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设备、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设备、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606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CN 103660627 A (21)申请号 201310422116.X (22)申请日 2013.09.16 2012-203543 2012.09.14 JP B41J 13/00(2006.01) (71)申请人 佳能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大田区下丸子 3 丁目 30 番 2 号 (72)发明人 江本勇气 石田隆晃 德田秀一 吉池俊郎 下西达德 平手淳一 增田圭志 齐藤智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11398 代理人 魏启学 (54) 发明名称 打印设备、 输送设备及控制。
2、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设备、 输送设备及控制 方法。该打印设备包括 : 打印单元 ; 第一输送单元 和第二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打印介质 ; 驱动单元,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 元 ; 以及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 制。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 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 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态。所 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 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 负荷的波动来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 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所述。
3、第一输送状态转 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2 页 附图 1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1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60627 A CN 103660627 A 1/3 页 2 1. 一种打印设备, 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 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驱动单元, 用于。
4、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 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 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 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所述打印介质的输 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2. 一种打印设备, 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 。
5、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 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驱动单元,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 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 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 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打印单元的。
6、打印时刻进行控制, 以抑制由于所 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所引起的打印位置的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使用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 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负荷作为初始值来计算所述第二 输送状态下的之后的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输送量的波动至少包括由于因负荷 引起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移位而导致的输送量的波动。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还包括存储单元, 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存 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
7、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 与每预定输送单位的输送量相关联的输 送量信息,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输送量信息来计算负荷。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基于如下测量值来设置所述输送量信息 : 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以及仅利用所述第一输 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三输送状态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60627 A 2 2/3 页 3 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 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以及所述第二输送状态 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 。
8、或者 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以及所述第二输送状态 下的所述打印介质的实际输送量的测量值。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存储单元存储以下内容 :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 与相对于负荷的输送变化量相关联的 输送特性系数 ; 以及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 与相对于负荷的移位量相关联的刚性 系数,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输送特性系数、 刚性系数和负荷来设置控制量。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打印设备包括串行打印设备, 所述 串行打印设备用于通过在与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
9、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扫描所述打印单元来 形成所述图像。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打印设备包括线型打印设备, 以及 所述打印单元包括线型打印头, 其中所述线型打印头包含排列在与所述打印介质的输 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打印喷嘴。 10.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 自包括 : 辊 ; 以及 转动构件, 用于根据所述辊而转动, 其中, 所述打印介质是以夹持于所述辊和所述转动构件之间的状态被输送的, 以及 所述预定输送单位是所述辊的转动角度。 11. 一种输送设备, 包括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要输送的对象 ;。
10、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 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 ; 驱动单元,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 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 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 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二输送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述要输送的对象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 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
11、所述要输送的 对象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12. 一种打印设备的控制方法, 所述打印设备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60627 A 3 3/3 页 4 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以及 驱动单元, 用于对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进行驱动,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 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 元和所述第二输送。
12、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 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 态, 以及 基于经由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的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打印单元的打印时刻进行控制, 以抑制由于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 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所引起的打印位置 的偏移。 13. 一种输送设备的控制方法, 所述输送设备包括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要输送的对象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 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
13、述要输送的对象 ; 以及 驱动单元, 用于对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进行驱动,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 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使得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 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一输送 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 的第二输送状态 ; 以及 基于经由所述要输送的对象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 作用的负荷的波动来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所 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权 利 要 求 。
14、书 CN 103660627 A 4 1/12 页 5 打印设备、 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打印设备、 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 尤其涉及打印介质等的输 送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打印设备经常用来打印照片图像。 特别地, 喷墨 打印设备可以基于墨滴尺寸的减小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来形成与卤化银照片相同质量 的图像。 0003 针对更高图像质量的要求的背景, 需要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特别地, 关于用于 输送打印介质的辊, 由于打印介质输送量与辊的外径几乎成比例, 因此需要非常高的精度。 然而, 辊的加工精度有限。 因而, 需要能。
15、够实现高输送精度而不论辊的外径如何变化或辊如 何偏心的输送控制。 0004 通常, 打印设备的主要打印单元由打印头和设置在该打印头的上游或下游侧的多 个输送辊构成。在这种结构的打印设备中, 在输送中所涉及的在对辊进行切换时的输送量 对于打印介质输送精度来说尤其是个问题。例如, 在从仅利用上游测的输送辊来输送打印 介质的状态切换至利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输送辊来输送打印介质的状态的情况下, 输 送精度可能由于这些输送辊之间的输送量差的影响而下降。这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为了应 对该问题, 日本特开平 4-148958 提出了对切换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进行校正的方法。 0005 在利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
16、个输送辊来输送打印介质的状态下, 负荷会起作用从 而使输送辊的输送量均一。 更具体地, 反方向上的力经由打印介质而施加到这些输送辊上。 这些力会导致输送辊滑移并且使它们的输送量相等。 0006 现在更加详细地研究该现象。由于作用于输送辊的负荷, 因而还发生输送辊向着 自身弯曲的另一现象。由于这种弯曲会导致夹持打印介质的输送辊移位, 因此打印介质的 位置也改变。这导致输送精度下降。 0007 另外, 紧挨在切换输送状态之后, 施加至输送辊的负荷会发生波动然后转变为稳 定状态。日本特开平 4-148958 没有关注切换输送状态时的负荷波动。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切换输送状态时。
17、的输送量波动的技术。 0009 根据本发明, 例如, 提供一种打印设备, 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 像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 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驱动单元, 用于 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 制, 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 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 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态,。
18、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5 2/12 页 6 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 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 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0010 根据本发明, 例如, 提供一种打印设备, 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 像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 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驱动单元, 用于 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
19、所述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 制, 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 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 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输送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 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 对所述打印单元的打印时刻进行控制, 以抑制由于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 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所引起的打印位置的偏移。 0011 根据本发明, 例如, 提供一种输送设备, 包括 。
20、: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要输送的对 象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 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 ; 驱动单元, 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 第二输送单元 ; 以及控制单元, 用于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 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要 输送的对象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 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二输送状态, 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经由所述要输送的对象 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
21、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驱动 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 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0012 根据本发明, 例如, 提供一种打印设备的控制方法, 所述打印设备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 第一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 置在沿着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 打印介质 ; 以及驱动单元, 用于对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进行驱动, 所述控 制方法包括 : 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 一输送单元和所。
22、述第二输送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 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 二输送状态, 以及基于经由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 行相互作用的负荷的波动, 来对所述打印单元的打印时刻进行控制, 以抑制由于所述打印 介质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所引起 的打印位置的偏移。 0013 根据本发明, 例如, 提供一种输送设备的控制方法, 所述输送设备包括 : 第一输送 单元, 用于输送要输送的对象 ; 第二输送单元, 其设置在沿着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方向 的相对于所。
23、述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 并且用于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 ; 以及驱动单元, 用于 对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进行驱动,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 对所述驱动单元 进行控制, 以使得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仅利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6 3/12 页 7 送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一输送状态转变为利用所述 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这两者来输送所述要输送的对象的第二输送状态 ; 以及 基于经由所述要输送的对象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的负荷的波动来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 以抑制所。
24、述要输送的对象的输送状态从所述第 一输送状态转变为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的波动。 0014 通过以下 ( 参考附图 ) 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15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 ; 0016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打印设备的控制框图 ; 0017 图 3 是示出施加至输送辊的负荷的计算结果的图 ; 0018 图 4 是示出打印介质的输送量的计算结果的图 ; 0019 图 5 是输送辊的转动相位间隔的概念图 ; 0020 图 6 是示出存储各个转动相位间隔的输送量的表的示例的图 ; 0021 图 7 是示出用于获取。
25、实际输送量的测试图案的示例的图 ; 0022 图 8 是打印操作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 0023 图 9 是示出存储转动相位、 负荷和输送量的表的示例的图 ; 0024 图 10 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 ; 0025 图11是示出存储针对图10所示的打印设备中的各转动相位间隔的输送量的表的 示例的图 ; 0026 图 12 是图 10 所示的打印设备中打印操作时的控制的流程图 ; 以及 0027 图 13 是示出数学表达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第一实施例 0029 图 1 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 A 的机构单元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 将说明 本发明应用于串行喷。
26、墨打印设备的情况。然而, 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的打印设备。 0030 注意,“打印 (print)” 不仅包括诸如字符和图形等的重要信息的形成, 而且还广泛 包括打印介质上的图像、 画和图案等的形成或者针对介质的处理, 而与它们是否可视化以 使人们可在视觉上对其进行感知无关。另外, 在本实施例中, 假定 “打印介质” 是纸张薄片, 但还可以是布料或塑料膜等。 0031 设备的结构 0032 打印设备 A 主要包括 : 打印单元, 用于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 薄片进给单元 ( 未 示出 ), 用于进给打印介质 ; 薄片输送单元, 用于输送打印介质 ; 以及控制单元, 用于控制各 机构的操作。
27、。以下将说明各单元。 0033 打印单元利用安装在滑架 1 上的打印头 ( 未示出 ) 来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后 面要说明的薄片输送单元所输送的打印介质由台板 9 从下方支撑。位于上方的打印头排出 墨以将基于打印图像信息的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滑架 1 可以由驱动机构 ( 未示出 ) 在 与图 1 所示的输送方向 D 垂直的扫描方向 E 上移动。滑架 1 在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7 4/12 页 8 在打印介质宽度方向上打印图像。滑架 1 设置有扫描器 ( 光学传感器 )101。 0034 薄片进给单元 ( 未示出 ) 设置在沿着输送方向的相对于。
28、打印单元的上游。薄片进 给单元将各个打印介质从一捆打印介质中分离并将其供给至薄片输送单元。 0035 薄片输送单元设置在沿着输送方向的相对于薄片进给单元的下游并且输送从薄 片进给单元进给的打印介质。薄片输送单元包括输送单元 RC1、 输送单元 RC2 和驱动单元 DR。薄片输送单元的主要机构由主侧板 10、 右侧板 11 和左侧板 12 支撑。 0036 输送单元 RC1 设置在沿着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的相对于打印单元的上游。输送单元 RC1 包括主输送辊 2 和夹紧辊 3, 并且输送夹持在这两者之间的打印介质。主输送辊 2 由表 面涂层为细微陶瓷颗粒的金属轴构成。两端的金属部分分别由右侧板 11。
29、 和左侧板 12 利用 轴承支撑。各夹紧辊保持件 4 保持多个夹紧辊 3。夹紧辊 3 是根据主输送辊 2 而转动的转 动构件。夹紧辊保持件 4 利用夹紧辊弹簧 ( 未示出 ) 使夹紧辊 3 压抵主输送辊 2。 0037 输送单元RC2设置在沿着打印介质输送方向相对于输送单元RC1和打印单元的下 游。输送单元 RC2 包括排出辊 6 和棘轮 7, 并且输送夹持在这两者之间的打印介质。排出辊 6 由金属轴和橡胶部构成。多个棘轮 7 安装至设置在与排出辊 6 相对的位置处的棘轮保持 件 ( 未示出 )。棘轮 7 是根据排出辊 6 而转动的转动构件。各个弹簧 8 均由棒状螺旋弹簧 构成, 并使棘轮 7。
30、 压抵排出辊 6。 0038 驱动单元 DR 驱动输送单元 RC1 和输送单元 RC2。驱动单元 DR 包括作为驱动源的 由 DC 马达构成的输送马达 13。输送马达 13 的驱动力经由输送马达滑轮 14 和正时带 15 传 递至设置在主输送辊 2 的轴上的滑轮齿轮 16。由此主输送辊 2 转动。滑轮齿轮 16 包括滑 轮部和齿轮部。齿轮部的驱动经由空转齿轮 17 传递至排出辊齿轮 18。由此同样驱动了排 出辊 6。 0039 打印设备 A 包括用于检测主输送辊 2 的转动量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码盘 19 和编码器传感器 20。码盘 19 直接同轴连接至主输送辊 2。以 150 360lpi。
31、 的间距形成狭 缝。编码器传感器 20 固定至左侧板 12, 并且读取码盘 19 上的狭缝的经过的计数和时刻。 0040 在码盘 19 上形成有用于检测主输送辊 12 的原点相位的原点相位狭缝。编码器传 感器 20 检测该原点相位狭缝, 由此检测主输送辊 2 的原点相位位置。 0041 在本实施例中, 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之间的速度比为 1:1。构成到主输送辊 2 和 排出辊 6 的驱动传动机构的输送辊齿轮 16、 空转齿轮 17 和排出辊齿轮 18 之间的速度比也 为 1:1。利用该结构, 主输送辊 2 的转动周期与排出辊 6 和这些齿轮的转动周期相等。在主 输送辊 2 转动了一个周。
32、期时, 排出辊 6 和这些齿轮也转动了一个周期。 0042 因而, 在本实施例中, 还可以利用设置在主输送辊 2 上的码盘 19 和编码器传感器 20 来管理排出辊 6 的转动量。当然, 可以设置排出辊 6 的转动量传感器。 0043 此外, 由于诸如辊的偏心或齿轮的传递误差等的几何偏移而发生并且根据各辊和 齿轮的转动相位而波动的所有输送量误差, 都集中在主输送辊 2 的转动一圈中。 0044 注意, 在本实施例中, 将仅利用主输送辊 2 来输送打印介质的状态称为第一输送 状态。将利用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协作来输送打印介质的状态称为第二输送状态。将 仅利用排出辊 6 来输送打印介质的。
33、状态称为第三输送状态。也就是说, 在从薄片进给单元 输送打印介质时, 首先获得第一输送状态。在利用主输送辊 2 进行打印介质输送、 并且打印 介质到达排出辊 6 时, 获得第二输送状态。在利用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进行打印介质输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8 5/12 页 9 送、 并且打印介质离开主输送辊 2 时, 获得第三输送状态。 0045 在本实施例中, 如后面将说明的, 假定第一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 即, 主输送辊 2 的输送量 ) 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 即, 排出辊 6 的输送量 ) 是已知的, 计算第二输送 状态下的输送量。 0046 图 2 是用。
34、于说明打印设备 A 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的框图。控制单元 91 控制打印设 备 A 的各机构单元的操作。这里将仅说明与本发明的说明相关联的部分。CPU501 在整体上 对打印设备 A 进行控制。控制器 502 辅助 CPU501 并且控制马达 506 和打印头的驱动。 0047 ROM504 存储后面要说明的公式和 CPU501 的控制程序等。EEPROM508 存储后面要 说明的输送量信息等。注意, 可以采用其它的存储装置来代替 ROM504 和 EEPROM508。 0048 马达驱动器 507 驱动马达 506。马达 506 包括上述的输送马达 13。传感器 505 包 括编码器传感器 20。
35、 和边缘检测器。该边缘检测器例如包括光传感器, 该光传感器配置于打 印单元的上游侧并且用于检测打印介质的前端的经过。 0049 例如, 根据存储在 ROM504 中的公式, CPU501 根据存储在 EEPROM508 中的输送量信 息来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另外, 例如, 在输送打印介质时, CPU501 经由马达驱动 器 507 来驱动马达 506 并且使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转动。此时, CPU501 从编码器传感器 20 获取主输送辊 2 的原点相位信息和转动量信息, 由此使主输送辊 2 精确地转动。CPU501 还基于边缘检测器所进行的打印介质边缘检测来检测打印介质的输送。
36、位置, 并且掌握从第 一输送状态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的时刻。 CPU501基于该时刻和第二输送量的计算结果来设 置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各自的转动量 ( 驱动单元 DR 针对马达 13 的控制量 )。 0050 控制示例 0051 接着将主要针对打印介质的输送控制来说明打印设备 A 的控制示例。注意, 本实 施例假定对应于仅上游侧的主输送辊 2 的预定转数的输送量和对应于仅下游侧的排出辊 6 的预定转数的输送量存在差异。有意识地给予这些辊的输送量以这种差异 ( 例如, 改变辊 的直径 )。然而, 即使并非有意给予这种差异, 各辊之间的外径上的加工偏差或辊的偏心最 终也会导致出现该差异。 0。
37、052 在本实施例中, 进行控制以抑制在从第一输送状态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时发生的 输送量波动。随着输送继续进行, 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变为稳定状态。也就是说, 通过转 变为稳定状态, 使得输送量稳定。 因而, 可以将切换时发生的输送量波动视为在稳定状态之 前的不稳定状态下瞬时变化的输送量。因而, 以下将通过将切换时发生的输送量波动视为 瞬态输送量变化来进行说明。 0053 设 LF是第一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并且 EJ是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如上 所述, 输送量 LF和 EJ不同。还设 LFEJ是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第二输送状态是 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协同输送打印介质的输送状态。。
38、因而, 在第二输送状态下, 通过调整 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之间的输送量来确定 LFEJ。 0054 已知打印介质的输送量在经由打印介质而在辊之间产生负荷的情况下变小, 并且 这些辊滑移。 这可以通过在使用具有已知值的重量的悬挂重物来对打印介质施加负荷的同 时实际测量打印介质的输送量, 并且计算相对于该重量的负荷的滑移程度, 来简单地进行 确认。 0055 将与相对于负荷的输送变化量有关的值称为输送特性系数 。在本实施例中, 输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9 6/12 页 10 送特性系数 是表示相对于负荷的滑移量的值。将更加详细地说明该值 。值 是通过 ( 施加负荷时的。
39、输送量 )( 未施加负荷时的输送量 )/( 负荷大小 ) 来计算的。因而, 单 位为 mm/N, 并且值为负。该值 可以通过对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各自进行实验来预先获 得。将这些值定义为 LF和 EJ。 0056 由于通过使负荷在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的两个轴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来确定输送 量 LFEJ, 因此通过图 13 所示的方程式 1 来给出各辊上的打印介质的输送量。设 FLF是施加 至主输送辊 2 的负荷, 并且 FEJ是施加至排出辊 6 的负荷。注意, 两个力 FLF和 FEJ的正反向 与输送方向相反。 0057 在图 13 的方程式 1 中, 基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律, FLF。
40、和 FEJ保持 FLF=-FEJ的关 系。在将该关系应用于图 13 的方程式 1 时, 通过图 13 的方程式 2 给出 FLF。 0058 因而, 可以使用图 13 的方程式 2 来获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施加于两个辊 2 和 6 的 力。在将如此获得的力 FLF代入图 13 的方程式 1 的其中一个时, 可以计算出第二输送状态 下的输送量 LFEJ。还可以基于该力以及辊 2 和 6 的刚性系数来计算各辊的弯曲量。注意, 刚性系数是与各个辊相对于负荷的移位量相关联的值, 并且可以根据各辊的机械材料物理 性质和几何结构来计算。 0059 图 13 的方程式 2 仅在第二输送状态已变为稳定状态的受限。
41、的状况下才成立。在 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的弯曲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夹持打印介质的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 由于这种弯曲而向着自身移位。由于该原因, 打印介质夹持位置改变。由于打印介质的位 置随之改变, 因此输送量明显改变。像这样, 输送量由于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移位而改 变。 0060 这种输送量变化瞬时发生。在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弯曲的发展完成时, 输送 量稳定。也就是说, 从第一输送状态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甚至需要考虑各辊的 弯曲的瞬态变化。 0061 可以将上述的由于输送辊的弯曲所引起的输送量变化表示为图13的方程式3。 设 XLF和 XEJ是由于主输送辊 2 。
42、和排出辊 6 的弯曲所引起的输送量变化。设 KLF和 KEJ是主输送 辊 2 和排出辊 6 的刚性系数。设 FLF和 FEJ是施加至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负荷的变 化量。注意, 刚性系数 KLF和 KEJ是根据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机械材料物理性质和几何 结构计算出的。 0062 如通过图13的方程式可以明显看出, 其使用胡克定律(Hookes law)来计算由于 负荷的变化所产生的移位量。在将 XLF和 XEJ作为新的项分别添加至图 13 的方程式 1 的情 况下, 可以表达考虑了瞬态部分的输送量变化。 0063 考虑负荷变化的过程, 设置 FLF=F0,F1,.,Fn+1,。
43、.。如上所述, 基于作用力和反作 用力的定律, FLF=FEJ成立。因而, 通过图 13 的方程式 4 给出直到负荷从 Fn变化为 Fn+1为止 的输送量。在针对 Fn+1对图 13 的方程组 4 求解时, 可以使用 Fn将 Fn+1表示为图 13 的方程 式 5。 0064 如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 可以使用任意位置处的负荷量 Fn来计算下一位置处的 负荷量 Fn+1。也就是说, 在给出初始条件 ( 初始值 ) 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图 13 的方程式 5 来 递归地计算负荷波动。注意, 初始条件是从第一输送状态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时施加至主 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负荷 F0, 当然, F。
44、0为 0。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10 7/12 页 11 0065 图 3 是示出在给定条件下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之后的根据辊转动量而改变的负 荷 FLF的计算结果的图。该图表示在主输送辊 2 的输送量大于排出辊 6 的输送量的情况下 的结果。设 0是切换至第二输送状态的瞬间的转动相位, 设 A是辊的弯曲发展完成时的 转动相位。如上所述, 可以通过图 13 的方程式 2 来计算转动相位为 A之后的负荷。也就 是说, 在从转动相位 0起直到 A为止的输送期间发生负荷的瞬态变化。转动相位 A根 据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的输送特性系数 或刚性系数 K 而改变。 0066 在。
45、将以上计算出的负荷波动代入图13的方程组4中的第一个方程式时, 可以计算 出包括第二输送状态的瞬态部分的输送量变化LFEJ。 图4示出使用图3所示的与转动量相 对应的负荷变化所计算出的 LFEJ的结果。与负荷相同, 输送量也在转动相位从 0到 A 期间瞬态变化, 并且在转动相位为 A之后稳定下来。因而, 可以使用上述的方程式和计算 过程来计算包括瞬态部分的输送量变化。 0067 在没有考虑瞬态变化的情况下, 0 A区域内的输送量与 A之后的输送量相 同。这由图 4 中的点划线来表示。在考虑到瞬态变化的情况下, 可以将输送精度提高与图 4 中的实线和点划线之间的差异相对应的程度。 0068 注意。
46、, 存在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的偏心等, 输送量以每预定单位的转动角度而波 动。可以考虑到该输送量波动来应用图 13 的方程式 4 和 5。此时, 考虑到 LF和 EJ随时 间的经过而改变来进行对图 13 的方程式 4 和 5 的代入。这样使得可以计算出负荷 F 和第 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LFEJ。 0069 接着将参考图5、 6和7说明通过实际测量来获取第一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下 预定输送单位 ( 在这种情况下, 该单位是每相位 ( 转动角度 ) 的输送量 ( 以下称为相位波 动输送量 ) 的方法。注意, 以下要说明的相位波动输送量获取方法仅是示例, 并且还可以采 用其它方法。可以在工厂内。
47、或者由用户在实际打印之前进行这种相位波动输送量获取。 0070 图 5 是通过将辊外周分割为 8 个部分所形成的 8 个转动相位间隔 S1 S8 的概念 图。参考图 5, 位置 ps1 ps8 各自表示如下的辊的转动相位的位置 : 在打印后面要说明的 测试图案时, 在该位置处开始薄片的输送。注意, 在本实施例中, 将主输送辊 2 和排出辊 6 各自的外周分割为 8 个部分, 并且针对 8 个转动相位间隔 S1 S8 的每一个来控制输送量 校正。 0071 图 6 示出存储第一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下预定转动相位间隔的相位波动输 送量 L 的表 ( 输送量信息 )。 0072 针对主输送辊 2 。
48、和排出辊 6, 将相位波动输送量 L 分别设置为 LLF1 LLF8和 LEJ1 LEJ8。使用相位波动输送量 L 来确定实际打印操作中切换输送状态时的输送量 LF和 EJ。 参考图 6, 与第一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相对应地, 针对 8 个转动相位间隔 S1 S8 各自 存储相位波动输送量 L。图 7 是示出用于获取与第一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有关的相位 波动输送量 L 的测试图案的示例的图。 0073 首先, 进行上述的辊原点相位检测处理以确定辊的原点并且设置能够管理各辊的 转动相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打印如图 7 所示的测试图案 P。 0074 在打印测试图案P时, 首先, 在仅利用。
49、主输送辊2来输送打印介质的第一状态下打 印测试图案P1。 在薄片的前端经过了主输送辊2之后, 输送该薄片, 直到主输送辊2的转动 相位到达位置 ps1 为止。 说 明 书 CN 103660627 A 11 8/12 页 12 0075 在薄片位置 ps1 处, 打印第一测试图案 1001。在该图案打印结束之后, 从位置 ps1 开始薄片的输送。输送该薄片直到辊的转动相位到达位置 ps2 为止, 并且打印第二测试图 案 1002。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测试图案 1001 和第二测试图案 1002 之间的图案间隔与从位 置 ps1 到位置 ps2 的转动相位间隔 S1 的输送量相对应。同样, 在第二图案打印结束之后, 从位置 ps2 开始薄片的输送。输送该薄片直到辊的转动相位到达位置 ps3 为止, 并且打印 第三测试图案 1003。 0076 重复进行上述操作, 直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