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空调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送风机以及具备该离心送风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送风机使用离心送风机。在该离心送风机中,如果
由风扇马达驱动而叶轮旋转,从室内机的吸入口向室内机的壳体内吸入空气。被吸入
的空气被喇叭口的内周面导向叶轮的轮盖的空气吸入口。以下,将被喇叭口的内周面
导向空气吸入口的空气的流动称为主流。
该主流空气通过在轮毂与轮盖之间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而从叶轮向其外侧(从
叶轮的旋转轴离开的方向)喷出。从叶轮喷出的空气的大部分通过室内机的吹出口向
室内吹出。但是,从叶轮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室内机的壳体内通过轮盖的外周面与
壳体之间的空间向喇叭口环流。环流的空气通过喇叭口的外周面与轮盖的内周面之间
的间隙与主流汇合。以下,将如上所述地环流并通过喇叭口的外周面与轮盖的内周面
之间的间隙与主流汇合的空气的流动成为循环流(漏流)。
如上所述的循环流风速大。因此,如果通过所述间隙的循环流冲撞于叶片的前缘,
则噪音变大。此外,循环流的风速的变动大(风速的紊乱大),因此,在循环流附近
的叶片的表面产生的压力容易不稳定。叶片的表面的压力变动成为音源而导致噪音增
大。
尤其在伴随室内机的薄型化而被薄型化的离心送风机中,主流的流路变狭窄,而
主流的风量需要达到与没有被薄型化的室内机同等的风量。在此种被薄型化的离心送
风机中,循环流的量有增加的倾向,因此,相对于主流的循环流的比例变大。其结果,
对主流的循环流的影响变大。因此,重要的是抑制循环流的影响。
在专利文献1提出了减少循环流(漏流)来实现低噪音化的技术。专利文献1
的离心送风机的特征是具备被设置在轮毂与轮盖之间的多个主叶片和被设置在轮盖
的外周面的多个小叶片,主叶片的轮盖侧叶素的中弧线向压力面侧凹陷,或主叶片的
轮盖侧叶素的中弧线前缘侧倾斜于旋转方向。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基于小叶片的
升压效果,轮盖背面的区域与喇叭口流路的区域之间的压力差减少,因此,能够使循
环流的流量减少,在主叶片前缘轮盖侧的流速也降低。此外,专利文献1记载了通过
将主叶片的形状设定为如上所述的形状,能够使流动沿着主叶片。并且,在专利文献
1中记载了通过这些作用,能够实现低噪音化。
然而,以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的结构并不一定能使充分量的循环流减少,因
此,有时不能获得充分的噪音降低效果。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送风机的结构中,
由于附加小叶片而送风机的重量增加,而且也导致成本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98268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抑制重量增加以及成本增加,又能降低起因于循
环流的噪音的离心送风机。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包括:叶轮,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喇叭口,将空气导
向所述叶轮。所述叶轮具备:在径向上与所述喇叭口的端部之间隔开间隙而设置的轮
盖;和沿所述轮盖的周向排列且被安装于所述轮盖的多个叶片。
在通过所述叶片的前缘和后缘的叶片剖面上,假设中弧线与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
的圆弧的交点上的所述中弧线的切线和在所述交点上的所述圆弧的切线所成的角度
为叶片角度,所述叶片呈减小形状和恒定形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形状。所述减小形状
是在所述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所述前缘侧的部分,所述叶片角度随着所述交点在所述
中弧线上向所述后缘侧移动而减小的形状。所述恒定形状是在所述轮盖侧的所述叶片
剖面的所述前缘侧的部分,所述叶片角度即使所述交点在所述中弧线上向所述后缘侧
移动也恒定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叶轮、热交换器以及吹出口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所述离心送风机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主流和循环流的剖视图。
图5的(A)是所述叶轮的叶片的侧视图,(B)是(A)的VB-VB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的半径位置与叶片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剖视图,(B)是表示本实
施方式的跨距(span)中央的叶片剖面的剖视图,(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毂侧的
叶片剖面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使负压强的区域从前缘向后缘侧离开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喇叭口的端部与轮盖的距离、以及从轮盖与叶片的边界部起在离
开轮盖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区域的剖视图。
图10的(A)至(E)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至5的叶片的半径位置与叶
片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半径位置与叶片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坐标
图。
图12的(A)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剖视图,(B)是
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的剖视图,(C)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
风机的轮毂侧的叶片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51以及具备该离心
送风机的空调机的室内机31。
[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结构]
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31是天花板嵌入型的盒式室内机。
该室内机31具备被嵌入于设置在天花板35的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壳体33和被安装于
壳体33的下部的镶板47。镶板47的俯视时的形状比壳体33大一圈,在覆盖天花板的开
口的状态下露出于室内。镶板47具有被设置在其中央部的矩形形状的吸入口39和沿该
吸入口39的各边设置的细长的矩形形状的四个吹出口37。
室内机31在壳体33内具备离心送风机(涡轮风扇)51、风扇马达11、热交换器43、
接水盘45以及空气过滤器41等。离心送风机51包含叶轮23和喇叭口25。风扇马达11
被固定在壳体33的顶板的大致中央。风扇马达11的轴13沿上下方向延伸。
热交换器43呈厚度小的扁平的形状。热交换器43被配置成以从沿其下端部延伸设
置的盘状的接水盘45向上方立起的状态包围叶轮23的周围。接水盘45收容在热交换器
43产生的水滴。被收容的水通过图略的排水路径而被排出。
空气过滤器41具有覆盖喇叭口25的入口的大小,且在喇叭口25与吸入口39之间沿
吸入口39而被设置。空气过滤器41当从吸入口39吸入到壳体33内的空气通过空气过滤
器41时捕捉空气中的尘埃。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1被薄型化,伴随于此,离心送风机51的叶轮23也在旋转轴
A方向上被薄型化,因此,是容易发生起因于循环流C的噪音的结构。即,认为循环
流C的流量与间隙G的大小和压力差(室内机的压力损失)成比例。被薄型化的室内
机31中,间隙G的大小不变,但存在所述压力差变大的倾向。这是因为,想要在被薄
型化的室内机31中获得与未被薄型化的室内机31相同的风量,则风速增加而压力损失
增加。因此,在被薄型化的室内机31中,循环流C增加。
[离心送风机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叶轮23包含轮毂15、轮盖19以及多个叶片21。叶轮23以旋转轴
A为中心旋转。轮毂15被固定于风扇马达11的轴13的下端部。轮毂15呈俯视时以旋转
轴A为中心的圆形形状。
轮盖19被配置成在轴13的旋转轴A方向的正面侧F与轮毂15相向。轮盖19具有以
旋转轴A为中心呈圆形开口的空气吸入口19a。轮盖19的外径随着朝向旋转轴A方向的
背面侧R而变大。
如图1所示,喇叭口25被配置成在旋转轴A方向的正面侧F与轮盖19相向。喇叭口
25具有在旋转轴A方向贯穿的开口25a(吸入口25a)。喇叭口25的背面侧R的一部分在
与轮盖19的空气吸入口19a的周缘部19e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从空气吸入口
19a插入于轮盖19内。据此,喇叭口25能够将通过开口25a朝向背面侧R被吸入的空气
导向轮盖19的空气吸入口19a。
如图3所示,多个叶片21在轮毂15与轮盖19之间排列在旋转轴A的周围。各叶片
21是相对于轮毂15的径向朝向旋转方向DR的相反方向(向后)倾斜的朝后叶片。本
实施方式的各叶片21呈在轮毂15与轮盖19之间扭曲并沿旋转轴A方向延伸的三维形
状。此外,各叶片21也可以不具有如上所述的扭曲。如图3及图4所示,在各叶片21
的后缘62设有多个凹凸72,但是这些凹凸72也可以省略。
如图3、图4及图5(A)、(B)所示,各叶片21具有在叶轮23朝向径向内侧的负压
面21A(叶片内表面21A)、朝向径向外侧的正压面21B(叶片外表面21B)、作为叶轮
23旋转时的前侧的缘的前缘61以及作为后侧的缘的后缘62。此外,各叶片21的正面侧
F的端缘21F接合于轮盖19的内表面。各叶片21的背面侧R的端缘21R接合于轮毂15的
内表面。
如图4及图5(A)所示,叶片21的前缘61具有正面侧区域61F和背面侧区域61R。
此外,前缘61具有正面侧F的一端部61a、背面侧R的另一端部61c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
的弯曲部61b。正面侧区域61F是从一端部61a至弯曲部61b为止的区域,背面侧区域
61R是从另一端部61c至弯曲部61b为止的区域。前缘61的一端部61a连接于端缘21F的
端部。前缘61的另一端部61c连接于端缘21R的端部。前缘61在弯曲部61b呈弯曲的形
状。正面侧区域61F相对于旋转轴A的倾斜角度大于背面侧区域61R相对于旋转轴A的
倾斜角度。正面侧区域61F随着从弯曲部61b朝向一端部61a在从旋转轴A离开的方向
上相对于旋转轴A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叶片21具有相同的形状。即,各叶片21为了降低起因于
循环流C的噪音而具有后述的叶片角度β的特征。此外,在离心送风机51中,并不必
需所有的叶片21具有叶片角度β的特征,所有的叶片21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具有叶片角
度β的特征也可。但是,在进一步提高噪音降低效果的观点上,优选所有的叶片21在
轮盖19侧具有后述的叶片角度β的特征。
[空气的流动]
图4是用于说明主流和循环流的剖视图。如果风扇马达11驱动而叶轮23旋转,从
室内机31的吸入口39向室内机31的壳体33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由喇叭口25的内
周面导向叶轮23的轮盖19的空气吸入口19a。被喇叭口25的内周面导向空气吸入口19a
的主流M的空气通过沿周向排列在轮毂15与轮盖19之间的多个叶片21从叶轮23向其
外侧(从旋转轴A离开的方向)喷出。从叶轮23喷出的空气的大部分通过室内机31的
吹出口37被吹向室内。
从叶轮23喷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室内机31的壳体33内通过轮盖19的外周面与壳
体33之间的空间而朝向喇叭口25环流,成为通过喇叭口25的外周面与轮盖19的内周面
之间的间隙G的循环流C(漏流C)。该循环流C通过间隙G后与主流M汇合。
[叶片形状]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21的半径位置r与叶片角度β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本
实施方式的跨距中央(旋转轴A方向的叶片高度的中央)的叶片剖面S2的剖视图,图
7(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毂侧的叶片剖面S3的剖视图。图6中的坐标图的横轴表
示以旋转轴A为中心的圆弧的半径位置r,横轴的原点O侧是叶片21的前缘61侧,从横
轴的原点O离开的一侧是叶片21的后缘62侧。以旋转轴A为中心的圆弧例如在图7(A)
至(C)中用两点划线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叶片21的前缘61和后缘62的叶片剖面上,假设中弧线
CL与以旋转轴A为中心的圆弧的交点P上的中弧线CL的切线L1和在交点P上的圆弧的
切线L2所成的角度为叶片角度β。中弧线CL在图7(A)至(C)中分别用虚线表示。
图6中表示轮盖19侧的叶片角度β的虚线表示在图7(A)所示的轮盖19侧的叶片
剖面S1中,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61移动至后缘62时的叶片角度β的变化。此外,
在图7(A)所示的剖视图中,作为交点P图示了交点P1至P5,但图6所示的虚线不仅
绘出在交点P1至P5的叶片角度β,而且还绘出多个交点P的叶片角度β。
另外,图7(A)所示的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是图9所示的轮盖19与叶片21的边
界部B1(轮盖19与叶片21的接合部B1)的叶片剖面,具体而言,是轮盖19的内周面
与叶片21的正面侧F的端缘21F的边界部B1的叶片剖面。图7(A)所示的叶片剖面S1
是将沿轮盖19的内周面弯曲的边界部B1的叶片剖面在旋转轴A的方向上投影到垂直
于旋转轴A的平面上的图。
此外,图7(C)所示的轮毂15侧的叶片剖面S3是图9所示的轮毂15与叶片21的边
界部B2(轮毂15与叶片21的接合部B2)的叶片剖面,具体而言,是轮毂15的内表面
与叶片21的背面侧R的端缘21R的边界部B2的叶片剖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1的
背面侧R的端缘21R和其被接合的轮毂15的内表面是垂直于旋转轴A的平面。另外,在
叶片21的背面侧R的端缘21R弯曲的情况下,将沿端缘21R弯曲的边界部B2的叶片剖
面在旋转轴A的方向上投影到垂直于旋转轴A的平面上,从而能够获得图7(C)所示
的叶片剖面S3。
另外,图7(B)所示的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S2是旋转轴A方向的叶片高度中央的
叶片剖面,具体而言,例如是通过叶片21的后缘62的叶片高度的中央且用垂直于旋转
轴A的平面剖切叶片21时的叶片剖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A)所示,将在叶片剖面S1中与中弧线CL
的长度的中间点(中央)相比位于前缘61侧的区域称为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
PL,将在叶片剖面S1中与中弧线CL的长度的中间点(中央)相比位于后缘62侧的区
域称为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PT。
如图6中用虚线所示,叶片21呈如下的减小形状: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
缘61侧的部分PL,叶片角度β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而减小。
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PL呈如上所述的所述减小形
状,从而在叶片21的负压面21A能够使轮盖19侧的负压强的区域从前缘移动到后缘
侧。
图8是用于说明使负压强的区域N从前缘向后缘侧离开的剖视图。在图8中,画在
负压面21A的实线圈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负压强的区域N,画在负压面21A的虚线圈是
后述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中的负压强的区域N。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
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PL,如上所述地呈所述减小形状,
据此,能够在叶片21的负压面21A使负压强的区域N与以往相比从前缘61向后缘62侧
离开。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弱吸引循环流C的力。其结果,循环流C的流
量减少,因此,起因于循环流C的噪音(主流与循环流C的干扰声)降低。
另外,叶片21的负压面21A中负压强的区域N例示了与负压最强的区域一致的情
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负压面21A中负压强的区域N向后缘62侧
移动即可,因此,也可以例如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存在与负压强的区域N相比负压进
一步强的另外的区域。
此外,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上呈叶片角度β
从前缘61至后缘62持续减小的形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叶片21的叶片角度β
持续减小的形状,因此,例如与叶片角度β在后缘62侧的部分增加的情况相比,在负
压面气流容易追随至后缘62。据此,能够抑制在后缘62附近发生气流的剥离。
另外,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
PL,设有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61向后缘62侧移动而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
变小的区域。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PL,表示叶片
角度β的虚线包含向左下方凸出的曲线的部分。即,前缘61侧的部分PL中的前半区域
(靠近原点O侧的区域)的向右下方倾斜的倾斜度大于前缘61侧的部分PL中的后半区
域(远离原点O一侧的区域)的向右下方倾斜的倾斜度。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叶片21
中,前缘61侧的部分PL中,使更靠近前缘61的区域的叶片角度β的减小的倾斜度比较
大,另一方面,在前缘61侧的部分PL设有随着朝向后缘62侧叶片角度β的减小的倾斜
度变小的区域。即,在更靠近前缘61的区域使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局部变大,从而
能够提高使负压强的区域从前缘61向后缘62侧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随着
朝向后缘62侧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变得和缓的区域,从而抑制在负压面轮盖19侧的
翼负荷极端变小。据此,在负压面,轮盖19侧的翼负荷维持在某种程度的大小。
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PL的大
致整个区域,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61向后缘62侧移动,叶片角度β的减小
程度变小。但是,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变小的区域也可以不设置在前缘61侧的部分
PL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只设置在前缘61侧的部分PL的一部分区域。
例如,在后述的图10(B)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前缘61侧的部分PL中叶片角度β
的减小程度变小的区域并不设置在前缘61侧的部分PL的整个区域,而是设置在前缘
61侧的部分PL的前半区域,没有设置在前缘61侧的部分PL中的后半区域。在前缘61
侧的部分PL中的后半区域,叶片角度β即使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也不
变小而恒定。
此外,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
PT,设有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变大的区域。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PT,表示叶片角度β的虚线
是向右上方凸出的曲线。即,后缘62侧的部分PT中的后半区域(远离原点O侧的区域)
的向右下倾斜的倾斜度大于后缘62侧的部分PT中的前半区域(靠近原点O一侧的区
域)的向右下倾斜的倾斜度。由此,通过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设置叶片角度β的减小
程度变大的区域,从而后缘62侧的部分PT气流更容易追随负压面,因此,在后缘62
侧的部分PT气流的剥离更难以发生。
在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PT的大
致整个区域,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变大。
但是,叶片角度β的减小程度变大的区域可以不设置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的整个区
域,也可以只设置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的一部分区域。
例如,在后述的图10(B)所示的变形例2中,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叶片角度β
的减小程度变大的区域并不设置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的整个区域,而是设置在后缘
62侧的部分PT中的后半区域,没有设置在后缘62侧的部分PT中的前半区域。在后缘
62侧的部分PT中的前半区域,叶片角度β即使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也
不变小而恒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7(A)所示的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也可以并不一
定为轮盖19与叶片21的边界部B1的叶片剖面。叶片剖面S1为叶片21中的轮盖19侧的
叶片剖面即可。在此,叶片21中的轮盖19侧例如可设为如下的范围。即,如图9所示,
叶片21中的轮盖19侧也可为从轮盖19与叶片21的边界部B1起在离开轮盖19的方向上
具有规定的宽度W的区域B3。规定的宽度W为与喇叭口25的端部25e和轮盖19之间的
距离D相同的大小。并且,可在区域B3的范围内选择通过前缘61和后缘62并沿轮盖19
与叶片21的边界部B1的叶片剖面,并将所选择的叶片剖面沿旋转轴A的方向投影到垂
直于旋转轴A的平面上的剖面设为叶片剖面S1。
通过在此种叶片21的轮盖19侧赋予如上所述的叶片角度β的特征,从而能够有效
地减弱吸引循环流C的力。具体而言则如下所述。刚通过喇叭口25的外周面与轮盖19
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G后的循环流C的宽度与喇叭口25的端部25e和轮盖19的内周面
之间的距离D大致相同。该循环流C通过间隙G后不久就会到达叶片21。因此,循环流
C影响叶片21的区域与循环流C的所述宽度相关联。因此,在具有与喇叭口25的端部
25e和轮盖19之间的距离D相同的大小的规定的宽度W的区域B3赋予如上所述的叶片
角度β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减弱吸引循环流C的力。
此外,即使在区域B3内选择沿边界部B1的任意叶片剖面的情况下,也优选将所
选择的叶片剖面沿旋转轴A的方向投影到垂直于旋转轴A的平面上的叶片剖面S1具有
如上所述的叶片角度β的特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中表示轮毂15侧的叶片角度β的实线表示在图7(C)
所示的轮毂15侧的叶片剖面S3,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61移动至后缘62时的叶片
角度β的变化。如图6所示,轮毂15侧的叶片角度β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线(曲线),随着
从前缘61朝向后缘62而变大,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中表示跨距中央的叶片角度β的一点划线表示在图7
(B)所示的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S2,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61移动至后缘62时
的叶片角度β的变化。如图6所示,跨距中央的叶片角度β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线(曲线),
随着从前缘61朝向后缘62而变大,但并不限定于此。
接下来,简单说明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121的特征。图11是表示以往的离心
送风机的叶片121的半径位置r与叶片角度β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2(A)是表示以
往的离心送风机的轮盖侧的叶片剖面S11的剖视图,图12(B)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
风机的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S12的剖视图,图12(C)是表示以往的离心送风机的轮
毂侧的叶片剖面S13的剖视图。
图11中表示轮盖侧的叶片角度β的虚线表示在图12(A)所示的轮盖侧的叶片剖
面S11,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161移动至后缘162时的叶片角度β的变化。图11中
表示跨距中央的叶片角度β的一点划线表示在图12(B)所示的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
S12,交点P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161移动至后缘162时的叶片角度β的变化。图11中表
示轮毂侧的叶片角度β的实线表示在图12(C)所示的轮毂侧的叶片剖面S13,交点P
在中弧线CL上从前缘161移动至后缘162时的叶片角度β的变化。叶片剖面S11至S13是
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叶片剖面S1至S3相同的位置的叶片剖面。
在图11所示的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叶片121中的轮盖侧的叶片剖面S11、跨距中
央的叶片剖面S12以及轮毂侧的叶片剖面的任意一个中,叶片角度β均为向右上方倾斜
的线(曲线),随着从前缘161朝向后缘162而变大。因此,在以往的离心送风机中,
在叶片121的负压面21A,负压强的区域N位于靠近前缘161的位置,因此,循环流与
本实施方式相比被较大的力吸引,其结果,循环流的流量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变多,起
因于循环流的噪音变大。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
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
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呈从前缘61至后
缘62叶片角度β持续减小的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叶片21也可以呈例如图10
(A)至图10(E)所示的变形例1至5的形状。另外,在图10(A)至图10(E)中,
只图示了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叶片角度β,省略了跨距中央的叶片剖面S2的叶片
角度β以及轮毂15侧的叶片剖面S3的叶片角度β。
图10(A)所示的变形例1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
PL,呈叶片角度β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而减小的减小形状,在轮
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PT呈叶片角度β增加的增加形状。
图10(B)所示的变形例2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
PL,呈组合了所述减小形状和恒定形状的形状。在所述恒定形状的区域,在轮盖19
侧的叶片剖面S1的前缘61侧的部分PL,叶片角度β即使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
侧移动也恒定。并且,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PT,恒定形状和
减小形状依次朝向后缘62侧排列。
图10(C)至(D)的变形例3至5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中的前缘61
侧的部分PL,呈叶片角度β即使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也恒定的恒定形
状。
图10(C)所示的变形例3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
PT,具有叶片角度β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而减小的区域。
图10(D)所示的变形例4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
PT,具有叶片角度β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而增加的区域。
图10(E)所示的变形例5的叶片21在轮盖19侧的叶片剖面S1的后缘62侧的部分
PT,具有随着交点P在中弧线CL上向后缘62侧移动而叶片角度β减小的区域和叶片角
度β增加的区域。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所有的叶片21呈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但并不限
定于此,也可以为多个叶片21中的至少一个叶片21呈所述减小形状、所述恒定形状或
组合它们的形状。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离心送风机51适用于天花板嵌入型的室内机的
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也可以适用于悬吊型的室内机、空气处
理组件、顶置式等高处设置型的室内机、落地式室内机等其它类型的室内机。
另外,概括上述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所述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包括:叶轮,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喇叭口,将
空气导向所述叶轮。所述叶轮具备:在径向上与所述喇叭口的端部之间隔开间隙而设
置的轮盖;和沿所述轮盖的周向排列且被安装于所述轮盖的多个叶片。
在通过所述叶片的前缘和后缘的叶片剖面上,假设中弧线与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
的圆弧的交点上的所述中弧线的切线和在所述交点上的所述圆弧的切线所成的角度
为叶片角度,所述叶片呈减小形状和恒定形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形状,其中,所述减
小形状是在所述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所述前缘侧的部分,所述叶片角度随着所述交点
在所述中弧线上向所述后缘侧移动而减小的形状,所述恒定形状是在所述轮盖侧的所
述叶片剖面的所述前缘侧的部分,所述叶片角度即使所述交点在所述中弧线上向所述
后缘侧移动也恒定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叶片在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前缘侧的部分呈所述减小形状以及所述
恒定形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形状。规定叶片角度的要素的中弧线是在叶片剖面连接距
正压面和负压面相等的距离的位置的线。叶片在轮盖侧的叶片剖面的前缘侧的部分呈
如上所述的所述减小形状以及所述恒定形状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形状,从而在叶片的负
压面能够减弱轮盖侧且前缘侧的部分的翼负荷。据此,能够在叶片的负压面使负压强
的区域从前缘向后缘侧离开,因此,能够减弱吸引循环流(漏流)的力。其结果,循
环流的流量减少,所以能够降低起因于循环流的噪音(主流和循环流的干扰声)。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像以往那样附加小叶片,也能降低起因于循环
流的噪音,因此,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以及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叶片剖面的前缘侧的部分是中弧线的中间点的前缘侧,
叶片剖面的后缘侧的部分是中弧线的中间点的后缘侧。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所述叶片也可以在所述轮盖侧的所述叶片剖面的所述前缘
侧的部分呈组合所述减小形状和所述恒定形状的形状。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优选:所述叶片在所述轮盖侧的所述叶片剖面上呈所述叶
片角度从所述前缘至所述后缘持续减小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由于呈叶片的所述叶片角度持续减小的形状,因此,与例如在后缘
侧的部分叶片角度增加的情况相比,在负压面气流容易追随至后缘。据此,在后缘附
近能够抑制发生气流的剥离的情况。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优选:在所述轮盖侧的所述叶片剖面的所述前缘侧的部分,
设有所述叶片角度的减小程度随着所述交点在所述中弧线上从所述前缘向所述后缘
侧移动而变小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使前缘侧的部分中更靠近前缘的区域的叶片角度的减小的倾斜度比
较大,而在前缘侧的部分设有随着朝向后缘侧叶片角度的减小的倾斜度变小的部分。
即,在更靠近前缘的区域使叶片角度的减小程度局部大,从而能够提高使负压强的区
域从前缘向后缘侧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设置随着朝向后缘侧叶片角度的减小
程度和缓的部分,从而在负压面抑制轮盖侧的翼负荷极端小。据此,在负压面,轮盖
侧的翼负荷维持为某种程度的大小。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优选:在所述轮盖侧的所述叶片剖面的所述后缘侧的部分,
设有所述叶片角度的减小程度随着所述交点在所述中弧线上向所述后缘侧移动而变
大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在后缘侧的部分叶片角度的减小程度变大,从而在后缘侧的部分气
流更容易追随负压面,因此,在后缘侧的部分更难以发生气流的剥离。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能够将所述叶片的所述轮盖侧例例如设为如下的范围。即,
也可以为:所述叶片中的所述轮盖侧是指,从所述轮盖与所述叶片的边界部起在离开
所述轮盖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区域,所述规定的宽度等于所述喇叭口的端部与
所述轮盖之间的距离。
在此种轮盖侧赋予如上所述的叶片角度的特征,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弱吸引循环流
的力。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刚通过喇叭口的外周面与轮盖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后的循
环流的宽度与喇叭口的端部和轮盖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该循环流通过所述
间隙后不久就会到达叶片。因此,循环流影响叶片的区域与循环流的所述宽度相关联。
因此,在具有与喇叭口的端部和所述轮盖之间的距离相同的大小的规定的宽度的区域
赋予如上所述的叶片角度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减弱吸引循环流的力。
在所述离心送风机中,优选:所述多个叶片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该结构中,由于所有的叶片在轮盖侧具有如上所述的叶片角度的特征,因此,
在各叶片能够有效地减弱吸引循环流的力。
所述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由于具备所述离心送风机,因此能够降低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