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像排字设备方面,一种使用光敏轨带材料的光斑扫描装置已是公知的,轨带材料从一个发送盒可以提供曝光部分,该发送盒安装在第一盒式接受室中,而沿着轨带材料传送方向,在曝光部分的后面,设置一对导出轧辊对用来传输轨带材料通过曝光部分。在导出轧辊对的后面,设置了接受盒的另一个盒式接受室,光斑扫描装置的引入和导出轧辊对,沿其纵向分成多个可驱动的或者空转的不同区段(DE-C2-3318311)。 目前这种轨带材料的软片盒构成已经过时了,由于轨带材料的自身张力,相对应于光斑扫描装置中传送系统的进给速度,进行胶片的收卷。此外这样形成的光斑扫描装置还能够通过齿轮传动机构,将轨带材料地传动运动同步传递给另一个装置。
此外,没有卷盘芯的卷绕也已经在DD-PS0154852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另外在US-PS4,299,458中也已经公开了,在一种平卧的轨带材料的系统中,将轨带材料在软片匣内卷绕在卷筒芯子上。但是这种卷筒芯子是由一个园筒和在其园周上分布的多个压紧滑轮组成的,以致当转动园筒和静止的压紧滑轮时,能够进行轨带材料的收卷。
这里,由于压紧滑轮安置在轨带材料上的不带有光敏层的那一面,因此通常,当轨带材料是由曝光胶片构成时,其曝光面应为轨带材料的内表面。
所有已知解决方案的共同缺点是,只能有较短的轨带长度能够存贮在软片匣中,以致于容量或者其串接的光斑扫描装置的利用肯定是很小的。同时当生产容量较小时,所消耗的曝光材料就相对地增加了,因为有长度相当可观的轨带材料未曝光被消耗掉了。因此公知的软片匣仅具有小的接受容量,这种操作消耗量大,因此就败北于曝光材料的高消耗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轨带材料软片匣有接受容量能够相适应于发送的容量,而且应当实现全自动装胶卷及轨带材料的收卷,和全自动紧固轨带材料的末端以及适应不同轨带材料宽度的收卷。
按照本发明所能达到的优点,尤其在于:通过卷盘芯的定位可以进行全自动引入(装胶片)及其随后的收卷,由于卷盘芯固定的基准位置可以容易地将轨带材料装入。并且仅通过轨带材料便可将固定装置断开。所以能够实现全自动装卷和收卷,而且,接受容量和公知的软片匣相比能够提高约8-10倍。
此外还可以,或者从串接的光斑扫描装置导出卷盘芯的驱动,或者就和接到软片匣的驱动法兰相连接;因此,驱动可以进行相应地控制。
权利要求2中给出了本发明一个有利的实施结构。据此可知:卷盘芯是由第一卷盘半芯和第二卷盘半芯组成,并且第一卷盘半芯可以围绕中心设置的转动轴旋转,而第二卷盘半芯是和末端区域固定连接,并且总是连接在转盘上,转盘可以围绕整体的中心轴(在侧壁内的)旋转。由此可以通过围绕转动轴转动的卷盘半芯的重力来确定卷盘芯的位置。
根据其余的特征:转盘为了固定装置的啮合总是在园周上装设有间隙,以及在中心轴外面给间隙设置附加物,在园周上中心轴之外大约是相对的位置,这种方式就产生了转动力矩,提供了如下方式的运动,使得卷盘芯总是旋转到最所要求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夹紧间隙入口孔朝上,以便卷盘芯总是能够确定地定位于基准位置。
这种原理容易通过下列措施来实现,产生转动力距的附加物由一个凸块构成。附加物可以在制造时已经成型在可转动的卷盘半芯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是,可转动设置的控制滑轮作为杠杆上的固定装置使用,该滑轮在基准位置时,啮合到间隙中,这时杠杆总是在侧壁内可转动地设置着,并沿转盘中心轴方向相互连接,控制滑轮首先以有益的方式来固定两个转盘,一个卷盘半芯刚性地固定在上面,另一个卷盘半芯是可转动地安置。在卷绕第一转以后,越过其相互的连接,通过轨带材料自身将控制滑轮放下,并由此断开转盘的固接,并从而将两个卷盘半芯的固接也断开。
承受控制滑轮的杠杆之间的连接是由导向弧拱构成的,轨带材料在开始装胶片时和在卷绕过程中(在第一转以后)紧贴在弧拱上。这样的构成是有益的。
制造软片匣主要由以下的措施而简化了,即:卷盘芯由二个形状相同的卷盘半芯组成。这样的制造技术仅需要唯一的一种压铸工具。
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是:夹紧间隙进口孔是通过在一个卷盘半芯上倒园,而在另一个卷盘半芯上构成一个相对应的斜坡来实现的。这里也可以应用唯一的压铸工具的原则,这两个卷盘半芯以其内表面相对地放置,以致于相应的夹紧间隙进入孔在园周上出现两次。
对于轨带形材料,例如由软片材料构成时,二个卷盘半芯之间形成一个夹紧间隙,其大小在0.1-0.5毫米之间,是有利的。
另一个优点是,当向光斑扫描装置提供发送盒和接受盒运行时,派生出给卷盘芯的,来自驱动光斑扫描装置的驱动力,以致于用法兰连接第二个马达是不必要的了。因此确切地说,光斑扫描装置和卷盘芯只需要共有一个驱动马达就够了。
还有其他的优点是:在进口缝之后设置一个斜坡形导轨,有一个压紧辊位于对面,并保持一个缝隙间距,沿坡形导轨的传输方向,其后紧接着是一个导向轴,设置在外壳侧壁之间。导轨和压紧辊不仅可以防止光线侵入已曝光胶片接受盒,而且可以机械地夹住轨带材料的起始端,并允许轨带材料的起始端当继续加工时,例如当卷绕胶片时,容易地又将胶片导入显影设备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中所示,并详细描述如下:
图1是带有前置光学扫描装置的软片接受盒剖面图,
图2是带有固定装置的卷盘芯的部分绷断面图。
图3表示在左转盘和卷盘芯之间分界线处的剖面图,包括控制滑轮和可动的导向弧拱。
图4表示在左转盘和卷盘芯之间分界线处的剖面图,可见带有控制滑轮的转盘。
图5表示二个卷盘半芯,以放大的剖面表示。
轨带材料1(例如胶片带)从光斑扫描装置2通过驱动轧辊对2a沿着输送方向24进入具有外壳13的收片盒内。轨带材料1在导向轮3处引导并首先在内应力作用下予弯曲或者经过可动的导向弧拱4以紧挨的方式进入卷盘芯5内。卷盘芯5由第一卷盘半芯5a和第二卷盘半芯5b组成。两个卷盘半芯5a和5b构成夹紧间隙14,它在基准位置15(图3和图5)时,夹紧间隙进入口16指向上。在卷盘芯末端区17(图2)处有固定装置18,在实施例中它是由当时的控制滑轮6组成,控制滑轮6在基准位置15情况下,在将轨带材料的起始端穿入其时的间隙10之前,被转盘9嵌接,因此固定住此基准位置,在此位置时卷盘芯5不被驱动,换言之,卷盘芯在其基准位置15时静止不动。
在该位置(图1)时,轧辊对2a将轨带材料1通过进口缝13a,位于斜坡形的导轨8和压紧辊7之间,穿过后进入外壳13的内部13b,轨带材料的起始端或者通过其自身张力或者通过可动的导向弧拱4进入夹紧间隙进入口16,一直到达图中26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26由于卷盘半芯5a的可活动性正好压紧在夹紧点27上。同样,轨带材料1被夹紧在夹紧点28处。按照夹紧间隙进入口16的构形,轨带材料1也正好依靠在夹紧点29处。根据图5,卷盘芯5的结构形式除了有紧固点27和28外还有固紧面30。
通过光点扫描装置2的驱动马达(图中未表示出),在沿输送方向24旋转以后,卷盘芯5转动起来。固定的卷盘半芯5b借助于紧固件25总是刚性地固定在卷盘芯末端区17上;在此期间,可动的卷盘半芯5a围绕转向轴12旋转,由卷盘半芯5a,5b和转盘9组成的单元借助于枢轴承9c围绕旋转轴9b在侧壁13d内旋转地支承着。在转盘9的园周9a上设置有一个附加物11,呈凸轮形状。凸轮11a(图3)产生一个向右旋转的扭距而卷盘半芯5a围绕转向轴12产生一个向左旋转的扭距,以致当控制滑轮6移开时也能保证夹紧轨带材料1。由转盘9和卷盘半芯5a和5b组成的单元可以围绕中心轴19旋转。
当驱动马达通过转盘9开始转动卷盘芯5,不仅对轨带材料1产生进一步的夹紧,而且在下一个过程中(图2)导向弧拱4或者在承受控制滑轮6的杠杆20之间的另一连接,通过轨带材料1被取下,杠杆安装在两侧壁13d的轴瓦内,围绕杠杆旋转轴21转动,以致控制滑轮6从其间隙10中移出来(图4)。接着卷盘芯5连同轧辊对2a的运动可以同步地旋转驱动,并且轨带材料1以较大的长度卷绕起来。
按照图5的卷盘芯5是由2个制造相同的卷盘半芯5a和5b构成的,在夹紧间隙进入孔16处总是有一个倒园22,并且在对面有一个斜坡23。在卷盘半芯5a和5b之间的夹紧面30上,对于胶片带而言,夹紧间隙14的值大约在0.1-0.5mm数量级。
卷成的曝光材料,它反作用于卷盘芯驱动马达的能量(扭转弹簧的作用)和由此而产生的,作用于可动卷盘半芯5a的点29上的拉力通过回程闭锁机构来维持,该拉力对于紧固轨带材料起始端是必需的。这样,在各种工作状况下能够得到一个紧固稳定的轨带材料的盘卷。和光斑扫描装置2紧固连接的卷绕驱动的控制是通过光斑扫描装置来实现的。
收片盒对光点扫描装置2的卷绕驱动连接是通过插入收片盒而自动实现的,而在实施例中是优选采用了(未详细展示的)齿轮传动机构。它的一侧至少具有一个惯性滑行,以便自动地保证齿轮的咬合。
在光点扫描装置上用切割装置割断轨带材料1之后,则该轨带材料的末端由压紧辊轮7固定。此外,压紧辊轮7压在斜坡轨道8上,还可以阻止外来光线的侵入。
卷盘芯5旋转第一圈以后,导向弧拱4便通过卷绕的轨带材料1而升高,以便控制滑轮6从转盘9内的间隙10中移出,并且卷盘芯5沿两个旋转方向上都去掉联锁,因此可以将收片盒投入显影设备中去取出轨带材料。
1.轨带材料胶片带
2.光斑扫描装置
2a.轧辊对
3.导向轴
4.可动的导向弧拱
5.卷盘芯
5a.可动的卷盘半芯
5b.固定的卷盘半芯
6.控制滑轮
7.压紧辊
8.导轨
9.转盘
9a.转盘9的园周
9b.转盘9的旋转轴
9c.枢轴承
10.间隙
11.附加物
11a.凸轮
12.转向轴
13.外壳
13a.入口缝
13b.外壳内部
13d.侧壁
14.夹紧间隙
15.正常位置,基本状态
16.夹紧间隙进入孔
17.卷盘芯-末端区
18.固定装置
19.中心轴
20.手柄,杠杆
21.杠杆旋转轴
22.倒园
23.斜坡 斜撑
24.传送方向
25.紧固件
26.位置
27.夹紧点(A)
28.夹紧点(B)
29.点(C)
30.夹紧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