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压脚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压缝制物的同时对作为缝制物的一部分的隐形拉
链的链牙列进行引导的缝纫机压脚。
背景技术
作为缝纫机的构成部件之一,存在从上按压载置在缝纫机台上的
缝制物的缝纫机压脚。而且,作为现有的缝纫机压脚之一,存在如下
缝纫机压脚,具有安装在缝纫机的按压杆上的柄部、和安装在柄部的
下端部的带按压部,在带按压部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对隐形拉链的链牙
列进行引导的引导槽(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4-544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的现有的缝纫机压脚专门用于边引导隐形拉链的链牙
列边进行缝制,引导槽为始终在固定位置朝向下方的形态。因此,在
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例如将隐形拉链以外的物体作为
缝制物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其它缝纫机压脚更换到缝纫机的按压杆
上。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
纫机压脚,能够应对边引导隐形拉链的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和不
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
本发明中的第1缝纫机压脚具有安装在缝纫机的按压杆上的柄和
支承于柄的压脚。而且,压脚具有:按压部,其支承于柄并且按压缝
制物;链牙引导件,其形成有对作为缝制物之一的拉链的链牙列进行
引导的引导槽,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位移至第1位置及第2位置。
而且,第1位置为链牙列的引导位置,在该情况下,引导槽位于相对
于按压部的一个侧面而向按压部的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位置,第2位
置为链牙列的非引导位置,在该情况下,引导槽相对于按压部的上述
一个侧面而位于上述宽度方向内侧。
不限定将链牙引导列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位移至第1位置及第
2位置的构成,但作为简便的构成而期望如下。
即,将链牙引导件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移动。
另外,不限定按压部在上述一个侧面上是否形成有针通过部。但
是,为了容易使用第1缝纫机压脚,期望如下。
即,按压部在所述一个侧面上形成有针通过部。
不限定将链牙引导件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移
动的构成,但为了在边引导隐形拉链的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使
引导链牙列的状态稳定,或在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使
缝制稳定,期望如下。
即,按压部具有:引导通路部,其对链牙引导件进行引导;第1
面,其在上述一个侧面中与针通过部相比向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相反
方向延伸;第2面,其在上述一个侧面中与针通过部相比向上述进给
方向延伸;和收纳空间,其在第1面与针通过部之间,与引导通路部
连通。另外,链牙引导件具有:滑动部,其能够沿引导通路部移动;
和引导主体部,其从滑动部沿上述宽度方向伸出并且能够出入收纳空
间。
另外,为了在边引导隐形拉链的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使引
导链牙列的状态更稳定,或在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下使
缝制更稳定,期望如下。
即,在链牙引导件的第1位置,引导主体部从收纳空间突出,按
压部的第1面和引导槽的内侧内壁面为在上述进给方向上连续的同一
平面。另外,在链牙引导件的第2位置,引导主体部收纳于收纳空间,
第1面和引导主体部的外侧面为在上述进给方向上连续的同一平面。
另外,关于将链牙引导件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沿上述宽度方向
位移的构成,期望是链牙引导件在缝制中不会意外位移的构成,因此
期望如下。
即,本发明中的第1缝纫机压脚具有:压脚,其包含按压部及链
牙引导件;主轴,其与柄相独立,将按压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柄的下
端部;和第1锁定机构,其对压脚的以主轴为中心的摆动进行约束且
对链牙引导件相对于按压部的移动进行约束。而且,第1锁定机构具
有:杆,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主轴;和弹性部件,其安装于杆的一端
部与柄之间,被施加了弹性部件的复原力的杆的另一端部将链牙引导
件按压于按压部。
另外,本发明中的第2缝纫机压脚具有安装在缝纫机的按压杆上
的柄和支承于柄的压脚。而且,压脚具有:被支承部件,其支承于柄;
按压部件,其相对于被支承部件以缝制物的进给方向为轴心方向能够
旋转地被轴支承。另外,按压部件具有:按压部主体,其按压缝制物;
和链牙引导部,其形成有对作为缝制物之一的拉链的链牙列进行引导
的引导槽。而且,按压部主体包含在宽度方向上的朝向不同的第1侧
面及第2侧面、和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不同并且将第1侧面与第2侧
面连结的第1按压面及第2按压面。另外,链牙引导部仅从第1侧面
和第2侧面中的第1侧面沿所述宽度方向突出。而且,第1按压面及
第2按压面在成为按压部主体的下表面的情况下按压缝制物。
另外,根据引导槽的开口方向,按压部主体的第1按压面和第2
按压面中的某一个成为按压缝制物的面。
即在引导槽向下方开口的情况下,第1按压面成为按压部主体的
下表面,在引导槽向上方开口的情况下,第2按压面成为按压部主体
的下表面。
压脚只要使按压部件能够相对于被支承部件旋转地被轴支承即
可,不论是否约束其旋转。然而,为了稳定进行缝制而期望如下。
即,被支承部件和按压部件通过以上述进给方向为轴心方向的连
结轴而连结。而且,第2缝纫机压脚具有约束按压部件的以连结轴为
中心的旋转的第2锁定机构。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缝纫机压脚中,设为能够使链牙引导件相对于按压部位
移至第1位置及第2位置,通过改变链牙引导件的位置,能够应对边
引导隐形拉链的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和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
缝制的情况。
另外,按压部具有引导通路部、第1面、第2面、收纳空间,关
于设为链牙引导件具有滑动部、引导主体部的结构的缝纫机压脚,第
1面和引导槽的内侧内壁面成为在缝制物的进给方向上连续的同一平
面,由此在边引导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引导链牙列的状态稳
定。另外,在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下,由于第1面和引
导主体部的外侧外壁面成为在缝制物的进给方向上连续的同一平面,
所以缝制物的一部分不干涉外侧外壁面,能够稳定地进行缝制。
而且,在通过主轴而使压脚的按压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柄的下端
部的缝纫机压脚的情况下,由于受到了弹性部件的复原力的杆约束链
牙引导件的移动及按压部的摆动,所以缝制稳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缝纫机压脚中,按压部件包含按压部主体和链
牙引导部,按压部件相对于被支承部件以进给方向为轴心方向能够旋
转地被轴支承,通过旋转改变按压部件的朝向,由此,能够应对边引
导隐形拉链的链牙列边进行缝制的情况、和不引导链牙列而仅进行缝
制的情况。
只要将能够使按压部件旋转的缝纫机压脚设为具有约束上述按
压部件的以连结轴为中心的旋转的第2锁定机构,则缝制变得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立体图,是引
导链牙列的状态。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右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俯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主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立体图,是不引导链牙
列的状态。
图8是不引导链牙列的状态下的与图5相当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解除了基于杆对滑动引导的约束的状态下的第1实施
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右视图。
图10是表示引导着链牙列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剖视
图。
图11是表示引导着链牙列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剖视
图,示出与针孔相比位于前侧的部分。
图12是表示不引导链牙列的状态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
脚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隐形拉链与布料的被缝制物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立体图,是
引导链牙列的状态。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左视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操作了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锁定机构后的
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的立体图,是不引导链
牙列的状态。
图21是表示不引导链牙列的状态下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
脚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缝纫机压脚;2、2A:柄;21:插入孔;22:前板;23:后
板;23h:收纳孔;24:后板主体;25:顶板;26:支承板;26s:第
3连接用空间;27:侧板;3:压脚;3A:按压部;3B:螺栓;3U:
上按压部;3D:下按压部;31:被支承部;32:按压部主体;32U:
上侧的板;32D:下侧的板;32c:切缺部;32h:针通过部(针孔);
33:阶梯部;34:定位槽;35:前侧的侧面(第2面、第2引导面、
基准面);36:后侧的侧面(第1面、第1引导面);37:引导通路
部;37a:引导槽;38:收纳空间;4:链牙引导件;4A:链牙引导部;
41:滑动部;41a:凹部;42:引导主体部;42a:引导槽;43:内壁;
43a:内侧内壁面;44:外壁;44a:外侧内壁面;44s:外侧外壁面(第
3面、第3引导面);45:上底;45a:上底面;46:止挡部;5:主
轴;6:第1锁定机构;61:杆;61a:凸部;62:弹性部件(拉伸螺
旋弹簧);7:压脚;71:被支承部件;72:被支承部主体;72a:基
准面;72h:插入孔;73:被支承板;75:连结轴(螺栓);76:按
压部件;77:按压部主体;77a:第1侧面;77b:第2侧面;77c:
第1按压面(下表面);77d:第2按压面(上表面);77e:前表面;
77f:后表面;77h:插入孔;77p:针通过部(针孔);8:第2锁定
机构;80:连接装置;81:第1连接件;81a:侧托架;81b:前托架;
82:第2连接件;82a:侧臂;82b:上臂;82h:收纳孔;82p:内螺
纹孔;83:第3连接件;83a:第3连接件主体;83b:爪;85:弹性
部件(压缩螺旋弹簧);86:操作部;87:操作螺栓;88:螺母;89:
销接头;9:缝制物;91:隐形拉链;92:拉链带:93:链牙列;95:
布料;M1:缝纫机的针;M2:缝纫机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3示出通过本发明的缝纫机压脚缝制的物体的一个例子,即
缝制物的一个例子。该缝制物9是将隐形拉链91和布料95缝合而成
的物体。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不仅将缝合而成的物体称为缝制物
9,对缝合前的阶段的物体、即将隐形拉链91与布料95重叠的状态
也称为缝制物9。
另外,隐形拉链91具有:一对拉链带92、92;沿各拉链带92
的侧缘部固定的链牙列93;和沿一对链牙列93、93滑动的拉头(省
略图示)。而且,以使各拉链带9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向背侧折回而
重合的方式,将由螺旋链牙构成的链牙列93缝接在其端部的背面。
本发明的缝纫机压脚能够在沿着这样的隐形拉链91的各链牙列93缝
制各拉链带92和布料95时使用。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具有:
柄2,其安装于缝纫机的按压杆;压脚3,其支承于柄2;和第1锁定
机构6,其对上述压脚3的摆动进行约束,该摆动是以将压脚3能够
摆动地与柄2连结的主轴5为中心的。将作为压脚3的一部分的链牙
引导件4设为能够位移至第1位置和第2位置。另外,第1位置是通
过链牙引导件4引导缝制物9的链牙列93的位置(以下,称为“链
牙列的引导位置”)。第2位置是不通过链牙引导件4引导链牙列93
的位置(以下,称为“链牙列的非引导位置”)。
在说明之后的方向性时,缝制物9的进给方向也称为前方向,前
侧是指图3的上侧。与缝制物9的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也称为前后方
向。另外,上下方向是指缝纫机的针M1(参照图10)进行往复移
动的方向,是相对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
纸面正交的方向中的近前侧,下侧是指相对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
中的里侧。另外,与缝制物9的进给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也称
为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左侧是指图3的左侧,右侧是指图3的右侧。
如图1~图4所示,柄2在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具有供沿上
下方向延伸的缝纫机的按压杆(省略图示)插入的插入孔21。插入孔
21在柄2的右侧部分(左端部分除外的部分)形成为沿上下贯通的形
状,在柄2的左端部分形成为向上开口的U字状。换言之,柄2具有
沿前后相对地配置的前板22及后板23、和将前板22及后板23彼此
的左端部接合的侧板27,并使侧板27的上表面形成为以U字状开口
的形状。另外,形成为使前板22、侧板27、后板23彼此的上端沿水
平一致,另一方面,使彼此的下端按前板22、侧板27、后板23的顺
序降低。此外,后板23具有:后板主体24,其沿上下方向延伸;顶
板25,其从后板主体24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和一对支承板26、26,
其从顶板25的左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关于基于这些支承板26对压脚
3的支承,将在后说明。
压脚3具有:按压部3A,其支承于柄2并且按压缝制物9;和链
牙引导件4,其形成有对缝制物9的链牙列93进行引导的引导槽42a,
压脚3设为能够使链牙引导件4相对于按压部3A位移。
如图4、图6所示,按压部3A具有:被支承部31,其支承于柄
2;和按压部主体32,其按压缝制物9。按压部3A在从左侧观察时为
L字状,为被支承部31从按压部主体32的上表面的前部向上侧延伸
的形状。
另外,如图2所示,按压部3A作为分体部件而具有上部和下部,
通过螺栓3B将按压部3A的上部3U(以下,称为“上按压部”)和
按压部3A的下部3D(以下,称为“下按压部”)连结而一体化。
上按压部3U是使被支承部31和按压部主体32的上部一体地构
成而成的,下按压部3D构成按压部主体32的下部。即,按压部主体
32沿上下分开,更具体地说,按压部主体32将沿前后延伸的两张板
沿上下重叠而一体化,下侧的板32D构成按压部主体32的下部(即
下按压部3D),上侧的板32U构成按压部主体32的上部。而且,从
上侧的板32U的前部向上方突出的被支承部31和上侧的板32U构成
上按压部3U。
另外,如图6所示,为了将上按压部3U相对于下按压部3D在
左右方向上定位,而使上按压部3U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下按压部3D
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并在下按压部3D的前部形成有与后部相比向
上方突出的阶梯部33。在阶梯部33的上表面且在左右方向中央部上
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定位槽34,定位槽3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
上侧的板32U相比形成得稍宽,定位槽34的底面与下按压部3D的
后部的上表面成为同一平面。而且,在使上按压部3U与下按压部3D
重合时,通过将上按压部3U的前部的下部(按压部主体32的上部)
与定位槽34嵌合,而将上按压部3U相对于下按压部3D在左右方向
上定位,通过将上按压部3U与下按压部3D在彼此的后部以螺栓3B
沿上下方向连结,而使上按压部3U与下按压部3D一体化来构成按
压部3A。此外,下按压部3D的下表面为按压缝制物9的平面,仅其
后部成为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上方的斜面。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与支承按压部3A的主轴5相比的
后侧,在按压部主体32的左右侧面中的一个(在图中是左侧)侧面
上沿上下贯通地形成有针通过部32h。更具体地说,当使上按压部3U
和下按压部3D重合而一体化时,按压部主体32的上部(上按压部
3U)不会重叠在按压部主体32的下部(下按压部3D)的宽度两侧部
(左右端部)上。而且,在按压部主体32的下部的左侧面上,从上
方观察时,切成大致半圆状的针孔、即针通过部32h沿上下贯通而形
成。另外,针通过部32h侧的侧面呈相对于针通过部32h前侧的侧面
35而使后侧的侧面36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形状。更具体地说,针
通过部32h侧的侧面中的与针通过部32h相比为前侧的侧面35是与
前后方向平行的面、且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铅垂面(基准面),针通过
部32h侧的侧面中的与针通过部32h相比为后侧的侧面36是与前后
方向平行的面、且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的下端与
前侧的侧面35位于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是随着朝向上方而向侧方
的伸出长度增加的面,在图4中,是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左侧的伸出长
度增加的面。此外,后侧的侧面36也称为第1面36或第1引导面36,
前侧的侧面35也称为第2面35或第2引导面35。第1引导面36将
链牙列93向引导槽42a引导。存在第2引导面35引导从引导槽42a
出来的链牙列93的情况。
另外,如图1、图4所示,与第1引导面36配合而对链牙列93
进行引导的引导槽42a形成在链牙引导件4上。而且,作为设为能够
相对于按压部3A而使链牙引导件4相对于第1位置及第2位置位移
的构成,设为能够使链牙引导件4相对于按压部3A沿左右方向移动。
其具体构成如下。
如图5、图6所示,按压部3A具有引导链牙引导件4的引导通
路部37。引导通路部37沿按压部3A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通过上
按压部3U形成其上侧,通过下按压部3D形成其下侧。更具体地说,
在下按压部3D的上表面的前部(与阶梯部33相比的前侧),沿左右
方向贯通地形成有向上开口的引导槽37a。而且,上按压部3U封堵
引导槽37a的上方,由此引导通路部37沿左右贯通地形成。
另外,在按压部3A的第1引导面36上,与引导槽37a连通地形
成有收纳链牙引导件4的左侧部(后述的引导主体部42)的收纳空间
38。更具体地说,在下按压部3D的第1引导面36和与上按压部3U
的上侧的板32U相当的部分的左侧的范围内,沿上下贯通地形成有收
纳空间38。因此,与引导主体部42的后述的上底45的右侧部的形状
相应地,在上按压部3U的左侧部沿上下贯通地形成有切缺部32c。
如图5~图8所示,链牙引导件4具有:滑动部41,其能够沿引
导通路部37移动;引导主体部42,其从滑动部41向作为左右方向一
侧的左侧伸出并且能够出入收纳空间38;和止挡部46,其从滑动部
41且从作为左右方向另一侧的右侧向下方突出。
滑动部4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与引导槽37a的深度相比上
下方向的厚度稍厚,与引导槽37a相比前后方向的尺寸稍短,与引导
槽37a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充分长。
引导主体部42为向下开口的“コ”字状,由相对于滑动部41沿
上下突出的内壁43、相对于内壁43在左侧相对地设置的外壁44、和
将内壁43与外壁44的上端部相连的上底45构成。而且,由内壁43、
外壁44和上底45形成的“コ”字状的内表面成为引导槽42a。引导
槽42a通过沿左右方向相对的内壁43的面(以下,称为“内侧内壁
面”)及外壁44的面(以下,称为“外侧内壁面”)、和将内侧内
壁面43a与外侧内壁面44a的上端相连的上底45的面(以下,称为
“上底面”)45a而形成。内侧内壁面43a及外侧内壁面44a以与按
压部3A的第1引导面36相同的角度倾斜。另外,引导主体部42的
外壁44具有外侧外壁面44s来作为与外侧内壁面44a为相反侧的面,
外侧外壁面44s以下也称为“第3面”或“第3引导面44s”。第3
引导面44s以与第1引导面36相同的角度倾斜。此外,内壁43和外
壁44的下端以与按压部3A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形成。
链牙引导件4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范围通过链牙引导件4的一部分
与按压部3A(按压部主体32)碰触而确定。
链牙引导件4的移动范围中的左侧的界限位置为链牙引导件4的
第1位置,此时,止挡部46与按压部3A碰触,引导主体部42从按
压部3A的收纳空间38向左侧伸出。另外,在第1位置上,引导槽
42a相对于按压部3A的针通过部32h侧的侧面(更具体地说,针通
过部32h侧的侧面中的第1引导面36)而存在于向宽度方向的外侧伸
出的位置。而且,引导槽42a的内侧内壁面43a和第1引导面36成
为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同一平面。
链牙引导件4的移动范围中的右侧的界限位置为链牙引导件4的
第2位置,此时引导主体部42与按压部主体32碰触,引导主体部42
收纳于按压部主体32的收纳空间38。另外,在第2位置上,引导槽
42a相对于按压部3A的针通过部32h侧的侧面(更具体地说,针通
过部32h侧的侧面中的第1引导面36)而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而且,
第1引导面36和引导槽42a的第3引导面44s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连
续的同一平面。
另外,如图1、图7所示,对链牙引导件4移动到左侧及右侧的
界限位置的状态进行约束的是第1锁定机构6,该第1锁定机构6对
压脚3的以主轴5为中心的摆动进行约束。即,第1锁定机构6兼具
对压脚3的摆动进行约束和对链牙引导件4的移动进行约束的功能。
如图2、图3所示,第1锁定机构6具有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主轴5的
杆61和安装于杆61的一端部与柄2之间的弹性部件62。此外,以下,
边说明压脚3的摆动机构,边详细地说明第1锁定机构6。
压脚3的摆动机构使压脚3的被支承部31通过主轴5而能够摆
动地与柄2的下端部连结。而且,如上述那样,柄2的下端部如图4
所示,通过沿左右方向相对的两张支承板26、26而形成。在该两张
支承板26、26之间配置被支承部31,在分别形成于两张支承板26、
26和被支承部31上的贯通孔(省略图示)中插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
主轴5,由此使压脚3能够摆动地与柄2连结。另外,在两张支承板
26、26与被支承部31的左右方向之间夹持有杆61,在杆61的贯通
孔(省略图示)中也插入主轴5,由此杆61能够摆动地被支承。在附
图中,在被支承部31与右侧的支承板26之间夹持有杆61,由此,将
压脚3和杆61相对于柄2在左右方向上定位。
杆61沿前后方向延伸,其长度方向中间部是供主轴5通过的部
分。另外,在杆61的长度方向前端部和柄2的前板22上以稍微伸长
的状态架设有作为弹性部件62的拉伸螺旋弹簧。通过拉伸螺旋弹簧
62的复原力而对该杆61的后端部施加向下的力,将压脚3向下压入,
由此约束压脚3的摆动。更具体地说,杆61的后端部将链牙引导件4
相对于按压部3A向下按压,由此约束链牙引导件4的移动及按压部
3A的摆动。
而且,为了使这两个约束状态中的链牙引导件4引导链牙列93
时的约束状态更为可靠,优选如图5所示,在杆61和链牙引导件4
的滑动部41上分别形成有相互嵌合的凹部41a及凸部61a。更具体地
说,凸部61a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61的后端部向下突出。另一方
面,凹部41a在滑动部41的上表面上凹陷地形成,关于左右方向的
形成位置,是与链牙引导件4移动到左侧的界限位置的状态下的凸部
61a对应的位置(凸部61a碰触的位置)。
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如以下那样使用。
如图10所示,缝制物9为隐形拉链91和布料95,在边引导链牙
列93边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将链牙引导件4设定在第1位置,设为
使杆61的凸部61a与链牙引导件4的凹部41a嵌合的状态。此时如
图4所示,引导槽42a存在于相对于按压部3A的第1引导面36而向
左侧伸出的位置,引导主体部42向收纳空间38的左侧突出,引导槽
42a的内侧内壁面43a与第1引导面36沿前后方向连续。此时缝制物
9的状态为如下状态,在缝纫机台M2上,布料95、隐形拉链91的
拉链带92按顺序重叠,拉链带9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链牙列93一
同向上侧折曲,链牙列93的一部分与布料95的上表面接触。然后,
成为使链牙列93沿第1引导面36而收纳于引导槽42a中的状态,从
而进行缝制。当进行缝制时,链牙列93经过第1引导面36之后进入
到引导槽42a,从而稳定地进行缝制。
另外,在从称为开口止位的部分开始缝制的情况下具有如下优
点。开口止位是指使拉头移动至一对链牙列93、93全部拉开的情况
下的拉头所存在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希望尽可能从拉头附近开始缝
制。在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中,使压脚3的按压部3A的针
通过部32h侧的侧面中的、与针通过部32h相比位于前侧的第2面(基
准面)35成为不像与针通过部32h相比位于后侧的第1面36那样向
侧方伸出的形态。即,前侧的第2面35相对于后侧的第1面36位于
宽度方向内侧,由此,拉头难以对按压部3A产生干扰,从而能够尽
可能靠近拉头开始进行缝制。如图11所示,拉链带92中的固定链牙
列93的缘部可通过从作为基准面的第2面35向左侧离开的位置。此
外,该情况下,第2面35会作为抑制链牙列93返回至原状态(图13
的状态)的第2引导面35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不引导链牙列93地仅缝制缝制物9的情况下,如图9、
图12所示,将链牙引导件4设定于第2位置,成为使链牙引导件4
(不是凹部41a的部位)被杆61的凸部61a按压的状态。此时引导
槽42a相对于按压部3A的第1面36而位于内侧,引导主体部42进
入收纳空间38,如图7所示,第1面36和第3面44s沿前后方向连
续。由于第1面36和第3面44s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同一平面,
所以即使例如缝制物9的一部分以与第1面36的左侧接近的形态向
上方突出,该部分也不会与第3面44s碰触,能够稳定地进行缝制。
而且,缝制中,第1锁定机构6动作,受到拉伸螺旋弹簧62的
复原力的杆61对链牙引导件4的移动及按压部3A的摆动进行约束,
因此缝制变得稳定。此外,缝制中,在缝制物9的厚度突然变厚的情
况下,拉伸螺旋弹簧62的复原力变大,压脚3的前部以上升的方式
摆动而进行缝制。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A如图14、图21所示,
具有安装在缝纫机的按压杆上的柄2A、支承在柄2A上的压脚7、使
压脚7能够摆动地与柄2A连结的主轴5、和使压脚7的姿势稳定的
第2锁定机构8,设为能够将作为压脚7的一部分的按压部件76的朝
向改变为对缝制物9的链牙列93进行引导的朝向和不进行引导的朝
向。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A的柄2A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柄2
基本上相同的构成,以压脚7和第2锁定机构8为中心,对与第1实
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在进行方向性的说明时,将
按压部件76的朝向是对链牙列93进行引导的朝向的状态作为基准状
态,作为基准的附图(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相当的附图)是图17。
如图18所示,压脚7具有:被支承部件71,其支承于柄2A;按
压部件76,其边按压缝制物9边引导其链牙列93;连结轴75,其为
了能够改变按压部件76的朝向而对按压部件76以能够相对于被支承
部件71旋转的方式进行轴支承,其轴心方向为缝制物9的进给方向
(更准确地说,与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
如图14、图16所示,被支承部件71具有:被支承部主体72,
其与柄2A相比配置于下方;和一对被支承板73、73,其从被支承部
主体72的上表面的左右处突出。一对被支承板73、73配置于柄2A
的下端部的一对支承板26、26之间,主轴5将一对支承板26、26和
一对被支承板73、73贯通而将其连结。因此,支承部件相对于柄2A,
能够以主轴5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此外,在一对被支承板73、73
与柄2A的顶板25之间具有上下方向的间隙。在图19中,顶板25
的下表面成为后部水平、从后部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上方的斜面,另
一方面,被支承板73的上表面水平,在两者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的
间隙。通过该间隙,被支承部件71(压脚7)对于下表面水平的状态,
能够以主轴5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摆动。
如图14所示,按压部件76一体地具有按压缝制物9的按压部主
体77和从按压部主体77仅向左右方向一方突出的链牙引导部4A。
如图16~图18所示,按压部主体77为具有与被支承部主体72
的厚度(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的厚度的板状,在俯视观察时为大致
矩形状。而且,按压部主体77具有:第1侧面77a及第2侧面77b,
其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朝向不同;和第1按压面77c和第2
按压面77d,其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不同并且将第1侧面77a和第2
侧面77b连结。第1按压面77c和第2按压面77d是将第1侧面77a
和第2侧面77b的上边彼此、下边彼此连结的面。另外,通过利用被
支承部件71使按压部件76旋转,第1按压面77c和第2按压面77d
中的某一方朝向下方,从而按压缝制物9。另外,按压部主体77具有
通过第1侧面77a、第2侧面77b、第1按压面77c和第2按压面77d
而四周被包围的前表面77e及后表面77f。在第1侧面77a和第2侧
面77b的前部(被支承部件71侧),在左右对称位置上分别形成有
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针通过部77p。针通过部77p从上方观察时,呈第
1侧面77a和第2侧面77b分别被切成半圆弧状这样的形状。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区分第1侧面77a和第2侧面77b的情
况、或区分第1按压面77c和第2按压面77d的情况下,在按压部件
76的基准状态下将左侧面称为第1侧面77a、将右侧面称为第2侧面
77b、将下表面称为第1按压面77c、将上表面称为第2按压面77d。
另外,基准状态是链牙引导部4A的后述的引导槽42a向下方开口的
状态。
另外,按压部主体77的上下表面为水平面。然而,其上下表面
的后部均为随着朝向后端而朝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倾斜面。另外,
按压部主体77的前表面77e为与左右方向平行且与上下方向平行的
铅垂面。而且,在按压部主体77的前表面77e上、且在其左右方向
及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插入连结轴75的插入孔77h。另一方
面,被支承部主体72的后表面为与按压部主体77的前表面77e接触
的平面。另外,与按压部主体77的插入孔77h对应地,以贯通被支
承部主体72的前后表面的状态形成有其他的插入孔72h。而且,在被
支承部主体72的插入孔72h(间隙孔)和按压部主体77的插入孔77h
(内螺纹孔)中插入作为连结轴75的螺栓,使该螺栓75与按压部主
体77的插入孔77h螺合,而将按压部主体77相对于被支承部件71
能够旋转地连结。
具有这样连结的关系的按压部主体77和被支承部主体72关于左
右方向如下所述。在按压部主体77的基准状态下,第1侧面77a相
对于被支承部件71的被支承部主体72的左侧面(基准面72a)向左
侧突出(参照图14),第2侧面77b也相对于被支承部主体72的右
侧面向右侧突出。而且,按压部主体77的左侧面的相对于被支承部
主体72的左侧面的突出长度在基准状态(引导链牙列93的朝向的状
态)的情况下和以连结轴75为中心使按压部主体77旋转180度的状
态(不引导链牙列93的朝向的状态)下均是固定的。
另外,在按压部件76的基准状态(引导链牙列93的朝向的状态)
的情况下和不引导链牙列93的朝向的状态下,按压部主体77和被支
承部主体72的上下表面均成为同一平面。另外,如图21所示,在不
引导链牙列93的朝向的状态下,第1侧面77a成为右侧面、第2侧
面77b成为左侧面、第1按压面77c成为上表面、第2按压面77d成
为下表面。
链牙引导部4A与形成针孔77p的部位相比在后侧,从按压部主
体77的第1侧面77a向左方向伸出。另外,在俯视观察时,链牙引
导部4A的后部以从后端朝向前方而伸出长度逐渐增加的方式倾斜。
另外,链牙引导部4A与第1实施方式的链牙引导件4的引导主体部
42同样地,为向下开口的“コ”字状,由与第1侧面77a一体形成且
具有与按压部主体77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的内壁43、相对于内壁
43在左侧相对地设置的外壁44、和将内壁43与外壁44的上端部相
连的上底45构成。该上底45的上表面、即链牙引导部4A的上表面
与第2按压面77d形成为同一平面。另外,外壁44的下表面、即链
牙引导部4A的下表面与第1按压面77c在成为同一平面的高度上一
致。而且,通过内壁43、外壁44、和上底45形成的“コ”字状的内
表面成为引导槽42a。引导槽42a由沿左右方向相对的内侧内壁面43a
及外侧内壁面44a、和将内侧内壁面43a与外侧内壁面44a的上端相
连的上底面45a形成。内侧内壁面43a及外侧内壁面44a平行,且以
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左侧的方式倾斜。
如图15、图18所示,第2锁定机构8具有:弹性部件85;连接
装置80,其被施加了弹性部件85的复原力;和操作部86,其抵抗弹
性部件85的复原力而对连接装置80进行操作,通过连接装置80,将
压脚7保持为固定姿势(压脚7的下表面成为水平面的姿势),并且
约束按压部主体77使其无法旋转。
连接装置80由多个连接件81、82、83、和将连接件81、82、83
等连结的销接头89构成。更具体地说,在按压部主体77的基准状态
下,连接装置80具有:第1连接件81,其沿前后方向延伸,与主轴
5相比在上侧通过销接头89将前后方向的后部相对于柄2A连结;第
2连接件82,其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销接头89将上下方向的中间
部连结在第1连接件81的向前方延伸的部分上;和第3连接件83,
其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销接头89将前后方向的前部连结在第2连
接件82的下部。
销接头89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以左右方向为轴心方向的销(附
图标记略)和C字状的具有弹性的垫片(附图标记略)构成,在形成
于销的两端部的圆环状的槽中嵌入垫片。由于垫片的外径比销大,所
以避免销从插入有销自身的部件拔出。
第1连接件81在俯视观察时为向后方开口的“コ”字状,由沿
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沿左右相对的一对侧托架81a、81a、和将一对侧托
架81a、81a的前端部彼此接合的前托架81b构成。而且,一对侧托
架81a、81a的后端部以夹着柄2A的下部的左右侧面的方式配置,通
过销接头89相对于柄2A水平地连结。
第2连接件82在主视观察时为向下开口的“コ”字状,由沿上
下方向延伸并且沿左右方向相对的一对侧臂82a、82a、和将一对侧臂
82a、82a的上部彼此接合的上臂82b构成。而且,一对侧臂82a、82a
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夹持在第1连接件81的一对侧托架81a、81a之
间的方式配置,通过销接头89相对于一对侧托架81a、81a水平地连
结。
第3连接件83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其上表面为在后
端部层差状地变低的形状。即,第3连接件83具有细长板状的第3
连接件主体83a和从第3连接件主体83a的后表面的下部向后方突出
的爪83b,使第3连接件主体83a和爪83b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在与爪83b相比的上侧使第3连接件83的后表面成为层差。而且,
第3连接件83的前端部以夹持在第2连接件82的一对侧臂82a、82a
的下端部间的方式配置,通过销接头89相对于一对侧臂82a、82a水
平地连结。
另外,第3连接件83设为在被支承部主体72的上表面能够沿前
后滑动。更具体地说,如上述那样,为了将压脚7通过主轴5能够摆
动地与柄2A连结,而在左右支承板26、26的内侧配置左右被支承板
73、73,因此,在左右支承板26、26之间具有第3连接用空间26s。
第3连接用空间26s的上方由柄2A的顶板25覆盖,其下方由被支承
部主体72封堵。另外,第3连接用空间26s的前方开口,其后方在
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上配置有主轴5。第3连接件83从后方以能够沿前
后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收纳在该第3连接用空间26s中,第3连接件
主体83a的后部及爪83b与被支承部件71的被支承部主体72的上表
面重合,并且夹在被支承部件71的左右的支承板26、26之间。而且,
爪83b以在被夹持在主轴5与被支承部主体72的上下之间的状态下
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而且,在爪83b移动到后方的状态
下,第3连接件主体83a的层差与主轴5的前方接触,并且爪83b的
前部以重合状态配置在按压部主体77上,以使按压部主体77无法旋
转的方式保持按压部主体77。
为了以使按压部主体77无法旋转的方式保持按压部主体77,并
使压脚7稳定于固定姿势,而将作为弹性部件85的压缩螺旋弹簧收
纳于第2连接件82的上端部与柄2A之间。更具体地说,在第2连接
件82的上臂82b和柄2A的后板23的相对面上分别相对地形成有收
纳孔82h、23h,压缩螺旋弹簧85以压缩状态使其前端部及后端部收
纳于一对收纳孔82h、23h中。此外,柄2A的收纳孔23h是与压缩螺
旋弹簧85的形状对应的孔(圆形的孔),将压缩螺旋弹簧85的后端
部定位而收纳。另一方面,上臂82b的收纳孔82h是将前后方向设为
深度方向且与左右方向相比上下方向长的长孔,使其左右方向的尺寸
与压缩螺旋弹簧85的直径对应,并且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压缩螺旋
弹簧85的直径长。而且,上臂82b的收纳孔82h在图18所示的按压
部主体77的状态下,将压缩螺旋弹簧85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定位,
并且将压缩螺旋弹簧85的前端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隙的状态收
纳。利用该间隙使第2连接件82摆动。
操作部86从第2连接件82的上端部(上臂82b)的前表面突出,
由操作螺栓87和螺母88构成。为了安装操作螺栓87,在上臂82b
的上端部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孔82p,内螺纹孔82p与第2连接
件82的收纳孔82h贯通。另外,操作螺栓87的轴部与螺母88和内
螺纹孔82p这两个部件螺合,由此,成为螺母88和内螺纹孔82p压
接的状态,以操作螺栓87相对于上臂82b的向前方的突出量不变的
方式固定。而且,操作螺栓87的头部与第2连接件82相比位于前方
的固定位置,更具体地说与柄2A的前表面相比位于前方,由此使操
作螺栓87易于操作。
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A中,如下使用第2锁定机
构8。
在不改变链牙引导件4的朝向的情况下,不操作操作部86。该情
况下如图18所示,压缩螺旋弹簧85的复原力发挥作用,第2连接件
82的上部向前方压入,相反地,第2连接件82的下部向后方压入。
伴随于此,第3连接件83向后方压入,第3连接件主体83a的后表
面与主轴5碰触,并且爪83b的前部(后部)重合于按压部主体77
上。像这样,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5的复原力将第3连接件83(第3
连接件主体83a及爪83b)保持为无法移动。被支承部主体72与该无
法移动的第3连接件主体83a之下进行面接触,另外按压部主体77
与无法移动的爪83b之下进行面接触。因此按压部主体77无法进行
以连结轴75为中心的旋转。另外,由于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5的复原
力将第3连接件83保持为无法移动,所以约束压脚7以主轴5为中
心的摆动,除非施加外力,否则沿水平方向保持其姿势。
在改变链牙引导件4的朝向的情况下,操作操作部86。该情况下
如图19所示,抵抗压缩螺旋弹簧85的复原力将操作部86向后方按
压,由此,第2连接件82的上部向后方压入,相反地,第2连接件
82的下部向前方压入。伴随于此,第3连接件83向前方压入,第3
连接件主体83a的后表面从主轴5离开,爪83b的前部(后部)与按
压部主体77的前端相比后退,爪83b成为边被夹持在被支承部主体
72与主轴5的上下之间、边仅配置于被支承部主体72上的状态。即,
按压部主体77的旋转变得自由,操作者将链牙引导部4A改变为朝下
的状态或将链牙引导部4A改变为朝上的状态。
而且,缝制物9为隐形拉链91和布料95,在边引导链牙列93
边缝制的情况下如图14、图16所示,使链牙引导部4A的引导槽42a
朝向下方开口。在该情况下,引导槽42a的开口侧的第1按压面77c
成为按压部主体77的下表面,按压缝制物9。另外,在不引导链牙列
93而仅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如图20、图21所示,使链牙引导部4A
的引导槽42a朝向上方开口。在该情况下,与引导槽42a的开口侧为
相反侧的第2按压面77d(在基准状态下的上表面)成为按压部主体
77的下表面,按压缝制物9。无论哪一种情况,压脚7的按压缝制物
的面均为平面,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缝制。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
当地变更。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缝纫机压脚1为将作为压脚7的一
部分的链牙引导件4设为能够位移至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构成,并
将链牙引导件4设为能够相对于按压部3A沿左右方向移动,但并不
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以前后方向为轴心方向的轴部件而使链牙引
导件4相对于按压部3A能够旋转地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