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7013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8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14343.4

申请日:

2007.06.29

公开号:

CN102353183A

公开日:

2012.02.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39/02申请日:20070629|||公开

IPC分类号:

F25B39/02; F28F1/32; F24F13/22; B21D53/04

主分类号:

F25B39/02

申请人: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北泽昌昭; 土井隆司; 山下哲也; 长冈伸二; 大上功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2006.07.18 JP 2006-195115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下游侧飞散的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上方翅片(40)倾斜成:该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且位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F)侧的角度大于等于下方翅片(3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并且上方翅片(40)与下方翅片(30)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进而,该上方翅片(40)具有弯曲的弯曲部(R),该弯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3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下游侧的上端的边界部分附近。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交换器 (10), 所述热交换器 (10) 与流动到所述热交换器 (10) 的空气进行热 交换,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 (10) 具有 : 下方翅片 (30) ; 以及 上方翅片 (40), 所述上方翅片 (40) 相对于所述下方翅片 (30) 朝空气流动方向 (F) 的 下游侧倾斜, 并且该上方翅片 (40) 的下端部与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 所述上方翅片 (40) 具有弯曲的弯曲部 (R), 该弯曲部设置在与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位 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端部交界的边界部分附近, 所述上方翅片 (40) 具有多个导水部 (S), 所述导水部 (S) 沿着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 向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面上延伸, 所述导水部 (S) 不位于所述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所述上方翅片 (40) 具有 : 沿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 的下游侧的上方第一边 ; 和构成所述上方翅片的下侧的上方第二边, 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 (R) 设置在所述上方第一边和所述上方第二边的附近。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由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 的下游侧的角度为 110 度以上、 175 度以下。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 (R) 具有半径为 3mm 以上、 6mm 以下的部分。
5: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 (R) 具有半径为 3mm 以上、 6mm 以下的部分。
6: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在以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上端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为基准点 (X) 的 情况下, 从所述基准点 (X) 沿所述上方翅片 (40)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所述上方第一边的 最接近距离 (B) 为 1mm 以下。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至少在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处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设置导水 部 (S)。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所述上方翅片 (40) 具有在所述上方翅片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部, 所述贯通 部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排列, 所述热交换器 (10) 还具有分别嵌合插入在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多个传热管 (88), 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最接近所述弯曲部 (R) 的贯通部配置成 : 距所述弯曲部 (R) 的最 接近距离小于等于所述预定间距的一半。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处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具有凹陷的凹 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其中, 2 在空气流 (F) 的风速为 0.5m/s 以上、 4.5m/s 以下的情况下, 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长度 方向相对于所述上方翅片 (40) 的长度方向的折弯角度为 5 度以上、 70 度以下。
11: 一种空调装置 (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 (100) 具有 :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热交换器 (10) ; 以及 送风机 (11), 其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形成空气流。
12: 一种热交换器 (10) 的制造方法, 所述热交换器 (10) 以流动来的空气为对象进行热 交换, 该热交换器 (10) 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 将翅片分成上方翅片 (40) 和下方翅片 (30) 的分割工序 ; 弯曲形成工序, 在所述上方翅片 (40) 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形成弯曲的弯曲 部 (R), 该弯曲部 (R) 设置在与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 端部交界的边界部分附近 ; 以及 倾斜工序, 通过以所述上方翅片和所述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处的所述上方翅片 (40) 和所述下方翅片 (30) 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作为支点 (P), 使所述上方翅片和所述下 方翅片相互转动, 从而使它们成为长度方向相互倾斜的关系, 所述上方翅片的所述空气流 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下方翅片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处于经由所述弯 曲部 (R) 相连的位置, 所述上方翅片 (40) 具有多个导水部 (S), 所述导水部 (S) 沿着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 向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面上延伸, 所述导水部 (S) 不位于所述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

说明书


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国家申请号为 200780026921.3( 国际申请日为 2007 年 6 月 29 日, 国际申 请号为 PCT/JP2007/063078)、 发明名称为 “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 在容纳有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中, 为了使装置小型化, 提出有使热交换器多 段弯曲而收纳在装置内的布局。
     此处, 例如, 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 提出有以包围横流风 扇的方式使热交换器多段弯曲进行配置的空调装置。在该空调装置中, 通过对内部流通有 制冷剂的传热管和翅片的配置进行研究, 增加空气流方向和制冷剂流方向为逆流的部分, 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并且, 在该空调装置中, 由于维持了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中的下游侧
     的水润湿性, 因此抑制了冷凝水向下游侧的飞散。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1-4162 号公报
     但是,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 对于热交换器的多段弯曲部分 中的冷凝水的飞散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探讨研究。即, 热交换器的弯曲部分的位置和状态只 不过是通过将热交换器折弯并紧凑地收纳在空调装置内而随意地决定的。
     因此, 根据收纳状态的不同, 有时热交换器的弯曲部分的位于上方的热交换部的 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下端部处于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部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存在冷凝水从 那里向下游侧飞散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凝水 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的热交换器、 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是与流动到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 具有下方翅片和上方翅片。 上方翅片倾斜成 : 该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 且位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侧的角度大于等于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 并 且该上方翅片与下方翅片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 进而, 该上方翅片具有弯曲的弯曲部, 该弯 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端的边界部分附近。
     此处, 相对于下方翅片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倾斜设置的上方翅片具有弯曲 部, 该弯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附近。 因此, 在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 挥功能的情况下等, 即使冷凝水从上方翅片流下至下方翅片并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 侧, 也能够经由弯曲部使该冷凝水顺畅地从上方翅片沿下方翅片流下。
     由此, 形成为不设置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突出部分的结构, 利用弯曲部促进冷凝
     水朝向下游侧流下, 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向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
     对于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上方翅片具有 : 沿 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上方第一边 ; 和构成上方翅片的下 侧的上方第二边。进而, 上方翅片的弯曲部设置在上方第一边和上方第二边的附近。
     此处, 在上方翅片的下方的下游侧即角部附近, 形成为采用了流畅的形状的结构。
     由此, 即使是在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不经由弯曲部相接触的情况下, 也能够抑制 冷凝水的飞散并使冷凝水更加顺畅地朝下方翅片流下。
     对于第三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 由 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下游侧的角度为 110 度以 上、 175 度以下。
     此处, 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为 : 交叉角度为能够顺畅地在上 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之间进行冷凝水的交接的范围。
     由此, 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流下。
     对于第四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具有半径为 3mm 以上、 6mm 以下的部分。
     此处, 考虑冷凝水的大小, 设有弯曲部的弯曲曲线的程度为半径为 3.0mm 以上、 6.0mm 以下的部分。 因此, 冷凝水不会逸失, 能够经由交叉部分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
     对于第五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在以下方翅片的上端部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为基准点的情况下, 从基准点 沿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上方第一边的最接近距离为 1mm 以下。另外, 下方翅片 的基准点与上方翅片的距离只要比水滴的大小的间隙小即可 ( 不足 2mm), 并不一定必须有 交叉部分。
     此处, 在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下游侧流下来的情况下, 当相对于下方翅片无法 顺畅地交接时, 冷凝水容易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下端部飞散。
     与此相对, 在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以从下方翅片的基准点沿着上方翅片的长 度方向延伸的线与上方翅片的上方第一边的最接近距离为 1mm 以下的方式进行配置。
     由此, 由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端部从下方翅片的下游侧上端部朝下游侧突出的程 度小, 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对于第六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上方翅片具有多个导水部, 所述导水部朝向长度方向沿着上方翅片的面延伸。 该导 水部不位于上方翅片的弯曲部。
     此处, 导水部能够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上流下。 在该情况下, 由于该导水部并不设 置在弯曲部, 因此能够避免在弯曲部形成角部。
     由此, 能够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流下, 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飞散。
     对于第七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导水部至少设置在下方翅片的处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
     此处, 当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向下方翅片侧流下时, 设置在下方翅片的 对应的上端部上的导水部积极地接收该冷凝水。由此, 能够顺畅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 接至下方翅片,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对于第八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上方翅片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部, 所述贯通部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 间距排列。 进而, 热交换器还具有分别嵌合插入在多个贯通部中的多个传热管。 该多个贯通 部中的最接近弯曲部的贯通部配置成 : 距弯曲部的最接近距离小于等于预定间距的一半。
     此处, 虽然冷凝水容易聚集在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 但是, 在第八方面 的热交换器中, 弯曲部设置在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贯通部的彼此之间的预定间距的 一半以下的近处位置。
     因此, 从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易顺着近处的弯曲部 流下,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对于第九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下方翅片的处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具有凹陷的凹部。
     此处, 当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向下方翅片侧流下时, 设置在下方翅片的 对应的上端部上的凹部能够避免该冷凝水逸失, 形成为容易可靠地接收的结构。由此, 能 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 散。 对于第十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 换器中, 在空气流的风速为 0.5m/s 以上、 4.5m/s 以下的情况下, 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 于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弯曲角度为 5 度以上、 75 度以下。
     此处, 在进行空气调节时的风量中,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对于第十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 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和形成空气流的送风机。
     此处, 即使是在采用设有弯曲部分从而能够紧凑地进行收纳的热交换器的情况 下, 送风机也形成能够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分有效地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
     由此, 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 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设置所需的空间狭小化、 并且能够 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
     对于第十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所述热交换器以流动来的空气为对 象进行热交换, 该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具有分割工序、 弯曲形成工序以及倾斜工序。 在分割 工序中, 将翅片分成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 在弯曲形成工序中, 在上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 下游侧附近、 即与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附近形成弯曲的弯曲部。 在倾斜工序中, 通过以上方 翅片和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处的翅片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作为支点, 使上方翅片和 下方翅片相互转动, 从而使它们成为长度方向相互倾斜的关系, 上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 下游侧端部和下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处于经由弯曲部相连的位置。
     此处, 翅片被分割为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 上方翅片相对于下方翅片朝空气的流 动方向的下游侧倾斜。 进而, 在上方翅片上, 在与下方翅片相连的边界部分附近形成有弯曲 部。 因此, 在得到的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等, 即使冷凝水从上方 翅片流下至下方翅片并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流动, 也能够使该冷凝水经由弯曲部 顺畅地从上方翅片顺着下方翅片流下。
     由此, 能够抑制冷凝水从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局部的突出结构部分飞散, 能够制 造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的热交换器。
     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形成为不设置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突出部分的结构, 利用弯曲部促进冷凝水朝向下游侧流下, 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向空气流方向 的下游侧飞散。
     在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使冷凝水更加顺畅地朝下方 翅片流下。
     在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流下。
     在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冷凝水不会逸失, 能够经由交叉部分从上方翅片交接 至下方翅片。
     在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由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端部从下方翅片的下游侧上端 部朝下游侧突出的程度小, 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在第六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能够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流下, 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 曲部飞散。
     在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能够顺畅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 能 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
     在第八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从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 易顺着近处的弯曲部流下,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在第九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 片,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
     在第十方面的热交换器中, 在进行空气调节时的风量中,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 的飞散。
     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中, 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 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设置所需 的空间狭小化、 并且能够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
     在第十二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中, 能够抑制冷凝水从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 局部的突出结构部分飞散, 能够制造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 1 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图 2 是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 3 是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主视图。
     图 4 的 (a) 是示出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 (b) 是示出热交 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5 是沿着图 4(b) 的 A-A 线的剖视图。
     图 6 是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 7 是弯曲部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 8 是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 9 的 (a) 是示出变形例 (A)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 图, (b) 是示出变形例 (A)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10 是变形例 (A)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 11 的 (a) 是示出变形例 (B)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
     图, (b) 是示出变形例 (B)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12 的 (a) 是示出变形例 (C)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 图, (b) 是示出变形例 (C)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13 是变形例 (C)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沿着图 12(b) 的 B-B 线的剖视图。
     图 14 是与变形例 (C) 的止挡件对应的变形例 (E) 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 15 是示出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状态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0 : 室内热交换器 ( 热交换器 ) ;
     11 : 横流风扇 ( 送风机 ) ;
     30 : 下方翅片 ( 第一翅片 ) ;
     40 : 上方翅片 ( 第二翅片 ) ;
     70 : 遮风板 ( 遮风部 ) ;
     80 : 孔;
     88 : 传热管 ;
     100 : 空调装置 ;
     F: 空气的流动方向、 空气流 ; O: 间隙 ; P: 基准点、 支点 ; R: 弯曲部 ; S: 鼓出狭缝 ( 导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 空调装置的概要结构 >
     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 100 具有设置于室内的壁面上的室内 机 1 和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 2。
     在室内机 1 内和室外机 2 内分别收纳有热交换器, 各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连 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 空调装置 100 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概要 >
     图 1 中示出空调装置 100 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该制冷剂回路主要由室内热交换器 10、 储能器 21、 压缩机 22、 四路切换阀 23、 室外 热交换器 20 以及膨胀阀 24 构成。
     设置在室内机 1 中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与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 在 室内机 1 中, 设有用于吸入室内空气、 并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 10 进行热交换之后的空气排 出至室内的横流风扇 11。横流风扇 11 由设置在室内机 1 内的一个室内风扇电动机 12 驱动 而旋转。如室内机 1 的侧视图即图 2 所示, 横流风扇 11 配置在室内机外壳 4 内, 在室内机 外壳 4 中, 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吸入口设置在前方和上方, 吹出口设置在下方。室内热交换器 10 在室内机外壳 4 内以在横流风扇 11 和吸入口之间包围横流风扇 11 的方式多段弯曲地配 置。例如, 在空调运转时的空气流 F 的风速为 0.5m/s 以上、 4.5m/s 以下的使用环境下, 下方翅片 30 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方翅片 40 的长度方向的折弯角度从 5 度直到 70 度多段折 弯地配置。对于室内机 1, 当驱动横流风扇 11 旋转时, 经由室内热交换器 10 取入室内空气 RA, 并使经热交换后的调和空气 SA 再次返回室内, 由此对作为对象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
     在室外机 2 中设有 : 压缩机 22 ; 与压缩机 22 的排出侧连接的四路切换阀 23 ; 与压 缩机 22 的吸入侧连接的储能器 21 ; 与四路切换阀 23 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 20 ; 以及与室外 热交换器 20 连接的膨胀阀 24。膨胀阀 24 经由液体封闭阀 26 与配管连接, 并经由该配管与 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一端连接。并且, 四路切换阀 23 经由气体封闭阀 27 与配管连接, 并经 由该配管与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另一端连接。并且, 在室外机 2 中设有用于将在室外热交换 器 20 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螺旋桨式风扇 28。 该螺旋桨式风扇 28 由室外风 扇电动机 29 驱动而旋转。
     以下, 对室内机 1 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 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结构 >
     图 3 中示出本发明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主视图。并且, 图 4 中示出构成室内热交 换器 10 的下方翅片 30、 上方翅片 40 的详细平面图。
     此处, 在各图中, 设 L1 表示翅片的长度方向, L2 表示翅片的宽度方向, L3 表示翅片 的板厚方向。
     该室内热交换器 10 是具有矩形平板状的外观形状的交叉翅片型的热交换器, 如 图 3 所示, 是多段弯曲式的热交换器, 由多个热交换部 30E、 40E…构成。
     如图 3 所示, 该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热交换部 30E、 40E 具有 : 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多 个发夹 (hair pin) 形状的传热管 88 ; 多个翅片 30、 40, 其具有供传热管 88 在板厚方向上贯 通的孔, 且在板厚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 ; 以及各传热管 88 的发夹部 89。如图 2 所示, 上方热交换部 40E 以倾斜角度不同的方式配置在下方热交换部 30E 的上方。如图 3 所示, 下方的热交换部 30E 由多个下方翅片 30 构成, 上方热交换部 40E 由多个上方翅片 40 构成。
     以下, 对翅片 30、 40 中的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的附近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 翅片的详细结构 )
     图 4(a) 是示出折弯之前的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 4(b) 是示出折弯之后的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 5 是沿着图 4(b) 的 A-A 线的剖视图。
     图 6 是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 附近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 7 是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折弯部分附近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以下, 参照这些附图对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进行说明。
     ( 翅片的结构 )
     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 24mm, 厚度形成为 0.1mm, 且都具 有孔 80 和鼓出狭缝 S。 该孔 80 是在翅片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状的孔, 在翅片的长度方 向上以预定的间距 (12mm 的间隔 ) 设有两列。该两列孔 80 的各列以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半 个间距的方式配置。并且, 鼓出狭缝 S 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设有多个部分。该多个鼓出狭 缝 S 成为一个单位, 与孔 80 的间距同样, 以预定的间隔在长度方向上与孔 80 交替地反复设 置。 如图 5 的 A-A 剖视图所示, 该孔 80 和鼓出狭缝 S 通过使翅片在板厚方向上鼓出而形成。其中, 孔 80 的周围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 鼓出狭缝 S 是通过朝向长度方向加入切口, 并 使其相对于翅片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而鼓出形成的, 成为翅片的宽度方向在该鼓出部分贯 通的状态。该鼓出狭缝 S 的高度包括翅片的板厚在内为 0.6mm 左右。由此, 即使是当室内 热交换器 10 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时在翅片表面产生冷凝水的情况下, 冷凝水 的表面张力也容易通过 0.6mm 左右的细的狭缝发挥作用。因此, 鼓出狭缝 S 通过使冷凝水 顺着狭缝部分流动而不会使冷凝水飞散, 从而能够促使冷凝水流下。
     并且, 如图 6 所示, 传热管 88 沿板厚方向嵌合插入在设置于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 片 40 上的孔 80 中。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在板厚方向以预定间隔配置有多片, 且分 别嵌合插入有该传热管 88。该下方翅片 30 的多片的集合构成下方热交换部 30E, 上方翅片 40 的多片构成上方热交换部 40E。
     ( 翅片的切口等 )
     此处, 如图 4(a) 所示, 下方翅片 30 与上方翅片 40 的边界附近被切口并被切去。 此处所进行的切口和切去并不是左右对称的, 在作为热交换器配置在室内机外壳 4 内的状 态 ( 参照图 4(b)) 下, 位于空气流 F 的上游侧的一侧、 和位于空气流 F 的下游侧的一侧的形 状不同。 在上游侧, 从宽度方向的端部单纯地加入切口, 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前侧切去 翅片的一部分。并且, 在下游侧, 在下方翅片 30 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稍稍凹 陷的大致月牙形状的凹部 D( 参照图 7)。上述的鼓出狭缝 S 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 D 中。另 外, 在下游侧, 在上方翅片 40 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弯曲部 R。该弯曲部 R 在上方翅片 40 的 下游侧, 设置在连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边和沿与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底边的 位置。进而, 该弯曲部 R 位于下述位置 : 距最近位置的孔 80 的距离比上述的孔 80 的长度方 向的间距的 1/2 短, 另外, 鼓出狭缝 S 并不位于该弯曲部 R 中。 ( 翅片的折弯 )
     在该状态下, 如图 4(b) 所示, 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成为如下的位置关系 : 以 连接两个翅片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基准点 P 为支点, 以相互的长度方向成为倾斜的关系的方 式折弯。此处, 如图 4(b) 和弯曲部 R 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 在图 4(b) 中用 Q 表示的部分的 放大图 ) 即图 7 中所示, 在折弯后的状态下, 下方翅片 30 的凹部 D 成为在板厚方向上与上 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 局部重叠的位置关系。进而, 在折弯后的状态下, 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 部 R 成为接近下方翅片 30 的凹部 D 的鼓出狭缝 S 的位置关系, 来构成交叉部分。该交叉部 分中的弯曲部 R 的曲线形成为曲率半径大约为 R4.75mm, 交叉部分中的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 翅片 40 所构成的接触角为 110 度以上、 175 度以下。此处, 上方翅片 40 和下方翅片 30 的位 置关系折弯成, 从下方翅片 30 的下游侧上端部 X 沿着上方翅片 40 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 上方翅片 40 的下游侧的侧边的最接近距离 B 为 1mm 以下。这样, 折弯部分的下游侧的边构 成为从上方翅片 40 相对于下方翅片 30 流畅地连接。
     另外, 此处, 如图 4(b) 和图 6 所示, 下方翅片 30( 下方热交换部 30E) 和上方翅片 40( 上方热交换部 40E) 通过以基准点 P 为支点, 以翅片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成为相互倾斜的 关系的方式被折弯, 从而在基准点 P 的近前侧出现间隙 O。
     ( 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制造工序 )
     在图 8 中示出表示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在步骤 S1 中, 准备在宽度方向上作为对象结构的通用翅片。
     在步骤 S2 中, 在翅片 30、 40 的宽度方向 L2 的上游侧加入切口, 并将大致中心近前 侧切去。
     在步骤 S3 中, 以在翅片 30、 40 的宽度方向 L2 的下游侧上方形成弯曲部 R 并且形 成下方的凹部 D 的方式将一部分切去, 分成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下方翅片 30 和上 方翅片 40 在该工序完成后的阶段成为图 4(a) 中所示的结构。
     在步骤 S4 中, 相对于排列有多根的传热管 88 将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作为 一体进行多片的叠装。
     在步骤 S5 中, 将通过叠装使下方翅片 30、 上方翅片 40 以及传热管 88 成为一体而 得到的对象以基准点 P 为支点折弯, 形成折弯部分。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在该折弯 工序完成后的阶段成为图 4(b) 所示的结构。
     通过以上的各步骤制造多段弯曲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特征 >
     (1)
     如图 15 所示, 以往的多段折弯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910 的折弯部分的位置和状态是 通过以能够紧凑地收纳在室内机外壳内的方式折弯而随意决定的。因此, 根据收纳状态的 不同, 对于室内热交换器 910 的弯曲部分, 有时上方翅片 940 的空气流方向 F 的下游侧下端 部比下方翅片 930 的下游侧端部更向下游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当室内热交换器 910 作 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时, 存在冷凝水 W 从那里飞散的可能性。并且, 存在在热交换后 的空气流中产生紊流 T、 产生异常音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由于形成为下述配置 : 在上方翅 片 40 上形成有弯曲部 R, 在折弯后的状态下, 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经由该弯曲部 R 流 畅地连接, 所以不存在以往那样的相对于下游侧突出的部分。因此, 在室内热交换器 10 作 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等, 即使在上方翅片 40 上产生冷凝水、 且该冷凝水一边 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 F 的下游侧一边流下, 也能够经由弯曲部 R 使该冷凝水顺着下方翅片 30 流下。由此, 通过使冷凝水朝向下方翅片 30 的流动更加顺畅, 能够抑制冷凝水朝下游侧 飞散。并且, 由此, 防止冷凝水滞留在上方翅片 40 和下方翅片 30 的下游侧的重叠部分, 促 进其在下方翅片 30 上流下, 从而还能够降低空气流的紊流, 能够缩小异常音。
     并且, 该折弯部分处的下方翅片 30 和上方翅片 40 的交叉部分的交叉角度不会变 得极小或者极大, 交叉部分的曲率半径大约为 R4.75mm, 另外, 形成为下述配置 : 从下方翅 片 30 的下游侧上端部 X 到上方翅片 40 的下游侧的侧边的距离 B 为 1mm 以下, 因此, 成为上 方翅片 40 和下方翅片 30 流畅地连接的位置关系 ( 参照图 7)。由此, 即使是在冷凝水从上 方翅片 40 的下游侧顺着下方翅片 30 流下的情况下, 也能够使冷凝水不会逸失并经由交叉 部分交接至下方翅片 30, 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在孔 80 之间以预定的间距设有鼓出狭缝 S。 进而, 在上方翅片 40 中, 该鼓出狭缝 S 以不与弯曲部 R 相交的方式配置。另外, 在下方翅片 30 中, 由于鼓出狭缝 S 配置于凹部 D, 因此能够积极地接收来自上方翅片 40 的冷凝水。由 此, 冷凝水从上方翅片 40 向下方翅片 30 的交接更加顺畅地进行, 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流 下, 由此, 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3)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 设置在下述位置 : 距 离最近位置的孔 80 的距离比孔 80 的长度方向的间距的 1/2 还短的位置。因此, 在相对于 孔 80 嵌合插入有传热管 88 的部分容易聚集冷凝水, 但是通过将弯曲部 R 配置在该嵌合插 入部分的附近, 从而从嵌合插入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易顺着位于附近的弯曲部 R 流下, 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
     (4)
     并且, 在下游侧下端部, 遍及比较宽的范围设置上方翅片 40 的弯曲部 R。因此, 在 将室内热交换器 10 作成多段式并收纳在室内机外壳 4 内的情况下, 根据弯曲位置的不同, 存在上方翅片 40 与下方翅片 30 的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小或者变大的情况, 但是对应于 各种各样的折弯状态都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并使其流下。
     (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 100 中, 室内热交换器 10 在以覆盖横流风扇 11 的方式 多段弯曲的状态下收纳在室内机外壳 4 内。因此, 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各部分能够相对于由 横流风扇 11 形成的空气流 F 有效地进行热交换。另外, 由于室内热交换器 10 被多段弯曲 并收纳在室内机外壳内, 因此能够使室内机 1 紧凑化, 能够使设置空间狭小化。 <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的变形例 >
     (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对为了防止冷凝水的飞散而在上方翅片 40 上设有弯曲部 R 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举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 也可以如图 9 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 210 那样, 形成 为不仅设有弯曲部 R、 还设有遮风板 270 的结构。
     另外, 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使用 200 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 示并省略说明。
     对于该遮风板 270, 如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即图 10 所示, 通过在上方翅片 40 和 下方翅片 30 的边界部分将翅片在板厚方向上切出立起, 从而相对于经由间隙 O 沿翅片的宽 度方向通过的空气能够作为通风阻力发挥功能。由此, 能够使通过了由折弯产生的间隙 O 的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迂回, 即使是在多段折弯式的热交换器中产生间隙 O 的情况下也能 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
     并且, 冷凝水经由该被切出立起的遮风板 270 从上方翅片 40 流下至下方翅片 30, 由此, 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凝水的飞散。
     (B)
     并且, 对于本发明, 例如也可以像图 11 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 310 那样, 形成为下述 结构 : 设有弯曲部 R, 并且设有与传热管 88 同样贯通多个翅片的遮风板 370。
     并且, 遮风板 370 的功能与变形例 (A) 的遮风板 270 相同, 省略说明。另外, 其他 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使用 300 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
     (C)
     并且, 对于本发明, 例如也可以像图 12 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 410 那样, 形成为下述 结构 : 设有弯曲部 R, 并且设有导水导向件 G、 下游止挡件 H3、 H4 以及上游止挡件 J3、 J4。
     另外, 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使用 400 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 示并省略说明。
     该导水导向件以沿着相对于翅片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斜着跨 越多个鼓出狭缝 S, 通过在长度方向上邻接的孔 80 之间将翅片切去而形成。该导水导向件 G 将顺着鼓出狭缝 S 流过来的冷凝水从下游侧引导至上游侧。 由此, 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冷 凝水飞散。
     此处, 图 13 中示出变形例 (C) 的热交换器的沿着图 12(b) 中的 B-B 剖面的情况。 此处, 在以从宽度方向夹持折弯部分的附近的方式进行冲压而形成下游止挡件 H3、 H4 和上 游止挡件 J3、 J4 之后, 将上方翅片 440 和下方翅片 430 相互折弯, 由此形成如图 12(b) 所示 的结构的上方翅片 440 和下方翅片 430。此处, 上游止挡件 J3、 J4 防止冷凝水朝向上游侧 飞散。并且, 下游止挡件 H3、 H4 防止冷凝水朝向下游侧飞散。由此, 能够更加可靠地促进冷 凝水的流下。另外, 如图 13 所示, 优选各下游止挡件 H3、 H4 和上游止挡件 J3、 J4 处的曲率 半径大约为 R0.4mm。
     (D)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对弯曲部 R 的曲率半径为 4.75mm 的情况 下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举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 也可以由值不同的多种曲率半径构成弯曲部 R。 并 且, 也可以配置多个这种弯曲部 R。
     (E)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中, 对弯曲部 R 的曲率半径为 4.75mm 的情况 下的室内热交换器 10 举例进行了说明。
     但是, 止挡件并不限于变形例 (C) 所述的部件, 作为本发明, 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 图 14 所示的设有下游止挡件 H3、 H4 和上游止挡件 J3、 J4 的结构。即, 对于下游止挡件 H3、 H4 和上游止挡件 J3、 J4, 也可以是由位于热交换器 410 的下方翅片 430 和上方翅片 440 的 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且沿着长度方向设置的突起形状构成的部件。此处, 如图 14 所示, 形成为在距离宽度方向的端部 2mm 的内侧的部分处, 使宽度方向为 1mm 的部分朝厚度方向 隆起 1mm 的形状。此处, 在突起形状的周围不设置孔。
     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止挡件, 也与上述变形例 (C) 同样, 能够防止冷凝水的飞散。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利用本发明, 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 特别地, 作 为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是有用的。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53183A43申请公布日20120215CN102353183ACN102353183A21申请号201110214343422申请日20070629200619511520060718JP200780026921320070629F25B39/02200601F28F1/32200601F24F13/22200601B21D53/0420060171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大阪府大阪市72发明人北泽昌昭土井隆司山下哲也长冈伸二大上功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代理人党晓林54发明名称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57摘要本。

2、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下游侧飞散的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室内热交换器10具有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上方翅片40倾斜成该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且位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F侧的角度大于等于下方翅片3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并且上方翅片40与下方翅片30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进而,该上方翅片40具有弯曲的弯曲部R,该弯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30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下游侧的上端的边界部分附近。30优先权数据62分案原申请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0页附图15页CN102353。

3、190A1/2页21一种热交换器10,所述热交换器10与流动到所述热交换器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10具有下方翅片30;以及上方翅片40,所述上方翅片40相对于所述下方翅片30朝空气流动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并且该上方翅片40的下端部与所述下方翅片30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所述上方翅片40具有弯曲的弯曲部R,该弯曲部设置在与所述下方翅片30的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端部交界的边界部分附近,所述上方翅片40具有多个导水部S,所述导水部S沿着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面上延伸,所述导水部S不位于所述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

4、中,所述上方翅片40具有沿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方第一边;和构成所述上方翅片的下侧的上方第二边,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R设置在所述上方第一边和所述上方第二边的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由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角度为110度以上、175度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R具有半径为3MM以上、6MM以下的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所述上方翅片的弯曲部R具有半径为3MM以上、6MM以下的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

5、换器10,其中,在以所述下方翅片30的上端部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为基准点X的情况下,从所述基准点X沿所述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所述上方第一边的最接近距离B为1MM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至少在所述下方翅片30的处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设置导水部S。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所述上方翅片40具有在所述上方翅片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排列,所述热交换器10还具有分别嵌合插入在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多个传热管88,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最接近所述弯曲部R的贯通部配置成距所述弯曲部R。

6、的最接近距离小于等于所述预定间距的一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所述下方翅片30的处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具有凹陷的凹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权利要求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2/2页3在空气流F的风速为05M/S以上、45M/S以下的情况下,所述下方翅片3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的折弯角度为5度以上、70度以下。11一种空调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100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以及送风机11,其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器形成空气流。12一种热交换器10的制造方法,所述热交换器1。

7、0以流动来的空气为对象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1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将翅片分成上方翅片40和下方翅片30的分割工序;弯曲形成工序,在所述上方翅片40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附近形成弯曲的弯曲部R,该弯曲部R设置在与所述下方翅片30的位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端部交界的边界部分附近;以及倾斜工序,通过以所述上方翅片和所述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处的所述上方翅片40和所述下方翅片3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作为支点P,使所述上方翅片和所述下方翅片相互转动,从而使它们成为长度方向相互倾斜的关系,所述上方翅片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下方翅片的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处于经由所述弯曲部R。

8、相连的位置,所述上方翅片40具有多个导水部S,所述导水部S沿着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在所述上方翅片的面上延伸,所述导水部S不位于所述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权利要求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10页4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0001本申请是国家申请号为2007800269213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6月29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63078、发明名称为“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0002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3以往,在容纳有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中,为了使装置小。

9、型化,提出有使热交换器多段弯曲而收纳在装置内的布局。0004此处,例如,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提出有以包围横流风扇的方式使热交换器多段弯曲进行配置的空调装置。在该空调装置中,通过对内部流通有制冷剂的传热管和翅片的配置进行研究,增加空气流方向和制冷剂流方向为逆流的部分,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并且,在该空调装置中,由于维持了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中的下游侧的水润湿性,因此抑制了冷凝水向下游侧的飞散。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162号公报0006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对于热交换器的多段弯曲部分中的冷凝水的飞散可能性并没有完全探讨研究。即,热交换器的弯曲部。

10、分的位置和状态只不过是通过将热交换器折弯并紧凑地收纳在空调装置内而随意地决定的。0007因此,根据收纳状态的不同,有时热交换器的弯曲部分的位于上方的热交换部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下端部处于比位于下方的热交换部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存在冷凝水从那里向下游侧飞散的可能性。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的热交换器、空调装置以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0009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是与流动到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下方翅片和上方翅片。上方翅片倾斜成该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且位于空气的流动方向。

11、侧的角度大于等于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并且该上方翅片与下方翅片的上端部邻接地配置。进而,该上方翅片具有弯曲的弯曲部,该弯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端的边界部分附近。0010此处,相对于下方翅片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倾斜设置的上方翅片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设置在与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附近。因此,在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等,即使冷凝水从上方翅片流下至下方翅片并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也能够经由弯曲部使该冷凝水顺畅地从上方翅片沿下方翅片流下。0011由此,形成为不设置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突出部分的结构,利用弯曲部促进冷凝说明书CN10235。

12、3183ACN102353190A2/10页5水朝向下游侧流下,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向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0012对于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上方翅片具有沿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位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的上方第一边;和构成上方翅片的下侧的上方第二边。进而,上方翅片的弯曲部设置在上方第一边和上方第二边的附近。0013此处,在上方翅片的下方的下游侧即角部附近,形成为采用了流畅的形状的结构。0014由此,即使是在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不经由弯曲部相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并使冷凝水更加顺畅地朝下方翅片流下。0015对于第三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

13、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由所述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所形成的下游侧的角度为110度以上、175度以下。0016此处,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为交叉角度为能够顺畅地在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之间进行冷凝水的交接的范围。0017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流下。0018对于第四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具有半径为3MM以上、6MM以下的部分。0019此处,考虑冷凝水的大小,设有弯曲部的弯曲曲线的程度为半径为30MM以上、60MM以下的部分。因此,冷凝水不会逸失,能够经由交叉部分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0。

14、020对于第五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在以下方翅片的上端部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为基准点的情况下,从基准点沿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上方第一边的最接近距离为1MM以下。另外,下方翅片的基准点与上方翅片的距离只要比水滴的大小的间隙小即可不足2MM,并不一定必须有交叉部分。0021此处,在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下游侧流下来的情况下,当相对于下方翅片无法顺畅地交接时,冷凝水容易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下端部飞散。0022与此相对,在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中,以从下方翅片的基准点沿着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上方翅片的上方第一边的最接近距离为1MM以下的方式进。

15、行配置。0023由此,由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端部从下方翅片的下游侧上端部朝下游侧突出的程度小,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24对于第六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上方翅片具有多个导水部,所述导水部朝向长度方向沿着上方翅片的面延伸。该导水部不位于上方翅片的弯曲部。0025此处,导水部能够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上流下。在该情况下,由于该导水部并不设置在弯曲部,因此能够避免在弯曲部形成角部。0026由此,能够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流下,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飞散。0027对于第七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导水部至少设置在下。

16、方翅片的处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0028此处,当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向下方翅片侧流下时,设置在下方翅片的对应的上端部上的导水部积极地接收该冷凝水。由此,能够顺畅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3/10页60029对于第八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上方翅片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排列。进而,热交换器还具有分别嵌合插入在多个贯通部中的多个传热管。该多个贯通部中的最接近弯曲部的贯通部配置成距弯曲部的最接近。

17、距离小于等于预定间距的一半。0030此处,虽然冷凝水容易聚集在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但是,在第八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弯曲部设置在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贯通部的彼此之间的预定间距的一半以下的近处位置。0031因此,从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易顺着近处的弯曲部流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32对于第九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下方翅片的处于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的上端部具有凹陷的凹部。0033此处,当冷凝水顺着上方翅片的弯曲部向下方翅片侧流下时,设置在下方翅片的对应的上端部上的凹部能够避免该冷凝水逸失,形成为容易可靠地。

18、接收的结构。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0034对于第十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中,在空气流的风速为05M/S以上、45M/S以下的情况下,下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方翅片的长度方向的弯曲角度为5度以上、75度以下。0035此处,在进行空气调节时的风量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36对于第十一方面所述的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具有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和形成空气流的送风机。0037此处,即使是在采用设有弯曲部分从而能够紧凑地进行收纳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送风机也形成能够。

19、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分有效地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流。0038由此,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设置所需的空间狭小化、并且能够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0039对于第十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热交换器以流动来的空气为对象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具有分割工序、弯曲形成工序以及倾斜工序。在分割工序中,将翅片分成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在弯曲形成工序中,在上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即与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附近形成弯曲的弯曲部。在倾斜工序中,通过以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的边界部分处的翅片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作为支点,使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相互转动,从而使它们成为长度方向相互倾斜的关系,。

20、上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和下方翅片的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处于经由弯曲部相连的位置。0040此处,翅片被分割为上方翅片和下方翅片,上方翅片相对于下方翅片朝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倾斜。进而,在上方翅片上,在与下方翅片相连的边界部分附近形成有弯曲部。因此,在得到的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等,即使冷凝水从上方翅片流下至下方翅片并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流动,也能够使该冷凝水经由弯曲部顺畅地从上方翅片顺着下方翅片流下。0041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从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局部的突出结构部分飞散,能够制造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的热交换器。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

21、3190A4/10页70042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形成为不设置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突出部分的结构,利用弯曲部促进冷凝水朝向下游侧流下,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向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0043在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使冷凝水更加顺畅地朝下方翅片流下。0044在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冷凝水流下。0045在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冷凝水不会逸失,能够经由交叉部分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0046在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中,由于上方翅片的下游侧端部从下方翅片的下游侧上端部朝下游侧突出的程度小,因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47在第六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促进冷。

22、凝水沿着翅片流下,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飞散。0048在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顺畅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0049在第八方面的热交换器中,从翅片的嵌合插入有传热管的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易顺着近处的弯曲部流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50在第九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冷凝水从上方翅片交接至下方翅片,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飞散。0051在第十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在进行空气调节时的风量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052在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中,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能够使热交换器的设置所需的空间狭小化、并且能够促进冷凝水。

23、朝下游侧流下。0053在第十二方面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中,能够抑制冷凝水从以往那样的下游侧的局部的突出结构部分飞散,能够制造促进冷凝水朝下游侧流下的热交换器。附图说明0054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0055图2是室内机的侧视图。0056图3是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主视图。0057图4的A是示出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B是示出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0058图5是沿着图4B的AA线的剖视图。0059图6是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0060图7是弯曲部的局部放大平面图。0061图8是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0062图9的A是示出变形例A。

24、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B是示出变形例A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0063图10是变形例A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主视图。0064图11的A是示出变形例B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5/10页8图,B是示出变形例B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0065图12的A是示出变形例C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前的状态的平面图,B是示出变形例C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之后的状态的平面图。0066图13是变形例C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沿着图12B的BB线的剖视图。0067图。

25、14是与变形例C的止挡件对应的变形例E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0068图15是示出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折弯状态的平面图。0069符号说明007010室内热交换器热交换器;007111横流风扇送风机;007230下方翅片第一翅片;007340上方翅片第二翅片;007470遮风板遮风部;007580孔;007688传热管;0077100空调装置;0078F空气的流动方向、空气流;0079O间隙;0080P基准点、支点;0081R弯曲部;0082S鼓出狭缝导水部。具体实施方式0083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00840085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具有设。

26、置于室内的壁面上的室内机1和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0086在室内机1内和室外机2内分别收纳有热交换器,各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00870088图1中示出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0089该制冷剂回路主要由室内热交换器10、储能器21、压缩机22、四路切换阀23、室外热交换器20以及膨胀阀24构成。0090设置在室内机1中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与所接触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在室内机1中,设有用于吸入室内空气、并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之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内的横流风扇11。横流风扇11由设置在室内机1内的一个室内风扇电动机12驱动而旋转。如室内机1的侧视图即。

27、图2所示,横流风扇11配置在室内机外壳4内,在室内机外壳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吸入口设置在前方和上方,吹出口设置在下方。室内热交换器10在室内机外壳4内以在横流风扇11和吸入口之间包围横流风扇11的方式多段弯曲地配置。例如,在空调运转时的空气流F的风速为05M/S以上、45M/S以下的使用环境下,下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6/10页9方翅片3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的折弯角度从5度直到70度多段折弯地配置。对于室内机1,当驱动横流风扇11旋转时,经由室内热交换器10取入室内空气RA,并使经热交换后的调和空气SA再次返回室内,由此对作为对象的空间进行。

28、空气调节。0091在室外机2中设有压缩机22;与压缩机22的排出侧连接的四路切换阀23;与压缩机22的吸入侧连接的储能器21;与四路切换阀23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20;以及与室外热交换器20连接的膨胀阀24。膨胀阀24经由液体封闭阀26与配管连接,并经由该配管与室内热交换器10的一端连接。并且,四路切换阀23经由气体封闭阀27与配管连接,并经由该配管与室内热交换器10的另一端连接。并且,在室外机2中设有用于将在室外热交换器20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螺旋桨式风扇28。该螺旋桨式风扇28由室外风扇电动机29驱动而旋转。0092以下,对室内机1的室内热交换器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00930。

29、094图3中示出本发明的室内热交换器10的主视图。并且,图4中示出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0的下方翅片30、上方翅片40的详细平面图。0095此处,在各图中,设L1表示翅片的长度方向,L2表示翅片的宽度方向,L3表示翅片的板厚方向。0096该室内热交换器10是具有矩形平板状的外观形状的交叉翅片型的热交换器,如图3所示,是多段弯曲式的热交换器,由多个热交换部30E、40E构成。0097如图3所示,该室内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部30E、40E具有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多个发夹HAIRPIN形状的传热管88;多个翅片30、40,其具有供传热管88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且在板厚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以及各传。

30、热管88的发夹部89。如图2所示,上方热交换部40E以倾斜角度不同的方式配置在下方热交换部30E的上方。如图3所示,下方的热交换部30E由多个下方翅片30构成,上方热交换部40E由多个上方翅片40构成。0098以下,对翅片30、40中的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的附近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0099翅片的详细结构0100图4A是示出折弯之前的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的状态的平面图,图4B是示出折弯之后的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0101图5是沿着图4B的AA线的剖视图。0102图6是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附近的局部放大主视图。0103图7是室内热交换器10的折弯部分附近的局部。

31、放大平面图。0104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进行说明。0105翅片的结构0106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为24MM,厚度形成为01MM,且都具有孔80和鼓出狭缝S。该孔80是在翅片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圆形状的孔,在翅片的长度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12MM的间隔设有两列。该两列孔80的各列以在长度方向上错开半个间距的方式配置。并且,鼓出狭缝S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设有多个部分。该多个鼓出狭缝S成为一个单位,与孔80的间距同样,以预定的间隔在长度方向上与孔80交替地反复设置。如图5的AA剖视图所示,该孔80和鼓出狭缝S通过使翅片在板厚方向上鼓出而形成。说明书CN102。

32、353183ACN102353190A7/10页10其中,孔80的周围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鼓出狭缝S是通过朝向长度方向加入切口,并使其相对于翅片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而鼓出形成的,成为翅片的宽度方向在该鼓出部分贯通的状态。该鼓出狭缝S的高度包括翅片的板厚在内为06MM左右。由此,即使是当室内热交换器10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而发挥功能时在翅片表面产生冷凝水的情况下,冷凝水的表面张力也容易通过06MM左右的细的狭缝发挥作用。因此,鼓出狭缝S通过使冷凝水顺着狭缝部分流动而不会使冷凝水飞散,从而能够促使冷凝水流下。0107并且,如图6所示,传热管88沿板厚方向嵌合插入在设置于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上。

33、的孔80中。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在板厚方向以预定间隔配置有多片,且分别嵌合插入有该传热管88。该下方翅片30的多片的集合构成下方热交换部30E,上方翅片40的多片构成上方热交换部40E。0108翅片的切口等0109此处,如图4A所示,下方翅片30与上方翅片40的边界附近被切口并被切去。此处所进行的切口和切去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在作为热交换器配置在室内机外壳4内的状态参照图4B下,位于空气流F的上游侧的一侧、和位于空气流F的下游侧的一侧的形状不同。在上游侧,从宽度方向的端部单纯地加入切口,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近前侧切去翅片的一部分。并且,在下游侧,在下方翅片30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

34、稍稍凹陷的大致月牙形状的凹部D参照图7。上述的鼓出狭缝S的一部分位于该凹部D中。另外,在下游侧,在上方翅片40的下端部附近形成有弯曲部R。该弯曲部R在上方翅片40的下游侧,设置在连接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边和沿与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底边的位置。进而,该弯曲部R位于下述位置距最近位置的孔80的距离比上述的孔80的长度方向的间距的1/2短,另外,鼓出狭缝S并不位于该弯曲部R中。0110翅片的折弯0111在该状态下,如图4B所示,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成为如下的位置关系以连接两个翅片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基准点P为支点,以相互的长度方向成为倾斜的关系的方式折弯。此处,如图4B和弯曲部R的局部放大平。

35、面图在图4B中用Q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即图7中所示,在折弯后的状态下,下方翅片30的凹部D成为在板厚方向上与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局部重叠的位置关系。进而,在折弯后的状态下,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成为接近下方翅片30的凹部D的鼓出狭缝S的位置关系,来构成交叉部分。该交叉部分中的弯曲部R的曲线形成为曲率半径大约为R475MM,交叉部分中的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所构成的接触角为110度以上、175度以下。此处,上方翅片40和下方翅片30的位置关系折弯成,从下方翅片30的下游侧上端部X沿着上方翅片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与上方翅片40的下游侧的侧边的最接近距离B为1MM以下。这样,折弯部分的下游侧的。

36、边构成为从上方翅片40相对于下方翅片30流畅地连接。0112另外,此处,如图4B和图6所示,下方翅片30下方热交换部30E和上方翅片40上方热交换部40E通过以基准点P为支点,以翅片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成为相互倾斜的关系的方式被折弯,从而在基准点P的近前侧出现间隙O。0113室内热交换器10的制造工序0114在图8中示出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0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0115在步骤S1中,准备在宽度方向上作为对象结构的通用翅片。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8/10页110116在步骤S2中,在翅片30、40的宽度方向L2的上游侧加入切口,并将大致中心近前侧切去。0117在步骤S3。

37、中,以在翅片30、40的宽度方向L2的下游侧上方形成弯曲部R并且形成下方的凹部D的方式将一部分切去,分成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在该工序完成后的阶段成为图4A中所示的结构。0118在步骤S4中,相对于排列有多根的传热管88将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作为一体进行多片的叠装。0119在步骤S5中,将通过叠装使下方翅片30、上方翅片40以及传热管88成为一体而得到的对象以基准点P为支点折弯,形成折弯部分。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在该折弯工序完成后的阶段成为图4B所示的结构。0120通过以上的各步骤制造多段弯曲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0121012210123如图15所。

38、示,以往的多段折弯式的室内热交换器910的折弯部分的位置和状态是通过以能够紧凑地收纳在室内机外壳内的方式折弯而随意决定的。因此,根据收纳状态的不同,对于室内热交换器910的弯曲部分,有时上方翅片940的空气流方向F的下游侧下端部比下方翅片930的下游侧端部更向下游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当室内热交换器910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时,存在冷凝水W从那里飞散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在热交换后的空气流中产生紊流T、产生异常音的可能性。012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由于形成为下述配置在上方翅片40上形成有弯曲部R,在折弯后的状态下,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经由该弯曲部R流畅地连接。

39、,所以不存在以往那样的相对于下游侧突出的部分。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0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等,即使在上方翅片40上产生冷凝水、且该冷凝水一边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F的下游侧一边流下,也能够经由弯曲部R使该冷凝水顺着下方翅片30流下。由此,通过使冷凝水朝向下方翅片30的流动更加顺畅,能够抑制冷凝水朝下游侧飞散。并且,由此,防止冷凝水滞留在上方翅片40和下方翅片30的下游侧的重叠部分,促进其在下方翅片30上流下,从而还能够降低空气流的紊流,能够缩小异常音。0125并且,该折弯部分处的下方翅片30和上方翅片40的交叉部分的交叉角度不会变得极小或者极大,交叉部分的曲率半径大约为R475MM,另。

40、外,形成为下述配置从下方翅片30的下游侧上端部X到上方翅片40的下游侧的侧边的距离B为1MM以下,因此,成为上方翅片40和下方翅片30流畅地连接的位置关系参照图7。由此,即使是在冷凝水从上方翅片40的下游侧顺着下方翅片30流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冷凝水不会逸失并经由交叉部分交接至下方翅片30,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12620127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在孔80之间以预定的间距设有鼓出狭缝S。进而,在上方翅片40中,该鼓出狭缝S以不与弯曲部R相交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下方翅片30中,由于鼓出狭缝S配置于凹部D,因此能够积极地接收来自上方翅片40的冷凝水。由此,冷凝水从上方翅片40向下方。

41、翅片30的交接更加顺畅地进行,促进冷凝水沿着翅片流下,由此,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9/10页12012830129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设置在下述位置距离最近位置的孔80的距离比孔80的长度方向的间距的1/2还短的位置。因此,在相对于孔80嵌合插入有传热管88的部分容易聚集冷凝水,但是通过将弯曲部R配置在该嵌合插入部分的附近,从而从嵌合插入部分流下来的冷凝水容易顺着位于附近的弯曲部R流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凝水的飞散。013040131并且,在下游侧下端部,遍及比较宽的范围设置上方翅片40的弯曲部R。因此,在。

42、将室内热交换器10作成多段式并收纳在室内机外壳4内的情况下,根据弯曲位置的不同,存在上方翅片40与下方翅片3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小或者变大的情况,但是对应于各种各样的折弯状态都能够抑制冷凝水的飞散并使其流下。013250133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0中,室内热交换器10在以覆盖横流风扇11的方式多段弯曲的状态下收纳在室内机外壳4内。因此,室内热交换器10的各部分能够相对于由横流风扇11形成的空气流F有效地进行热交换。另外,由于室内热交换器10被多段弯曲并收纳在室内机外壳内,因此能够使室内机1紧凑化,能够使设置空间狭小化。01340135A013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对为。

43、了防止冷凝水的飞散而在上方翅片40上设有弯曲部R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举例进行了说明。0137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210那样,形成为不仅设有弯曲部R、还设有遮风板270的结构。0138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使用200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0139对于该遮风板270,如折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即图10所示,通过在上方翅片40和下方翅片30的边界部分将翅片在板厚方向上切出立起,从而相对于经由间隙O沿翅片的宽度方向通过的空气能够作为通风阻力发挥功能。由此,能够使通过了由折弯产生的间隙O的热交换不充分的空气迂回,即使是在多段折弯式的热交换。

44、器中产生间隙O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0140并且,冷凝水经由该被切出立起的遮风板270从上方翅片40流下至下方翅片30,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凝水的飞散。0141B0142并且,对于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310那样,形成为下述结构设有弯曲部R,并且设有与传热管88同样贯通多个翅片的遮风板370。0143并且,遮风板370的功能与变形例A的遮风板270相同,省略说明。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使用300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0144C0145并且,对于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410那样,形成为下述结构设有弯曲部。

45、R,并且设有导水导向件G、下游止挡件H3、H4以及上游止挡件J3、J4。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0/10页130146另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使用400号段中对应的部件号码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0147该导水导向件以沿着相对于翅片的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斜着跨越多个鼓出狭缝S,通过在长度方向上邻接的孔80之间将翅片切去而形成。该导水导向件G将顺着鼓出狭缝S流过来的冷凝水从下游侧引导至上游侧。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冷凝水飞散。0148此处,图13中示出变形例C的热交换器的沿着图12B中的BB剖面的情况。此处,在以从宽度方向夹持折弯部分的附近。

46、的方式进行冲压而形成下游止挡件H3、H4和上游止挡件J3、J4之后,将上方翅片440和下方翅片430相互折弯,由此形成如图12B所示的结构的上方翅片440和下方翅片430。此处,上游止挡件J3、J4防止冷凝水朝向上游侧飞散。并且,下游止挡件H3、H4防止冷凝水朝向下游侧飞散。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促进冷凝水的流下。另外,如图13所示,优选各下游止挡件H3、H4和上游止挡件J3、J4处的曲率半径大约为R04MM。0149D015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对弯曲部R的曲率半径为475MM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举例进行了说明。015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值不同的多种曲。

47、率半径构成弯曲部R。并且,也可以配置多个这种弯曲部R。0152E015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中,对弯曲部R的曲率半径为475MM的情况下的室内热交换器10举例进行了说明。0154但是,止挡件并不限于变形例C所述的部件,作为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图14所示的设有下游止挡件H3、H4和上游止挡件J3、J4的结构。即,对于下游止挡件H3、H4和上游止挡件J3、J4,也可以是由位于热交换器410的下方翅片430和上方翅片4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且沿着长度方向设置的突起形状构成的部件。此处,如图14所示,形成为在距离宽度方向的端部2MM的内侧的部分处,使宽度方向为1MM的部分朝厚度方。

48、向隆起1MM的形状。此处,在突起形状的周围不设置孔。0155即使是这种形状的止挡件,也与上述变形例C同样,能够防止冷凝水的飞散。015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157利用本发明,能够抑制冷凝水从弯曲部分朝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飞散,特别地,作为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是有用的。说明书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15页14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2/15页15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3/15页16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4/15页17图4。

49、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5/15页18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6/15页19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7/15页20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8/15页21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9/15页22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0/15页23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1/15页24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2/15页25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3/15页26图13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4/15页27图14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CN102353190A15/15页28图15说明书附图CN10235318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制冷或冷却;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热泵系统;冰的制造或储存;气体的液化或固化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