气闸DAMPER25的俯视图,图13为表示图12中的调节气闸25的DD箭头剖面图。于供给管20的底面,安装有用以调节从主空气导入口20E导入的主空气的供给量的调节气闸25。调节气闸25,构成为可绕供给管20的轴心旋转。调节气闸25,具有由冠状构件构成且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大致同径的圆形状开口部25A、形成于圆形状开口部25A的周围的扇形状开口部25B、以及形成于圆形状开口部25A的周围且不形成扇形状开口部25B的区域即遮蔽区域25C。另外,图12,图13例示了形成有2个扇形状开口25B的情形。调节气闸25,以圆形状开口部25A的轴心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
36、的轴心一致的方式安装于供给管20的底面。而且,扇形状开口25B,在已将调节气闸25安装于供给管20底面时,设置于在径方向中与主空气导入口20E对应的位置。0164主空气的供给量,为藉由使调节气闸25旋转而调节主空气导入口20E的开口度而进行。亦即,在主空气导入口20E与扇形状开口25B来到刚好重迭的位置时,主空气导入口20E的开口度成为最大,主空气的供给量亦成为最大。此外,在欲将主空气的供给量变小的情形,使调节气闸25旋转而使遮蔽区域25C位于主空气导入口20E上,也就是,以使遮蔽区域25C闭塞主空气导入口20E,而使主空气导入口20E的开口度变小的方式进行调节。若调节气闸25的位置决定了,则。
37、例如藉由螺钉等的紧固装置将调节气闸25固定于供给管20的底面。以如此方式,可对从主空气导入口20E导入的主空气的供给量进行调节。0165图14为表示壳体26的俯视图,图15为表示壳体26的左侧视图。于内箱4的下方,配置有壳体26,于壳体26内设置有风扇27送风装置的一例。于壳体26外面的风扇27的风的取入口,设置有用以调节风量的风量调节装置28。本实施例中的风量调节装置28,由设置有复数个长孔状开口的板状构件构成,而可藉由调节长孔状开口的开口面积调节风量。另外,风量调节装置28,不限于上述般的将板状构件安装于风扇27的风的取入口的构成,亦可例如为改变风扇27的叶片的旋转数般的电气性的控制装置。。
38、此外,风扇27并不一定必需设于壳体26内,亦可例如于壳体26的外设置风扇27,以配管连接风扇27与壳体26而将风送往壳体26内。0166壳体26的上面,具有与内箱4的底部开口部4D连通的复数个开口26A。复数个开口26A的中的1个,为用以插入燃烧器17的供给管20的开口26B,且形成为较供给管20的下端部的外径更为大径。0167图16为表示承接皿29的俯视图。于壳体26的上面,载置有承接皿29;承接皿29,具有与开口26B大致同径的亦即,较供给管20的下端部的外径更为大径的供给管插入口29A、圆弧状开口29B、及供燃烧器17的突起部21H插入的突起部插入口29C。承接皿29,以供给管插入口29。
39、A的轴心与开口26B的轴心一致的方式,载置于壳体26上面。而且,在将供给管20插入于供给管插入口29A时,燃烧器17的突起部21H嵌入于突起部插入口29C,藉此将燃烧器17支持于承接皿29上。此时,于燃料气体导入口20D,插入设置于壳说明书CN104116420A1110/12页12体26内的底部的气体喷嘴24。0168开口26B为较供给管20的外径更为大径,因此于开口26B与供给管20的间形成间隙。因此,从风扇27送风的次空气,于该间隙或开口26A上升。进一步地,供给管插入口29A为较供给管20的外径更为大径,因此亦于供给管插入口29A与供给管20的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次空气通过该间隙或圆弧。
40、状开口29B,然后,于双层圆筒部18的内筒部18A内侧、及外筒部18B与周壁4E的间隙上升。0169图17,为表示有主空气、燃料气体、混合气体、次空气、火焰及热气流的流动的示意图。一边参照图17,一边对主空气、燃料气体、混合气体、次空气、火焰及热气流的流动进行说明。分别以箭头U表示主空气的流动,以箭头V表示燃料气体的流动,以箭头W表示混合气体的流动,以箭头X表示次空气的流动,以箭头Y1表示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的流动,以箭头Y2表示从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火焰的流动,以箭头Z表示热气流的流动。0170从风扇27送风的空气的一部分,作为主空气U,而强制性地从燃烧器17的主空气导入口20E、。
41、及燃料气体导入口20D与气体喷嘴24的间隙20F往供给管20内部导入。导入至供给管20内部的燃料气体V与主空气U,在供给管20内部混合且成为混合气体W。然后,混合气体W,于双层圆筒部18内部的空间19上升,而从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喷出。0171从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混合气体W,由点火源未图示点火,且从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分别喷出火焰Y1及火焰Y2。0172此外,从风扇27送风的空气的一部分,作为次空气X,于次空气流路23即燃烧器17的外筒部18B与周壁4E的间隙及内筒部18A内侧上升。0173如同上述,使来自风扇27的送风,对供给管20内部强制性。
42、地导入来自风扇27的主空气U,因此在内周火焰孔18C中,燃烧速度的一方较混合气体W的喷出速度为快。其结果为,从复数个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各个火焰Y1的火力范围,与未对供给管20内部强制性地导入主空气U的情形相比较,变较小。一般而言,火焰具有一旦火焰彼此相碰撞则火力范围将激烈地变大的性质。而且,于内筒部18A,由于在圆周方向设置有复数个内周火焰孔18C,因此从各个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Y1彼此处于容易碰撞的状况。然而,在本发明中,由于使从各个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各个火焰Y1的火力范围变较小,因此使火焰Y1彼此相互碰撞的情况变少。此外,藉由于内筒部18A内侧上升的次空气,使从各个内周火焰孔。
43、18C喷出的火焰Y1改变方向往上方,使火焰Y1彼此相互碰撞的情况进一步变少。因此,不会有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Y1的火力范围变大的情况,且使火焰Y1不会直接接触直接设置于锅载置部5A上的锅P。0174进一步地,藉由往圆筒部18A内侧供给的次空气X,由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Y1加热过的热气流Z,从热板15内与热板15的中央开口部15A往上部的锅载置部5A进行分流,因此,使热未集中于锅载置部5A而分散。其结果为,藉由将锅载置部5A的加热变弱,可使锅载置部5A的温度下降。藉此,可抑制载置于锅载置部5A的锅P过热、抑制锅P内的液体过度沸腾。0175此外,藉由往圆筒部18A内侧强制性地供给次。
44、空气X,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Y1,促进燃烧,藉由热板15分流,传递于热板15的下面而往热板15的外周流动。而且,由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Y1所产生的热气流Z,从热板15的开口15B或热板15的说明书CN104116420A1211/12页13外周缘部往上方喷出,对网体5B进行加热。其结果为,设置于中央部的锅载置部5A的加热变弱而温度下降,另一方面,维持设置于锅载置部5A的周围的网体5B的加热。0176此外,往外筒部18B与周壁4E的间隙强制性地供给次空气X,藉此,藉由该上升的次空气X的吸引诱导而将热板15内的热气流Z导往热板15的外周缘部,并且从外周火焰孔喷出的火焰Y2亦往热板1。
45、5的外周流动。此处,载置于周壁4E上的热板承载件16的载置台16B,具有较周壁4E更为小径的中央开口部16A,因此使外筒部18B与载置台16B的间隙,较外筒部18B与周壁4E的间隙狭小。因此,上升的次空气X的吸引诱导作用变更强,加速热气流Z的往热板15的外周缘部的流动。而且,热气流Z从热板15的外周缘部往上方喷出,对网体5B进行加热。进一步地,由于主要藉由主空气U的供给而使燃烧状态良好地进行,因此经增加发热量的状态的热气流Z以往热板15内分流的状态导往热板15的外周缘部。其结果为,可维持网体5B的加热、防止网体5B的温度下降。0177主空气或次空气的供给量,藉由从风扇27送风的风量或利用调节气。
46、闸25变更主空气导入口20E的开口度,而可进行调节。而且,藉由调节主空气或次空气的供给量,而可调节从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火焰的火力范围的大小、或热气流的流速等。其结果为,可调节锅载置部5A或网体5B的温度。0178另外,在未进行从风扇27的送风的情形,主空气,藉由文土里效应,而仅由主空气导入口20E、及燃料气体导入口20D与气体喷嘴24的间隙20F自然吸引自然给气。此外,次空气亦仅藉由从内周火焰孔18C及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火焰消耗周围的空气而产生自然吸引自然给气。然而,在本发明中,藉由风扇27进行送风,藉此强制性地供给主空气及次空气,因此可得如上述般的效果。0179此外。
47、,在本发明中,热板承载件16的引导壁16C,构成为围绕外周火焰孔18D。因此,由从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火焰Y2加热过的热气流Z,藉由引导壁16C导往上方,从热板15的外周缘部与引导壁16C的间喷出,对网体5B进行加热。其结果为,可防止网体5B的温度下降。0180进一步地,引导壁16B,构成为围绕外周火焰孔18D,藉此可抑制从外周火焰孔18D喷出的火焰Y2直接接触侧壁4A而使内箱4过热。其结果为,亦可防止由从网体5B往侧壁4A滴下的肉汁等造成的污垢烧焦。0181【实施例】0182实施例1利用图1所示的加热调理器1,以进行了从风扇27送风的情形与未进行的情形,进行从燃烧器17喷出的火焰的火力范围。
48、的大小的比较。另外,比较方法为以目视进行。0183其结果为,确认了如下情况在未进行从风扇27送风的情形,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从热板15的中央开口部15A喷出,该火焰接触锅P的锅底下面,而且在火焰往左右分流的过程中火焰延伸。相对于此,在进行了从风扇27强制送风的情形,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未从热板15的中央开口部15A喷出,而与未进行从风扇27送风的情形相比较,可知从内周火焰孔18C喷出的火焰的火力范围明显变小。0184实施例2接着,在将注入有水的锅P载置于调理部5的锅载置部5A的状态下进行加热,比较从风扇27强制送风的与否导致的锅载置部5A与网体5B的温度变化、或锅P内的水的。
49、沸腾状态。温度变化,为利用设置于锅载置部5A及网体5B的热电偶THERMOCOUPLE说明书CN104116420A1312/12页14进行温度测定。锅P内的水的沸腾状态,为以目视进行观察。0185首先,从加热开始至10分为止以强火进行加热,使锅P内的水沸腾。之后,从10分至20分为止将火力降为中火,且不进行从风扇27送风而进行加热。从20分至30分为止以维持中火的状态,且一边进行从风扇27送风一边进行加热。0186图18为以横轴为时间分、以纵轴为温度的方式表示从加热开始至30分为止的锅载置部5A与网体5B的温度变化的图。图中的30表示锅载置部5A的温度变化,31表示网体5B的温度变化。01871从加热时间10分至20分为止的结果火力中火;从风扇送风无0188可知藉由将火力从强火降为中火,使锅载置部5A及网体5B的温度一起下降。但是,可确认锅载置部5A的温度并未如此程度降低,而锅P内的水过度沸腾。此外,藉由将火力降为中火,网体5B的温度较网体加热适当温度为低。01892从加热时间20分至30分为止的结果火力中火;从风扇送风有0190藉由在火力维持中火的状态下进行从风扇27的送风,可使锅载置部5A的温度更下降,此时锅P内的水并未有过度沸腾的情况。另一方面,网体5B的温度相较于从加热时间10分至20分为止的情形上升,可维持于网体加热适当温度附近。0191如此般,藉由从风扇27进行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