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储存用袋.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570972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74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021626.3

申请日:

2008.07.23

公开号:

CN101687574A

公开日:

2010.03.3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33/38申请日:20080723|||公开

IPC分类号:

B65D33/38; B65D33/02

主分类号:

B65D33/38

申请人:

世界水袋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俊夫; 中村恒夫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7.10.24 JP 276821/200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储存用袋。该流体储存用袋即使在被反复施加较强的外力这样的特殊状况下使用,也完全不用担心漏水或破裂。本发明的流体储存用袋(A)包括:袋主体(10),其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10a、10b)构成,整周上除了一处部位外都被密封;注入排出筒(30),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一处部位,另一端向袋主体的外方延伸;所述注入排出筒(30)的注入排出口的闭塞部件(28);加强用带(40),其粘贴于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所述袋主体连接侧基部(14)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整周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流体储存用袋,其特征在于,包括:
袋主体,其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构成,整周上除了一处部位外都被密封;
注入排出筒,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一处部位,另一端向袋主体的外方延伸;
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注入排出口的闭塞部件;
加强用带,其粘贴于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所述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整周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储存用袋,其特征在于,
注入排出筒是粘接两片薄片的两侧部而形成的,加强用带在注入排出筒的两侧粘接部处以至少架在形成注入排出筒的两片薄片之间的方式被粘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储存用袋,其特征在于,
注入排出筒的两侧粘接部与加强用带之间存在空隙。

4.
  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储存用袋,其特征在于,
注入排出筒的内表面侧与作为加强用带的粘接面的外表面侧是相同材质的熔融压接性塑料材料,作为加强用带的非粘接面的内表面侧的塑料材料的熔点高于加强用带的外表面侧的塑料材料的熔点。

说明书

流体储存用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袋,尤其涉及适于储存和/或搬送液体、粉末体、颗粒体、凝胶状物、膏状物等流体的流体储存用袋。
背景技术
本发明人在本发明之前出于保存饮料水等目的,开发了一种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的袋,该袋包括袋主体、扁平筒状的注入排出筒以及兜部,其中,所述袋主体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构成,其整周除了一处部位外都被密封,所述注入排出筒的一端与所述一处部位相连接,其另一端向袋主体的外方延伸,所述兜部配置在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所述袋主体附近的基部的前表面侧,并且本发明人还发明了能够通过使所述注入排出筒沿其轴线方向上折叠而收纳于兜部来使注入排出筒的开口部闭塞的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15445号
当在上述那样的袋中储存流体并闭塞注入排出筒的开口部的情况下,在通常的保管和搬送中的使用状况下,完全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当对该袋施加由落下、过度的按压等产生的较强的外力时,如图13所示那样,会在注入排出筒的袋侧基部产生欲使注入排出筒膨胀的内压力(用细箭头表示)。该内压力集中于构成注入排出筒的两片薄片的粘接部而成为使粘接部剥开的方向的力(用白色空心粗箭头表示)。并且,当反复施加外力时,所述粘接部逐渐被剥开,根据情况有可能使粘接部剥离而发生漏水。实际上,当施加能破坏以往的袋的程度的强度的按压力时,注入排出筒的袋侧基部的粘接部会剥离而发生漏水,但不会从注入排出筒的袋侧基部以外的部位漏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反复施加上述那样的强度的外力这种特殊的使用状况下,也完全不用担心漏水、破裂的流体储存用袋。
本发明的流体储存用袋的特征在于,其包括:袋主体,其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构成,在整周上除了一处部位外都被密封;注入排出筒,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一处部位,另一端向袋主体的外方延伸;闭塞部件,其是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注入排出口的闭塞部件;以及加强用带,其粘贴于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所述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整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加强用带能实现防止所述注入排出筒的所述袋主体连接侧基部发生破损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如下结构:注入排出筒是粘接两片薄片的两侧部而形成的,加强用带在注入排出筒的两侧粘接部以至少架在形成注入排出筒的两片薄片之间的方式粘贴。
而且,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如下结构:在注入排出筒的两侧粘接部与加强用带之间存在空隙。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是如下结构:注入排出筒的内表面侧与作为加强用带的粘接面的外表面侧是相同材质的熔融压接性塑料材料,作为加强用带的非粘接面的内表面侧是熔点比加强用带的外表面侧的熔点高的塑料材料。
本发明的流体储存用袋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使在被反复施加较强的外力这样的特殊的状况下使用,也完全不用担心漏水、破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上半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下半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粘贴在流体储存用袋的注入排出筒的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内周面上的加强用带施加压力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中储存有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1中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主视图。
图9是图8中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图8中的注入排出筒拉伸并挤紧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中储存水而构成背囊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对以往例的注入排出筒的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内周面施加压力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A...袋
10...袋主体
10a...构成袋主体的正面侧的薄片
10b...构成袋主体的背面侧的薄片
10c...面接合件的阳构件
12a...上部熔接部
12b...左侧熔接部
12c...右侧熔接部
12d...底部熔接部
12e...底部熔接部
14...流体流通部位(注入排出筒的袋主体连接侧的基部)
15...底部
15a...背带通过用孔
16...折叠部
16a...折回片
16b...熔接部
17...折叠部
17a...折回片
17b...熔接部
18...顶部
18a...角部
20...延长部
20a...延长部的上端
20b...延长部的左侧部
20c...延长部的右侧部
22...非熔接部位
24...手提用孔
26...兜部
28...盖
28a...盖的自由端
28c...面接合件的阴构件
28d...形成在面接合件的阴构件上的孔
28e...孔的圆形口
28f...孔的圆形口
28g...孔的切口
30...注入排出筒
30’...注入排出筒的折叠体
30a...构成注入排出筒的正面侧的薄片
30b...构成注入排出筒的背面侧的薄片
32a...注入排出筒的开放上端
32b...注入排出筒的开放下端
32c...注入排出筒的左侧熔接部
32d...注入排出筒的右侧熔接部
40...加强用带
p...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适当的实施例。
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上半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下半部分的主视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对粘贴在注入排出筒的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内周面上的加强用带施加压力的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中储存有水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图1中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图1中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主视图。图9是图8中的IX-IX线剖视图。图10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的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剖视图。图11是表示在图8中将注入排出筒拉伸并挤紧后的状态的下半部分省略主视图。图12是表示在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中储存水而构成背囊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A是本实施例的流体储存用袋(以下简称为“袋”),该袋A包括袋主体10和一个注入排出筒30。如各图所示那样,袋主体10是通过将由塑料膜等构成的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10a、10b在薄片10a、10b的四周进行熔接而形成的。即,熔接部包括上部熔接部12a、左侧熔接部12b、右侧熔接部12c、底部熔接部12d、12e,熔接部都是呈线状进行熔接。另外,袋主体10是指位于上部熔接部12a之下的部位的部分。并且,在该上部熔接部12a中,虽然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被熔接着,但在上部熔接部12a的线上,在比图1中的中央部稍稍靠左的流体流通部位14中,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没有被熔接。
注入排出筒30是由相同的塑料膜形成的扁平筒状体,进行容纳物的注入和排出。其下端32b位于比所述的上部熔接部12a、即流体流通部位14稍稍靠下方的位置。构成该注入排出筒30的正面和背面的薄片30a、30b在薄片30a、30b的两侧部32c、32d彼此熔接,薄片30a、30b的上端32a和下端32b开口。并且,该注入排出筒30相对于袋主体10如下那样地安装。即,在流体流通部位14中,注入排出筒30的图1中的前表面侧(正面侧)的薄片30a的外表面与构成袋主体10的前表面侧(正面侧)的薄片10a的内表面相熔接。另外,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背面侧(反面侧)的薄片30b的外表面与构成袋主体10的背面侧(反面侧)的薄片10b的内表面相熔接。这样,注入排出筒30被熔接固定于袋主体10,并且,袋主体10仅在位于注入排出筒30的下方的流体流通部位14通过注入排出筒30与外部连通,袋主体10在其余的部位全部被密封。
如图3所示,该注入排出筒30在通过熔接固定而与袋主体10连接的一侧的基部、即所述流体流通部位14的内周面上熔接固定有加强用带40。并且,加强用带40在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两片薄片30a、30b的两侧部32c、32d的粘接部,以架在形成注入排出筒30的两片薄片30a、30b之间的方式被熔接固定。并且,以在注入排出筒30的两侧部32c、32d的粘接部与加强用带40之间存在空隙p的方式粘接有加强用带40。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加强用带40能防止所述注入排出筒30的流体流通部位14的破损。即,在上述袋A中如图5和图10所示那样储存流体、使开口的注入排出筒30的上端32a闭塞的情况下,当对该袋施加由落下、按压等产生的较强的外力时,如图4所示那样,在注入排出筒30的流体流通部位14施加有欲使注入排出筒30膨胀的内压力(用细箭头表示)。但是,该内压力成为使加强用带40拉伸的方向的力(用白色空心粗箭头表示),相对于该拉伸力的加强用带40的强度能抑制由所述内压力导致的使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两片薄片30a、30b的粘接部剥开的方向的力。并且,即使加强用带40稍稍拉伸,因存在空隙p而使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薄片30a、30b追随该拉伸,所以即使加强用带40被拉伸到拉碎的程度,只要不在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两片薄片30a、30b的粘接部施加剥开两薄片30a、30b的粘接的力,就不会发生注入排出筒30的流体流通部位14破损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注入排出筒30的内周面,除了一部分之外在其周围都粘贴有加强用带40,但也可以在整周上都进行粘贴,另外也可以仅在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两片薄片30a、30b的两处粘接部32c、32d以架在两粘接部32c、32d之间的方式进行粘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用带40是宽度比较细的带,但使用宽度较宽的带时,加强面积会变大,因此具有提高耐久性的效果。
另外,加强用带40的作为粘接面的外表面侧,使用与注入排出筒30的内表面侧相同材质的熔融压接性塑料材料、例如聚乙烯,在加强用带40的作为非粘接面的内表面侧,层叠了熔点比加强用带40的外表面侧的熔点高的塑料材料、例如尼龙。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形成上部熔接部12a时,同时进行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与注入排出筒30的热熔接、以及注入排出筒30与加强用带40的热熔接,因此具有提高作业性的优点。
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向上部的熔接部12a上方延伸而形成延长部20。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在该延长部的上端20a和左右两侧部20b、20c被熔接。但是,如图1和作为其剖视图的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上端的熔接部20a,在图1中的左侧的部位22,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未被熔接。该非熔接部位22位于与所述上部熔接部12a的流体流通部位14在轴线方向上对齐的位置。并且,扁平筒状体的注入排出筒30通过该非熔接部位22。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非熔接部位22,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与注入排出筒30没有熔接。另外,附图标记24是设在延长部的手提用的孔,能够将手指插入该手提用的孔24来用手提起袋A。
并且,如图6所示,前表面侧的薄片10a与注入排出筒30之间的空间部形成用于以折叠的状态收容注入排出筒30的兜部26。在背面侧的薄片10b的所述部位22,熔接有用于闭塞该兜部26的盖28。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将液体等注入袋主体10的内部之后,如图8和图9所示,使注入排出筒30沿其轴线方向折叠,从而收纳于兜部26的内部。另外,在盖28的前端设有面接合件的阴构件28c,在盖28折回到袋主体10侧时与阴构件28c对应的位置上安装有阳构件10c。并且,为了使盖28覆盖收纳于兜部26的注入排出筒30的折叠体30’,将盖28的自由端28a折回到比构成袋主体10的前表面侧的正面薄片10a更靠近前面侧,使配置在自由端28a上的面接合件的阴构件28c与、配置在构成袋主体10的前表面侧的正面薄片10a上的面接合件的阳构件10c接合,由此利用盖28来闭塞兜部26(图10)。当这样利用盖28来闭塞兜部26时,能保持折叠体30’的折叠状态。因此,即使储存在袋内部的液体等欲向外部漏出,液体等也无法通过这样保持折叠状态的注入排出筒30。另外,在图9和图10中,为了简化而分别用一条线表示构成注入排出筒30的正面和背面的薄片30a、30b,没有示出厚度。另外,将折叠体30’的角部表示为圆弧状,但实际上是呈折线状弯曲,能够利用弯曲部的角部切断液体等的通过。并且,在将注入排出筒30折叠到兜部26的内部的状态下闭塞盖28时,这些阴阳构件28c、10c成为保持盖的闭塞状态的部件。
另外,如图8所示,所述阴构件28c上形成有孔28d。该孔28d由位于上下的圆形口28e、28f和连接圆形口28e、28f两者的线状的切口28g构成。并且,在将注入排出筒30拉伸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地将注入排出筒30插入该孔28d。由此,注入排出筒30被孔28d挤紧。该孔28d在上下具有圆形口28e、28f,从而其扩张较容易,所以容易插入注入排出筒30。并且,两个圆形口28e、28f间具有线状的切口28g,从而使插入的注入排出筒30在该切口28g的部位受到较强地压迫,能够获得有效的挤紧状态。
接着,根据图2说明袋主体10的底部15。该底部15被折叠为角撑板(gusset)状。即,正面和背面的薄片10a、10b在底部15处向彼此相对的表面侧折回。折回片16a、17a在顶部18处连续。这样,形成正面和背面的两片折叠重合部16、17。任一折叠重合部16、17上都形成有倾斜方向的熔接部16b、17b,袋内的液体被该熔接部16b、17b阻断而不会到达底部的角部18a。由于具有这样的底部构造,所以在内部储存有水等的情况下,底部15展宽,成为图5的立体图所示那样的形态。在本实施例中,示出袋主体10是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10a、10b形成的扁平的袋、且在底部15具有内衬,但在底部没有内衬、相反在袋主体的侧部具有裆部的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图12示出使本实施例的袋A构成能够如背囊那样进行背负的形式。即为如下形式:在袋底部15的左右两侧的角部18a设有孔15a,在设置在延长部20上的手提用的孔24与底部15的四个孔15a之间穿过背带B,可以利用该背带B来背负袋A。
实验例
发明人按如下方式制作上述实施例所示的本发明产品和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产品,并进行了关于强度的比较试验。
本发明产品的构成:作为试样制作三个由0.15mm厚的以尼龙、聚乙烯为主体的多层膜形成的、尺寸为长宽340mm、容纳量约为6立升、且具有加强用带的袋,分别称为本发明产品A、本发明产品B、本发明产品C。
以往产品的构成:作为试样制作三个由0.15mm厚的以尼龙、聚乙烯为主体的多层膜形成的、尺寸为长宽340mm、容纳量约为6立升、且不具有加强用带的袋,分别称为以往产品A、以往产品B、以往产品C。
试验方法
向袋内注入6立升的水,用盖闭塞注入排出筒,放平地放置在水平的台上,通过覆盖放平的袋的整个上表面的加压板来以50mm/min的速度施加压缩载荷,测量直到袋破损为止的最大载荷值。其测量结果示于表1。
[表1]

 试样  最大载荷  值(Kgf) 试样  最大载荷  值(Kgf)  相对于以往产品的最大载荷值的  最大值168Kgf的强度提高率 以往产品A  158 本发明产品A  380  2.26倍 以往产品B  163 本发明产品B  337  2.01倍 以往产品C  168 本发明产品C  296  1.76倍

试验结果
在上述测量中,任意一个袋都在作为本发明的课题的袋的注入排出筒的袋主体连接侧基部的位置发生了破损。并且,从上述测量结果发现:以往产品也具有能够耐受人的体重的2倍以上的载荷的足够的强度。并且,还发现:即使是对以往产品的最大载荷值的最大值与本发明产品的最大载荷值的最小值进行比较,本发明产品的最大载荷值的最小值也是以往产品的最大载荷值的最大值的1.76倍,本发明产品的强度显著提高。

流体储存用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流体储存用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流体储存用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体储存用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体储存用袋.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储存用袋。该流体储存用袋即使在被反复施加较强的外力这样的特殊状况下使用,也完全不用担心漏水或破裂。本发明的流体储存用袋(A)包括:袋主体(10),其由正面和背面的两片薄片(10a、10b)构成,整周上除了一处部位外都被密封;注入排出筒(30),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一处部位,另一端向袋主体的外方延伸;所述注入排出筒(30)的注入排出口的闭塞部件(28);加强用带(40),其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