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5137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05 CN 103551374 A (21)申请号 201310437525.7 (22)申请日 2013.09.24 B09C 1/08(2006.01) (71)申请人 曾敏 地址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韶山南路 498 号 申请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72)发明人 曾敏 廖柏寒 胡立琼 周航 雷鸣 (54) 发明名称 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属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领域, 具体公开了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包 括污染土壤的整地、 深翻耕、 修复剂的施用、 。
2、修复 剂施用后的平衡稳定等步骤。本发明所述的修复 方法通过修复剂固定稻田土壤中砷, 改变土壤中 砷的形态和价态, 降低土壤中有效砷含量并抑制 水稻吸收对其的吸收, 从而使大米中砷的含量达 到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 (无机砷 0.2mg/ kg, GB2726-2012) 。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在水稻种植 前即进行修复, 不影响生产, 具有修复时间短、 对 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 环境友好等特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51374 A CN。
3、 103551374 A 1/1 页 2 1. 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a、 对砷污染稻田进行整理, 排出积水 ; 步骤 b、 受污染稻田第一次施用修复剂 ; 步骤 c、 施用修复剂后的稻田第一次深翻耕 ; 步骤 d、 在第一次深翻耕后的稻田表面再次施用修复剂 ; 步骤 e、 第二次深翻耕, 第二次深翻耕后进行多次翻耕 ; 步骤 f、 修复剂与受污染稻田中的砷进行平衡稳定。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修复剂为 还原铁粉, 粒度 100 目, 铁含量不低于 98%。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中。
4、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修复剂施 用量对于轻度砷污染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0-2 倍) 为 600 Kg/ 亩 ; 对于中度砷污染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5 倍) 为 1200 Kg/ 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c和步骤e 所述深翻耕深度对于轻度砷污染稻田为 25-30 cm ; 对于中度砷污染稻田为 30-35 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步骤b和步骤d 所述修复剂施用量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一种中轻度砷。
5、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平衡稳定 时间为 15-25 天, 期间受污染稻田表面保持水层高度 2-5c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51374 A 2 1/3 页 3 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技术领域, 具体公开了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 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采矿、 冶炼、 含砷农药和肥料的施用、 木材的防腐和富砷地表水的灌溉等使我国多 个地区的土壤受到了砷污染, 目前已知我国有 10 个省市的 17 个地区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 砷污染, 而稻田土壤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稻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南方地区主要以。
6、稻米 为主食。但大量的研究发现, 大部分工矿区附近的稻田土壤砷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 量二级标准 ( 30 mg/kg, GB 15618-1995) , 该地区生产的稻米中砷含量超过食品安全国 家标准限值 (无机砷 0.2 mg/kg, GB 2726-2012) 。 0003 据研究, 当水田中砷浓度高于 1 mg/kg 时, 水稻生长明显受害, 当高于 20 mg/kg 时, 水稻枯死。砷污染使得农田产量下降, 甚至颗粒无收。砷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长期累积, 会使人体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手脚角质化、 听力减弱等病症, 甚至导致皮肤癌、 肺癌、 肝癌等 癌症。 0004 因此, 为了修复。
7、砷污染土壤和保证粮食安全生产, 研究出一种能较好地治理砷污 染土壤、 减少作物吸收砷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壤砷污染修复技术中, 物理修复工 程量大、 成本高, 生物修复消耗时间长, 而化学改良修复技术时间短、 成本较低, 是当前土壤 重金属污染治理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常规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 响较大, 不适用于砷污染土壤的治理, 因此提供一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 修复时间短的 砷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方法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中轻度砷污染稻田修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a、 对砷。
8、污染稻田进行整理, 排出积水 ; 步骤 b、 受污染稻田第一次施用修复剂 ; 步骤 c、 施用修复剂后的稻田第一次深翻耕 ; 步骤 d、 在第一次深翻耕后的稻田表面再次施用修复剂 ; 步骤 e、 第二次深翻耕, 第二次深翻耕后进行多次翻耕 ; 步骤 f、 修复剂与受污染稻田中的砷进行平衡稳定。 0006 优选地, 所述修复剂为还原铁粉, 粒度 100 目, 铁含量不低于 98%。 0007 优选地, 所述修复剂施用量对于轻度砷污染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 境质量标准 0-2 倍) 为 600 Kg/ 亩 ; 对于中度砷污染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 质量标准 2-5 倍) 。
9、为 1200 Kg/ 亩。 0008 优选地, 步骤 c 和步骤 e 所述深翻耕深度对于轻度砷污染稻田为 25-30 cm ; 对于 说 明 书 CN 103551374 A 3 2/3 页 4 中度砷污染稻田为 30-35 cm。 0009 优选地, 步骤 b 和步骤 d 所述修复剂施用量相同。 0010 优选地, 所述平衡稳定时间为 15-25 天, 期间受污染稻田表面保持水层高度 2-5 cm。 0011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的修复方法, 还原铁粉在受污染稻田土壤中氧化生成的产物对砷具 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且铁还可以与砷形成沉淀, 将砷固定于土壤中, 降低其迁移性 ; 还可以 增加。
10、水稻根表面铁膜量, 减缓砷对作物的毒害和抑制作物吸收砷。同时其还促进了作物吸 收营养元素磷, 有利于作物生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 : (1) 降低土壤中砷的活性, 土壤易溶型砷降低了 77.3%, 使土壤易溶型砷转化为难溶性 砷, 减缓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进一步地使糙米中总砷和无机砷分别降低了 30.1% 和 30.3%, 糙米中无机砷含量接近国家标准 ; (2) 同时还促进了大米吸收磷, 使糙米磷含量增加 48.6% ; (3) 对土壤环境友好, 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对水稻生长亦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 0012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以便本领域的技。
11、术人员进一步 理解本发明。 0013 以还原铁粉为修复剂, 其中粒度100目, 铁含量98%, 选择在3月上旬 (早稻) 、 5月 上旬 (中稻) 、 6 月下旬 (晚稻) 的晴天, 在中轻度砷污染的稻田上进行除草、 整地、 深翻耕。根 据水稻田土壤中砷污染程度的不同, 修复剂的施用量为 : 轻度污染水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 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0-2 倍) 600 kg/ 亩, 中度污染的水稻田 (土壤总砷含量超过国家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5 倍) 1200 kg/ 亩。深翻耕之前, 排出稻田内积水。将 1/2 施用量的 修复剂均匀的抛洒在水稻田表面, 然后进行水稻田的第一次深翻耕。对。
12、于砷轻度污染稻田 深翻耕以 25-30 cm 为宜, 对于砷中度污染稻田深翻耕以 30-35 cm 为宜。第一次深翻耕完 毕, 在深翻耕后的水稻田表面, 将剩余 1/2 施用量的修复剂均匀的抛洒在水稻田表面, 进行 第二次深翻耕。之后再多次翻耕, 使修复剂与耕作层土壤混合均匀, 平衡稳定 15-25 天, 期 间保持土层以上 2-5 cm 水层, 然后再进行插秧。 0014 以湖南地区某污染稻田为例, 修复前经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如下 : pH值7.95, 有机质3.02%, 总铁3.82%, 总砷63.35 mg/kg。 总砷含量超出国家食用农产 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HJ/T 332-200。
13、6) 限值 2.2 倍, 属于中度污染。按中度污染条件, 每亩 施用改良材料 1200 公斤, 按其施用方法改良污染稻田。插秧前稻田土壤中易溶型砷含量降 低了 77.3%, 砷毒性浸出量降低了 70.4%, 缓解了活性砷对水稻秧苗的毒害。水稻成熟后, 糙 米总砷量降低了 30.1%, 无机砷量从 0.33 mg/kg 降至 0.23 mg/kg, 接近国家食品标准糙 米无机砷限值 0.2 mg/kg。同时, 改良材料的施用还增加了糙米营养元素磷含量约 49%。 0015 表 1 修复前后土壤和糙米中各指标含量对照表 说 明 书 CN 103551374 A 4 3/3 页 5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 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 当指出, 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 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 润饰或变化, 也可以将 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 ; 这些改进润饰、 变化或组合, 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 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 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3551374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