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驱动装置配置在升降通道内上部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无机械室电梯中,将驱动装置及控制盘配置在例如升降道壁与轿厢之间。另外,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139321号公报所示的无机械室电梯中,将薄形的驱动装置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无机械室电梯中,由于卷挂有主索的各种绳轮的直径较大、并为了配置多根主索而必须将驱动装置与各种绳轮之间的距离作成较大,故升降通道的俯视面积增大。另外,为了抑制架空尺寸,必须将动滑轮安装在轿厢的下部并作成2∶1绳索(日文:ロ一ピング),故结构复杂、成本增高,并使升降通道下部的尺寸增大。因此,要求将升降通道作成更紧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目的在于获得能使结构简单、并将升降通道作成紧凑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升降通道;驱动装置,其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具有有驱动装置本体和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转轴为中心并利用驱动装置本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卷挂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索群;以及利用主索群而悬吊在升降通道内、利用驱动装置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配重,在轿厢上,在垂直投影面内夹有轿厢地设置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的上方配置有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主索群具有卷挂在第1轿厢侧折返轮上并与第1主索连接部连接的第1主索和卷挂在第2轿厢侧折返轮上并与第2主索连接部连接的第2主索,驱动装置、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的上方。
另外,本发明地电梯装置具有:升降通道;驱动装置,其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装置本体和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转轴为中心并利用驱动装置本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卷挂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索群;以及利用主索群而悬吊在升降通道内、并利用驱动装置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配重,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配重的上方,配置有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主索群具有卷挂在第1配重侧折返轮上并与配重连接的第1主索和卷挂在第2配重侧折返轮上并与第2主索连接部连接的第2主索,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的设置高度,根据从驱动绳轮引出的第1和第2主索的高度而互相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升降通道;驱动装置,其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且具有驱动装置本体和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转轴为中心并利用驱动装置本体而旋转的驱动绳轮;卷挂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索群;以及利用主索群而悬吊在升降通道内、利用驱动装置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轿厢和配重,在升降通道内的上部、配重的上方,配置有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主索群具有卷挂在第1配重侧折返轮上并与配重连接的第1主索和卷挂在第2配重侧折返轮上并与第2主索连接部连接的第2主索,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的直径,根据从驱动绳轮引出的第1和第2主索的高度而互相不同。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升降通道上部的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电梯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电梯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升降通道上部的结构体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在图中,在升降通道1内设置有1对轿厢导轨2和1对配重导轨3。轿厢4由轿厢导轨2导向而在升降通道1内升降。轿厢4具有轿厢框架5和由轿厢框架5支承的轿厢室6。轿厢框架5具有1对纵框7、固定于纵框7下端部间而支承轿厢室6的下框8、固定于纵框7上端部间的上框9。
在下框8上设有第1和第2的主索连接部11、12。第1和第2的主索连接部11、12,相对轿厢4的重心而对称配置。即如图3所示,第1主索连接部11,被配置在连接1对轿厢导轨2中心的直线C的后面,第2主索连接部12被配置在直线C的前面。
配重13由配重导轨3导向而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另外,配重13从乘厅侧看被配置在轿厢4的后方。
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安装框架14。安装框架14被固定在轿厢导轨2和配重导轨3的上端部。安装框架14上搭载有使轿厢4和配重13进行升降的驱动装置(卷扬机)15。
驱动装置15,具有驱动装置本体16和利用驱动装置本体16而旋转的驱动绳轮17。另外,驱动装置15被水平配置成驱动绳轮17的转轴垂直延伸的状态。驱动装置本体16具有轴向尺寸比直径小的薄形电动机。
在安装框架14上,搭载有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重侧折返轮20、以及方向转换滑轮21。第1轿厢侧折返轮18的转轴沿轿厢4的进深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第1主索连接部11的上方。第2轿厢侧折返轮19的转轴沿轿厢4的进深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第2主索连接部12的上方。
配重侧折返轮20,其转轴向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配重13的上方。另外,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重侧折返轮20、以及方向转换滑轮21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4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4的上方。
在驱动绳轮17上,卷挂有在升降通道1内悬吊轿厢4和配重13的主索群22。主索群22具有多根第1主索23和多根第2主索24。这里,第1主索23的根数与第2主索24的根数相同。
另外,作为第1和第2的主索23、24,使用例如具有树脂包覆的柔软性高的复合材料绳索。由此,能使驱动绳轮17、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重侧折返轮20和方向转换滑轮21的直径减小。
第1主索23具有与第1主索连接部11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配重13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第2主索24具有与第2主索连接部12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配重13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
第1主索23,从第1端部起按第1轿厢侧折返轮18、驱动绳轮17、配重侧折返轮20的顺序被卷挂着,到达第2端部。第2主索24,从第1端部起按第2轿厢侧折返轮19、方向转换滑轮21、驱动绳轮17、配重侧折返轮20的顺序被卷挂着,到达第2端部。
即,与配重13连接的第1主索23和第2主索24,在驱动绳轮24上向2个方向分支地与轿厢4连接。
另外,在安装框架14上,搭载有控制驱动装置15等设备的控制盘25。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重侧折返轮20、方向转换滑轮21和控制盘25,被搭载在共用的安装框架14上而单元化。
方向转换滑轮21被配置成大致水平,但为了尽可能减小第2主索24的进入角度,方向转换滑轮21的转轴相对垂直方向稍有倾斜。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将主索群22分成第1和第2的主索23、24、并用相对于轿厢4的重心对称配置的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11、12进行悬吊,故能将轿厢4悬吊成其重心稳定的状态。由此,可防止因偏心负荷引起的反力作用在轿厢导轨2上,能提高乘梯心情。
另外,由于将第1和第2的主索连接部11、12配置在轿厢4的下框8上,故在轿厢4的上部就不需要设置主索群22的连接部。因此,能减小轿厢4的上部的尺寸,能将驱动装置15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部、并能抑制升降通道1的高度尺寸的增大。
另外,由于利用1∶1绳索直接悬吊轿厢4,故结构简单并能将驱动装置15的旋转速度抑制成较低。因此,能提供即使将驱动装置15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也能以低振动、低噪音而安静地进行运行的电梯装置。
另外,由于能充分确保从驱动绳轮17至第1轿厢侧折返轮18的距离、从驱动绳轮17至方向转换滑轮21的距离、和从方向转换滑轮21至第2轿厢侧折返轮19的距离,故能防止驱动绳轮17的磨损,并能延长主索群22的寿命和减少维修费用。
另外,由于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重侧折返轮20和方向转换滑轮21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4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4的上方,故能使升降通道1的俯视面积减小,使升降通道1尺寸紧凑。
另外,由于将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18、19互相平行地配置在连接一对轿厢导轨2的直线C的两侧,故能使负荷均等地施加在安装框架14和导轨2、3上,能使结构稳定。
另外,由于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18、19配置成它们的转轴沿轿厢4的进深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延伸,故能使结构简单、容易组装。
实施形态2
接着,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电梯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中,轿厢4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4a、4b。另外,轿厢4具有互相构成对角的第1和第2角部4c、4d。
在升降通道1内,设置有引导轿厢4升降的第1和第2轿厢导轨31、32。第1轿厢导轨31与第1角部相对地固定在升降通道1的第1升降道壁1a上。第2轿厢导轨32与第2角部相对地固定在与第1升降道壁1a相对的第2升降道壁1b上。因此,轿厢4的与轿厢导轨31、32的卡合部(导向瓦)被配置在第1和第2角部4c、4d上。
在轿厢4的下框8上,设有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33、34。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33、34相对轿厢4的重心对称地配置。即,第1主索连接部33配置在第1角部4c上,第2主索连接部34配置在第2角部4d上。
在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上部的安装框架14(图1)上,搭载有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35、36、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和方向转换滑轮39。第1轿厢侧折返轮35的转轴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第1主索连接部33的上方。第2轿厢侧折返轮36的转轴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第2主索连接部34的上方。
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的转轴向水平延伸地被配置在配重13的上方。另外,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35、36、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以及方向转换滑轮39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4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4的上方。
在驱动绳轮17上,卷挂有在升降通道1内悬吊轿厢4和配重13的主索群22。主索群22具有多根第1主索23和多根第2主索24。这里,第1主索23的根数与第2主索24的根数相同。
第1主索23具有与第1主索连接部33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配重13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第2主索24具有与第2主索连接部34连接的第1端部和与配重13的上部连接的第2端部。
第1主索23,从第1端部起按第1轿厢侧折返轮35、驱动绳轮17及第1配重侧折返轮37的顺序被卷挂着,并到达第2端部。第2主索24,从第1端部起按第2轿厢侧折返轮36、方向转换滑轮39、驱动绳轮17及第2配重侧折返轮38的顺序被卷挂着,并到达第2端部。
方向转换滑轮39大致水平地配置,但为了尽可能减小第2主索24的进入角度,方向转换滑轮39的转轴相对垂直方向而稍有倾斜。
接着,图5是表示图4的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的主视图。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的设置高度,根据从驱动绳轮17引出的第1和第2主索23、24的高度而互相不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将主索群22分配成第1和第2主索23、24、并用相对轿厢4的重心对称配置的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33、34进行悬吊,故能将轿厢4悬吊成其重心稳定的状态。由此,可防止因偏心负荷引起的反力作用在轿厢导轨31、32上,能提高乘用电梯的心情。
另外,由于将第1和第2主索连接部33、34配置在轿厢4的下框8上,故在轿厢4的上部不必设置主索群22的连接部。因此,能减小轿厢4的上部的尺寸,能将驱动装置15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的上部、并能抑制升降通道1的高度尺寸的增大。
另外,由于利用1∶1绳索直接悬吊轿厢4,故结构简单,并能将驱动装置15的旋转速度抑制成较低。因此,能提供即使将驱动装置15配置在升降通道1内也能以低振动、低噪音且安静地运行的电梯装置。
另外,由于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轿厢侧折返轮35、36、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以及方向转换滑轮39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4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4的上方,故能使升降通道1的俯视面积减小,使升降通道1尺寸紧凑。
另外,由于将第1主索连接部33配置在第1角部4c上、将第2主索连接部34配置在第2角部4d上,故能将第1和第2的主索连接部33、34配置在轿厢4的外装尺寸内,能减小升降通道1的俯视面积。同样由于轿厢4的与轿厢导轨31、32的卡合部也配置在第1和第2的角部4c、4d上,故卡合部不从轿厢4突出,能减小升降通道1的俯视面积。
另外,由于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的设置高度,根据从驱动绳轮17引出的第1和第2主索23、24的高度而互相不同,故能减小主索23、24向驱动绳轮17的进入角度,能防止驱动绳轮17的偏磨损和主索23、24的磨损。
这里,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37、38的高度的差,若主索23、24都是1根,只要作成保持主索23、24的中心间尺寸的状态即可。另外,若主索23、24都是2根,只要作成互相邻接的主索23、24的中心间尺寸的2倍即可。即,只要将多根主索的进入角度的最大值作成尽可能小即可。另外,主索23、24向各滑轮17、35~39的进入角度,最好设定在1.5度以内。
另外,在实施形态2中使用了2.个配重侧折返轮37、38,但也可以作成3个以上。
实施形态3
接着,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电梯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中,配重13,与轿厢4的第1侧面4a相对地配置在轿厢4的侧方。另外,与实施形态2相反,第1主索连接部33被配置在第2角部4d上,第2主索连接部34被配置在第1角部4c上。
第1轿厢侧折返轮35被配置在第1主索连接部33的上方。第2轿厢侧折返轮36被配置在第2主索连接部34的上方。在配重13的上方配置有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41、42。
另外,驱动装置15;第1和第2的轿厢侧折返轮35、36;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41、42;和方向转换滑轮39在垂直投影面内与轿厢4重叠地被配置在轿厢4的上方。
图7是表示图6的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41、42的剖视图。第1和第2的配重侧折返轮41、42,以水平配置的共用的转轴43为中心,分别独立地旋转。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41、42的直径,根据从驱动绳轮17引出的第1和第2主索23、24的高度而互相不同。
这样,即使是将配重13配置在轿厢4侧方的电梯装置,通过将主索群22分配成第1和第2的主索23、24,也能获得与实施形态2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1和第2配重侧折返轮41、42的直径,根据从驱动绳轮17引出的第1和第2的主索23、24的高度而互相不同,故能减小主索23、24向驱动绳轮17的进入角度。另外,能使用共同的转轴43,能使结构简单。
另外,在实施形态3中使用了2个配重侧折返轮41、42,但也可以作成3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