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033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7.16 CN 103920339 A (21)申请号 201410155116.2 (22)申请日 2014.04.17 B01D 45/02(2006.01) (71)申请人 西安华腾微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区新型 工业园西部大道2号企业壹号公园J38 号 (72)发明人 冯双平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 消除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1) 向有污染空间的大 气中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带电悬浮水。
2、粒子 ; 2) 带 电悬浮水粒子在空间中与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吸 附在一起, 形成变大变重的带电悬浮水粒子 ; 3) 变大变重的带电悬浮水粒子再与污染空间中遇到 的悬浮污染粒子相吸引, 直到形成重力大于浮力 的带电水粒子, 带电水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向地 面运动, 附着于地面附着物上。 通过向污染空间的 大气中注入大量带电悬浮水粒子, 然后利用带电 粒子同性相吸、 异性相斥的原理或两粒子间存在 电荷量差时就会吸引的原理, 来使带电悬浮水粒 子与悬浮污染物粒子吸附在一块, 从而将污染空 间的悬浮污染物粒子去除掉, 因此改善了空气质 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3、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920339 A CN 103920339 A 1/1 页 2 1.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1) 向有污染的空间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带电悬浮水粒子 ; 2) 所述带电悬浮水粒子在污染空间中与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吸附在一起, 形成体积变 大、 重量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 ; 3) 该带电悬浮粒子再与污染空间中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相吸引, 直到形成重力大于浮 力的带电粒子, 所述的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向地面运动。
4、, 附着于地面附着物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带 电悬浮水粒子中的水粒子指的是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带 电悬浮水粒子包含实心水粒子或空心水粒子气泡, 所述的实心水粒子尺寸小于 5 微米, 所 述的空心水粒子气泡的尺寸为 5 微米到 50 毫米。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1) 之前,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 通过悬浮水粒子产生器产生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 将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再通过悬浮 。
5、水粒子带电荷装置使其变为带电悬浮水粒子, 然后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 注入到污染空间中。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1) 之前,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 通过水带电荷产生器产生带电的水, 将带电水通入悬浮水粒子产生器变为带电悬浮水 粒子, 然后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注入到污染空间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920339 A 2 1/4 页 3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空气是地球表面。
6、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空气, 人类的 生存及其社会活动就无法维持下去,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 其它生物也不复存在。所 以, 当大气遭受污染之后, 其成分、 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这势必会对人体健康、 动植物生长生 活以及生态平衡乃至各种器物的存放产生有害的影响。 0003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 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 其数量和 持续时间, 都有可能对人、 动物、 植物及物品、 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 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 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对人或物造成危 害的现象。 0004 近年来,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
7、展,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不仅危 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一定程度上, 城市生活正在背粒人们 所追求的健康目标。呼吸道疾病,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 PM2.5 等等, 在这些名词频 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当下, 对大气污染的深刻认识和保护对策的思考变的刻不 容缓。 0005 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 而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 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 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 因此一直以来, 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 因而迫切的需要一种降低大气污染的 方法。 发明内。
8、容 0006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提供了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实现了对较大空间或大空间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的有效去除。 0007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0008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09 1) 向有污染的空间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带电悬浮水粒子 ; 0010 2) 所述带电悬浮水粒子在污染空间中与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吸附在一起, 形成体 积变大且重量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 ; 0011 3) 该带电悬浮水粒子再与污染空间中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相吸引, 直到形成重 力大于浮力的带电粒子, 所述的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向地。
9、面运动, 附着于地面附着物 上。 0012 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中的水粒子指的是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0013 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包含实心水粒子或空心水粒子气泡, 所述的实心水粒子尺 寸小于 5 微米, 所述的空心水粒子气泡的尺寸为微米到 50 毫米。 说 明 书 CN 103920339 A 3 2/4 页 4 0014 在步骤 1) 之前, 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 0015 通过悬浮水粒子产生器产生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 将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再通过 悬浮水粒子带电荷装置使其变为带电悬浮水粒子, 然后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 装置注入到污染空间中。或者是另一种方法 : 0016 通。
10、过水带电荷产生器产生带电的水, 将带电水通入悬浮水粒子产生器产生带电悬 浮水粒子, 然后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注入到污染空间中。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 0018 本发明提供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通过向污染空间的大气中注入 大量带电悬浮水粒子, 然后利用带电粒子同性相吸、 异性相斥的原理, 来使带电悬浮水粒子 与悬浮污染物粒子吸附在一块从而将污染空间的悬浮污染物粒子去除掉。同时, 由于本发 明采用水粒子对空气中的悬浮污染物进行去除, 因此也不会带来二次污染, 还可以改善空 气质量。 0019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0020。
11、 第一、 去除空间污染粒子的能力强。 第二、 运行成本很低, 主要材料为水, 主要消耗 电能。第三、 通过该技术形成的产品可以形成人工景观, 美化环境。第四、 对于北方的干燥 气候可有效增加空间中的湿度, 使环境更舒服, 适应人们的生存。第五、 当大量带电粒子遇 到空间中细菌粒子时, 由于电荷的脉冲作用可杀死细菌, 从而降低生存在空间的人或动物 病菌感染概率。 附图说明 0021 图 1 为本发明提供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一 ; 0022 图 2 为本发明提供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二 ; 0023 图 3 为本发明提供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
12、消除方法的流程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子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 而不是限定。 0025 实施例 1, 0026 参见图 1 至图 3,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27 S1) 通过悬浮水粒子产生器产生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 将不带电的悬浮水粒子再 通过悬浮水粒子带电荷装置使其变为带电悬浮水粒子, 带电悬浮水粒子进入污染气体空间 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中。 0028 S2) 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向有污染的空间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 带电悬浮粒子, 其中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在空气中的浮力大于等于其。
13、在空气中的重力。 0029 S3) 所述带电悬浮水粒子在污染空间中与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吸附在一起, 形成 变大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 0030 S4) 变大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再次与污染空间中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相吸引, 直 到形成重力大于浮力的带电粒子, 该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向地面运动, 附着于地面附 着物上。 说 明 书 CN 103920339 A 4 3/4 页 5 0031 其中, 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中的水粒子指的是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包 含尺寸小于 5 微米的实心水粒子和尺寸为 5 微米到 50 毫米的空心粒子 (气泡) 。 0032 实施例 2 0033 参见图 1 。
14、至图 3, 一种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消除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 0034 S1) 通过水带电荷产生器产生带电的水, 将带电水通入悬浮水粒子产生器变为带 电悬浮水粒子, 然后进入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中。 0035 S2) 通过污染气体空间注入带电水粒子装置向有污染的空间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 带电悬浮水粒子, 其中, 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在空气中的浮力大于等于其在空气中的重 力。 0036 S3) 该带电悬浮水粒子在污染空间中与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吸附在一起, 形成变 大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 0037 S4) 变大变重的带电悬浮粒子再次与污染空间中遇到的悬浮污染粒子相吸引, 直 到形成重。
15、力大于浮力的带电粒子, 该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 向地面运动, 附着于地面附 着物上。 0038 其中, 所述的带电悬浮水粒子中的水粒子指的是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粒子, 包 含尺寸小于 5 微米的实心水粒子和尺寸为 5 微米到 50 毫米的空心粒子 (气泡) 。 0039 本发明的原理 : 0040 本发明利用带电粒子同性相吸、 异性相斥的原理或粒子间存在带电荷量差时就有 吸引力的原理, 通过向有污染空间大气中注入带有大量电荷的带电悬浮水粒子, 这些带电 悬浮水粒子若为实心水粒子时, 其尺度应小于 5 微米, 若为空心粒子 (气泡) 时, 其尺寸为 5 微米到 50 毫米之间, 这些带电悬浮。
16、水粒子悬浮在污染空间中。由于这些带电悬浮水粒子带 有大量电荷, 当这些带有大量电荷的悬浮水粒子在污染空间中遇到悬浮污染粒子时, 由于 两者的相吸力, 使得这些带电的悬浮水粒子与悬浮污染粒子吸附在一起, 形成带电的较大 悬浮粒子。当这些带电的较大悬浮粒子再在污染空间中遇到其他悬浮污染粒子时又相吸 引, 从而形成更大的粒子。 这样的过程经过多次时形成的粒子质量变的越来越大, 当这些粒 子的重量大于该粒子在空间中的浮力时, 该粒子就向地面运动, 一直运动到地面。 附着于地 面附着物上, 由于在污染空间中有大量的带电悬浮水粒子, 这些带电悬浮水粒子就有足够 的能力将污染空间的悬浮污染粒子去除, 从而就。
17、使得污染空间中的悬浮污染粒子得到有效 地消除。 0041 具体的, 将该技术用于消除空气中污染粒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向空气中注入大量 带有电荷的悬浮水粒子。为了实现以上目的, 首先要求向空气中注入的水粒子自身重量必 须非常小, 其浮力不小于重力, 但又不能太小, 太小对消除污染粒子效果会大大降低。总的 来说是要达到一个近平衡状态, 即水粒子在刚进入污染空间时处于浮力稍大于重力, 粒子 处于慢速向上运动状态。 0042 其次是该水粒子必须带上大量电荷。 水粒子带有电荷量的大小要满足带电水粒子 对污染粒子的吸力是足够的 (不能太大, 也不能太小, 太大会对地面附着物产生危害, 产生 静电污染, 太小。
18、消除效果会降低) , 在空间中水粒子带的电荷必须使其产生的吸引力足以将 污染粒子吸引到带电水粒子表面并形成带电的较大的水粒子和污染粒子的结合带电粒子, 这时该结合带电粒子重力会有所增加, 带电荷总量会有所减小, 但还是漂浮在污染空间中。 说 明 书 CN 103920339 A 5 4/4 页 6 下一步是该结合带电粒子再次吸引污染粒子, 再次形成带电荷的结合带电粒子, 结合带电 粒子的重力会进一步增加, 只要该结合带电粒子的浮力不小于重力, 该结合带电粒子就一 直进行以上的过程, 一直到该结合带电粒子的浮力小于重力时, 由于重力的作用, 掉落到地 面, 附着到地面附着体上。 0043 带电悬。
19、浮水粒粒子注入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消除污染空间中污染粒子的程度, 注入 的带电悬浮水粒子越多, 消除污染空间中污染粒子的能力越强。 0044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第一、 去除空间污染粒子的能力强。第二、 运行成本很低, 主要材料为水, 主要消耗电能。 第三、 通过该技术形成的产品可以形成人工景观, 美化环境。 第四、 对于北方的干燥气候可有效增加空间中的湿度, 使环境更舒服, 适应人们的生存。第 五、 当大量带电粒子遇到空间中细菌粒子时, 由于电荷的脉冲作用可杀死细菌, 从而降低生 存在空间的人或动物病菌感染概率。 0045 本发明主要用于大气环境治理, 空间污染消除, 特别是对空间中大气 P。
20、M2.5 指标 的降低, 是一种成本极低的非常有效地去除较大空间或大空间的大气环境中悬浮污染粒子 的方法。 004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主要特征和本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 该了解,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子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子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 明的原理,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这些变化 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 效物界定。 说 明 书 CN 103920339 A 6 1/3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0339 A 7 2/3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0339 A 8 3/3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920339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