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43669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41361.6

申请日:

2013.02.04

公开号:

CN103053561A

公开日:

2013.04.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7/12申请日:20130204|||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7/12; A01N43/88; A01N43/54; A01N43/40; A01N43/16; A01N37/50; 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47/12

申请人:

陕西农心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爱华; 李明甫; 郑敬敏; 冯建雄; 张崇斌

地址: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6号橡树街区B座18F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代理人:

谢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苯噻菌胺与第二活性成分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0~8:1,优选为1:8~5: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剂型。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用药成本低,对作物无污染,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物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为:
(1)第一活性成分苯噻菌胺;
(2)第二活性成分为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0~8: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8~5: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5~2: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2~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之一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85%。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0%~75%。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
权利要求1至4任意之一所述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中的应用。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霜霉病为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为黄瓜白粉病,稻瘟病为水稻稻瘟病,纹枯病为水稻纹枯病。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苯噻菌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苯噻菌胺与第二活性成分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组成,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苯噻菌胺,英文通用名:benthiavalicarb‑isopropyl,化学名称:[[(6‑氟苯并噻唑‑2‑基)‑乙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丙基]氨基甲酸异丙酯,是由组合化学工业公司和Ihara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杀菌剂。苯噻菌胺对卵菌纲真菌病害有很好的活性,具有很强的预防、治疗、渗透活性,而且有很好的持效性和耐雨水冲刷性。
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杀菌剂品种,是杀菌剂领域中一大里程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这类杀菌剂的活性基团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酰胺),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e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而且能在植物体内、土壤和水中很快降解。尽管该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独特,与其它杀菌剂一样,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也难逃抗性的厄运,且使用成本高,所以限制了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的大面积推广使用。
下面介绍与本发明有关的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品种。
嘧菌酯,其它中文名:阿米西达,英文通用名:az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高效、广谱,几乎可以防治所有真菌病害,如对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具有保护、铲除、渗透和内吸作用,能抑制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适宜的作物为谷物、水稻、葡萄、马铃薯、蔬菜、果树、豆类及其它作物等。
醚菌酯,其它中文名:翠贝,英文通用名:kresoxim‑methyl,化学名称:甲基(E)‑2‑甲氧基亚氨基‑2‑[2‑(O‑甲苯氧基)苯基]醋酸盐。醚菌酯可抑制病原孢子侵入,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醚菌酯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葡萄白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疫病、南瓜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苯氧菌胺,英文通用名:metominostrobin:化学名称:(E)‑2‑甲氧亚氨基‑N‑甲基‑2‑(2‑苯氧苯基)乙酰胺。苯氧菌胺是日本盐野义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性杀菌剂,具有保护、铲除、渗透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在病害发生之前或发生期使用。适宜作物为水稻、小麦、果树和蔬菜等。
氟嘧菌酯,英文通用名:fluoxastrobin,化学名称:{2‑[6‑(2‑氯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苯基}(5,6‑二氢‑1,4,2‑二噁嗪‑3‑基)甲酮O‑甲基肟。氟嘧菌酯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报道的内吸性茎叶处理用杀菌剂,其应用适期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马铃薯、蔬菜和咖啡等作物中几乎所有真菌病害如锈病、颖枯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具有快速击杀和持效期长双重特性,对作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啶氧菌酯,英文通用名:Picoxystrobin,化学名称:(E)‑3‑甲氧基‑2‑{2‑[6‑(三氟甲基)‑2‑吡啶氧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啶氧菌酯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该产品具有吸收速度快,内吸活性与现有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相比,对小麦叶枯病、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主要用于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大麦叶锈病等。增产显著。
丁香菌酯,英文通用名:coum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3‑丁基‑4‑甲基‑香豆素‑7‑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农用杀菌剂,对由鞭毛菌、结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如油菜菌核病、苹果树腐烂病、水稻稻瘟病、香蕉叶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等有很好的防效。
尽管苯噻菌胺对卵菌纲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但它作用机理单一,防治对象单一,上市后存在着抗性风险,导致防效降低,且使用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杀菌谱广,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活性成分为:
(1)第一活性成分苯噻菌胺;
(2)第二活性成分为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0~8:1,优选为1:8~5:1更优选为1:5~2:1,最优选为1:2~1:1。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85%,优选为10%~75%。
本发明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等。
对于水分散粒剂来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很熟悉使用相应的助剂完成本发明。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中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一种或多种。
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一种或多种。
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NNO)、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中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 4894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 2500中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中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中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有机硅类消泡剂;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苯噻菌胺和防治卵菌纲类病害的杀菌剂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保护的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谱,降低防治成本,对作物安全性高。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物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来说明苯噻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混配对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纹枯病的增效作用。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霜霉病,发明人以苯噻菌胺和上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试验采用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测试对象。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6.3—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设定)。试验靶标菌为采自田间自上向下4叶~6叶位的黄瓜霜霉病菌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的霜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4℃下存放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健康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μ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在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有光照的保湿箱,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视处理及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并记录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mm),计算防治效果。通过防治效果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丁香菌酯以重量比为1:10~8:1混用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的毒力,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尤以重量比为1:8~5:1增效最为显著。
为了防治农作物白粉病,发明人以苯噻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丁香菌酯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6.11—2008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 盆栽法》。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防效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黄瓜叶片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5个孢子/毫升的悬浮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孢子悬浮液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接种和药剂处理后的盆栽黄瓜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天~10天。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
0 级:无病;
1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11 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


通过防效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 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以重量比为1:10~8:1混用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尤以重量比为1:8~5:1增效最为显著。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稻瘟病、纹枯病,发明人以苯噻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丁香菌酯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对象分别为稻瘟病菌( Pyriculariagris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6.2—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清水对照,重复3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 mm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于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置27℃、饱和湿度温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长满时,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药剂处理抑制菌丝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 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以重量比为1:10~8:1混用对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毒力,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尤以重量比为1:8~5:1增效最为显著。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制剂实施例1
称取7%苯噻菌胺、56%嘧菌酯、3% TERSPERSE 2700(聚羧酸盐,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3%扩散剂NNO(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2% K‑12(十二烷基硫酸钠)、1%羧甲基纤维素、5%尿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63%苯噻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
称取20%苯噻菌胺、65%醚菌酯、2%TERSPERSE 2700、1%扩散剂NNO、2%拉开粉BX、2%K‑12、1%羧甲基纤维素、2%尿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85%苯噻菌胺·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3
称取10%苯噻菌胺、50%苯氧菌胺、3% TERSPERSE 2700、3%扩散剂NNO、2%拉开粉BX、1%K‑12、1%羧甲基纤维素、3%尿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6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4
称取21%苯噻菌胺、7%氟嘧菌酯、3% TERSPERSE 2700、2%扩散剂NNO、3%拉开粉BX、2%K‑12、3%硅藻土、5%葡萄糖、高岭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28%苯噻菌胺·氟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5
称取8%苯噻菌胺、32%啶氧菌酯、3% TERSPERSE 2700、3%扩散剂NNO、2%拉开粉BX、1%K‑12、1%羧甲基纤维素、3%尿素、硅藻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40%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6
称取12%苯噻菌胺、36%丁香菌酯、4% TERSPERSE 2700、2%扩散剂NNO、2%拉开粉BX、2%K‑12、3%玉米淀粉、5%硫铵、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48%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7
称取20%苯噻菌胺、20%嘧菌酯、3%木质素磺酸钙、2%拉开粉BX、2%K‑12、2%白碳黑、高岭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40%苯噻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8
称取5%苯噻菌胺、50%醚菌酯、4%木质素磺酸钙、3% TERSPERSE 2700、2%拉开粉BX、2%K‑12、3%白碳黑、轻钙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55%苯噻菌胺·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9
称取64%苯噻菌胺、8%苯氧菌胺、4%木质素磺酸钙、4%扩散剂NNO、2%拉开粉BX、2%K‑12、10%白碳黑、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72%苯噻菌胺·苯氧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0
称取7%苯噻菌胺、42%氟嘧菌酯、4%木质素磺酸钙、3% TERSPERSE 2700、2%拉开粉BX、2%K‑12、3%白碳黑、轻钙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49%苯噻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1
称取45%苯噻菌胺、9%啶氧菌酯、5%木质素磺酸钙、2%拉开粉BX、2%K‑12、5%白碳黑、高岭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54%苯噻菌胺·啶氧菌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2
称取7%苯噻菌胺、28%丁香菌酯、2%扩散剂NNO、2%拉开粉BX、2%K‑12、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气流粉碎后制得35%苯噻菌胺·丁香菌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3
称取24%苯噻菌胺、8%嘧菌酯、5% 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2% 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3% 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0.2%黄原胶、5%丙二醇、0.5%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商品名:s‑29南京四新应用化学品公司出品)、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32%苯噻菌胺·嘧菌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4
称取15%苯噻菌胺、30%醚菌酯、4%TERSPERSE 4894、1.5%TERSPERSE 2500、2%TERSPERSE 2020、1%硅酸镁铝、0.2%黄原胶、5%乙二醇、0.5%甲醛、0.5%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45%苯噻菌胺·醚菌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5
称取20%苯噻菌胺、10%苯氧菌胺、5%TERSPERSE 4894、2%TERSPERSE 2500、1%TERSPERSE 2020、0.2%黄原胶、5%丙二醇、0.5%苯甲酸、1%环氧氯丙烷、0.5%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3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6
称取2%苯噻菌胺、3%氟嘧菌酯、2%TERSPERSE 2020、2%斯盘‑60#、2%吐温‑60#、1%TERSPERSE 2500、0.5%白炭黑、0.3%黄原胶、5%乙二醇、0.5%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5%苯噻菌胺·氟嘧菌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7
称取20%苯噻菌胺、5%啶氧菌酯、1%TERSPERSE 2020、3%农乳1601#、2%农乳2201#、1%TERSPERSE 2500、0.3%黄原胶、5%乙二醇、0.5%甲醛、0.5%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5%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8
称取20%苯噻菌胺、10%丁香菌酯、3%TERSPERSE 4894、1.5%TERSPERSE 2500、1%TERSPERSE 2020、0.2%黄原胶、5%丙二醇、0.5%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30%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悬浮剂。
生物实施例1: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试验
霜霉病是葡萄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花序和幼果。发明人于2012年在陕西周至进行了制剂实施例7(40%苯噻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14(45%苯噻菌胺·醚菌酯悬浮剂)、制剂实施例15(3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10(49%苯噻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5(40%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18(30%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这几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葡萄的安全性。试验方法参照《GB/T 17980.122‑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试验作物为葡萄,防治对象为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试验品种为巨峰,树龄8年,长势良好。试验地为平地,肥力较好,试验地栽培条件均匀一致。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5。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8棵树,共4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用喷雾器均匀喷雾。在叶片始见发病时第一次施药,隔10天再施药1次,共施药2次。
调查与统计方法:
第二次药后7天,每小区随机调查10 个当年抽生新蔓,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叶片分级方法:
0 级:无病斑;
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5%以上。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 调查总叶数×9)] ×100
防治效果(% )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安全性调查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每次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 观察药剂各处理对葡萄生长和对其他病害的影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苯噻菌胺·嘧菌酯可湿性粉剂、45%苯噻菌胺·醚菌酯悬浮剂、3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悬浮剂、49%苯噻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40%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30%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悬浮剂对葡萄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稀释3000倍、2500倍、2500倍、2500倍、2000倍、2500倍喷雾,在第二次施药后7天调查,病叶率比对照明显降低,防效分别为87.62%、89.56%、86.03%、82.55%、81.83%、89.20%,明显优于10%苯噻菌胺悬浮剂1000倍、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25%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30%苯氧菌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30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000倍、30%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倍、25%丁香菌酯悬浮剂1500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差异到达极显著水平。
试验期间观察,各药剂处理未对葡萄叶、嫩梢产生药害现象。
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丁香菌酯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葡萄生长安全,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理想药剂。
生物实施例2: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试验
2012年在陕西省汉中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63%苯噻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14(45%苯噻菌胺·醚菌酯悬浮剂)、制剂实施例3(6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10(49%苯噻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5(40%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18(30%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试验,验证这几种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水稻,防治对象为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试验设在汉中市城固县,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6。另设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共56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50kg,均匀喷洒水稻全株。共施药2次,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
调查与统计方法:
第2次施药后14天调查,调查方法为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50穗,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
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瘪谷);
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根据病指计算防效。每次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药剂各处理对水稻的影响。
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9]×100%
防治效果(%)= [(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3%苯噻菌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5%苯噻菌胺·醚菌酯悬浮剂、60%苯噻菌胺·苯氧菌胺水分散粒剂、49%苯噻菌胺·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40%苯噻菌胺·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30%苯噻菌胺·丁香菌酯悬浮剂每667㎡分别按15g、20g、15g、20g、30g、20g用量,在第二次药后14天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分别为88.67%、86.85%、92.97%、83.62%、85.55%、90.09%,明显优于每667㎡施用10%苯噻菌胺悬浮剂50g、25%嘧菌酯悬浮剂50g、25%醚菌酯悬浮剂50g、30%苯氧菌胺可湿性粉剂50g、35氟嘧菌酯可湿性粉剂50g、40%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50g、25%丁香菌酯悬浮剂40g对稻瘟病的防效,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6)。
试验观察发现,混配农药制剂还对水稻纹枯病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
对水稻的安全性调查,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水稻无药害现象发生。
试验结果表明苯噻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丁香菌酯混配后,明显提高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水稻纹枯病,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对水稻生长安全,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理想药剂。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苯噻菌胺与第二活性成分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或丁香菌酯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08:1,优选为1:85: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剂型。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