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5496064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2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12579.8

申请日:

2016.10.19

公开号:

CN106829712A

公开日:

2017.06.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6B 29/00申请日:20161019|||公开

IPC分类号:

B66B29/00

主分类号:

B66B29/00

申请人:

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本田武信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5.11.04 JP 2015-21635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李辉;黄纶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其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具有:主体部(10),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11),其具有导电性,沿着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内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具有:
主体部,其形成为环状;和
抗拉体,其具有导电性,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内置,在所述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上
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边
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
在所述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
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中,所述抗拉体包括:
外侧抗拉体,其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配置在最外侧;和
内侧抗拉体,其配置在2个所述外侧抗拉体之间,
所述开口部包括:
接线用开口部,其使相邻的2个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的组或者另一端部的组露出;和
接触用开口部,其使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
的一侧露出,
所述内侧抗拉体的一端部与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
一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且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一起从
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所述内侧抗拉体的另一端部与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
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另一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且不与在一侧相邻的所述
抗拉体的另一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
所述外侧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与相邻的所述内侧抗拉体的端部一起从
所述接线用开口部露出的一侧从所述接触用开口部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中,所述内侧抗拉体的一端部与在所述
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电连接,且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所
述抗拉体的一端部电连接,所述内侧抗拉体的另一端部与在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上的另
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另一端部电连接,且不与在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另一端部电
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其中,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不
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与其他所述开口部邻接的位置。
5.一种测定工具,其是针对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来使用的,所述测定工
具具有:
基板,其不具有导电性;
接线用端子,其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在所述基板上,形成为与相邻的2个所
述抗拉体双方接触;以及
接触用端子,其与所述接触用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在所述基板上。

说明书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

背景技术

当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劣化时,会发生内置的抗拉体的磨损和断线等。作为检测乘
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劣化的方法,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6175号公报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劣化的情况例如可根据抗拉体的电阻变化来检测。在
单独测定内置于1个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一次测定
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

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具有:主体部,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其具有导电
性,沿着主体部的长边方向内置,在主体部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
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主体部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主体部
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

本发明的测定工具具有:基板,其不具有导电性;接线用端子,其与接线用开口部
对应地配置在基板上,形成为与相邻的2个抗拉体双方接触;以及接触用端子,其与接触用
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在基板上,本发明的测定工具是针对上述乘客输送机用扶手来使用的。

在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在主体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使全部的抗拉体的一
端部和另一端部露出的开口部。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
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自动扶梯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外观图。

图5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测定工具的示意图。

图7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有接触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有连结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桁架;2:驱动机;2a:驱动链轮;3:主链轮;4:梯级用下部链轮;5:驱动链条;6:梯
级链条;7:梯级;8:扶手;9:扶手驱动装置;10:主体部;10a:外侧面;10b:内侧面;11:抗拉
体;11a:外侧抗拉体;11b:内侧抗拉体;12:钢丝;13:接线用开口部;14:接触用开口部;15:
间隙;16:基板;17:接线用端子;18:接触用端子;19:接触件;20:连结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上相同标号。对重
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者省略。

实施方式1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对自动扶梯进行具体说明。对自动人行
道等其他乘客输送机省略说明。

图1是示出自动扶梯的构造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自动扶梯具有桁架1。桁架1架设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在桁架1的内部设
置有:驱动机2、主链轮3、梯级用下部链轮4和未图示的梯级用上部链轮。驱动机2、主链轮3
和梯级用上部链轮配置在上层侧。梯级用下部链轮4配置在下层侧。梯级用上部链轮与主链
轮3同轴设置。

驱动机2具有驱动链轮2a。在驱动链轮2a和主链轮3上卷绕有环状的驱动链条5。在
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梯级用下部链轮4上卷绕有环状的梯级链条6。

自动扶梯具有多个梯级7、扶手8和扶手驱动装置9。多个梯级7以从下层向上层排
列的方式,通过梯级链条6连结。扶手8是形成为环状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扶手8沿着多个
梯级7排列的方向设置在梯级7的左右两侧。扶手驱动装置9设置在桁架1的内部。针对1个扶
手8设置至少一个扶手驱动装置9。

在桁架1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扶手用上部链轮。扶手用上部链轮与主链轮3和梯
级用上部链轮同轴设置。扶手驱动装置9具有多个扶手驱动链轮和多个扶手驱动辊。各个扶
手驱动辊与各个扶手驱动链轮对应地同轴设置。在扶手驱动链轮上卷绕有扶手链条。

驱动机2使驱动链轮2a旋转。通过驱动链轮2a的旋转,使得驱动链条5以在驱动链
轮2a和主链轮3之间循环的方式移动。驱动机2的动力从驱动链轮2a经由驱动链条5被传递
到主链轮3。主链轮3、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扶手用上部链轮伴随驱动链轮2a的旋转而旋转。

通过梯级用上部链轮的旋转,梯级链条6在梯级用上部链轮和梯级用下部链轮4之
间循环移动。也就是说,梯级7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

伴随扶手用上部链轮的旋转,扶手驱动装置9的扶手链条循环移动。伴随扶手链条
的循环移动,扶手驱动链轮和扶手驱动辊旋转。扶手8利用与旋转的扶手驱动辊之间的摩擦
力,在上层和下层之间循环移动。扶手8在与梯级7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

图2是从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长边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2中的上
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

如图2所示,扶手8具有主体部10。主体部10不具有导电性。主体部10例如由合成树
脂形成。主体部10的从长边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C字状。也就是说,主体部10的从扶手8的
行进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呈C字状。主体部10具有外侧面10a和内侧面10b。外侧面10a是乘
客输送机的利用者抓住扶手8时接触的部分。内侧面10b是与扶手驱动辊接触的部分。

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0中内置有抗拉体11。抗拉体11沿着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被
埋入。抗拉体11具有导电性。抗拉体11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抗拉体11例如形成为直径1mm
左右的粗度。

针对1个扶手8,设置有至少3根抗拉体11。针对1个扶手8,设置有例如10根以上的
抗拉体11。图2示出在1个扶手8中内置有10根抗拉体11的情况。多个抗拉体11以不相互接触
的方式,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排列。

以下,将多个抗拉体11中、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配置于最外侧的抗拉体称为
外侧抗拉体11a。图2所示的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1个和第10个是外侧抗拉体11a。并且,将
多个抗拉体11中、配置在2个外侧抗拉体11a之间的抗拉体称为内侧抗拉体11b。图2所示的
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2个到第9个是内侧抗拉体11b。

图3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抗拉体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抗拉体11是例如使钢丝12捻合而形成的钢丝绳索。1根抗拉体11是例
如使用7组由4根钢丝12构成的组而形成的。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外观图。图4示出从右侧观察图2中的扶
手8的状态。图4中的上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形成有多个开口部。形成在内侧面10b上的开
口部包括接线用开口部13和接触用开口部14。接线用开口部13是图中所示的开口部中呈长
方形的开口部。接触用开口部14是图中所示的开口部中呈圆形的开口部。以下,将图4中的
位于左侧的4个接线用开口部13和2个接触用开口部14称为“H侧”开口部。并且,将图4中的
位于右侧的5个接线用开口部13称为“J侧”开口部。

如图4所示,关于H侧的多个开口部,按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排列顺序连续的2
个开口部配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并且,关于J侧的多个开口部,按
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排列顺序连续的2个开口部配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相互不
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各个开口部形成在不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与其他开口部邻接的
位置。

如图4所示,内置于主体部10中的抗拉体11从开口部露出。相邻的2根抗拉体11从
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也就是说,接线用开口部13例如在扶手8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相邻的
2根抗拉体11的间隔以上且不到该间隔的2倍的大小。并且,1根抗拉体11从接触用开口部14
露出。也就是说,接触用开口部14例如在扶手8的短边方向上形成为不到相邻的2根抗拉体
11的间隔的大小。

图5是从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5中的上
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图5假想地示出了图4所示的开口部的位置。

如图5所示,抗拉体11不形成为环状。抗拉体11设置为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两
端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的状态。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在同一抗拉体11的两端之间存在间
隙15。多个抗拉体11配置成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相邻的2根抗拉体11的间隙15彼此不
相邻。

以下,参照图4和图5,对开口部和抗拉体11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
中,将1根抗拉体11整体中、位于图中间隙15的左侧的部位称为一端部,位于图中间隙15的
右侧的部位称为另一端部。

图4和图5所示的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1个和第10个是外侧抗拉体11a。图4和图5
所示的抗拉体11中、从上数第2个至第9个是内侧抗拉体11b。

从上数第1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从H侧的接触用开口部14露出。从上数第1个抗拉
体11的另一端部与从上数第2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J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

从上数第2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与从上数第3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H侧的接
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3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与从上数第4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
一起从J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4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与从上数第5个抗拉体
11的一端部一起从H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5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与从上数
第6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J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6个抗拉体11的一
端部与从上数第7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H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7个抗
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与从上数第8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J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
从上数第8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与从上数第9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H侧的接线用开口
部13露出。

从上数第9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与从上数第10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J
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从上数第10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从H侧的接触用开口部14露出。

如参照图4和图5所说明那样,全部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形成在主体部
10的内侧面10b上的开口部露出。接线用开口部13使相邻的2根抗拉体11的一端部的组或者
另一端部的组露出。接触用开口部14使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从接线用开口
部13露出的一侧露出。

如参照图4和图5所说明那样,内侧抗拉体11b的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
上的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该内侧抗拉体11b的一端
部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该内侧抗拉体11b
的另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接线
用开口部13露出。该内侧抗拉体11b的另一端部不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
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外侧抗拉体11a的一端部或者另一端
部中的不与相邻的内侧抗拉体11b的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的一侧从接触用开口
部14露出。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测定工具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测定工具具有基板16。基板16使用例如不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
基板16上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多个端子。多个端子例如相对于基板16垂直设置。多个端子
按照相对于形成在扶手8的内侧面10b上的多个开口部能够同时插入的位置关系来配置。

在基板16上设置有接线用端子17和接触用端子18。测定工具具有H侧用的基板16
和J侧用的基板16。在H侧用的基板16上设置有4个接线用端子17和2个接触用端子18。在J侧
用的基板16上设置有5个接线用端子17。接线用端子17与形成在内侧面10b上的接线用开口
部13对应地配置在基板16上。接触用端子18与形成在内侧面10b上的接触用开口部14对应
地配置在基板16上。

接线用端子17形成为,在被插入到接线用开口部13的情况下,与从该接线用开口
部13露出的2根抗拉体11双方接触。接线用端子17可以是例如使以与相邻的2根抗拉体11的
间隔相同程度的间隔排列的2个针状部件电连接而成的接线用端子。并且,接线用端子17也
可以是例如形成为与相邻的2根抗拉体11的间隔相同程度的粗度的1个针状部件。

接触用端子18形成为,在被插入到接触用开口部14的情况下,与从该接触用开口
部14露出的1根抗拉体11接触。接触用端子18形成为不与多个抗拉体11同时接触的形状和
粗度即可。

测定工具是相对于形成在扶手8的内侧面10b上的各开口部同时插入各端子来使
用的。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4个接线用端子17被分别插入到H侧的接线用开口部13中。
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2个接触用端子18被分别插入到H侧的接触用开口部14中。设置
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5个接线用端子17被分别插入到J侧的接触用开口部14中。

当使用了测定工具时,接触用端子18与从所插入的开口部露出的1根抗拉体11接
触。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触用端子18中的一方与从上数第1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接
触。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触用端子18中的另一方与从上数第10个抗拉体11的一端
部接触。

当使用了测定工具时,接线用端子17与从所插入的开口部露出的2根抗拉体11双
方接触。也就是说,接线用端子17使从相同的开口部露出的2根抗拉体电连接。

设置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1个和第2个抗拉体
11的另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3
个和第4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
一个使从上数第5个和第6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
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7个和第8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J
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9个和第10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
间电连接。

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2个和第3个抗拉体
11的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4个
和第5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中的一个
使从上数第6个和第7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电连接。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
端子17中的一个使从上数第8个和第9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电连接。

当使用了测定工具时,如上所述,利用设置在H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子17,
使得相邻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电连接。并且,利用设置在J侧用的基板16上的接线用端
子17,使得相邻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电连接。由此,在电气上,成为从上数第1个抗拉
体11的一端部到第10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被串联连接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从一个外侧
抗拉体11a的一端部到另一个外侧抗拉体11a的一端部依次经由全部内侧抗拉体11b而电连
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例如,在测定了2个接触用端子18之间的电阻的情况下,全部抗拉体
11的总电阻被测定。并且,在该状态下,例如,在测定了与同一抗拉体11接触的2个端子之间
的电阻的情况下,1根抗拉体11的电阻被测定。

在实施方式1中,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形成有使全部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
端部露出的开口部。也就是说,即使不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上去除主体部10也能够接触全
部抗拉体11。因此,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11的电阻。由
此,例如,在内置于1个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被测定为正常值的情
况下,可以判断为该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不包含劣化的抗拉体11。另一方面,在内置于1个乘
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被测定为异常值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该乘客
输送机用扶手包含劣化的抗拉体11。也就是说,根据实施方式1,只需对1个乘客输送机用扶
手执行一次电阻测定,就可以判断是否包含劣化的抗拉体11。其结果是,可以使内置于乘客
输送机用扶手中的抗拉体11的劣化诊断高效化。另外,在判断为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包含劣
化的抗拉体11的情况下,只要单独测定各个抗拉体11的电阻,就可以确定劣化的抗拉体11。

在实施方式1中,接线用开口部13使相邻的2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的组或者另一端
部的组露出。接触用开口部14使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
出的一侧露出。内侧抗拉体11b的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的抗拉体
11的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且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一起从
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内侧抗拉体11b的另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相
邻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且不与在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另
一端部一起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外侧抗拉体11a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的不与相邻的
内侧抗拉体11b的端部一起从所述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的一侧从所述接触用开口部14露
出。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使从相同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的2个抗拉体11之间电连
接,可以容易地测定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其结果是,可以使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
的抗拉体11的劣化诊断高效化。

在实施方式1中,各个开口部形成在不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与其他开口部邻
接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开口部不是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排列成一列,而是相互错开
配置。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可以防止扶手驱动辊进入到开口部或者钩挂在开口部。其结果
是,不会妨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循环移动,可以一次测定多个抗拉体11的电阻。

在实施方式1中,针对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使用的测定工具具备不具有导电性的基
板16。测定工具具有接线用端子17和接触用端子18。接线用端子17与接线用开口部13对应
地配置在基板16上,形成为与相邻的2个抗拉体11双方接触。接触用端子18与接触用开口部
14对应地配置在基板16上。当使用测定工具时,可以使从相同的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的2个
抗拉体11之间容易地电连接。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使用测定工具,可以容易地测定全
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其结果是,可以使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抗拉体11的劣化诊
断进一步高效化。

在实施方式1中,测定工具也可以在1个基板16上设置H侧用的基板16的端子和J侧
用的基板16的端子。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各端子与各开口部对应地配置,就可以容易地
测定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

在实施方式1中,在测定电阻时,也可以不使用测定工具。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例
如在使相邻的抗拉体11之间电连接之后,使测定设备的端子与从接触用开口部14露出的外
侧抗拉体11a的端部直接接触,就可以测定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

实施方式2

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结构。对与实施
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上相同标号,省略一部分说明。

图7是从实施方式2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厚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7中的上
下方向是乘客输送机用扶手的短边方向。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在扶手8上预先设置有接触件19和连结件20。接触件
19和连结件20具有导电性。接触件19和连结件20安装在抗拉体11上。

接触件19配置在与图5假想所示的接触用开口部14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接触件
19从接触用开口部14露出。连结件20配置在与图5假想所示的接线用开口部13对应的位置。
也就是说,连结件20从接线用开口部13露出。

图8是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有接触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2中的安装
有连结件的抗拉体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接触件19被安装成从对置的2个方向夹入1根抗拉体11。如图9所示,连
结件20被安装成与相邻的2根抗拉体11双方啮合。也就是说,连结件20使相邻的2根抗拉体
11预先电连接。

从上数第1个和第2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从上数第3个和第4个
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从上数第5个和第6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预先
电连接。从上数第7个和第8个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从上数第9个和第10个
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

从上数第2个和第3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从上数第4个和第5个抗
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从上数第6个和第7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
接。从上数第8个和第9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之间预先电连接。

实施方式2中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利用连结件20而成为从上数第1个抗拉体11的
一端部到第10个抗拉体11的一端部被串联连接的状态。也就是说,预先成为从一个外侧抗
拉体11a的一端部到另一个外侧抗拉体11a的一端部依次经由全部内侧抗拉体11b而电连接
的状态。因此,例如,在测定了2个接触件19之间的电阻的情况下,全部抗拉体11的总电阻被
测定。并且,例如,在测定了安装于同一抗拉体11上的接触件19和连结件20之间或者2个连
结件20之间的电阻的情况下,1根抗拉体11的电阻被测定。

在实施方式2中,内侧抗拉体11b的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一侧相邻
的抗拉体11的一端部预先电连接,且不与在另一侧相邻的所述抗拉体的一端部电连接,内
侧抗拉体11b的另一端部与在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
预先电连接,且不与在一侧相邻的抗拉体11的另一端部电连接。也就是说,从相同的接线用
开口部13露出的2个抗拉体11之间预先电连接。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即使在测定时不使抗
拉体11之间连接或者不使用测定工具,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一样容易地测定全部抗拉体11
的总电阻。其结果是,可以使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抗拉体11的劣化诊断高效化。

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不设置接触件19。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例如使测定设备
的端子与从接触用开口部14露出的外侧抗拉体11a的端部直接接触,就可以测定全部抗拉
体11的总电阻。另外,即使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在测定电阻时使用测定工具。

根据实施方式1和2,也能够检测抗拉体11的不是磨损和断线的异常。例如,在相邻
的2根抗拉体11接触的情况或者1根抗拉体1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接触的情况等下,全部抗
拉体11的总电阻也被测定为异常值。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单独测定各个抗拉体11的
电阻,就可以确定有问题的抗拉体11。

在实施方式1和2的说明中,将位于图中间隙15的左侧的部位称为一端部,将位于
图中间隙15的右侧的部位称为另一端部,然而也可以调换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也就是说,在
1根抗拉体11整体中,将位于图中间隙15的右侧的部位称为一端部,将位于图中间隙15的左
侧的部位称为另一端部。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和测定工具,其可以一次测定内置于乘客输送机用扶手中的多个抗拉体的电阻。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用扶手具有:主体部(10),其形成为环状;和抗拉体(11),其具有导电性,沿着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内置,在主体部(10)的长边方向上该抗拉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以不接触的方式对置,并且该抗拉体沿着主体部(10)的短边方向以不接触的方式排列,在主体部(10)的内侧面(1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