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529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6.11 CN 103852926 A (21)申请号 201410124363.6 (22)申请日 2014.03.28 G02F 1/133(2006.01) G02F 1/13(2006.01) G02B 27/22(2006.01) (71)申请人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地址 516600 广东省汕尾市东冲路北段工业 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王新志 吴梓平 何基强 李建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宝筠 (54) 发明名称 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2、、 显示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显示装置, 包括 : 位于第一基板内侧的多组第一 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 极第 N 电极, 位于第二基板内侧且平行排列的 第1引线第N引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 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 通过所述导电颗粒, 使第一 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均与对应的第二基板上的引线 电连接, 从而不必再进行镀膜搭桥的工艺步骤, 简 化了工艺流程,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 本发 明提供的液晶光栅的制作方法, 在普通的生产线 上进行操作即可, 从而不需要在 TFT 的专用生产 线上进行生产, 更有利于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3、 显 示装置的普及。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52926 A CN 103852926 A 1/1 页 2 1. 一种液晶光栅,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液晶层, 其特 征在于, 包括 :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内侧的多组第一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 第 N 电极 ; 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内侧且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
4、;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部分区域的绝缘层 ; 其中, 每组中的第M电极均通过所述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M引线电连接, 且通过所述绝 缘层与其他引线绝缘,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引线第N引线位于所述第 二基板的一侧。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分为两组, 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具有导电引线, 并通过所述导电引线与对应的所述第。
5、 M 引线电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 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表面, 且每组中的第 M 电极与对应的第 M 引线 电连接的区域镂空的绝缘层。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 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表面, 且仅位于所述第 M 电极在垂直于基板的 方向上的投影与其他引线的投影交叠的区域的绝缘层。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为正性光刻胶、 负性光刻 胶或二氧化硅, 其厚度范围为 0.。
6、1m 3m。 8. 根据权利要求 1-7 任一项所述的液晶光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颗粒均匀分布于 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框胶中。 9. 一种液晶光栅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在第一基板内侧形成多组第一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第 N 电极 ; 在第二基板内侧形成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 在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绝缘层 ;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导电颗粒, 使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通过所述导电 颗粒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个。
7、电 极。 10.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层为通过转印、 旋涂或移印后, 采用光刻工艺形成的。 11. 一种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显示面板和如权利要求 1-8 任一项所述的液晶光 栅, 其中, 所述液晶光栅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侧或后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52926 A 2 1/6 页 3 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显示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二维显示画面, 更需要具有深度 感的画面。由于三维。
8、显示装置 (简称 3D) 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因此, 受到了人们的广 泛关注。 0003 目前大多数的裸眼式 3D 显示装置都是在 2D 显示屏前设置一个液晶光栅, 2D 显示 时, 液晶光栅上不施加电压时具备高透过率, 基本不影响 2D 显示屏的亮度以及分辨率等 ; 3D 显示时, 在液晶光栅的电极上施加一定的电压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左眼图像的光只 进入左眼, 右眼图像的光只进入右眼, 由于左右眼同时观看到的图像具有 6.5cm 左右的差 距, 因此, 经过大脑合成后就可以产生立体感。 0004 在最初的液晶光栅中, 由于光栅的位置是固定的, 因此, 3D 显示装置只能在特定位 置。
9、显示立体效果。如果观看者的位置与特定位置偏离较大, 就会使观看者看到的左右眼图 像互相干扰, 甚至发生左右眼图像翻转的现象, 导致观看者眩晕。而目前最常用的解决方 法, 就是将光栅做成可移动式的, 然后配合眼球追踪 (即脸部追踪系统) , 追踪到观看者位置 后, 移动光栅挡条, 使观看者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理想的立体显示图像。 0005 现有的可移动式液晶光栅,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以及位于二者之 间的液晶层, 所述第二基板内侧具有作为公共电极的第二电极 20, 如图 1 所示, 第一基板的 内侧即朝向液晶层的一侧, 具有多组第一电极 10 和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7 引线, 。
10、而每 组第一电极 10 均包括编号为 1 7 的第 1 电极第 7 电极, 且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通过纵 向的到电引线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其中, 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7 电极中的任意一 个电极, 从而将每一组中编号相同的驱动电极并联在了一起, 然后通过与引线相连的驱动 电路, 驱动编号相同的驱动电极, 实现光栅的移动。 0006 而现有技术中在制作上述液晶光栅时, 首先制作多组第一电极 10 和纵向的导电 引线, 然后在纵向导电引线的表面制作绝缘层, 再在绝缘层表面制作横向的引线, 并在需要 连通纵向导电引线和横向引线的区域打孔制作跨桥, 使纵向导电引线和对应的横向引线电。
11、 连接, 其中, 纵向的导电引线通过绝缘层与其他的横向引线绝缘 (图 1 中实心圆的区域为电 连接, 空心圆的区域为绝缘) 。 0007 但是, 现有技术中的液晶光栅的制作工艺中, 由于需要采用镀膜搭桥的方式连通 纵向导电引线和横向引线, 因此, 只能在 TFT(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的专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 且工艺复杂, 严重影响了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 及。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 CN 103852926 A 3 2/6 页 4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显示装置,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液 晶光栅的制作工艺需要。
12、制作跨桥, 因此, 只能在 TFT 的专用生产线上进行操作, 且工艺复 杂, 严重影响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及的问题。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 0010 一种液晶光栅, 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液晶层, 包 括 : 0011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内侧的多组第一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 极第 N 电极 ; 0012 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内侧且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 0013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 0014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部分区域的绝缘。
13、层 ; 0015 其中, 每组中的第M电极均通过所述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M引线电连接, 且通过所 述绝缘层与其他引线绝缘,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 0016 优选的, 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 0017 优选的, 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分为两组, 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两侧。 0018 优选的, 所述导电颗粒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框胶中。 0019 优选的, 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具有导电引线, 并通过所述导电引线与对应的所述 第 M 引线电连接。 0020 优选的,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
14、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表面, 且每组中的第 M 电极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的区域镂空的绝缘层。 0021 优选的,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表面, 且仅位于所述第 M 电极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的投影与其他引线的投影交叠 的区域的绝缘层。 0022 优选的, 所述绝缘层为正性光刻胶、 负性光刻胶或二氧化硅, 其厚度范围为 0.1m 3m。 0023 一种液晶光栅的制作方法, 包括 : 0024 在第一基板内侧形成多组第一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 第 N 电极 ; 0025 在第二基板内侧。
15、形成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 0026 在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绝缘层 ; 0027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导电颗粒, 使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通过所述 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 个电极。 0028 优选的, 所述绝缘层为通过转印、 旋涂或移印后, 采用光刻工艺形成的。 0029 一种显示装置, 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液晶光栅, 其中, 所述液晶光栅位于所述显 示面板的前侧或后侧。 003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 0031。
16、 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晶光栅及其制作方法、 显示装置, 将多组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 基板的内侧, 将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设置在第二基板内侧, 然后通过第一基板 说 明 书 CN 103852926 A 4 3/6 页 5 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使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均与对应的第二基板上的引线电连 接, 从而不必再进行镀膜搭桥的工艺步骤, 简化了工艺流程,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且, 本 发明提供的制作方法, 在普通的生产线上进行操作即可, 从而不需要在 TFT 的专用生产线 上进行生产, 更有利于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及。 附图说明 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
17、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 图 1 为现有技术中液晶光栅的电极和引线结构示意图 ; 0034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光栅剖面结构示意图 ; 0035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光栅结构俯视图 ; 0036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光栅制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
18、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8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 但是本发明还可以 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 情况下做类似推广, 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9 其次, 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 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 为便于说明, 表 示装置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 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 其在此不应 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 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 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40 实施例一 004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光栅, 。
19、其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包括相对设置的 第一基板1、 第二基板2和位于二者之间的液晶层3, 其中, 第一基板1朝向液晶层3的一侧, 即内侧具有多组第一电极 100,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第 N 电极, 第二 基板 2 内侧具有第二电极 200, 以及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即本实施例中的液晶 光栅还包括 : 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内侧且平行排列的第1引线第N引线 ; 以及位于所述第 一基板 1 和第二基板 2 之间的导电颗粒 ;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 面部分区域的绝缘层 ; 其中, 每组中的第M电极均通过所述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
20、M引线电连 接, 且通过所述绝缘层与其他引线绝缘,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 意一个电极。 0042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优选为位于第一基板 1 和第二基 板2之间的框胶300中且均匀分布的导电颗粒, 所述导电颗粒优选为导电金球, 所述导电金 球中心是塑胶, 外层是金, 其导电性和膨胀系数与框胶一致, 从而可以使第一基板 1 内侧的 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通过所述导电颗粒与第二基板内侧的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0043 其中, 位于第一基板上 1 的导电引线 101、 位于第二基板 2 上的引线 201 以及框胶 说 明 书 CN 1。
21、03852926 A 5 4/6 页 6 300 都位于液晶光栅的边框区域, 即不透光的非显示区域。此外,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引线的 材料可以为 ITO(Indium Tin Oxide, 氧化铟锡) 、 金属 ( 钼、 铝等 ) 或者金属氧化物 ( 氧化 铟锡、 铟镓锌氧化物等 ) 等。 0044 本实施例中, 每组中的第M电极均具有导电引线 (如图3中与第一电极连接的纵向 的实线) , 并通过所述导电引线与对应的所述第 M 引线电连接。当然,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 例中, 第 M 电极也可以不具有导电引线, 即第 M 电极可以直接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0045 本实施例中, 液晶光栅的。
22、俯视结构图如图3所示, 第一基板1内侧具有多组第一电 极, 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的组数是由液晶光栅的面积和第一电极的面积等决定的。如图 3 所 示,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第 N 电极, 即编号为 1 N 的 N 个电极, 其 中, N 为正整数, 优选为 7。而第二基板 2 的内侧除了具有第二电极 200 之外, 还具有平行排 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如图 3 中横向的虚线, 其中, 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位 于第二电极 200 的周围, 并与第二电极 200 绝缘。 0046 此外, 在第二基板 2 上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与位于第一基板 。
23、1 上的第 一电极100对应设置, 以便使每组中的第M电极均通过框胶300中的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M 引线电连接,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 如使每组中的 第 1 电极均通过框胶 300 中的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 1 引线电连接, 使每组中的第 2 电极均 通过框胶 300 中的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 2 引线电连接, 从而将编号相同的驱动电极并联在 了一起, 并通过与引线相连的驱动电路, 实现光栅的移动。 0047 为了使第 M 电极与不需要电连接的其他引线之间绝缘, 本实施例中的液晶光栅 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部分区域的。
24、绝缘层, 即所述绝 缘层可以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的表面, 也可以位于第二基板上第 1 引线第 N 引 线的表面, 其中, 所述绝缘层可以为正性光刻胶、 负性光刻胶或二氧化硅等, 其厚度范围为 0.1m 3m。 0048 其中,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1引线第N引 线的表面, 且每组中的第 M 电极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的区域 (如图 3 中实心圆的区域) 镂空的绝缘层 ; 或者为,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表面, 且仅位于所 述第 M 电极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的投影与其他引线的投影交叠的区域 (如图 3 中空心圆 的区域) 的绝。
25、缘层。 0049 为了使位于镂空区域的第 M 电极与第 M 引线之间形成良好的电连接, 可以根据实 际情况调整镂空区域面积的大小, 同样, 为了保证第 M 电极与其他引线之间的绝缘层能够 起到良好的绝缘作用,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影交叠区域绝缘层的面积的大小。 0050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1引线第N引线可以分为两组, 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 两侧, 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 优选的, 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位于所述第二基 板的两侧,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边框区域的宽度,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避免由于引线之间的宽 度较小或引线较密集等引起的引线断线或短路等问题。 当然, 在本发明的其。
26、他实施例中, 也 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的一侧, 其并不影响本发明方案的实施。 0051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光栅, 将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基板的内侧, 将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设置在第二基板内侧, 然后通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 使 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均与对应的第二基板上的引线电连接, 从而不必再进行镀膜搭桥的 说 明 书 CN 103852926 A 6 5/6 页 7 工艺步骤, 简化了工艺流程,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0052 并且,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光栅, 在普通的 TN(Twisted Nematic, 扭曲向列型) 面 板或 STN(Super Twisted。
27、 Nematic, 超级扭曲向列型) 面板的生产线上即可生产, 从而不需 要在 TFT 的专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 更有利于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及。 0053 实施例二 005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光栅的制作方法, 其流程图如图 4 所示, 包括 : 0055 S401 : 在第一基板内侧形成多组第一电极, 每组第一电极均包括依次排列的第 1 电极第 N 电极 ; 0056 首先提供第一基板, 所述第一基板优选为玻璃基板, 然后在第一基板朝向液晶层 的一侧, 即内侧, 镀膜刻蚀形成多组第一电极, 或第一电极和与其相连的导电引线, 所述第 一电极和导电引线的材料可以为 ITO(。
28、Indium Tin Oxide, 氧化铟锡) 、 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例如钼 (Mo) 、 钼铝钼 (Mo-Al-Mo) 等, 优选为 ITO。 0057 S402 : 在第二基板内侧形成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 0058 提供第二基板, 第二基板优选为玻璃基板, 并在第二基板内侧, 即朝向液晶层的 一侧, 镀膜刻蚀, 形成平行排列的第 1 引线第 N 引线, 所述引线的材料同样可以为 ITO (Indium Tin Oxide, 氧化铟锡) 、 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例如钼 (Mo) 、 钼铝钼 (Mo-Al-Mo) 等, 优 选为 ITO。 0059 S403 : 在所述第一。
29、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绝缘层 ; 0060 本实施例中, 所述绝缘层的材料可以为正性光刻胶、 负性光刻胶或二氧化硅, 所述 绝缘层为在转印、 旋涂或移印后, 采用光刻工艺形成。其中, 形成绝缘层的目的是保证第 M 电极, 或第 M 电极的导电引线, 与不需对应连接的引线之间绝缘, 以避免引线之间短路而引 起驱动信号的混乱, 影响控制电路对第一电极的驱动,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的任意一个电极。 0061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 1 引线第 N 引线的 表面, 且每组中的第 M 电极与对应的第 M 引线。
30、电连接的区域镂空的绝缘层。具体形成方法 为 : 在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1引线第N引线的表面形成绝缘层, 然后采用光刻工艺对所 述绝缘层的部分区域进行刻蚀, 使第 M 电极 (或第 M 电极的导电引线) 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 连接的区域镂空, 以便于使第 M 电极与第 M 引线通过两个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电连接。 0062 或者, 所述部分区域的绝缘层具体为 :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1引线第N引 线的表面, 且仅位于所述第 M 电极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的投影与其他引线的投影交叠的 区域的绝缘层。具体形成方法为 : 在所述第 M 电极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上的投影与其他引 线的投影交叠的区域形成绝。
31、缘层, 从而避免了第M电极与第1引线第M-1引线以及第M+1 引线第 N 引线之间, 即第 M 电极与不对应的其他引线之间的短路。 0063 S404 :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导电颗粒。 0064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导电颗粒的目的是使每组中的第 M 电极均 通过所述导电颗粒与对应的第 M 引线电连接, 其中, 所述第 M 电极为第 1 电极第 N 电极中 的任意一个电极。 0065 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制作完成后, 需在两个基板之间灌注液晶, 然后采用框胶 对所述液晶光栅进行封装, 所述框胶位于液晶层的周围, 即位于液晶光栅的边框区域。 本实 说 明 书 CN 103。
32、852926 A 7 6/6 页 8 施例中, 在框胶中掺杂了导电颗粒, 并使导电颗粒均匀分布在固化后的框胶中。 由于具有导 电颗粒的框胶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电极和第二基板上的引线之间, 因此, 所述导电颗粒可以 使第一电极, 或第一电极的导电引线, 与对应的引线电连接。 0066 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光栅制作方法, 在第一基板内侧形成第一电极, 在第一基板 内侧形成引线, 然后通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导电颗粒连接第一电极和引线, 从而 不必再进行镀膜搭桥等工艺, 既简化了工艺流程,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又能在普通的 TN 或STN生产线上进行操作, 从而不需要在TFT的专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
33、 更有利于液晶光栅 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及。 0067 实施例三 006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包括显示面板, 即 2D 显示屏和本发明任一实施例 提供的液晶光栅, 其中, 所述液晶光栅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侧或后侧。 0069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 液晶光栅在普通的 TN 或 STN 生产线上进行操作即可, 不需要在 TFT 的专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 简化了工艺流程,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而更有 利于液晶光栅以及裸眼 3D 显示装置的普及。 0070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 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 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 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因此,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简单修 改、 等同变化及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852926 A 8 1/2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2926 A 9 2/2 页 10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2926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