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跨膜型TNFΑ单克隆抗体及其临床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跨膜型TNFΑ单克隆抗体及其临床应用.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40466A43申请公布日20141112CN104140466A21申请号201310173989122申请日20130510C07K16/24200601C12N15/13200601C12N5/20200601C07K19/00200601C12N5/10200601G01N33/577200601A61K39/395200601A61P35/00200601C12R1/9120060171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地址430074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72发明人李卓娅喻明霞周晓曦王晶尹丙姣牛麟74专利代理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42201代理人夏惠忠54发。
2、明名称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及其临床应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了种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本发明用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筛选并建立了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用分子克隆技术从杂交瘤细胞株中获取目的抗体的基因序列,用以构建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本发明利用杂交瘤细胞表达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利用真核细胞表达抗人跨膜型TNF人鼠嵌合抗体,利用原核表达抗人跨膜型TNF单链抗体,以利于进行药物或毒素的偶联,用于抗肿瘤治疗。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3页序列表1页附图9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3页序列表1页附图9页10申请公布。
3、号CN104140466ACN104140466A1/1页21一种可特异性结合人跨膜型TNF的鼠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序列,其中1重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或者是该序列经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添加、删除、替换、修饰而获得的保守型变异体;2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或者是该序列经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添加、删除、替换、修饰而获得的保守型变异体。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可变区的DNA序列,其具有如SEQIDNO3所示的重链可变区核苷酸序列或其简并性序列;和/或具有如SEQIDNO4所示的轻链可变区核苷酸序列或其简并性序列。3一种杂交瘤,其产生根据权利要求。
4、1和2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4一种由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征是不但与完整的跨膜型TNF分子结合,且与其酶切释放分泌型TNF后,尚存在于膜上的N端残留片段结合;不与可溶性TNF结合。5一种嵌合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其中将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抗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融合。6一种抗人跨膜型TNF单链抗体,其中将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抗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用LINKER连接起来。7一种基因工程抗体,其包含由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序列中重链可变区。
5、部分或其保守型变异体,和或轻链可变区部分的氨基酸序列或其保守型变异体。8一种哺乳动物细胞,其转入编码根据权利要求1和2,5至7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氨基酸序列的碱基序列。9根据权利要求8的哺乳动物细胞,其为CHO细胞。10一种诊断或检测剂,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和2,5至7任一项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作为有效成分。11一种治疗剂,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和2,5至7任一项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作为有效成分。12一种疫苗,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和2,5至7任一项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作为有效成分或佐剂。13一种过继细胞,其转入根据权利要求1和2,5至7任一项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
6、抗体基因序列作为识别分子或效应分子的。14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抗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及其基因工程抗体或其保留特异结合人跨膜型TNF能力的片段用于治疗靶向治疗肿瘤,或作为转基因用于免疫细胞过继治疗、化疗增敏治疗以及抑制肿瘤转移等用途。权利要求书CN104140466A1/13页3人跨膜型TNF单克隆抗体及其临床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与生物药物领域,涉及发明一种针对人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TRANSMEMBRANETUMORNECROSISFACTOR,TMTNF)的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涉及发明其基因工程抗体,包括嵌合抗体和单链抗体,以及包含这些抗体中任一种作为活性成分用于肿瘤的诊。
7、断剂与治疗剂。背景技术0002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传统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疗效不尽人意,生物治疗作为第4种治疗手段,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抗体作为治疗性药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期主要用抗血清进行抗感染治疗。由于其成分太复杂、多变,而且是异源蛋白,在治疗时会出现严重副作用。1975年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以来,已有多种针对肿瘤标记的单抗用于靶向性治疗肿瘤,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例如RITUXIMAB于1997年批准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性淋巴瘤,显著提高了弥漫大B型淋巴瘤的临床治愈率12。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年增长率最大的一蛋白类药物,2001年全球销售额增长了573,接近3。
8、0亿美元。从抗体药物的发展速度来看,目前它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也是世界生物工程制药业的支柱产品之一。0003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具有两种形式跨膜型TNFTRANSMEMBRANETNF,TMTNF和分泌型TNFSECRETORYTNF,STNF。定位于细胞膜上的TMTNF,在TNF转换酶TUMORNECROSISFACTORALPHACONVERTINGENZYME,TACE的作用下,可使其胞外段脱落,成为STNF。尽管TNF对部分肿瘤具有杀伤作用,但大量研究证实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如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肺癌、肾癌、黑色素瘤,淋巴瘤。
9、等STNF分泌明显增加35,而肿瘤微环境中的STNF则可促进肿瘤生长、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67,因此,STNF作为促炎细胞因子被认为是慢性炎症恶变的重要桥梁分子之一。故以TNF为靶点,将抗TNF抗体用于治疗实体瘤被批准进入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以治疗肾癌、转移性乳腺癌、以及进展性癌症等,虽然部分患者受益于抗体治疗810,但是,血清STNF增高患者常是抗体治疗无应答者9。这可能与当前上市抗体既可与STNF结合,又可与TMTNF结合有关,因为血清STNF可中和部分抗体,使之到达肿瘤部位的有效剂量减小;此外,肿瘤细胞TMTNF被剪切成STNF,丧失肿瘤标记物也是患者对抗体不应答的重要原因。0004近几。
10、年来,我们对若干不同的肿瘤标本进行检测,证实(1)TMTNF为多种肿瘤的表面标记物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肺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均有部分病例高表达TMTNF,但是癌旁组织则不表达(2)TMTNF可能是肿瘤干细胞的标记物我们初步实验证实不但部分白血病患者(如急性髓样白血病,AML)的肿瘤细胞高表达TMTNF,而且其白血病干细胞也同样高表达TMTNF,但正常外周血细胞低表达TMTNF(0005;补体在低于120稀释度对细胞无明显影响。此外,作为同型抗体对照的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VS)的单抗对细胞增殖也无影响。01783TMTNF单抗介导的ADCC作用0179抗体的杀伤机制之一是。
11、ADCC效应,故我们观察TMTNF单抗是否能介导巨噬细胞对高表达TMTNF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按常规方法取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10FCSRPMI1640培养基悬浮细胞,加入96孔培养板中,在37下贴壁1H,洗去非贴壁细胞,获得效应细胞。不同浓度的TMTNFMAB或HBVSMAB和靶细胞事先孵育30MIN,再加入含有效应细胞的孔板中,效靶比为201,共孵育24小时。吸弃上清,加入CCK8DOJINDO,KUMAMOTO,JAPAN,孵育4H。在波长450NM下测定吸光度值(参考波长630NM)。ADCC计算公式CYTOTOXICITYADCCODEFFECTORCELLSTARGE。
12、TCELLSODEFFECTORCELLSMABTREATEDTARGETCELLS/ODEFFECTORCELLSTARGETCELLSX1000180图13A结果显示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其ADCC效应也逐步增强。取抗体浓度为2G/ML,观察ADCC效应。由图13B可知TMTNFMAB可介导巨噬细胞对MDAMD231乳腺癌细胞的ADCC效应(P0001),而HBVSMAB(同型抗体对照)则对乳腺癌细胞无ADCC效应;此外,TMTNFMAB对不表达TMTNF的MCF7细胞亦无影响。01814TMTNF单抗介导的CDC效应0182抗体的另一杀伤机制是CDC效应,故我们观察TMTNF单抗是否能介导。
13、补体对高表达TMTNF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将MDAMD231乳腺癌细胞以5000/孔接种培养板,加入不同浓度TMTNFMAB或HBVSMAB,以及含有补体的新鲜豚鼠血清(120),37下孵育4H。吸弃上清,加入CCK8DOJINDO,KUMAMOTO,JAPAN,孵育4H。在波长450NM下测定吸光度值(参考波长630NM)。CDC计算公式CYTOTOXICITYCDCODTARGETCELLSCOMPLEMENTODCOMPLEMENTMABTREATEDTARGETCELLS/ODTARGETCELLSCOMPLEMENTX1000183由图13C可知同时加入补体和TMTNF抗体显示明显。
14、的CDC作用(P0001),而且杀伤程度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取补体的稀释度为120,抗体的浓度为2G/ML,由图13D可知补体与抗体共同作用,可明显杀伤MDAMD231乳腺癌细胞(P0001),而针对HBVS的抗体则对该乳腺癌细胞无CDC效应;此外,TMTNFMAB对不表达TMTNF的MCF7细胞也无影响。01845TMTNF单抗对转染并表达TNF的NTF片段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具有ADCC和CDC效应0185用上述3和4同样的方法检测TMTNF单抗对稳转并表达野生型TMTNF或TNF的NTF片段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ADCC(图13E)和CDC效应(图13F),证实该抗体同样可通过。
15、ADCC和CDC效应有效杀伤这两株转基因细胞株,但对不表达TMTNF的亲本MCF7乳腺癌细胞株则无杀伤效应。0186实施例8TMTNF单克隆抗体在动物体内对MDAMD231乳腺癌的抑制作用01871TMTNFMAB抑制乳腺癌生长说明书CN104140466A1413/13页150188给6周雌性裸鼠注射2106MDAMD231乳腺癌细胞株,建立原位移植模型,其成瘤率约为90。注射乳腺癌细胞后约1215天开始看见米粒大的肿瘤。待移植瘤长至约400MM3500MM3时,开始进行不同剂量的抗体干预,即每3天腹腔注射一次抗体(120MG或240MG/只小鼠),持续6周,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HBVS单抗。
16、或生理盐水。结果如图14,与对照组相比,TMTNFMAB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P0001)(图14A),并使肿瘤体积缩小(P001)(图14B),此外,有3只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有意思的是TMTNF低剂量组对肿瘤的抑制率略高于高剂量组图14C,而无关抗体HBVSMAB则对肿瘤的生长无影响。提示TMTNF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靶向治疗在体内发挥明显的抑瘤作用。01892TMTNFMAB抑制乳腺癌转移0190用MDAMD231乳腺癌细胞建立的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中,我们发现,在肿瘤生长至4周左右开始出现转移瘤。表4显示对照小鼠和注射HBVSMAB小鼠的肿瘤转移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571和428;TM。
17、TNFMAB治疗小鼠未见肉眼可见的肿瘤转移。此外,组织学检测证实与对照组相比,TMTNFMAB治疗小鼠的血管和淋巴管的肿瘤栓数目明显减少(图15A),淋巴结肿瘤浸润区域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下降(图15B),肿瘤转移相关分子CD44V6的表达也受到抑制图15C,提示TMTNF单克隆抗体的治疗不仅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还可抑制肿瘤转移。0191表4不同处理组乳腺癌的肉眼可见肿瘤转移率0192说明书CN104140466A151/1页160001序列表CN104140466A161/9页1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172/9页18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183/9页19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194/9页20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05/9页21图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16/9页22图11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27/9页23图12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38/9页24图13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49/9页25图14图15说明书附图CN104140466A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