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5466205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0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098843.3

申请日:

2017.02.22

公开号:

CN106673533A

公开日:

2017.05.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4B 28/00申请日:20170222|||公开

IPC分类号:

C04B28/00; C04B40/00

主分类号:

C04B28/00

申请人:

北京城建九混凝土有限公司

发明人:

任铁钺; 卫晓勇; 马洪利; 朱斌; 王鑫; 陈志朋

地址:

100143 北京市海淀区什坊院甲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代理人:

郑兴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水泥88??115份;河砂35??50份;碎石28??45份;水39??49份;木质素25??35份;草木灰17??30份;硅粉15??22份;硅烷偶联剂2.5??5份;粘合剂8??13份;煤灰22??31份;沸石粉18??29份;石灰石17??24份;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本发明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低脆性、抵抗形变能力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88-115份;
河砂35-50份;
碎石28-45份;
水39-49份;
木质素25-35份;
草木灰17-30份;
硅粉15-22份;
硅烷偶联剂2.5-5份;
粘合剂8-13份;
粉煤灰22-31份;
沸石粉18-29份;
石灰石17-24份;
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95-115份;
河砂38-50份;
碎石35-45份;
水45-49份;
木质素25-31份;
草木灰17-26份;
硅粉18-22份;
硅烷偶联剂3.5-5份;
粘合剂11-13份;
粉煤灰22-29份;
沸石粉18-25份;
石灰石17-20份;
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95-115份;
河砂38-50份;
碎石35-45份;
水45-49份;
木质素25-31份;
草木灰17-26份;
硅粉18-22份;
硅烷偶联剂3.5-5份;
粘合剂11-13份;
粉煤灰22-29份;
沸石粉18-25份;
石灰石17-20份;
所述粘合剂选取重量份数比为1.5-1.8:1.8-2.2:1的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
改性沥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包括异丁基三乙氧
基硅烷、环氧基硅烷、丁二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重量份数为5-9份硅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尺寸为20-25mm,所述河
砂、石灰石的细度模数为1.8-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沸石粉、硅粉的粒径为120-200
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选用一级粉煤灰。
9.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相应重量份数的水泥、河砂、碎石、石灰石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步骤二,将相应重量份数的木质素、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粘合剂、硅胶、18-30份
水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获得的第二混合物加入至步骤一中获得的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均
匀,获得第三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获得的第三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粉煤灰、沸石粉,再加入
剩余重量份数的水,充分混合,成型,养护,制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养护
的条件为:在35-38℃的烘箱内固化3-4天,取出后在温度为(23±2)℃且湿度为85-95%的环
境中置放18-22h。

说明书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胶凝材料通常为水泥,
骨料为砂、石,再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获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它被广
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然而,现有技术的混凝土中的水泥浆与骨料之间形成的连接效果不佳,易导致混
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脆性较大、韧性较差、抵抗形变能力较差等缺点制约了其发展与应
用。因此,一种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脆性过大且具有较好的抵抗形变能力的混凝土具有较
好的商业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其解决了混凝
土中的水泥浆与骨料之间形成的连接效果不佳,导致其抗拉强度较低、脆性较大、抵抗形变
能力较差的问题,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低脆性、抵抗形变能力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 88-115份;

河砂 35-50份;

碎石 28-45份;

水 39-49份;

木质素 25-35份;

草木灰 17-30份;

硅粉 15-22份;

硅烷偶联剂 2.5-5份;

粘合剂 8-13份;

粉煤灰 22-31份;

沸石粉 18-29份;

石灰石 17-24份;

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砂、碎石作为骨料,粉煤灰、沸石粉、石灰石作为填料,相互
配合,有助于降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间隙。硅粉具有较好分散效果,并且在混合过程
中,有助于其他组分之间相互流动,并可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耐久性。经研究(机械强度
试验)发现,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相互配合,可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拉伸强度和耐磨
性能,降低混凝土的损耗。

粘合剂中的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均可达到降低整个体系中孔
隙的效果,减少形成的本申请中的混凝土出现麻面或蜂窝状结构的现象。木质素是良好的
减水剂,可改善整个体系的流动性和抗渗透性,缩短混凝土凝结时间,并增加混凝土的强度
和密实程度。经研究(机械强度试验)发现,木质素、粘合剂、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相互
配合,可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并且改善脆性过高和抵抗形变能力差的现象,从
而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进一步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 95-115份;

河砂 38-50份;

碎石 35-45份;

水 45-49份;

木质素 25-31份;

草木灰 17-26份;

硅粉 18-22份;

硅烷偶联剂 3.5-5份;

粘合剂 11-13份;

粉煤灰 22-29份;

沸石粉 18-25份;

石灰石 17-20份;

所述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机械强度试验)发现,在该比例范围内的各组分可使
形成的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拉强度和抵抗形变能力,以及更低的脆性,使其可防御地震的
能力。

进一步优选为: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水泥 95-115份;

河砂 38-50份;

碎石 35-45份;

水 45-49份;

木质素 25-31份;

草木灰 17-26份;

硅粉 18-22份;

硅烷偶联剂 3.5-5份;

粘合剂 11-13份;

粉煤灰 22-29份;

沸石粉 18-25份;

石灰石 17-20份;

所述粘合剂选取重量份数比为1.5-1.8∶1.8-2.2∶1的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
改性沥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机械强度试验)发现,在该重量份数比的环氧树脂、不
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共同作用下,增大了粘合剂的粘接能力,可更大程度上增加粘
合剂对木质素、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之间的相互配合作用,提高混凝土中各组分之间
的连接紧密性,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高抵抗形变能力和韧性,降低脆性,并
且减少渗水现象的出现。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硅烷偶联剂包括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氧基硅烷、丁二烯基
三乙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机械强度试验)发现,丁基三乙氧基硅烷可渗透到混
凝土内部并与水分形成反应,并且在浇筑后可迅速形成疏水层,从而使混凝土达到防渗水
的效果,当钢筋与混凝土同时使用时,还可保护钢筋并降低其因渗水而造成的结构腐蚀、疏
松、剥落等现象,从而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环氧基硅烷可增加混凝土中各组分之间,以
及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接效果,并且还可加速混凝土的凝结。丁二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可
增加金属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效果,并且提高耐水性和耐久性。

进一步优选为:还包括重量份数为5-9份硅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胶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且热稳定性好、化学性质稳定,用
在混凝土中,不仅可以提高其与水、石灰石等填料之间的粘接强度,还可调节粘合剂之间的
粘接强度,使其可与其他组分发生粘接,但不易造成由于粘合剂过多而降低混凝土机械强
度的现象。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碎石的尺寸为20-25mm,所述河砂、石灰石的细度模数为1.8-
2.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尺寸范围的碎石以及上述细度模数范围内的河砂、石
灰石,不仅可提高混凝土整体的机械强度,并且降低脆性,还可达到快速分散均匀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沸石粉、硅粉的粒径为120-200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尺寸范围内的沸石粉、硅粉作为填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
积,可增加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接触,还可达到更好的混合以及更好的填充组分间间隙的效
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粉煤灰选用一级粉煤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改善本申请中的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的流动性、粘聚
性、保水性,减少浇筑后的混凝土开裂或者由于温度过低而形成裂缝的可能。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相应重量份数的水泥、河砂、碎石、石灰石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步骤二,将相应重量份数的木质素、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粘合剂、硅胶、18-30份
水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获得的第二混合物加入至步骤一中获得的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均
匀,获得第三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获得的第三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粉煤灰、沸石粉,再加入
剩余重量份数的水,充分混合,成型,养护,制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木质素、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粘合剂、硅胶跟水混合,
不仅较易使这几种组分可相互之间作用,并且还可提高混合均匀的效率。当将混合后的第
二混合物以边搅拌边加入的方式置入油水泥、河砂等形成的第一混合物中,有助于降低第
三混合物达到充分混合所需的时间。在混凝土中各组分的混合过程中,现有技术通常需要
45-60s左右的时间进行,而本申请中步骤一至步骤四中混合的时间相加小于40s,节约了混
合的时间,并且使得整体的均匀性更高。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步骤四中养护的条件为:在35-38℃的烘箱内固化3-4天,取出
后在温度为(23±2)℃且湿度为85-95%的环境中置放18-22h。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研究(机械强度试验)发现,有助于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中
的水平平衡效果,减少出现渗水、麻面等现象,同时还可提高其机械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相互配合,可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
能,降低混凝土的损耗;

2、木质素、粘合剂、草木灰、硅粉、硅烷偶联剂相互配合,可提高本申请中混凝土的抗拉
强度,并且改善脆性过高和抵抗形变能力差的现象,从而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一种混凝土,组分及其相应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并通过如下步骤制备获
得:

步骤一,将水泥、尺寸为20-25mm的碎石、细度模数为1.8-2.2的河砂和石灰石混合均
匀,得到第一混合物;

步骤二,将木质素、草木灰、硅烷偶联剂、粘合剂、粒径为120-200目的硅粉、18-30份水
混合均匀,得到第二混合物,其中,硅烷偶联剂包括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氧基硅烷、丁二
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而粘合剂包括重量份数比为1.5∶1.8∶1的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
SBS改性沥青;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获得的第二混合物加入至步骤一中获得的第一混合物中,混合均
匀,获得第三混合物;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获得的第三混合物中加入相应重量份数的一级粉煤灰、粒径为
120-200目的沸石粉,再加入剩余重量份数的水,充分混合,成型,在35-38℃的烘箱内固化
3-4天,取出后在温度为(23±2)℃且湿度为85-95%的环境中置放18-22h进行养护,制得。

实施例2-3: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1
所示。

表1 实施例1-3中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实施例4: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全部为异丁基三乙氧基
硅烷。

实施例5: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全部为环氧基硅烷。

实施例6: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全部为丁二烯基三乙氧
基硅烷。

实施例7: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为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和环氧基硅烷的混合物。

实施例8: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为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
和丁二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

实施例9: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硅烷偶联剂为环氧基硅烷和丁二烯
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混合物。

实施例10: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粘合剂为环氧树脂和不饱和聚酯
树脂的混合物。

实施例11: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粘合剂为环氧树脂和SBS改性沥青
的混合物。

实施例12: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粘合剂为不饱和聚酯树脂和SBS改
性沥青的混合物。

实施例13: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
性沥青的重量份数比为1.8∶2.2∶1。

实施例14: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
性沥青的重量份数比为1.6∶2∶1。

实施例15: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中还包括9份硅胶。

实施例16: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中还包括5份硅胶。

实施例17: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中还包括7份硅胶。

对比例1-4: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
所示。

表2 对比例1-4中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对比例5-10: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3
所示。

表3 对比例5-10中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对比例11: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碎石的尺寸为35-40mm。

对比例12: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碎石的尺寸为12-15mm。

对比例13: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河砂、石灰石的细度模数为2.5-
3.0。

对比例14: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沸石粉、硅粉的粒径为250-300目。

对比例15: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粉煤灰选用二级粉煤灰。

对比例16:一种混凝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养护过程直接在自然环境下(25±
2)℃的进行,养护5天。

机械强度试验

试验样品:选取实施例1-17作为试验样品1-17,选取对比例1-16作为对照样品1-16。

试验方法:选取试验样品1-17、对照样品1-16各100块,根据相应的样品分成33组,
编号1-33。分别对不同组的样品在(25±2)℃的环境下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拉强度
检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平均处理。

表4 第1-33组样品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拉强度


试验结果:第1-33组样品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拉强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试验样品1-17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拉强度分别优于对照样品1-16的
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弯拉强度,说明试验样品1-17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
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
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混凝土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水泥88?115份;河砂35?50份;碎石28?45份;水39?49份;木质素25?35份;草木灰17?30份;硅粉15?22份;硅烷偶联剂2.5?5份;粘合剂8?13份;煤灰22?31份;沸石粉18?29份;石灰石17?24份;粘合剂包括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SBS改性沥青中的至少两种。本发明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低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泥;混凝土;人造石;陶瓷;耐火材料〔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