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74181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1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76315.8

申请日:

2011.06.21

公开号:

CN102312338A

公开日:

2012.01.1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D03J 1/22申请公布日:20120111|||公开

IPC分类号:

D03J1/22

主分类号:

D03J1/22

申请人: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角谷和人; 伊藤直幸

地址:

日本国石川县

优先权:

2010.07.06 JP 2010-154107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代理人:

雒运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一种具备边撑装置的织机中,尽量减少伴随边撑从作用位置变位到不作用位置而产生的对织造的影响。一种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按照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依次织造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该边撑装置具有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间自动切换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根据织造的切换,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动方法,依次检测织造中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并以下述方式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伴随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根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在达到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同时,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 该边撑装置用 于织机, 该织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 的设定织造长度依次进行织造, 该边撑装置具有可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两位置间 变位, 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间的任一个的边撑 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该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是根据织造的切换, 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 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动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依次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 并以下述方式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 : 伴随至 少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 根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在到达设 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 同时, 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 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该移动开始时间设定为, 比织造中的织造部 分的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值, 根据被设定为提前值的移动开始时间、 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的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 造长度, 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到达相当于移动开始时间时的时点, 在该检测时点使边撑 开始移动。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 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移动开始时间, 至少根据织造中即切换前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而决定。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 法, 其特征在于 : 边撑的移动速度可以变更, 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 根据经纱的设定张力 决定边撑的移动速度, 同时, 根据所决定的移动速度决定所述提前值。
5: 一种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 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 该织机 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 度, 监视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的同时依次进行织造, 该边撑装置具备边撑位置自动切换 机构, 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包括以促动器作为驱动源, 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 两位置间变位的边撑位置切换机构, 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 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边撑装置包括 :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其检测包括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在 内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 ; 设定单元, 其对应于织造长度, 设定比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 的时点提前的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 控制单元, 其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所检测出的织造 长度相关信息和设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 控制驱动用于运行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 构的促动器。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边撑装置包括第一计算器, 其根据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作为织造 长度相关信息, 计算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 设定单元将以所述时点为基点的与织造长度有关的提前值设定为边撑的移动开始时 间, 2 控制单元在用第一计算器算出的剩余织造时间到达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提前值时, 开始驱动促动器。
7: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 设定单元包括根据设定于织机的纬纱密度, 算出所述提前值的第二计算单元。

说明书


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 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边撑位置进行自动切换的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 驱动方法。更具体而言, 以织造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 例如织造部分 由帘织部分和平织部分组成的帘布织布 ) 的织机作为对象。 该织机具备 : 边撑装置, 其具有 将边撑 ( 例如环边撑 ) 及促动器作为驱动源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两位置间移动变 位的机构 ( 例如自动升降机构 )。 并且, 边撑装置根据织造的织布的密度将边撑的位置自动 切换到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这种织机中, 本发明涉及使边撑装置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 移动变位时 ( 从帘布织布上的平织部分向帘织部分过渡时 ) 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边 撑自动升降机构 ) 的驱动控制。
     背景技术 一般织机, 为了防止在织造的织布的织口附近的织缩, 边撑装置分别设置在织布 的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并且, 作为边撑装置使用的边撑, 众所周知, 以将多个在外周面具 有多个针的边撑环并列在织幅宽方向的状态而具备的环边撑。
     并且, 这样的边撑装置, 不限于织造一般织布, 也可以用于织造像帘布用织布这样 的橡胶强化用织布。 帘布用织布的织造中, 交互进行纬纱密度非常小的主体部分 ( 所谓 “帘 织部分” ) 的织造和纬纱密度大的标签部分 ( 所谓 “平织部分” ) 的织造。并且, 平织部分 中, 使边撑作用于织布上, 帘织部分中, 边撑离开织布, 而进行织造。
     帘布用织布的织机所使用的以往的边撑装置中, 存在具有自动切换边撑位置的机 构 ( 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的边撑装置 ( 专利文献 1)。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将气 压缸安装在边撑上。并且, 气压缸使边撑在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和第二位置 ( 作用位置 ) 间移动。
     如专利文献 1 所公开的, 一种织布, 其包括两种以上的纬纱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 织造包括像帘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和像平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 度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布 ( 帘布用织布 ) 时, 织造第一织造部分时, 使边撑向成为离开织 布 ( 退避 ) 状态的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移动。其理由以下详细说明。
     与所述一般织布同样, 纬纱密度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造中, 织造的织布产生织 缩的倾向大。因此, 边撑需要配置在织缩防止效果作用于织布上的第二位置 ( 作用位置, 即 织布成为配合并压接边撑的状态的位置 )。
     相对于此, 像帘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中, 因为织造的织 布几乎不产生织缩, 因此没有必要使用边撑防止织缩。 并且, 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 分, 对于纬纱的经纱的约束力弱, 相互容易产生位置的偏离, 因此, 若成为使用边撑进行压 接的状态, 则纬纱和经纱的排列状态产生混乱, 有可能降低织布的质量。因此, 第一织造部 分的织造中, 优选使边撑退避至离开织布的第一位置 ( 待机位置 )。
     根据这样的理由,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的织机中, 配合纬纱密度不同的第一、 第二各
     织造部分的织造, 为使边撑从作用位置自动移动 ( 变位 ) 到待机位置, 或从待机位置自动移 动 ( 变位 ) 到作用位置, 而进行控制气压缸的工作。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4-281041 号公报
     但是, 伴随从第二织造部分 ( 密度 : 大 ) 切换到第一织造部分 ( 密度 : 小 ) 的织造, 将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 如果伴随织造的切换使边撑急速变位, 就会产生经 纱张力急剧减小, 妨碍引纬的问题。其问题以下详细说明。
     边撑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中, 织布通过位于边撑前后的导向器 ( 边撑座, 边撑导 向器 ) 及边撑的周面而被引导, 沿边撑的周面在经路上行进。另一方面, 边撑处于离开织布 的位置 ( 不作用位置 ) 的状态中, 织布在前后导向器间直线行进。即, 根据边撑的位置处于 作用位置或处于不作用位置, 织布的行进经路长度不同, 处于作用位置时变长。
     因此, 如前所述边撑从作用位置急速变位到不作用位置时, 织布的经路长度会急 剧向变短方向变化。然后, 织布及经纱的张力会随之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其结果为, 伴随 着经纱的张力降低, 可能产生经纱的开口不良, 并导致引纬不良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所述情况而创作, 其课题为, 具备具有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 两位置间自动变位的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 自动升降机构 ) 的边撑装置的织机中, 尽量减少 伴随边撑从作用位置变位到不作用位置而产生的对织造的影响。
     本发明中的方法的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 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 该织机将 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 依次进行织造, 该边撑装置具有可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 并根据所 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间的任一个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 机构。
     此外, “待机位置” 指根据装置结构边撑最终到达的位置。另一方面, “不作用位置” 指边撑离开织布的位置。但是, 也可视为 “待机位置” = “不作用位置” 。
     具有这种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本发明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为, 在所述边撑装置中, 根据织造的切换, 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 动方法, 其技术要点为, 该驱动方法依次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 并以下述方式 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 : 伴随至少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 根据 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 同时, 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 位置。
     此外, 前文所述的 “检测” 并不仅仅是从测量对象物中检测出所需的值, 还包括根 据该检测值算出所希望的值。 也就是说, 检测这一概念中还包括计算。 并且, 所检测出的 “织 造长度” 并不仅限于织造长度本身, 还可替代为与织造长度对应的纬纱数或时间。即, 本发 明所指的 “织造长度的检测” , 除检测织造长度本身外, 还包括检测与织造长度对应的纬纱 数及时间的情况。
     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 此外, 之所以表述为 “至少” , 是因为有 时不仅仅是移动开始时间, 还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等。
     为了使其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 有两种方法 : 1) 通过织造长度的切换
     时点设定织造长度的方法 ; 2) 设定为相对于设定织造长度提前的时间的方法。即是说, 后 者的例子为, 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该移动开始时间设定为, 比织造中的 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值, 根据被设定为提前值的移动开始 时间、 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 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到 达相当于移动开始时间时的时点, 在该检测时点使边撑开始移动。
     此外, 决定移动开始时间的要素多种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为以下例子。即是 说, 在此例中, 所述移动开始时间, 至少根据织造中 ( 切换前 ) 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而决 定。
     关于移动开始时间, 不仅要考虑纬纱密度 ( 织布的移动速度 ), 还需考虑边撑的上 升 ( 变位 ) 速度。 但是, 当然也存在装置性的变位速度固定不变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 由于根 据织布可变的主要是纬纱密度, 因此, 变位速度并非必须条件, 仅以纬纱密度为必须条件。 此外, 虽然不仅纬纱密度, 经纱的种类及设定张力也可变, 但与移动开始时间关系最密切的 是纬纱密度。
     边撑的移动速度有固定的情形, 也有可变更的情形。即是说, 后者的例子中, 边撑 的移动速度可以变更, 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 根据经纱的设定张力决定边撑 的移动速度, 同时, 根据所决定的移动速度决定所述提前值。 此外, 本发明中的装置的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 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 该织 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 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 度, 监视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的同时依次进行织造, 该边撑装置具备边撑位置自动切换 机构, 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包括以促动器作为驱动源, 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 两位置间变位的边撑位置切换机构, 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 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
     本发明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 其技术要点为, 所述边 撑装置包括 :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检测包括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在内的织造长度 相关信息 ; 设定单元, 对应于织造长度, 设定比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边 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 控制单元, 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所检测出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和设 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 控制驱动用于运行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促动器。
     此外, 前文所述的 “对应于织造长度” 是指, 例如织造长度为以 “cm” 为单位算出的 情况下, 设定不一定要以 “cm” 为单位来进行, 可用与其对应的纬纱数或时间等来设定。此 外, “织造长度相关信息” 包括切换时点开始的织造长度 ( 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 ) 和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其中作为后者情况的例子, 可以包括第一计算 器, 该第一计算器从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作为织造长度相关信息, 计算距离 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 设定单元将以所述时点为基点的与织造长度有关 的提前值设定为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 控制单元在用第一计算器算出的剩余织造时间到达 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提前值时, 开始驱动促动器。此外, 该剩余织造时间通过织造长度、 纬纱数、 时间等设定及决定。
     此外, 决定设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要素多种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是纬纱密度。因此, 作为一个例子, 设定单元可包括根据设定于织机的纬纱密度, 算出所述 提前值的第二计算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并非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使边撑开始移动, 而是在所述切换 时点之前的时期使边撑开始移动, 同时, 在包括多个引纬的期间中使边撑慢慢移动, 因此使 经纱的张力缓慢变动, 减少对织造造成的影响。 此外, 例如若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使边撑开 始移动的同时减慢边撑的移动速度, 切换后的织造部分压接边撑的时间会变长, 降低织布 的质量。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 并非根据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而产生的信号等使边撑 开始移动, 而是可将移动开始时期设定为提前于所述切换时点的任意的值, 因此, 可在不降 低织布的质量的情况下, 在能以不给织造造成不良影响的移动速度移动边撑的时间, 使边 撑开始移动。 附图说明
     图 1 是概略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帘布织造用织机的示意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中的织布织造装置的控制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 3 是表示织造平织部分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侧视图。
     图 4 是表示织造帘织部分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示意图。
     图 5 是表示边撑装置的俯视图。 图 6 是驱动边撑装置的气缸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 7 是驱动边撑装置的气缸的结构的变形例的方块图。 符号说明 1 供纱部分 1a 经纱 1b 经纱列 ( 经纱片 ) 2 织布织造装置 2a 织布 3 卷取装置 3a 驱动辊 3b 从动辊 3c 卷布辊 3d 引导辊 4 张紧装置 4a 引导辊 4b 张力调节辊 5 送出机构 5a 夹辊 5b 送出辊 5c 送出马达 5d 编码器 6a 引导辊 6b 张紧辊 6c 张力检测器 7 织布织造部 7a 综丝框 7b 引导辊 8 卷取机构 8a 压辊 8b 服卷辊 8c 卷取马达 8d 编码器 9a 主轴 9b 编码器 10 送出控制装置20 卷取控制装置 30 织机控制装置 31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3 主控制器 40 边撑装置 42 升降装置 50 气缸 50A 第一支撑轴 51 支架 53 活塞杆 54 连接件 54B 第一连接轴 60 边撑固定器 61 基部 63 支撑部 63a 轴承 70 连接机构 71 第一连接杆 71a 轴承 72 第二连接杆 72B 第二连接轴 73 连接装置 80 固定器 81 边撑杆 83 边撑导向器 90 四方向切换阀 93 切换控制单元 95 存储器 97 节流阀32 织造条件设定器 41 环边撑 ( 边撑 ) 43 支撑片 50a 轴承 52 气缸主体 54a 相对片 54b 轴承 62 臂部 63A 第二支撑轴 63b 贯穿孔 71A 第三支撑轴 72a 相对片 72b 轴承 74 阻挡器 82 边撑支架 84 边撑座 94 驱动控制器 96 输入设定器 98 计算器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帘布织造用织机。 一般帘布织造用织机中, 独立设置 : 将多 根经纱 1a、 1a…作为横一列的经纱列 1b( 以下称为 “经纱片” 。) 进行供纱的供纱部分 1 ; 使 纬纱 ( 未图示 ) 通过经纱片 1b 并作为织布 2a 的织布织造装置 2 ; 和卷取织布 2a 的卷取装 置 3。以下, 详细说明成为织布 2a 的帘布织布及帘布织造用织机的各部分。
     帘布织布是用于制造成为橡胶轮胎的骨架的胎体层的橡胶强化用织布的一种。 未 图示, 帘布织布包括, 纬纱密度非常小的帘织部分 ; 和相对帘织部分, 纬纱密度大的平织部 分这两种纬纱密度大不相同的织造部分。 胎体层通过在帘布织布的帘织部分上涂布橡胶材 而制造。供纱部分 1 包括轴架装置 ( 未图示 ) 和张紧装置 4。轴架装置具有多根从支柱等 突出设置的桩, 与用于织造的经纱 1a 的根数相同的桩上分别支撑着供纱体。并且, 分别从 该多个供纱体向张紧装置 4 拉出纱线, 以此形成经纱列。
     张紧装置 4 中, 从轴架装置拉出的多根纱线排成横一列地整齐排列的同时, 在通 过多根引导辊 4a 而引导的经路中, 导向张力调节辊 4b。 张力调节辊 4b 中, 为使从分别独立 的供纱体拉出的各纱的张力大致平均化而付与张力。之后, 多根纱通过织布织造装置 2 成 为经纱片 1b, 向卷取装置 3 侧送出。
     卷取装置 3 是, 图示的例中, 接触卷式的所谓的其他卷取装置。 该卷取装置 3 具备 : 转动驱动的驱动辊 3a 和自由转动的从动辊 3b。这些驱动辊 3a 及从动辊 3b 上载置卷上织 布 2a 的一端部的卷布辊 3c。另外, 驱动辊 3a 及从动辊 3b 分别设置引导辊 3d。并且, 通过 使卷布辊 3c 接触驱动辊 3a 而转动, 织造的织布 2a 经由引导辊 3d、 从动辊 3b 卷绕在卷布辊 3c 上。
     图 2 扩大表示图 1 的织布织造装置 2。织布织造装置 2 在结构方面与通常的织机 基本相同。但是, 通常的织机中, 通过转动驱动搭载的送出轴, 将送出轴上卷绕的经纱片向 织布织造部供给, 相对于此, 图示的帘布织造用织机中, 由织造装置内的送出机构 5 将经过 上述张紧装置 4 的经纱片 1b 以所希望的送出量送出, 进行向织布织造部 7 的经纱片 1b 的 供给。
     送出机构 5 包括 : 夹辊 5a、 送出辊 5b 及用于转动驱动送出辊 5b 的送出马达 5c。 经纱片 1b 被卷绕在夹辊 5a 及送出辊 5b 的同时由两者夹持, 通过转动驱动送出辊 5b 而送 出。该送出辊 5b 在一般的织机中相当于经纱轴。
     从送出机构 5 送出的经纱片 1b 经过引导辊 6a 被卷绕引导至张紧辊 6b。张紧辊 6b 连接张力检测器 6c, 由该张力检测器 6c 检测通过经纱张力而施加于张紧辊 6b 的荷重, 以此检测经纱的张力。
     织布织造部 7 中对于经纱片 1b 织入纬纱而形成织布 2a, 之后, 织布 2a 通过卷取机 构 8 向上述卷取部分 3( 其他卷取装置 ) 侧送出。图中的标号 7a 为综丝框。
     卷取机构 8 包括 : 一对压辊 8a, 8a ; 这些压辊 8a, 8a 所压接的服卷辊 8b ; 及用于转 动驱动服卷辊 8b 的卷取马达 8c。织布织造部 7 织造的织布 2a, 经过引导辊 7b 向卷取机构 8 侧引导, 依次卷绕在压辊 8a、 服卷辊 8b 及压辊 8a 的同时, 被夹持在压辊 8a 和服卷辊 8b 之间, 通过转动驱动服卷辊 8b, 以对应于设定的纬纱密度的送出量 ( 速度 ) 向卷取部分 3 侧 送出。
     卷取机构 8 中的卷取马达 8c 由卷取控制装置 20 控制其驱动。另一方面, 上述送 出机构 5 中的送出马达 5c 由送出控制装置 10 控制其驱动, 由送出机构 5 和送出控制装置 10 等构成送出装置。
     送出控制装置 10 中的基本功能如下所述。送出控制装置 10, 根据织机控制装置 30 中设定的织机的转动数和纬纱密度算出基本速度, 根据设定的经纱的目标张力和使用张 力检测器 6c 检测出的经纱张力的偏差算出速度修正值, 算出用速度修正值修正基本速度 的速度指令值。另外, 送出控制装置 10, 通过来自检测送出马达 5c 的马达驱动轴的转动角 度的编码器 5d 的信号而算出送出马达 5c 的实际转动数, 为使送出马达 5c 的实际转动数与 上述速度指令值一致, 实行控制送出马达 5c 的驱动的张力控制。其结果为, 送经量得到控制, 经纱的张力得到调整。
     卷取控制装置 20 通过来自检测织机的主轴 9a 的转动角度的编码器 9b 的信号而 算出主轴 9a 的转动数等。并且, 卷取控制装置 20 以对应于织机控制装置 30 中设定的纬纱 密度的转动速度, 与织机的主轴 9a 的转动同步, 控制卷取马达 8c 的驱动。即, 帘织部分和 平织部分中纬纱密度及织机的主轴 9a 的转动数不同, 因此为成为各自对应的转动速度而 控制卷取马达 8c 的驱动。 这时, 卷取控制装置 20, 与送出控制装置 10 同样地通过来自卷取 马达 8c 的马达驱动轴的编码器 8d 的信号而算出卷取马达 8c 的实际转动数, 为使卷取马达 8c 的实际转动速度与织造部分对应的转动速度一致, 控制卷取马达 8c 的驱动。
     上述帘布织造用织机中在织口附近的经纱行进方向下游侧边撑装置分别设置在 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这些一对边撑装置因为是左右对称的结构, 因此后文中, 如图 3 至图 5 所示, 仅说明设置在织幅宽方向的一侧的边撑装置 40。
     图 3 是设置在织幅宽方向一侧的边撑装置 40 的侧视图, 表示使用环边撑 41 压接 织布 ( 图示省略 ) 的状态。图 4 表示环边撑 41 离开织布 ( 图示省略 ) 的状态。图 5 是边 撑装置 40 的俯视图。
     边撑装置 40 如背景技术栏中所述, 具备 : 可以配合织布 2a 的环边撑 41 ; 及作为使 环边撑 41 自动升降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自动升降装置 ( 以下, 简单称为 “升降 装置” 。)42。 升降装置 42 包括 : 作为促动器的气缸 50 ; 安装有环边撑 41 的边撑固定器 60 ; 及连 接气缸 50 和环边撑 41 的连接机构 70。升降装置 42 中的各部件 50、 60、 70 相对固定在织机 框架等 ( 未图示 ) 上的一对支撑片 43、 43 可以自由摇动地被支撑。一对支撑片 43、 43 在织 幅宽方向上以隔开间隔地相对设置, 之间支撑各部件 50、 60、 70。以下, 详细说明各部件 50、 60、 70。
     相对于架设在一对支撑片 43, 43 间的第一支撑轴 50A 通过轴承 50a( 滑动轴承等 ) 支架 51 被自由转动地支撑。该支架 51 上固定气缸 50 的一侧 ( 更详细而言气缸主体 52 的 盖罩侧 )。因此, 通过支架 51 气缸 50 自由转动支撑在一对支撑片 43, 43 上。并且, 以后, 除 第一支撑轴 50A 以外也说明各种轴, 但这些轴都使轴线向织幅宽方向而设置。
     气缸 50 中, 气缸主体 52 的一端部 ( 从杆盖侧突出的活塞杆 53 的前端部 ) 安装连 接件 54。连接件 54 为二叉状 ( 俯视コ字状 ), 在从杆盖侧远离的方向上开口。二叉状的 一对相对片 54a, 54a 在织幅宽方向上分离。并且, 这些相对片 54a, 54a 间架设第一连接轴 54B。
     边撑固定器 60 具有 : 在织幅宽方向上延伸的基部 61 ; 在与基部 61 的长度方向垂 直的方向 ( 图 3 中左右方向 ) 上延伸的臂部 62 ; 和形成在臂部 62 的端部的块状支撑部 63, 这些是一体形成的同一体 ( 一体成形品 )。基部 61 上安装环边撑 41。另外, 支撑部 63 上形 成与基部 61 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贯穿孔 63b。通过轴承 63a( 滑动轴承等 ) 在该贯穿孔 63b 上插通第二支撑轴 63A, 该第二支撑轴 63A 架设在一对支撑片 43, 43 间。因此, 边撑固定器 60 相对于一对支撑片 43, 43 在支撑部 63 中被自由转动地支撑。
     连接机构 70 具备第一连接杆 71 和第二连接杆 72。第一连接杆 71, 在其一端 ( 图 3 中上端 ), 相对于架设在一对支撑片 43, 43 间的第三支撑轴 71A 通过轴承 71a( 滑动轴承 等 ) 被自由转动地支撑。第一连接杆 71 的另一端 ( 图 3 中下端 ), 相对于连接件 54 中的第
     一连接轴 54B 通过轴承 54b( 滑动轴承等 ) 被自由转动地连接。
     第二连接杆 72, 在其一端 ( 图 3 中上端 ), 相对于连接件 54 中的第一连接轴 54B 通过轴承 54b( 滑动轴承等 ) 被自由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杆 72 的另一端 ( 图 3 中下端 ), 与连接件 54 同样地形成二叉状, 在一对相对片 72a, 72a 间架设第二连接轴 72B。并且, 第 二连接杆 72 的另一端, 通过第二连接轴 72B, 连接安装在边撑固定器 60 的上面的连接装置 73。第二连接轴 72B 和连接装置 73 之间安装轴承 72b( 滑动轴承等 ), 第二连接轴 72B( 第 二连接杆 72) 和连接装置 73 被自由转动地连接。
     连接第一连接杆 71 和第二连接杆 72 的第一连接轴 54B 如上所述架设在二叉状连 接件 54 上。规定安装了该连接件 54 的活塞杆 53 的进出极限的阻挡器 74 设置在一对支撑 片 43, 43 之间。阻挡器 74 的位置, 以伴随活塞杆 53 的进出抵接连接件 54 的状态, 设置为 在直线上排列上述第三支撑轴 71A、 第一连接轴 54B 和第二连接轴 72B。
     所述结构的边撑装置 40 如上述设置在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 在它们的下方, 设置 有固定在未图示的织机的框架上并在织幅宽方向上延伸的边撑杆 81。在对应于该边撑杆 81 上的左右织边的位置上, 通过相对边撑杆 81 使用固定器 80 固定的边撑支架 82, 分别设 置边撑导向器 83 及边撑座 84。这些边撑导向器 83 和边撑座 84, 位于环边撑 41 的下方中 的前后, 全体成为侧视为 U 字沟状, 导引织布的端部。 所述结构的边撑装置 40 中, 相对于支撑片 43, 第一至第三支撑轴 50A、 63A、 71A 的 位置固定, 第 1 及第二连接轴 54B、 72B 的位置可以移动。边撑装置 40, 如图 3 所示, 气缸 50 的活塞杆 53 处于进出极限的状态中, 第一连接杆 71 和第二连接杆 72 排列成大致一直线 状, 固定的第三支撑轴 71A 和可以移动的第二连接轴 72B 的距离为最大。该状态下, 环边撑 41 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 其下端成为位于边撑导向器 83 及边撑座 84 的上端的下方的 状态, 成为被织布压接的状态。
     若活塞杆 53 从图 3 的状态后退, 则如图 4 所示, 以固定的第三支撑轴 71A 为中心 第一连接杆 71 转动, 伴随于此, 第一连接杆 71 和第二连接杆 72 成为构成角度的状态。以 此, 固定的第三支撑轴 71A 和可以移动的第二连接轴 72B 的距离变短, 连接装置 73 上升, 伴 随于此边撑固定器 60 以固定的第二支撑轴 63A 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其结果, 环边撑 41 向 上方变位。并且, 活塞杆 53 以成为后退到最后位置的状态, 环边撑 41 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 上方, 成为织布离开环边撑 41 的状态。如此, 通过进退驱动气缸 50 的活塞杆 53, 环边撑 41 成为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位置及最上方位置的任一位置的状态。
     图 6 中表示气缸 50 的控制机构。气缸 50 通过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供给的压缩 空气进退驱动活塞杆 53。对气缸主体 52 内的往动侧 ( 进出侧 ) 的工作压室及复动侧 ( 后 退侧 ) 的工作压室的一侧供给压缩空气的同时, 通过从另一侧排出压缩空气而切换活塞杆 53 的工作方向。 向一侧的工作压室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及来自另一侧的工作压室的排气通过 四方向切换阀 90 而切换。
     在图示结构中, 排气侧的管道上设有节流阀 97, 可调整被排放的压缩空气的流速。 根据该结构, 可调整节流阀 97 抑制被排放的压缩空气的流速, 与自然排气的情况相比, 可 降低活塞杆 53 的后退速度 ( =边撑 41 上升变位时的速度 )。以此可延长边撑 41 到达不作 用位置 ( 离开织布的位置 ) 的时间, 边撑 41 会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
     该四方向切换阀 90 是电磁阀。因此, 边撑装置 40 具备用于控制电磁阀工作的切
     换控制单元 93。 该切换控制单元 93 包括作为控制单元的驱动控制器 94 和作为设定单元的 存储器 95。
     存储器 95 中, 由输入设定器 96, 设定 ( 存储 ) 平织部分 帘织部分切换时中的环 边撑 41( 以下, 简称为 “边撑” 。) 的移动开始时间 ( =用于开始气缸 50 中的活塞杆 53 的 后退或前进的四方向切换阀 90 的工作时间 )。 并且, 输入设定器 96 具备未图示的显示器和 输入器等。
     在图示的例子中, 该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之中, 从平织部分切换到帘织部分时 的边撑 41 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 为到达对织造中的平织部分所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 的剩余织造长度, 以 cm 为单位而设定。这种情况下, 该设定值对应于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 度的剩余织造时间, 规定了对于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提前的时间, 相当于本发明中所指的 提前值 ( 例如, 假设对于设定织造长度所设定的剩余织造长度为 Ycm, 那么在到达设定织 造长度的时点之前, 提前使边撑 41 开始移动, 所提前时间为将平织部分织造 Ycm 所需的时 间 )。驱动控制器 94 输出这种设定值 S10。
     驱动控制器 94 具有根据织机控制装置 30 的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所检测出的织 造长度和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所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 检测 ( 算出 ) 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 的剩余织造长度的功能。此外, 该算出的实际剩余织造长度对应于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 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因此, 在此例中, 驱动控制器 94 具有本发明中所指的第一计算器的 功能。但是, 该第一计算器的功能可以是具有独立于驱动控制器 94 的专用计算器的功能, 也可以是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具有这种功能。 织机控制装置 30 包括 : 监视织造的织布的织造长度的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 用于 控制织机上的各装置的驱动的主控制器 33 ; 及设定织造条件等的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是众所周知的装置, 例如具备通过来自检测织机的主轴 9a 的转动角度的编码器 9b 的信号 S7 累计其主轴 9a 的每一转动 ( 每次检测转动角度 0° (360° )) 的计数器, 从其计数值和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所设定的纬纱密度及预先求出的 织造中的织布的织缩率等算出织造长度。此外, 在图示的例子中, 算出 ( 检测 ) 的结果为织 造长度本身, 算出的织造长度单位为 cm。并且,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将算出的织造长度的 信号 S8 向主控制器 33 输出。此外,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还将织造长度的信号 S8 向驱动 控制器 94 输出。
     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上, 连接有与切换控制单元 93 的存储器 95 连接的输入设定器 96。此外, 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中, 由输入设定器 96 将纬纱密度或织机的转动数, 以及包括 各织造部分 ( 帘织部分, 平织部分 ) 的织造顺序及织造长度的织造模式等设定为织造条件。
     主控制器 33 根据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所设定的织造模式 S3 及通过织造长度监视 单元 31 求出的织造长度 S8, 把握织造条件的切换时间, 在到达切换时间的时点, 将表示织 造部分的切换及接下来织造的织造部分的信号 S4 向切换控制单元 93 的驱动控制器 94 输 出。
     此外, 主控制器 33 将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的信号 S9 向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输 出。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随着其信号 S9 的输入, 重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 开始重新检测织 造长度。
     如上所述, 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及接下来织造的织造部分的相关信息的信号 S4
     从主控制器 33 输出到驱动控制器 94。驱动控制器 94 根据信号 S4, 判断接下来织造的织造 部分是帘织部分还是平织部分, 在下一信号 S4 输入之前, 存储该判断内容。为便于说明, 此 处假设判断下一织造部分是平织部分。然后, 驱动控制器 94 在平织部分的织造时, 将检测 出的实际剩余织造长度和作为设定于存储器 95 中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 ( 提前值 ) 的 剩余织造长度相比较, 两者一致时, 为使压缩空气的供给侧和排气侧的管道的连通状态调 换, 向四方向切换阀 90 输出动作信号 S11, 使四方向切换阀 90 动作。
     由上述驱动控制器 94 控制工作的四方向切换阀 90, 在图示的状态中, 成为供给压 缩空气侧的管道连通往动侧的工作压室的同时复动侧的工作压室连通排气侧的管道的状 态, 活塞杆 53 成为向进出方向接受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状态。若从该状态使四方向切换阀 90 工作调换连通的管道, 则活塞杆 53 接受向后退方向的压力而后退, 往动侧的工作压室的 压缩空气排气。其结果为, 伴随活塞杆 53 的后退通过连接机构 70 边撑固定器 60 向上方转 动, 边撑 41 从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向上方变位, 移至不作用位置最终到达待机位置。此外, 在此变位过程中, 将节流阀 97 的节流量设定为 : 使边撑 41 通过所述节流阀 97 的作用, 经过 多个引纬期间 ( 至少 4 纬数的程度 ) 到达不作用位置。
     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按以下方式进行 : 操作员事先求得恰当的移动开始时间, 使 用输入设定器 96 对与该时间对应的剩余织造长度进行设定。边撑 41 的移动开始时间需考 虑各种各样的条件进行决定。该条件可列举为以下 1) ~ 3) 等 :
     1) 根据纬纱密度及织机的转数求出的平织部分织造时的织造速度 ( 织布的移动 速度 ) ;
     2) 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 ( 移动速度、 从作用位置到不作用位置的移动距离等 ) ;
     3) 边撑 41 到达不作用位置的时间 ( 可以是在平织部分和帘织部分的边界到达边 撑 41 的位置之前到达不作用位置的情况, 也可以是有一定延迟的情况 )。
     这些条件基本上是预先规定而固定不变的, 也可以根据以上所述, 通过计算移动 开始时间而求得。
     此外, 通过利用所述节流阀 97 时进行的调整, 或通过利用后述其他促动器时的驱 动控制, 使所述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可以调整变更时, 可以配合该变更求出移动开始时间。 另一方面, 当调整幅度很小, 即使变更, 对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的影响也很小时, 可以将移动 速度作为代表性的固定值, 求出移动开始时间。 此外, 并不仅限于通过根据所述条件的计算 来求出移动开始时间, 还可以用多个移动开始时间进行试织, 决定恰当的时间。
     以下说明图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在图示的例子中, 将气缸 50 用作作为驱动源的促 动器, 但是, 也可利用电动马达、 旋转螺线管等其他促动器代替。 例如, 将电动马达作为促动 器, 利用曲轴机构等往返旋转驱动第二支撑轴 63A, 通过第二支撑轴 63A 的旋转, 边撑固定 器 60 形成为摆动结构。
     此外, 将电动马达作为促动器, 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 控制边撑 41 的移动的情况 下, 存储器 95 上作为边撑 41 的动作方式, 除移动开始时间外设定有移动速度, 驱动控制器 94 根据所设定的动作方式, 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 边撑固定器 60 具有臂部 62 和支撑部 63, 同时相对于基部 61 连 接连接机构 70, 通过臂部 62 和支撑部 63 被摆动驱动, 但作为代替, 也可将气缸 50 配置成在 边撑固定器 60 的上方, 活塞杆 53 在上下方向上进退, 将边撑固定器 60 安装在活塞杆 53 的前端, 将边撑 41 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直线变位的结构 ( 参考 : 日本特开平 10-298853 号公 报, 图 3)。在该结构中, 可以省略边撑固定器 60 上的臂部 62、 支撑部 63、 以及连接机构 70。
     在上述说明中, 将对存储器 95 设定的值设定为, 相对于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 的提前值, 但作为代替, 也可设定为从织造的切换时点起的织造时间 ( 例如织造长度 )。这 种情况下可省略计算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的第一计算器。 驱动控制器 94 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所求出的织造长度和存储器 95 所设定的织造时间, 控制促动器 的驱动。
     在上述说明中, 将设定在存储器 95 的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时间、 或 是从切换时点起的织造时间设定为织造长度, 但不仅限于此, 还可以用与织造长度成比例 的引纬纬纱数及时间来进行设定。这种情况下, 驱动控制器 94 也可以根据设定值, 算出与 织造长度监视单元 31 所求出的实际织造长度相比较的织造长度。
     在上述说明中, 由操作员设定移动开始时间, 但是还可以通过设定于织造条件设 定器 32 的织造条件或边撑的动作条件等, 自动算出移动开始时间。图 7 显示了这种情况下 的切换控制单元 93 的结构。该切换控制单元 93 除上述的结构外, 还具备用于计算移动开 始时间的计算器 98( 第二计算器 )。并且作为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 存储器 95 中设定并存储 了边撑 41 从作用位置到达不作用位置的移动距离、 边撑 41 的移动速度等。
     在图示的例子中, 如上所述, 若织造条件由输入设定器 96 设定于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织造条件设定器 32 就会向计算器 98 输出所设定的织造条件中的纬纱密度和织机转数。 随之, 计算器 98 呼叫出设定在存储器 95 的边撑 41 的动作条件 S23, 据此算出移动开始时 间。所算出的移动开始时间 S24 输出到存储器 95, 设定 ( 存储 ) 于存储器 95。此外, 在此 例的情况下, 存储器 95 和计算器 98 的组合相当于设定单元。
     在图示的例子中, 边撑装置 40 为边撑 41 相对于织布从上方压接的上置型构造, 但 不仅限于此, 还可以是边撑 41 相对于织布从下方压接的下置型构造, 这种下置型边撑装置 40 也可适用于本发明。 此外, 下置型边撑装置 40 的情况下, 向待机位置的边撑 41 的变位不 是如图示例子中的上升, 而是下降。
     以上的说明中, 将使用本发明的织机作为帘布织机进行了说明, 但使用本发明的 织机不限于此, 用于织造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的织机, 只要是下述织 机即可, 具备 : 边撑位置, 其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其作为可以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 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并对应织造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 两位置间的任一个。

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12338A43申请公布日20120111CN102312338ACN102312338A21申请号201110176315822申请日20110621201015410720100706JPD03J1/2220060171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国石川县72发明人角谷和人伊藤直幸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雒运朴54发明名称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57摘要在一种具备边撑装置的织机中,尽量减少伴随边撑从作用位置变位到不作用位置而产生的对织造的影响。一种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

2、方法,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按照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依次织造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该边撑装置具有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间自动切换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根据织造的切换,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动方法,依次检测织造中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并以下述方式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伴随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根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在达到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同时,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1页附图7页CN102312340A1/2页21一种具有。

3、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依次进行织造,该边撑装置具有可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间的任一个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该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是根据织造的切换,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并以下述方式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伴随至少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根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同时,经。

4、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该移动开始时间设定为,比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值,根据被设定为提前值的移动开始时间、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的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到达相当于移动开始时间时的时点,在该检测时点使边撑开始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开始时间,至少根据织造中即切换前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而决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

5、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边撑的移动速度可以变更,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根据经纱的设定张力决定边撑的移动速度,同时,根据所决定的移动速度决定所述提前值。5一种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监视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的同时依次进行织造,该边撑装置具备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包括以促动器作为驱动源,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的边撑位置切换机构,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撑装置包。

6、括织造长度监视单元,其检测包括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在内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设定单元,其对应于织造长度,设定比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控制单元,其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所检测出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和设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控制驱动用于运行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促动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撑装置包括第一计算器,其根据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长度,作为织造长度相关信息,计算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设定单元将以所述时点为基点的与织造长度有关的提前值设定为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权利要求书CN。

7、102312338ACN102312340A2/2页3控制单元在用第一计算器算出的剩余织造时间到达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提前值时,开始驱动促动器。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单元包括根据设定于织机的纬纱密度,算出所述提前值的第二计算单元。权利要求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1/11页4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对边撑位置进行自动切换的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及其边撑的驱动方法。更具体而言,以织造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例如织造部分由帘织部分和平织部分组成的帘。

8、布织布的织机作为对象。该织机具备边撑装置,其具有将边撑例如环边撑及促动器作为驱动源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两位置间移动变位的机构例如自动升降机构。并且,边撑装置根据织造的织布的密度将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这种织机中,本发明涉及使边撑装置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从帘布织布上的平织部分向帘织部分过渡时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边撑自动升降机构的驱动控制。背景技术0002一般织机,为了防止在织造的织布的织口附近的织缩,边撑装置分别设置在织布的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并且,作为边撑装置使用的边撑,众所周知,以将多个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针的边撑环并列在织幅宽方向的状态而具备的环边撑。000。

9、3并且,这样的边撑装置,不限于织造一般织布,也可以用于织造像帘布用织布这样的橡胶强化用织布。帘布用织布的织造中,交互进行纬纱密度非常小的主体部分所谓“帘织部分”的织造和纬纱密度大的标签部分所谓“平织部分”的织造。并且,平织部分中,使边撑作用于织布上,帘织部分中,边撑离开织布,而进行织造。0004帘布用织布的织机所使用的以往的边撑装置中,存在具有自动切换边撑位置的机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装置专利文献1。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将气压缸安装在边撑上。并且,气压缸使边撑在第一位置待机位置和第二位置作用位置间移动。0005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种织布,其包括两种以上的纬纱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织。

10、造包括像帘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和像平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布帘布用织布时,织造第一织造部分时,使边撑向成为离开织布退避状态的第一位置待机位置移动。其理由以下详细说明。0006与所述一般织布同样,纬纱密度大的第二织造部分的织造中,织造的织布产生织缩的倾向大。因此,边撑需要配置在织缩防止效果作用于织布上的第二位置作用位置,即织布成为配合并压接边撑的状态的位置。0007相对于此,像帘织部分这样的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中,因为织造的织布几乎不产生织缩,因此没有必要使用边撑防止织缩。并且,纬纱密度非常小的第一织造部分,对于纬纱的经纱的约束力弱,相互容易产生位置。

11、的偏离,因此,若成为使用边撑进行压接的状态,则纬纱和经纱的排列状态产生混乱,有可能降低织布的质量。因此,第一织造部分的织造中,优选使边撑退避至离开织布的第一位置待机位置。0008根据这样的理由,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织机中,配合纬纱密度不同的第一、第二各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2/11页5织造部分的织造,为使边撑从作用位置自动移动变位到待机位置,或从待机位置自动移动变位到作用位置,而进行控制气压缸的工作。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81041号公报0010但是,伴随从第二织造部分密度大切换到第一织造部分密度小的织造,将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时,如果伴随织造的。

12、切换使边撑急速变位,就会产生经纱张力急剧减小,妨碍引纬的问题。其问题以下详细说明。0011边撑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中,织布通过位于边撑前后的导向器边撑座,边撑导向器及边撑的周面而被引导,沿边撑的周面在经路上行进。另一方面,边撑处于离开织布的位置不作用位置的状态中,织布在前后导向器间直线行进。即,根据边撑的位置处于作用位置或处于不作用位置,织布的行进经路长度不同,处于作用位置时变长。0012因此,如前所述边撑从作用位置急速变位到不作用位置时,织布的经路长度会急剧向变短方向变化。然后,织布及经纱的张力会随之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其结果为,伴随着经纱的张力降低,可能产生经纱的开口不良,并导致引纬不良的产。

13、生。发明内容0013本发明考虑所述情况而创作,其课题为,具备具有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两位置间自动变位的位置自动切换机构自动升降机构的边撑装置的织机中,尽量减少伴随边撑从作用位置变位到不作用位置而产生的对织造的影响。0014本发明中的方法的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依次进行织造,该边撑装置具有可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和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间的任一个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0015此外,“待机位置”指根据装置结构边撑最终到达的位置。另一。

14、方面,“不作用位置”指边撑离开织布的位置。但是,也可视为“待机位置”“不作用位置”。0016具有这种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本发明的织机的边撑装置的边撑驱动方法为,在所述边撑装置中,根据织造的切换,使边撑从作用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变位时的边撑驱动方法,其技术要点为,该驱动方法依次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并以下述方式使边撑进行移动变位伴随至少包括预先设定的边撑移动开始时间在内的动作方式,根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同时,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0017此外,前文所述的“检测”并不仅仅是从测量对象物中检测出所需的值,还包括根据该检测值算出所希望的值。也就是说,检。

15、测这一概念中还包括计算。并且,所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并不仅限于织造长度本身,还可替代为与织造长度对应的纬纱数或时间。即,本发明所指的“织造长度的检测”,除检测织造长度本身外,还包括检测与织造长度对应的纬纱数及时间的情况。0018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此外,之所以表述为“至少”,是因为有时不仅仅是移动开始时间,还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等。0019为了使其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前开始移动,有两种方法1通过织造长度的切换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3/11页6时点设定织造长度的方法;2设定为相对于设定织造长度提前的时间的方法。即是说,后者的例子为,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

16、撑的移动开始时间,该移动开始时间设定为,比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值,根据被设定为提前值的移动开始时间、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检测织造中的织造部分到达相当于移动开始时间时的时点,在该检测时点使边撑开始移动。0020此外,决定移动开始时间的要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为以下例子。即是说,在此例中,所述移动开始时间,至少根据织造中切换前的织造部分的纬纱密度而决定。0021关于移动开始时间,不仅要考虑纬纱密度织布的移动速度,还需考虑边撑的上升变位速度。但是,当然也存在装置性的变位速度固定不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根据织布可变的主要是纬纱密。

17、度,因此,变位速度并非必须条件,仅以纬纱密度为必须条件。此外,虽然不仅纬纱密度,经纱的种类及设定张力也可变,但与移动开始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纬纱密度。0022边撑的移动速度有固定的情形,也有可变更的情形。即是说,后者的例子中,边撑的移动速度可以变更,所述动作方式包括边撑的移动速度,根据经纱的设定张力决定边撑的移动速度,同时,根据所决定的移动速度决定所述提前值。0023此外,本发明中的装置的发明以下述边撑装置为前提,该边撑装置用于织机,该织机将包括两种以上密度不同的织造部分的织布,按照对各织造部分预先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监视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的同时依次进行织造,该边撑装置具备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

18、,该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包括以促动器作为驱动源,使边撑在作用位置及待机位置两位置间变位的边撑位置切换机构,并根据所织造的织布的密度使边撑的位置自动切换到所述两位置的任一个。0024本发明的具有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织机的边撑装置,其技术要点为,所述边撑装置包括织造长度监视单元,检测包括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在内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设定单元,对应于织造长度,设定比织造长度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提前的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控制单元,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所检测出的织造长度相关信息和设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控制驱动用于运行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促动器。0025此外,前文所述的“对应于织造长度”。

19、是指,例如织造长度为以“CM”为单位算出的情况下,设定不一定要以“CM”为单位来进行,可用与其对应的纬纱数或时间等来设定。此外,“织造长度相关信息”包括切换时点开始的织造长度织造中的织造部分的织造长度和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其中作为后者情况的例子,可以包括第一计算器,该第一计算器从设定织造长度和检测出的织造长度,作为织造长度相关信息,计算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设定单元将以所述时点为基点的与织造长度有关的提前值设定为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控制单元在用第一计算器算出的剩余织造时间到达设定单元所设定的所述提前值时,开始驱动促动器。此外,该剩余织造时间通过织造长度、纬纱数。

20、、时间等设定及决定。0026此外,决定设定单元所设定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要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纬纱密度。因此,作为一个例子,设定单元可包括根据设定于织机的纬纱密度,算出所述提前值的第二计算单元。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4/11页70027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并非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使边撑开始移动,而是在所述切换时点之前的时期使边撑开始移动,同时,在包括多个引纬的期间中使边撑慢慢移动,因此使经纱的张力缓慢变动,减少对织造造成的影响。此外,例如若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使边撑开始移动的同时减慢边撑的移动速度,切换后的织造部分压接边撑的时间会变长,降低织布的质量。0028此。

21、外,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并非根据随着织造部分的切换而产生的信号等使边撑开始移动,而是可将移动开始时期设定为提前于所述切换时点的任意的值,因此,可在不降低织布的质量的情况下,在能以不给织造造成不良影响的移动速度移动边撑的时间,使边撑开始移动。附图说明0029图1是概略地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帘布织造用织机的示意图。0030图2是表示图1中的织布织造装置的控制的概要的示意图。0031图3是表示织造平织部分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侧视图。0032图4是表示织造帘织部分的状态的边撑装置的示意图。0033图5是表示边撑装置的俯视图。0034图6是驱动边撑装置的气缸的结构的方块图。0035图7是驱动边撑装置的气缸的结构。

22、的变形例的方块图。0036符号说明00371供纱部分00381A经纱1B经纱列经纱片00392织布织造装置2A织布00403卷取装置00413A驱动辊3B从动辊00423C卷布辊3D引导辊00434张紧装置00444A引导辊4B张力调节辊00455送出机构00465A夹辊5B送出辊00475C送出马达5D编码器00486A引导辊6B张紧辊00496C张力检测器00507织布织造部00517A综丝框7B引导辊00528卷取机构00538A压辊8B服卷辊00548C卷取马达8D编码器00559A主轴9B编码器005610送出控制装置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5/11页8。

23、005720卷取控制装置005830织机控制装置005931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2织造条件设定器006033主控制器006140边撑装置41环边撑边撑006242升降装置43支撑片006350气缸006450A第一支撑轴50A轴承006551支架52气缸主体006653活塞杆006754连接件54A相对片006854B第一连接轴54B轴承006960边撑固定器007061基部62臂部007163支撑部63A第二支撑轴007263A轴承63B贯穿孔007370连接机构007471第一连接杆71A第三支撑轴007571A轴承007672第二连接杆72A相对片007772B第二连接轴72B轴承0078。

24、73连接装置74阻挡器007980固定器008081边撑杆82边撑支架008183边撑导向器84边撑座008290四方向切换阀008393切换控制单元94驱动控制器008495存储器96输入设定器008597节流阀98计算器具体实施方式0086图1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帘布织造用织机。一般帘布织造用织机中,独立设置将多根经纱1A、1A作为横一列的经纱列1B以下称为“经纱片”。进行供纱的供纱部分1;使纬纱未图示通过经纱片1B并作为织布2A的织布织造装置2;和卷取织布2A的卷取装置3。以下,详细说明成为织布2A的帘布织布及帘布织造用织机的各部分。0087帘布织布是用于制造成为橡胶轮胎的骨架的胎体层的橡胶。

25、强化用织布的一种。未图示,帘布织布包括,纬纱密度非常小的帘织部分;和相对帘织部分,纬纱密度大的平织部分这两种纬纱密度大不相同的织造部分。胎体层通过在帘布织布的帘织部分上涂布橡胶材而制造。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6/11页90088供纱部分1包括轴架装置未图示和张紧装置4。轴架装置具有多根从支柱等突出设置的桩,与用于织造的经纱1A的根数相同的桩上分别支撑着供纱体。并且,分别从该多个供纱体向张紧装置4拉出纱线,以此形成经纱列。0089张紧装置4中,从轴架装置拉出的多根纱线排成横一列地整齐排列的同时,在通过多根引导辊4A而引导的经路中,导向张力调节辊4B。张力调节辊4B。

26、中,为使从分别独立的供纱体拉出的各纱的张力大致平均化而付与张力。之后,多根纱通过织布织造装置2成为经纱片1B,向卷取装置3侧送出。0090卷取装置3是,图示的例中,接触卷式的所谓的其他卷取装置。该卷取装置3具备转动驱动的驱动辊3A和自由转动的从动辊3B。这些驱动辊3A及从动辊3B上载置卷上织布2A的一端部的卷布辊3C。另外,驱动辊3A及从动辊3B分别设置引导辊3D。并且,通过使卷布辊3C接触驱动辊3A而转动,织造的织布2A经由引导辊3D、从动辊3B卷绕在卷布辊3C上。0091图2扩大表示图1的织布织造装置2。织布织造装置2在结构方面与通常的织机基本相同。但是,通常的织机中,通过转动驱动搭载的送。

27、出轴,将送出轴上卷绕的经纱片向织布织造部供给,相对于此,图示的帘布织造用织机中,由织造装置内的送出机构5将经过上述张紧装置4的经纱片1B以所希望的送出量送出,进行向织布织造部7的经纱片1B的供给。0092送出机构5包括夹辊5A、送出辊5B及用于转动驱动送出辊5B的送出马达5C。经纱片1B被卷绕在夹辊5A及送出辊5B的同时由两者夹持,通过转动驱动送出辊5B而送出。该送出辊5B在一般的织机中相当于经纱轴。0093从送出机构5送出的经纱片1B经过引导辊6A被卷绕引导至张紧辊6B。张紧辊6B连接张力检测器6C,由该张力检测器6C检测通过经纱张力而施加于张紧辊6B的荷重,以此检测经纱的张力。0094织布。

28、织造部7中对于经纱片1B织入纬纱而形成织布2A,之后,织布2A通过卷取机构8向上述卷取部分3其他卷取装置侧送出。图中的标号7A为综丝框。0095卷取机构8包括一对压辊8A,8A;这些压辊8A,8A所压接的服卷辊8B;及用于转动驱动服卷辊8B的卷取马达8C。织布织造部7织造的织布2A,经过引导辊7B向卷取机构8侧引导,依次卷绕在压辊8A、服卷辊8B及压辊8A的同时,被夹持在压辊8A和服卷辊8B之间,通过转动驱动服卷辊8B,以对应于设定的纬纱密度的送出量速度向卷取部分3侧送出。0096卷取机构8中的卷取马达8C由卷取控制装置20控制其驱动。另一方面,上述送出机构5中的送出马达5C由送出控制装置10。

29、控制其驱动,由送出机构5和送出控制装置10等构成送出装置。0097送出控制装置10中的基本功能如下所述。送出控制装置10,根据织机控制装置30中设定的织机的转动数和纬纱密度算出基本速度,根据设定的经纱的目标张力和使用张力检测器6C检测出的经纱张力的偏差算出速度修正值,算出用速度修正值修正基本速度的速度指令值。另外,送出控制装置10,通过来自检测送出马达5C的马达驱动轴的转动角度的编码器5D的信号而算出送出马达5C的实际转动数,为使送出马达5C的实际转动数与上述速度指令值一致,实行控制送出马达5C的驱动的张力控制。其结果为,送经量得到控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7/1。

30、1页10制,经纱的张力得到调整。0098卷取控制装置20通过来自检测织机的主轴9A的转动角度的编码器9B的信号而算出主轴9A的转动数等。并且,卷取控制装置20以对应于织机控制装置30中设定的纬纱密度的转动速度,与织机的主轴9A的转动同步,控制卷取马达8C的驱动。即,帘织部分和平织部分中纬纱密度及织机的主轴9A的转动数不同,因此为成为各自对应的转动速度而控制卷取马达8C的驱动。这时,卷取控制装置20,与送出控制装置10同样地通过来自卷取马达8C的马达驱动轴的编码器8D的信号而算出卷取马达8C的实际转动数,为使卷取马达8C的实际转动速度与织造部分对应的转动速度一致,控制卷取马达8C的驱动。0099。

31、上述帘布织造用织机中在织口附近的经纱行进方向下游侧边撑装置分别设置在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这些一对边撑装置因为是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后文中,如图3至图5所示,仅说明设置在织幅宽方向的一侧的边撑装置40。0100图3是设置在织幅宽方向一侧的边撑装置40的侧视图,表示使用环边撑41压接织布图示省略的状态。图4表示环边撑41离开织布图示省略的状态。图5是边撑装置40的俯视图。0101边撑装置40如背景技术栏中所述,具备可以配合织布2A的环边撑41;及作为使环边撑41自动升降的边撑位置自动切换机构的边撑自动升降装置以下,简单称为“升降装置”。42。0102升降装置42包括作为促动器的气缸50;安装有环边。

32、撑41的边撑固定器60;及连接气缸50和环边撑41的连接机构70。升降装置42中的各部件50、60、70相对固定在织机框架等未图示上的一对支撑片43、43可以自由摇动地被支撑。一对支撑片43、43在织幅宽方向上以隔开间隔地相对设置,之间支撑各部件50、60、70。以下,详细说明各部件50、60、70。0103相对于架设在一对支撑片43,43间的第一支撑轴50A通过轴承50A滑动轴承等支架51被自由转动地支撑。该支架51上固定气缸50的一侧更详细而言气缸主体52的盖罩侧。因此,通过支架51气缸50自由转动支撑在一对支撑片43,43上。并且,以后,除第一支撑轴50A以外也说明各种轴,但这些轴都使轴。

33、线向织幅宽方向而设置。0104气缸50中,气缸主体52的一端部从杆盖侧突出的活塞杆53的前端部安装连接件54。连接件54为二叉状俯视字状,在从杆盖侧远离的方向上开口。二叉状的一对相对片54A,54A在织幅宽方向上分离。并且,这些相对片54A,54A间架设第一连接轴54B。0105边撑固定器60具有在织幅宽方向上延伸的基部61;在与基部6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臂部62;和形成在臂部62的端部的块状支撑部63,这些是一体形成的同一体一体成形品。基部61上安装环边撑41。另外,支撑部63上形成与基部6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贯穿孔63B。通过轴承63A滑动轴承等在该贯穿孔63B上插通。

34、第二支撑轴63A,该第二支撑轴63A架设在一对支撑片43,43间。因此,边撑固定器60相对于一对支撑片43,43在支撑部63中被自由转动地支撑。0106连接机构70具备第一连接杆71和第二连接杆72。第一连接杆71,在其一端图3中上端,相对于架设在一对支撑片43,43间的第三支撑轴71A通过轴承71A滑动轴承等被自由转动地支撑。第一连接杆71的另一端图3中下端,相对于连接件54中的第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8/11页11一连接轴54B通过轴承54B滑动轴承等被自由转动地连接。0107第二连接杆72,在其一端图3中上端,相对于连接件54中的第一连接轴54B通过轴承5。

35、4B滑动轴承等被自由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杆72的另一端图3中下端,与连接件54同样地形成二叉状,在一对相对片72A,72A间架设第二连接轴72B。并且,第二连接杆7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72B,连接安装在边撑固定器60的上面的连接装置73。第二连接轴72B和连接装置73之间安装轴承72B滑动轴承等,第二连接轴72B第二连接杆72和连接装置73被自由转动地连接。0108连接第一连接杆71和第二连接杆72的第一连接轴54B如上所述架设在二叉状连接件54上。规定安装了该连接件54的活塞杆53的进出极限的阻挡器74设置在一对支撑片43,43之间。阻挡器74的位置,以伴随活塞杆53的进出抵接连接件5。

36、4的状态,设置为在直线上排列上述第三支撑轴71A、第一连接轴54B和第二连接轴72B。0109所述结构的边撑装置40如上述设置在织幅宽方向的两端部,在它们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在未图示的织机的框架上并在织幅宽方向上延伸的边撑杆81。在对应于该边撑杆81上的左右织边的位置上,通过相对边撑杆81使用固定器80固定的边撑支架82,分别设置边撑导向器83及边撑座84。这些边撑导向器83和边撑座84,位于环边撑41的下方中的前后,全体成为侧视为U字沟状,导引织布的端部。0110所述结构的边撑装置40中,相对于支撑片43,第一至第三支撑轴50A、63A、71A的位置固定,第1及第二连接轴54B、72B的位置可。

37、以移动。边撑装置40,如图3所示,气缸50的活塞杆53处于进出极限的状态中,第一连接杆71和第二连接杆72排列成大致一直线状,固定的第三支撑轴71A和可以移动的第二连接轴72B的距离为最大。该状态下,环边撑41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其下端成为位于边撑导向器83及边撑座84的上端的下方的状态,成为被织布压接的状态。0111若活塞杆53从图3的状态后退,则如图4所示,以固定的第三支撑轴71A为中心第一连接杆71转动,伴随于此,第一连接杆71和第二连接杆72成为构成角度的状态。以此,固定的第三支撑轴71A和可以移动的第二连接轴72B的距离变短,连接装置73上升,伴随于此边撑固定器60以固定的第二支。

38、撑轴63A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其结果,环边撑41向上方变位。并且,活塞杆53以成为后退到最后位置的状态,环边撑41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上方,成为织布离开环边撑41的状态。如此,通过进退驱动气缸50的活塞杆53,环边撑41成为位于升降范围中的最下方位置及最上方位置的任一位置的状态。0112图6中表示气缸50的控制机构。气缸50通过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供给的压缩空气进退驱动活塞杆53。对气缸主体52内的往动侧进出侧的工作压室及复动侧后退侧的工作压室的一侧供给压缩空气的同时,通过从另一侧排出压缩空气而切换活塞杆53的工作方向。向一侧的工作压室的压缩空气的供给及来自另一侧的工作压室的排气通过四方向切换阀9。

39、0而切换。0113在图示结构中,排气侧的管道上设有节流阀97,可调整被排放的压缩空气的流速。根据该结构,可调整节流阀97抑制被排放的压缩空气的流速,与自然排气的情况相比,可降低活塞杆53的后退速度边撑41上升变位时的速度。以此可延长边撑41到达不作用位置离开织布的位置的时间,边撑41会经过多个引纬期间到达不作用位置。0114该四方向切换阀90是电磁阀。因此,边撑装置40具备用于控制电磁阀工作的切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9/11页12换控制单元93。该切换控制单元93包括作为控制单元的驱动控制器94和作为设定单元的存储器95。0115存储器95中,由输入设定器96,。

40、设定存储平织部分帘织部分切换时中的环边撑41以下,简称为“边撑”。的移动开始时间用于开始气缸50中的活塞杆53的后退或前进的四方向切换阀90的工作时间。并且,输入设定器96具备未图示的显示器和输入器等。0116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之中,从平织部分切换到帘织部分时的边撑41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为到达对织造中的平织部分所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以CM为单位而设定。这种情况下,该设定值对应于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时间,规定了对于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提前的时间,相当于本发明中所指的提前值例如,假设对于设定织造长度所设定的剩余织造长度为YCM,那么在到达设定织造长度。

41、的时点之前,提前使边撑41开始移动,所提前时间为将平织部分织造YCM所需的时间。驱动控制器94输出这种设定值S10。0117驱动控制器94具有根据织机控制装置30的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所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和织造条件设定器32所设定的设定织造长度,检测算出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的功能。此外,该算出的实际剩余织造长度对应于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时点的剩余织造时间。因此,在此例中,驱动控制器94具有本发明中所指的第一计算器的功能。但是,该第一计算器的功能可以是具有独立于驱动控制器94的专用计算器的功能,也可以是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具有这种功能。0118织机控制装置30包括监视织造的织布的织造。

42、长度的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用于控制织机上的各装置的驱动的主控制器33;及设定织造条件等的织造条件设定器32。0119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是众所周知的装置,例如具备通过来自检测织机的主轴9A的转动角度的编码器9B的信号S7累计其主轴9A的每一转动每次检测转动角度0360的计数器,从其计数值和织造条件设定器32所设定的纬纱密度及预先求出的织造中的织布的织缩率等算出织造长度。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算出检测的结果为织造长度本身,算出的织造长度单位为CM。并且,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将算出的织造长度的信号S8向主控制器33输出。此外,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还将织造长度的信号S8向驱动控制器94输出。012。

43、0织造条件设定器32上,连接有与切换控制单元93的存储器95连接的输入设定器96。此外,织造条件设定器32中,由输入设定器96将纬纱密度或织机的转动数,以及包括各织造部分帘织部分,平织部分的织造顺序及织造长度的织造模式等设定为织造条件。0121主控制器33根据织造条件设定器32所设定的织造模式S3及通过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求出的织造长度S8,把握织造条件的切换时间,在到达切换时间的时点,将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及接下来织造的织造部分的信号S4向切换控制单元93的驱动控制器94输出。0122此外,主控制器33将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的信号S9向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输出。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随着其信号S9。

44、的输入,重置检测出的织造长度,开始重新检测织造长度。0123如上所述,表示织造部分的切换及接下来织造的织造部分的相关信息的信号S4说明书CN102312338ACN102312340A10/11页13从主控制器33输出到驱动控制器94。驱动控制器94根据信号S4,判断接下来织造的织造部分是帘织部分还是平织部分,在下一信号S4输入之前,存储该判断内容。为便于说明,此处假设判断下一织造部分是平织部分。然后,驱动控制器94在平织部分的织造时,将检测出的实际剩余织造长度和作为设定于存储器95中的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值提前值的剩余织造长度相比较,两者一致时,为使压缩空气的供给侧和排气侧的管道的连通状态调换。

45、,向四方向切换阀90输出动作信号S11,使四方向切换阀90动作。0124由上述驱动控制器94控制工作的四方向切换阀90,在图示的状态中,成为供给压缩空气侧的管道连通往动侧的工作压室的同时复动侧的工作压室连通排气侧的管道的状态,活塞杆53成为向进出方向接受压缩空气的压力的状态。若从该状态使四方向切换阀90工作调换连通的管道,则活塞杆53接受向后退方向的压力而后退,往动侧的工作压室的压缩空气排气。其结果为,伴随活塞杆53的后退通过连接机构70边撑固定器60向上方转动,边撑41从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向上方变位,移至不作用位置最终到达待机位置。此外,在此变位过程中,将节流阀97的节流量设定为使边撑41通。

46、过所述节流阀97的作用,经过多个引纬期间至少4纬数的程度到达不作用位置。0125移动开始时间的设定按以下方式进行操作员事先求得恰当的移动开始时间,使用输入设定器96对与该时间对应的剩余织造长度进行设定。边撑41的移动开始时间需考虑各种各样的条件进行决定。该条件可列举为以下13等01261根据纬纱密度及织机的转数求出的平织部分织造时的织造速度织布的移动速度;01272边撑41的动作条件移动速度、从作用位置到不作用位置的移动距离等;01283边撑41到达不作用位置的时间可以是在平织部分和帘织部分的边界到达边撑41的位置之前到达不作用位置的情况,也可以是有一定延迟的情况。0129这些条件基本上是预先。

47、规定而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根据以上所述,通过计算移动开始时间而求得。0130此外,通过利用所述节流阀97时进行的调整,或通过利用后述其他促动器时的驱动控制,使所述边撑41的移动速度可以调整变更时,可以配合该变更求出移动开始时间。另一方面,当调整幅度很小,即使变更,对边撑41的移动速度的影响也很小时,可以将移动速度作为代表性的固定值,求出移动开始时间。此外,并不仅限于通过根据所述条件的计算来求出移动开始时间,还可以用多个移动开始时间进行试织,决定恰当的时间。0131以下说明图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将气缸50用作作为驱动源的促动器,但是,也可利用电动马达、旋转螺线管等其他促动器代替。例如。

48、,将电动马达作为促动器,利用曲轴机构等往返旋转驱动第二支撑轴63A,通过第二支撑轴63A的旋转,边撑固定器60形成为摆动结构。0132此外,将电动马达作为促动器,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控制边撑41的移动的情况下,存储器95上作为边撑41的动作方式,除移动开始时间外设定有移动速度,驱动控制器94根据所设定的动作方式,控制电动马达的驱动。0133在图示的例子中,边撑固定器60具有臂部62和支撑部63,同时相对于基部61连接连接机构70,通过臂部62和支撑部63被摆动驱动,但作为代替,也可将气缸50配置成在边撑固定器60的上方,活塞杆53在上下方向上进退,将边撑固定器60安装在活塞杆53的说明书CN1。

49、02312338ACN102312340A11/11页14前端,将边撑41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直线变位的结构参考日本特开平10298853号公报,图3。在该结构中,可以省略边撑固定器60上的臂部62、支撑部63、以及连接机构70。0134在上述说明中,将对存储器95设定的值设定为,相对于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时点的提前值,但作为代替,也可设定为从织造的切换时点起的织造时间例如织造长度。这种情况下可省略计算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长度的第一计算器。驱动控制器94根据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所求出的织造长度和存储器95所设定的织造时间,控制促动器的驱动。0135在上述说明中,将设定在存储器95的距离到达设定织造长度的剩余织造时间、或是从切换时点起的织造时间设定为织造长度,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用与织造长度成比例的引纬纬纱数及时间来进行设定。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器94也可以根据设定值,算出与织造长度监视单元31所求出的实际织造长度相比较的织造长度。0136在上述说明中,由操作员设定移动开始时间,但是还可以通过设定于织造条件设定器32的织造条件或边撑的动作条件等,自动算出移动开始时间。图7显示了这种情况下的切换控制单元93的结构。该切换控制单元93除上述的结构外,还具备用于计算移动开始时间的计算器98第二计算器。并且作为边撑41的动作条件,存储器95中设定并存储了边撑41从作用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织造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