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转接装置.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54203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4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22253.3

申请日:

1997.11.12

公开号:

CN1182292A

公开日:

1998.05.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2.2.20|||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H01R23/70; H01R13/648; H05K9/00

主分类号:

H01R23/70; H01R13/648; H05K9/00

申请人: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叶智豪; 许松留; 田浩川; 骆志强

地址:

台湾省台北县

优先权:

1996.11.12 US 748,101

专利代理机构: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杨梧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电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设于电路板的两端,并具有金属本体;一对金属壳体,其设于电路板的周围,且自该对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金属本体;一对塑料壳体,其设于该对金属壳体、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外围。本发明还涉及其组装方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转接装置,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设于电路板的两端,并具有金属本体; 一对金属壳体,其设于电路板的周围,且自该对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 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金属本体; 一对塑料壳体,其设于该对金属壳体、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外 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对金属壳体设有第一装置, 而该对塑料壳体设有第二装置,该第一装置连接至第二装置,使金属壳体连 结至塑料壳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第一装置为轴接孔,而该第 二装置为轴接柱。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塑料壳体设有互相连结的连 结机构。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连结机构为固定孔及固定 柱。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塑料壳体设有第三装置,而 第一连接器设有第四装置,该第三装置与第四装置连结,使第一连接器连结 至塑料壳体。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第三装置为凸块,而该第四 装置为定位孔。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电转接装置利用超声波将该 对塑料壳体的边缘熔接固定,使得电转接装置的塑料壳体紧密固定。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对金属壳体设有基体,且该 基体的两侧延伸出第一边壁及第二边壁。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电转接装置的两侧设有一 对栓锁装置。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转接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 分别设有多个端子,而该端子连接至电路板的两端,使电路板装设于第一连 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中间。
12: 一种组装电转接装置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将一对连接器定位于电路板的两端,该对连接器分别具有接触部; 提供一对金属壳体,而该对金属壳体形成一空间,用以容设该电路板, 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该连接器; 提供一对塑料壳体,用以覆盖该对金属壳体及该对连接器的外围,且连 接器的接触部露出塑料壳体,藉此与对接的连接器连接。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电路板设于该对连接器之间,而 该对金属壳体为相同的金属壳体。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对塑料壳体为相同的塑料壳体。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提供一种使该对塑料壳体互 相连结的连结机构的步骤。
16: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提供一种使该塑料壳体与金 属壳体对正的机构的步骤。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提供一种使该塑料壳体与该 连接器固定的机构的步骤。
18: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用超声波将该对塑料壳体互 相连结的步骤。
19: 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其包括: 至少一连接器,其设有金属本体及塑料本体,而该塑料本体具有多个端 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结; 一对金属壳体,其形成一容室,而该金属壳体设有接地片,且该接地片 连结至该连接器的金属本体; 一对塑料壳体,设于该对金属壳体外围,且该塑料壳体以超声波方法互 相结合。 20。一种使用于电气转接装置的母连接器,其包括: 一金属本体,设有第一开口及一对凹槽,而该凹槽延伸出固定凸块; 一金属罩体,设有基板、外壳及一对嵌板,其中,自该基板的垂直方向 延伸出外壳,且该外壳具有第二开口,而第二开口则与第一开口对齐,该对 嵌板自基板的两端延伸出,并具有固定弹片; 一塑料本体,设有基座及一对平台,其中,该基座具有端子;而该平台 自主体的两端延伸出,且平台具有第一固定闩及第二固定闩,该第一固定闩 紧靠于该金属罩体的嵌板,而第二固定闩则紧靠于该金属本体的固定凸块, 使塑料本体与金属罩体固定于金属本体。

说明书


电转接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转接装置、其组装方法及一种电连接器总成。

    大部分使用于连接线缆的电转接装置,都包括一对公、母连接器,且在该对连接器中设有电路板,而该电路板覆盖着一层环氧树脂,用以绝缘并保护电路板。另外,在环氧树脂层外围设有防止电磁干扰(EMI)的金属屏蔽层,且使用披覆铸模的方法制造一外壳,覆盖于该金属屏蔽层,而该对连接器则从外壳外露,用以连接对接的线缆连接器。此外,另一部分现有的设计则使用印模铸压的外壳或绝缘塑料外壳,而该外壳设有金属板可防止电磁波和静电的干扰。然而,不管使用前述何种技术,都有制造成本高昂的缺点。并且,从制造及组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电转接装置是使用螺装或栓锁的方法完成整体的组装,这类组装方法容易产生松动,且无法承受太大的震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易松动且易于组装的电转接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设于电路板的两端,并具有金属本体;一对金属壳体,其设于电路板的周围,且自该对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地金属本体;一对塑料壳体,其设于该对金属壳体、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外围。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组装电转接装置的方法,其步骤包括:将一对连接器定位于电路板的两端,该对连接器分别具有接触部;提供一对金属壳体,而该对金属壳体形成一空间,用以容设该电路板,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该连接器;提供一对塑料壳体,用以覆盖该对金属壳体及该对连接器的外围,且连接器的接触部露出塑料壳体,藉此与对接的连接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总成,其包括:至少一连接器,其设有金属本体及塑料本体,而该塑料本体具有多个端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连结;一对金属壳体,其形成一容室,而该金属壳体设有接地片,且该接地片连结至该连接器的金属本体;一对塑料壳体,设于该对金属壳体外围,且该塑料壳体以超声波方法互相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使用于电气转接装置的母连接器,其包括:一金属本体,设有第一开口及一对凹槽,而该凹槽延伸出固定凸块;一金属罩体,设有基板、外壳及一对嵌板,其中,自该基板的垂直方向延伸出外壳,且该外壳具有第二开口,而第二开口则与第一开口对齐,该对嵌板自基板的两端延伸出,并具有固定弹片;一塑料本体,设有基座及一对平台,其中,该基座具有端子;而该平台自主体的两端延伸出,且平台具有第一固定闩及第二固定闩,该第一固定闩紧靠于该金属罩体的嵌板,而第二固定闩则紧靠于该金属本体的固定凸块,使塑料本体与金属罩体固定于金属本体。

    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优点在于连接牢固可靠,易于制造。

    图1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部分组合图,其包括电路板及连接器;

    图3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部分组合图,是图2再装设金属屏蔽装置;

    图4是本发明的塑料壳体与栓锁装置的组合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的栓锁装置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部分分解图,其为图2的公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部分分解图,其为图2的母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的母连接器的分解图。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分解图,该电转接装置10包括一公连接器12及一母电连接器14,其分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6的两端,而该电路板16则设有多个电子元件15。再请参阅图2,连接器12、14设有多个端子19,且每一端子19具有一尾端连接至电路板16,即电路板16装设于公与母连接器12、14的中间。此外,电路板16的两侧设有缺口18。

    请参阅图1和3,两个相同的金属壳体20互相结合,并形成一空间用以容设电路板16。该金属壳体20包括基体21、第一边壁22及第二边壁27,其中,该第一边壁22具有第一高部24、第二高部26及第三高部28;第二边壁27则设有第一矮部30、第二矮部32及第三矮部34,而该第二高部26及第二矮部32分别容置于电路板16的缺口18内,且第一高部24及第三高部28分别具有裂缝36,这些裂缝36可分别卡接第一矮部30及第三矮部34,藉此将相同的两个金属壳体20相互结合。另外,金属壳体20的两端设有接地片38,且这些接地片38分别电连接至公连接器12的金属本体60及母连接器14的金属本体80,因而该金属壳体20可与该电路板16及公、母连接器12、14组合成一整体。

    请参阅图1和4,第一、二壳体40分别设有一基部41、第一端壁43、第二端壁51、第一侧壁42及第二侧壁44。其中,该对壳体40为塑料壳体;而该对侧壁42、44分别设有开口46,而基部41则延伸出两个内部壁48,该内部壁48分别紧邻着边壁42、44,并形成两个栓锁容室45。此外,一对固定柱52、54分别自内部壁48及其对角线的侧壁44延伸出,而一对固定孔56、58则开设于内部壁48及其对角线的侧壁42上,藉此该对壳体40可利用固定柱52、54及其相对的固定孔56、58互相卡接。并且,自基部41的对角线处延伸出两个轴接柱59(因为图示角度的关系,只显示出一个),且金属壳体20的基部21在相同的方向上设有一对轴接孔23,而该轴接孔23可容接轴接柱59,使得金属壳体20可定位并固定于相对应的塑料壳体40。一对凸块57自基部41的一侧延伸出来,并与公连接器12的定位孔62卡接,而在基部41的同一端则设有一对限制柱55(因为图示角度的关系,只显示出一个)。当公连接器12装设至壳体40的基部41时,该限制柱55与第一端壁43把公连接器12固定于一既定的位置。同理,在基部41的另一侧设有另一对限制柱53,且该限制柱53连接至边壁42、44,该限制柱53与第二端壁51把母连接器14固定于另一既定的位置。

    请参阅图1和4A,一对栓锁装置100分别容设于壳体40的栓锁容室45内,且该栓锁装置100设有主体102、固定杆104及按压部108。其中,该主体102定位于栓锁容室45内,而固定杆104固定于主体102上并可旋动,且其一端延伸出钩状部106,该钩状部106紧邻公连接器12的接触部64与壳体40。按压部108设于固定杆104的另一端,并从侧壁42、44间的开口46中露出。

    请参阅图5至7,其表示本发明的电转接装置的立体图及部分分解图,该电转接装置组装后,电路板16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公、母连接器12、14,且其外围由壳体40覆盖,而公、母连接器12、14的接触部64、82则露出壳体40。按压部108从电转接装置10的两侧露出,用以控制卡固或脱离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而且,当电转接装置10中的元件装设至既定的位置后,可利用超声波将第一、二壳体40的边缘47熔接固定,使得电转接装置10的壳体40能紧密地固定。

    请参阅图6,该公连接器12设有金属罩体60,其包围着塑料本体63,而该塑料本体63则具有多个端子19,此外,金属罩体60的两侧设有定位孔62,用以卡接壳体40的凸块57。

    请参阅图7和8,该母连接器14设有金属本体80、塑料本体82及金属罩体84。其中,金属罩体84具有基板85,且从基板85垂直方向上延伸出外壳86,并形成一收容空间87,而金属罩体84的两端设有一对长形的嵌板88,该嵌板88具有卡扣弹片89。

    金属本体80的中间设有收容槽81,该收容槽81与收容空间87对齐,用以收容塑料本体82的基座90,而收容槽81的两侧设有一对凹槽91(因为图示角度的关系,只显示出一个),使该凹槽91可收容相对应的嵌板88,凹槽91具有卡槽92,可与金属罩体84的固定弹片89啮合,用以固定金属本体80。

    塑料本体82设有可收容多个端子18的基座90,在该基座90的两侧延伸出一对平台93,而该平台93装设于金属本体80相对应的凹口96内。该平台93设有第一固定闩94及第二固定闩95,该第一固定闩94紧靠于金属罩体84的嵌板88,使嵌板88的固定弹片89能与金属本体80的卡槽92紧密结合;而第二固定闩95则可被金属本体80延伸出的固定凸块98卡住,藉此金属本体80可固定塑料本体82及金属罩体84。

电转接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转接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转接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转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转接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电转接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设于电路板的两端,并具有金属本体;一对金属壳体,其设于电路板的周围,且自该对金属壳体的侧边延伸出接地片,该接地片连接至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金属本体;一对塑料壳体,其设于该对金属壳体、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外围。本发明还涉及其组装方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