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的是, 所述供应设备使用所述储藏室中较冷的一个的温度来冷却设置在所述 储藏室中比较暖和的一个储藏室的制冷构件, 以产生所述冷凝水。 在这种结构中, 在所述制 冷构件的表面高效地生成冷凝水。 作为另一种产生冷凝水的结构, 优选的是, 所述冰箱主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将冷气 送到所述储藏室内的气流通道, 所述供应设备使用所述储藏室的温度和所述气流通道的温 度之间的差产生所述冷凝水。在这种结构中, 有效地利用了所述储藏室和所述气流通道之 间的温度差。这样高效地产生了所述冷凝水。此外, 通过使用所述冷凝水, 可以给所述有效 成分生成设备连续供应足量的水来增强所述生成反应。
当使用所述储藏室和所述气流通道之间的温差时, 优选的是, 所述供应设备使用 所述气流通道的温度, 该温度比所述储藏室的温度低, 来冷却设置在所述储藏室内的制冷 构件, 并产生所述冷凝水。在这种结构中, 在所述制冷构件的表面上高效地产生冷凝水。
作为所述供水单元的另一种结构, 优选的是, 所述冰箱主体进一步包括一个给制 冰器供水的供水单元, 所述供水单元将该供水单元内的一些水供给所述有效成分生成设 备。 在这种结构中, 使用所述制冰器的水给所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放电部分供水, 而不需 要用户添水。这样增强了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
优选的是, 所述放电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穿过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 所述电 极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对准或者不对准的穿孔。在这种结构中, 当 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与所述电极单元的穿孔对准时,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器以高流速释放 所述放电区域内产生的大量的有效成分。进一步地, 流经所述电极单元的穿孔的气流高效 地吸收所述电极单元的热量。当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与所述电极单元的穿孔没有对准 时, 进入到所述电极单元和所述绝缘隔离件之间的间隔中的气流流速增加。这样进一步高 效地吸收了所述电极单元和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热量。
优选的是,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包括与所述电极单元的穿孔和所述绝缘隔离件 的穿孔相通的第一流动通道, 以及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分开并沿着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围表 面和所述绝缘隔离件的外围表面延伸的第二流动通道。在这种结构中, 使用所述分开的第 一和第二流动通道避免了送到所述放电区域内的气流流速出现很大变化。
优选的是, 所述电极单元设置在位于所述绝缘隔离件的上游的所述有效成分生成 通道中,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隔离件的下游的进一步的电极单元。所 述进一步的电极单元包括直径比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的直径大的穿孔。 这种结构抑制了 所述放电区域内所生成的所述有效成分聚集在所述电极单元的下游侧。
优选的是,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与所述放电区域的下游侧相通 的蓄液池, 以及一个使所述蓄液池中所含的液体雾化或者汽化的设备。 在这种结构中, 通过 使溶解有所述有效成分的所述液体雾化或者汽化来稳定地供应所述有效成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将有效成分在冰箱主体的储藏室 内。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与在上文描述的第一方面中的冰箱中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具有 同样的结构和优点。
优选的是, 所述放电区域包括一个延伸穿过所述绝缘隔离件的穿孔, 以及一个形 成于所述绝缘隔离件和所述电极单元之间的间隔。 所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包括将抽入到所 述有效成分生成器中的一些气流从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围表面送到所述放电区域的第一流
动通道, 以及将抽入到所述有效成分生成器中的残留气流从所述电极单元的外围表面送到 所述绝缘隔离件的外围表面的第二流动通道。 所述第二流动通道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通过 所述放电区域连通。在这种结构中, 通过使用所述穿孔以及所述电极单元和所述绝缘隔离 件之间的间隔, 稳定且有效地生成大量的有效成分。 进一步地, 从所述电极单元和所述绝缘 隔离件中有效地辐射出热量。 附图说明
图 1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剖视图 ; 图 2 是显示在图 1 的冰箱中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 图 3A 和 3B 各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 图 4A 和图 4B 各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 图 5A 和图 5B 各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 图 6A 和图 6B 每个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 图 7A 和图 7B 每个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
图;
图; 图 8A 至 8D 是显示图 2 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修改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
图 9 是显示图 2 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另一个修改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
图 10A 和 10B 是显示图 2 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进一步修改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 剖视图 ;
图 11 是显示图 2 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再一个修改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 图;
图 12 是显示图 2 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的再一个修改例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讨论本发明。图 1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剖视 图。
这个实施例的冰箱包括冰箱主体 1, 其具有被多个水平隔板 2 垂直分成多个储藏 室 3 的内胆。在图示的例子中, 储藏室 3 包括冷藏室 4、 切换室 5、 蔬菜室 6 和冷冻室 7。
冷藏室 4 的温度保持在大约 3℃至 5℃。当用作局部冷冻室时, 切换室 5 的温度保 持在 -3℃附近, - 当用作冷藏室时保持在 0℃附近。蔬菜室 6 的温度保持在 5℃至 7℃左右, 冷冻室 7 的温度保持在约 -18℃。
在储藏室 4、 5、 6 和 8 的后方形成输送冷气的气流通道 8。由搅拌风扇 (agitation fan) 形成的鼓风装置 ( 图中未示 ) 给储藏室 4、 5、 6、 7 中的每一个输送冷气, 该冷气是由制 冷器 9 通过热交换产生的。
气流通道 8 与储藏室 4、 5、 6 和 7 经由垂直隔板 10 区隔出来, 垂直隔板 10 朝冰箱主 体 1 的内胆的前方延伸。从制冷器 9 输送的冷气使气流通道 8 中的温度保持在大约 -20℃至 -30℃。 相应地, 储藏室温度从冷到暖依次为气流通道 8、 冷冻室 7、 切换室 5( 局部室和冷 藏室 )、 冷藏室 4 和蔬菜室 6。
蒸发器 11 用作制冷器 9。蒸发器 11 与设置在蒸发器 11 的下方的压缩器 12、 冷凝 器 ( 图中未示 ) 以及解压缩设备 ( 图中未示 ) 一起形成冰箱设备, 解压缩设备包括膨胀阀 或者毛细管。所述冰箱设备通过用联接在所述设备 ( 蒸发器 11、 压缩器 12、 冷凝器和解压 缩设备 ) 的管道使制冷剂流通, 形成制冷循环。蒸发器 11 设置在冷冻室 7 的后方, 由垂直 隔板 10 区隔开。压缩器 12 和蒸发器设置在机室 13 内, 机室 13 形成于冰箱主体 1 的底部。
冰箱主体 1 进一步包括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进行放电来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效成 分。在图示的例子中,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设置在蔬菜室 6 中的顶部表面上, 进行放电来 产生释放到蔬菜室 6 内的各种类型的有效成分。
下面参考图 2 来详细讨论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结构。
如图 2 所示,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包括一个盒体 51, 它形成整个设备的外壳。盒 体 51 包括入口 52 和出口 53。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还包括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它连接 入口 52 和出口 53。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具有一个里面设置有鼓风单元 55 的上游侧 ; 和 里面设置有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下游侧。鼓风单元 55 包括一个独有的风扇, 驱动和转动 它来将空气从盒体 51 的外部经过入口 52 抽入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然后经由出口 53 从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将空气驱出。 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在小的放电区域 S 内生成微米大小的、 高密度的微等离子体。 举例来说, 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包括圆盘状的绝缘隔离件 57 和圆盘状的电极单元 58。电极 单元 58 的直径比隔离件 57 的直径小, 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 并靠近它。绝缘隔离 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的形状不局限于圆盘形状。在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之间形成几百 微米 (μm) 宽度基本均一的间隔 59。直径为几百微米 (μm) 的狭小的穿孔 60 延伸穿过绝 缘隔离件 57 的中心。
电极单元 58 可以是由众所周知的、 可优选作为电极的材料形成。此外, 电极单元 58 的材料不局限于金属, 可以是导电树脂之类。绝缘隔离件 57 可以是由适当的材料形成。 但是, 优选的是用比如氧化铝之类的陶瓷材料作绝缘隔离件 57。
在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之间形成具有狭小宽度的间隔 59, 它包括外围部 分和中心部分。所述外围部分与其周围的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相通。所述中心部分与延 伸穿过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相通。穿孔 60 包括与间隔 59 连通的上游端和与有效成分 生成通道 54 的下游侧连通的下游端。
相应地, 如图 2 的箭头所指, 鼓风单元 55 所产生的气流先吹到在有效成分生成通 道 54 的上游侧的电极单元 58 的平整表面上, 并绕过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然后气流被 分岔成流经间隔 59 的流和沿着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表面运动的流。这两股流在穿孔 60 的下游侧汇合, 然后经出口 53 从盒体 51 排出。
高压施加单元 61 具有连接在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电极单元 58 的负极侧, 给电极 单元 58 施加高压。这样开始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内以及在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 元 58 之间所形成的间隔 59 内进行微等离子体放电。在这个例子中, 狭窄的放电区域 S 是 由间隔 59 和穿孔 60 所限定, 穿孔 60 与间隔 59 的下游侧连通, 在放电区域 S 发生微等离子 放电。
在这个例子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中, 要产生有效成分并使有效成分排出盒体 51, 鼓风单元 55 将周围的空气抽入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 高压施加单元 61 在有效成 分生成器 56 的电极单元 58 上施加高压。结果在所述放电区域 S 出现微等离子放电。微等 离子放电产生的有效成分的密度比在放电区域 S( 即, 间隔 59 和穿孔 60) 的电晕放电的密 度高很多。
被鼓风单元 55 引导朝向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气流沿着电极单元 58 的平整表面 和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流动, 所述电极单元 58 的平整表面朝向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的 上游侧, 所述气流朝这样一个位置流动, 在该位置气流击打到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边缘。 击打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边沿的一部分气流被送到间隔 59 内, 余下的气流被送到绕着绝 缘隔离件 57 的流动通道。
送到间隔 59 内的气流携带着在放电区域 S 内所生成的大量的有效成分向下游流 动, 而吸收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的热量, 所述放电区域 S 是由间隔 59 和穿孔 60 形 成。 绕着绝缘隔离件 57 的气流吸收绝缘隔离件 57 的热量, 与从穿孔 60 中排出的气流汇合。 接着汇合后的气流被以足够的流速从出口 53 排出。所述具有足够流速的输出气流携带有 大量的有效成分, 这些有效成分是由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微等离子放电所产生的, 并被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有力地排出。 这个例子中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所述放电区域 S 内进行微 等离子放电生成大量的有效成分, 而用气流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 离件 57 有效地辐射出热量。另外, 随着气流从穿孔 60 向下游流动, 所述气流从穿孔 60 有 效地带走在所述放电区域 S 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有效成分。此外, 从穿孔 60 排出的气流和已 经从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空间吸收了热量的分支气流汇合。这样使气流以足够的流速从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中排出。
所生成的和释放的有效成分可以是, 例如, 氢氧根、 超氧自由基、 硝酸根离子或者 氧化氮。上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平衡是可以通过调节放电条件来调节的。当足够量的超氧自 由基或者氢氧根释放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外部之后, 会达到除臭效果、 消毒效果、 过 敏源钝化效果、 农药的降解效果、 有机物质降解 ( 清洁 ) 效果等等之类效果。
对于产生有效成分的放电, 优选的是以几百微安 (μA) 至几十毫安 (mA) 进行放 电。所述放电使电极单元 58 的温度升高到几十到几百摄氏度 (℃ ) 的范围。但是, 在当前 发明中, 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设置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因此, 来自于鼓风单元 55 的 气流, 当它吸收电极单元 58 的热时, 经过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放电区域 S, 或者绕过并经过 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这样抑制了温度的升高。
此外, 在包括带有图 2 所示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冰箱主体 1 的冰箱中, 从有 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出口 53 释放出来的各种类型的有效成分扩散在蔬菜室 6 内。通过释 放足量的氢氧根、 超氧自由基、 或者诸如有效成分等等之类, 为像存储在蔬菜室 6 内的蔬菜 之类的食物 ( 图中未示 ) 产生保鲜效果, 比如消毒效果。
在图 1 所示的例子中,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设置在蔬菜室 6 的顶部表面 ( 即, 区 隔蔬菜室 6 和切换室 5 的水平隔板 2 的下表面 )。但是,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可以被设置 在其它位置, 比如蔬菜室 6 的侧表面、 后表面或者底部表面。此外, 在图 1 和图 2 所示的例 子中, 出口 53 开口在水平方向上, 有效成分从所述顶部侧沿水平方向释放。但是, 所述有效
成分可以向其它方向释放, 比如朝下的方向。
其中设置有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储藏室不局限于设置在蔬菜室 6 内。换句话 说, 甚至当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设置在另一个储藏室 3 内时, 比如在冷藏室 4、 切换室 5 和 冷冻室 7 内, 通过释放有效成分到对应的储藏室 3 可以保持所存储的食物的新鲜度。
图 3A 和 3B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为了避免 冗余, 给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对应部件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或者相同的参考标号。这样的 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在下文中仅描述那些和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冰箱中,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设置在蔬菜室 6 的后表面上。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入口 52 设置在盒体 51 的侧壁。
此外,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冰箱中, 给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供水的供应设备 14 设 置在冰箱主体 1 上。供应设备 14 包括产生并容纳冷凝水的水箱 15 和将水从水箱 15 输送 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水输送体 16。举例来说, 如图 3A 所示, 水输送体 16 将水从水箱 15 输送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的一个位置。可替换的是, 如图 3B 所示, 水输送体 16 将水输送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下游的一个位 置。
水箱 15 与蔬菜室 6 的顶部表面 ( 即, 区隔蔬菜室 6 和切换室 5 的水平隔板 2 的下 表面 ) 连续地并朝下地设置。此外, 水箱 15 是由高导热性材料形成。在水箱 15 中形成多 个通风孔 20, 从蔬菜室 6 抽入空气。
比蔬菜室 6 的温度低的切换室 5 设置在蔬菜室 6 之上, 水平隔板 2 位于它们之间。 相应地, 水平隔板 2 冷却水箱 15 的表面。从而保持这个表面为低温, 而产生冷凝水。换句 话说,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 水箱 15 还作为制冷构件 17, 产生冷凝水。在水箱 15 的内部表 面上产生的冷凝水存储在水箱 15 内, 并被水输送体 16 输送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水输送体 16, 利用毛细现象从其一端给另一端输送水, 是由毛毡之类形成。但是, 水输送体 16 可以代之以管状结构。此外, 可以用泵来从水箱 15 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输 送水。
在图 3A 所示的结构中, 水输送体 16 的一端位于水箱 15 内, 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位于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靠近所述放电区域 S 之处。结果是将 水供应给水输送体 16 位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上游侧的另一端, 以便直接将水供应到所 述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
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的水由气流的压力送到在所述放电区域 S 内的放电 部分, 极大地增强了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 具体而言, 所增强的发生反应可以是水分子 (H2O) 和氧分子 (O2) 生成氢氧根 (· OH)。此外, 氮分子 (N2) 或者由氮分子 (N2) 获得的各种 成分会与水分子 (H2O) 发生反应, 生成氢氧根 (· OH)。而且, 所述反应强化进一步增强了产 生双氧水 (H2O2) 的反应。
在图 3B 所示的结构中, 水输送体 16 的一端位于水箱 15 内, 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位于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 靠近放电区域 S。结果是, 按顺序 将水供应给水输送体 16 位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下游侧的一端, 以将水直接供应到放电 区域 S 的下游附近。
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实际放电区域被气流的压力扩大到放电区域 S 的下游侧。这样, 通过将水供应给放电区域 S 的下游附近而极大地增强了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 反应。此处增强了的生成反应与图 3A 中描述的反应是一样的。
水输送体 16 可以将水输送到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在这种情况下, 水输送体 16 其一端位于水箱 15 中, 另一端岔开成两路, 即第一端和第二端。在这种结构 中, 所述岔开的第一端可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所述岔开的第二端可以位于绝缘 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包括图 3A 中所示的水输送体 16 和图 3B 中所示的水输送体 16 中的 每一个的结构也是优选的。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冰箱中, 通过使用在所述蔬菜室内产生的冷凝水, 可以增强 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 而不需要用户来供水。水箱 15 还可以与蔬菜室 6 的底部表面 ( 即, 区隔蔬菜室 6 和冷冻室 7 的水平隔板 2 的上表面 ) 连续地设置在一起, 用蔬菜室 6 和 冷冻室 7 之间的温差产生冷凝水。
同样的结构可以用在另一个储藏室 3 中。当使用冷藏室 4 和位于冷藏室下方的相 邻的切换室 5 之间的温差在冷藏室 4 中产生冷凝水时, 优选的是水箱 15 是与冷藏室 4 的底 部表面 ( 即, 区隔冷藏室 4 和位于冷藏室 4 下方的切换室 5 的水平隔板 2 的上表面 ) 连续 设置在一起。 图 4A 和图 4B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为了避 免冗余, 给那些和第二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的或者同样的参考标号。这样 的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下文将仅描述与所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包括在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冰箱中的供应设备 14 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相同, 其相同 之处在于用相邻的储藏室 3 之间的温差来产生冷凝水。但是, 所述第三实施例不包括以与 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产生冷凝水的水箱 15( 制冷构件 17), 以及从水箱 15 给指定位置送 水的水输送体 16。相反, 制冷构件 17 直接在所述指定位置产生冷凝水。换句话说, 所述第 三实施例的供应设备 14 不包括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水箱 15 和水输送体 16。
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制冷构件 17 是杆状的, 并且是由高导热材料形成, 比如铝。例 如, 如图 4A 所示, 制冷构件 17 被设置在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的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以直接在这个位置产生冷凝水。可替换的是, 如图 4B 所示, 制冷构件 17 被设置在有 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以直接在这个位置直接产生冷凝水。
在图 4A 所示的结构中, 制冷构件 17 一端联接在蔬菜室 6 的顶部表面 ( 即, 区隔蔬 菜室 6 和位于蔬菜室 6 上方的切换室 5 的水平隔板 2 的下表面 ) 上。此外, 制冷构件 17 的 另一端暴露到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 靠近所述放电区域 S 的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水平隔板 2 冷却制冷构件 17, 并保持所暴露出来的表面为低温, 以直接在所暴露出来的表 面上产生冷凝水。这样允许将水直接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
在图 4B 所示的结构中, 制冷构件 17 的一端联接在蔬菜室的顶部表面上, 另一端暴 露到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靠近放电区域 S 的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水平隔板 2 冷却制冷构件 17, 并保持所暴露出来的表面的温度低, 从而在暴露表面上产生冷凝水。 这样 允许直接将水供应到所述放电区域 S 的下游附近。
制冷构件 17 可以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都产生冷凝水。在这种情况 下, 制冷构件 17 其一端联接在蔬菜室 6 的顶部表面, 另一端分岔成两路, 即, 第一端和第二 端。在这个结构中, 所述岔开的第一端可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所述岔开的第二
端可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包括图 4A 所示的制冷构件 17 和图 4B 所示的制冷构 件 17 中的每一个的结构也是优选的。
制冷构件 17 还可以联接到蔬菜室 6 的底部表面 ( 即, 区隔蔬菜室 6 和位于蔬菜室 6 下方的冷冻室 7 的水平隔板 2 的上表面 ), 并利用蔬菜室 6 和冷冻室 7 之间的温度差, 在 制冷构件 7 暴露出来的另一端的表面产生冷凝水。
同样的结构可以用在另一个储藏室 3 中。当使用冷藏室 4 和位于冷藏室 4 下方的 相邻的切换室 5 之间的温差直接在冷藏室 4 中产生冷凝水时, 优选的是, 制冷构件 17 的一 端联接在冷藏室 4 的底表面 ( 即, 区隔冷藏室 4 和位于冷藏室 4 下方的切换室 5 的水平隔 板 2 的上表面 )。
图 5A 和图 5B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为了 避免冗余, 给那些和所述第二实施例对应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的或者同样的参考标 号。这样的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在下文中仅描述那些和所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包括在所述第四实施例的冰箱中的供应设备 14 不像在所述第二实施例那样使用 相邻储藏室 3 之间的温差来产生冷凝水。而是使用储藏室 3 和气流通道 8 之间的温差产生 冷凝水。 在所述第四实施例的供应设备 14 中, 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水箱类似的水箱 15( 制 冷构件 17) 和蔬菜室 6 的后表面 ( 即, 区隔蔬菜室 6 和位于蔬菜室 6 后面的气流通道 8 的 垂直隔板 10 的前表面 ) 连续地设置在一起。水箱 15( 制冷构件 17) 是由高导热材料形成, 并具有一个上方开口。
温度比蔬菜室 6 的温度低的气流通道 8 设置在蔬菜室 6 的后面, 垂直隔板 10 位于 它们之间。相应地, 垂直隔板 10 冷却水箱 15 的表面, 并保持这个表面的温度低。这样在所 述表面产生冷凝水。在水箱 15 的内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存储在水箱 15 中, 被水输送体 16 输送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例如, 如图 5A 所示, 水输送体 16 被设置成从水箱 15 给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输送水。可替换的是, 如图 5B 所示, 可以设置水输送体 16 从水 箱 15 给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输送水。
以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方式, 水输送体 16 可以给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和 下游侧都输送水。这这种情况下, 水输送体 16 其一端位于水箱 15 中, 另一端分岔成两路, 即, 第一端和第二端。在这个结构中, 所分岔的第一端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所分岔 的第二端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包含图 5A 的水输送体 16 和图 5B 的水输送体 16 中的每一个的结构也是优选的。
和所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可以用在另一个储藏室 3 中, 即, 冷藏室 4、 切换室 5 和冷冻室 7。当在任何一个储藏室 3 中产生冷凝水时, 优选的是水箱 15 和垂直隔板 10 连 续地设置在一起, 所述垂直隔板 10 区隔对应的储藏室 3 和气流通道 8, 从而利用该储藏室 3 和气流通道 8 之间的温差从储藏室 3 中的水汽产生冷凝水。
图 6A 和图 6B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为了 避免冗余, 给那些和所述第四实施例对应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的或者同样的参考标 号。这样的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仅详细描述那些和所述第四实施例不同的特 征。
包括在所述第五实施例的冰箱中的供应设备 14 与所述第四实施例类似, 其类似 之处在于它也是利用其中一个储藏室 3 和相邻的气流通道 8 之间的温差来产生冷凝水。但 是所述第五实施例不与所述第四实施例类似, 不包括产生冷凝水的水箱 15( 制冷构件 17) 和将水输送到预定位置的水输送体 16 中的每一个。第五实施例代之以用制冷构件 17 直接 在期望位置产生冷凝水。换句话说, 所述第五实施例的供应设备 14 不像第四实施例一样, 不包括水箱 15 和水输送体 16。
所述第五实施例的制冷构件 17 是杆状的, 且是由高导热材料形成, 比如铝。例如, 如图 6A 所示, 制冷构件 17 设置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 直 接在这个位置产生冷凝水。可替换的是, 如图 6B 所示, 制冷构件 17 被设置在有效成分生成 通道 54 中,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以直接在这个位置产生冷凝水。
在图 6A 中的结构所示, 制冷构件 17 其一端联接在蔬菜室的后表面 ( 即, 区隔蔬菜 室 6 和位于蔬菜室后方的气流通道 8 的垂直隔板 10 的前表面 )。进而, 制冷构件 17 的另一 端暴露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靠近放电区域 S。垂直隔板 10 冷却制冷构件 17, 并保持 所暴露出来的表面上的温度低, 以直接在所述暴露出来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这样允许将 水直接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 在图 6B 所示的结构中, 制冷构件 17 其一端联接在蔬菜室的后表面, 另一端暴露在 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靠近放电区域 S。垂直隔板 10 冷却制 冷构件 17, 并保持所暴露出来的表面温度低, 以直接在所暴露出来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 这 样允许将水直接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下游附近。
制冷构件 17 可以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都产生冷凝水。在这样的情 况下, 制冷构件 17 其一端联接在蔬菜室 6 的后表面, 另一端分岔成两路, 即, 第一端和第二 端。在这个结构中, 所岔开的第一端可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所岔开的第二端可 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17 的上游侧。具有图 6A 的制冷构件 17 和图 6B 的制冷构件 17 中的每 一个的结构也是优选的。
与所述第五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可以应用在其它储藏室 3 内, 即, 冷藏室 4、 切换室 5 和冷冻室 7。当在任何一个储藏室 3 中产生冷凝水时, 优选的是, 制冷构件 17 与垂直隔板 10 连续设置在一起, 所述垂直隔板 10 区隔对应的储藏室 3 和气流通道 8, 通过使用与气流 通道 8 的温差由储藏室 3 中的水汽产生冷凝水。
图 7A 和图 7B 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冰箱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为了避 免冗余, 给那些和所述第一实施例对应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或者同样的参考标号。 这样的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在下文将仅描述那些和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在所述第六实施例的冰箱中,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设置在蔬菜室 6 的后表面上。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入口 52 设置在盒体 51 的侧壁内。
此外, 在所述第六实施例的冰箱中, 将水供应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供应设 备 14 设置在冰箱主体 1 上。供应设备 14 包括将在冰箱主体 1 内的水箱 18 中的一些水输 送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水输送体 16。
在所述第六实施例中, 水输送体 16, 使用毛细现象从其一端给其另一端供水, 是由 毛毡之类材料形成。但是, 水输送体 16 可以代之以管状结构。此外, 可以用泵来从水箱 18 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输送水。
水箱 18 含有供给冰箱主体 1 内的制冰器 ( 图中未示 ) 的水。水箱 18 还连接到另 一个供水线路 ( 图中未示 ), 形成供水单元 19, 给制冰器供水。水输送体 16 可以连接到不 包括水箱 18 的供水线路, 从供水单元 19 给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供水。
例如, 如图 7A 所示, 水输送体 16 给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 的一个位置输送水。可替换的是, 如图 7B 所示, 水输送体 16 将水输送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的一个位置。
在图 7A 所示的结构中, 水输送体 16 的一端位于水箱 18 内, 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位于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靠近放电区域 S 之处。结果是, 将 水供应给位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上游侧的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使得直接将水供应到 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
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上游附近的水由气流的压力送到放电区域 S 的放电部分, 极 大地增强了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 这个增强后的生成反应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生成反 应相同。
在图 7B 所示的结构中, 水输送体 16 的一端位于水箱 18 中, 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位于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靠近放电区域 S 之处。结果是, 将 水按顺序供应给位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下游侧的水输送体 16 的另一端, 使得直接将水 供应到放电区域 S 的下游附近。
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实际放电部分由于气流的压力而被扩大到所述放电 区域 S 的下游侧。因而, 所述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通过将水供应到所述放电区域 S 的下游 附近而极大地增强了。 在这里, 增强了的生成反应与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反应相同。
水输送体 16 可以将水输送到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和下游侧两处。在这样一种情 况下, 水输送体 16 其一端位于水箱 15 中, 另一端分岔成两路, 即, 第一端和第二端。在这个 结构中, 所分岔的第一端可以位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 所分岔的第二端可以位于绝缘 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具有图 7A 所示的水输送体 16 和图 7B 所示的水输送体 16 中的每一 个的结构也是优选的。
在所述第六实施例的冰箱中, 可以增强有效成分的生成反应而不需要用户通过用 供给制冰器的水来供水。水箱 15 还可以与蔬菜室 6 的底部表面 ( 即, 区隔蔬菜室 6 和位于 蔬菜室 6 下方的冷冻室 7 的水平隔板 2 的上表面 ) 连续设置在一起, 使用蔬菜室 6 和冷冻 室 7 之间的温差产生冷凝水。
在根据所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冰箱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中, 有效成分生成 器 56 是由绝缘隔离件 57 和穿孔 60 形成的, 绝缘隔离件 57 通过具有狭小宽度的间隔 59 与 电极单元 58 的下游侧间隔开, 穿孔 60 具有细小的直径并延伸穿过绝缘隔离件 57 的中心 ( 参考图 2)。但是, 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结构不限于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做出各种改动。
仅要求根据本发明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包括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绝缘隔离件 57 被设置成与电极单元 58 接触或者在其附近, 以及要给电极 单元 58 施加高压, 造成在沿着绝缘隔离件 57 所形成的狭小放电区域 S 中放电。在这种情 况下, 所述放电区域 S 可以是穿孔 60, 它具有狭小的直径并被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中, 或者 是间隔 59, 它具有狭小的宽度并被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之间。所述放电区 域 S 还可以是由穿孔 60 和间隔 59 二者形成。现在参考图 8 至图 12 对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的各种修改例进行描述。为了避免 冗余, 给那些和图 2 所示的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或者在其它修改例中所描述的对应的部件 相同的部件予以类似的或者相同的参考标号。这样的部件将不再详细描述。
图 8A 显示的是一个修改例, 其中除了穿过绝缘隔离件 57 之外, 穿孔 62 还延伸穿 过电极单元 58 的中心。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和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与设置在电极 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之间的间隔 59 对准。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是圆盘状的, 具有大约相同的直径。
在图 8A 的修改例中, 气流被从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直接送到穿孔 60 中, 穿孔 60 形成放电区域 S。 这样是有优点的, 因为在所述放电区域 S 所产生的大量的有效成分会以高 流速释放到有效成分生成设备 50 之外。此外, 一个优点是, 流经穿孔 62 的气流有效地吸收 电极单元 58 的热量。
可以消除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之间的间隔, 使得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 元 58 以彼此接触地设置。在这种情况下, 与电极单元 58 接触的绝缘隔离件 57 也作为热辐 射翅片 (fin)。
图 8B 显示的修改例与图 8A 所示的修改例不同, 其不同之处在于电极单元 58 的中 心周围形成多个穿孔 62。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与穿孔 60 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的轴向 方向上分开, 与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不对准。在图 8B 的修改例中, 从上游侧来的气流 流经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进入间隔 59, 然后流经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这样是有优 点的, 因为气流有效地吸收来自于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的热量。为了进一步有效 地吸收电极单元 58 的热量, 可以屏蔽电极单元 58, 以包括多个穿孔 62。
图 8C 显示的是与图 8A 所示的修改例不同的修改例, 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绝缘隔 离件具有多个穿孔 60, 电极单元 58 也具有多个穿孔 62。绝缘隔离件 57 的每个穿孔 60 与 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中的一个对准, 间隔 59 设置于它们之间。图 8C 的修改例使用多个 穿孔 60 作为放电区域 S, 增加了整体的有效成分生成量。 另外, 气流被从电极单元对应的穿 孔 62 送到每个穿孔 60。 这是有利的, 因为大量的有效成分可以以高流速释放到有效成分生 成设备 50 之外。
在图 8C 的修改例中, 当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被设置为互相接触在一起 时, 绝缘隔离件 57 还作为热辐射翅片。
图 8D 显示的是与图 8A 的修改例不同的修改例, 其不同之处在于绝缘隔离件 57 中 形成多个穿孔 60, 并在于穿孔 60 与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在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的轴向 上隔开。图 8D 的修改例使用多个穿孔 60 作为放电区域 S, 并增加了整体的有效成分生成 量。此外, 气流流经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进入间隔 59, 然后流经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因此, 所述气流有效地吸收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的热量。
图 9 显示的是一个修改例, 其中金属片状的电极单元 58 设置成在厚度方向上与片 状的绝缘隔离件 57 的相对侧接触。换句话说, 绝缘隔离件 57 被保持在一对电极单元 58 之 间。 所述电极单元 58 对电连接到高压应用单元 61, 使得在两个电极单元 58 之间施加高压。 延伸穿过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和延伸穿过每个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在厚度方向上具 有相同的形状。由于绝缘隔离件 57 和电极单元 58 的接触布局, 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与两个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相通, 并在厚度方向上对准。穿孔 60 和 62 的直径大约为几百微米 (μm)。
此外, 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从设置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之处被分叉成第一流动通 道 R1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 来自上游侧的一些气流流经第一流动通道 R1 到穿孔 60 和 62 中, 然后流出穿孔 60 和 62, 朝下游侧流动。来自于上游侧的残留气流 ( 即, 在送到有效成分生 成器 56 中的整个气流中, 排除进入所述第一流动通道那部分后的那部分气体 ) 流经第二流 动通道 R2, 绕着两个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 然后流出第二流动通道 R2, 朝向下游侧流动。
在第一流动通道 R1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 的分叉处设置调节阀 63, 调节流入第一流 动通道 R1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 的气流速率。调节阀 63 被控制为保持流入到第一流动通道 R1 的气流的流速稳定。
隔板 64 区隔第一流动通道 R1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隔板 64 包括一个管状的区隔 壁 64a 和管状的区隔壁 64b。区隔壁 64a 隔开第一流动通道 R1 的上游部分 ( 即, 其中的气 流从所述岔开部分抽到穿孔 60 和 62 内的那一部分 )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 的上游部分。区 隔壁 64b 隔开第一流动通道 R1 的下游部分 ( 即, 其中流出穿孔 60 和 62 的气流被抽到接合 部分的那一部分 ) 和第二流动通道 R2 的下游部分。两个区隔壁 64a 和 64b 中每个区隔壁 的一端设置成与对应的电极单元 58 的平整的表面接触。 在图 9 的修改例中, 当高压施加单元 61 在两个电极单元 58 之间施加高压时, 在放 电区域 S 开始微等离子放电, 所述放电区域 S 是由绝缘隔离件的穿孔 60 形成。这样生成高 密度的有效成分。
进入到第一流动通道 R1 的上游部分并流入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穿孔 60 内的气 流携带着所述在放电区域 S 中所产生的高密度的有效成分, 并从下游侧释放所述有效成 分。进入到第二流动通道 R2 的上游部分的气流沿着上游电极单元 58 的平整表面和外围表 面、 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表面以及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和平整表面流动, 当从边上 看时, 形成 U 形流。这股气流吸收两个电极单元 58 的热量, 并在它们的下游侧释放热量。
控制调节阀 63 的打开量, 使得进入第一流动通道 R1 的气流基本上保持恒定。结 果是在穿孔 60 中稳定地进行微等离子放电, 而不受整体气流的流速的影响。在图 9 中, 使 用两个电极单元 58。但是, 可以仅使用两个电极单元 58 中的一个, 例如, 上游电极 58。此 外, 两个流动通道 R1 和 R2 可以应用在图 8A 至图 8D 所示的修改例的结构上。
图 10A 所示的修改例和图 9 所示的修改例不同之处是, 在绝缘隔离件 57 和上游以 及下游电极单元 58 之间形成通常具有几百微米 (μm) 的均匀宽度的间隔 59。此外, 图 10A 的修改例和图 9 的修改例不同之处在于, 在下游电极单元 58 中的穿孔的直径大于绝缘隔离 件 57 中的穿孔 60 和上游电极单元 58 中的穿孔 62 的直径。图 10A 的修改例与图 9 的修改 例不同之处还在于取消了隔板 64 和调节阀 63。
进入到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内的气流首先击打上游电极单元 58。然后所述气流 被分成进入到上游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并到达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的流, 以及绕着 上游电极 58 的外围表面的流。流经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的流, 经过延伸穿过下游电极 单元 58 的大直径的穿孔 62, 进一步被送向下游。绕着上游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的流被 沿着绝缘隔离件 57 的外围表面和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进一步向下游发送, 然后与 流经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的流汇合。
沿着上游电极 58 的外围表面的流穿过上游电极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之间的间隔
59 被部分地送到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此外, 从上游电极单元 58 的外围表面流到绝缘 隔离件 57 的外围表面的流穿过绝缘隔离件 57 和下游电极单元 58 之间的间隔 59 被部分地 送到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在图 10A 所示的修改例中, 当在两个电极单元 58 之间施加高压时, 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绝缘隔离件 57 和上游电极单元 58 之间的间隔 59 以及绝缘隔离件 57 和下游 电极单元 58 之间的间隔 59 中开始微等离子放电。换句话说, 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以 及上游和下游间隔 59 沿着绝缘隔离件 57 形成狭小的放电区域 S。 如上文所描述的, 下游电 极单元 58 的穿孔 62 具有大的直径。这样抑制了在所述放电区域 S 中产生的所述有效成分 聚集在下游电极单元 58 中。
图 10B 所示的修改例和图 10A 所示的修改例不同之处在于绝缘隔离件 57 和上游 电极单元 58 彼此接触。在图 10B 所示的修改例中, 沿着绝缘隔离件 57 由绝缘隔离件 57 的 穿孔 60 和绝缘隔离件 57 与下游电极单元 58 之间的间隔 59 形成狭窄的放电区域 S。
放电区域 S 的间隔 59 可以被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和上游电极单元 58 之间, 下游 电极单元 58 可以被设置成与绝缘隔离件 57 接触。在这个例子中, 同样, 在所述放电区域 S 内所产生的大量的有效成分被携带到下游, 有效地吸收了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热量。 除了图 9 所示的修改例的结构之外, 图 11 所示的修改例包括蓄液池 76、 液体供应 装置 66 和雾化单元 67。蓄液池 76 被设置成与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下游端连通。液体供应 装置 66 给蓄液池 76 供应液体。雾化单元 67 使所述蓄液池中的液体雾化。和图 10A 和图 10B 所示的修改例的方式相同, 这个修改不包括隔板 64 和调节阀 63。
例如, 液体供应装置 66 包括具有用于产生冷凝水的制冷表面 68 的制冷设备 69, 以及设置在制冷表面 68 和蓄液池 76 之间的供液管 70。制冷设备 69 包括多个帕尔贴 (Peltier) 元件 71、 连接到帕尔贴元件 71 的热辐射侧的热辐射翅片 72、 和连接到帕尔贴元 件 71 的制冷侧的制冷板 73。
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包括制冷通道 74, 它从延伸穿过所述放电区域 S( 穿孔 60) 的主要气流通道分岔, 绕过所述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之后, 与在下游侧的所述主要气流通道 接合。制冷设备 69 的制冷板 73 暴露在制冷通道 74 中。制冷设备 69 的热辐射翅片 72 暴 露在一个位置, 该位置在制冷通道 74 从有效成分生成通道 54 中的主要气流通道开始分岔 的点的下游, 并在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上游。
形成于制冷板 73 的表面上的制冷表面 68 将从空气中的水汽产生于制冷表面 68 上的冷凝水, 通过供液管 70 供应给管状的蓄液池 76。 在图示的例子中, 液体供应管 70 和蓄 液池 76 包括成为曲柄形状的一系列的管。 不用供液管 70, 可以用毛毡之类的纤维构件或者 是由泡沫材料或者陶瓷材料形成的多孔构件来供液。进一步地, 可以改变供液装置 66 的结 构, 使用硅胶或者沸石之类的吸湿剂从空气中恢复水汽并释放水汽。
雾化单元 67 包括, 例如, 超声波震荡器 75, 通过超声波震荡使蓄液池 76 所供应 的液体雾化, 并送出雾化后的液体。雾化单元 67 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结构。例如, 雾化单元 67 可以具有一个用表面声波来雾化液体的结构、 一个将加压的液体吹到一个壁部表面的结 构、 或者一个使用泵来喷洒液体的结构。此外, 可以使用一个汽化单元代替雾化单元 67, 用 热量或者气流来使蓄液池 76 内的液体汽化, 并送出汽化后的液体。
在图 11 的修改例中, 在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放电区域 S( 穿孔 60) 中生成的有效
成分被直接送入到蓄液池 76 中, 溶解在蓄液池 76 内的液体中, 然后由雾化单元 67 进行雾 化。换句话说, 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中释放出其中的有效成分以浓缩状态溶解的水汽 M。
当显著地生成超氧自由基或者氢氧根作为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时, 产生过氧化氢 水。 相应地, 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释放的水汽 M 包括过氧化氢水, 具有除臭和消毒效果。 在 放电区域 S 中产生的有效成分溶解在液体中 ( 冷凝水 ), 重新形成冷凝水, 添加了除臭和消 毒效果。
此外, 与有效成分生成器 56 的下游侧接触的蓄液池 76 的布置获得了对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冷却的效果, 电极单元 58 和绝缘隔离件 57 在放电期间被加热了。穿孔 60 和 62 具有非常小的直径。这样避免了蓄液池 76 内的液体进入到穿孔 60 和 62 中。
位于放电区域 S 的下游附近的蓄液池 76 获得了极大地增强了有效成分生成反应。 这是因为从所述放电区域 S 送出的空气在蓄液池 76 内产生小气泡, 在放电区域 S 附近气泡 内出现放电。给小气泡中的被放电部分的供应来自于周围液体的水汽。这样增强了所述有 效成分的生成反应。增强后的生成反应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生成反应相同。
在图 11 的例子中, 电极单元 58 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相对侧。但是, 电极单元 58 可以仅被设置在绝缘隔离件 57 的一侧 ( 例如, 上游侧 )。在这种情况下, 同样, 蓄液池 76 被设置成与绝缘隔离件 57 的穿孔 60 连通。从而将所述有效成分直接送入并被溶解在蓄液 池 76 内。
图 12 显示的修改例与图 11 的修改例区别点在于, 使用静电雾化现象作为雾化蓄 液池 76 内的液体的手段。
在这个修改例中, 电极单元 58 被设置成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上游侧接触。此外, 设 置一种罐型的蓄液池 76 与绝缘隔离件 57 的下游侧接触。换句话说, 绝缘隔离件 57 内的穿 孔 60 的下游端与蓄液池 76 连通。在蓄液池 76 中设置与上游电极单元 58 成对的下游电极 单元 58。当通过包含在蓄液池 76 内的液体在两个电极单元 58 之间施加电压时, 在绝缘隔 离件 57 的穿孔 60 中出现微等离子放电。
此外, 在图 12 的修改例中, 在蓄液池 76 内的下游电极单元 58 的作用还是静电雾 化电极。液体输送单元 77 从蓄液池 76 中伸出, 供应蓄液池中的液体用于静电雾化。在蓄 液池 76 中的电极单元 58 通过毛细现象给输送到液体输送单元 77 的末梢端的液体施加高 静电雾化电压。
将高压施加到输送给液体输送单元 77 的末梢端的液体, 形成泰勒锥 (Taylor cones), 静电雾化现象产生大量的水汽 M。 以这种方式, 雾化单元 67 应用一个雾化结构来在 蓄液池 76 内的液体上进行静电雾化, 使所述液体雾化。这个结构是有优点的, 因为将其中 溶解有有效成分的液体释放成水汽 M, 水汽 M 是带电的, 并包括具有极小直径的颗粒, 比如 纳米尺寸的颗粒。不用下游电极单元 58 作为静电雾化电极, 可以使用独有的电极进行静电 雾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畴之内, 本发明可 以体现为许多其它具体形式。 因此, 要认为当前的例子和实施例是用于说明的, 不是来限制 的, 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处所给出的细节, 但是可以在附属的权利要求范畴和等同物内进行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