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两个平行分隔的电路板的低构型连接器组件,其中包括一具有数个刚性端子的插座连接器及一具有数个挠性端子的插头连接器。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现已普遍被电脑界所使用,如美国专利第5,161,985及5,306,163号。近来,由于小型化趋势,连接器组件也因此变得愈来愈微型化,相应地,这种改变使连接器高精密的需求及插座与插头连接器间自动对接的功能也变得更重要,如美国专利第5,310,357号披露了一种藉端子保持特性使内部具有扣接功能的连接器组件,此外,美国专利第5,395,265号中还描述了一种藉独设于连接器壳体的保持装置使其内部具有扣接功能的连接器组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对可相接合的连接器组件,其连接器壳体设有保持构件能确保该对连接器稳固接合在一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设置于连接器壳体上,可避免运送过程中端子尾端被破坏。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构型板对板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可有效地节省使用空间。
本发明另一目地在于提供一种强化插座连接器刚性端子的排列装置,避免对接插头连接器与端子结合时出现倾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的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两列跨置的通道用以收纳对应的挠性端子,一对槽道设于该两列通道的一侧,所述每一端子干涉顶部延伸至相应的槽道中;以及一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绝缘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周围设有壁,其两侧壁内表面设有数个肋,所述肋与肋之间形成收纳数个刚性端子的通道,其中,每一刚性端子主体干涉表面设置于两相邻肋间的接触面上;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互相接合时,所述插座连接器两侧壁容置于相应的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槽道中,同时,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每一挠性端子与相应的所述插座连接器刚性端子相接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用的插头连接器,它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设有两列通道,其中一列的每一通道与相邻另一列的每一通道错位排列;两槽道设置于所述两列通道的侧边;以及数个挠性端子收纳于所述通道中,其中,每一端子包括一具有倒刺的主体,所述主体嵌入于相应通道的浅沟中,且所述端子多弯折弹性部的干涉顶部延伸入对应的所述槽道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用的插座连接器,它包括:一绝缘壳体,所述绝缘壳体周围设有壁,并形成一中央凹室;及数个肋,成型于所述绝缘壳体两侧壁的两内表面上;及一通道,成型于所述两相邻肋之间用以收纳刚性端子;以及端子,包括一主体突出于相邻两肋的接触表面上,所述主体还设有上倒刺及下倒刺,所述上倒刺的最外部分被压扁并使其扁于所述下倒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有效平衡连接器端子于壳体的一对保持力的装置,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壁,所述壁上成型至少两平行分隔的肋,所述两肋间成型一通道;及所述端子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两侧设有上倒刺及下倒刺用以紧固卡持于所述通道中,其中,所述主体厚度大于所述通道厚度使所述主体干涉面置于两相邻肋间的接触面上,且所述上倒刺最外的部分被压扁,所述压扁的上倒刺变得与相邻肋一样薄以加强所述端子的保持力。
本发明装置的优点在于,其端子对接时不会变形或破坏,节省空间,连接稳定,导通可靠。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组件一实施例立体图,其中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及一插头连接器;
图2为图1中组件的立体分解图,示出一插座连接器及一倒置的插头连接器;
图3A为图1中倒置插头连接器部分立体图,示出端子及供端子容置的通道;
图3B为图1中插头连接器放大的部分立体图,示出通道内的浅沟;
图4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部分立体图,示出端子及收容端子的通道;
图5为本发明可对接但呈分离状态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部分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结合后的立体剖视图,示出插头连接器结合于插座连接器的对应结构,以及其端子与插座连接器端子接合的情况;
图7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放大的部分立体图,从中能明显看出端子与相邻倒刺间厚度的变化,并示出设置于两相邻倒刺间端子干涉部,还示出端子定位于壳体时该干涉部定位于沟槽的状态。
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具有数个刚性端子的插座连接器及一具有数个挠性端子对接插头连接器。其中,一突起部自插座连接器表面向外延伸,一对应上述突起部的凹穴部形成于插头连接器侧壁上,当上述两连接器相互接合时,具有相互卡持的效果。并且,在每一连接器壳体两端还设有伸展部,可避免运送过程中端子尾端遭受不当外力的破坏。
再有,插座连接器端子干涉部稳固地跨置于分隔肋上,且在该干涉部的两侧设有倒刺,该倒刺设有一压扁部可使该倒刺完全稳固地嵌入于对应的相邻两肋沟槽中,这样可增加端子对壳体的保持力,并且可防止插座连接器端子在对接时发生变形或倾斜。
为清楚起见,以下对附图所示相同元件,标以相同的元件标号。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示出一种使用于连接两平行分隔的电路板100、102(见图6)的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其中,该板对板连接器组件10包括一对可对接使用的插座连接器12及插头连接器14。
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A,其简单地示出一呈倒置状态的插头连接器14,其中,该插头连接器14包括一设有两列端子通道18的绝缘壳体16及容置于该通道18的端子20,其中一列通道18实质上与另一列通道18错位排置。并且,两纵长槽道22设置于上述端子通道18的一边,用以收容对接后插座连接器12的绝缘壳体36(后详述)。
上述端子20包括一端部24及一呈垂直的主体26,其中,于该主体26两侧设有倒刺28用以当主体26容置于通道18的一对浅沟30中时,可卡制固持端子20于该通道18中,并于该端子20主体26延设一多折弯的弹性部32,其中,该弹性部32具有一干涉顶部34朝槽道22的一边延伸。
请再参考图4,相应地,插座连接器12也包括一绝缘壳体36,其周围壁38使该绝缘壳体36中间形成了一凹室40,用以收容对接插头连接器14的中央部41(如图3A所示)。再有,数个通道42沿两侧壁38内表面44设置,并藉两侧壁38内表面44一系列的肋46收纳对应的数个端子于其中,其中,每一个通道42与两个肋46相邻,而每一个端子48大致上呈刚性结构,包括一端子50及一呈垂直状的主体52,在该主体52两侧并还设有倒刺54,54′用以卡制于其收纳通道42中。
请参考图5及图6,将插座连接器12及插槽连接器14分别焊在两相互平行的电路板100及102上,当两连接器对接时,置于插座连接器12壳体36两侧壁38上的端子48可插入对接插头连接器14的槽道22中,另一方面,插头连接器14的中央部41将可容置在插座连接器12的凹室40里,同时,插头连接器14每一端子20的干涉顶部34可邻靠在相对应的插座连接器12端子48的主体52上,因而可使插座连接器12与插头连接器14形成机械及电连接,确保两连接器各自连结的两平行电路板100及102电连接。
从图2及图5中可看出,于插座连接器12与插头连接器间设有一扣持装置,其中,数个开口56设于插头连接器14的纵长壁58上用以与相应设于插座连接器12侧壁38外壁面43的扣锁片60相扣合。
请参考图1至图3A,插头连接器14壳体16两端还包括一对扩展部15,该扩展部15不仅可使插头连接器14在电路板100上更加稳固地插置,也可避免使与壳体16外壁相邻的端子尾部24受到不当的碰撞,在插座连接器12的两端还设有类似于上述插头连接器14扩展部15的延伸部11。
此外,图7中清楚显示出插座连接器12端子48的主体52,其厚度比与其相邻的肋46大,因此,端子48主体52实质上置于肋46表面的一边以确保插头连接器14端子20的干涉顶部34不受该肋46的阻碍可与插座连接器12端子48的主体52相接触。基于此种设计,若前倒刺54的厚度与另一具有与端子48主体52相同厚度的后倒刺54′相同,则该前倒刺54的一部分将不受肋46的阻隔,使其间的保持力无法维持平衡,使前倒刺54与后倒刺54′构成所谓的“偶合”现象,这样将会造成端子48在两相邻的肋46间发生倾斜。故在本实施例中,藉将前倒刺54最外的部分压扁,使变得较薄的的前倒刺54与其相邻的肋46厚度相差不多,如此可使该前倒刺54完全且更深入地卡制于相邻的两肋46中,而与其不相对的后倒刺54′才可使端子48更加稳固地卡制于壳体36中。
须注意的是,与相关板对板连接器的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实施例揭露了一种宽度较大的插头连接器14可供收纳多弯折的弹性端子以获得所需的弹性及正向力,以代替现有技术需增加连接器的高度以获取相同弹性及正向力,这样,本发明插头连接器14的高度可降低至2.25mm,此种低构型连接器的设计对厚度趋薄发展的笔记电脑而言是非常合用的。另一方面,将插头连接器14的端子20及其主体26两侧的倒刺28以折弯(forming)的方式成型,以取代某些现有技术以整体冲制(blanking or stamping)的方式成型,可省去须在连接器端子主体旁额外加设固持元件并增加其宽度的麻烦,因此,本发明板对板连接组件10的整体宽度或高度都能达到最小且最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