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高生产HCV突变体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高生产HCV突变体及其应用.pdf(1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3925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0.02 CN 103339254 A *CN103339254A* (21)申请号 201180015783.5 (22)申请日 2011.03.25 201010139886.X 2010.03.25 CN C12N 15/09(2006.01) A61K 39/29(2006.01) A61P 31/14(2006.01) C12N 5/10(2006.01) C12N 7/08(2006.01) (71)申请人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地址 日本东京都 申请人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东丽。
2、株式会社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公益财团法人东京都医学综合研究 所 (72)发明人 北村义浩 清水洋子 青木千惠 于立娟 脇田隆字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 孔青 庞立志 (54) 发明名称 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高生产 HCV 突变体及其 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 : 在细胞培养系统中 显示出病毒高生产能力的 HCV 株。本发明提供核 酸, 该核酸编码包含 1 个以上的氨基酸取代的丙 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聚蛋白, 当以序列表 的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上述 前体多聚蛋白中至少第 862 位的谷。
3、氨酰胺被取代 成精氨酸。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2.09.25 (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1/057271 2011.03.25 (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1/118743 JA 2011.09.29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24 页 序列表 76 页 附图 1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4页 序列表76页 附图1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39254 A CN 103339254 A *CN103339254A*。
4、 1/2 页 2 1.核酸, 该核酸包含编码含有1个以上的氨基酸取代的丙型肝炎病毒JFH1株的前体多 聚蛋白的序列,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上述前体多聚 蛋白中至少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 其中, 该核酸包含丙型肝炎病毒JFH1株的基因组的5非翻 译区和 3 非翻译区。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核酸, 其中, 上述前体多聚蛋白为选自以下(a)(f)的前体 多聚蛋白 : (a)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29。
5、7位的酪氨酸被取代成组氨酸、 第330位的丙氨酸被取代 成苏氨酸、 第395位的丝氨酸被取代成脯氨酸、 第417位的天冬酰胺被取代成丝氨酸、 第483 位的天冬氨酸被取代成甘氨酸、 第501位的丙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862位的谷氨酰胺被 取代成精氨酸、 第931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而且第961位的丝氨酸被取代成丙氨 酸 ; (b)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代 成精氨酸、 第 75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86。
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而且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 (c)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451位的甘氨酸被取代成精氨酸、 第756位的缬氨酸被取代 成丙氨酸、 第 78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而且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 (d)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代 成精氨酸、 第 786 位的缬氨。
7、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而且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 (e)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代 成精氨酸、 第 75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而且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 (f)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只有 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4.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 其中, 该核酸包含序列表的SEQ ID NO: 3、 SEQ I。
8、D NO: 4或 SEQ ID NO: 5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5.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核酸, 其中, 编码报道蛋白的核酸被插入编码上述前 体多聚蛋白的 NS5A 蛋白的区内。 6. 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核酸, 其中, 上述报道蛋白被整合到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 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位于第2394位第2397位的氨基酸序列中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 翻译。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酸, 其中, 该核酸由序列表的SEQ ID NO: 6或SEQ ID NO: 7所 示的核苷酸序列组成。 8.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其中, 该丙型肝炎病毒颗粒包含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 核酸。 权。
9、 利 要 求 书 CN 103339254 A 2 2/2 页 3 9. 培养细胞, 该培养细胞生产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10. 丙型肝炎病毒疫苗, 该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将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 粒灭活而得到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39254 A 3 1/24 页 4 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高生产 HCV 突变体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感染性丙型肝炎病毒高生产 HCV 突变体、 其基因组核酸和导入有其基 因组核酸的细胞。本发明还涉及生产感染性 HCV 颗粒的方法、 抗 HCV 药物的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丙型肝炎病毒(Hepa。
10、titis C virus ; HCV)于1989年由Choo等人发现并确定为非 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毒 ( 非专利文献 1)。在感染 HCV 形成慢性肝炎后, HCV 仍持续感染 向肝硬化、 甚至肝癌转变。据报道, 全球有约 1 亿 7 千万人的 HCV 感染者, 日本就存在约 200 万人的 HCV 感染者。HCV 的主要感染途径为血液感染。自从可以进行输血用血液的筛选后, 新的感染者锐减, 但仍然存在许多病毒携带者 (virus carrier)。 0003 目前,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PEG化干扰素、 或者将PEG化干扰素与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结合使用。迄今为止, 人们将 H。
11、CV 分为 6 个基因型, 在日本主要是基因型 1b 和 2a 的 HCV 感染病例。特别是基因型 1b 的 HCV, 其现实状况是 : 通过给予干扰素和利巴 韦林并不能将病毒从体内完全去除、 治疗效果并不充分(非专利文献2和3)。 因此, 人们希 望开发以预防丙型肝炎发病或消除 HCV 病毒为目的的、 新的抗病毒药或疫苗。 0004 病毒疫苗的种类有 : 使用病毒蛋白作为抗原的成分疫苗、 使用病毒颗粒作为抗原 的疫苗、 以及使用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作为抗原的 DNA 疫苗。以病毒颗粒作为抗原的疫苗 有 :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制造以病毒颗粒作为抗原的疫苗时, 必需有制造高纯度的病毒 颗粒的。
12、系统, 在该系统中必需有病毒颗粒的高生产培养系统。 0005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是具有约 9.6 kb 正链的单链 RNA 作为基因组的病毒。HCV 的 单链 RNA 基因组编码包含 10 种蛋白 ( 核心蛋白、 E1、 E2、 p7、 NS2、 NS3、 NS4A、 NS4B、 NS5A 和 NS5B) 的单链多聚蛋白 ( 前体多聚蛋白 (polyprotein precursor)。由 HCV RNA 基因组翻 译的前体多聚蛋白被切成各个蛋白, 发挥病毒蛋白的功能。 0006 有人开发了利用培养细胞系统自主复制 HCV RNA 的复制子系统, 并在多种 HCV 研 究中使用。典型的。
13、亚基因组复制子为 : 将 HCV 基因组的结构蛋白区重组到耐药基因等标记 基因中、 并在其下游插入有 EMCV ( 脑心肌炎病毒 ) 的 IRES 的复制子。在导入有该亚基因 组复制子 RNA 的培养细胞内确认到 HCV RNA 的复制 ( 专利文献 1)。通过研究 HCV 亚基因组 复制子的复制, 表明 HCV 基因组的遗传突变有时会显示出提高复制子的复制效率的效果, 这种遗传突变被称作适应性突变 (adaptive mutation) ( 专利文献 1)。 0007 有资料显示 : 来自基因型 1b 的 Con1 株的亚基因组复制子 pFK-I389neo/NS3-39/ wt (Con1。
14、/wt) 的突变体、 即在 NS3-NS5A 区具有适应性突变的 NK5.1 株 (Con1/NK5.1) 与野 生型 Con1/wt 相比具有约 10 倍的增殖能力 ( 非专利文献 4)。另一方面, 在分析从重症肝炎 患者中分离的、 具有来自属于基因型 2a 的 HCV 的 JFH1 株的亚基因组复制子的复制子复制 细胞中所含的复制子的核苷酸序列的论文 ( 非专利文献 5) 中记载着 : 6 个克隆中, 有 5 个 克隆虽然在各自的来自 HCV 基因组的区中确认到若干个突变, 但在这些突变中并没有确认 到共同的突变, 而剩下的1个克隆是没有发生氨基酸突变的碱基突变, 这表明 : 尽管JFH1。
15、株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4 2/24 页 5 在 Huh7 细胞中没有适应性突变, 但仍可增殖。 0008 关于细胞培养系统中的 HCV 生产, Wakita 等人研究表明 : 将来自 JFH1 株的全长基 因组 HCV 复制子导入 Huh7 细胞中, 可以生产感染性 HCV 颗粒 ( 专利文献 2 和非专利文献 6)。另外, Kaul 等人报道了 : JFH1 株的 NS5A 蛋白的突变会带来较野生型 JFH1 株高约 10 倍 的病毒生产量 ( 非专利文献 7)。 0009 有报道称 : 在细胞培养系统中 JFH1 株的病毒颗粒生产能力为 4.6104FFU/mL (。
16、 非专利文献 8), 这与所报道的、 在细胞培养系统中流感病毒的病毒颗粒生产能力为约 4109PFU/mL ( 非专利文献 9) 相比是非常低的。为了制造使用 HCV 颗粒作为抗原的疫苗, 人们要求开发病毒颗粒生产能力更高的 HCV 株。 001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国际公开 WO 2004/104198 ; 专利文献 2 : 国际公开 WO 2005/080575 ;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 1 : Choo 等人 , Science (1989) 244 (4902) 第 359-362 页 ; 非专利文献2 : Fried等人, N. Engl. J. Med. 。
17、(2002) 第347卷, No.13 第975-982 页 ; 非专利文献 3 : Lusida 等人 , J. Clin. Microbiol. (2001) 39 (11) 第 3858-3864 页 ; 非专利文献 4 : Krieger 等人 , J. Virol. (2001) 70: 4614-4624 ; 非专利文献 5 : Kato 等人 , Gastroenterology (2003) 125: 1808-1817 ; 非专利文献 6 : Wakita 等人 , Nat Med. (2005) 11(7) 第 791-796 页 ; 非专利文献 7 : Kaul 等人 ,。
18、 J. Virol. (2007) 81(23) 第 13168-13179 页 ; 非专利文献 8 : Zhong 等人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26) 第 9294-9299 页 ; 非专利文献 9 : Tree 等人 , Vaccine (2001) 19 (25-26) 第 3444-3450 页。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 : 在细胞培养系统中显示出病毒高生产能力的 HCV 株。 0012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 : 若干个氨基酸突变会。
19、 显著提高 JFH1 株的病毒生产能力,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13 即, 本发明包含下述 1 14。 0014 1 核酸, 该核酸包含编码含有1个以上的氨基酸取代的丙型肝炎病毒JFH1株的 前体多聚蛋白的序列,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上述前体 多聚蛋白中至少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0015 在优选的一个方案中, 该核酸可以包含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基因组的 5 非翻 译区和 3 非翻译区。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5 3/24 页 6 0016 2 上述 1 所述的核酸, 其中, 上述前体多聚蛋白为选自。
20、下述 (a) (f) 的前体 多聚蛋白 : (a)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 74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297位的酪氨酸被取代成组氨酸、 第330位的丙氨酸被取 代成苏氨酸、 第 395 位的丝氨酸被取代成脯氨酸、 第 417 位的天冬酰胺被取代成丝氨酸、 第 483 位的天冬氨酸被取代成甘氨酸、 第 501 位的丙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862 位的谷氨酰 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第931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以及第961位的丝氨酸被取代成 丙氨酸 ; (b)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
21、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 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 代成精氨酸、 第 75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8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以及 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 (c)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代成精氨酸、 第 756 位的缬氨酸被 取代成丙氨酸、 第786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以及第862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 酸 ; (d)。
22、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 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 代成精氨酸、 第 78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以及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 酸 ; (e)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第 31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第 74 位的赖氨酸被取代成苏氨酸、 第 451 位的甘氨酸被取 代成精氨酸、 第 756 位的缬氨酸被取代成丙氨酸、 以及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
23、 酸 ; (f) 前体多聚蛋白, 其中,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 仅 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0017 3 上述 2 所述的核酸, 该核酸包含序列表的 SEQ ID NO: 3、 SEQ ID NO: 4 或 SEQ ID NO: 5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0018 4 上述1或2所述的核酸, 其中, 编码报道蛋白的核酸被插入在编码上述前 体多聚蛋白的 NS5A 蛋白的区内。 0019 5 上述4所述的核酸, 其中, 上述报道蛋白被整合到当以序列表的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位于第2394位第2397位的氨基酸序。
24、列中, 作为融合蛋白被 翻译。 0020 6 上述 5 所述的核酸, 该核酸包含序列表的 SEQ ID NO: 6 或 SEQ ID NO: 7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0021 7 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该病毒颗粒包含上述 1 3 所述的核酸。 0022 8 培养细胞, 该培养细胞生产上述 7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0023 9 丙型肝炎病毒疫苗, 该疫苗是将上述 7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灭活而得 到的。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6 4/24 页 7 0024 本发明还包含以下发明。 0025 10 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该病毒颗粒包含上述 4 6 所述的核酸。 0026 1。
25、1 培养细胞, 该培养细胞生产上述 10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 0027 12 载体, 该载体包含上述 1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核酸。 0028 13 筛选抗丙型肝炎病毒物质的方法, 该方法具备下述步骤 : 在受检物质的存在 下, 培养生产包含上述4或6所述的核酸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培养细胞的步骤 ; 以及 检测所得培养物中的上述报道蛋白, 当上述报道蛋白的表达量低时, 判定为上述受检物质 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的步骤。 0029 14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该抗体将上述 7 所述的丙型肝炎病毒颗粒识别为 抗原。 0030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 提供感染性 HCV 颗粒的高生产株。通过使用。
26、该感染性 HCV 颗粒的高生产 株, 可以提供高 HCV 生产系统。 附图说明 0031 图 1 显示为了获得 JFH1 适应突变体而进行的实验流程。图中,“C” 表示编码核心 (core) 蛋白的区、“E1” 表示编码 E1 蛋白的区、“E2” 表示编码 E2 蛋白的区、“p7” 表示编码 p7 蛋白的区、“2” 表示编码 NS2 蛋白的区、“3” 表示编码 NS3 蛋白的区、“4A” 表示编码 NS4A 蛋白的区、“4B” 表示编码 NS4B 蛋白的区、“5A” 表示编码 NS5A 蛋白的区、“5B” 表示编码 NS5B 蛋白的区, 另外, 与 C ( 核心 ) 相邻的 5 末端部分表示 。
27、5 非翻译区, 与 5B (NS5B) 相邻的 3 末端部分表示 3 非翻译区 ( 图 5、 9、 10 和 15 中亦同 )。 0032 图 2 显示将 JFH1 病毒感染细胞继代培养 2 年而得到的 JFH1 适应突变体 (JFH1a) 的复制能力。 0033 图 3 显示 JFH1a 和野生型 JFH1wt 的性状比较。纵轴为与未添加 IFN- 的对照进 行比较的相对复制率 (relative replication) (%)。 “” 为 JFH1wt 的数据,“” 为 JFH1a 的数据。 0034 图 4 显示通过解析 JFH1a 的 6 个克隆的序列发现的相对于野生型 JFH1wt。
28、 的氨基 酸突变。图 4 中, 在 6 个克隆中的 2 个以上的克隆中发现的氨基酸突变上注上 “” 。 0035 图 5 是显示用于解析复制能力和感染性的野生型 JFH1wt 及其突变体的 HCV 全长 基因组 ( 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和非翻译区 ) 的结构和突变导入位点的概略图。进行了突变 解析的区 ( 限制酶 AgeI-SpeI 片段 ) 以灰色显示。突变导入位点以星号显示。 0036 图 6 显示野生型 JFH1wt 及其突变体的感染性比较结果。WT 表示 JFH1wt、 A/WT 表 示 JFH1-A/WT、 B/WT 表示 JFH1-B/WT、 Mut5 表示 JFH1-mut5 ( 。
29、本申请说明书和附图的其他部 分亦同 )。A : 转染后的细胞内核心蛋白量的比较, B : 释放到培养上清中的核心蛋白量的比 较, C : 培养上清的感染滴度的比较, D : 比活性 ( 相对比感染滴度。比活性 ( 培养上清中 的感染滴度 )/( 培养上清中的核心蛋白量 ) 的比较。棒图 A C 从左到右分别显示 24 小 时后 (24h)、 48 小时后 (24h)、 72 小时后 (24h) 和 96 小时后 (24h) 的数据。 0037 图 7 显示野生型 JFH1wt 及其突变体在长期培养 ( 长期感染 ) 中的感染滴度随时 间的变化。 : JFH1a、 : JFH1-B/WT、 : 。
30、JFH1-Mut5、 : JFH1-A/WT、 : JFH1wt。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7 5/24 页 8 0038 图 8 是显示野生型 JFH1wt 及其突变体在细胞感染的 72 小时后形成的转化灶 ( , focus)的大小的照片。 染色部分为转化灶。 转化灶的大小表示感染的传播能力。 A : JFH1-A/WT, B : JFH1-B/WT, C : JFH1a, D : JFH1-Mut5, E : JFH1wt。 0039 图 9 显示在 JFH1-B/WT 的 6 个位置的氨基酸突变中仅 1 个位置的氨基酸突变恢复 成野生型氨基酸的 6 种突变体的 HCV。
31、 全长基因组 ( 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和非翻译区 ) 的结 构图。星号显示保持 JFH1-B/WT 的氨基酸突变的位点。 0040 图10显示将在JFH1-B/WT的6个位置见到的氨基酸突变各1个导入野生型JFH1wt 中的 6 种突变体的 HCV 全长基因组 ( 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和非翻译区 ) 的结构图。星号显 示导入有来自 JFH1-B/WT 的氨基酸突变的位点。 0041 图 11 显示图 9 所示的突变体 HCV ( 克隆 ) 的感染滴度和病毒生产量。A : 显示各 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这代表感染性病毒颗粒的细胞外释放水平。B : 显示各突 变体的释放到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外核。
32、心蛋白量。 : 显示比活性(相对比感染滴度 ; 比活性 ( 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 培养上清中的核心蛋白量 ), 显示以 WT 的比活性为 1 时 的值。31-、 74-、 451-、 756-、 786-、 862-、 451+、 WT 和 B/WT 分别表示 31-(A31V)、 74-(T74K)、 451-(R451G)、 756-(A756V)、 786-(A786V)、 862-(R862Q)、 451+(G451R)、 JFH1wt和JFH1-B/WT ( 本申请说明书和附图的其他部分亦同 )。 0042 图 12 显示图 10 所示的突变体 HCV ( 克隆 ) 的感染滴。
33、度和病毒生产量。A : 显示 各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这表示感染性病毒颗粒的细胞外释放水平。B : 显示各 突变体的释放到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外核心蛋白量。 : 显示比活性 ( 相对比感染滴度 ; 比 活性 ( 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 培养上清中的核心蛋白量 ), 显示以 WT 的比活性为 1 时的值。31+、 74+、 451+、 756+、 786+、 862+、 WT 和 B/WT 分别表示 31+(V31A)、 74+(K74T)、 451+(G451R)、 756+(V756A)、 786+(V786A)、 862+(Q862R)、 JFH1wt 和 JFH1-B/WT 。
34、( 本申请说 明书和附图的其他部分亦同 )。 0043 图 13 显示图 9 所示的突变体 HCV ( 克隆 ) 在长期培养 ( 长期感染 ) 中其细胞外 核心蛋白量和感染滴度随时间的变化。这还显示各克隆在长期感染中的增殖曲线。A : 显示 各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外核心蛋白量。B : 显示各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0044 图 14 显示图 10 所示的突变体 HCV ( 克隆 ) 在长期培养 ( 长期感染 ) 中其细胞外 核心蛋白量和感染滴度随时间的变化。这还显示各克隆在长期感染中的增殖曲线。A : 显示 各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外核心蛋白量。B : 显示各突变体的培养上清中的。
35、感染滴度。 0045 图 15 显示在全长基因组 HCV 序列中整合有报道基因的复制子的结构图。报道基 因 (Rluc) 被插入在复制子的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 ( 核心 NS5B) 内的第 2394 位氨基酸与 第 2395 位氨基酸之间。 0046 图 16 显示整合有报道基因的野生型 JFH1wt-Rluc、 突变体 JFH1-A/WT-Rlu 和 JFH1-B/WT-Rluc的培养上清中的感染滴度。 图中, WT表示JFH1wt, WT-Rluc、 A/WT-Rluc和B/ WT-Rluc 表示在 JFH1wt、 JFH1-A/WT 和 JFH1-B/WT 中分别整合有 Rluc 基因的 。
36、JFH1wt-Rluc、 JFH1-A/WT-Rluc 和 JFH1-B/WT-Rluc ( 图 18 中亦同 )。 0047 图 17 显示使 JFH-A/WT-Rluc ( 图 17A) 和 JFH-B/WT-Rluc ( 图 17B) 以 100 FFU、 50 FFU、 25 FFU、 12 FFU、 6 FFU、 3 FFU 和 0 FFU 感染 Huh7.5.1 细胞, 并于 72 小时后测定萤 光素酶活性的结果、 以及检测依赖于病毒量的萤光素酶活性。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8 6/24 页 9 0048 图 18 显示使用 JFH1-A/WT-Rluc 和 J。
37、FH1-B/WT-Rluc 病毒的培养细胞感染增殖系 统研究干扰素 (IFN) 的抗 HCV 作用的结果。A 的纵轴显示以未添加 IFN- 的萤光素酶活性 为 100时的抑制率 (%), B 的纵轴显示以未添加 IFN- 的感染滴度为 100时的感染抑制 率 (%)。IFN- 的用量 ( 浓度 ) 从左起依次为 100 U/mL ( 白棒 )、 20、 4、 1、 0 U/mL。A : 通 过萤光素酶分析得到的、 干扰素存在下的萤光素酶活性 (RLU) 的抑制率。B : 干扰素存在下 的感染滴度 (FFU/mL) 的抑制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本发明人等通过用 JFH1 株的 HCV 全。
38、长复制子复制系统进行长达 2 年的培养, 从这 些培养细胞中筛选病毒颗粒的增殖能力有所提高的适应突变体, 发现了 JFH1 病毒高生产 株, 并制作了带有表达报道基因的全长 HCV 基因组的高感染性病毒颗粒, 从而完成了本发 明。 0050 本发明涉及高生产性 HCV JFH1 突变体, 该 HCV JFH1 突变体能够从包含 HCV 的全 长基因组序列、 持续复制全长基因组序列、 并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的 Huh7 细胞中分离。 0051 本发明可以采用该领域技术范围内的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的现有技术来实施。 上述技术在文献中已作了充分说明。例如参照 Sambrook 等人、 Molecular。
39、 Cloning :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 第 3 版 , 2001) 和 Mahy 等人、 Virology : a practical approach (1985, IRL PRESS)。 0052 本说明书中引用的所有出版物、 专利和专利申请, 其全部内容均通过引用而援用 在本说明书中。 0053 (1) 来自 HCV JFH1 基因组序列的突变体核酸 本发明涉及核酸, 该核酸具有HCV JFH1突变体病毒的基因组序列, 所述HCV JFH1突变 体在其基因组中导入有使其病毒颗粒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的适应性突。
40、变。 本发明的核酸优选 包含 HCV 全长基因组序列。 0054 更具体而言, 本发明的核酸是包含编码在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聚蛋白 (优选包含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前体多聚蛋白)中导入有氨基酸突变的前体 多聚蛋白的序列的核酸 ; 进一步具体而言, 本发明的核酸是包含编码在前体多聚蛋白的从 核心到 NS2 的区包含 1 个以上氨基酸取代的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聚蛋白的序列 的核酸。 0055 本发明的核酸所编码的前体多聚蛋白包含 HCV 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HCV 的 结构蛋白是指核心、 E1、 E2 和 p7, 它们构成 HCV 的病毒颗粒部分。
41、。核心是指核心蛋白, E1 和 E2 是包膜蛋白, p7 是形成在宿主细胞膜上发挥作用的离子通道的蛋白。HCV 的非结构蛋白 是指 NS2、 NS3、 NS4A、 NS4B、 NS5A 和 NS5B, 它们是具有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或 HCV 蛋白加 工的活性的酶蛋白。已知 HCV 中有各种基因型, 但已知各种基因型的 HCV 的基因组具有同 样的基因结构 ( 例如可参照图 1)。由本发明的核酸编码的前体多聚蛋白优选从 N 末端到 C 末端依次包含核心、 E1、 E2、 p7、 NS2、 NS3、 NS4A、 NS4B、 NS5A 和 NS5B 蛋白部分。由本发明的 核酸编码的前体多聚蛋白可以。
42、进一步包含选择标记蛋白或报道蛋白等异种蛋白。 0056 本发明的核酸中所含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在 5 末端包含 5 非翻译区、 在其 3 侧包 含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 在其 3 侧以及 3 末端包含 3 非翻译区。全长基因组序列可以是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9 7/24 页 10 从 5 侧到 3 侧依次包含 5 非翻译区、 核心蛋白编码序列、 E1 蛋白编码序列、 E2 蛋白编码 序列、 p7 蛋白编码序列、 NS2 蛋白编码序列、 NS3 蛋白编码序列、 NS4A 蛋白编码序列、 NS4B 蛋 白编码序列、 NS5A 蛋白编码序列、 NS5B 蛋白编码序列和 3 非翻译区的。
43、序列。 0057 HCV 的 5 非翻译区 ( 还称作 5UTR 或 5NTR) 是提供用于蛋白翻译的内部核糖体 结合位点 (IRES) 和复制所必需的元件的、 从全长 HCV 基因组的 N 末端起约 340 个核苷酸的 区域。 0058 HCV 的 3 非翻译区 ( 还称作 3UTR 或 3NTR) 具有辅助 HCV 复制的功能, 除包含 polyU 区外, 还包含约 100 个核苷酸的附加区 ( 追加領域 )。 0059 在本发明中,“复制子 RNA” 是指在细胞内具有自身复制 ( 自主复制 ) 能力的 RNA。 由于被导入细胞中的复制子 RNA 进行自身复制、 且其 RNA 拷贝在细胞分。
44、裂后被分配到子细 胞中, 所以如果使用复制子 RNA 则可以将外来基因稳定地导入到细胞中。当本发明的核酸 是包含在 5 末端含有 5 非翻译区、 在其 3 侧含有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 在其 3 侧及 3 末端含有 3 非翻译区的全长基因组序列的 RNA( 全长基因组 RNA) 时, 本发明的核酸是复制 子 RNA。 0060 在本发明中,“核酸” 包含 RNA 和 DNA。在本说明书中,“蛋白编码区” 、“编码蛋白的 序列” 是指编码预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的核苷酸序列。 “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 、“编码前体多聚蛋白的序列” 也同样理解。 0061 。
45、本说明书中, 在核酸为 RNA 的情况下, 引用序列表的 SEQ ID NO 来确定 RNA 的核苷 酸序列或碱基时, 该 SEQ ID NO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中的 “T” ( 胸腺嘧啶 ) 被读作 “U” ( 尿嘧 啶 )。 0062 本说明书中,“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时第 “Y” 位的 氨基酸” 是指, 在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中, 以 N 末端的第 1 氨基酸 ( 甲硫氨酸 ) 作为第 1 位时, 该氨基酸是位于第 “Y” 位的氨基酸残基、 或者是在与 SEQ ID NO: 2 的序列 比对的其他氨基酸序列中 SEQ ID N。
46、O: 2 的第 “Y” 位的氨基酸残基所对应的氨基酸。 0063 本发明中, 丙型肝炎病毒的JFH1株是指由Wakita等人从重症肝炎患者中分离的、 属于基因型 2a 的 HCV 株 ( 例如 WO 2005/080575)。HCV 的 “基因型” 是指由 Simmonds 等人 按照国际分类进行分类的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优 选为由 GenBank Accession No. AB047639 中公开的全长基因组序列编码的序列 (SEQ ID NO: 2)。JFH1 株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优选为 GenBank Accession No. AB047639 。
47、中公开的核 苷酸序列 (SEQ ID NO: 1)。 0064 本发明的核酸的优选方式为 : 包含编码含有 1 个以上氨基酸取代的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聚蛋白的序列的核酸,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 基准时, 上述 1 个以上氨基酸取代包含至少一个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取代成精氨酸。即, 本 发明的核酸优选为 : 包含编码含有 1 个以上氨基酸取代的丙型肝炎病毒 JFH1 株的前体多 聚蛋白的序列的核酸, 其特征在于 : 当以序列表的 SEQ ID NO: 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 时, 上述前体多聚蛋白的第 862 位的谷氨酰胺被取代成精氨酸。
48、。该核酸更优选 : 在 5 末端 包含 5 非翻译区、 在其 3 侧包含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区、 在其 3 侧及 3 末端包含 3 非翻 译区。 该前体多聚蛋白编码序列可以进一步包含编码选择标记蛋白或报道蛋白等异种蛋白 的核苷酸序列。 说 明 书 CN 103339254 A 10 8/24 页 11 0065 导入到该前体多聚蛋白中的1个以上的氨基酸取代至少包含上述第862位的谷氨 酰胺取代成精氨酸 (Q862R), 还优选进一步附加包含下述 (1)-(13) 中的 1 个以上的氨基酸 取代 : (1) 第 31 位的缬氨酸取代成丙氨酸 (V31A)、 (2) 第 74 位的赖氨酸取代成苏氨酸 。
49、(K74T)、 (3) 第 297 位的酪氨酸取代成组氨酸 (Y297H)、 (4) 第 330 位的丙氨酸取代成苏氨酸 (A330T)、 (5) 第 395 位的丝氨酸取代成脯氨酸 (S395P)、 (6) 第 417 位的天冬酰胺取代成丝氨酸 (N417S)、 (7) 第 451 位的甘氨酸取代成精氨酸 (G451R)、 (8) 第 483 位的天冬氨酸取代成甘氨酸 (D483G)、 (9) 第 501 位的丙氨酸取代成苏氨酸 (A501T)、 (10) 第 756 位的缬氨酸取代成丙氨酸 (V756A)、 (11) 第 786 位的缬氨酸取代成丙氨酸 (V786A)、 (12) 第 931 位的谷氨酰胺取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