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一种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它是在粗胚半熔状玻璃体上粘结各色玻璃颗粒,再经高温加热熔化后置模转动以形成漩涡状流动,再行吹制切痕包覆玻璃层,入模吹制成成品,以方便而快速的制成仿石纹状的艺术灯罩。 目前一般艺术灯罩的制法,多半是以下述方法制造:
原料处理:包括将碎玻璃原料置入一容器内混合调配后,再放入炉中的坩锅内加以炼成液态状,
粗胚成型:液态玻璃以中空铁管取出后放入粗胚模内,吹制一粗胚模样,
退火:将粗胚放入一炉内加热达550℃,退除粗胚的内应力或孔隙,
切割:粗胚体以钻石制的刀具进行切除毛边、锐角等整型的工作,
彩绘:依设计图于粗胚体上彩绘,或转印、粘贴印制有图案的贴纸,使灯具外观具图案,
烧结:针对该图样以450℃的高温烧结以固定图样,
二次退火:再予以加热保持一段时间,同持作表面光滑处理,
成品:表面光滑后,冷却即为成品。
上述以彩绘制成图样实有以下的缺点:
1.对人力的依赖性高,必须有精熟的技术性,方能彩绘或粘贴准确,对于人力难求的今日社会倍感困难。
2.浪费人力及时间:其所负担的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更无法作大量配合的制作。
3.品质不稳定:以人力彩绘的变数非常大,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常使成品的品质无法确实的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稍有误差自然造成整个品质上地误失。
4.图样极易破坏:无论是以彩绘或粘贴的方式,其图样均附于玻璃的表面,纵然有一层玻璃层包覆,但该图样的部份仍会有部份突出,极易受到磨损,而造成品质不良的现象。
5.尤其石纹的图样,其并无规则性可言,且复杂度十分的高,要绘制得传神或粘贴得十分的准确,均属不易,故技术性尤其重要,亦造成该种石纹艺术灯罩制作上的困难性,故确有改良的必要。
为改善上述现有艺术灯罩制造方法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藉由上色、加热、置模转动、吹制切痕、包覆玻璃层、入模吹制及成品,而得一种高品质,且适合大量生产的制作方法,以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为一种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其主要过程有:颗粒混合:将各色的玻璃颗粒予以混合,置于一工作台台面,
取出玻璃体:将中空铁管端部设粗胚后,再伸入炉内取出玻璃体,使该玻璃体粘附于粗胚外表,
粘结:将玻璃体于台面上滚动后,各色的玻璃颗粒即可顺利的粘附于玻璃体的表面,
高温加热:将粘附有玻璃颗粒的玻璃体置加热室内,以1000~1300℃的高温加热,使玻璃体与各玻璃颗粒熔合成一体,形成各种颜色间隔的形态,
置模转动:置入模具,模具具有方形的底板,底板以幅射状设成L状的刀板,各刀板可形成一置室以容置前述的玻璃体,刀板外缘为圈体圈绕结合成一体,并于外部盖设一盖体,待玻璃体置入模具内后,转动模具或铁棒以形成相对转动的形态,使玻璃体形成一漩涡状的流动,各熔化后的玻璃颗粒即会形成漩涡状的流动纹路,形成一仿石纹的形态,
入模吹制:进入成型模具内吹制成型,而为成品。
所述的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其特点是:于置模转动后,另可加以吹制切痕,对铁管微微吹气,即可使玻璃体的仿石纹间得以具有明显的切痕。
所述的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其特点是:于置模转动,玻璃体外部可再包覆玻璃层。
所述的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其特点是:于吹制切痕后,玻璃体外部可再包覆玻璃层。
所述的仿石纹的玻璃灯罩制法,其特点是:将粘结各色玻璃颗粒的方法,改以分次上色、加热完成,亦即:
上色一:将粘附于中空铁管端部的玻璃体,于台面上滚动以粘附玻璃颗粒,而为第一次上色沾覆处理,
加热一:将经上色一处理后沾有颜色的玻璃颗料的玻璃体,置入室中加热到1000~1300℃,使沾附的颜料层亦熔化成半流体状,令第一次沾附的颜料经熔化自然呈现出流动扩散状的纹,
上色二:将加热一处理后的一次沾色玻璃体,再度取出,再一次的沾附上与第一次相同或不同的颗料,
加热二:将第二次上色处理后的玻璃体,予以再次的置入加热容室中,配合以1000~1300℃的加热,使经上色二步骤处理的玻璃表面的颜料,再度熔化成流体状。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完全去除手绘、转印或粘贴的手续,自然减除人力上的浪费及不符经济原则的缺点,而且由于其减少制作上最为浪费人力的步骤,可将整体的制作时间减至最低,实可达到整体施工上的方便性及快速性,而且,其所完成的成品表面十分完整且花纹不规则,犹如自然天成的一般,极具有高水平的境界。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制法特征及目的。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粗胚粘结玻璃颗粒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置模转动立体示意图。
请配合图1所示,本发明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的主要过程有:
颗粒混合10:将各色的玻璃颗粒20予以混合,置于一工作台30台面31上,请配合图2所示;
取出玻璃体11:将中空铁管40端部设粗胚41后,再伸入炉内取出熔融玻璃体42,使该玻璃体42粘附于粗胚41外表上;
粘结12:将玻璃体42于台面31上滚动后,各色的玻璃颗粒20即可顺利的粘附于玻璃体42表面;
高温加热13:将粘附有玻璃颗粒20的玻璃体42置入加热容室内,以1000~1300℃的高温加热,使玻璃体42与各玻璃颗粒20熔合成一体,形成各种颜色间隔的形态;
置模转动14:请配合图3所示,置入模具50,模具50具有方形的底板51,底板51以幅射状设成L状的刀板52,各刀板52可形成一置室53以容置前述的玻璃体42,刀板52外缘为圈体54圈绕结合成一体,并于外部盖设一盖体55,待玻璃体42置入模具50内后,转动模具50或铁棒40以形成相对转动的形态,使玻璃体42表面粘结的半熔状各色玻璃颗粒20即形成一漩涡状的流动,各熔化后的玻璃颗粒20即会形成漩涡状的流动纹路,形成一仿石纹的形态;
吹制切痕15:对铁管40微微吹气,即可使玻璃体42的仿石纹间得以具有明显的切痕;
包覆玻璃层16:使该具仿石纹的玻璃体42外表形成透明的玻璃层;
入模吹制17:再进入成型模具内予以重新吹制成型,即可成为成品18,其样式则如附件所示。
上述仿石纹的艺术灯罩制法,其亦可于置模转动后,直接入模吹制成型。
另为达成同一功效,亦可将一次粘结各色玻璃颗粒的方法,改为分次上色,亦即:
上色一:将粘附于中空铁管端部的熔融玻璃体,于台面上滚动以粘附各色玻璃颗粒,而为第一次上色沾覆处理,
加热一:将经上色一处理后沾有颜色的玻璃颗粒的玻璃体,置入加热容室中加热到1000~1300℃,使沾附的各色玻璃颗粒亦熔化成半流体状,令第一次沾附的各色玻璃颗粒经熔化自然呈现出流动扩散状的纹路,
上色二:将经加热一步骤处理后的一次沾色玻璃体,再度取出,再一次的沾附上与第一次相同或不同的颗粒,其主要选择的依据在于所显示花纹的不同变化,使上色二的玻璃颗粒可适度覆盖第一次上色的有色玻璃层,形成具不同层次的上色制作,当然亦可为局部的重覆沾附上色处理,其可依产品设计需要为色泽深浅的调整变换,一般若产品表面需较深的色泽时,则可以多层的粉末状有色玻璃上色处理即可,而若需较明显流动纹路刻划,则可以颗粒状有色玻璃即可获至适当的流动纹路显现,
加热二:将第二次上色处理后的玻璃体,予以再次的置入加热室中,配合以1000~1300℃的加热,使经上色二处理的玻璃表面的有色玻璃,再度熔化成流体状,而配合粉末及颗粒状的不同选用,使整个颜色显现的流动纹路呈现特殊不规则状的自然流动纹路,尤如一般天然的石纹,再与上色一的玻璃层流动纹向,呈上、下层及不同的立体效果,而为使具更多层次的变化纹路,其可适度的将上色及加热的过程予以增加即可达到更富变化性的产品饰面,
而后再经置模转动、吹制切痕、包覆玻璃层、入模吹置等程序制成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