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折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折棚.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5754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6.11 CN 103857543 A (21)申请号 201280049834.0 (22)申请日 2012.07.04 102011110873.8 2011.08.17 DE B60D 5/00(2006.01) (71)申请人 许布奈有限两合公司 地址 德国卡塞尔 (72)发明人 C-E考卡尔 R许布奈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吴鹏 马江立 (54) 发明名称 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 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折棚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个。
2、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 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折 棚, 其中所述折棚沿折棚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折 棚框, 其中折棚具有至少为单层的加强底布, 该加 强底布至少在一侧上涂覆有塑料, 其中加强底布 具有用于折棚框的引导部, 其中, 被涂覆的所述加 强底布沿折棚的周向方向至少在两个折棚框之间 处于拉力下。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4.10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DE2012/000683 2012.07.04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23634 DE 2013.02.21 (51)Int.Cl.。
3、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57543 A CN 103857543 A 1/2 页 2 1. 一种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的折 棚 (1) , 其中所述折棚 (1) 沿折棚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折棚框 (5、 5a) , 其中折棚 (1) 具有至 少为单层的加强底布 (10) , 该加强底布至少在一侧上涂覆有塑料, 其中加强底布 (10) 具有 用于折棚框 (5、 5a) 的引导部, 其特征在于, 被涂覆。
4、的所述加强底布 (10) 沿折棚的周向方向至少在两个折棚框 (5、 5a) 之间处于拉 力下。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底布 (10) 设计为纺织物、 编织物或针织物。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用于所述折棚框 (5、 5a) 的引导部, 所述加强底布 (10) 至少在这些引导部的 区域中具有第二层加强底布 (12) 。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两层加强底布 (10、 12) 通过缝合、 编织、 针织、 粘接或焊接彼此连接。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棚。
5、框 (5、 5a) 滑动地接纳在引导部 (20) 中。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棚框 (5、 5a) 有间隙地接纳在引导部 (20) 中。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底布 (10、 12) 至少沿折棚 (1) 的周向方向设计为弹性的。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底布 (10、 12) 具有弹性的长丝、 纱、 细带子或纤维。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沿折棚 (1) 的纵向方向连续依次布置的折棚框 (5、 5a) 分别交替地具有不同的水平延 伸部。
6、。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底布 (10、 12) 的涂覆基于硅橡胶或有机橡胶进行。 1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棚框 (5、 5a) 和 / 或引导部 (10、 12) 设置有涂层、 例如 PTFE。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57543 A 2 2/2 页 3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棚框 (5、 5a) 被安置在由能滑动的材料、 例如 PTFE 制成的软管 (6) 中。 1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底布 (10) 设计。
7、为能沿两个空间方向弹性屈曲。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为了施加拉力, 设置有将所述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 (10)的端部相连的连接片 (18) 。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片 (18) 通过粘扣带 (17) 与所述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 (10) 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折棚,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片 (18) 在所述折棚的宽度的主要部分上延伸。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57543 A 3 1/5 页 4 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 或飞机登机桥的折棚 技术领域 0。
8、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部的折棚或飞机乘客舷梯或飞 机登机桥的折棚, 其中该折棚沿折棚的纵向方向具有多个折棚框, 其中折棚具有至少为单 层的加强底布 / 加强支承件, 该加强底布至少在一侧上涂覆有塑料, 其中加强底布具有用 于折棚框的引导部。下文中塑料的概念也理解为弹性体。 背景技术 0002 由 DE 10 2006 061 503 A1 已知一种开始所述类型的折棚。该文献的主题是用于 生产折棚的料幅, 其中料幅涂覆有塑料层, 其中料幅具有织物上侧和织物下侧, 其中为了在 上侧和下侧之间形成所谓的间隔织物设置有间隔纱, 即所谓的绒头纱 () 。在织 物上侧和织物下侧。
9、之间的空间中, 在连接织物上侧和织物下侧的绒头纱中设置有沿折棚的 周向方向延伸的、 用于接纳折棚框的通道。折棚框在此相应于料幅设计为 U 形或箱形环绕 的, 其中折棚框至少在折棚的底部区域中彼此可进行可拆松的连接。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使 这种折棚也能罩上过渡桥或平台, 所述过渡桥或平台是在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过渡 部的除了折棚之外的部分。 0003 在生产折棚时对这种用于折棚的间隔织物或绒头织物的使用具有绝对的优 点特别在考虑到这种折棚的简单的以及因此价廉的生产方面。 这种折棚也能隔热和消 声。 0004 折棚特别是当其设置为两个彼此铰接的车辆之间的折棚时需经受不同 的车辆运动。 作为轨道车辆。
10、的构件的折棚不仅仅经受摇摆运动、 俯仰运动和弯曲运动, 而且 需能够承受由于轨道车辆的车辆部分的横向偏移所产生的力。 此外当然也会出现前述运动 类型的叠加运动。 0005 特别在铰接式大客车中, 弯曲角高达 54, 连接这种铰接式大客车的两个车厢的 折棚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弯曲角。此外, 大客车折棚当然也要能够跟随所出现的摇摆运动和 俯仰运动。在此证实的是, 根据 DE 10 2006 061 503 A1 所述的具有间隔织物的折棚完全 能够跟随之前提到的运动类型。当然也证实了, 涂覆有弹性体的织物上侧和织物下侧受到 更高的磨损。具体而言证实了, 弹性体涂层从织物上侧和织物下侧脱落。原因在于, 在。
11、折棚 变形时, 特别在拐角区域该织物材料不加限制地弯曲。 也就是说, 构成折棚的织物料幅的弯 曲即使在相同的折棚运动时也基本上始终是不同的。 从而导致了织物上侧和织物下侧的涂 层的脱落。 0006 由 PCT/DE2007/002211 已知一种折棚, 其中折棚材料设计为绒头织物。该绒头织 物在一定间隔上具有用于交替接纳折棚框和绳索的通道。 通过绳索使得折棚在两个折棚框 之间收缩, 从而使得当折棚变形时产生受限制的折棚弯曲。 然而, 通过折棚的收缩在拐角区 域形成折纹。该折纹彼此摩擦。折棚材料由涂覆有弹性体的加强底布制成。在折纹彼此摩 擦时该弹性体涂层脱落。因此, 短时间后折棚发生不可逆的破损。
12、且必须更换。 说 明 书 CN 103857543 A 4 2/5 页 5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 提供一种开始所述种类的过渡部的折棚, 该折棚经受较小 的磨损。 0008 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 : 被涂覆的所述加强底布沿折棚的周向方向至少 在两个折棚框之间处于拉力 / 张力下。如果折棚的材料、 也就是被涂覆的特别是单层的加 强底布该加强底布可设计为纺织物、 编织物或针织物沿折棚的周向方向在折棚框 之间预张紧, 则对于折棚呈现出波纹形状而不会在拐角区域产生弯曲或折纹。在两个折棚 框之间的加强底布上施加的拉力越大, 则所述波纹形状越清晰。 在此证实, 当所述至少为单 层。
13、的加强底布具有足够的拉力时, 折棚在变形时总以相同的方式变形, 也就是说, 可以实现 该至少为单层的加强底布的受限制的折纹形成, 特别也在拐角区域。 在此证实, 通过这种加 强底布的预张紧基本上可避免由于塑料涂层的脱落而造成的磨损。 0009 为了产生这种预紧力, 具体而言根据第一种方案设计为 : 涂覆有塑料的加强底布 的两个端部具有用于接纳牵引件的圈环, 牵引件例如是拉绳、 螺纹接头或类似元件, 从而以 这种方式在形成折棚的料幅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上产生相应的预紧力。 0010 第二种方案的特征在于, 涂覆有塑料的加强底布的两个端部通过连接片在拉力下 彼此连接。在此, 该连接片的宽度大概与折棚。
14、的宽度相符。由此表明, 所述连接片设计为底 部布料的类型。该底部布料在此可以通过粘扣带在两端与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连接。 其中也可能的是, 将该连接片在一侧固定地连接例如粘接在加强底布上, 而在相 对的一侧上通过粘扣带 (Velcro-Band) 与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建立连接。该连接片的 材料优选与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的材料相符。 0011 本发明的有利特征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0012 因此特别设计为 : 为了形成用于折棚框的引导部, 加强底布至少具有另一层加强 底布。存在多种用于形成之前提到的用于折棚框的引导部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在于, 通 过另一层加强底布的翻倍而形成软管形式的引。
15、导部。 加强底布层之间的连接在此可通过缝 合、 编织、 针织或例如通过粘接来进行。基本上仅仅是形成套筒形引导部形式的自由空间, 该引导部用于以一定的间隙接纳各个折棚框。当然也可考虑, 在至少为单层的加强底布上 加装另一至少为单层的加强底布, 且加装在第一加强底布的整体表面上, 其中然而第二加 强底布到第一加强底布以一定的间隔具有套筒形环绕的、 用于接纳折棚框的空腔。第一加 强底布与第二加强底布的连接在此可通过借助长丝或纱进行缝合或通过粘接或焊接实现。 001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设计为 : 折棚框滑动地接纳在引导部或软管中。开始已经 提到, 这种折棚需经受不同的运动类型。在此证实, 当折棚框。
16、被允许在引导部内运动, 则可 显著减少折棚本身的磨损。 也就是说, 折棚框相对于包围折棚框的加强底布进行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应尽量少地被阻止, 所以特别也设计为 : 折棚框或引导部本身涂覆有滑动材 料、 例如 PTFE。折棚框有利地在 PTFE 软管中滑动地引导。 0014 已经指出, 可以使用纺织物、 编织物或针织物作为加强底布。 针织物和编织物是具 有弹性的针织品。也就是说, 由编织物或针织物形成的加强底布在涂覆塑料以便使得这种 折棚材料不可透水以后, 作为表面形成物沿全部两个空间方向都具有高弹性。纺织物也可 设计为能沿一个空间方向弹性屈曲, 如果这种纺织物具有弹性的长丝、 纱或细带子。
17、的话。 如 说 明 书 CN 103857543 A 5 3/5 页 6 果纺织物中的经纱、 纬纱或细带子都设计为能弹性屈曲, 则存在所谓的双向弹性的纺织物。 这种纺织物也特别适用于以纺织物的形式制造加强底布以用于之前所述的目的。 当然也可 考虑, 为编织物或针织物使用这种弹性长丝。这种弹性长丝、 纱或细带子可由交联弹性体、 例如硅酮弹性体或有机弹性体制成。有机弹性体特别包括 CSM、 EPDM、 AEM 等材料。加强底 布的涂覆也可相应于不同塑料的需求来进行, 从而可基于硅酮橡胶或有机橡胶, 例如 CSM、 CM、 EVA、 EPDM、 AEM 或 PVC 进行涂覆。 0015 已经指出, 。
18、在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中对折棚的要求完全不同。因为轨道交通中的 折棚经常要承受横向偏移, 例如当这种轨道车辆驶过 S 形弯道时。铰接式大客车必须能够 驶过所谓的单位圆周, 这使得转弯半径必然被以直至 54的角度驶过。这使得在弯道内侧 上折棚的挤压非常强烈, 而相反在弯道外侧上折棚强烈拉伸。 也就是说, 在弯道外侧上利用 所有构成折棚的折纹或波纹来提供所需的拉伸宽度。特别是对于道路的应用, 例如在铰接 式大客车中证实 : 如果沿折棚的纵向方向连续依次且彼此间隔开布置的折棚框具有不同的 周长, 也就是说特别在折棚的组装状态下折棚框的水平腿件比分别相邻的折棚框设计的更 短, 那么根据本发明的折棚就经受。
19、更小的磨损。也就是说, 虽然折棚框高度相同, 但是如果 从这种折棚的组装状态出发, 则每隔两个折棚框就有一个在组装状态下具有和分别相邻的 折棚框相比更小的水平延伸部、 即更小的宽度。 0016 当驶过弯道时要指出的是, 在折棚的弯道外侧上必须提供极大的拉伸宽度, 而在 折棚的弯道内侧上则经受了非常大的挤压。 通过折棚框在安装状态下在其水平延伸部方面 的不同尺寸, 在驶过弯道时, 各个周长较小的折棚框在其引导部中移到弯道外侧上, 其中在 此由于这样向弯道外侧水平移动而使得材料储备处向弯道外侧移动, 该材料储备处提供了 所需要的拉伸宽度。 也就是说, 必须驶过的弯道越窄, 则沿周向方向更小的折棚框。
20、在引导部 中向外移动得越远, 并以这种方式提供车辆的弯道外侧上所需的拉伸宽度。在弯道内侧上 存在足够多的材料, 从而使得折棚框的向弯道外侧的移动不会被阻碍。引导部例如以 软管的形式有间隙地接纳由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折棚框, 其中折棚框在必要时涂覆 有滑动层、 例如在 PTFE 管中安放。 附图说明 0017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地详细说明。 0018 图 1 : 示意性示出了具有与折棚周长同样大小的折棚框的折棚 ; 0019 图 1a :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在中性位置上的根据图 1 的折棚 ; 0020 图 1b :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横向偏移中的根据图 1 的折棚 ; 0021 图 1c 。
21、: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挤压情况下的根据图 1 的折棚 ; 0022 图 2 : 示出了折棚, 其中每两个折棚框沿周向方面具有更小的宽度 ; 0023 图 2a :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在中性位置上的这种根据图 2 的折棚 ; 0024 图 2b : 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在弯曲位置 (弯道行驶) 上的根据图 2 的折棚 ; 0025 图 3 : 示意性示出了单层的加强底布的剖面图, 带有在形成环状结构的情况下布 置在其上的第二加强底布, 用于在设计为环状结构的引导部中接纳折棚框。 0026 图 4 : 示出了根据图 1 的视图, 然而其中为了连接折棚的端部而设有连接片。 说 明 书 CN 10385754。
22、3 A 6 4/5 页 7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图中的视图仅为示意性的。在图 1 中示出的用 1 表示的折棚具有多个连续依次布 置的折棚框5, 其中折棚框为了形成折棚1而具有至少在一侧上涂覆有塑料的加强底布10。 加强底布10设计为料幅, 该料幅为了接纳多个连续依次布置的折棚框5而示出有相应的引 导部 20, 后文中在其它位置详细介绍该引导部。在图 1 中示出的折棚具有折棚框 5, 该折棚 框在周长方面设计为相同尺寸。可以识别出, 设计为料幅的加强底布 10 在折棚框 5 之间具 有显著的波纹形状 (箭头 15) 。波纹形状由此产生 : 由涂覆有塑料的加强底布形成的料幅在 料幅的打开端部的。
23、区域中, 在折棚的底部区域中具有彼此对置的圈环 7, 该圈环通过牵引件 8 彼此连接。牵引件 8例如螺纹接头或绳索用于在施加相应的拉力时在折棚框 5 之间使得涂覆有塑料层的加强底布具有之前已经描述过的波纹形状, 这由图 1 可见。 0028 根据图 4 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于图 1 所示的实施方式, 折棚的加强底布的端部 在底部区域中通过连接片 18 在拉力下彼此连接。连接片 18 具有相应于底部布料的宽 度。也就是说, 当这种底部布料发生磨损时更换这种底部布料。但也就是说, 在底部布料 的相应宽度的情况下折棚在底部区域中的磨损以及在此特别是被涂覆的加强底布的磨损 被最小化。为了固定连接片 18。
24、, 在两侧设置有粘扣带或毛绒带, 粘扣带或毛绒带沿折棚延 伸。连接片优选由与折棚的被涂覆的加强底布相同的材料制成。固定不仅能通过粘扣带 () 进行, 而且例如也能通过粘接、 或粘接与毛绒带的组合进行。 0029 这种结构的折棚特别适用于轨道车辆中的应用。 因为轨道车辆仅仅驶过较小半径 的弯道, 然而其部分来说在驶过 S 形弯道时具有极大的横向偏移。如图 1 所示的这种折棚 能够非常良好地跟随这种偏移。也就是说, 折棚沿横向方向移动。对此, 在图 1a 中可见折 棚的中性位置, 在图 1c 中可见折棚的挤压位置。 0030 根据图 2 的视图与根据图 1 的视图的区别在于 : 在此使用了不同宽度。
25、的折棚框 5、 5a。折棚框 5a 跟随折棚框 5, 其沿箭头 4 的方向的侧向延伸距离、 也就是其宽度小于相邻 的折棚框 5。当然在此设有由被涂覆的加强底布 10 形成的料幅的显著的波纹形状, 该料幅 接纳折棚框 5、 5a。形成料幅的加强底布 10 恰好和根据图 1 的折棚一样在其打开端部的区 域中在两侧具有圈环 7, 该圈环通过牵引件 8、 例如通过螺纹接头或绳索彼此连接, 从而使 得加强底布沿周向方向张紧, 从而产生已经提到的波纹形状在根据图 2 的视图中由箭 头 15 表示。如果就此观察图 2a、 2b, 则可见这种折棚在驶过弯道时的变形情况。图 2 在此 示出了起始位置、 即折棚的。
26、中性位置, 而图 2b 示出了折棚在弯道行驶中的视图。由图 2b 可 见, 折棚5a在弯道外侧上沿箭头30的方向具有更小的折棚宽度, 并由此在那里提供了材料 储备处, 该材料储备处能够实现在弯道外侧上提供所需的拉伸宽度。 在弯道内侧上, 折棚受 到挤压。在此产生材料储备处, 该材料储备处通过折棚框 5a 向弯道外侧的移动而最终在那 里至少部分实现了所需的延伸量。当然如果折棚的材料、 即被涂覆的加强底布不仅沿周向 方向设计为弹性的, 而且也沿折棚纵向方向、 即平行于车辆纵轴的方向有弹性, 则可通过折 棚的材料在弯道行驶中提供一定的延伸量, 也就是说节省材料。被涂覆的加强底布则有双 向弹性。 00。
27、31 由图3可见具有涂覆有塑料层11的加强底布10的折棚框结构。 该加强底布10在 此具有一个另外的加强底布 12, 其中加强底布 12 同样可设计为纺织物、 编织物或针织物。 该加强底布 12 也可在外侧上设置有塑料层、 例如有机弹性体。加强底布 12 与加强底布 10 说 明 书 CN 103857543 A 7 5/5 页 8 通过缝合、 编织、 针织、 焊接或粘接的方式连接。加强底布 12 在加强底布 10 上的连接在形 成了用于接纳各个折棚框 5、 5a 的环状结构形式的引导部 20 的情况下进行。为了形成波纹 形状, 最终两个加强底布 10、 12 在折棚框 5、 5a 之间张紧,。
28、 特别当例如两个加强底布在整个 表面上直至引导部被相互连接时。为了确保特别是折棚框 5a 在设计为环状结构形式的引 导部 20 中的滑动运动, 折棚框 5a 有利地被安置在由能滑动的材料、 例如 PTFE 制成的软管 6 中。而这并未排除折棚框 5 被可移动地安置的情况。在此, 折棚框 5、 5a 特别被有间隙地 安置在各个引导部 20 中。 0032 附图标记列表 : 0033 1 折棚 0034 4 箭头 0035 5 折棚框 0036 5a 折棚框 0037 6 软管 0038 7 圈环 0039 8 牵引件 0040 10 加强底布 0041 12 加强底布 0042 15 箭头 00。
29、43 17 粘扣带 0044 18 连接片 (底部布料) 0045 20 引导部 (环状结构) 0046 30 箭头 说 明 书 CN 103857543 A 8 1/5 页 9 图 1 图 1a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7543 A 9 2/5 页 10 图 1b 图 1c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7543 A 10 3/5 页 1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7543 A 11 4/5 页 12 图 2a 图 2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7543 A 12 5/5 页 1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57543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