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54290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8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06591.5

申请日:

1996.06.14

公开号:

CN1143695A

公开日:

1997.02.2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0.10.18|||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D05B87/00

主分类号:

D05B87/00

申请人:

荷兰胜家公司;

发明人:

水沼正则; 小岛伸二

地址:

荷兰安的列斯

优先权:

1995.06.14 JP 170497/95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何培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包括引线件,该引线件放置在相应地设置在主体上的线筒和拉力装置之间,用于从线筒引导线,而引线件包括与引线凹槽部分的一端相连的基端部分,引线凹槽部分在主体上端是敞口的;顶端部分,它具有弯曲部分,弯曲部分在其前表面与主体的后壁弹性地相接触;以及线安放空间,它限定在引线凹槽部分的下端部分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缝纫机引线装置(2),包括引线件(7) ,每一引线件相应地放置在主体(1)的每一线筒(6) 和拉力装置(8)之间,用于从每一线筒(6)引导每 根线(6a),所述每一引线件(7)包括与每一引线 凹槽部分(16)的一端相连的基端部分,引线凹槽部 分在主体(1)的上端是敞口的;顶端部分,它具有弯 曲部分(7a),弯曲部分(7a)在其前表面与主体 (1)的后壁弹性地相接触;以及线安放空间(10), 它限定在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部分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装置(2)还包括凹 口(5b)和(5c),它们成形在主体(1)的后表 面,位于每一引线凹槽部分(1b)的后端部分的右、 左侧,其中,引线件(7)的基端部分被安放在一个凹 口(5b)中,而引线件(7)的顶端部分被安放在另 一凹口(5c)中,在引线凹槽部分(1b)和另一凹 口(5c)之间的拐角部位成形有倒棱部分(5f)。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线装置(2),其中每 一引线件(7)的基端部分成形有附属曲线部分(7b) ,所述附属曲线部分(7b)被插入到夹持部分(5e) 中,并与其弹性地接触,该夹持部分成形在主体(1) 的一个凹口(5b)的下表面上。

说明书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图10和11展示的是常规的引线装置。在该缝纫机中,诸如底线、面线的线52a是按下述方式进行穿线的,也即,首先将线筒52放置在相应地竖直设置在线筒夹持支架50上的线筒钉上,将从线筒52延伸出来的线52a挂在引线器夹持器53的引线器53a上,将线52a穿入引线板55的引线孔55a,将通过引线孔55a的线52a插入到窄缝状引线凹槽55b中,从而被凹口55c所夹持,将线52a插入到主体54的引导槽54a中,将线52a夹紧在设置于主体54前部份的拉力装置的拉力园盘之间,在将线52a向下拉时,将线52a穿入至打圈器、机针等。

    然而,在常规的引线装置中有下列问题。

    (1)由于每根线52a被依次穿到引线板55的每个引线孔55a和每个引线凹槽55b中,要它被每一凹口55c所夹持,因此穿线操作很难,并很花时间。

    (2)由于线被凹口55c夹持时,线52a被引导,因此,不仅在引线器夹持器53的引线器53a上升或下降,且在线52a不均匀地移动时,线都易于脱出。结果,缝纫操作所必须地一定拉力就不能施加在线52a上。

    (3)由于引线板55的上部份必须从主体54突出,因为线52a要穿入到引线孔55a中,因此,从引线器53a延伸出来的线52a不仅在引线器夹持器53的引线器53a上升或下降时,而且在线52a不均匀移动时,都容易和引线板55相缠结。

    本发明是根据常规引线装置的技术问题而进行的,并具有以下结构。

    发明第一个目标提出的缝纫机引线装置包括引线件7,每一引线件相应地放置在主体1的每一线筒6和拉力装置8之间,用于从每个线筒6引导每根线6a,其中每一所述引线件7的特征在于包括与每一引线凹槽部份16的一端相连的基端部份,引线凹槽在主体1的上端是敞口的,包括具有弯曲部份7a的顶端部份,弯曲部份7a在其前表面与主体1的后壁弹性地相接触,以及包括线安放空间,它由引线凹槽部份1b的下端部份所界定。

    发明第二个目标提出的缝纫机引线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凹口5b和5c,它们成形在主体1的后表面,位于每一引线凹槽部份1b后端部份的右、左侧,其中引线件7的基端部份被安放在一个凹口5b中,而引线件7的顶端部份被安放在另一凹口5c中,而在引线凹槽部份1b和另一凹口5c之间的拐角部位成形有倒棱部份5f。

    发明第三个目标提出的缝纫机引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每一引线件7的基端部份成形有附属曲线部份7b,所述附属曲线部份7b被插入至并与夹持部份5e弹性相接触,夹持部份形成在主体1的一个凹口5b的下表面上。

    由以上安置显然可见,虽然引线装置的另件有若干个,但为说明方便起,将它们作为单独一件来加以说明。

    按照发明第一个目标的穿线操作可以下列方式进行,即,例如,通过将线6a挂在引线器夹持器3的引线器9a上,将线6a从设置在主体1的线筒6中拉出,然后,将一段适当长度的拉出的线6a从主体的上部份插入到主体1的引线凹槽部份1b,在向线6a稍加拉力的同时,将线6a向下压,从而在引线凹槽部份1b中向下降的线6a与引线件7的弯曲部份7a相接触,并沿着弯曲部份7a下降。结果,在线6a弹性地使引线件7的弯曲部份7a变形的同时,线6a进入至弯曲部份7a的顶端部份和主体1之间,然后,线通过弯曲部份7a的顶端下边缘,被安放在线安放空间10中。这时,与主体1后壁弹性接触的弯曲部份7a的前表面被推开。在线6a从此处通过之后,弯曲部份7a弹性地恢复至其原始状态,于是它又和主体1的后壁弹性地接触。因此,只要沿着引线凹槽部份1b压线6a,就能方便、快捷地将线6a穿引。在将线6a穿入到引线件7后,将线6a插入到拉力装置8的一对拉力园盘之间,这样就能对线6a施加一定的拉力,然后,将线6a的顶端穿入至机针,打圈器等以完成穿线操作。

    按照发明第一个目标的引线装置,在线6a被穿入到引线件7之后,引线件7的顶端部份就恢复至其原始状态,从而在引线凹槽部份1b的下端部份确立了线安放空间10,消除了引线件7和主体1之间的间隙。因此,在缝纫操作时,假如线6a是在线筒6和引线件7之间竖直地移动,或即使线6a不均匀地移动,等,线6a也很难从引线件7中脱出。由于引线件7是固定在主体1的后表面,且它能与主体1相连而不突出在主体1之外,因此,即使,例如引线器夹持器3的引线器上、下移动,即使线6a不均匀地移动,线6a也不容易和引线件7相缠结等。此外,由于引线件7是暴露在主体1的后表面,即使它变形或变坏时,引线件7能用另一个来替换。

    按照发明的第二个目标,当线在引线凹槽部份1b中下降时,线6a与引线件7的弯曲部份7a接触,并沿着弯曲部份7a下降,当它被沿着到棱部份5f所引导时,线6a下降,并在使弯曲部份7a弹性变形的同时,进入至弯曲部份7a的顶端部份和另一凹口7c的侧壁之间,通过弯曲部份7a的顶端下边缘,然后被安放在线安放空间10之中。这里,线6a很容易弯曲部份,这样,线就避免被引线凹槽1b和另一凹口5c之间的拐角部份损坏。

    按照引线装置的这种布置,线6a通过弯曲部份7a的顶端下边缘之后,引线件7弹性地复位,从而去除了引线件7与另一凹口5c侧壁之间的间隙。此外,由于引线件7被安放在凹口5b和5c中,不向外突出,线6a不容易与引线件7相缠结,等。

    按照发明的第三个目标,作为引线件7的固定部份,附属曲线部份7b,是通过仅仅将附属曲线部份7b压入到夹持部份5e中,从而将其与夹持部份5e相连的,因此,即使不使用诸如粘接剂等固定装置,它也不易于从夹持部份5e中脱出。此外,由于引线件7是暴露在主体1的后表面,当引线件7变形或变坏时,能很容易地用另一个来替换引线件7。

    图1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提出的缝纫机引线装置主要部份的侧视截面图;

    图2是图1中缝纫机引线装置和缝纫机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缝纫机上盖的后视图;

    图4是沿图3中IV-IV线的横截面图;

    图5是图1中引线装置的引线件;

    图6是展示穿线操作的图;

    图7是展示另一个穿线操作的图;    

    图8是图2中缝纫机主要部份的透视图;

    图9的图2中缝纫机主要部份的透视图;

    图10是常规缝纫机主要部份的透视图;而

    图11是常规引线板图。

    现在将结合图1至9对本发明最佳实施例提出的缝纫机引线装置2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展示了一个应用于包边缝纫机中引线装置的实施例。缝纫机的主体1包括设置在其后上表面的线筒支架1a,引线器夹持器3和若干相应地、竖直向上地设置在线筒支架1a上的线筒钉4。如图8所示,引线器夹持器3是可伸缩移动的,并具有安装在其上端的引线板9。该引线板9是由金线线棒弯曲而成的,并具有若干以一定间距形成在其左、右的U形引线器9a。实际上,每一引线器9a向下垂挂形成具有U形形状,且每一引线器9a的U形部份的基础端(图8中的上端)放置在另一个以防止线6a脱出。每个线筒钉4放置一个缠绕的线卷6,即线筒,且后者插入在前者上,并安装在基本上对应每一引线器9a下部的位置。

    主体1的上端由上盖5组成,上盖5安装在相应放置在上盖5左、右的滑轮盖12和右盖13之间。前、后盖相应地放置在上盖的前、后。把手16被滑轮盖12和右盖13可摆动地加以支承,当移动缝纫机时,用手将把手握住。引线装置2成形在上盖5上,位于引线器夹持器3之前。上盖5具有若干(在该实施例中为4或5个)窄缝状的引线凹槽部分1b,它向前、后延伸,在上端是敞开的,并达到上盖的中间部分。在每一引线凹槽部分1b下端部分的后表面成形有凹口5b和5c,如图3所示,它们位于下端部分的右、左侧。所形成的一个凹口5b(从后部看时为左侧)延伸至基本与引线凹槽部分1b下端相对应的位置,而所形成的另一个凹口5c(从后部看时为右侧)在与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对应的位置,以其为中心,竖直地延伸。在其上,一个凹口5b的下表面形成台阶表面5d。夹持部分5e是一个向下延伸的孔,形成在台阶表面5d上。如图3和4所示,上、下延伸的倒棱部分5f成形在另一凹口5c和引线凹槽部分1b之间的拐角位置。

    每一引线件7被固定在夹持部分5e上。如图5所示,每一引线件7都是由弹簧钢丝弯曲形成环状的,其一部分被切去。第一引线件7包括在上端部分的弯曲部分7a,它是一个具有大直径(半径为r2),向上凸起的曲线部分,和在下端部分的,具有小直径(半径r1)的,向下凹入的附属曲线部分7b。附属曲线部分7b被插入在夹持部分5e中,这时它弹性地变形,并与夹持部分5e的内壁弹性地接触。如图3和4所示,引线件7的基端部分放置在一个凹口5b中,这时引线件7与上盖5相连。在这种情况下,大直径弯曲部分7a在引线凹槽部分的后表面侧横越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上部分,引线件7的顶端部分放置在另一凹口5c中,而引线件7的顶端前表面与另一凹口5c的前壁(主体1的后壁)弹性相接触,弯曲部分7a的顶端下边缘放置在略低于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的位置。在其上,具有至少在另一凹口5c中弯曲的上半表面的弯曲部分7a具有半圆形的线安放空间10,在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部分接受线6a。

    上盖5用螺丝加以固定,形成主体1的上部分。如图3所示,设置在上盖5两侧的突起5h相应地被滑轮盖12和右盖13(未表示)的台阶表面所夹持,并如图1所示,它们定位在当它们相应地被前盖14的后表面和后盖15的上表面所支承的时候。螺丝通过界定在上盖5,且每一都包括一长孔的通孔5g而拧入,它们被固定在滑轮盖12,右盖13等之上。在将上盖5和前盖14联接成,使上盖5和前盖14联接到主体1上,而拉力装置8的一对拉力圆盘8a被放置在上盖5和前盖14的引线凹槽部分1b之前时,引线凹槽部分1b就形成。

    现在将说明引线装置的操作。诸如底线和面线的线6a的穿引操作将如下述进行。

    首先将线6a放置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线筒支架1a上的线筒钉4上,然后将线6a挂在引一器夹持器3的引线器9a之间,并拉出一定数量。接着,用手在适当的长度上拿着线6a,将其穿入引线装置2。也即,如图1中由假想线表示的,被手在主体1的前、后侧拿着的线16a被穿入到主体1的引线凹槽部分1b中,在对线6a施加一定拉力的同时,将它向下拉。如图6和7中的虚线所示,当线6a下降的同时,它向引线凹槽部分1b中另一凹口5c偏移,线6a与弯曲部分7a相接触并沿着弯曲部分7a的弯曲上表面向下。

    结果,在线6a下降的同时,它被倒棱部分5f所引导,从而如图7虚线所示地将弯曲部分7a弹性地变形,于是它进入弯曲部分7a的顶端和另一凹口5c的侧壁之间,通过弯曲部分的顶端下边缘,被接受在线安放空间10的内部。当线6a通过弯曲部分7a的顶端下边缘时,线6a的后端部分是相当地向下了。另一凹口5c的下端部分成形成倾斜表面以便不阻碍线6a通过弯曲部分7a顶端下边缘的通道。在线6a通过弯曲部分7a的顶端下边缘之间,弯曲部分7a就弹性地恢复至原始状态,它与另一凹口5c的侧壁弹性相接触,从而当它向上凸出时在其本身和上盖5的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之间形成线安放空间10。结果,线6a就被接受在线安放空间10之中。在这里,只要沿着引线凹槽部分1b压线就能方便、快捷地进行穿线操作。

    在将6a穿入到引线装置2完成时,将线6a穿在拉力装置8的一对拉力圆盘8a之间,以便对线6a施加一定的拉力,去除松驰部分,然后将线6a的顶端穿入到打圈器或机针中,从而完成穿线操作。

    按照引线装置2,在线6a穿过之后,引线件7的顶部分弹性地恢复至其原始状态,从而去除了引线件7和另一凹口5c侧壁之间的间隙。结果,即使引线器夹持器3的引线器9a上升或下降,或者线6a不均匀地移动,线6a也很难从引线件7中脱出。此外,由于引线件7附着在组成主本1的上盖5的后表面上,这样,它不从主体1向上突出,即使引线器夹持器3的引线器9a上升或下降,或者线6a不均匀地移动,线6a也很难与引线件7及上盖5相缠绕。还有,由于引线件7不向外突出,在它被放置在凹口5b和5c中时,线6a与引线件7的缠绕能非常好地被避免。再有,附属曲线部分7b是引线件7的固定侧,只要将附属曲线部分7b推入到夹持部分5e中,就能将它固定在夹持部分5e中,即使不使用粘接剂,它也不会从夹持部分5e中脱出。由于引线件7的暴露在主体1的后表面,因此其安装或拆除操作十分方便,导至在其变形时能方便地加以替换。    

    由于另一凹口5c成形的位置是从与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向下延伸,因此当线向下降被倒棱部分5f引导时,线6a能绕过弯曲部分7a的顶端下边缘。此外,另一凹口5c是从与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相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向下延伸而形成的,而弯曲部分7a的顶端下边缘位置低于引线凹槽部分1b的下端,这样被安放在线安放空间10中的线6a很难从线安放空间10中脱出。

    这里,虽然如图5所示引线件7在其上端具有半圆形或倒U形的弯曲部份7a,在下端具有附属曲线部分7b,它在上述实施例中基本为U形形状,弯曲部分7a也可用这样的方式来形成,即由上部分沿着引线凹槽部分1b进入的线6a被引向和由其自由端(顶端)所引导,因此它也可以由向另一凹口5c向下倾斜的直线倾斜表面组成。附属曲线部分7b也可具有V形形状或其它的形状,只要它能被压在夹持部分5e而不会转动。相应地形成于上盖5引线凹槽部分1b后表面,位于其两侧的凹口5b和5c也可取消,而引线件7可通过诸如螺丝可拆卸地固定在上盖5的后表面。甚至在这样的情况,最好在引线凹槽部分1b和上盖5的后表面间的拐角部位成形倒棱部分5f。此外,虽然引线件7设置在上盖5上,也可将平板状引线板固定在上盖5上,引线件7可安装在该引线板上。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缝纫机的引线装置.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缝纫机的引线装置,包括引线件,该引线件放置在相应地设置在主体上的线筒和拉力装置之间,用于从线筒引导线,而引线件包括与引线凹槽部分的一端相连的基端部分,引线凹槽部分在主体上端是敞口的;顶端部分,它具有弯曲部分,弯曲部分在其前表面与主体的后壁弹性地相接触;以及线安放空间,它限定在引线凹槽部分的下端部分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