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541123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60087.8

申请日:

2014.10.11

公开号:

CN104274650A

公开日:

2015.01.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889申请公布日:2015011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89申请日:20141011|||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89; A61K36/896; A61P17/02

主分类号:

A61K36/889

申请人:

苗志敏

发明人:

苗志敏; 孙美玲

地址:

262700 山东省寿光市健康街1233号寿光市人民医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5-10g、红花5-10g、地榆15-20g、三七10-15g、冰片10-15g、独活10-15g、乳香5-10g、没药5-10g、血竭10-15g、龙骨5-10g、炉甘石15-20g、生大黄15-20g、熟大黄15-20g、香油8-10g。本发明是基于对皮肤烧、烫伤的治疗原则,使用中国传统的中药为原料,并通过临床试验反复验证配制而成,组方科学合理、配伍独到,具有凉血消痈、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等功效,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对皮肤烧、烫伤的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且成本低,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5-10g、红花5-10g、地榆15-20g、三七10-15g、冰片10-15g、独活10-15g、乳香5-10g、没药5-10g、血竭10-15g、龙骨5-10g、炉甘石15-20g、生大黄15-20g、熟大黄15-20g、香油8-10g。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8g、红花8g、地榆18g、三七12g、冰片12g、独活12g、乳香8g、没药8g、血竭12g、龙骨8g、炉甘石18g、生大黄18g、熟大黄18g、香油9g。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由于接触火、开水、热油等高热物质而引发的一种急性皮肤损伤。中医称之为“烫火伤”、“火烧疮”,轻者可自愈。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按烧烫伤深度分为I度、浅II度、深II度、III度。临床习惯上称I度、浅II度为浅度烧烫伤,深II度、III度为深度烧烫伤。
I度烧烫伤:伤及表皮浅层,基底层尚存,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疼痛、有烧灼感、无水疱,3~5天痊愈。愈后不留瘢痕,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浅II度烧烫伤:累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渗液较多而形成大小不等水疱,创面湿润,创底鲜红、水肿、剧痛;若无感染等可于2周内痊愈,无瘢痕形成,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深II度烫烧伤:累及真皮网状层,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和皮肤附件,局部肿胀,白色或棕黄色,水疱较小,感觉迟钝,皮温稍低,疼痛较轻。如无感染可于3~4周内愈合,愈后留有瘢痕,但皮肤功能基本保存。
III度烧烫伤:累及皮肤的全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内脏器官,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无疼痛,无水疱,感觉消失,质韧似皮革。3~4周后,焦痂脱落后遗留肉芽组织面,愈后遗留瘢痕,皮肤功能丧失,造成畸形。酸烧伤一般不起水疱,迅速成痂。硫酸、硝酸和盐酸的烧伤痂分别呈深棕色、黄棕色和黄色;烧伤越深,痂色越暗,痂皮内陷越明显,质地越硬。碱烧伤创面呈黏滑或皂状焦痂,色潮红,有小水疱,一般较深,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经常久不愈。此外酸烧伤容易估计偏深,碱烧伤和其他一些化学烧伤有继续加深的过程,应反复估计核实深度。严重烧烫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免疫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 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针对I度、浅II度和深II度烧烫伤,西医治疗大多采用的西药为抗生素一类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拉定、诺氟沙星等,缺点是伤口愈合慢、治疗时间长。虽然也有一些治疗烧烫伤的中成药,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价格也比较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5-10g、红花5-10g、地榆15-20g、三七10-15g、冰片10-15g、独活10-15g、乳香5-10g、没药5-10g、血竭10-15g、龙骨5-10g、炉甘石15-20g、生大黄15-20g、熟大黄15-20g、香油8-10g。
进一步地说,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8g、红花8g、地榆18g、三七12g、冰片12g、独活12g、乳香8g、没药8g、血竭12g、龙骨8g、炉甘石18g、生大黄18g、熟大黄18g、香油9g。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配方中所使用的中药的药性、药理如下:
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红花:味辛,性温;入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等功效;主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地榆:味苦酸,性寒,无毒;入肝、肺、肾、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等功效;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血痢不止,大便下血,小儿湿疮,小儿面疮。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大肠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等功效。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 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冰片:味辛、苦,性凉;入心、肝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等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膀胱经。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等功效;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头痛齿痛。
乳香: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具有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等功效;主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没药:味苦、辛,性平;入肝、脾、心、肾经。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湿寒性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口腔疼痛,咽喉疼痛,寒性咳嗽,湿性痰多,支气管扩张,湿疹脓疮,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本草纲目》: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血竭:味甘、咸,性平;入心、肝、脾经。具有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等功效;主治:跌打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
龙骨:味甘、涩,性平;入心、肝、肾、大肠经。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等功效;主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炉甘石:味甘,性平;归胃经。具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等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
生大黄:味苦,性寒;归经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熟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基于对皮肤烧、烫伤的治疗原则,使用中国传统的中药为原料,并通过临床试验反复验证配制而成,组方科学合理、配伍独到,具 有凉血消痈、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等功效,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对皮肤烧、烫伤的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且成本低,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5g、红花5g、地榆15g、三七10g、冰片10g、独活10g、乳香5g、没药5g、血竭10g、龙骨5g、炉甘石15g、生大黄15g、熟大黄15g、香油8g。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10g、红花10g、地榆20g、三七15g、冰片15g、独活15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5g、龙骨10g、炉甘石20g、生大黄20g、熟大黄20g、香油10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丹参8g、红花8g、地榆18g、三七12g、冰片12g、独活12g、乳香8g、没药8g、血竭12g、龙骨8g、炉甘石18g、生大黄18g、熟大黄18g、香油9g。
本发明所述治疗烫伤的中药的使用方法是:
【临床疗效总结】:
一、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几百例患者,疗效显著。
二、用药方法:先按照配方称量好诸中药原料;然后,将丹参、红花、地榆、三七、冰片、独活、乳香、没药、血竭、龙骨、炉甘石、生大黄、熟大黄分别粉碎成粉末;再将各中药粉末混合均匀;将香油加入到混合均匀的中药粉末中,充分搅拌成为药膏,涂敷于患处即可;每日2-3次。
三、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在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临床应用于I度、浅II度、深II度烧烫伤患者,2011年6月-2014年8月共收治皮肤烧烫伤患者共358例,其中:I度烧烫伤患者126例,按上述用药方法3日治愈者112例,其余5日治愈,且治愈后无疤痕;浅II度烧烫伤患 者141例,按上述用药方法7日治愈者123例,其余10日治愈,且治愈后无疤痕;深II度烧烫伤患者91例,按上述用药方法12日治愈者79例,其余15日治愈,且治愈后无疤痕。
【病例资料】:
病案1:
孙**,山东省寿光市患者,男,9岁。玩耍时,其后背不小心触碰到高温锅炉,致浅II度烫伤,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每日换药3次,6天后,创面全部恢复正常,无疤痕。
病案2:
臧**,山东省青州市患者,女,34岁。工作时,被硫酸烧伤手背皮肤,致深II度烧伤,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每日换药3次,13天后,创面全部恢复正常,无疤痕。
病案3:
江**,山东省昌乐县患者,女,50岁。被开水烫伤大腿,致浅II度烫伤,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每日换药3次,5天后,创面全部恢复正常,无疤痕。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465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1.14 CN 104274650 A (21)申请号 201410560087.8 (22)申请日 2014.10.11 A61K 36/889(2006.01) A61K 36/896(2006.01) A61P 17/02(2006.01) (71)申请人 苗志敏 地址 262700 山东省寿光市健康街 1233 号 寿光市人民医院 (72)发明人 苗志敏 孙美玲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属 于医药技术领域。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

2、丹参 5-10g、 红花 5-10g、 地榆 15-20g、 三七 10-15g、 冰 片 10-15g、 独活 10-15g、 乳香 5-10g、 没药 5-10g、 血竭 10-15g、 龙骨 5-10g、 炉甘石 15-20g、 生大黄 15-20g、 熟大黄 15-20g、 香油 8-10g。本发明是基 于对皮肤烧、 烫伤的治疗原则, 使用中国传统的中 药为原料, 并通过临床试验反复验证配制而成, 组 方科学合理、 配伍独到, 具有凉血消痈、 散瘀定痛、 止血生肌等功效, 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 对皮肤 烧、 烫伤的疗效显著, 无毒副作用, 且成本低, 制作 方法简便易行, 具有良好的。

3、经济和社会效益。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274650 A CN 104274650 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5-10g、 红花 5-10g、 地榆 15-20g、 三七 10-15g、 冰片 10-15g、 独活 10-15g、 乳香 5-10g、 没药 5-10g、 血竭 10-15g、 龙骨 5-10g、 炉甘石 15-20g、 生大黄 15-20g、 熟。

4、大黄 15-20g、 香油 8-10g。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 成 : 丹参 8g、 红花 8g、 地榆 18g、 三七 12g、 冰片 12g、 独活 12g、 乳香 8g、 没药 8g、 血竭 12g、 龙 骨 8g、 炉甘石 18g、 生大黄 18g、 熟大黄 18g、 香油 9g。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274650 A 2 1/4 页 3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烧烫伤是由于接触火、 开水、 热油等高热物质而。

5、引发的一种急性皮肤损伤。 中医称 之为 “烫火伤” 、“火烧疮” , 轻者可自愈。 0003 目前, 国内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 按烧烫伤深度分为 I 度、 浅 II 度、 深 II 度、 III 度。临床习惯上称 I 度、 浅 II 度为浅度烧烫伤, 深 II 度、 III 度为深度烧烫伤。 0004 I 度烧烫伤 : 伤及表皮浅层, 基底层尚存, 局部皮肤发红、 肿胀、 疼痛、 有烧灼感、 无 水疱, 3 5 天痊愈。愈后不留瘢痕, 可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0005 浅 II 度烧烫伤 : 累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 渗液较多而形成大小不等水 疱, 创面湿润, 创底鲜红、 水肿、 剧痛。

6、 ; 若无感染等可于 2 周内痊愈, 无瘢痕形成, 可有暂时性 色素沉着。 0006 深 II 度烫烧伤 : 累及真皮网状层, 但仍残留部分真皮和皮肤附件, 局部肿胀, 白色 或棕黄色, 水疱较小, 感觉迟钝, 皮温稍低, 疼痛较轻。如无感染可于 3 4 周内愈合, 愈后 留有瘢痕, 但皮肤功能基本保存。 0007 III 度烧烫伤 : 累及皮肤的全层甚至皮下脂肪、 肌肉、 内脏器官, 创面苍白或焦黄 炭化, 无疼痛, 无水疱, 感觉消失, 质韧似皮革。3 4 周后, 焦痂脱落后遗留肉芽组织面, 愈 后遗留瘢痕, 皮肤功能丧失, 造成畸形。酸烧伤一般不起水疱, 迅速成痂。硫酸、 硝酸和盐酸 的。

7、烧伤痂分别呈深棕色、 黄棕色和黄色 ; 烧伤越深, 痂色越暗, 痂皮内陷越明显, 质地越硬。 碱烧伤创面呈黏滑或皂状焦痂, 色潮红, 有小水疱, 一般较深, 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 创面 凹陷, 边缘潜行, 经常久不愈。此外酸烧伤容易估计偏深, 碱烧伤和其他一些化学烧伤有继 续加深的过程, 应反复估计核实深度。 严重烧烫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出现一系列病理 生理过程, 如水盐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 DIC、 免疫平衡失调, 继发感染, 心功能 不全、 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 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0008 目前, 针对 I 度、 浅 II 度和深 II 度烧烫。

8、伤, 西医治疗大多采用的西药为抗生素一 类的药物如青霉素、 头孢拉定、 诺氟沙星等, 缺点是伤口愈合慢、 治疗时间长。 虽然也有一些 治疗烧烫伤的中成药, 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价格也比较昂贵。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0010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0011 一种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其特征在于 : 它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5-10g、 红花 5-10g、 地榆 15-20g、 三七 10-15g、 冰片 10-15g、 独活 10-15g、 乳香 5-10g、 没 药 5-10g、 血竭。

9、 10-15g、 龙骨 5-10g、 炉甘石 15-20g、 生大黄 15-20g、 熟大黄 15-20g、 香油 8-10g。 说 明 书 CN 104274650 A 3 2/4 页 4 0012 进一步地说, 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8g、 红花 8g、 地榆18g、 三七12g、 冰片12g、 独活12g、 乳香8g、 没药8g、 血竭12g、 龙骨8g、 炉甘石18g、 生大黄 18g、 熟大黄 18g、 香油 9g。 0013 本发明所述药物的配方中所使用的中药的药性、 药理如下 : 0014 丹参 : 味苦, 性微寒 ; 归心、 肝经。具有活血调经。

10、、 祛瘀止痛、 凉血消痈、 清心除烦、 养血安神等功效 ; 主治 : 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 症瘕积聚、 胸腹刺痛、 热痹疼痛、 疮疡肿痛、 心 烦不眠、 肝脾肿大、 心绞痛。 0015 红花 : 味辛, 性温 ; 入心、 肝经。 具有活血通经、 去瘀止痛等功效 ; 主治 : 经闭、 症瘕、 难产、 死胎、 产后恶露不行、 瘀血作痛、 痈肿、 跌扑损伤。 0016 地榆 : 味苦酸, 性寒, 无毒 ; 入肝、 肺、 肾、 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消肿 敛疮等功效 ; 主治 : 吐血, 咯血, 衄血, 尿血, 便血, 痔血, 血痢, 崩漏, 赤白带下, 疮痈肿痛, 湿 疹, 阴痒, 。

11、水火烫伤, 蛇虫咬伤, 血痢不止, 大便下血, 小儿湿疮, 小儿面疮。 0017 三七 : 味甘、 微苦, 性温 ; 入肝、 胃、 大肠经。具有止血、 散瘀、 消肿、 定痛等功效。主 治 : 吐血, 咳血, 衄血, 便血, 血痢, 崩漏, 症瘕, 产后血晕, 恶露不下, 跌扑瘀血, 外伤出血, 痈 肿疼痛。 0018 冰片 : 味辛、 苦, 性凉 ; 入心、 肝经。具有开窍醒神、 清热散毒、 明目退翳等功效 ; 主 治 : 热病, 高热神昏, 中风痰厥惊痫, 暑湿蒙蔽清窍, 喉痹耳聋, 口疮齿肿, 疮痈疳痔, 目赤肿 痛, 翳膜遮睛。 0019 独活 : 味辛、 苦, 性微温 ; 归肝、 肾、。

12、 膀胱经。具有祛风胜湿、 散寒止痛等功效 ; 主治 : 风寒湿痹, 腰膝疼痛, 少阴伏风头痛, 头痛齿痛。 0020 乳香 : 味辛、 苦, 性温 ; 入心、 肝、 脾经。具有调气活血、 定痛、 追毒等功效 ; 主治 : 气 血凝滞、 心腹疼痛, 痈疮肿毒, 跌打损伤, 痛经, 产后瘀血刺痛。 0021 没药 : 味苦、 辛, 性平 ; 入肝、 脾、 心、 肾经。主治 : 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 如湿寒性 关节疼痛, 坐骨神经痛, 口腔疼痛, 咽喉疼痛, 寒性咳嗽, 湿性痰多, 支气管扩张, 湿疹脓疮, 月经不调, 小便不利。 本草纲目 : 乳香活血, 没药散血, 皆能止痛消肿, 生肌, 故二。

13、药每每相 兼而用。 0022 血竭 : 味甘、 咸, 性平 ; 入心、 肝、 脾经。 具有散瘀定痛, 止血生肌等功效 ; 主治 : 跌打 折损, 内伤瘀痛, 外伤出血不止, 瘰疬, 臁疮溃久不合。 0023 龙骨 : 味甘、 涩, 性平 ; 入心、 肝、 肾、 大肠经。具有镇惊安神、 敛汗固精、 止血涩肠、 生肌敛疮等功效 ; 主治 : 惊痫癫狂, 怔忡健忘, 失眠多梦, 自汗盗汗, 遗精淋浊, 吐衄便血, 崩 漏带下, 泻痢脱肛, 溃疡久不收口。 0024 炉甘石 : 味甘, 性平 ; 归胃经。具有解毒、 明目、 退翳、 收湿、 止痒、 敛疮等功效 ; 主 治 : 目赤肿痛, 眼缘赤烂, 翳。

14、膜胬肉, 溃疡不敛, 脓水淋漓, 湿疮, 皮肤瘙痒。 0025 生大黄 : 味苦, 性寒 ; 归经胃、 大肠、 肝、 脾经。具有攻积滞、 清湿热、 泻火、 凉血、 祛 瘀、 解毒等功效。 0026 熟大黄 : 味苦, 性寒 ; 归脾、 胃、 大肠、 肝、 心包经。具有泻热通肠、 凉血解毒、 逐瘀通 经等功效 ; 主治 : 实热便秘, 积滞腹痛, 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 血热吐衄, 目赤, 咽肿, 肠痈腹 痛, 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 跌打损伤, 水火烫伤, 上消化道出血。 0027 有益效果 : 本发明是基于对皮肤烧、 烫伤的治疗原则, 使用中国传统的中药为原 说 明 书 CN 1042746。

15、50 A 4 3/4 页 5 料, 并通过临床试验反复验证配制而成, 组方科学合理、 配伍独到, 具有凉血消痈、 散瘀定 痛、 止血生肌等功效, 符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 对皮肤烧、 烫伤的疗效显著, 无毒副作用, 且 成本低, 制作方法简便易行,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9 实施例 1 : 0030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5g、 红花 5g、 地榆 15g、 三七 10g、 冰片 10g、 独活 10g、 乳香 5g、 没药 5g、 血竭 10g、 龙骨 5g、 炉甘石 。

16、15g、 生 大黄 15g、 熟大黄 15g、 香油 8g。 0031 实施例 2 : 0032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10g、 红花 10g、 地榆 20g、 三七 15g、 冰片 15g、 独活 15g、 乳香 10g、 没药 10g、 血竭 15g、 龙骨 10g、 炉甘石 20g、 生大黄 20g、 熟大黄 20g、 香油 10g。 0033 实施例 3 : 0034 本实施例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是由下述原料配方制成 : 丹参 8g、 红花 8g、 地榆 18g、 三七 12g、 冰片 12g、 独活 12g、 乳香 8g、 没药 。

17、8g、 血竭 12g、 龙骨 8g、 炉甘石 18g、 生 大黄 18g、 熟大黄 18g、 香油 9g。 0035 本发明所述治疗烫伤的中药的使用方法是 : 0036 【临床疗效总结】 : 0037 一、 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 治疗几百例患者, 疗效显著。 0038 二、 用药方法 : 先按照配方称量好诸中药原料 ; 然后, 将丹参、 红花、 地榆、 三七、 冰 片、 独活、 乳香、 没药、 血竭、 龙骨、 炉甘石、 生大黄、 熟大黄分别粉碎成粉末 ; 再将各中药粉末 混合均匀 ; 将香油加入到混合均匀的中药粉末中, 充分搅拌成为药膏, 涂敷于患处即可 ; 每 日 2-3 次。 003。

18、9 三、 治疗效果 : 使用本发明所述治疗皮肤烧烫伤的中药, 在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 临床应用于 I 度、 浅 II 度、 深 II 度烧烫伤患者, 2011 年 6 月 -2014 年 8 月共收治皮肤烧烫 伤患者共 358 例, 其中 : I 度烧烫伤患者 126 例, 按上述用药方法 3 日治愈者 112 例, 其余 5 日治愈, 且治愈后无疤痕 ; 浅 II 度烧烫伤患者 141 例, 按上述用药方法 7 日治愈者 123 例, 其余 10 日治愈, 且治愈后无疤痕 ; 深 II 度烧烫伤患者 91 例, 按上述用药方法 12 日治愈者 79 例, 其余 15 日治愈, 且治愈后无疤痕。

19、。 0040 【病例资料】 : 0041 病案 1 : 0042 孙, 山东省寿光市患者, 男, 9岁。 玩耍时, 其后背不小心触碰到高温锅炉, 致浅 II度烫伤, 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 每日换药3次, 6天后, 创面全部恢 复正常, 无疤痕。 0043 病案 2 : 0044 臧, 山东省青州市患者, 女, 34岁。 工作时, 被硫酸烧伤手背皮肤, 致深II度烧 伤, 使用本发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 每日换药 3 次, 13 天后, 创面全部恢复正 说 明 书 CN 104274650 A 5 4/4 页 6 常, 无疤痕。 0045 病案 3 : 0046 江, 山东省昌乐县患者, 女, 50岁。 被开水烫伤大腿, 致浅II度烫伤, 使用本发 明所述中药制成的药膏敷在创面上, 每日换药 3 次, 5 天后, 创面全部恢复正常, 无疤痕。 说 明 书 CN 104274650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