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0113210.6
2015.03.12
CN104758766A
2015.07.08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9062申请公布日:20150708|||公开
A61K36/9062; A61K36/9064; A61K36/804; A61P17/10; A61K33/06(2006.01)N
A61K36/9062
刘世东
730060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中路468号1室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其原料药包括:杏仁,生地,茯苓,麻黄,荆芥,大黄,生石膏,蔻仁,生草,白鲜皮和薄荷。本药剂以宣肺通腑,清热化湿为治则,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治愈率高,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其特征在于,原料药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其特征在于,上述原料药用水小火煎煮25~35分钟,滤去药渣得到中药汤剂,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
说明书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粉刺,亦称青春痘,是一种全身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面部及前胸后背部,多见于青年男女,主要损害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黑头粉刺也疤痕等。一般认为本本病与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激素分泌过盛、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内微生物繁殖三者之间联系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此外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痤疮与肺有密切关系,有“肺主皮毛”之说,中医辨证痤疮分为三种类型:脾肺积热型痤疮,湿热火毒型痤疮和血瘀痰结型痤疮。 西医对痤疮的治疗方案一般采用抗生素、维甲酸类维生素类、性激素类等药物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如长期服用维甲酸类药物,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和咽干等副作用;如长期服用性激素,女性可出现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男性会出现女性化的副作用。 中医通常采用内服汤剂方法治疗痤疮,如中国专利CN103860766A公开了一种痤疮散,是用冬凌草、夏枯草、柘木、地骨皮、桑白皮和黄芩制成粉剂敷与冲服使用,该散剂虽然能够有效治疗痤疮,但是只针对湿热火毒型痤疮,对其他两种类型痤疮作用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治疗脾肺积热 型痤疮的药剂,该药剂以宣肺通腑,清热化湿为治则,能够有效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其原料药按照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 上述原料药用水小火煎煮25~35分钟,滤去药渣得到中药汤剂,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针对脾肺积热型痤疮,以宣肺通腑,清热化湿为治则,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治愈率高,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杏仁5g,生地13g,茯苓25g,麻黄5g,荆芥8g,大黄4g,生石膏22g,蔻仁8g,生草9g,白鲜皮25g,薄荷6g。 实施例2 杏仁10g,生地17g,茯苓30g,麻黄10g,荆芥15g,大黄6g,生石膏35g,蔻仁14g,生草15g,白鲜皮35g,薄荷13g。 实施例3 杏仁10g,生地20g,茯苓30g,麻黄8g,荆芥10g,大黄6g,生石膏30g,蔻仁10g,生草10g,白鲜皮30g,薄荷8g。 实施例4,病例 李某,男,17岁,颜面北部皮疹散在,色红,呈脓疱丘疹状,平时伴有鼻咽干燥和小便黄大便秘的症状,诊断为脾肺积热型痤疮,开实施例3的处方4个疗程,每个疗程7剂,共服药1个月,并叮嘱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的食物。一个月后前来复诊痤疮已痊愈,再开实施例1的处方巩固治疗半个月,痤疮再未复发。
《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的药剂,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其原料药包括:杏仁,生地,茯苓,麻黄,荆芥,大黄,生石膏,蔻仁,生草,白鲜皮和薄荷。本药剂以宣肺通腑,清热化湿为治则,采用纯中药制剂治疗脾肺积热型痤疮,治愈率高,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