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5617266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396352.9

申请日:

2013.09.03

公开号:

CN103659297A

公开日:

2014.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3Q 1/26申请日:20130903|||公开

IPC分类号:

B23Q1/26; B23Q15/22

主分类号:

B23Q1/26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子安隆幸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2.09.26 JP 2012-211995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茅翊忞;马淑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能使转台在0度位置和180度位置的偏差量均等。CPU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来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S1~S3),然后将转台定位于第二位置,并存储转台马达的编码器所输出的第一脉冲值(S4~S6)。CPU再次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S7、S8),并存储编码器输出的第二脉冲值(S9)。CPU计算出实测量与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S11)。实测量是第一脉冲值与第二脉冲值之间的差值。基准量是相当于180度的脉冲值。CPU使基准位置偏移将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基准位置(S12)。因此,数控装置能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各偏差量均等。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数控装置(70),其对转台装置(1)进行控制,所述转台装置(1)包括:转台(10),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0度到180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2),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马达(96),该马达对所述转台进行驱动;一对抵接部(21A、21B),这一对抵接部设于所述基座部;以及一对定位部(22A、22B),这一对定位部设于所述转台,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0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180度对应的第二位置,
所述数控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暂时确定部(71),该暂时确定部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所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将所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第一定位部(71),在所述暂时确定部将所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之后,该第一定位部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并使不同于所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所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一位置存储部(71),该第一位置存储部对所述第一定位部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第二定位部(71),该第二定位部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抵接部抵接,并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第二位置存储部(71),该第二位置存储部对所述第二定位部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差分量计算部(71),该差分量计算部对所述第一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180度的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以及
变更部(71),该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所述差分量计算部所计算出的所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偏差量计算部(71),根据指示朝对应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一控制指令,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转,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所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一偏差量进行计算;
第二偏差量计算部(71),根据指示朝对应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二控制指令,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相反方向旋转,使所述另一个定位部与所述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所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所述第二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二偏差量进行计算,;
差值判断部(71),该差值判断部对所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第一偏差量与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分量是否处于规定值以上进行判断;
基准位置变更部(71),该基准位置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所述差值判断部判断出的所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以及
再执行部(71),当所述差值判断部判断为所述差分量处于所述规定值以上时,该再执行部利用所述基准位置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并再次执行所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所述差值判断部的各处理。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数部(71),该计数部对所述再执行部执行所述各处理的次数进行计数;
次数判断部(71),该次数判断部判断所述计数部的计数值是否处于规定次数以上;以及
通知部(71),在所述次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计数值处于所述规定次数以上时,该通知部通知出现异常。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目标位置是比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一个方向偏移的位置,
所述第二目标位置是比所述第二位置朝所述相反方向偏移的位置。

5.  一种转台位置调节方法,是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的数控装置所进行的转台位置调节方法,所述转台装置包括:转台,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0度到180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马达,该马达对所述转台进行驱动;一对抵接部,这一对抵接部设于所述基座部;一对定位部,这一对定位部设于所述转台,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0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180度对应的第二位置,
所述转台位置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暂时确定工序,该暂时确定工序中,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所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并将所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第一定位工序,在所述暂时确定工序中将所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之后,在该第一定位工序中,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并使不同于所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所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第一位置存储工序,在该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对在所述第一定位工序中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第二定位工序,在该第二定位工序中,驱动所述马达,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抵接部抵接,并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第二位置存储工序,在该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对在所述第二定位工序中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差分量计算工序,在该差分量计算工序中,对在所述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所述位置与在所述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所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 与相当于180度的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以及
变更工序,在该变更工序中,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在所述差分量计算工序中计算出的所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

说明书

说明书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数控装置控制机床的动作。机床包括转台装置。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4年142081号公报中公开的转台装置包括基座部、轴、转台、固定机构。轴能旋转地设于基座部内。转台与轴一体地旋转。转台在0度位置与180度位置之间往复旋转。转台隔着旋转中心设有工作台P1和工作台P2。工作台P1和工作台P2分别在其上表面保持被加工物。在数控装置将转台定位于0度位置时,工作台P1位于机床的加工区域内。在数控装置将转台定位于180度位置时,工作台P2位于机床的加工区域内。
转台装置具有通过机械性抵靠而使其停止这种方式的停止机构。该方式的停止机构具有第一抵接片和第二抵接片、第一定位构件和第二定位构件。第一抵接片和第二抵接片分别设于基座部的外侧面,它们夹着转台的旋转中心并隔着规定角度(例如90度)被螺栓等固定于相同的半径位置。第一定位构件和第二定位构件设于转台的下表面侧。数控装置为了将转台定位于0度位置,使转台逆时针旋转。第一定位构件与第一抵接片抵接。转台的位置变为0度位置,操作台P1位于加工区域。数控装置为了将转台定位于180度位置,使转台顺时针旋转。第二定位构件与第二抵接片抵接。转台的位置变为180度位置,操作台P2位于加工区域。
数控装置基于NC程序中的定位指令,使转台旋转并将其定位于0度位置或180度位置。固定机构对定位于0度位置或180度位置的转台进行固定。数控装置开始对位于加工区域的工作台P1或工作台P2所保持的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定位指令所指令的转台的位置为目标位置,转台实际的移动位置为实际位置。在转台定位时,在各位置处会产生偏差量。偏差量是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值。在将转台定位于0度位置时和将转台定位于180度位置时,偏差量有时会不平衡。当偏差量出现不平衡时,即便数控装置在将转台定位于一侧的工作台的状态下使转台旋转180度,由于用于驱动转台旋转的驱动马达和减速器的松动等,可能会无法挡住而使其停止。因此,数控装置需要使转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在使各定位构件与各抵接片分别抵接的状态下,分别计算出偏差量,并将两个偏差量调节为均等。操作者为了进行调节需要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输入到画面,因此,操作繁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能使转台在0度位置和180度位置的偏差量均等。
技术方案1的数控装置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上述转台装置包括:转台,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0度到180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马达,该马达对上述转台进行驱动;一对抵接部,这一对抵接部设于上述基座部;以及一对定位部,这一对定位部设于上述转台,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0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180度对应的第二位置,上述数控装置的特征是,包括:暂时确定部,该暂时确定部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上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并将上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第一定位部,在上述暂时确定部将上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之后,该第一定位部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并使不同于上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上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存储部,该第一位置存储部对上述第一定位部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定位部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 向旋转,从而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接部抵接,并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存储部,该第二位置存储部对上述第二定位部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差分量计算部,该差分量计算部对上述第一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上述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上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180度的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以及变更部,该变更部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将上述差分量计算部所计算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上述基准位置。因此,数控装置能使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各偏差量均等。
技术方案2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除了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结构以外,还包括:第一偏差量计算部,根据指示朝对应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第一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一控制指令,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旋转,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上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上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上述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一偏差量进行计算;第二偏差量计算部,根据指示朝对应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二控制指令,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相反方向旋转,使上述另一个定位部与上述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上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上述第二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二偏差量进行计算;差值判断部,该差值判断部对上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第一偏差量与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分量是否处于规定值以上进行判断;以及基准位置变更部,该基准位置变更部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将上述差值判断部判断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上述基准位置;以及再执行部,当上述差值判断部判断为上述差分量处于上述规定值以上时,该再执行部利用上述基准位置变更部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并再次执行上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上述差值判断部的各处理。在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值处于规定值以上时,第一偏差量计算部、第二偏差量计算部的各处理中的一个可能出现了故障。再执行部再次执行第一偏差量计算部、第二偏差量计算部的各处理。因此,数控装置能可靠地使偏差量均等。
技术方案3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除了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结构以外,还包括:计数部,该计数部对上述再执行部执行上述各处理的次数进行计数;次数判断部,该次数判断部判断上述计数部的计数值是否处于规定次数以上;以及通知部,在上述次数判断部判断为上述计数值处于上述规定次数以上时,该通知部通知出现异常。即便再执行部执行了规定次数以上各部的处理,偏差量也处于规定值以上时,转台装置可能出现了某种故障。由于通知部通知出现异常,因此,操作者能迅速地应对装置异常。
技术方案4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除了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个所记载的结构以外,上述第一目标位置是比上述第一位置朝上述一个方向偏移的位置,上述第二目标位置是比上述第二位置朝上述相反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转台装置能可靠地使一个定位部与一个抵接部抵接,并使另一个定位部与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技术方案5的转台位置调节方法是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的数控装置所进行的转台位置调节方法,上述转台装置包括:转台,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0度到180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马达,该马达对上述转台进行驱动;一对抵接部,这一对抵接部设于上述基座部;以及一对定位部,这一对定位部设于上述转台,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0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180度对应的第二位置,该转台位置调节方法的特征是,包括:
暂时确定工序,该暂时确定工序中,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上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并将上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第一定位工序,在上述暂时确定工序中将上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之后,在该第一定位工序中,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并使不同于上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上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存储工序,在该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对在上述第一定位工序中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第二定位工序,在 该第二定位工序中,驱动上述马达,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旋转,从而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接部抵接,并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存储工序,在该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对在上述第二定位工序中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差分量计算工序,在该差分量计算工序中,对在上述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上述位置与在上述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上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180度的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以及变更工序,在该变更工序中,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将在上述差分量计算工序中计算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上述基准位置。数控装置通过进行上述转台位置调节方法,能获得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床50的立体图。
图2是转台装置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4是转台10的仰视图。
图5是固定机构19周围的立体图。
图6是固定机构19周围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数控装置70和机床50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8是基准位置调节工序的工序图。
图9是基准位置调节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偏差量确认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机床50的结构进行说明。机床50包括基座部52、机床主体53、保护罩55、控制箱56、转台装置1。基座部52是机床50的底座。机床主体53设于基座部52的上表面后方。机床主体53对被加工物(未图示)进行切削加工。保护罩55设于基座部 52的上部。保护罩55将机床主体53围住。保护罩55防止切削粉末和切削液等从机床主体53朝外部飞散。控制箱56设于保护罩55的背面。控制箱56对数控装置70(参照图7)进行收纳。数控装置70根据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中的NC程序对机床50的动作进行控制。转台装置1设于基座部52的上表面前方。
下面对机床主体53的结构进行说明。机床主体53包括主台63、立柱58、主轴头59、主轴60、自动工具更换装置65。主台63设于基座部52的上表面后方。立柱58设置成能在主台63上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主轴头59可沿立柱58的前表面在Z轴方向上移动。主轴60设于主轴头59的下部。主轴60上安装有工具(未图示),在主轴马达92的驱动下高速旋转。机床50利用安装于主轴60的工具和保持于转台装置1的转台10的被加工物的相对移动来对被加工物进行切削。自动工具更换装置65设于主轴头59附近,根据NC程序的工具更换指令,使安装于主轴60的工具与其它工具进行更换。
如图2所示,转台装置1在其上部设有转台10。转台10俯视呈长方形,其能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旋转。第一位置为0度位置,第二位置为-180度位置(参照图8)。转台10隔着旋转中心在其长边方向一端侧设有工作台P1,在另一端侧设有工作台P2。工作台P1、P2能使用夹具等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在数控装置70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时,工作台P1位于机床50的加工区域内。在将转台10定位于第二位置时,工作台P2位于机床50的加工区域内。在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机床50对保持于工作台P1的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操作者能将保持于工作台P2的已加工完成的被加工物拆下,并能安装未加工的被加工物。
参照图2~图6,对转台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转台装置1包括基座部2、转轴3(参照图3)、转台10、固定机构19(参照图5)等。
如图3所示,基座部2是长方体状的金属制底座。基座部2包括轴承4、外轴承按压件15、内轴承按压件16、密封构件17、18、空洞部2A、大齿轮5、转台马达96(参照图2)等。轴承4俯视呈大致圈状,其配置成将转轴3的外周 围住。转轴3的外周面沿着轴承4的滚动面滑动。因此,轴承4能将转轴3支撑成可旋转。外轴承按压件15和内轴承按压件16均俯视呈圈状。外轴承按压件15的直径比内轴承按压件16的直径大。内轴承按压件16位于外轴承按压件15的内侧。外轴承按压件15和内轴承按压件16从上方将轴承4朝基座部2侧按压。内轴承按压件16利用多个螺钉(未图示)固定于转轴3。外轴承按压件15利用多个螺钉(未图示)固定于基座部2。密封构件17、18在外轴承按压件15的上下表面插入到转台10的圆周状下表面槽与基座部2的圆周状上表面槽之间。空洞部2A设于基座部2的内部中央且上部开口。大齿轮5设于空洞部2A内。大齿轮5使其轴线朝向上下方向地与转轴3的下部嵌合,且利用多个螺栓(未图示)固定于转轴3。螺栓从转台10的上表面插入。因此,大齿轮5与转轴3及转台10一体地旋转。
如图2所示,转台马达96配置于基座部2的外侧。转台马达96是伺服马达,经由减速器97来驱动驱动轴8旋转。驱动轴8将基座部2水平地贯穿,其前端部位于空洞部2A内。驱动轴8在其前端部设有齿轮9。齿轮9与形成于大齿轮5下部的齿部(未图示)啮合。因此,当转台马达96驱动时,经由驱动轴8、大齿轮5和转轴3,使转台10旋转。转台10设于基座部2上。转台10在其上表面设有槽12、13。在将被加工物直接地或通过夹具间接地固定于转台10时,利用槽12、13。如图3所示,转台10在其下表面设有下罩体14。下罩体14将转台10的下表面中较基座部2靠外侧的部分覆盖。
参照图2、图4,对转台10的定位机构进行说明。转台装置1能将转台10分别定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基座部2在其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抵接片21A和第二抵接片21B。第一抵接片21A和第二抵接片21B俯视呈大致矩形,它们夹着转台10的旋转中心并隔着规定角度θ1(例如θ1=90度)被螺钉等固定于相同的半径位置。转台10在其下表面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构件22A和第二定位构件22B。当转台10逆时针(图2的箭头(+)方向)旋转时,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参照图5、图6),从而将转台10定位在第一位置。当转台10顺时针(图2的箭头(-)方向)旋转时,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从而将转台10定位在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转台 10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180度。
参照图4~图6对固定机构19进行说明。固定机构19将转台10固定在0度位置和180度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固定机构19包括第一固定构件33A、第二固定构件33B、支撑构件36、支撑轴37、固定臂部38、支架40、凸轮从动件34、气缸35等。第一固定构件33A和第二固定构件33B在转台10的下表面分别固定于隔着转轴3(参照图3)的旋转中心而在直径方向上大致相对的位置。
如图5所示,支撑构件36设于基座部2的外侧面。支撑轴37设于支撑构件36。板状的固定臂部38能相对于支撑轴37旋转。固定臂部38在其前端部将凸轮从动件34轴支撑成能水平旋转。支架40在基座部2的外侧面设置成朝侧方突出。气缸35是将压缩空气的能量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筒状设备。气缸35的基端利用销41(参照图6)以能水平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架40。气缸35具有能进退动作的活塞杆35A。活塞杆35A的前端利用销42(参照图5)以能转动的方式与固定臂部38连接。
参照图2、图5、图6,对固定机构19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气缸35的活塞杆35A后退时,固定臂部38朝图6的箭头D方向转动,凸轮从动件34接近基座部2的外侧面。以下,依次对转台10朝正方向(箭头(+)方向)旋转的情况和朝负方向(箭头(-)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正方向为逆时针,负方向为顺时针。另外,在转台10旋转之前,使气缸35的活塞杆35A后退。
下面对朝正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表示朝正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第一定位构件22A从旋转方向上游侧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图2、图5、图6的状态)。如图6所示,第一固定构件33A在凸轮从动件34的侧面中远离基座部2外侧面的一侧从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方向(箭头(+)方向)移动,并在与凸轮从动件34的侧面中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处停止。在上述状态下,气缸35的活塞杆35A前进。固定臂部38在图5、图6中逆时针(图6中箭头C方向)转动,凸轮从动件34对第一固定构件33A的倾斜的抵接面进行按压。气缸35处于工作状态。因此,凸轮从动件34因按压力增大而咬入第一固定构件33A的抵接面。尽管转台10欲逆时针旋转,但由于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因此,抵接力变大。在两者的作用下,转台10被牢 固地固定于0度的第一位置。
下面对朝负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2中,转台10朝负方向(图2和图6的箭头(-)方向)旋转。第二定位构件22B从旋转上游侧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如图6所示,第二固定构件33B在凸轮从动件34的侧面中远离基座部2外侧面的一侧从旋转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方向(箭头(-)方向)移动,并在与凸轮从动件34的侧面中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处停止。在上述状态下,气缸35的活塞杆35A前进。固定臂部38在图6中逆时针(箭头C方向)转动,凸轮从动件34对第二固定构件33B的倾斜的抵接面进行按压。气缸35处于工作状态。因此,凸轮从动件34因按压力增大而咬入第二固定构件33B的抵接面。尽管转台10欲顺时针旋转,但由于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因此,抵接力变大。在两者的作用下,转台10被牢固地固定于-180度的第二位置。
参照图7,对数控装置7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数控装置70包括CPU71、ROM72、RAM73、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输入输出部75、驱动电路81~86等。CPU71一并对数控装置70和机床50进行控制。ROM72除了主程序以外还存储有基准位置调节程序和偏差量确认程序等。基准位置调节程序是执行后述的基准位置调节处理(参照图9)的程序。偏差量确认程序是执行偏差量确认处理(参照图10)的程序。RAM73对执行各种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临时存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存储有多个NC程序等。NC程序由包含各种控制指令的多个模块构成,各模块包含机床50的轴移动、更换工具等的指令。NC程序由操作者通过输入装置77输入而被录入。驱动电路81与Z轴马达91和编码器101连接。驱动电路82与主轴马达92和编码器102连接。驱动电路83与X轴马达93和编码器103连接。驱动电路84与Y轴马达94和编码器104连接。驱动电路85与库马达95和编码器105连接。驱动电路86与转台马达96和编码器106连接。驱动电路81~86从CPU71接收指令,并将驱动电流分别输出到对应的各马达91~96。驱动电路81~86从编码器101~106接收反馈信号,来进行位置和速度的反馈控制。反馈信号是脉冲信号。输入输出部75分别与输入装置77和显示装置78连接。
使用者能利用输入装置77从多个NC程序中选择一个NC程序。CPU71将选择好的NC程序显示于显示装置78。CPU71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78的NC程序对机床50的动作进行控制。
参照图8对用于将转台10定位于各位置的目标位置进行说明。为了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CPU71将第一位置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86。第一位置控制指令是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目标位置的指令。第一目标位置例如是比0°位置朝正方向偏移1°的位置。第一目标位置只要是比0°位置朝正方向偏移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偏移1°以上的位置。为了将转台10定位于第二位置,CPU71将第二位置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86。第二位置控制指令是将转台10定位于第二目标位置的指令。第二目标位置例如是比-180°位置朝负方向偏移-1°的位置。第二目标位置只要是比-180°位置朝负方向偏移的位置即可,也可以是偏移-1°以上的位置。第一目标位置和第二目标位置的偏移量最好相同。当转台10朝正方向(图8的(+)方向)旋转时,在第一位置处,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转台10欲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即1°位置。因此,第一定位构件22A能与第一抵接片21A可靠地抵接。根据第一位置控制指令,在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的状态下,转台马达96欲使转台10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因此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上升。数控装置70通过检测到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的上升,能确认转台10已定位到第一位置。当转台10朝负方向(图8的(-)方向)旋转时,在第二位置处,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转台10欲旋转到第二目标位置即-181°位置。因此,第二定位构件22B能与第二抵接片21B可靠地抵接。根据第二位置控制指令,在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的状态下,转台马达96欲使转台10旋转到第二目标位置,因此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上升。数控装置70通过检测到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的上升,能确认转台10已定位到第二位置。
参照图8对各位置处的偏差量进行说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是转台10的可动范围。第一位置与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是第一偏差量。第二位置与第二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是第二偏差量。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 有时会因转台马达96和减速器97的松动等产生不平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均等,CPU71执行后述的基准位置调节处理(参照图9)和偏差量确认处理(参照图10)。
参照图8、图9,对基准位置调节处理进行说明。基准位置调节处理是用于将转台10的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调节为均等的处理。操作者在数控装置70启动时,对输入装置77进行操作来选择转台装置1的基准位置调节功能。CPU71从ROM72调用基准位置调节程序来执行本处理。图8中所示的标号T表示转台10的位置。如图8的第一工序所示,CPU71输出第一位置控制指令,使转台10朝正方向旋转(S1)。转台10欲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上升。CPU71判断电流指令值是否达到基准值以上(S2)。基准值预先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没有达到基准值时(S2:否),第一定位构件22A没有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转台10没有到达第一位置。因此,CPU71返回到S2重复处理,直到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时(S2:是),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可靠地抵接,转台10到达第一位置。CPU71将转台10的当前位置(称为实际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S3)。基准位置为0°位置。如图8的第二工序所示,CPU71输出第二位置控制指令,使转台10朝负方向旋转(S4)。转台10欲旋转到第二目标位置。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上升。CPU71判断电流指令值是否达到基准值以上(S5)。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没有达到基准值时(S5:否),第二定位构件22B没有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因此,转台10没有到达第二位置。CPU71返回到S5重复处理,直到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时(S5:是),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可靠地抵接。转台10到达第二位置。CPU71将编码器106输出的第一脉冲值存储于RAM73(S6)。第一脉冲值对应于到达第二位置的转台10的实际位置所对应的转台马达96的位置。本实施方式假定为,假设1°相当于10个脉冲,第一脉冲值为1810个脉冲的情况。
如图8的第三工序所示,CPU71再次输出第一位置控制指令,使转台10 朝正方向旋转(S7)。转台10欲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转台马达96的电流指令值上升。CPU71判断电流指令值是否达到基准值以上(S8)。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没有达到基准值时(S8:否),第一定位构件22A没有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因此,转台10没有到达第一位置。CPU71返回到S8重复处理,直到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当CPU71判断为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时(S8:是),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可靠地抵接,转台10到达第一位置。编码器106输出第二脉冲值。第二脉冲值对应于到达第一位置的转台10的实际位置所对应的转台马达96的位置。CPU71接收第二脉冲值,并将其存储于RAM73中(S9)。本实施方式假定为第二脉冲值为0个脉冲的情况。CPU71计算出实测量(S10)。实测量是RAM73中存储的第一脉冲值与第二脉冲值的差值,是将转台10实际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的角度量用编码器106的脉冲值换算后得到的值。原本,转台10从第二位置旋转到第一位置的角度量为180°。因此,基准量为1800个脉冲。CPU71计算出实测量与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S1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实测量为1810-0=1810个脉冲,基准量=1800个脉冲,因此,差分量为10个脉冲。为了使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均等,转台装置1需要将转台10的旋转控制范围相对于转台10的可动范围调节到中央。旋转控制范围是控制转台10的旋转的范围。转台10的旋转控制范围朝正方向偏移与差分量相当的角度。
如图8的第四工序所示,CPU71使在S3中暂时确定的基准位置朝负方向偏移差分量的二分之一即均等量来改变基准位置(S12)。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分量为10个脉冲,因此,朝负方向偏移将10个脉冲均等地一分为二后得到的5个脉冲的角度量即0.5°来改变基准位置。因此,转台10的旋转控制范围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央。转台装置1能均等地调节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CPU71输出警告音(S13),通知转台10的位置调节已完成,然后结束本处理。
参照图10,对偏差量确认处理进行说明。偏差量确认处理是确认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是否均等的处理。操作者对输入装置77进行操作来选择转台装置1的位置调节功能。CPU71从ROM72调用偏差量确认程序来执行本处理。 操作者最好在执行了上述基准位置调节处理之后,选择本功能。CPU71使再试行计数器所计数的计数值R清零来进行初始化(S20)。再试行计数器对后述的基准位置变更处理(S33)的执行次数进行计数。再试行计数器的计数值R存储于RAM73。CPU71判断转台10是否已完成定位(S21)。CPU71利用编码器106检测转台10的当前位置,判断其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当转台10的定位没有完成时(S21:否),CPU71对距机床50的加工区域较近的工作台P1或P2进行定位(S22)。当对工作台P1进行定位时,CPU71使转台10朝正方向旋转并将其定位在第一位置。当对工作台P2进行定位时,CPU71使转台10朝负方向旋转并将其定位在第二位置。当转台10已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时(S21:是),CPU71使处理前进到S23。例如,在已将转台10定位在第二位置上的状态下,CPU71使转台10朝相反方向即正方向旋转,从而将其定位在第一位置上(S23)。CPU71计算出偏差量H1,并将其存储于RAM73中(S24)。CPU71利用编码器106检测出转台马达96当前的实际位置,从而计算出与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偏差量H1。CPU71使转台10朝相反方向即负方向旋转,并将其定位在第二位置上(S25)。CPU71计算出偏差量H2(S26),并计算出偏差量H1与偏差量H2之间的差值(S27)。CPU71判断计算出的差值是否比基准值小(S28)。基准值是用于判断偏差量H1与偏差量H2是否均等的值,其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当计算出的差值小于基准值时(S28:是),由于转台10的位置调节已正常地完成,因此,CPU71在显示装置78显示出调节完成信息(S29),然后结束本处理。当计算出的差值处于基准值以上时(S28:否),CPU71判断再试行计数器的计数值R是否已达到规定值以上(S31)。规定值是允许后述的S33的基准位置变更处理的次数,其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74。本实施方式将规定值设定为2。当判断为计数值R小于规定值时(S31:否),CPU71进行基准位置变更处理(S33)。基准位置变更处理是使基准位置偏移将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基准位置的处理。差分量是从偏差量H2中减去偏差量H1后的值。CPU71使计数值R加1(S34),然后返回到S23,再次计算出偏差量H1和偏差量H2(S23~S27),并判断差分量是否小于基准值(S28)。当判断为计数值R达到规定值以上时(S31:是),则处于无论执行多少次基准位 置变更处理也不会使偏差量H1和偏差量H2均等的状态。转台装置1可能出现了其他故障。因此,CPU71将出错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78(S32),并结束本处理。操作者通过确认出错信息,能迅速地应对转台装置1的故障。
在上述说明中,执行图9的S1~S3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暂时确定部。执行S4、S5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定位部。执行S6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存储部。执行S7~S8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定位部。执行S9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存储部。执行S10、S11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差分量计算部。执行S12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变更部。执行图10所示的S33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基准位置变更部。执行S33、S23~S28各处理的CPU71相当于本发明的再执行部。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数控装置70对转台装置1进行控制。转台装置1包括转台10、转台马达96、一对抵接片21A、21B、一对定位构件22A、22B。转台10能绕一轴线在0度到180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2,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转台马达96驱动转台10。一对抵接片21A、21B设于基座部2。一对定位构件22A、22B设于转台10,与各抵接片21A、21B抵接,从而将转台10定位在对应于0度的第一位置和对应于180度的第二位置。
数控装置70的CPU71执行基准位置调节处理。CPU71驱动转台马达96使转台10朝正方向旋转。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CPU71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并将转台10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CPU71驱动转台马达96使转台10朝负方向旋转。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CPU71将转台10定位于第二位置,并存储编码器106的第一脉冲值。CPU71驱动转台马达96,并再次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CPU71存储编码器106输出的第二脉冲值。CPU71计算出实测量与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实测量是第一脉冲值与第二脉冲值之间的差值。基准量是相当于180度的脉冲值。CPU71使基准位置偏移将计算出的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来改变基准位置。转台10的旋转控制范围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央。因此,转台装置1能将定 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第一偏差量与第二偏差量调节为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CPU71将第一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86。第一控制指令是指示朝第一目标位置定位的指令。第一目标位置对应于第一位置。CPU71计算出将转台10定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一偏差量。第一偏差量是转台10的实际位置与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CPU71将第二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86。第二控制指令是指示朝第二目标位置定位的指令。第二目标位置对应于第二位置。CPU71计算出将转台10定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偏差量。第二偏差量是转台10的实际位置与第二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CPU71判断第一偏差量与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分量是否处于基准值以上。在差分量处于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CPU71使基准位置偏移将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并再次计算出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然后判断第一偏差量与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分量是否处于基准值以上。CPU71重复上述处理,直至差分量小于基准值。因此,数控装置70能将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调节为均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当执行基准位置变更处理(S33)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以上时,转台装置1可能出现了某种故障。CPU71将出错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78来通知异常。因此,操作者能迅速地应对转台装置1的异常。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第一目标位置是比第一位置朝正方向偏移的位置,第二目标位置是比第二位置朝负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数控装置能可靠地使第一定位构件22A与第一抵接片21A抵接,并使第二定位构件22B与第二抵接片21B抵接。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9所示的基准位置调节处理中,最开始使转台10朝正方向旋转,使其定位于第一位置来暂时确定基准位置(S1~S3),但也可以使转台10朝负方向旋转,使其定位于第二位置来暂时确定基准位置。此时,CPU71只要按照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的顺序来存储第一脉冲值和第二脉冲值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0所示的偏差量确认处理中,CPU71使用再试行计数器对S33的基准位置变更处理的执行次数进行计数,在计数值R达到规定值以上时,显示出错信息,但也可以不使用再试行计数器,而是在偏差量的差值 达到基准值以上时,将出错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78。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位置设为0度位置、第二位置设为-180度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正方向和负方向反向。此时,第二位置变为180度位置。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5929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CN 103659297 A (21)申请号 201310396352.9 (22)申请日 2013.09.03 2012-211995 2012.09.26 JP B23Q 1/26(2006.01) B23Q 15/22(2006.01) (71)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 (72)发明人 子安隆幸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 司 31100 代理人 茅翊忞 马淑香 (54) 发明名称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

2、节方 法, 能使转台在0度位置和180度位置的偏差量均 等。CPU 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来暂时确定为基 准位置 (S1 S3), 然后将转台定位于第二位置, 并存储转台马达的编码器所输出的第一脉冲值 (S4S6)。 CPU 再次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 (S7、 S8), 并存储编码器输出的第二脉冲值 (S9)。CPU 计算出实测量与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 (S11)。实 测量是第一脉冲值与第二脉冲值之间的差值。基 准量是相当于 180 度的脉冲值。CPU 使基准位置 偏移将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 基准位置 (S12)。因此, 数控装置能使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的各偏差量均等。 (30)。

3、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0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59297 A CN 103659297 A 1/2 页 2 1. 一种数控装置 (70), 其对转台装置 (1) 进行控制, 所述转台装置 (1) 包括 : 转台 (10), 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 0 度到 180 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 (2), 且 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 ; 马达 (96), 该马达对所述转台进行驱动 ; 一对抵接部 (21A、 21B)。

4、, 这 一对抵接部设于所述基座部 ; 以及一对定位部 (22A、 22B), 这一对定位部设于所述转台, 与 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 从而将所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 0 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 180 度对应的第二位置, 所述数控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 : 暂时确定部 (71), 该暂时确定部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使所 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 将所述转台定位于 所述第一位置, 并将所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 第一定位部 (71), 在所述暂时确定部将所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之后, 该 第一定位部驱动所述马达,。

5、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并使不同于所述 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所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所述转 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 第一位置存储部 (71), 该第一位置存储部对所述第一定位部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 二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 第二定位部 (71), 该第二定位部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 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抵接部抵接, 并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 第二位置存储部 (71), 该第二位置存储部对所述第二定位部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 一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 差分量计算部 (71)。

6、, 该差分量计算部对所述第一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位置与所述 第二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 180 度的基准量之间的差分量 进行计算 ; 以及 变更部 (71), 该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所述差分量计算部所计算出的所述差分 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数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第一偏差量计算部 (71), 根据指示朝对应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一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一 控制指令, 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转, 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 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一偏差量。

7、计算部对此时所述转 台的实际位置与所述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一偏差量进行计算 ; 第二偏差量计算部 (71), 根据指示朝对应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二 控制指令, 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相反方向旋转, 使所述另一个定位部与所述另 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所 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所述第二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二偏差量进行计算, ; 差值判断部 (71), 该差值判断部对所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第一偏差量与 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第二偏差量之间的差分量是否处于规定值以上进行 判断 ; 基准位置变更部。

8、 (71), 该基准位置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所述差值判断部判断 出的所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 ; 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59297 A 2 2/2 页 3 再执行部 (71), 当所述差值判断部判断为所述差分量处于所述规定值以上时, 该再执 行部利用所述基准位置变更部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 并再次执行所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 所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 所述差值判断部的各处理。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数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计数部 (71), 该计数部对所述再执行部执行所述各处理的次数进行计数 ; 次数判断部 (71), 该次数判。

9、断部判断所述计数部的计数值是否处于规定次数以上 ; 以 及 通知部 (71), 在所述次数判断部判断为所述计数值处于所述规定次数以上时, 该通知 部通知出现异常。 4. 如权利要求 1 至 3 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目标位置是比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一个方向偏移的位置, 所述第二目标位置是比所述第二位置朝所述相反方向偏移的位置。 5. 一种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是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的数控装置所进行的转台位置调节 方法, 所述转台装置包括 : 转台, 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 0 度到 180 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 转地支撑于基座部, 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 ; 马达, 该马达对所。

10、述转台进行驱动 ; 一对抵接 部, 这一对抵接部设于所述基座部 ; 一对定位部, 这一对定位部设于所述转台, 与所述一对 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 从而将所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 0 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 180 度对 应的第二位置, 所述转台位置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 : 暂时确定工序, 该暂时确定工序中, 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 使所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 将所述转台定 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并将所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 第一定位工序, 在所述暂时确定工序中将所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之后, 在该第一定位工序中。

11、, 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并使不 同于所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所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 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 第一位置存储工序, 在该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 对在所述第一定位工序中将所述转台 定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 第二定位工序, 在该第二定位工序中, 驱动所述马达, 使所述转台朝所述一个方向旋 转, 从而使所述一个定位部与所述一个抵接部抵接, 并将所述转台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 第二位置存储工序, 在该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 对在所述第二定位工序中将所述转台 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马达的位置。

12、进行存储 ; 差分量计算工序, 在该差分量计算工序中, 对在所述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所述 位置与在所述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所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 180 度的基准 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 ; 以及 变更工序, 在该变更工序中, 使所述基准位置偏移将在所述差分量计算工序中计算出 的所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所述基准位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59297 A 3 1/10 页 4 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数控装置控制机床的动作。 机床包括转台装置。 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

13、4年142081 号公报中公开的转台装置包括基座部、 轴、 转台、 固定机构。轴能旋转地设于基座部内。转 台与轴一体地旋转。转台在 0 度位置与 180 度位置之间往复旋转。转台隔着旋转中心设有 工作台 P1 和工作台 P2。工作台 P1 和工作台 P2 分别在其上表面保持被加工物。在数控装 置将转台定位于 0 度位置时, 工作台 P1 位于机床的加工区域内。在数控装置将转台定位于 180 度位置时, 工作台 P2 位于机床的加工区域内。 0003 转台装置具有通过机械性抵靠而使其停止这种方式的停止机构。 该方式的停止机 构具有第一抵接片和第二抵接片、 第一定位构件和第二定位构件。第一抵接片和。

14、第二抵接 片分别设于基座部的外侧面, 它们夹着转台的旋转中心并隔着规定角度 ( 例如90 度 ) 被螺 栓等固定于相同的半径位置。第一定位构件和第二定位构件设于转台的下表面侧。数控装 置为了将转台定位于0度位置, 使转台逆时针旋转。 第一定位构件与第一抵接片抵接。 转台 的位置变为 0 度位置, 操作台 P1 位于加工区域。数控装置为了将转台定位于 180 度位置, 使转台顺时针旋转。第二定位构件与第二抵接片抵接。转台的位置变为 180 度位置, 操作 台 P2 位于加工区域。 0004 数控装置基于 NC 程序中的定位指令, 使转台旋转并将其定位于 0 度位置或 180 度 位置。固定机构对。

15、定位于 0 度位置或 180 度位置的转台进行固定。数控装置开始对位于加 工区域的工作台 P1 或工作台 P2 所保持的被加工物进行加工。 0005 定位指令所指令的转台的位置为目标位置, 转台实际的移动位置为实际位置。在 转台定位时, 在各位置处会产生偏差量。偏差量是目标位置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差值。在将 转台定位于 0 度位置时和将转台定位于 180 度位置时, 偏差量有时会不平衡。当偏差量出 现不平衡时, 即便数控装置在将转台定位于一侧的工作台的状态下使转台旋转 180 度, 由 于用于驱动转台旋转的驱动马达和减速器的松动等, 可能会无法挡住而使其停止。 因此, 数 控装置需要使转台顺时针和。

16、逆时针旋转, 在使各定位构件与各抵接片分别抵接的状态下, 分别计算出偏差量, 并将两个偏差量调节为均等。操作者为了进行调节需要进行计算并将 计算结果输入到画面, 因此, 操作繁杂。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装置及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能使转台在 0 度位置 和 180 度位置的偏差量均等。 0007 技术方案 1 的数控装置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 上述转台装置包括 : 转台, 该转台能 绕一轴线在 0 度到 180 度之间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 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 持 ; 马达, 该马达对上述转台进行驱动 ; 一对抵接部, 这一对抵接部设于上述基座部 ; 以及 。

17、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4 2/10 页 5 一对定位部, 这一对定位部设于上述转台, 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 从而将上述 转台分别定位于与 0 度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 180 度对应的第二位置, 上述数控装置的特征 是, 包括 : 暂时确定部, 该暂时确定部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使上 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 将上述转台定位于 上述第一位置, 并将上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 第一定位部, 在上述暂时确定部 将上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之后, 该第一定位部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 上述。

18、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并使不同于上述一个定位部的另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上述 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 ; 第一位置存储部, 该第一位置存储部对上述第一定位部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 置进行存储 ; 第二定位部, 该第二定位部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接部抵接, 并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 ; 第二 位置存储部, 该第二位置存储部对上述第二定位部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 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 差分量计算部, 该差分量计算部对上述第一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 上述位置与上。

19、述第二位置存储部所存储的上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 180 度的基准 量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 ; 以及变更部, 该变更部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将上述差分量计算 部所计算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上述基准位置。 因此, 数控装置 能使将转台定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各偏差量均等。 0008 技术方案 2 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 除了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结构以外, 还包括 : 第 一偏差量计算部, 根据指示朝对应于上述第一位置的第一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一控制指令, 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旋转, 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接部抵 接, 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

20、位置, 上述第一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上述转台的实际 位置与上述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一偏差量进行计算 ; 第二偏差量计算部, 根据指 示朝对应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二目标位置定位的第二控制指令, 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 台朝上述相反方向旋转, 使上述另一个定位部与上述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上述转台 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 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对此时上述转台的实际位置与上述第二目标 位置之间的差值即第二偏差量进行计算 ; 差值判断部, 该差值判断部对上述第一偏差量计 算部计算出的上述第一偏差量与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计算出的上述第二偏差量之间的 差分量是否处于规定值以上进行判断 ; 以及基准位置。

21、变更部, 该基准位置变更部使上述基 准位置偏移将上述差值判断部判断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上述 基准位置 ; 以及再执行部, 当上述差值判断部判断为上述差分量处于上述规定值以上时, 该 再执行部利用上述基准位置变更部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 并再次执行上述第一偏差量计算 部、 上述第二偏差量计算部、 上述差值判断部的各处理。 在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之间的 差值处于规定值以上时, 第一偏差量计算部、 第二偏差量计算部的各处理中的一个可能出 现了故障。再执行部再次执行第一偏差量计算部、 第二偏差量计算部的各处理。因此, 数控 装置能可靠地使偏差量均等。 0009 技术方案 3 。

22、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 除了技术方案 2 所记载的结构以外, 还包括 : 计 数部, 该计数部对上述再执行部执行上述各处理的次数进行计数 ; 次数判断部, 该次数判断 部判断上述计数部的计数值是否处于规定次数以上 ; 以及通知部, 在上述次数判断部判断 为上述计数值处于上述规定次数以上时, 该通知部通知出现异常。即便再执行部执行了规 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5 3/10 页 6 定次数以上各部的处理, 偏差量也处于规定值以上时, 转台装置可能出现了某种故障。 由于 通知部通知出现异常, 因此, 操作者能迅速地应对装置异常。 0010 技术方案 4 的数控装置的特征是, 除了技术。

23、方案 1 至 3 中任一个所记载的结构以 外, 上述第一目标位置是比上述第一位置朝上述一个方向偏移的位置, 上述第二目标位置 是比上述第二位置朝上述相反方向偏移的位置。因此, 转台装置能可靠地使一个定位部与 一个抵接部抵接, 并使另一个定位部与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0011 技术方案 5 的转台位置调节方法是对转台装置进行控制的数控装置所进行的转 台位置调节方法, 上述转台装置包括 : 转台, 该转台能绕一轴线在 0 度到 180 度之间正向旋 转及反向旋转地支撑于基座部, 且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 ; 马达, 该马达对上述转台进行驱 动 ; 一对抵接部, 这一对抵接部设于上述基座部 ; 以及一对定。

24、位部, 这一对定位部设于上述 转台, 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任一个抵接, 从而将上述转台分别定位于与 0 度对应的第一 位置和与 180 度对应的第二位置, 该转台位置调节方法的特征是, 包括 : 0012 暂时确定工序, 该暂时确定工序中, 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使上述一对定位部中的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对抵接部中的一个抵接部抵接, 将上述转 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 并将上述转台的位置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 第一定位工序, 在上述 暂时确定工序中将上述转台的位置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之后, 在该第一定位工序中, 驱动 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 并使。

25、不同于上述一个定位部的另 一个定位部与不同于上述一个抵接部的另一个抵接部抵接, 从而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 二位置 ; 第一位置存储工序, 在该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 对在上述第一定位工序中将上述转 台定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储 ; 第二定位工序, 在该第二定位工序 中, 驱动上述马达, 使上述转台朝上述一个方向旋转, 从而使上述一个定位部与上述一个抵 接部抵接, 并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 ; 第二位置存储工序, 在该第二位置存储工序 中, 对在上述第二定位工序中将上述转台定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马达的位置进行存 储 ; 差分量计算工序, 在该差分量计算工序中, 对在上。

26、述第一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上述位 置与在上述第二位置存储工序中存储的上述位置之间的实测量与相当于 180 度的基准量 之间的差分量进行计算 ; 以及变更工序, 在该变更工序中, 使上述基准位置偏移将在上述差 分量计算工序中计算出的上述差分量一分为二后得到的均等量, 来改变上述基准位置。数 控装置通过进行上述转台位置调节方法, 能获得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机床 50 的立体图。 0014 图 2 是转台装置 1 的俯视图。 0015 图 3 是图 2 的 I I 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0016 图 4 是转台 10 的仰视图。 0017 图 5 是固定机构 1。

27、9 周围的立体图。 0018 图 6 是固定机构 19 周围的俯视图。 0019 图 7 是表示数控装置 70 和机床 50 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0020 图 8 是基准位置调节工序的工序图。 0021 图 9 是基准位置调节处理的流程图。 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6 4/10 页 7 0022 图 10 是偏差量确认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 对机床5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机床 50 包括基座部 52、 机床主体 53、 保护罩 55、 控制箱 56、 转台装置 1。基座部 52 是机床 50 的底座。机床主体 。

28、53 设于基座部 52 的上表面后方。机床主体 53 对被加工物 ( 未图示 ) 进行切削加工。保护罩 55 设于基座部 52 的上部。保护罩 55 将机床主体 53 围住。保护罩 55 防止切削粉末和切削液等从机床主体 53 朝外部飞散。控制箱 56 设于保护罩 55 的背面。 控制箱 56 对数控装置 70( 参照图 7) 进行收纳。数控装置 70 根据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 置 74 中的 NC 程序对机床 50 的动作进行控制。转台装置 1 设于基座部 52 的上表面前方。 0024 下面对机床主体 53 的结构进行说明。机床主体 53 包括主台 63、 立柱 58、 主轴头 59、 主。

29、轴 60、 自动工具更换装置 65。主台 63 设于基座部 52 的上表面后方。立柱 58 设置成 能在主台 63 上沿 X 轴方向和 Y 轴方向移动。主轴头 59 可沿立柱 58 的前表面在 Z 轴方向 上移动。主轴 60 设于主轴头 59 的下部。主轴 60 上安装有工具 ( 未图示 ), 在主轴马达 92 的驱动下高速旋转。机床 50 利用安装于主轴 60 的工具和保持于转台装置 1 的转台 10 的 被加工物的相对移动来对被加工物进行切削。自动工具更换装置 65 设于主轴头 59 附近, 根据 NC 程序的工具更换指令, 使安装于主轴 60 的工具与其它工具进行更换。 0025 如图 。

30、2 所示, 转台装置 1 在其上部设有转台 10。转台 10 俯视呈长方形, 其能在第 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旋转。第一位置为 0 度位置, 第二位置为 -180 度位置 ( 参照图 8)。转台 10 隔着旋转中心在其长边方向一端侧设有工作台 P1, 在另一端侧设有工作台 P2。 工作台 P1、 P2 能使用夹具等对被加工物进行保持。在数控装置 70 将转台 10 定位于第一位 置时, 工作台 P1 位于机床 50 的加工区域内。在将转台 10 定位于第二位置时, 工作台 P2 位 于机床 50 的加工区域内。在将转台 10 定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 利用机床 50 对保持于工 作台 P1 。

31、的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过程中, 操作者能将保持于工作台 P2 的已加工完成的被加 工物拆下, 并能安装未加工的被加工物。 0026 参照图 2 图 6, 对转台装置 1 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 2、 图 3 所示, 转台装置 1 包 括基座部 2、 转轴 3( 参照图 3)、 转台 10、 固定机构 19( 参照图 5) 等。 0027 如图 3 所示, 基座部 2 是长方体状的金属制底座。基座部 2 包括轴承 4、 外轴承按 压件 15、 内轴承按压件 16、 密封构件 17、 18、 空洞部 2A、 大齿轮 5、 转台马达 96( 参照图 2) 等。轴承 4 俯视呈大致圈状, 其配置成将转轴 。

32、3 的外周围住。转轴 3 的外周面沿着轴承 4 的滚动面滑动。因此, 轴承 4 能将转轴 3 支撑成可旋转。外轴承按压件 15 和内轴承按压件 16 均俯视呈圈状。外轴承按压件 15 的直径比内轴承按压件 16 的直径大。内轴承按压件 16 位于外轴承按压件 15 的内侧。外轴承按压件 15 和内轴承按压件 16 从上方将轴承 4 朝 基座部 2 侧按压。内轴承按压件 16 利用多个螺钉 ( 未图示 ) 固定于转轴 3。外轴承按压件 15 利用多个螺钉 ( 未图示 ) 固定于基座部 2。密封构件 17、 18 在外轴承按压件 15 的上下 表面插入到转台 10 的圆周状下表面槽与基座部 2 的。

33、圆周状上表面槽之间。空洞部 2A 设于 基座部 2 的内部中央且上部开口。大齿轮 5 设于空洞部 2A 内。大齿轮 5 使其轴线朝向上 下方向地与转轴 3 的下部嵌合, 且利用多个螺栓 ( 未图示 ) 固定于转轴 3。螺栓从转台 10 的上表面插入。因此, 大齿轮 5 与转轴 3 及转台 10 一体地旋转。 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7 5/10 页 8 0028 如图 2 所示, 转台马达 96 配置于基座部 2 的外侧。转台马达 96 是伺服马达, 经由 减速器 97 来驱动驱动轴 8 旋转。驱动轴 8 将基座部 2 水平地贯穿, 其前端部位于空洞部 2A 内。驱动轴 8 。

34、在其前端部设有齿轮 9。齿轮 9 与形成于大齿轮 5 下部的齿部 ( 未图示 ) 啮 合。因此, 当转台马达 96 驱动时, 经由驱动轴 8、 大齿轮 5 和转轴 3, 使转台 10 旋转。转台 10 设于基座部 2 上。转台 10 在其上表面设有槽 12、 13。在将被加工物直接地或通过夹具 间接地固定于转台 10 时, 利用槽 12、 13。如图 3 所示, 转台 10 在其下表面设有下罩体 14。 下罩体 14 将转台 10 的下表面中较基座部 2 靠外侧的部分覆盖。 0029 参照图2、 图4, 对转台10的定位机构进行说明。 转台装置1能将转台10分别定位 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基。

35、座部2在其外侧面分别设有第一抵接片21A和第二抵接片21B。 第一抵接片 21A 和第二抵接片 21B 俯视呈大致矩形, 它们夹着转台 10 的旋转中心并隔着规 定角度 1( 例如 1 90 度 ) 被螺钉等固定于相同的半径位置。转台 10 在其下表面侧 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构件 22A 和第二定位构件 22B。当转台 10 逆时针 ( 图 2 的箭头 (+) 方 向 ) 旋转时, 第一定位构件 22A 与第一抵接片 21A 抵接 ( 参照图 5、 图 6), 从而将转台 10 定 位在第一位置。当转台 10 顺时针 ( 图 2 的箭头 (-) 方向 ) 旋转时, 第二定位构件 22B 与第 二抵。

36、接片 21B 抵接, 从而将转台 10 定位在第二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转台 10 顺时针和 逆时针旋转 180 度。 0030 参照图 4 图 6 对固定机构 19 进行说明。固定机构 19 将转台 10 固定在 0 度位 置和 180 度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固定机构 19 包括第一固定构件 33A、 第二固定构件 33B、 支 撑构件 36、 支撑轴 37、 固定臂部 38、 支架 40、 凸轮从动件 34、 气缸 35 等。第一固定构件 33A 和第二固定构件 33B 在转台 10 的下表面分别固定于隔着转轴 3( 参照图 3) 的旋转中心而 在直径方向上大致相对的位置。 0031 如。

37、图 5 所示, 支撑构件 36 设于基座部 2 的外侧面。支撑轴 37 设于支撑构件 36。 板状的固定臂部 38 能相对于支撑轴 37 旋转。固定臂部 38 在其前端部将凸轮从动件 34 轴 支撑成能水平旋转。支架 40 在基座部 2 的外侧面设置成朝侧方突出。气缸 35 是将压缩空 气的能量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筒状设备。气缸 35 的基端利用销 41( 参照图 6) 以能水平转动 的方式安装于支架 40。气缸 35 具有能进退动作的活塞杆 35A。活塞杆 35A 的前端利用销 42( 参照图 5) 以能转动的方式与固定臂部 38 连接。 0032 参照图 2、 图 5、 图 6, 对固定机构 。

38、19 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气缸 35 的活塞杆 35A 后 退时, 固定臂部38朝图6的箭头D方向转动, 凸轮从动件34接近基座部2的外侧面。 以下, 依次对转台 10 朝正方向 ( 箭头 (+) 方向 ) 旋转的情况和朝负方向 ( 箭头 (-) 方向 ) 旋转 的情况进行说明。正方向为逆时针, 负方向为顺时针。另外, 在转台 10 旋转之前, 使气缸 35 的活塞杆 35A 后退。 0033 下面对朝正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图 2 表示朝正方向旋转后的状态。第一定 位构件 22A 从旋转方向上游侧与第一抵接片 21A 抵接 ( 图 2、 图 5、 图 6 的状态 )。如图 6 所 示, 第一。

39、固定构件 33A 在凸轮从动件 34 的侧面中远离基座部 2 外侧面的一侧从旋转方向上 游侧朝向下游方向 ( 箭头 (+) 方向 ) 移动, 并在与凸轮从动件 34 的侧面中旋转方向下游侧 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处停止。在上述状态下, 气缸 35 的活塞杆 35A 前进。固定臂部 38 在图 5、 图 6 中逆时针 ( 图 6 中箭头 C 方向 ) 转动, 凸轮从动件 34 对第一固定构件 33A 的倾斜的 抵接面进行按压。 气缸35处于工作状态。 因此, 凸轮从动件34因按压力增大而咬入第一固 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8 6/10 页 9 定构件 33A 的抵接面。尽管转台 10。

40、 欲逆时针旋转, 但由于第一定位构件 22A 与第一抵接片 21A 抵接, 因此, 抵接力变大。在两者的作用下, 转台 10 被牢固地固定于 0 度的第一位置。 0034 下面对朝负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 2 中, 转台 10 朝负方向 ( 图 2 和图 6 的箭头 (-) 方向 ) 旋转。第二定位构件 22B 从旋转上游侧与第二抵接片 21B 抵接。如图 6 所示, 第二固定构件 33B 在凸轮从动件 34 的侧面中远离基座部 2 外侧面的一侧从旋转方向 上游侧朝向下游方向 ( 箭头 (-) 方向 ) 移动, 并在与凸轮从动件 34 的侧面中旋转方向下游 侧的侧面接近的位置处停止。在上。

41、述状态下, 气缸 35 的活塞杆 35A 前进。固定臂部 38 在 图 6 中逆时针 ( 箭头 C 方向 ) 转动, 凸轮从动件 34 对第二固定构件 33B 的倾斜的抵接面进 行按压。气缸 35 处于工作状态。因此, 凸轮从动件 34 因按压力增大而咬入第二固定构件 33B 的抵接面。尽管转台 10 欲顺时针旋转, 但由于第二定位构件 22B 与第二抵接片 21B 抵 接, 因此, 抵接力变大。在两者的作用下, 转台 10 被牢固地固定于 -180 度的第二位置。 0035 参照图 7, 对数控装置 70 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数控装置 70 包括 CPU71、 ROM72、 RAM73、 非。

42、易失性存储装置 74、 输入输出部 75、 驱动电路 81 86 等。CPU71 一并对数控装置 70和机床50进行控制。 ROM72除了主程序以外还存储有基准位置调节程序和偏差量确认程 序等。基准位置调节程序是执行后述的基准位置调节处理 ( 参照图 9) 的程序。偏差量确 认程序是执行偏差量确认处理 ( 参照图 10) 的程序。RAM73 对执行各种处理过程中的各种 数据进行临时存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 74 存储有多个 NC 程序等。NC 程序由包含各种控制 指令的多个模块构成, 各模块包含机床 50 的轴移动、 更换工具等的指令。NC 程序由操作者 通过输入装置 77 输入而被录入。驱动电。

43、路 81 与 Z 轴马达 91 和编码器 101 连接。驱动电 路 82 与主轴马达 92 和编码器 102 连接。驱动电路 83 与 X 轴马达 93 和编码器 103 连接。 驱动电路 84 与 Y 轴马达 94 和编码器 104 连接。驱动电路 85 与库马达 95 和编码器 105 连 接。驱动电路 86 与转台马达 96 和编码器 106 连接。驱动电路 81 86 从 CPU71 接收指令, 并将驱动电流分别输出到对应的各马达 91 96。驱动电路 81 86 从编码器 101 106 接收反馈信号, 来进行位置和速度的反馈控制。反馈信号是脉冲信号。输入输出部 75 分别 与输入装。

44、置 77 和显示装置 78 连接。 0036 使用者能利用输入装置 77 从多个 NC 程序中选择一个 NC 程序。CPU71 将选择好的 NC 程序显示于显示装置 78。CPU71 根据显示于显示装置 78 的 NC 程序对机床 50 的动作进 行控制。 0037 参照图 8 对用于将转台 10 定位于各位置的目标位置进行说明。为了将转台 10 定 位于第一位置, CPU71 将第一位置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 86。第一位置控制指令是将转 台 10 定位于第一目标位置的指令。第一目标位置例如是比 0位置朝正方向偏移 1的位 置。第一目标位置只要是比 0位置朝正方向偏移的位置即可, 也可以是偏。

45、移 1以上的位 置。为了将转台 10 定位于第二位置, CPU71 将第二位置控制指令输出到驱动电路 86。第二 位置控制指令是将转台 10 定位于第二目标位置的指令。第二目标位置例如是比 -180位 置朝负方向偏移 -1的位置。第二目标位置只要是比 -180位置朝负方向偏移的位置即 可, 也可以是偏移 -1以上的位置。第一目标位置和第二目标位置的偏移量最好相同。当 转台 10 朝正方向 ( 图 8 的 (+) 方向 ) 旋转时, 在第一位置处, 第一定位构件 22A 与第一抵 接片 21A 抵接。转台 10 欲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即 1位置。因此, 第一定位构件 22A 能与 第一抵接片 21。

46、A 可靠地抵接。根据第一位置控制指令, 在第一定位构件 22A 与第一抵接片 说 明 书 CN 103659297 A 9 7/10 页 10 21A 抵接的状态下, 转台马达 96 欲使转台 10 旋转到第一目标位置, 因此转台马达 96 的电 流指令值上升。数控装置 70 通过检测到转台马达 96 的电流指令值的上升, 能确认转台 10 已定位到第一位置。当转台 10 朝负方向 ( 图 8 的 (-) 方向 ) 旋转时, 在第二位置处, 第二 定位构件 22B 与第二抵接片 21B 抵接。转台 10 欲旋转到第二目标位置即 -181位置。因 此, 第二定位构件 22B 能与第二抵接片 21。

47、B 可靠地抵接。根据第二位置控制指令, 在第二定 位构件 22B 与第二抵接片 21B 抵接的状态下, 转台马达 96 欲使转台 10 旋转到第二目标位 置, 因此转台马达 96 的电流指令值上升。数控装置 70 通过检测到转台马达 96 的电流指令 值的上升, 能确认转台 10 已定位到第二位置。 0038 参照图 8 对各位置处的偏差量进行说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是转台 10的可动范围。 第一位置与第一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值是第一偏差量。 第二位置与第二目标 位置之间的差值是第二偏差量。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有时会因转台马达 96 和减速器 97 的松动等产生不平衡。在本实施方式中,。

48、 为了使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均等, CPU71 执 行后述的基准位置调节处理 ( 参照图 9) 和偏差量确认处理 ( 参照图 10)。 0039 参照图 8、 图 9, 对基准位置调节处理进行说明。基准位置调节处理是用于将转台 10的第一偏差量和第二偏差量调节为均等的处理。 操作者在数控装置70启动时, 对输入装 置 77 进行操作来选择转台装置 1 的基准位置调节功能。CPU71 从 ROM72 调用基准位置调 节程序来执行本处理。图 8 中所示的标号 T 表示转台 10 的位置。如图 8 的第一工序所示, CPU71 输出第一位置控制指令, 使转台 10 朝正方向旋转 (S1)。转台 1。

49、0 欲旋转到第一目标 位置。第一定位构件 22A 与第一抵接片 21A 抵接, 转台马达 96 的电流指令值上升。CPU71 判断电流指令值是否达到基准值以上 (S2)。基准值预先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装置 74。当 CPU71 判断为电流指令值没有达到基准值时 (S2 : 否 ), 第一定位构件 22A 没有与第一抵接 片 21A 抵接, 转台 10 没有到达第一位置。因此, CPU71 返回到 S2 重复处理, 直到电流指令 值达到基准值以上。当 CPU71 判断为电流指令值达到基准值以上时 (S2 : 是 ), 第一定位构 件 22A 与第一抵接片 21A 可靠地抵接, 转台 10 到达第一位置。CPU71 将转台 10 的当前位 置 ( 称为实际位置 ) 暂时确定为基准位置 (S3)。基准位置为 0位置。如图 8 的第二工序 所示, CPU71 输出第二位置控制指令, 使转台 10 朝负方向旋转 (S4)。转台 10 欲旋转到第 二目标位置。第二定位构件 22B 与第二抵接片 21B 抵接, 转台马达 96 的电流指令值上升。 CPU71 判断电流指令值是否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机床;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金属加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