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10166099.1
2009.08.12
CN101617659A
2010.01.06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3/54申请公布日:2010010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A01N43/54; A01N37/50; A01N47/24; A01N43/40; A01N43/88; A01N37/36; A01P3/00
A01N43/54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张 洪; 张承来; 曹明章; 殷如龙; 刘胜召; 孔 建
51810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水库路113号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戊菌唑(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B为醚菌酯、嘧菌酯、唑菌胺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或烯肟菌胺,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A与B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用于果树、棉花、小麦、水稻、油菜、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病害防治,尤其是真菌性病害。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含有戊菌唑(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B为醚菌酯、嘧菌酯、唑菌胺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或烯肟菌胺,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2、 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20∶1-1∶20。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B在杀菌组合物中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0%。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便将杀菌组合物制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5、 根据权利要求4,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6、 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应用于防治作物真菌性病害。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水稻、小麦、果树、棉花、蔬菜、油菜、花卉。
说明书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是含有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和戊菌唑的复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三唑类药剂在防治白粉病、黑星病、白腐病、稻瘟病、灰霉病等病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病原菌抗性问题也日渐突出。由此导致的频繁施药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加剧。另外三唑类药剂可抑制作物生长,在使用上存在安全隐忧。 戊菌唑,英文通用名Penconazole,化学名称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系一种相对较新的三唑类杀菌剂,通过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孢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其在使用时存在同样的三唑类问题。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天然产物Strobilurin为先导化合物合成而来,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属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稻瘟病,黑星病,白腐病均有很高的防效,使用剂量低、作用机制独特,兼具一定的保护作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作物的生长,与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两者复配可以较好的解决三唑类杀菌剂一些问题。尽管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杀菌效果好,但目前生产和使用成本均较高。此外,长期单一使用也会有很大的抗性风险。目前尚无戊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的相关报道 有鉴于此,开发戊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制剂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对病害有出色防治效果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意外发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戊菌唑以一定比例复配,对一些病害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经过对组合物进行联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以戊菌唑(A)为一种有效成分、(B)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另一有效成分,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较好的比例为20∶1-1∶20。 这里所述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醚菌酯、嘧菌酯、唑菌胺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和烯肟菌胺中的一种,这些品种更详细的信息如下: 醚菌酯:英文通用名kresoxim-methyl,化学名称(E)-2-甲氧亚氨基-[2-(邻甲基苯氧基甲基)苯基]乙酸甲酯; 嘧菌酯:英文通用名Az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苯氧菌胺:英文通用名metominostrobin; 醚菌胺,英文通用名Dimoxystrobin; 肟菌酯,英文通用名trifloxystrobin; 啶氧菌酯,英文通用名picoxystrobinl; 氟嘧菌酯,英文通用名fluoxastrobin); 唑菌胺酯(pyraclostrobin),又叫吡唑醚菌酯,化学名称: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0-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 烯肟菌胺(SYP-1620),化学名称:2-甲氧亚氨基-N-甲基-2-[[[[[[4-(2,6-二甲基)苯基]-3-丁烯-2-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化学名称:3-甲氧基-2-〔2-((((1-甲基-3-(4-氯苯基)-2-丙烯基叉)氨基)氧)-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和 苯醚菌酯,代号ZJ0712,化学名称为:2-[2-(2,5-二甲基苯氧基)-苯亚甲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为5%-80%。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辅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渗透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果树、棉花、小麦、水稻、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病害,尤其是真菌性病害防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组合物对病害增效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可以大幅减少田间用药量,降低戊菌唑引起药害的可能性,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并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互不相同,降低了对病菌的单一选择压力,有利于克服病害抗性和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只限于这些例子。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进行复配,是目前解决农药单剂应用过程中一些问题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结构类型的农药有效成分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试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有助于避免抗性的产生或延缓抗性的产生速度,是抗性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发明组合物以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A)和戊菌唑(B)为有效成分,它们之间组合对一些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例加以说明。 生物测定实例1:戊菌唑与肟菌酯、醚菌酯、唑菌胺酯或氟嘧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播种感黄瓜白粉病品种,取生长至2片真叶期的黄瓜苗,每处理5盆,编号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后24h,接种白粉病孢子悬浮液。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方法如下:取长满白粉病菌黄瓜叶片,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物质的纯净水,洗下新鲜孢子,制成浓度为1x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在温室中培养7d后,记载每株黄瓜苗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并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50%; 9级: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评价标准: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参见表1至表4。 表1戊菌唑与肟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5.42 100 / / 肟菌酯 2.02 268.3 / / 戊菌唑50∶肟菌酯1 4.03 134.5 103.3 130.2 戊菌唑20∶肟菌酯1 2.42 224.0 108.0 207.3 戊菌唑10∶肟菌酯1 2.01 269.7 115.3 233.9 戊菌唑5∶肟菌酯1 1.72 315.1 128.1 246.1 戊菌唑1∶肟菌酯1 1.11 488.3 184.2 265.1 戊菌唑1∶肟菌酯5 0.99 547.5 240.3 227.9 戊菌唑1∶肟菌酯10 1.01 536.6 253.0 212.1 戊菌唑1∶肟菌酯20 1.03 526.2 260.3 202.2 戊菌唑1∶肟菌酯50 1.61 336.6 265.0 127.0试验结果表明,肟菌酯与戊菌唑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所共毒系数都在127.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2.2,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2戊菌唑与醚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5.42 100 / / 醚菌酯 1.02 531.4 / / 戊菌唑50∶醚菌酯1 4.07 133.2 108.5 128.5 戊菌唑20∶醚菌酯1 2.22 244.1 120.5 202.5 戊菌唑10∶醚菌酯1 1.71 317.0 139.2 227.7 戊菌唑5∶醚菌酯1 1.22 444.3 171.9 258.4 戊菌唑1∶醚菌酯1 0.61 888.5 315.7 281.5 戊菌唑1∶醚菌酯5 0.43 1260.5 459.5 274.3 戊菌唑1∶醚菌酯10 0.44 1231.8 492.2 250.3 戊菌唑1∶醚菌酯20 0.53 1022.6 510.8 200.2 戊菌唑1∶醚菌酯50 0.82 661.0 522.9 126.4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醚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6.4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0,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3戊菌唑与唑菌胺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5.37 100 / / 唑菌胺酯 0.89 603.4 / / 戊菌唑50∶唑菌胺酯1 4.03 133.3 109.9 121.3 戊菌唑20∶唑菌胺酯1 2.31 232.5 124.0 187.5 戊菌唑10∶唑菌胺酯1 1.74 308.6 145.8 211.7 戊菌唑5∶唑菌胺酯1 1.32 406.8 183.9 221.2 戊菌唑1∶唑菌胺酯1 0.64 839.1 351.7 238.6 戊菌唑1∶唑菌胺酯5 0.47 1142.6 519.5 219.9 戊菌唑1∶唑菌胺酯10 0.48 1118.8 557.6 200.6 戊菌唑1∶唑菌胺酯20 0.51 1052.9 579.4 181.7 戊菌唑1∶唑菌胺酯50 0.72 745.8 593.5 125.7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唑菌胺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1.3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81.7,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4戊菌唑与氟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5.37 100 / / 氟嘧菌酯 1.34 400.7 / / 戊菌唑50∶氟嘧菌酯1 3.96 135.6 105.9 128.1 戊菌唑20∶氟嘧菌酯1 2.31 232.5 114.3 203.3 戊菌唑10∶氟嘧菌酯1 1.94 276.8 127.3 217.4 戊菌唑5∶氟嘧菌酯1 1.52 353.3 150.1 235.3 戊菌唑1∶氟嘧菌酯1 0.84 639.3 250.4 255.3 戊菌唑1∶氟嘧菌酯5 0.69 778.3 350.6 222.0 戊菌唑1∶氟嘧菌酯10 0.68 789.7 373.4 211.5 戊菌唑1∶氟嘧菌酯20 0.71 756.3 386.4 195.7 戊菌唑1∶氟嘧菌酯50 1.08 497.2 394.8 125.9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氟嘧菌酯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5.9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95.7,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例2:戊菌唑与嘧菌酯、醚菌酯或啶氧菌酯复配对稻瘟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选择水稻感稻瘟病品种种子,催芽后每盆播种20粒,生长至3叶1心期时,选取长势一致的水稻苗编号备用。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每处理5盆,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用作物喷雾机在水稻叶片上均匀喷洒接种孢子悬浮液。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方法如下:将稻瘟病菌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至产生大量孢子,用无菌水洗下孢子,过滤后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后黑暗保湿(相对湿度100%,温度25-26摄氏度),24小时后光照保湿培养(湿度维持在85-90%以上),接种7d后取出。统计每株水稻叶片(第1、2、3叶)上的病斑数并进行分级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稻瘟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出现褐点病斑; 3级:出现典型纺锤形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5%以下; 5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6-25%; 7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26-50%; 9级:典型病斑,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毒力指数及CTC计算分析方法同生物测定实例1。 盆栽试验测定结果见表5-7。 表5戊菌唑与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水稻稻瘟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4.82 100 / / 嘧菌酯 1.61 299.4 / / 戊菌唑50∶嘧菌酯1 3.42 140.9 103.9 135.6 戊菌唑20∶嘧菌酯1 2.22 217.1 109.5 198.3 戊菌唑10∶嘧菌酯1 1.93 249.7 118.1 211.4 戊菌唑5∶嘧菌酯1 1.63 295.7 133.2 222.0 戊菌唑1∶嘧菌酯1 0.98 491.8 199.7 246.3 戊菌唑1∶嘧菌酯5 0.78 617.9 266.1 232.2 戊菌唑1∶嘧菌酯10 0.81 595.1 281.3 211.6 戊菌唑1∶嘧菌酯20 0.87 554.0 289.9 191.1 戊菌唑1∶嘧菌酯50 1.21 398.3 295.5 134.8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嘧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34.8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91.1,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6戊菌唑与醚菌酯的系列配比对水稻稻瘟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4.82 100 / / 醚菌酯 2.11 228.4 / / 戊菌唑50∶醚菌酯1 3.52 136.9 102.5 133.6 戊菌唑20∶醚菌酯1 2.22 217.1 106.1 204.6 戊菌唑10∶醚菌酯1 1.93 249.7 111.7 223.6 戊菌唑5∶醚菌酯1 1.63 295.7 121.4 243.6 戊菌唑1∶醚菌酯1 0.98 491.8 164.2 299.5 戊菌唑1∶醚菌酯5 0.98 491.8 207.0 237.6 戊菌唑1∶醚菌酯10 0.98 491.8 216.8 226.9 戊菌唑1∶醚菌酯20 1.07 450.5 222.3 202.6 戊菌唑1∶醚菌酯50 1.58 305.1 225.9 135.0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醚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35.0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202.6,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7戊菌唑与啶氧菌酯的系列配比对稻瘟病的盆栽试验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4.79 100 / / 啶氧菌酯 1.31 365.6 / / 戊菌唑50∶啶氧菌酯1 3.42 140.1 105.2 133.1 戊菌唑20∶啶氧菌酯1 2.13 224.9 112.6 199.6 戊菌唑10∶啶氧菌酯1 1.73 276.9 124.1 223.0 戊菌唑5∶啶氧菌酯1 1.33 360.2 144.3 249.6 戊菌唑1∶啶氧菌酯1 0.78 614.1 232.8 263.8 戊菌唑1∶啶氧菌酯5 0.62 772.6 321.4 240.4 戊菌唑1∶啶氧菌酯10 0.62 772.6 341.5 226.2 戊菌唑1∶啶氧菌酯20 0.69 694.2 353.0 196.7 戊菌唑1∶啶氧菌酯50 1.01 474.3 360.4 131.6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啶氧菌酯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31.6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96.7,增效作用更明显。 生物测定实例3:戊菌唑与唑菌胺酯或烯肟菌胺复配对黄瓜灰霉病的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本试验采用盆栽法。播种感黄瓜灰霉病品种,盆栽生长至2片真叶期,编号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5-7个系列质量浓度。每处理4盆,将10ml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24h后,用作物喷雾机在黄瓜叶片上均匀喷洒接种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黄瓜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配制过程如下:试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用无菌水将分生孢子洗下,双层纱布过滤,镜检后调制成1x105个分生孢子/毫升的悬浮液(加少许表面活性剂,以利附着)。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以上,温度20-22℃)黑暗条件下培养24h,然后在20-25℃、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培养7天。记载每株黄瓜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并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每处理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为: 黄瓜灰霉病分级标准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毒力指数及CTC计算分析方法同上。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8-9。 表8戊菌唑与唑菌胺酯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1.25 100 / / 唑菌胺酯 0.84 148.8 / / 戊菌唑50∶唑菌胺酯1 0.92 135.9 101.0 134.6 戊菌唑20∶唑菌胺酯1 0.63 198.4 102.3 193.9 戊菌唑10∶唑菌胺酯1 0.53 235.8 104.4 225.8 戊菌唑5∶唑菌胺酯1 0.47 266.0 108.1 245.9 戊菌唑1∶唑菌胺酯1 0.38 328.9 124.4 264.4 戊菌唑1∶唑菌胺酯5 0.37 337.8 140.7 240.2 戊菌唑1∶唑菌胺酯10 0.41 304.9 144.4 211.2 戊菌唑1∶唑菌胺酯20 0.43 290.7 146.5 198.4 戊菌唑1∶唑菌胺酯50 0.61 204.9 147.9 138.6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唑菌胺酯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34.6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93.9,增效作用更明显。 表9戊菌唑与烯肟菌胺的系列配比对黄瓜灰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EC50(μg/mL) ATI TTI 共毒系数CTC 戊菌唑 1.25 100 / / 烯肟菌胺 0.97 128.9 / / 戊菌唑50∶烯肟菌胺1 0.97 128.9 100.6 128.1 戊菌唑20∶烯肟菌胺1 0.63 198.4 101.4 195.7 戊菌唑10∶烯肟菌胺1 0.56 223.2 102.6 217.5 戊菌唑5∶烯肟菌胺1 0.49 255.1 104.8 243.4 戊菌唑1∶烯肟菌胺1 0.41 304.9 114.4 266.4 戊菌唑1∶烯肟菌胺5 0.42 297.6 124.1 239.9 戊菌唑1∶烯肟菌胺10 0.47 266.0 126.2 210.7 戊菌唑1∶烯肟菌胺20 0.51 245.1 127.5 192.2 戊菌唑1∶烯肟菌胺50 0.71 176.1 128.3 137.2试验结果表明,戊菌唑与烯肟菌胺复配防治黄瓜灰霉病,配比在50∶1-1∶50之间时,共毒系数都在128.1以上,具有增效作用,配比在20∶1-1∶20之间时,共毒系数均高于192.2,增效作用更明显。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以下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配方中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本申请文件中活性成分指戊菌唑与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下不再赘述。 一、悬浮剂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润湿分散剂、增稠剂、载体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研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悬浮剂。 实施例1:10.2%戊菌唑·肟菌酯悬浮剂 戊菌唑10%,肟菌酯0.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黄原胶1%,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将10.2%戊菌唑·肟菌酯悬浮剂按25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40μg/ml,肟菌酯有效浓度为0.8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8.2%。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16%肟菌酯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7.1%、86.2%和85.9%、84.6%。戊菌唑与肟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2:30%戊菌唑·苯氧菌胺悬浮剂 戊菌唑15%,苯氧菌胺1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0%,硅酸铝镁1%,膨润土1%,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节瓜白粉病。将30%戊菌唑·苯氧菌胺悬浮剂按4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37.5μg/ml,苯氧菌胺有效浓度为37.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5%、92.2%。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16%苯氧菌胺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5.2%、84.3%和86.4%、85.6%。戊菌唑与苯氧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节瓜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3:30%戊菌唑·唑菌胺酯悬浮剂 戊菌唑20%,唑菌胺酯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8%,硅酸铝镁1%,白炭黑1%,丙三醇4%,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将30%戊菌唑·唑菌胺酯悬浮剂按5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40μg/ml,唑菌胺酯有效浓度为2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5%、96.2%。12%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60μg/ml)和12%唑菌胺酯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6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7.9%、86.3%和89.4%、88.6%。戊菌唑与唑菌胺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二、水乳剂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制得水乳剂。 实施例4:20%戊菌唑·嘧菌酯水乳剂 戊菌唑15%,嘧菌酯5%,N-甲基吡咯烷酮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农乳600#5%,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将20%戊菌唑·嘧菌酯水乳剂按5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30μg/ml,嘧菌酯有效浓度为1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7%、93.3%。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10%嘧菌酯水乳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9%、78.2%和85.8%、84.3%。戊菌唑与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稻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三、微乳剂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溶性物质加入水中,溶解中均匀水相,在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均匀,制得微乳剂。 实施例5:5%戊菌唑·烯肟菌胺微乳剂 戊菌唑2.5%,烯肟菌胺2.5%,N-甲基吡咯烷酮10%,异丙醇10%,农乳500#5%,农乳1601#5%,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将5%戊菌唑·烯肟菌胺微乳剂按1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25μg/ml,烯肟菌胺有效浓度为2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2%、95.3%。5%戊菌唑悬浮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4%烯肟菌胺悬浮剂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4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7.4%、86.9%和87.3%、86.3%。戊菌唑与烯肟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6:27.5%戊菌唑·苯醚菌酯微乳剂 戊菌唑2.5%,苯醚菌酯25%,N-甲基吡咯烷酮10%,异丙醇10%,农乳500#5%,农乳1601#5%,水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将27.5%戊菌唑·苯醚菌酯微乳剂按5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5μg/ml,苯醚菌酯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7%、90.3%。5%戊菌唑乳油按1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16%苯醚菌酯乳油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1.4%、80.3%和87.1%、85.7%。戊菌唑与苯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四、乳油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溶剂、乳化剂按配方的比例依次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制得乳油。 实施例7:30%戊菌唑·唑菌胺酯乳油 戊菌唑20%,唑菌胺酯10%,N-甲基吡咯烷酮10%,DMF 10%,农乳1601#5%,农乳500#5%,二甲苯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葡萄白粉病。将30%戊菌唑·唑菌胺酯乳油按5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40μg/ml,唑菌胺酯有效浓度为2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8%、95.4%。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8%唑菌胺酯乳油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4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5.9%、84.5%和86.7%、85.4%。戊菌唑与唑菌胺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五、可湿性粉剂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配方的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20.4%戊菌唑·烯肟菌胺可湿性粉剂 戊菌唑0.4%,烯肟菌胺20%,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5%,萘磺酸盐3%,高岭土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梨黑星病。将20.4%戊菌唑·烯肟菌胺可湿性粉剂按4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1μg/ml,烯肟菌胺有效浓度为50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6%、91.3%。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12%烯肟菌胺乳油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6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4.1%、82.2%和85.4%、84.3%。戊菌唑与烯肟菌胺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梨黑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实施例9:60%戊菌唑·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戊菌唑20%,啶氧菌酯40%,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5%,萘磺酸盐3%,高岭土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菊花白粉病。将60%戊菌唑·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按6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33.3μg/ml,啶氧菌酯有效浓度为66.7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1%、96.3%。10%戊菌唑悬浮剂按2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和20%啶氧菌酯乳油按25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5.9%、84.6%和87.3%、86.5%。戊菌唑与啶氧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菊花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六、水分散粒剂加工及应用实例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经干燥筛分后得到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0:80%戊菌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戊菌唑30%,醚菌酯50%,烷基萘磺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5%,高岭土补足至100%。 该实施例应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将80%戊菌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8000倍(戊菌唑有效浓度为37.5μg/ml,醚菌酯有效浓度为62.5μg/ml)加水稀释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98.7%。40%戊菌唑水分散粒剂按8000倍(有效浓度为50μg/ml),32%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按4000倍(有效浓度为80μg/ml),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83.2%、82.1%和88.6%、87.4%。戊菌唑与醚菌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戊菌唑(A)和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B),B为醚菌酯、嘧菌酯、唑菌胺酯、苯氧菌胺、醚菌胺、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烯肟菌酯、苯醚菌酯或烯肟菌胺,A与B的质量比例为501-150。A与B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用于果树、棉花、小麦、水稻、油菜、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病害防治,尤其是真菌性病害。。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