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造促进骨折愈合药品的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促进骨折愈合药品的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目前,促进骨折愈合最好的药物是骨形态发生蛋白,但制造骨形态发生蛋白药品的物质极少,因而价格昂贵。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促进骨折愈合药品的物质及其制备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物质工艺简单,原料广,用这种物质制造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药品不仅能代替骨形态蛋白,而且价格仅为骨形态蛋白的万分之一。
本发明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这种用于制造促进骨折愈合药品的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如下:
原料:海藻酸钠、醋酐
催化剂:氯化锌、硫酸、醋酸钠任一种,
工艺步骤:取适量海藻酸钠粉末,浸泡在醋酐中,加人醋酐量以淹没海藻酸钠粉末为准,加人醋酐重量的1-2%的催化剂,反应数小时或适当加热反应一小时,加温控制在100℃以下,因反应放热,就温在温度下降时加温,反应结束后,倾去醋酐液体,常温真空干燥,干燥后,再用三乙胺或其它碱性物质中和,三乙胺淹没产物,然后倾去多余液体干燥,中和后,常温干燥,取得用于制备促进骨折愈合药品的物质。
反应式:
生成的物质乙酰化海藻酸及其盐带有大量负电荷,可用微电泳法测定Zete电位,它比带负电荷的肝素、硫酸软骨素的负电位要强上千倍,也可以用吸附带正电荷的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来测定它的负电荷,它对低密度脂蛋白地吸附率比肝素大上千倍。反应的生成物用来制备促进骨折愈合的药品,生成物主要是乙酰基海藻酸及其盐(加蒸馏水配制成2%浓度的液体,微孔滤膜过滤后,分装成2ml一支的安瓿。
以本发明给出的方法制备的物质制造的促进骨愈合的药物,经毒理和三致(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试验,本发明的生成物制造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无毒、无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副作用。药效学试验如下,该药物在小白鼠骨折部位注射0.2ml即可使小白鼠骨折部位在16-21天愈合。X光片和病理片子证实,注药组和对照组愈合时间相差1-2倍,况且只须注射一次,即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临床愈合,动物实验证明,该药物促进骨折愈合效果显著可靠。本发明的生成物制备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的动物实验报告如下:
用来制备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的动物实验,取小白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只,把每只小白鼠的右下肢股骨折断。Ⅰ组小白鼠股骨骨折部位注射该药0.2ml,Ⅱ组小鼠股骨骨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0.2ml,两组分别在1、2、3周时各处死6只,进行组织学和X线片观察,结果如下:
组别 时间 显微镜所见 X线片
Ⅰ 1周 为软骨及少量骨样组织,骨小梁形成。 断端间隙清楚。
Ⅰ 2周 含有大量骨样组织。 已见明显骨颊形成。
Ⅰ 3周 骨小梁粗大,联结牢固。 新生骨与断端联结延续。
Ⅱ 1周 大量纤维组织。 断端清楚。
Ⅱ 2周 为软骨。 断端清楚。
Ⅱ 3周 为软骨,有少量骨细胞,骨小梁开始形成。断端清楚,外骨痂薄。
在大白鼠桡骨、兔子桡骨上的实验,结果也类似,两组差异显著。注射该药组三周即可形成连续性骨痂,临床愈合,最短16天即可形成连续骨痂。
同时,我们还与骨形态发生蛋白促进骨折愈合作了对照,兔骨折断端局部注射骨形态蛋白25mg/ml,一周时,软骨细胞大量增生,两周时有骨细胞生成,形成少量编织骨,三周时,大量骨细胞生成,形成典型的骨组织和骨髓组织,四周时,新生骨与断端联接,形成连续性骨痂。
本发明提供的产物制的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无显著差异,每次在兔子骨折部位注射1ml即可达到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同样的效果,而从动物中提取骨形态发生蛋白来源稀少,价格贵。该药取材方便,制备容易,作用显著,在骨折治疗方面,不失为一种好的药物。
至今为止,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国际公认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最有效药物。该药在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简便等方面均可与之相比。
使用该药治疗骨缺损,在缺损小于5mm的情况下,效果也极其明显,在兔、鸡等动物肢体的实验3-4周即可达到临床愈合。该药在体内可降解吸收,无毒、无害,组织相容性好。骨缺损也叫骨不连,是骨科一大难题。该药在治疗骨不连方面,效果迅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