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联供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冷联供与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热流体显热为热负荷输送方式的传统热动联供系统中,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
地方,主要体现在:(1)远距离、大规模和分级供热的热动联供系统中,一级管网温度高,压
力大,且管路常常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存在安全隐患,且管网的初投资大;(2)蒸汽动力装
置排放的低压乏汽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往往难以利用;(3)以煤为燃料的蒸汽动力装置,燃气
与动力循环蒸汽之间存在难以有效利用的传热温差,导致热动联供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率
不高;(4)一级管网循环介质与二级管网循环介质或被加热介质之间存在较大传热温差,没
有加以利用;(5)对清洁能源在热动联供系统中的利用带来一定限制。
本发明以热能高效利用为前提,以降低热动联供系统中一级供热管网温度和压力
为核心,兼顾加大管网供回水温差以减少相应初投资,兼顾提升动力机工作安全性和热能
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并考虑适应热动联供系统中清洁或高效能源的利用,提出以动力机
末端排汽或低压抽汽为低温热源并结合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系列热动联供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热动联供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和循环泵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
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
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低温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
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
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
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
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与蒸发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
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
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
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
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
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
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
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
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
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
温冷凝器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
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
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1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
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
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
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
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1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
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
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
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
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
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
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6.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
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
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
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6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1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6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
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
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19.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
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
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
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
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
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
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
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
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
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
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
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2.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
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
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
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2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25.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
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
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
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
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
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
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
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
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
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8.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
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
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
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
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
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2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8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8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
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
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
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
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
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
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
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
统。
3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1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
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
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4.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
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
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
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
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
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
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4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
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
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
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
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
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
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
动力机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
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
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
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
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
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
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3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7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
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
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0.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
器、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
温冷凝器、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
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
道与低温冷凝器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一蒸
汽通道与加热器连通之后加热器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
道与第二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
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连通之后第三加热器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
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
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
通,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循环介
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0项所述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
加热器、第二加热器、第三加热器和供热器分别与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和
第二发生器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自身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和预热器与
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和预热器与
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
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6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连通,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
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6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
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
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4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
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
系统。
5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
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
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
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二节流阀与蒸发
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供热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
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8-50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第三发生器增设
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8-51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和第
二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
第二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
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6、9、12、15、18、21、24、27、30、33、36、39、42项所述的
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与循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
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5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4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
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
连通调整为蒸发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5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
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与循环泵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第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泵连通,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5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6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
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
泵和预热器与蒸发器连通,将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与循
环泵连通调整为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三发生器和预热器与循环
泵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6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4-59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节流阀,将第
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
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电联供系统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1-吸收器,2-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4-冷凝器,5-第二冷凝器,6-蒸发器,7-
节流阀,8-冷剂液泵,9-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溶液热交换器,12-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3-动力机,14-低温冷凝器,15-循环泵,16-加热器,17-第二加热器,18-第三加热器,19-供
热器,20-第三发生器,21-第二吸收器,22-第三溶液泵,23-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4-第二节
流阀,25-预热器;A-新增供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
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
凝器和循环泵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
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
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
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低
温冷凝器14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4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
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
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
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的排汽流经低温冷凝器14放热
并冷凝,之后对外排出;循环泵15排出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并吸热,流经蒸发器6
和第二发生器3并逐步放热,之后提供给循环泵15;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
换器11进入发生器2,高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
凝器4提供,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3、
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4的冷剂蒸汽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4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器3并放热,之后流经节流阀7节流
降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
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冷剂液泵8加压之后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
汽并向吸收器1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
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
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
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冷凝
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
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
力机13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
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
二发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成两路,第一路通过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放热
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路继续降压作功并对外排放,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6吸热之后提
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
凝器、循环泵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
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
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
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
器5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
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
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4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4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
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5
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和加热器16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
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
部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
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成两路,相对排汽而言具有较高压力的蒸汽通过第一蒸
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完成降压作功之后的排汽流经低温冷凝器
14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和加热器16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
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泵、加热器
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
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
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
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
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13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
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7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
部连通,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
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
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
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二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7和经第一蒸汽
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并对外排出;冷凝器4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
器3放热并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6;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6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
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7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并逐步
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
凝器、循环泵、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
器11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
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
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
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
13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4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4再有低温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
动力机13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
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7再有第二冷凝液通
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
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
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二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7、经第一蒸汽
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经排汽通道提供给低温冷凝器14和经排汽通道对外排出;第一蒸汽
流经加热器16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7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
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
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循环
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
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
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
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
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
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分别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和
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
一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二加热
器17再有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8连通之
后第三加热器18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6、
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
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冷
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三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三加热器18、经第二蒸汽
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7和经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余下蒸汽继续完成作功并对
外排出;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6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7放热
冷凝并对外排出,第三蒸汽流经第三加热器18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
16、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吸收器、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
节流阀、冷剂液泵、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动力机、低温冷
凝器、循环泵、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所组成;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
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通,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4还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
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
泵8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1连通,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
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低温冷凝器14连通之后低温冷凝器14再有低温冷凝液通
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一蒸汽通道与加热器16连通之后加热器16再有第一冷凝液
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加热器17连通之后第二加热器17再有
第二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三加热器18连通之后第三加
热器18再有第三冷凝液通道与外部连通,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
器16、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
发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吸收器1和冷凝器4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
二冷凝器5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发生器2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与图1所示热动联供系统工作流程比较,有变化的流程之处在于——
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之后,分别经第三蒸汽通道提供给第三加热器18、经第二蒸汽
通道提供给第二加热器17、经第一蒸汽通道提供给加热器16和经排汽通道提供给低温冷凝
器14;第一蒸汽流经加热器16放热冷凝之后对外排出,第二蒸汽流经第二加热器17放热冷
凝并对外排出,第三蒸汽流经第三加热器18放热冷凝并对外排出,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
器14、加热器16、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并逐步吸热之后提供给蒸发器6,形成热动
联供系统。
图8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供热器,将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
16、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
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加热器16、第二加热器17、
第三加热器18和供热器19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
循环泵15自身连通;循环介质流经加热器16、第二加热器17和第三加热器18并逐步吸热,之
后流经供热器19、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3并逐步放热,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9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
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
泵15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
17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3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蒸发器6与循环泵15自身连
通;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并逐步吸热,流
经第二发生器3和蒸发器6并逐步放热,之后回到循环泵15,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0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
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
泵15自身连通,调整为循环泵15有循环介质管路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
17分别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3再分别有循环介质管路
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循环泵14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
器17并逐步吸热,分别流经第二发生器3和蒸发器6并分别放热,之后回到循环泵15,形成热
动联供系统。
图1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
二吸收器2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2连通,将发
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
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
二吸收器21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吸收器1稀溶液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21、吸收
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2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23进入发生器2,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三发生器20,高温热介
质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21提供,第三发
生器20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3,形成热动联
供系统。
图1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吸收器1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3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3和第二节流阀24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冷凝器4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20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1
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
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
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冷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3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节
流阀24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
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
发生器2连通,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
生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
发生器20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
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
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二发生器3和第二节流阀24与蒸
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高温热介
质通道与外部连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高温热介质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20作驱动热
介质,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发生器2,
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和高温热介质分别
流经第三发生器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20的
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
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冷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3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
节流阀24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和新增供热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
器11与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三发生
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发生器
2连通,将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溶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2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供热器A、第
二发生器3和第二节流阀24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
通,新增供热器A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20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
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三发生器20,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三溶
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发生器2,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溶
液热交换器1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二发生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放
热成冷剂液,冷剂液流经新增供热器A和第二发生器3并逐步放热,之后经第二节流阀24节
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溶
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调整为发生器2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二吸收器21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3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
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
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21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21,第二吸收器21的稀溶液
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三发生器20,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
2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二吸收器21、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
吸收器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二吸收器21再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10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1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20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与吸收器1连通,将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之后第
二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冷凝器4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
发生器3与第三发生器20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2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7与蒸发器6连
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调整为蒸发器6有循环
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与循环泵15自身连通,第三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21连通,第二吸收器21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吸收器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二吸收器21、吸收冷
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21的稀溶液经溶液泵9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
器2;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20、吸热释放冷剂蒸汽
并向第二吸收器21提供,第三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3进
入吸收器1;冷凝器4的冷剂液流经第二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并逐步放热,之后经节流阀
7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循环泵15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和加热器16并逐步吸
热,之后流经蒸发器6、第二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20并逐步放热,形成热动联供系统。
图1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预热器,将第二冷凝器5有冷剂液
管路经冷剂液泵8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凝器5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8和预热器
25与蒸发器6连通,将蒸发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与循环泵14连通调整为蒸发
器6有循环介质管路经第二发生器3和预热器25与循环泵14连通。
(2)流程上,第二冷凝器5的冷剂液流经冷剂液泵8升压,流经预热器15并吸热,之
后进入蒸发器6;循环泵15排放的循环介质流经低温冷凝器14、加热器16和第二加热器17并
逐步吸热,流经蒸发器6、第二发生器3和预热器25并逐步放热,之后提供给循环泵15,形成
热动联供系统。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热动联供系统,具有如下效果和
优势:
(1)高品位蒸汽先作功,低品位蒸汽用于供热,符合热能高效利用原则。
(2)由低温冷凝器、加热器、第二加热器和第三加热器,单独或联合并逐级进行热
负荷采集,结合第二发生器和第二冷凝器,实现蒸汽动力装置末端排汽或低压抽汽与冷环
境之间温差的有效利用。
(3)在一级管网中实现大温差和低压力热负荷输送,并减少输送热负荷规模,大幅
度提高一级供热管网安全性,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一级供热管网参数。
(4)解除清洁或高效能源在传统热动联供系统中的应用限制。
(5)实现一级管网循环介质与二级管网循环介质或被加热介质之间温差的有效利
用。
(6)以动力机末端蒸汽为热动联供热源,有利于提高动力机的热效率和设备运行
安全性。
(7)丰富了热动系统的类型,扩展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吸
收式热泵技术来提高热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