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温度调节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温度调节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调控的辅助车载温度调节
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车载温度调节装置大多为车载空调,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消耗传统能源
(汽/柴油)为车载空调提供电能以调节车内温度,但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车载空调将不
再工作,这在夏季车内温度可达60摄氏度时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驾驶舒适性降低。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夏季汽车在停止状态下,车内温度过高的问
题,提供一种双电源、可智能检测储能装置的安全可靠的车载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载温度调节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检测车辆是属于行驶状态还是停止状态;
(2)若检测到车辆属于行驶状态,太阳能薄膜电池和半导体单元分别利用阳光和车内
外的温差发电,并通过控制器为储能装置充电;
(3)若检测到车辆属于停止状态,太阳能薄膜电池则继续为系统提供电能,半导体单元
则根据储能装置的容量决定是否开启;
(4)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天的平均温度,根据平均温度判断当前是否为夏季,若为夏
季则进一步检测车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差是否超过
设定温度,若超过设定温度则控制器根据储能装置的容量决定降温方式,即半导体单元和
风扇是否同时工作;
(5)当检测储能装置的容量大于70%时,半导体单元和风扇同时工作,进气扇将半导体
单元冷面产生的低温气体带入车内,排气扇将车内的高温气体排出车外,达到降低车内温
度的目的;
当储能装置容量在40%-70%之间时,半导体单元不工作,只有风扇工作,这样进气扇将
车外较低温度的气体带入车内,排气扇将车内的高温气体排出车内,实现车内外空气的循
环,达到降温的目的;
当储能装置容量在40%以下时,半导体单元和风扇都不工作,从而延长储能装置的使用
寿命。
进一步的,步骤(4)所述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天的平均温度大于22℃时则判断
为夏季。
进一步的,步骤(4)所述设定温度为5℃。
进一步的,所述的车载温度调节的装置包括太阳能薄膜电池、车内温度传感器、车
外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控制器、储能装置、半导体单元和风扇,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分
别电连接有太阳能薄膜电池、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
的输出端电连接有风扇,所述控制器还电连接有储能装置和半导体单元,所述风扇包括进
风扇和排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薄膜电池粘贴在车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单元的一侧设置的车外,另一侧设置在车内。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与车载空调系统相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车载温度调节控制方法绿色环保、安全可靠,可利用太阳
能发电和半导体发电共同为系统提供电能,根据车辆停止状态下,车内外的温差自动启/停
温度调节装置,同时可自动检测储能装置的容量,改变调节温度的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风扇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半导体单元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到图3所示的一种车载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太阳能薄膜电池、车内温度传感器、车
外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控制器、储能装置、半导体单元和风扇,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分
别电连接有太阳能薄膜电池、车内温度传感器、车外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
的输出端电连接有风扇,所述控制器还电连接有储能装置和半导体单元,所述风扇包括进
风扇和排风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所述太阳能薄膜电池粘贴在车体的外表面。
所述半导体单元的一侧设置的车外,另一侧设置在车内。
所述风扇与车载空调系统相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控制方法如下:
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车膜(太阳能薄膜电池)和半导体单元3分别利用阳光和车内
外的温差发电,通过控制器为储能装置充电;当车辆处于停止状态时,太阳能薄膜电池继续
为系统提供电能,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一天平均温度大于22摄氏度时,系统默认为夏季,此
时若车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车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差超过摄氏度时,控制器
根据储能装置的容量决定降温方式,即半导体单元和风扇是否同时工作。
控制器可以检测储能装置的容量,当检测储能装置的容量大于70%时,半导体单元
和风扇同时工作,进气扇1将半导体单元3冷面产生的低温气体带入车内,排气扇2将车内的
高温气体排出车外,达到降低车内温度的目的;当储能装置容量在40%-70%之间时,半导体
单元3不工作,只有风扇工作,这样进气扇1将车外较低温度的气体带入车内,排气扇2将车
内的高温气体排出车内,实现车内外空气的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当储能装置容量在40%
以下时,半导体单元3和风扇都不工作,从而延长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
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
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