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56648 上传时间:2018-01-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11845.X

申请日:

2014.08.21

公开号:

CN104176834A

公开日:

2014.12.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34申请日:20140821|||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34

主分类号:

C02F3/34

申请人:

湖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肖调义; 兰时乐; 周芳如; 李玥; 历大伟; 王红权

地址: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湖湖南农业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代理人:

何为;袁颖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属于淡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领域。该底改剂是以纳豆芽孢杆菌菌粉、乳酸菌菌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生物絮凝剂及产氧剂混合,搅拌均匀而成。本发明的底改剂利用生物絮凝剂本身的絮凝作用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絮凝形成底泥后,通过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的强烈分解作用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絮凝物,从而改善淡水养殖水体底泥质量,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且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该底改剂按重量份由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50份、乳酸菌菌粉20-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30份、生物絮凝剂5-8份及产氧剂3-5份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豆芽孢杆菌菌粉是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37℃、160r/min-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8-6.7×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于28-37℃无菌发酵3-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菌粉是将乳酸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7-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48h,制得乳酸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1×107-4.2×108cfu/mL;再将乳酸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为嗜热链球菌或植物乳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是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35℃条件下静置培养96-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5×107-3.5×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是按每1000ml水加10-15g葡萄糖、5-8g蛋白胨、2-5g酵母粉、0.6-1g玉米浆、0.8-1.5g柠檬酸铵、2.5-4g无水乙酸钠及0.4-0.7gK2HPO4的比例,于水中加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玉米浆、柠檬酸铵、无水乙酸钠及K2HPO4混匀而成。

7.
  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培养基是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75%、玉米粉10-15%、大米粉5-10%、轻质碳酸钙5-8%、葡萄糖1%-2%、豆饼粉1.5%-2%、KH2PO40.1-0.3%、MgSO4.7H2O 0.05-0.15%及脱氢乙酸钠0.05-0.1%,混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55%制得。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凝剂为NOC-1、XM-11或MBFA9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氧剂为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

说明书

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淡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密度地不断增大,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及污染池塘自身和周边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生产的养殖模式,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严重破坏了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底质,从而危害养殖鱼类。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鱼类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鱼类的暗浮,NH3含量高时,还会导致各种鱼类的拟出血病;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也会提高鱼类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重则引起中毒死亡或泛塘,造成巨大损失。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无机酸,使底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体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过酸的水还能刺激鱼类的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鱼类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当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阀值(106个/mL)时,养殖动物可能发病。如: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溃烂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赤皮病、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肠炎病和打印病等。因此,从淡水养殖池塘底部入手,研究开发合适的底改产品,不仅可以持久维护好养殖水体水质,预防鱼病,还可以增产增收,达到淡水健康养殖的目的。
对于淡水养殖底质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国专利号03126702.5、200710028579.3、2012105109247、200510028579.3、200910033925等分别公开了养殖池塘底质生态环境的改良剂及制备方法,主要集中在利用沸石粉、贝壳粉、硅藻土等吸附剂以及微生物制剂对池塘底质进行处理和净化。这些处理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吸附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物理方法,其吸附效果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明显,而且使用量比较大,一般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在5-15Kg。尽管有些专利产品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微生物菌种与沸石粉、腐植酸钠、壳聚糖、黄腐酸、膨润土、聚合硫酸铁、过氧化钙等共同组成,但由于使用的微生物菌种大多是一些非芽孢菌,抗逆性差,保存时间短,存在生产工艺复杂、能耗和生产成本高、活菌数含量低、使用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该产品利用生物絮凝剂本身的絮凝作用将淡水养殖水体中残留的饲料、鱼类粪便等有机物絮凝沉降,再利用产品中的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的强烈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共同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淡水养殖水体底质的作用,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和能耗低、有效活菌数高、货架期长、适应性强、易于批量生产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水产用底质改良剂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效果不理想、有效活菌数存活率低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该底改剂按重量份由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50份、乳酸菌菌粉20-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30份、生物絮凝剂5-8份及产氧剂3-5份组成。
上述纳豆芽孢杆菌菌粉是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37℃、160r/min-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8-6.7×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于28-37℃无菌发酵3-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上述乳酸菌菌粉是将乳酸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7-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48h,制得乳酸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1×107-4.2×108cfu/mL;再将乳酸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上述提及的乳酸菌为嗜热链球菌或植物乳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上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是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35℃条件下静置培养96-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5×107-3.5×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上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pH值为7.0,是按每1000ml水加10-15g葡萄糖、5-8g蛋白胨、2-5g酵母粉、0.6-1g玉米浆、0.8-1.5g柠檬酸铵、2.5-4g无水乙酸钠及0.4-0.7gK2HPO4的比例,于水中加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玉米浆、柠檬酸铵、无水乙酸钠及K2HPO4混匀而成。
上述固体培养基是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75%、玉米粉10-15%、大米粉5-10%、轻质碳酸钙5-8%、葡萄糖1%-2%、豆饼粉1.5%-2%、KH2PO40.1-0.3%、MgSO4.7H2O 0.05-0.15%及脱氢乙酸钠0.05-0.1%,混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55%制得。而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及液体MRS培养基为现有常规培养基。
上述提及的生物絮凝剂为NOC-1、XM-11或MBFA9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上述提及的产氧剂为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中用到的菌种均为现有技术,保藏号分别为: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CCTCC M207147、CGMCC 0724或ATCC 6051;丁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JSMCB或ATCC 2575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GMCC 1.2437、CICC 6237、CICC 21792、CCTCC 204051;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CGMCC 1.1864、CICC21729或ACC106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方法所使用的菌种包括了好养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可在有氧、低氧和无氧环境中有效降解淡水养殖水体底泥中的饲料残渣、水生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从而改善水质。
(2)本发明方法使用的有机物絮凝剂为生物絮凝剂,与其它化学絮凝剂相比,产泥量少,同时避免了化学絮凝剂造成养殖水体二次污染的可能。
(3)本发明方法与现有生产工艺相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使用效果稳定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5g葡萄糖、8g蛋白胨、5g酵母粉、1g玉米浆、1.5g柠檬酸铵、4g无水乙酸钠及0.7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
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70%、玉米粉10%、大米粉10%、轻质碳酸钙6.5%、葡萄糖1.5%、豆饼粉1.7%、KH2PO40.1%、MgSO4.7H2O 0.1%及脱氢乙酸钠0.1%,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2%。
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7℃、16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32℃无菌发酵室中发酵4.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
制备嗜热链球菌菌粉:将嗜热链球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8℃条件下静置培养36h,制得嗜热链球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8×108cfu/mL;再将嗜热链球菌液体种子按18%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2℃条件下静置培养11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8×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8%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5份、嗜热链球菌菌粉2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30份、NOC-1 6份、过碳酸钠4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
实施例2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0g葡萄糖、5g蛋白胨、2g酵母粉、0.6g玉米浆、0.8g柠檬酸铵、2.5g无水乙酸钠及0.4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
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玉米粉15%、大米粉7.6%、轻质碳酸钙8%、葡萄糖2%、豆饼粉2%、KH2PO40.2%、MgSO4.7H2O 0.15%及脱氢乙酸钠0.05%,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
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9.3×108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28℃无菌发酵室中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
制备植物乳杆菌菌粉:将植物乳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h,制得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4.05×108cfu/mL;再将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6℃密封发酵6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5℃条件下静置培养96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23×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6℃密封发酵6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份、植物乳杆菌菌粉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4份、NOC-1 2份、XM-11 3份、MBFA9 3份、过氧化钙3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
实施例3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2g葡萄糖、6g蛋白胨、4g酵母粉、0.8g玉米浆、1.2g柠檬酸铵、3.2g无水乙酸钠及0.5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
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75%、玉米粉12.07%、大米粉5%、轻质碳酸钙5%、葡萄糖1.0%、豆饼粉1.5%、KH2PO40.3%、MgSO4.7H2O 0.05%及脱氢乙酸钠0.08%,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5%。
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6℃、17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2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5.32×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2%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37℃无菌发酵室中发酵3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
制备嗜热链球菌菌粉和植物乳杆菌菌粉:将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各1株分别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二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7℃条件下静置培养48h,分别制得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该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分别为1.27×108cfu/mL、3.76×108cfu/mL;再将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按15%接种重量分别接入二固体培养基中,于35℃密封发酵7d,最后于二固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分别制得嗜热链球菌菌粉、植物乳杆菌菌粉。
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条件下静置培养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47×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
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50份、嗜热链球菌菌粉10份、植物乳杆菌菌粉10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份、XM-11 2份、MBFA9 3份、过碳酸钠3份、过氧化钙2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

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76834A43申请公布日20141203CN104176834A21申请号201410411845X22申请日20140821C02F3/3420060171申请人湖南农业大学地址410128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湖湖南农业大学72发明人肖调义兰时乐周芳如李玥历大伟王红权74专利代理机构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43113代理人何为袁颖华54发明名称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57摘要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属于淡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领域。该底改剂是以纳豆芽孢杆菌菌粉、乳酸菌菌粉、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生物絮凝剂及产氧剂混合,搅拌均匀而成。本发明的底改剂利用生物絮凝剂本身。

2、的絮凝作用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絮凝形成底泥后,通过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的强烈分解作用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絮凝物,从而改善淡水养殖水体底泥质量,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且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特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76834ACN104176834A1/1页21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该底改剂按重量份由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50份、乳酸菌菌粉20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30份、生物絮凝剂58份及产氧剂35份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

3、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豆芽孢杆菌菌粉是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37、160R/MIN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867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于2837无菌发酵3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菌粉是将乳酸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

4、,在37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48H,制得乳酸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110742108CFU/ML;再将乳酸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为嗜热链球菌或植物乳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是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35条件下静置培养9。

5、6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510735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是按每1000ML水加1015G葡萄糖、58G蛋白胨、25G酵母粉、061G玉米浆、0815G柠檬酸铵、254G无水乙酸钠及0407GK2HPO4的比例,于水中加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玉米浆、柠檬酸铵。

6、、无水乙酸钠及K2HPO4混匀而成。7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培养基是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75、玉米粉1015、大米粉510、轻质碳酸钙58、葡萄糖12、豆饼粉152、KH2PO40103、MGSO47H2O005015及脱氢乙酸钠00501,混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55制得。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凝剂为NOC1、XM11或MBFA9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氧剂为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权利要求书CN104176834A1/5页3淡水。

7、复合微生物底改剂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淡水养殖中的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背景技术0002随着水产养殖密度地不断增大,以消耗大量高蛋白饲料及污染池塘自身和周边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生产的养殖模式,破坏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残饵、粪便、死亡动(植)物尸体和杀虫剂、消毒剂、抗生素等化学物在池底沉积,形成黑色污泥。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厌氧微生物占主导地位,严重破坏了底质的微生态环境,导致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底质,从而危害养殖鱼类。0003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消耗掉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底部处于缺氧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大量。

8、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而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NH3、NO2、H2S、CH4、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都对养殖鱼类有着很大的毒害作用,并且会在水中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其中NH3、NO2、H2S都能引起鱼类的暗浮,NH3含量高时,还会导致各种鱼类的拟出血病;NO2易诱发草鱼出血病,也会提高鱼类对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重则引起中毒死亡或泛塘,造成巨大损失。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无机酸,使底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体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过酸的水还能刺激鱼类的鳃和皮肤的感觉神经末。

9、梢,反射性地影响呼吸运动,使养殖鱼类从水中摄氧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当底质恶化,有害菌会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数量达到阀值(106个/ML)时,养殖动物可能发病。如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溃烂病、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赤皮病、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肠炎病和打印病等。因此,从淡水养殖池塘底部入手,研究开发合适的底改产品,不仅可以持久维护好养殖水体水质,预防鱼病,还可以增产增收,达到淡水健康养殖的目的。0004对于淡水养殖底质改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国专利号031267025、2007100285793、201210510。

10、9247、2005100285793、200910033925等分别公开了养殖池塘底质生态环境的改良剂及制备方法,主要集中在利用沸石粉、贝壳粉、硅藻土等吸附剂以及微生物制剂对池塘底质进行处理和净化。这些处理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吸附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物理方法,其吸附效果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明显,而且使用量比较大,一般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量在515KG。尽管有些专利产品中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微生物菌种与沸石粉、腐植酸钠、壳聚糖、黄腐酸、膨润土、聚合硫酸铁、过氧化钙等共同组成,但由于使用的微生物菌种大多是一些非芽孢菌,抗逆性差,保存时间短,存在生产工艺复杂、能耗和生产成本高。

11、、活菌数含量低、使用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淡水复合微说明书CN104176834A2/5页4生物底改剂,该产品利用生物絮凝剂本身的絮凝作用将淡水养殖水体中残留的饲料、鱼类粪便等有机物絮凝沉降,再利用产品中的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的强烈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共同降解,从而达到改善淡水养殖水体底质的作用,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和能耗低、有效活菌数高、货架期长、适应性强、易于批量生产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水产用底质改良剂存在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效果不理想、有效活菌数存活率低及生产成本高等问题。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1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淡水复合微生物底改剂,该底改剂按重量份由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50份、乳酸菌菌粉20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30份、生物絮凝剂58份及产氧剂35份组成。0007上述纳豆芽孢杆菌菌粉是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37、160R/MIN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867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于2837无菌发酵3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

13、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08上述乳酸菌菌粉是将乳酸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7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48H,制得乳酸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110742108CFU/ML;再将乳酸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09上述提及的乳酸菌为嗜热链球菌或植物乳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0010上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是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

14、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35条件下静置培养96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510735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537密封发酵57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45干燥12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11上述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PH值为70,是按每1000ML水加1015G葡萄糖、58G蛋白胨、25G酵母粉、061G玉米浆、0815G柠檬酸铵、254G无水乙酸钠及0407GK2HPO4的比例,于水中加入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玉。

15、米浆、柠檬酸铵、无水乙酸钠及K2HPO4混匀而成。0012上述固体培养基是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75、玉米粉1015、大米粉510、轻质碳酸钙58、葡萄糖12、豆饼粉152、KH2PO40103、MGSO47H2O005015及脱氢乙酸钠00501,混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55制得。而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及液体MRS培养基为现有常规培养基。0013上述提及的生物絮凝剂为NOC1、XM11或MBFA9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0014上述提及的产氧剂为过碳酸钠或过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0015本发明中用到的菌种均为现有技术,保藏号分别为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NATTO)CCTCCM20714。

16、7、CGMCC0724或ATCC6051;丁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说明书CN104176834A3/5页5BUTYRICUM)JSMCB或ATCC25755;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CGMCC12437、CICC6237、CICC21792、CCTCC204051;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S)CGMCC11864、CICC21729或ACC10651。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方法所使用的菌种包括了好养菌、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可在有氧、低氧和无氧环境中有效降解淡水养殖水体底泥。

17、中的饲料残渣、水生动物粪便等有机物,从而改善水质。0017(2)本发明方法使用的有机物絮凝剂为生物絮凝剂,与其它化学絮凝剂相比,产泥量少,同时避免了化学絮凝剂造成养殖水体二次污染的可能。0018(3)本发明方法与现有生产工艺相比,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使用效果稳定等特点。具体实施方式0019以下实施例仅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20实施例1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5G葡萄糖、8G蛋白胨、5G酵母粉、1G玉米浆、15G柠檬酸铵、4G无水乙酸钠及07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0021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70、玉米粉10。

18、、大米粉10、轻质碳酸钙65、葡萄糖15、豆饼粉17、KH2PO401、MGSO47H2O01及脱氢乙酸钠01,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2。0022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7、16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0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45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32无菌发酵室中发酵4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0023制备嗜热链球菌菌粉将。

19、嗜热链球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8条件下静置培养36H,制得嗜热链球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8108CFU/ML;再将嗜热链球菌液体种子按18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0024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2条件下静置培养11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28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8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

20、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2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2干燥14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25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5份、嗜热链球菌菌粉2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30份、NOC16份、过碳酸钠4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说明书CN104176834A4/5页60026实施例2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0G葡萄糖、5G蛋白胨、2G酵母粉、06G玉米浆、08G柠檬酸铵、25G无水乙酸钠及04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0027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65、玉米粉15、大米粉76、轻质碳酸。

21、钙8、葡萄糖2、豆饼粉2、KH2PO402、MGSO47H2O015及脱氢乙酸钠005,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0。0028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5、18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4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93108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28无菌发酵室中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0029制备植物乳杆菌菌粉将植物乳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

22、菌种细胞于液体MRS培养基中,在40条件下静置培养24H,制得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405108CFU/ML;再将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6密封发酵6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0030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5条件下静置培养96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23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0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6密封发酵6D;。

23、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0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5干燥12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31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30份、植物乳杆菌菌粉35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4份、NOC12份、XM113份、MBFA93份、过氧化钙3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0032实施例3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于1000ML水加入12G葡萄糖、6G蛋白胨、4G酵母粉、08G玉米浆、12G柠檬酸铵、32G无水乙酸钠及05GK2HPO4混合均匀,即可,PH值为70。0033制备固体培养基按重量百分比取麦麸75、玉米粉1207、大米粉5、轻质碳酸钙5、葡萄糖10、豆饼粉15、K。

24、H2PO403、MGSO47H2O005及脱氢乙酸钠008,混合均匀,调节含水重量为55。0034制备纳豆芽孢杆菌菌粉将纳豆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液体扩大肉汤营养培养基中,在36、170R/MIN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22H,制得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菌体浓度为532109CFU/ML;再将纳豆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22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充分混合,置于发酵浅盘中,于37无菌发酵室中发酵3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0035制备嗜热链球菌菌粉和植物乳杆菌菌粉将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各1株分别说明。

25、书CN104176834A5/5页7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二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7条件下静置培养48H,分别制得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该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分别为127108CFU/ML、376108CFU/ML;再将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液体种子按15接种重量分别接入二固体培养基中,于35密封发酵7D,最后于二固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分别制得嗜热链球菌菌粉、植物乳杆菌菌粉。0036制备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1株接种一环斜面菌种细胞于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培养基中,30条件下静置培养120H,制得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该液体种子的菌体浓度为347108CFU/ML;再将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液体种子按15接种重量接入固体培养基中,于37密封发酵5D;最后于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为固体培养基干重15的轻质碳酸钙,充分拌匀后于40干燥16H,粉碎,过60目筛,即可。0037取纳豆芽孢杆菌菌粉50份、嗜热链球菌菌粉10份、植物乳杆菌菌粉10份、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菌粉20份、XM112份、MBFA93份、过碳酸钠3份、过氧化钙2份,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的底改剂。说明书CN10417683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