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涉及金属制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金属板的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金属板进行固定,以方便对金属板进行各种工序
的加工,继而避免加工设备加工过程中晃动金属板,继而影响加工过程的稳定性,而目前市
面上的金属板紧固装置的紧固效果并不好,而且制作安装以及操作不方便,自动化程度低,
因而适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快速实现金属
板边缘固定的紧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包括L型支撑架,所述L型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放置金属
板的工作台侧面,所述L型支撑架包括水平支架以及竖直支架,在水平支架上安装有竖直定
位夹紧装置,在竖直支架上安装有水平定位夹紧装置,所述竖直定位夹紧装置包括多个竖
直固定在水平支架上的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推杆竖直朝下且在其推杆顶端设有第一压
板,所述水平定位夹紧装置包括多个水平固定在竖直支架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推杆水
平朝向金属板的一侧且在其顶端设有第二压板。
作为优选,在所述水平支架下部设有与第一气缸的控制系统数据连接的上位移传
感器,在所述竖直支架的内侧设有与第二气缸的控制系统数据连接的下位移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一气缸的推杆之间、第二压板与第二气缸的推
杆之间均设有压缩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水平支架上设有水平腰型孔,所述第一气缸的缸体固定在水平腰
型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竖直支架上设有竖直腰型孔,所述第二气缸的缸体固定在竖直腰
型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所述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采用相互
垂直的双气缸定位夹紧装置,不仅有效实现了金属板边缘板体的上部和侧部的紧固过程,
而且紧固效果好,紧固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而且还能有效起到金属板的定位作用,实用性高
以及经济效益高,因而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L型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L型支撑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
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包括L型支撑架1,所述L型支撑架1
固定设置在放置金属板2的工作台31侧面,所述L型支撑架1包括水平支架11以及竖直支架
12,在水平支架11上安装有竖直定位夹紧装置,在竖直支架12上安装有水平定位夹紧装置,
所述竖直定位夹紧装置包括多个竖直固定在水平支架11上的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的推杆
竖直朝下且在其推杆顶端设有第一压板4,所述水平定位夹紧装置包括多个水平固定在竖
直支架12的第二气缸5,第二气缸5的推杆水平朝向金属板2的一侧且在其顶端设有第二压
板6。
为进一步提高紧固装置紧固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定位精度,在所述水平支架11
下部设有与第一气缸3的控制系统数据连接的上位移传感器7,在所述竖直支架12的内侧设
有与第二气缸5的控制系统数据连接的下位移传感器8。因而通过上位移传感器检测金属板
与水平支撑架的距离,继而控制第一气缸的推杆伸缩距离,从而实现金属板上部板体的精
确定位,而通过下位移传感器检测金属板的侧边与竖直支撑架的距离,继而控制第二气缸
的推杆伸缩距离,从而实现金属板侧边板体的精确定位,定位夹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且操
作方便,节约人力。
为提高第一压板以及第二压板推压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所述第一压板4与第一
气缸3的推杆之间、第二压板6与第二气缸5的推杆之间均设有压缩弹簧。
另外,为方便调节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的水平以及竖直位置,满足各种不同尺
寸金属板的定位夹紧需要,所述水平支架11上设有水平腰型孔13,所述第一气缸3的缸体固
定在水平腰型孔13内,所述竖直支架12上设有竖直腰型孔14,所述第二气缸5的缸体固定在
竖直腰型孔14内。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控制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推动第一压板以及第二压板分别
垂直以及水平压紧金属板的上板体表面以及板体侧边缘,继而不仅能有效紧固金属板体,
而且还能有效对金属板体进行定位,继而满足不同尺寸以及厚度的金属板的紧固,适用范
围广,实用性高。
所述金属板自动定位紧固装置采用相互垂直的双气缸定位夹紧装置,不仅有效实
现了金属板边缘板体的上部和侧部的紧固过程,而且紧固效果好,紧固过程自动化程度高,
而且还能有效起到金属板的定位作用,实用性高以及经济效益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