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应用.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178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19 CN 103641782 A (21)申请号 201310731345.X (22)申请日 2013.12.26 C07D 231/16(2006.01) A01N 43/56(2006.01) A01P 7/04(2006.01) (71)申请人 青岛科技大学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 99 号 (72)发明人 许良忠 王明慧 李维洋 田帅 范井旺 刘羽 (54) 发明名称 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57) 摘要 本 发 明 公 开 了 一 种 吡 唑 酰 腙 类化合物, 其。
2、结构如式 I 所示 : 该化合物具 有杀虫作用, 可用于农业常见害虫的防治。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41782 A CN 103641782 A 1/1 页 2 1. 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 , 结构如式 I 所示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控制虫害的用途。 3. 一种杀虫组合物, 含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式化合物为活性组分和农业上可接受的 载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41782 A 2 1/5 。
3、页 3 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虫剂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及其作 为农用杀虫剂的用途。 0002 背景技术 有害昆虫危害农作物导致作物减产及品质降低, 无论生物杀虫剂还是 化学杀虫剂, 大量频繁使用均易导致害虫的抗药性 ; 开发新的杀虫剂品种尤其是开发新的 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品种, 是治理害虫抗药性的有效途径。CN101774951P 报道了式化合物 及其控治虫害的用途, 其作用机制与现有杀虫剂不同, 可用于防治抗药性害虫, 但该化合物 作为杀虫剂在国内尚未商品化 ; US0053248421A 公开了式 III 化合物, 该化合物商品名为。
4、 “唑虫酰胺” , 用于蓟马及茶小绿叶蝉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该化合物合成需用到催化高 压加氢, 生产安全性及成本因素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 难以普遍推广。在现有技术中, 如本 发明的吡唑酰腙类化合物 (式) 及其杀虫活性未见报导。 0003 00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 杀虫效果好、 防治成本低的吡唑 酰腙类农用杀虫剂。 00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06 一种吡唑酰腙类化合物, 结构如式 I 所示 : 0007 0008 本发明式化合物可由如下反应制备 : 0009 0010 说 明 书 CN 103641782 A 3 2/5 页 4 0011 2- 氯 。
5、-4-(4- 氯苯氧基) 苯乙酮与水合肼在乙醇中回流反应制得化合物 ; 吡唑 酰氯 (化合物) 以三乙胺或吡啶为缚酸剂与化合物在室温下反应 2h 制得本发明化合物 (式) 。 0012 本发明化合物在结构上与式、 式化合物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作为活性分子, 结 构上的微细差别都会影响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疏导性及与靶标作用位点结合的适合性, 从 而导致生物活性的千差万别。在现有技术中, 生物活性分子在有害生物体中的输导性及与 作用位点结合的适合性是不可预知的, 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劳动才能获知。 试验证明, 本发明 化合物对害虫有意想不到的杀虫效果, 如对小菜蛾的活性远高于商品化的杀虫剂 “唑虫酰 胺。
6、” (式化合物) , 因此, 本发明还包括式化合物用于防治害虫的用途。 0013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 目前腙类杀虫剂商品化品种甚少, 其杀虫机制与现有 其它类型杀虫剂不同, 因而本发明化合物对防治抗药性害虫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和价值。本 发明化合物制备所用原料 2- 氯 -4-(4- 氯苯氧基) 苯乙酮属于生产 “苯醚甲环唑” 的中间 体, 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 ; 吡唑酰氯制备方法与 “唑虫酰胺” (式化合物) 部分中间体相似, 不存在技术问题。因而, 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农药创制新品种, 具有低抗性、 低成本及工艺 简单等优点, 同时也弥补了目前腙类杀虫剂短缺的问题, 对我国抗性害虫治理具。
7、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 0014 本发明还包括式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虫组合物, 该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上 可接受的载体。 0015 本发明化合物在防治虫害时, 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其它活性化合物组合使用, 以利 于提高产品的综合防治功能。 0016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 式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于或分散于载 体或溶剂中, 添加适当的表明活性剂制成乳油、 微乳剂、 水乳剂或悬浮剂等。 0017 应明确的是,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范围内, 可进行各种变换和改动。 具体实施方式 : 0018 下列合成实例及生测结果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 0019 合成实例 0。
8、020 实例 1、 式 1 化合物的制备 0021 (1) 1,1,1- 三甲基乙酰丙酮酸乙酯的合成 0022 0023 步骤 : 500mL 四口烧瓶中加入 150mL 无水乙醇, 氮气保护, 分三批加入 14.64g 说 明 书 CN 103641782 A 4 3/5 页 5 (0.64mol) 金属钠, 待反应液内金属钠消失后冰水浴降温继续搅拌 20min, 向反应瓶中缓慢 滴加 40.00g(0.46mol) 频那酮和 66.38g(0.46mol) 草酸二乙酯的混合液, 1h 滴完, 滴完后 继续反应 2h, TLC 检测草酸二乙酯消失。加 37% 浓盐酸调 pH 值为 5 左右,。
9、 将溶剂蒸出, 残余 物水洗抽滤, 滤饼即为产物 1,1,1- 三甲基乙酰丙酮酸乙酯, 烘干后得 80.63g 白色固体, 产 率为 88.6%。 0024 (2) 3- 叔丁基 -5- 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0025 0026 步骤 : 250mL 四口烧瓶中加入 37.47g(0.19mol) 1,1,1- 三甲基乙酰丙酮酸乙酯, 120mL 冰醋酸, 冰水浴控温 20-30, 缓慢滴加 14.05g80% 的水合肼 (0.23mol) , 滴加完升温 至回流反应 1h, TLC 检测原料反应完毕, 降温, 旋蒸出溶剂, 残余物用水洗涤, 抽滤, 得白色 粉末固体 35.19g 产率为 96。
10、.0%。 0027 (3) 1- 甲基 -3- 叔丁基 -5- 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0028 0029 步骤 : 250mL 四口烧瓶中加入 26.00g(0.13mol) 3- 叔丁基 -5- 吡唑甲酸乙酯, 120mL1,2- 二氯乙烷, 机械搅拌下缓慢滴入 18.39g(0.15mol) 硫酸二甲酯, 0.5h 内滴完, 滴 完后升温回流反应2h, TLC检测原料消失反应完毕, 降至室温。 加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调pH值 为 7, 将反应液置于分液漏斗内, 分去水层, 有机层用 30mL 饱和食盐水洗涤, 分出有机层加 入无水硫酸钠干燥, 抽滤, 滤液蒸干, 得产物 1- 甲基 -3- 叔丁。
11、基 -5- 吡唑甲酸乙酯 24.24g, 产率为 87.1%。 0030 (4) 1- 甲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0031 0032 步骤 : 250mL 四口烧瓶中加入 27.86g(0.13mol) 1- 甲基 -3- 叔丁基 -5- 吡唑甲 酸乙酯, 120mL1,2- 二氯乙烷, 缓慢滴加 37.90g(0.28mol) 磺酰氯, 滴加完升温至回流反 应 1h,TLC 检测至原料消失, 降温, 将反应液旋蒸除去溶剂和过量的磺酰氯, 得到油状产物 1- 甲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甲酸乙酯 30.24g, 产率为 93.0%。 003。
12、3 (5) 1- 甲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甲酸的合成 说 明 书 CN 103641782 A 5 4/5 页 6 0034 0035 步骤 : 250mL 四口瓶中加入 32.52g(0.13mol) 1- 甲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 甲酸乙酯, 100mL 甲醇, 搅拌下加入 14.99g(0.38mol) 氢氧化钠配成的 40% 水溶液, 加完升 温至 40, 搅拌反应 4h,TLC 检测原料消失, 将甲醇旋蒸干, 残余物降温后加入 50mL 水 , 用 37% 盐酸调 pH 值为 3, 抽滤, 滤饼用 20mL 水洗涤 , 烘干得 23.73g。
13、 白色固体, 产率为 81.4%。 0036 (6) 1- 甲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甲酰氯的合成 0037 0038 步 骤 : 500mL 四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干 燥 的 37.07g(0.17mol) 1- 甲 基 -3- 叔 丁 基 -4- 氯 -5- 吡唑甲酸、 150mL 甲苯及 5 滴 DMF, 常温搅拌下滴加 78.20g(0.66mol) 氯化亚 砜, 升温回流 5h, 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澄清, TLC 检测原料消失, 降温, 旋蒸除去甲苯和过量氯 化亚砜, 得浅黄色油状液 39.21g, 产率 97.8%。 0039 (7) 中间体 IV 的合成 。
14、0040 0041 步骤 : 250mL 四后烧瓶中加入 42.16g(0.15mol) 醚酮及 100mL 无水乙醇, 搅拌下 缓慢滴加 37.47g80% 的水合肼 (0.60mol) , 升温回流 4h, TLC 检测原料消失, 降温, 旋蒸出溶 剂, 残余物降到室温后加入 50ml 水, 抽滤得白色粉末固体 41.25g, 产率为 93.2%。 0042 (8) 化合物 I 的合成 0043 说 明 书 CN 103641782 A 6 5/5 页 7 0044 步骤 : 100mL 三口烧瓶中加入 2.95g(10.00mmol) 中间体 IV、 40mL 乙腈和 2.22g (22。
15、.00mmol)三乙胺 , 冰水浴降温继续搅拌 10min, 滴加 5.64g50%(12.00mmol) 1- 甲 基 -3- 叔丁基 -4- 氯 -5- 吡唑甲酰氯, 加完常温搅拌反应 2h, TLC 检测反应完毕。加入 10mL 饱和 NaHCO3水溶液, 抽滤, 滤饼用 10mL2 蒸馏水洗涤, 烘干得白色固体 4.69g, 产率 为 95.1%, 熔点 : 141-144。 0045 式化合物氢核磁数据如下 : 0046 1H NMR(500MHzDMSO) : /ppm1.21(s,3H) ,1.35(s,9H) ,3.82(s,3H) ,6.78-7.56 (m,8H) 0047。
16、 生测实例 0048 实例 2、 杀小菜蛾活性测定 0049 采用浸叶法。采用国际抗性委员会 (IRAC) 提出的浸叶法。用配制好的待测药液, 用直头眼科镊子浸渍橄榄叶片, 时间 3-5 秒, 甩掉余液, 每次 1 片, 每个样品 3 片, 按样品标 记顺序依次放在处理纸上。待药液干后, 放入具有标记的 10cm 长的直筒型管内, 接入 2 龄 小菜蛾幼虫 30 头, 用纱布盖好管口。将实验样管置于标准处理室内, 48h 后检查结果, 以拨 针轻触虫体, 不动者为死亡。计算死亡率 (实验做 3 次重复, 取平均值) 。 0050 按照以上方法, 将本发明化合物I与已知化合物III杀小菜蛾活性平行比较 (死亡 率 %) , 结果见表 1 : 0051 表 1 杀小菜蛾活性测定表 0052 0053 表 1 杀虫试验结果表明, 与化合物 III 相比, 本发明化合物 I 对小菜蛾有更优异的 杀虫效果。 说 明 书 CN 103641782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