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及其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及其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14696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8.10 CN 102146964 A *CN102146964A* (21)申请号 201110098076.9 (22)申请日 2011.04.19 F16D 1/09(2006.01) C23C 8/52(2006.01) (71)申请人 无锡申穗船舶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 黄金湾工业安置区 (72)发明人 徐炳岳 陈春庆 吴仲康 吴文莉 (74)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盛阳专利商标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32227 代理人 顾朝瑞 (54) 发明名称 大扭矩重量比可拆。
2、液压联轴器及其内套的表 面处理工艺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 器, 其在确保联轴器拆装时不易粘咬的同时, 能 够提高传递功率。其包括内套、 外套, 所述内套包 括内表层、 外表层、 中心基层, 外套外表面是圆柱 体、 内表面是圆锥体, 所述外套的内表面紧套于 所述内套的外表面上, 所述内套的外表面是圆锥 体、 内表面是圆柱体, 所述内套的内表面紧压在 轴上,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套的内表层、 外表层均 为为过渡分层结构, 其中表层为包括 Fe(C-N-B)、 Fe2(C-N-B)、 Fe3N 相 化 合 物 混 合 形 成 的 厚 度 为 10m-15m 的化合物。
3、层、 第二层是厚度为 0.20mm-0.30mm 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所混合形成的扩散 层。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CN 102146966 A1/1 页 2 1. 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其包括内套、 外套, 所述内套包括内表层、 外表层、 中心基层, 外套外表面是圆柱体、 内表面是圆锥体, 所述外套的内表面紧套于所述内套的外 表面上, 所述内套的外表面是圆锥体、 内表面是圆柱体, 所述内套的内表面紧压在轴上, 其 特征在于 :。
4、 所述内套的内表层、 外表层均为为过渡分层结构, 其中表层为包括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形成的厚度为 10m-15m 的化合物层、 第二层是厚度为 0.20mm-0.30mm 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所混合形 成的扩散层。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内套的外 表面与外套的内表面制成相同锥度的锥面, 外套的内表面设置有螺旋形油槽, 套装后的所 述内套、 外套的一端部设置有油缸, 所述油缸内安装有密封环、 活塞, 所述活塞用紧固于所 述内套, 两块半圆环形。
5、的压板压着所述活塞, 带孔螺栓和止动用铜丝将压板紧固在所述外 套的端面 ; 外套的外表面设置注油孔, 其中两个注油孔和所述油缸的内腔连通, 其余注油孔 和所述外套的螺旋形油槽连通。 3. 一种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的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 其特征在于 : 将氮化多 元共渗剂置于 580600的环境中形成液体状态, 形成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将内套的 基层浸没于所述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保温 2-8 小时, 使得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的氧、 碳、 硼、 氮原子渗入到钢表面, 并逐渐向其内部扩散, 形成多元共渗, 在表层形成 10-15m 的 Fe(C-N-B)、 Fe2(C-N-B)、 Fe3。
6、N 相化合物混合的的化合物层 ; 碳、 硼、 氮原子继续渗入内 部, 形成厚度为 0.20mm-0.30mm 的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 体三者在内混合形成的扩散层 ; 其中, 所述氮化多元共渗剂的质量百分数的配方如下 : 碳 酸钾 (K2CO3)和碳酸钠 (?Na2CO3)的混合基盐 : 61.99%69.98%、 碳酰二胺 (CO(NH2)2) : 30%38%、 硼酸 (H3BO3) : 0.01%0.02%, 三者成分百分比相加的总和为 100。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146964 A CN 102146966 A1/3 页 3 大扭矩重量比。
7、可拆液压联轴器及其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船舶、 机械等行业的可拆液压联轴器的技术领域, 具体为大扭矩 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联轴器的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其结构见图 1、 图 2, 其包括内套 1、 外套 2, 外套 2 外表面是圆柱体、 内表面是圆锥体, 外套 2 紧压在内套 1 上, 内套 1 外表面是圆锥体、 内表面是圆柱体, 内套 1 紧压在轴 3 上, 内套 1 的外表面与外套 2 的内表面制成相同锥度的 锥面, 并在它们端部设置油缸 6, 油缸 6 内安装有密封环 7 和活塞 。
8、8, 活塞 8 用螺纹固定在内 套 2 上, 在外套的一端面, 两个半圆环形的压板 9 压着活塞 8、 并用带孔螺栓 10 和止动用铜 丝 11 将压板 9 固定在外套 2 上 ; 在外套 2 外表圆柱体上设置有注油孔 12, 安装时接高压油 泵, 其中两个注油孔 12 和油缸 6 的内腔连通, 其余几个注油孔 12 和外套 2 的螺旋油槽连通 13。 0003 由于是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故现有结构在内套、 外套的摩擦面采用硫、 碳和氮三元渗碳处理, 形成表层, 但是现有的表层虽然能确保装拆不易粘咬, 但由于表层摩 擦系数提不高, 故传递功率的能力低。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问。
9、题, 本发明提供了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其在确保联轴器拆 装时不易粘咬的同时, 能够提高传递功率。 0005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 其包括内套、 外套, 所述内套包括内表层、 外表层、 中心基 层, 外套外表面是圆柱体、 内表面是圆锥体, 所述外套的内表面紧套于所述内套的外表面 上, 所述内套的外表面是圆锥体、 内表面是圆柱体, 所述内套的内表面紧压在轴上, 其特 征在于 : 所述内套的内表层、 外表层均为为过渡分层结构, 其中表层为包括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形成的厚度为 10m-15m 的化合物层、 第二层是厚度为 0.20mm-0.。
10、30mm 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所混合形 成的扩散层。 0006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 所述内套的外表面与外套的内表面制成相同锥度的锥面, 外套的内表面设置有螺旋形 油槽, 套装后的所述内套、 外套的一端部设置有油缸, 所述油缸内安装有密封环、 活塞, 所述 活塞用紧固于所述内套, 两块半圆环形的压板压着所述活塞, 带孔螺栓和止动用铜丝将压 板紧固在所述外套的端面 ; 外套的外表面设置注油孔, 其中两个注油孔和所述油缸的内腔 连通, 其余注油孔和所述外套的螺旋形油槽连通。 0007 一种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的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 其特征在于 。
11、: 将氮 化多元共渗剂置于 580600的环境中形成液体状态, 形成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将 内套的基层浸没于所述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保温 2-8 小时, 使得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说 明 书 CN 102146964 A CN 102146966 A2/3 页 4 中的氧、 碳、 硼、 氮原子渗入到钢表面, 并逐渐向其内部扩散, 形成多元共渗, 在表层形成 10-15m 的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的的化合物层 ; 碳、 硼、 氮原子继续 渗入内部, 形成厚度为 0.20mm-0.30mm 的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
12、 马氏体三者在内混合形成的扩散层 ; 其中, 所述氮化多元共渗剂的质量百分数的配方如下 : 碳酸钾 (K2CO3) 和碳酸钠 (?Na2CO3) 的混合基盐 : 61.99%69.98%、 碳酰二胺 (CO(NH2)2) : 30%38%、 硼酸 (H3BO3) : 0.01%0.02%, 三者成分百分比相加的总和为 100。 0008 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后, 厚度为 10m-15m 的包括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形成的的化合物层和厚度为 0.20mm-0.30mm 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所混合形成的。
13、扩散层紧密结合, 且扩散层与基层紧密 结合, 其使得摩擦系数高, 从而使得传递功率的能力高 ; 此外, 化合物层能有效确保联轴器 拆装时不易粘咬。 附图说明 0009 图 1 是现有的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图 1 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本发明结构中图 1 的 A 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 见图 1、 图 2、 图 3 : 其包括内套 1、 外套 2, 内套 1 包括内表层、 外表层、 中心基层, 外套 2 外表面是圆柱体、 内表面是圆锥体, 外套 2 的内表面 紧套于内套 1 的外表面上, 内套 1 的。
14、外表面是圆锥体、 内表面是圆柱体, 内套 1 的内表面紧 压在轴 3 上, 内套 1 的内表层、 外表层均为为过渡分层结构, 其中表层为包括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形成的厚度为 10m-15m 的化合物层 4、 第二层是厚度为 0.20mm-0.30mm 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所混合形 成的扩散层 5 ; 内套 1 的外表面与外套 2 的内表面制成相同锥度的锥面, 外套 1 的内表面设 置有螺旋形油槽 13, 套装后的内套 1、 外套 2 的一端部设置有油缸 6, 油缸 6 内安装有密封 环 7、 活塞。
15、 8, 活塞 8 用紧固于内套 1, 两块半圆环形的压板 9 压着活塞 8, 带孔螺栓 10 和止 动用铜丝 11 将压板 9 紧固在外套 2 的端面 ; 外套 2 的外表面设置注油孔 12, 其中两个注油 孔 12 和油缸 6 的内腔连通, 其余注油孔 12 和外套 2 的螺旋形油槽 13 连通。 0011 一种大扭矩重量比可拆液压联轴器的内套的表面处理工艺 : 具体实施例一 : 氮化多元共渗剂的配方的质量百分数如下 : 碳酸钾 (K2CO3) 和碳酸钠 (?Na2CO3) 的混 合基盐 : 61.99%、 碳酰二胺 (CO(NH2)2) : 38%、 硼酸 (H3BO3) : 0.01% 。
16、; 将氮化多元共渗剂置于 580的环境中形成液体状态, 形成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将 内套的基层浸没于所述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保温 2 小时, 使得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的氧、 碳、 硼、 氮原子渗入到钢表面, 并逐渐向其内部扩散, 形成多元共渗, 在表层形成 10m 的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的的化合物层 4 ; 碳、 硼、 氮原子继续渗入内 部, 形成厚度为 0.20mm 的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 混合形成的扩散层 5。 说 明 书 CN 102146964 A CN 102146966 A3/。
17、3 页 5 0012 具体实施例二 : 氮化多元共渗剂的配方的质量百分数如下 : 碳酸钾 (K2CO3) 和碳酸钠 (?Na2CO3) 的混 合基盐 : 69.98%、 碳酰二胺 (CO(NH2)2) : 30%、 硼酸 (H3BO3) : 0.02% ; 将氮化多元共渗剂置于 600的环境中形成液体状态, 形成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将 内套的基层浸没于所述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保温 8 小时, 使得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的氧、 碳、 硼、 氮原子渗入到钢表面, 并逐渐向其内部扩散, 形成多元共渗, 在表层形成 15m 的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
18、的的化合物层 4 ; 碳、 硼、 氮原子继续渗入内 部, 形成厚度为 0.30mm 的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 混合形成的扩散层 5。 0013 具体实施例三 : 氮化多元共渗剂的配方的质量百分数如下 : 碳酸钾 (K2CO3) 和碳酸钠 (?Na2CO3) 的混 合基盐 : 65.985%、 碳酰二胺 (CO(NH2)2) : 34%、 硼酸 (H3BO3) : 0.015% ; 将氮化多元共渗剂置于 590的环境中形成液体状态, 形成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 将内 套的基层浸没于所述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 保温 5 小时, 使得液体氮化多元共渗剂中的。
19、 氧、 碳、 硼、 氮原子渗入到钢表面, 并逐渐向其内部扩散, 形成多元共渗, 在表层形成 12.5m 的 Fe(C-N-B)、 Fe2(C-N-B)、 Fe3N 相化合物混合的的化合物层 4 ; 碳、 硼、 氮原子继续渗入内 部, 形成厚度为 0.25mm 的包括合金化合物弥散颗粒、 饱和 N 化合物、 碳、 氮马氏体三者在内 混合形成的扩散层 5。 说 明 书 CN 102146964 A CN 102146966 A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46964 A CN 102146966 A2/2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146964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