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和使用 该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及使用该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烯烃聚合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可以高产率制备出模压性能和加工性能优异、具有极高有规定构性的聚合物、特别是有3个或更多碳原子的烯烃的聚合物,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催化剂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
近年来已提出过大量的建议,其中使用包含作为必要组分的钛、镁和卤素的固体组分来以高产率制备高有规立构的丙烯聚合物(例如参见日本特许公开No.63310/1982、63311/1982、63312/1982、138706/1983、138711/1983、和138705/1983)。
然而,就我们所知,使用这样的催化体系制备的那些聚合物仍没有足够的立构规整性。再者,这些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范围窄,因而它们的模压性能和加工性能差。基于这一原因,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上的催化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一种聚合催化剂来提供不仅模压性能和加工性能优异而且具有极高立构规整性的丙烯聚合物,所述聚合催化剂除特定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和有机铝化合物组分以外,还包括与它们相组合的作为外部给体的特定地磺酸酯。
从而,按照本发明一个方面即方面0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以下的组合组分(A)、(B)和(C):
组分(A),它是一种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作为必要组分的钛、镁、和卤素及一种电子给体化合物;
组分(B),是一种有机铝化合物;和
组分(C),是由通式R4SO3R5表示的磺酸酯,其中R4和R5分别代表烃基。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即方面I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以下的组合组分(A)、(B)、(C)和(D):
组分(A),是一种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作为必要组分的钛、镁、卤素和一种电子给体化合物;
组分(B),是一种有机铝化合物;
组分(C),是由通式R4SO3R5表示的磺酸酯,其中R4和R5分别代表烃基;和
组分(D),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
按照本发明再另一方面即方面II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以下的组合组分(A)、(B)和(C):
组分(A),是一种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作为必要组分的钛、镁、卤素和一种电子给体化合物,所述电子给体化合物是一种由通式(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
R1R23-nSi(OR3)n (I)其中R1是支链或脂环烃基,R2是支链、脂环或直链烃基,R3是支链或直链烃基;n是2至3的数字;
组分(B),是一种有机铝化合物;和
组分(C),是由通式R4SO3R5表示的磺酸酯,其中R4和R5分别代表烃基。
再有,按照本发明制备烯烃聚合物的方法包括使一种烃烃与上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相接触以使该烯烃聚合。
按照本发明,可以高产率制备出模压性能和加工性能优异并具有极高结晶度的烯烃聚合物。这些烯烃聚合物适于用作汽车零件、家用器具零件、包装材料和需要具有较高刚度的类似物。[烯烃聚合催化剂]
按照本发明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包括相组合的特定组分(A)、(B)、(C)和作为任选组分的(D)。应注意术语″包括相组合的″在这里使用时就″包括″一词来说是如通用的开放式的意义,不仅仅指催化剂只含有提及的相组合的组分(即组分(A)、(B)、(C)和作为任选组分的(D)),同时也不排除催化剂在提及的组分之外还含有数量范围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其它组分。<组分(A)>
组分(A)是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作为必要组分的钛、镁、卤素和电子给体化合物。
术语“包括作为必要组分的”在这里使用时就“包括”而言也是开放式的意义,是指除上述四种或三种组分之外,组分(A)可含有适于该目的其它组分或元素且所有组分都以五相结合的状态存在。
可在本发明中用作镁来源的镁化合物的优选实例包括卤化镁、二烷氧基镁、卤化烷氧基镁、卤氧化镁、二烷基镁、氧化镁、氢氧化镁、和镁的羧酸盐。其中,优选卤化镁。在这些化合物中的烷基或烷氧基,优选含有1至6个碳原子的那些,特别是乙基和丁基。
可用作钛来源的钛化合物的实例包括通式Ti(OR′)4-mXm所表示的那些化合物,其中R′代表烃基,优选含有1至10个碳原子的,X代表卤素,m是0至4的数字。
这类钛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TiCl4、TiBr4、Ti(OC2H5)Cl3、Ti(OC2H5)2Cl2、Ti(OC2H5)3Cl、Ti(O-iC3H7)Cl3、Ti(O-nC4H9)Cl3、Ti(O-nC4H9)2Cl2、Ti(OC2H5)Br、Ti(OC2H5)(O-nC4H9)2Cl、Ti(O-nC4H9)3Cl、Ti(OC6H5)Cl3、Ti(O-iC4H9)2Cl2、Ti(O-nC5H11)Cl3、Ti(O-nC6H13)Cl3、Ti(OC2H5)4、Ti(O-nC3H7)4、Ti(O-nC4H9)4、Ti(O-iC4H9)4、Ti(O-nC6H13)4和Ti(O-nC8H17)4。
TiX′4(其中X′代表卤素)与电子给体化合物(以下将对其详细叙述)的配位化合物也可用作钛化合物。这种配位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TiCl4·CH3CO2C2H5、TiCl4·C6H5COCl和TiCl4·C6H5CO2C2H5。在这些钛化合物中,优选TiCl4和Ti(O-nC4H9)4。
卤素通常由上述的镁和/或钛的卤素化合物提供。但在同时还采用了公知的卤化剂的情况下,也可由这种卤化剂来提供卤素,所述卤化剂例如铝化合物的卤化物、或硅或磷的卤化物。在固体催化剂组分中所含的卤素。或者一般来说在上述化合物中的X可以是氟、氯、溴、碘或它们的混合物;特别优选的是氯。
电子给体化合物的实例包括(a)含氧的电子给体,如醇、酚、醚、酮、醛、羧酸、有机或无机酸酯、酰基卤、酰胺和酸酐,和(b)含氮的电子给体,如胺、腈、和异氰酸盐。其中优选醚、有机酸酯和有机酰基卤、特别优选有机酸酯和有机酰基卤。
适于用作电子给体化合物的醚是单醚、二醚或三醚,优选单醚或二醚,特别是具有2至20、优选7至14个碳原子的二醚。这些醚的实例包括甲基醚,乙基醚,异丙基醚,丁基醚,戊基醚,四氢呋喃,苯甲醚,二苯基醚,2,2-二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异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异丙基-2-仲丁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叔丁基-2-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叔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戊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环己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苯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二甲基-1,3-二乙氧基丙烷,和2,2-二异丁基-1,3-二乙氧基丙烷。
适于用作电子给体化合物的有机酸酯是脂族羧酸酯,特别是脂族一元或二元羧酸的烷基酯,优选具有2至20个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的烷基酯,其中烷基具有约1至10个碳原子,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乙基溶纤剂(ethylcellosolveacetate),乙酸苯酯,乙酸环己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戊酸甲酯,硬脂酸乙酯,氯乙酸甲酯,二氯乙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丁烯酸乙酯和乙基环己基羧酸酯;芳族羧酸酯,特别是具有约7至15个碳原子的芳族一元或二元羧酸的烷基酯,其中烷基具有约1至10个碳原子,例如苯甲酸乙酯,甲苯甲酸甲酯,甲苯甲酸乙酯,茴香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庚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苯甲酯。在这些有机酸酯中,特别优选邻苯二甲酸酯。
适于用作电子给体化合物的有机酰基卤的实例包括上述脂族或芳族羧酸的酰基卤,如脂族羧酸的酰基氯例如乙酰氯,和芳族羧酸的酰基氯例如苯甲酰氯、甲苯甲酰氯、茴香酰氯、邻苯二甲酰氯和间苯二酰氯。在这些有机酰卤中,特别优选邻苯二甲酰氯。
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至少一种选自邻苯二甲酸酯和邻苯二甲酰氯组成的组中的化合物作为电子给体化合物,电子给体化合物是方面O和I中组分(A)的一种必要组分,而且优选在方面II中将通式(I)的有机硅化合物(后文将对其详细叙述)与邻苯二甲酸酯和/或邻苯二甲酰氯组合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方面II中,在组分(A)的制备方法中使用的、即用作内部电子给体的电子给体化合物是由通式(I)所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
R1R23-nSi(OR3)n (I)其中R1是支链或脂环族烃基,R2是支链、脂环族或直链烃基,R3是支链或直链烃基;n为2至3的数字。
后文将针对方面I的组分(D)详细叙述通式(I)的有机硅化合物。
这些电子给体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小类范围内的该化合物混合使用或小类之间的该化合物混合使用,优选的是,式(I)的有机硅化合物与有机酸酯或有机酰氯混合使用。
当使用混合物时,混合物的组分可在不同步骤中使用使得最终形成所需的混合物。
上面的各种组分均可用作固体催化剂组分,即组分(A),其用量任意只要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但优选以下范围的用量。
钛化合物以这样的数量来使用,即钛化合物与使用的镁化合物的摩尔比值优选为0.001至100,更优选为0.01至10。在将一种化合物用作卤素来源的情况下,这种化合物的用量为,该化合物与使用的镁化合物的摩尔比值优选为0.01至1000,更优选为0.1至100,不考虑钛和/或镁化合物是否含有卤素。
电子给体化合物的用量为,该化合物与使用的镁化合物的摩尔比值优选为0.001至10,更优选为0.01至5。
使用上述组分在无氧条件下通过以下的一种制备方法来制备组分(A),例如:
(a)一种使卤化镁、电子给体化合物和钛化合物互相接触的方法。
(b)一种使卤化镁、电子给体化合物和含卤素的钛化合物与已用卤化磷处理过的氧化铝或氧化镁相接触的方法,
(c)一种方法,其中使钛和/或硅卤素化合物与一种固体组分相接触,从而制得一种固体催化剂组分,所述的固体组分是通过卤化镁、四醇钛和一种特定的聚合硅化合物互相接触得到的,在固体催化剂组分的制备过程中或制备之后使电子给体化合物与其进行接触。
如下通式表示的化合物适于用作聚合硅化合物:其中R表示具有1至10个碳原子的烃基,P表示该聚合硅化合物的粘度为1至100厘沲时的聚合度。
具体地讲,优选以下物质作为聚合硅化合物:聚甲基氢硅氧烷(methylhydrogen polysiloxane),聚乙基氢硅氧烷(ethyl hydrogen polysiloxane),聚苯基氢硅氧烷(phenyl hydrogen polysiloxane),聚环己基氢硅氧烷(cyclohexyl hydrogen polysiloxane),1,3,5,7-四甲基环四硅氧烷(cyclo tetrasiloxane),1,3,5,7,9-五甲基环五硅氧烷(cyclopentasiloxane)或类似物。
(d)一种方法,其中通过一种四醇钛和一种电子给体化合物使镁化合物溶解,通过使用卤化剂或钛卤素化合物从该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组分,然后使一种钛化合物与该固体组分相接触。
(e)一种方法,其中在使如格利雅(Grignard)试剂的有机镁化合物与卤化剂或还原剂或类似物反应之后,使电子给体化合物和钛化合物与该反应产物相接触。
(f)一种方法,其中在有电子给体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使卤化剂和/或钛化合物与烷氧基镁化合物相接触。
在上述的制备组分(A)的方法中,优选方法(a)和(c)。
用于本发明的组分(A)可以是以上所制得状态下的固体产物,或者是使上面得到的固体产物经初步聚合处理所得到的产物,所述初步聚合处理包括使该固体产物与少量的烯烃在有或没有有机铝化合物存在的条件下相接触以将烯烃聚合。
在组分(A)是使固体组分经初步聚合所得到的产物的情况下,对制备组分(A)的烯烃初步聚合的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一般优选以下的条件。聚合温度优选为0至80℃,更优选10至60℃。对于相对于每1g固体产物要进行聚合的烯烃的数量,优选0.001至50g,更优选0.1至10g。可注意到,一般来说初步聚合的条件比主聚合的条件温和;例如初步聚合的聚合温度通常低于主聚合的温度。
对于根据需要用于初步聚合的有机铝化合物组分,可以使用公知的有机铝化合物齐格勒型催化剂。具体来说,可以使用后面解释组分(B)中所指出的那些化合物,即有机铝化合物。
在初步聚合中有机铝的用量为,铝与固体组分(A)的钛组分的摩尔比值,即Al/Ti,优选为1至20,更优选为2至10。
用于初步聚合的烯烃的实例包括乙烯、丙烯、1-丁烯、1-己烯、和3-甲基-1-丁烯。<组分(B)>
组分(B)是有机铝化合物。适于用作组分(B)的有机铝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由通式R63-qAlXq或R73-rAl(OR8)r所表示的那些化合物,其中R6和R7可以相同或不同,表示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烃基或氢原子,R8表示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烃基,X是卤素,q是0或大于0小于3的数字,r是大于0小于3的数字。
组分(B)的具体实例包括(a)三烷基铝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己基铝、三辛基铝和三癸基铝;(b)烷基铝卤化物如二乙基铝一氯化物、二异丁基铝一氯化物、乙基铝倍半氯化物、和乙基铝二氯化物;(c)二烷基铝氢化物如二乙基铝氢化物和二丁基铝氢化物;和(d)铝的醇盐如二乙基铝乙醇盐和二乙基铝苯酚盐。
除这些有机铝化合物(a)至(d)之外,还可以一起采用其它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如由通式R93-aAl(OR10)a所表示的烷基铝醇盐,其中a为1至3的数字,R9和R10可以相同或不同,是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烃基。
例如,可提出的组合使用的有:三乙基铝和二乙基铝醇盐,二乙基铝一氯化物和二乙基铝乙醇盐,乙基铝二氯化物和二乙基铝乙醇盐,以及三乙基铝与二乙基铝乙醇盐和二乙基铝一氯化物。
组分(B)的用量为,铝与组分(A)的钛组分的摩尔比值,即Al/Ti,在1至1,000的范围内,优选为10至500。<组分(C)>
组分(C)是由通式R4SO3R5表示的磺酸酯。
在上一通式中,R4和R5分别为烃基。构成该磺酸酯的磺酸部分的R4优选为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芳族烃基,具有5至15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或具有3至20个碳原子的支链烃基,更优选为具有6至10个碳原子的芳族烃基,具有5至10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或具有3至8个碳原子的支链烃基,特别是具有6至10个碳原子的芳族烃基。因而优选的磺酸是芳族磺酸。
对应于该磺酸酯醇部分的R5优选为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芳族烃基,或具有1至20个碳原子的脂族烃基,更优选为具有3至20个碳原子的支链脂族烃基或具有5至15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特别是,R5优选为在α位碳原子上带有支链的具有3至15个碳原子的支链脂族烃基,或具有5至10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更优选为具有3至8个碳原子的支链脂族烃基。
优选的磺酸酯是其中R4是上述的芳族烃基,且同时R5是上述支链脂族或脂环族烃基的。
可特别提出的是以下的化合物。
芳族磺酸酯的实例包括:
苯磺酸甲酯,
苯磺酸乙酯,
苯磺酸丁酯,
苯磺酸己酯,
苯磺酸环己酯,
苯磺酸苯酯,
对甲苯磺酸甲酯,
对甲苯磺酸乙酯,
对甲苯磺酸丙酯,
对甲苯磺酸丁酯,
对甲苯磺酸己酯,
对甲苯磺酸环己酯,
对甲苯磺酸苯酯,
对乙基苯磺酸甲酯,
对乙基苯磺酸乙酯,
对乙基苯磺酸丁酯,
对乙基苯磺酸己酯,
对乙基苯磺酸环己酯,
对乙基苯磺酸苯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甲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乙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丁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己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环己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苯酯,
间甲苯磺酸甲酯,
间甲苯磺酸乙酯,
间甲苯磺酸丁酯,
间甲苯磺酸己酯,
间甲苯磺酸环己酯,
间甲苯磺酸苯酯,
间乙基苯磺酸甲酯,
间乙基苯磺酸乙酯,
间乙基苯磺酸丁酯,
间乙基苯磺酸己酯,
间乙基苯磺酸环己酯,
间乙基苯磺酸苯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甲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乙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丁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己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环己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苯酯,
苯磺酸异丙酯,
苯磺酸异丁酯,
苯磺酸仲丁酯,
苯磺酸叔丁酯,
苯磺酸叔戊酯,
苯磺酸2-乙基己酯,
对甲苯磺酸异丙酯,
对甲苯磺酸异丁酯,
对甲苯磺酸仲丁酯,
对甲苯磺酸叔丁酯,
对甲苯磺酸叔戊酯,
对甲苯磺酸2-乙基己酯,
对乙基苯磺酸异丙酯,
对乙基苯磺酸异丁酯,
对乙基苯磺酸仲丁酯,
对乙基苯磺酸叔丁酯,
对乙基苯磺酸叔戊酯,
对乙基苯磺酸2-乙基己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异丙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异丁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仲丁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叔丁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叔戊酯,
对叔丁基苯磺酸2-乙基己酯,
间甲苯磺酸异丙酯,
间甲苯磺酸异丁酯,
间甲苯磺酸仲丁酯,
间甲苯磺酸叔丁酯,
间甲苯磺酸叔戊酯,
间甲苯磺酸2-乙基己酯,
间乙基苯磺酸异丙酯,
间乙基苯磺酸异丁酯,
间乙基苯磺酸仲丁酯,
间乙基苯磺酸叔丁酯,
间乙基苯磺酸叔戊酯,
间乙基苯磺酸2-乙基己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异丙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异丁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仲丁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叔丁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叔戊酯,
间叔丁基苯磺酸2-乙基己酯。
脂族磺酸酯的实例包括:
环己基磺酸甲酯,
环己基磺酸乙酯,
环己基磺酸丁酯,
环己基磺酸己酯,
环己基磺酸环己酯,
环己基磺酸苯酯,
环戊基磺酸甲酯,
环戊基磺酸乙酯,
环戊基磺酸丁酯,
环戊基磺酸己酯,
环戊基磺酸环己酯,
环戊基磺酸苯酯,
异丁基磺酸甲酯,
异丁基磺酸乙酯,
异丁基磺酸丁酯,
异丁基磺酸己酯,
异丁基磺酸环己酯,
异丁基磺酸苯酯,
叔丁基磺酸甲酯,
叔丁基磺酸乙酯,
叔丁基磺酸丁酯,
叔丁基磺酸己酯,
叔丁基磺酸环己酯,
叔丁基磺酸苯酯,
叔戊基磺酸甲酯,
叔戊基磺酸乙酯,
叔戊基磺酸丁酯,
叔戊基磺酸己酯,
叔戊基磺酸环己酯,
叔戊基磺酸苯酯,
环己基磺酸异丙酯,
环己基磺酸异丁酯,
妇女环己基磺酸仲丁酯,
环己基磺酸叔丁酯,
环己基磺酸叔戊酯,
环己基磺酸2-乙基己酯,
环戊基磺酸异丙酯,
环戊基磺酸异丁酯,
环戊基磺酸仲丁酯,
环戊基磺酸叔丁酯,
环戊基磺酸叔戊酯,
环戊基磺酸2-乙基己酯,
异丁基磺酸异丙酯,
异丁基磺酸异丁酯,
异丁基磺酸仲丁酯,
异丁基磺酸叔丁酯,
异丁基磺酸叔戊酯,
异丁基磺酸2-乙基己酯,
叔丁基磺酸异丙酯,
叔丁基磺酸异丁酯,
叔丁基磺酸仲丁酯,
叔丁基磺酸叔丁酯,
叔丁基磺酸叔戊酯,
叔丁基磺酸2-乙基己酯,
叔戊基磺酸异丙酯,
叔戊基磺酸异丁酯,
叔戊基磺酸仲丁酯,
叔戊基磺酸叔丁酯,
叔戊基磺酸叔戊酯和
叔戊基磺酸2-乙基己酯。<组分(D)>
在本发明的方面O和II中组分(D)是一种任选组分,但在方面I中它是一种必要组分,且它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一般使用含有Si-O-C键的化合物,典型的是使用通式(I)表示的那些化合物:
R1R23-nSi(OR3)n (I)其中R1是支链或脂环族烃基,优选为α-碳是仲或叔碳原子、具有3至12个碳原子的支链烃基,或为具有5至12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更优选为α-碳为叔碳原子、具有4至10个碳原子的支链烃基,或为具有5至7个碳原子的脂环族烃基;R2是具有1至12个碳原子的支链、脂环族或直链烃基;R3是具有1至8个、优选1至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烃基;n为2至3的数字。
再有,通式(I)的有机硅化合物当它在组分(A)内使用作为内部给体时,更优选其中R1是α-碳是叔碳原子、具有4至10个碳原子的支链烃基,当它在聚合中作为组分(B)使用作为外部给体时,更优选其中R1是支链或脂环族烃基。这种硅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以下化合物:
(CH3)3CSi(CH3)(OCH3)2,(CH3)3CSi(CH(CH3)2)(OCH3)2,(CH3)3CSi(CH3)(OC2H5)2,(C2H5)3CSi(CH3)(OCH3)2,(CH3)(C2H5)CHSi(CH3)(OCH3)2,((CH3)2CHCH2)2Si(OCH3)2,(CH3)3CSi(OCH3)3,(CH3)3CSi(OC2H5)3,(C2H5)3CSi(OCH3)3,(CH3)(C2H5)CHSi(OCH3)3,(C2H5)(CH3)2CSi(OC2H5)3,
组分(C)以及当使用时组分(D)的数量可在宽范围内选择。但组分(C)或(D)与组分(B)、有机铝化合物的摩尔比一般为0.01至1.0,优选为0.05至0.5。
组分(C),即磺酸酯,是一种外部给体,可简单的用作一种聚合添加剂,即,作为典型的外部给体,但优选的是在组分(C)与组分(B)接触并混合后再使用组分(C)。在这种情况下,组分(C)可预先与用于聚合的全部数量的组分(B)混合。也可以将组分(C)预先与要使用的组分(B)的一部分混合,再将该混合物添加到聚合体系中。因而应理解在本发明中,除在组分(A)的制备过程中添加组分(C)以将其引入组分(A)中以外,组分(C)的其它使用认为是用作外部给体。
组分(C)和(D)不仅可用于主聚合而且可用于初步聚合。[催化剂应用/聚合]<聚合>
当然本发明的催化剂体系是用于通常的淤浆聚合。它也可用于基本不用溶剂的无溶剂液相聚合、溶液聚合、和气相聚合。
在淤浆聚合的情况下,可使用烃溶剂如己烷、庚烷或戊烷作为聚合介质。
聚合温度优选为30至200℃,更优选为50至150℃,特别是60至100℃。也可以另外使用氢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烯烃>
使用本发明催化剂体系聚合的烯烃是具有2至12个、优选2至10个碳原子的α-烯烃;例如,直链烯烃如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和1-辛烯,及支链α-烯烃如4-甲基-1-戊烯和3-甲基-1-丁烯。本发明的催化剂特别适合于聚合具有3个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特别是丙烯。但该催化剂也适合于丙烯与乙烯或1-丁烯的无规或嵌段共聚。
实施例
参照以下的实施例现在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叙述。但这些实施例决不是要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或限制。实施例I-1[制备组分(A)]
向用氮气彻底净化的烧瓶中引入200ml已经过脱水和脱氧的正庚烷。然后向其中引入0.4mol MgCl2和0.8mol Ti(O-nC4H9)4,使它们在95℃下互相反应2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40℃。随后,将粘度为20厘沲的48ml的聚甲基氢硅氧烷引入到该反应混合物中以引发一个反应。该反应进行3小时。用正庚烷洗涤生成的固体产物。
之后,向用氮气彻底净化了的烧瓶中引入50ml纯化的正庚烷。向其中添加以Mg原子计0.24mol的以上合成的固体产物。然后,在将烧瓶内容物保持在30℃的条件下,经60分钟将25m1正庚烷与0.4mol SiCl4的混合物引入到该烧瓶中。该反应在90℃下进行3小时。
在将烧瓶内容物保持在90℃的条件下,再向该烧瓶经30分钟引入25ml正庚烷与0.02mol邻苯二甲酰氯的混合物。反应在90℃下进行一小时。
反应后,用正庚烷洗涤固体产物。然后向固体产物中添加0.24mmol SiCl4并使它们进行反应。反应在100℃下进行3小时。反应后,用正庚烷对反应产物进行彻底洗涤。如此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以氯化镁为基的,其Ti含量为2.3%(重量)。[丙烯聚合]
向装有搅拌器的3升的不锈钢制高压釜中引入1.5升彻底纯化的正庚烷、108mg叔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380mg三乙基铝与150mg对甲苯磺酸丁酯的混合物。再向该烧瓶中引入20mg上面得到的固体产物作为固体催化剂组分(A),然后向其中引入500ml的氢。
之后,将高压釜的温度升至65℃,在加压下向高压釜中提供丙烯直至高压釜的内部压力达到7kg/cm2,从而引发丙烯聚合。保持在该压力下聚合持续3小时。
然后,停止引入单体,清除未反应的单体。经过滤从庚烷中分离出生成的聚合物,并干燥。结果得到491g粉末状聚丙烯。当从滤液中经加热除去正庚烷时,又得到了0.82g聚合物。因而本发明催化体系的催化剂效率是24,600g聚丙烯/g固体催化剂(g-PP/g-CAT)。所制得的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堆积密度分别为5.5g/10分钟和0.51g/cm3。通过GPC测定的Q值为5.1,由该聚合物制备的压板密度为0.9097g/cm3,按照ASTM D-747-70测量了Olsen弯曲模量,结果为15,300kg/cm2。对比实施例I-1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对甲苯磺酸丁酯,从而进行丙烯聚合。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I-1。实施例I-2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将对甲苯磺酸丁酯和三乙基铝分别添加到聚合容器中而不是如实施例I-1中那样预先将它们混合,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到的结果示于表I-1。对比实施例I-2和I-3
重复实施例I-2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1中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1。实施例I-3和I-4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1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1。实施例I-5[制备丙烯嵌段共聚物]
用丙烯对200升的搅拌型高压釜进行彻底吹扫。之后,向该高压釜中引入50升纯化的正庚烷和3.0g叔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然后向其中引入10.5g三乙基铝和4.2g对甲苯磺酸丁酯的混合物。在60℃的温度丙烯气氛下再向上面的混合物中添加8.7g实施例I-1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
当将高压釜的温度升至65℃后,以9.0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该高压釜中引入丙烯,将氢浓度保持在2.5vol%,从而引发第一步聚合。
231分钟后,停止引入丙烯。这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是5.8kg/cm2G。在65℃下聚合再持续90分钟。之后,清除气相中的丙烯直至高压釜的压力变为0.2kg/cm2G。
接着,当高压釜的温度降至60℃后,在31分钟的期间内分别以3.78kg/小时和2.52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该高压釜中引入丙烯和乙烯以继续聚合,由此进行第二步聚合。第二步聚合再持续30分钟。将得到的浆状物过滤,干燥分离出的产物。由此得到33.4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
所得结果如表I-2详细所示。在该表中,由第一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与第二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的重量比值,以及在第二步骤合中丙烯与乙烯的重量比值,均为以进料为基准计算得出的值。对比实施例I-4
重复实施例I-5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制备嵌段共聚物。结果,当进行第一步聚合的丙烯进料停止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为5.8kg/cm2G。得到32.2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所得结果详细示于表I-2。对比实施例I-5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电子给体(邻苯二甲酰氯)来制备组分(A),由此聚合丙烯。所得结果示于表I-1。实施例I-6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用对甲苯磺酸仲丁酯来取代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实验。结果得到510g粉末状聚丙烯。当从滤液中加热除去正庚烷时,又得到0.71g聚合物。因而,本发明催化体系的催化剂效率是25,500g-聚丙烯/g-固体催化剂(g-PP/g-CAT)。制得的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堆积密度分别为5.7g/10分钟和0.51g/cm3。通过GPC测定的Q值为5.1,由该聚合物制备的压板的密度为0.9100g/cm3。按照ASTM D-747-70测定Olsen弯曲模量,结果为15,500kg/cm2。实施例I-7
重复实施例I-6的步骤,不同之处是,对甲苯磺酸仲丁酯和三乙基铝分别引入到聚合容器中,而不是如实施例I-6那样预先将它们混合。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3。实施例I-8和I-9
重复实施例I-6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3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仲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3。实施例I-10[制备丙烯嵌段共聚物]
用丙烯对200升搅拌型高压釜彻底吹扫。之后,将50升纯化的正庚烷和3.0g叔丁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引入到高压釜中,然后向其中引入10.5g三乙基铝和4.2g对甲苯磺酸仲丁酯的混合物。在60℃温度丙烯气氛下再向以上混合物中添加实施例I-1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8.7g。
在将高压釜的温度升至65℃后,在将氢浓度保持在2.5vol%的条件下,以9.0kg/小时的进料速率将丙烯引入高压釜,从而引发第一步聚合。
231分钟后,停止引入丙烯。这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为5.1kg/cm2G。在65℃再继续聚合90分钟。之后,清除气相中的丙烯直至高压釜压力变为0.2kg/cm2G。
接着,在将高压釜的温度降至60℃后,分别以3.78kg/小时和2.52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高压釜中引入丙烯和乙烯31分钟以继续聚合,由此进行第二步骤合。第二步聚合再继续进行30分钟。过滤所得到的浆状物,并干燥分离出的产物。由此得到33.6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
所得结果详细示于表I-2。在该表中,第一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与第二步骤合制得的聚合物的重量比值以及在第二步骤合中丙烯与乙烯的重量比值是以进料为基准计算得出的数值。对比实施例I-6
重复实施例I-6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电子给体(邻苯二甲酰氯)来制备组分(A),由此聚合丙烯。所得结果示于表I-3。实施例I-11至I-13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4所示化合物以与实施例I-1中所用邻苯二甲酰氯相同的数量代替邻苯二甲酰氟来制备组分(A),由此进行实验。所得结果示于表I-4。实施例I-14[制备组分(A)]
向用氮气彻底吹扫的烧瓶中引入已经过脱水和脱氧的100ml甲苯。向其中引入10gMg(OEt)2,从而得到一种浆状物。随后向该浆状物中引入20ml TiCl4,并将该混合物加热至90℃。在向该混合物引入2.5m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后,再将该混合物的温度升至110℃以引发一个反应。该反应持续3小时。反应后,用甲苯洗涤反应产物。向其中添加20ml Ticl4、和100ml甲苯,在110℃下该反应进行2小时。反应后,用正庚烷彻底洗涤反应产物得到固体催化剂组分,即组分(A)。该产物的钛含量为2.6%(重量)。[丙烯聚合]
重复实施例I-1的步骤。
结果示于表I-1。 <评价实际性能的方法>
在实施例I-5和I-10及对比实施例I-4中得到的聚合物的实际性能按下述进行评价。向实施例I-5和I-10及对比实施例I-4中得到的粉末状嵌段共聚物中添加如下的添加剂,将混合物在相同条件下用挤压机分别造粒。将产生的产物通过注模压分别模压成厚度为4mm的板。对如此得到的压板就如下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添加剂:2,6-叔丁基苯酚 0.10%(重量)″RA1010″(Ciba-Giegy,Ltd制造) 0.05%(重量)硬脂酸钙 0.10%(重量)测量物理性能:
按照以下测试方法测定物理性能:
(a)弯曲模量:ASTM-D790
(b)Izod冲击强度(0℃):ASTM-D256(切口(notched))
表I-1实验No.组分(c)组分(c)/组分(B)催化剂效率MFR堆积密度 Q值(Mw/Mn)密度Olsen弯曲模量mol/molg-pp/catg/10分钟g/cm3 -g/cm3Kg/cm2实施例I-1对甲苯磺酸丁酯0.224,6005.50.515.10.909715,300对比实施例I-1----------------25,1006.10.494.40.907213,300对比实施例I-2对甲苯磺酸丁酯0.221,9005.50.515.00.909515,600对比实施例I-2二苯砜0.213,1005.10.484.70.909114,900对比实施例I-3对甲苯磺酸0.29,8005.30.474.70.909214,900实施例I-3苯磺酸乙酯0.222,9005.70.515.00.910015,400实施例I-4对甲苯磺酸异丙酯0.224,6005.30.515.10.909915,000对比实施例I-5对甲苯磺酸丁酯0.222,6008.60.454.60.905111,800实施例I-14对甲苯磺酸丁酯0.225,1005.80.505.10.909515,200
表I-2实验No.组分(c)第一步聚合制备的聚合物/第二步聚合制备的聚合物c3/c2在第二步聚合中比值MFR聚合物粉末堆积密度弯曲模量LzQd冲击强度(0′C)wt/wtwt/wtg/10分钟g/cm3kg/cm2kgcm/cm2实施例I-5对甲苯磺酸丁酯92/870/303.10.5115,5003.6对比实施例I-4---------92/870/303.30.4913,1003.3实施例I-10对甲苯磺酸仲丁酯92/870/303.30.5215,7003.8
表I-3实验No.组分(C)组分(C)/组分(B)催化剂效率MFR堆积密度 Q值(Mw/Mn)密度Olsen弯曲模量mol/molg-pp/catg/10分钟g/cm3g/cm3Kg/cm2实施例I-6对甲苯磺酸仲丁酯0.225,5005.70.515.10.910015,500实施例I-7对甲苯磺酸仲丁酯0.224,8005.70.515.00.909915,500实施例I-8苯磺酸仲丁酯0.225,1005.60.515.10.909915,200实施例I-9对甲苯磺酸异丙酯0.224,6005.30.515.10.909915,000对比实施例I-6对甲苯磺酸仲丁酯0.223,6008.10.464.60.906112,300
表I-4实验No.用于制备组分(A) 的ED用量催化剂效率MFR堆积密度 Q值(Mw/Mn)密度Olsen弯曲模量molg-pp/catg/10分钟g/cm3g/cm3kg/cm2实施例I-1邻苯二甲酰氯0.0224,6005.50.515.10.909715,300实施例I-1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0.0224,1005.30.515.20.909815,300实施例I-12乙酸乙基溶纤剂0.0223,9005.80.505.10.909215,000实施例I-132,2-二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0.0224,2005.60.505.00.909515,000实施例II-1[制备组分(A)]
向用氮气彻底吹扫的烧瓶中引入200ml已经过脱水和脱氧的正庚烷。然后向其中引入0.4mol MgCl2和0.8mol Ti(O-nC4H9)4,并使它们在95℃下互相反应2小时。反应后,将反应产物冷却到40℃。随后,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引入48ml粘度为20厘沲的聚甲基氢硅氧烷以引发一个反应。该反应进行3小时。用正庚烷洗涤制得的固体产物。
之后,向经氮气彻底吹扫过的烧瓶中引入50ml纯化的正庚烷。向其中添加以Mg原子计数量为0.24mol的上面合成的固体产物。在将烧瓶内容物保持在30℃的条件下,经60分钟向该烧瓶中引入25ml正庚烷与0.4mol SiCl4的混合物。在90℃下该反应进行3小时。
在将烧瓶内容物保持在90℃的条件下,再经30分钟向该烧瓶中引入25ml正庚烷和0.02mol邻苯二甲酰氯的混合物。该反应在90℃下进行一小时。
反应后,用正庚烷洗涤固体产物。然后添加0.24mmol SiCl4并使其与固体产物反应。该反应在100℃下进行3小时。反应后,用正庚烷彻底洗涤反应产物。向用氮气彻底吹扫了的烧瓶中添加50ml经彻底纯化的正庚烷,接着添加5g上面制备的固体产物,再添加0.8ml(CH3)3CSi(CH3)(OCH3)2,使它们在30℃下接触2小时。如此得到的固体产物是以氯化镁的基的,其Ti含量为2.0%(重量)。[丙烯聚合]
向装有搅拌器的不锈钢制3升高压釜中引入1.5升彻底纯化的正庚烷、及380mg三乙基铝与150mg对甲苯磺酸丁酯的混合物。再向该烧瓶中引入20mg上面得到的固体产物作为固体催化剂组分(A),然后向其中引入500ml的氢气。
随后,将高压釜温度升至65℃,在加压下将丙烯输入高压釜直至高压釜内部压力达到7kg/cm2,由此引发丙烯聚合。保持该压力使聚合持续3小时。
之后,停止引入单体,并清除未反应的单体。经过滤从正庚烷中分离生成的聚合物,并干燥。结果得到468g粉末状聚丙烯。当通过加热从滤液中除去正庚烷时,又得到0.61g聚合物。因而本发明催化体系的催化剂效率是23,400g-聚丙烯/g-固体催化剂(g-PP/g-CAT)。生成的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堆积密度分别为5.3g/10分钟和0.51g/cm3。通过GPC测定的Q值为4.9,由该聚合物制得的压板的密度为0.9101g/cm3。按照ASTM D-747-70测量Olsen弯曲模量,结果为15,500kg/cm2。对比实施例II-1
重复实施例I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1。实施例II-2
重复实施例I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将对甲苯磺酸丁酯和三乙基铝分别添加到聚合容器中而不是如实施例II-1那样预先将它们混合。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1。对比实施例II-2和II-3
重复实施例II-2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I-1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1。实施例II-3和II-4
重复实施例I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I-1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1。实施例II-5[制备丙烯嵌段共聚物]
200升搅拌型高压釜用丙烯彻底吹扫。之后,向该高压釜中引入50升纯化的正庚烷,然后向其中引入10.5g三乙基铝和4.2g对甲苯磺酸丁酯的混合物。在60℃丙烯气氛下向以上的混合物中再添加8.7g实施例II-1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
在将高压釜的温度升至65℃后,在保持氢气浓度为2.5vol%的条件下,以9.0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高压釜中引入丙烯,由此引发第一步聚合。
231分钟后,停止引入丙烯。这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为6.0kg/cm2G。在65℃下聚合再持续90分钟。然后,清除气相中的丙烯直至高压釜的压力变为0.2kg/cm2G。
接着,在高压釜温度降至60℃后,经31分钟分别以3.78kg/小时和2.52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该高压釜中引入丙烯和乙烯以继续聚合,从而进行第二步聚合。第二步聚合再持续30分钟。过滤得到的浆状物,并干燥分离出的产物。如此获得33.1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
所得结果详细示于表II-2。在该表中,第一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与第二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的重量比值、及在第二步聚合中丙烯与乙烯的重量比值是以进料为基准计算得出的数值。对比实施例II-4
重复实施例II-5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不使用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制备嵌段共聚物。结果,当进行第一步聚合的丙烯进料终止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为5.9kg/cm2G,得到32.2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所得结果详细示于表II-2。实施例II-6
重复实施例II-1的步骤,不同之处是,用对甲苯磺酸仲丁酯取代对甲苯磺酸丁酯,由此进行实验。结果得到502g粉末状聚丙烯。当经加热从滤液中除去正庚烷时,又获得了0.49g聚合物。因而本发明催化体系的催化剂效率是25,100g-聚丙烯/g-固体催化剂(g-PP/g-CAT)。制得的聚合物的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堆积密度分别为5.7g/10分钟和0.51g/cm3。通过GPC测定的Q值为4.9,由该聚合物制备的压板的密度为0.9102g/cm3。按照ASTM D-747-70测定Olsen弯曲模量,结果为15,500kg/cm2。实施例II-7
重复实施例II-6的步骤,不同之处是将对甲苯磺酸仲丁酯和三乙基铝分别引入到聚合容器中,而不是如实施例II-6那样预先将它们混合。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3。实施例II-8和II-9
重复实施例II-6的步骤,不同之处是,使用表II-3中所示化合物作为组分(C)来代替对甲苯磺酸仲丁酯,由此进行丙烯聚合。所得结果示于表II-3。实施例II-10[制备丙烯嵌段共聚物]
200升搅拌型高压釜用丙烯彻底吹扫。之后,向高压釜中引入50升纯化的正庚烷,然后向其中引入10.5g三乙基铝与4.2g对甲苯磺酸仲丁酯的混合物。在60℃丙烯气氛下再向以上混合物中添加实施例II-1中制备的固体催化剂组分8.7g。
在将高压釜的温度升至65℃后,在将氢气浓度保持在2.5vol%的条件下,以9.0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高压釜中引入丙烯,从而引发第一步聚合。
231分钟后,停止引入丙烯。这时高压釜的内部压力为5.4kg/cm2G。在65℃下聚合再继续90分钟。之后,清除气相中的丙烯直至高压釜的压力变为0.2kg/cm2G。
接着,当高压釜的温度降至60℃后,分别以3.78kg/小时和2.52kg/小时的进料速率向该高压釜中引入丙烯和乙烯31分钟以继续聚合,从而进行第二步聚合。第二步聚合再持续30分钟。过滤所得到的浆状物,并干燥分离出的产物。由此获得33.3kg粉末状嵌段共聚物。
所得结果详细示于表II-2。在该表中,第一步聚合产生的聚合物与第二步聚合产生的聚合物的重量比值、以及在第二步聚合中丙烯与乙烯的重量比值均是以进料为基准计算得出的数值。实施例II-11[制备组分(A)]
向用氮气彻底吹扫过的烧瓶中引入已经过脱水和脱氧的100ml甲苯。向其中再引入10gMg(OEt)2)以形成悬浮液,之后引入20ml TiCl4,且在将温度升至90℃后,引入2.5ml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将温度升至110℃,该反应进行3小时。反应后用甲苯洗涤固体产物,接着引入20ml TiCl4和100ml甲苯。该反应在110℃下进行2小时。反应后,用正庚烷彻底洗涤固体产物以形成一种固体产物以制备组分(A)。发现如此形成的固体产物含有2.6%(重量)的Ti。
向用氮气彻底吹扫过的烧瓶中引入按上述纯化的50ml正庚烷,接着引入5g上面形成的固体产物、1.2ml(t-C4H9)(CH3)Si(OCH3)2和1.7g Al(C2H5)3,在30℃下使它们接触2小时。接触后,用正庚烷彻底洗涤固体产物以制备组分(A),当分析它的组成时,发现其含有1.9%(重量)的钛。[丙烯聚合]
重复实施例II-1的步骤。
结果示于表II-1。<评价实际性能的方法>
按下述评价在实施例II-5和II-10及对比实施例II-4中获得的聚合物的实际性能。向实施例II-5和II-10及对比实施例II-4中获得的粉末状嵌段共聚物中添加如下的添加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挤压机将所述混合物造粒。通过注模压将生成物分别模压成厚度为4mm的板。如此得到的板就以下物理性能进行评价。添加剂:2,6-叔丁基苯酚 0.10%(重量)″RA 1010″(由Ciba-Giegy,Ltd制造) 0.05%(重量)硬脂酸钙 0.10(重量)物理性能测量:
按照以下测试方法测定物理性能。
(a)弯曲模量:ASTM-D790
(b)Izod冲击强度(0℃):ASTM-D256(切口(notched))
表II-1实验No.组分(C)组分(C)/组分(B)催化剂效率MFR堆积密度 Q值(Mw/Mn)密度Olsen弯曲模量mol/molg-pp/catg/10分钟g/cm3g/cm3Kg/cm2实施例II-1对甲苯磺酸丁酯0.223,4005.30.514.90.910115,500对比实施例II-1----------------24,9006.20.494.30.907513,500实施例II-2对甲苯磺酸丁酯0.221,3005.20.514.80.910115,800对比实施例II-2二苯砜0.212,6004.90.484.60.909615,100对比实施例II-3对甲苯磺酸0.29,5005.00.474.60.909815,000实施例II-3苯磺酸乙酯0.222,5005.50.514.80.910215,600实施例II-4对甲苯磺酸异丙酯0.224,1005.10.514.90.910215,100实施例II-11对甲苯磺酸丁酯0.223,8005.50.504.80.909815,200
表II-2实验No.组分(C)第一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第二步聚合制得的聚合物在第二步聚合中c3/c2的比值MFR聚合物粉末的堆积密度弯曲模量Lzod冲击强度(0′C)wt/wtwt/wtg/10分钟g/cm3kg/cm2kgcm/cm2实施例II-5对甲苯磺酸丁酯92/870/302.90.5115,8003.5对比实施例II-4---------92/870/303.20.4913,3003.2实施例II-10对甲苯磺酸仲丁酯92/870/303.10.5215,9003.7
表II-3实验No.组分(C)组分(C)/组分(B)催化剂效率MFR堆积密度 Q值(Mw/Mn)密度Olsen弯曲模量mol/molg-pp/catg/10分钟g/cm3g/cm3kg/cm2实施例II-6对甲苯磺酸仲丁酯0.225,1005.70.514.90.910215,500实施例II-7对甲苯磺酸仲丁酯0.224,8005.50.514.80.910415,800实施例II-8苯磺酸仲丁酯0.225,3005.80.514.80.910315,700实施例II-9对甲苯磺酸异丙酯0.224,1005.10.514.90.910215,100
如在″发明的简述″中先前所提到的,通过本发明可制备出具有极好模压性能和加土性能及极高结晶度的烯烃聚合物,以及可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使用该催化剂能以高产率制备出这些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