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5399359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286744.X

申请日:

2013.07.10

公开号:

CN103329939A

公开日:

2013.10.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63/02申请公布日:20131002|||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63/02收件人:韩铁冰文件名称:手续合格通知书|||文件的公告送达IPC(主分类):A01N 63/02收件人:唐睿文件名称: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63/02申请日:20130710|||公开

IPC分类号:

A01N63/02; A01P21/00; C12P17/18; C12P13/00; C12R1/465(2006.01)N; C12R1/56(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63/02

申请人:

唐睿

发明人:

任承才; 唐睿; 韩铁冰; 吴景霄; 杨照东; 莫秋菊

地址:

571100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隆基大厦A座10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三株放线菌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浅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olus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复合发酵生产(以重量百分比计)复合氨基酸0.1%-30%、羟烯腺嘌呤0.1mg-30mg/g和烯腺嘌呤0.1-30mg/g母液的工艺及配方。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制备,其特征在于:复合发酵的三个菌种为放线菌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浅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olus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比例,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计,氨基酸的含量为0.1%‑30%,羟烯腺嘌呤的含量为0.1mg/g‑30mg/g,烯腺嘌呤的含量为0.1mg/g‑30mg/g。

3.   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发酵罐营养液配方,其特征在于:5%‑15%的玉米粉、5%‑15%的豆粉、3%‑8%的无水葡萄糖、3%‑8%的饴糖、0.3%的甘油、0.05%‑0.1%的MnSO4·H2O,另外加入0.2%‑0.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PH值6.5‑7.2。

说明书

说明书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三株放线菌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浅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olus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复合发酵生产(以重量百分比计)复合氨基酸0.1%‑30%、羟烯腺嘌呤0.1mg/g‑30mg/g和烯腺嘌呤母液的工艺及配方。
背景技术
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属于植物五大内源激素之一的细胞分裂素,对作物有促进细胞分裂及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低,一般都是靠化学合成和从海藻中提取,但是工艺复杂、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大,生产规模不能满足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
本发明是以三株放线菌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三菌株均获购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复合发酵生产氨基酸、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的工艺及配方。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在微生物发酵生产细胞分裂素的工艺上,发酵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发酵菌种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利用发酵基质,产率较低的问题。
由细黄链霉菌、浅黄链霉菌和淡紫灰链霉菌复合发酵生产的复合氨基酸、羟烯腺嘌呤与烯腺嘌呤,属于生物农药领域,对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改善品质作用,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特别是对病毒病的抗性,对粮食、果蔬类可以提高10%‑30%以上的增产效果,并具有对人畜比较安全、不污染环境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特点。
发明内容
对三株菌种分别进行活化培养,复合培养基的制备(以下,本文所引用的百分比%,皆为重量百分比):KNO3‑1g,K2HPO4‑0.5g,NaCl‑0.5g,FeSO4·7H2O‑0.01g,可溶性淀粉‑20g,MgSO4·7H2O‑0.5g,MnSO4·H2O‑0.05g,甘油‑3g,琼脂‑20g,清水补齐至1000g,pH值调至6.5‑7.2,分装三角瓶并经过121℃高压灭菌30分钟,取出冷却至60℃左右后,在超洁净工作台上,于无菌条件下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分别将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转接到复合培养基中,于温度为28℃‑30℃的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4‑5天,然后进行生物测定。
拮抗试验:将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分别两两组合,在复合培养基上,将两菌的两点放置相距3cm,每个组合设计3个重复,进行交叉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不存在拮抗,能够共同生长。
复合氨基酸嘌呤‑年年乐母液的复合发酵生产:复合培养基的配方为KNO3‑1g,K2HPO4‑0.5g,NaCl‑0.5g,FeSO4·7H2O‑0.01g,可溶性淀粉‑20g,MgSO4·7H2O‑0.5g,MnSO4·H2O‑0.05g,甘油‑3g,加入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pH值调至6.5‑7.2,按上述配方将复合培养液配制好后,倒入三角摇瓶中,经过121℃高压灭菌30分钟,待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将保存培养的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的三个菌株各自配成菌悬液,分别接种到三角摇瓶中,每瓶接种比例为3%‑8%,在28℃‑30℃条件下于摇床上振荡培养72小时后,将三个菌株的菌液以1∶1∶1的比例混合摇匀,然后以3%‑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罐。振荡培养过程中用pH值调节剂(柠檬酸、碳酸氢钠)调节培养液的pH,使培养液的pH保持在6.5‑7.2之间。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发酵:发酵罐营养液配方为5%‑15%的玉米粉、5%‑15%的豆粉、3%‑8%的无水葡萄糖、3%‑8%的饴糖、0.3%的甘油、0.05%‑0.1%的MnSO4·H2O,另外加入0.2%‑0.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PH值6.5‑7.2。罐体装料后在121℃,0.12MPa下灭菌30分钟。冷却至30℃左右后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3%‑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培养液来,于培养温度28℃‑32℃,通气量开始在1∶1.5(v.v.m),发酵24小时后增至1∶2(v.v.m),48小时后降至1∶1.8(v.v.m)。发酵过程中用pH值调节剂(柠檬酸、碳酸氢钠)调节发酵液的pH,使发酵液的pH保持在6.5‑7.2之间。发酵至72小时的时候发酵完毕,经过镜检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的比例与接种比例相近,含菌量达到2.0×109个/g时为合格的发酵菌液;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氨基酸含量达到0.1%‑30%、羟烯腺烯酰嘌呤含量达到0.1mg/g‑30mg/g时为合格的发酵母液。用80目过滤网过滤,并将发酵完毕的发酵液经过121℃灭菌30分钟,得到本发明的制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本次发明技术工艺及配方,但不限制本次发明的范围。
实例1:5%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复合培养基的配方为KNO3‑1g,K2HPO4‑0.5g,NaCl‑0.5g,FeSO4·7H2O‑0.01g,可溶性淀粉‑20g,MgSO4·7H2O‑0.5g,MnSO4·H2O‑0.05g,甘油‑3g,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pH值调至6.5‑7.2,按上述配方将复合培养基配制好后,倒入三角摇瓶中,经过121℃高压灭菌30分钟,待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将保存培养的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的三个菌株各自配成菌液,分别接种到三角摇瓶中,每瓶接种比例为3%‑8%,在28℃‑30℃条件下于摇床上振荡培养72小时后,将三个菌株的菌液以1∶1∶1的比例混合摇匀,然后以3%‑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罐。
复合母液的发酵:发酵罐营养液配方为6%的玉米粉、6%的豆粉、3%的无水葡萄糖,3%的饴糖,0.05%的MnSO4·H2O,0.3%的甘油,另外加入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PH值6.5‑7.2。罐体装料后在121℃,0.12MPa下灭菌30分钟。冷却至30℃左右后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3%‑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培养液来;在培养温度28℃‑30℃,通气量开始在1∶1.5(v.v.m),培养24小时后增至1∶2(v.v.m),48小时后降至1∶1.8(v.v.m)。发酵至72小时的时候发酵完毕,经过镜检ACCC40027细黄链霉菌、ACCC40822浅黄链霉菌和ACCC40024淡紫灰链霉菌的比例在1∶1∶1左右,含菌量达到2.0×109个/ml时为合格的发酵菌液;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羟烯腺嘌呤含量达到5.0mg/g,烯腺嘌呤含量达到0.5mg/g时为合格的发酵菌液;氨基酸的含量等于或大于5%时也为合格的发酵菌液。用80目过滤网过滤,并将发酵完毕的发酵液经过121℃灭菌30分钟,得到本发明的制剂。
将实例1制得的复合母液用于西瓜试验:将复合母液稀释1000倍,清水作为对照,每种药剂设计4个重复,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西瓜的苗期、花前期、花后期及膨果期进行喷施,试验表明本制剂对西瓜产量的增加达到23%以上。
实例2:8%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
根据实例1的方法,将发酵罐营养液配方改为为12%的玉米粉、12%的豆粉、6%的无水葡萄糖,6%的饴糖,0.08%的MnSO4·H2O,0.3%的甘油,另外加入0.3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发酵制得复合氨基酸含量大于或等于8%、羟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8mg/g、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0.8mg/g的本发明复合制剂,稀释1500倍,用清水作为对照,每种药剂设计4个重复,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葡萄的苗期、花前期、花后期及膨果期进行喷施,试验表明本制剂对葡萄产量的增加达到28%以上。
实例3:13%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
根据实例1的方法,将发酵罐营养液配方改为为15%的玉米粉、15%的豆粉、8%的无水葡萄糖,8%的饴糖,0.1%的MnSO4·H2O,0.3%的甘油,另外加入0.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发酵制得复合氨基酸含量大于或等于13%、羟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13mg/g、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1.3mg/g的本发明复合制剂,稀释2000倍后,用清水作为对照,每种药剂设计4个重复,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黄瓜的各个时期进行喷施,试验表明本制剂对黄瓜产量的增加达到33%以上。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2993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0.02 CN 103329939 A *CN103329939A* (21)申请号 201310286744.X (22)申请日 2013.07.10 A01N 63/02(2006.01) A01P 21/00(2006.01) C12P 17/18(2006.01) C12P 13/00(2006.01) C12R 1/465(2006.01) C12R 1/56(2006.01) (71)申请人 唐睿 地址 571100 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南路隆基大 厦 A 座 10 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 公司 (72。

2、)发明人 任承才 唐睿 韩铁冰 吴景霄 杨照东 莫秋菊 (54) 发明名称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 - 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 方与工艺 (57) 摘要 本 发 明 涉 及 一 种 用 三 株 放 线 菌 细 黄 链 霉 菌 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浅 黄 链 霉 菌 Streptomyces flaveolus 和 淡 紫 灰 链 霉 菌 Streptomyces lavendulae, 复合发酵生产 ( 以重 量百分比计 ) 复合氨基酸 0.1 -30、 羟烯腺嘌 呤 0.1mg-30mg/g 和烯腺嘌呤 0.1-30mg/g 母液的 工艺及配方。 (51)Int.Cl.。

3、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329939 A CN 103329939 A *CN103329939A* 1/1 页 2 1. 一种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制备, 其特征在于 : 复合发酵的三个菌种为放线菌 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浅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eolus和淡紫灰链 霉菌 Streptomyces lavendulae。 2.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比例, 其特征在于 : 以重。

4、量百分比计, 氨基酸的含量为 0.1 -30, 羟烯腺嘌呤的含量为 0.1mg/g-30mg/g, 烯腺嘌呤的含量为 0.1mg/g-30mg/g。 3. 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复合氨基酸嘌呤发酵母液的发酵罐营养液配方, 其特征在于 : 5 -15的玉米粉、 5 -15的豆粉、 3 -8的无水葡萄糖、 3 -8的饴糖、 0.3的甘 油、 0.05 -0.1的 MnSO4 H2O, 另外加入 0.2 -0.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 PH 值 6.5-7.2。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329939 A 2 1/3 页 3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 - 年年乐的复合发酵配方与工艺 技术领域 00。

5、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三株放线菌细黄链霉菌 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浅黄链霉 菌Streptomyces flaveolus和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复合发酵生产(以 重量百分比计 ) 复合氨基酸 0.1 -30、 羟烯腺嘌呤 0.1mg/g-30mg/g 和烯腺嘌呤母液的 工艺及配方。 背景技术 0002 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 属于植物五大内源激素之一的细胞分裂素, 对作物有促 进细胞分裂及生长、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 而羟烯腺嘌 呤和烯腺嘌呤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低, 一般都是靠化学合成和从海藻中。

6、提取, 但是工艺复 杂、 产率较低, 生产成本较大, 生产规模不能满足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 0003 本发明是以三株放线菌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和 ACCC40024 淡紫灰链霉菌 ( 三菌株均获购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复合发酵 生产氨基酸、 羟烯腺嘌呤和烯腺嘌呤的工艺及配方。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在微生物发酵生产 细胞分裂素的工艺上, 发酵生产工艺比较落后、 发酵菌种比较单一, 不能很好地利用发酵基 质, 产率较低的问题。 0004 由细黄链霉菌、 浅黄链霉菌和淡紫灰链霉菌复合发酵生产的复合氨基酸、 羟烯腺 嘌呤与烯腺嘌呤, 属。

7、于生物农药领域, 对大田作物、 蔬菜、 水果等经济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 效果和改善品质作用, 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特别是对病毒病的抗性, 对粮食、 果蔬类可 以提高 10 -30以上的增产效果, 并具有对人畜比较安全、 不污染环境等有利于生态平 衡的特点。 发明内容 0005 对三株菌种分别进行活化培养, 复合培养基的制备 ( 以下, 本文所引用的百分 比, 皆为重量百分比 ) : KNO3-1g, K2HPO4-0.5g, NaCl-0.5g, FeSO47H2O-0.01g, 可溶性淀 粉 -20g, MgSO47H2O-0.5g, MnSO4H2O-0.05g, 甘油 -3g, 琼脂 。

8、-20g, 清水补齐至 1000g, pH 值调至 6.5-7.2, 分装三角瓶并经过 121高压灭菌 30 分钟, 取出冷却至 60左右后, 在超洁净工作台上, 于无菌条件下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 分别将 ACCC40027 细黄链霉 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和 ACCC40024 淡紫灰链霉菌转接到复合培养基中, 于温度为 28 -30的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 4-5 天, 然后进行生物测定。 0006 拮抗试验 : 将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和 ACCC40024 淡紫灰 链霉菌分别两两组合, 在复合培养基上, 将两菌的两点放置相距 3。

9、cm, 每个组合设计 3 个重 复, 进行交叉拮抗试验, 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不存在拮抗, 能够共同生长。 0007 复合氨基酸嘌呤 - 年年乐母液的复合发酵生产 : 复合培养基的配方为 KNO3-1g, K2HPO4-0.5g, NaCl-0.5g, FeSO47H2O-0.01g,可 溶 性 淀 粉 -20g, MgSO47H2O-0.5g, MnSO4 H2O-0.05g, 甘油 -3g, 加入 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 pH 值调至 6.5-7.2, 按 说 明 书 CN 103329939 A 3 2/3 页 4 上述配方将复合培养液配制好后, 倒入三角摇瓶中, 经过 121。

10、高压灭菌 30 分钟, 待冷却后 在超净工作台上, 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 将保存培养的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和 ACCC40024 淡紫灰链霉菌的三个菌株各自配成菌悬液, 分别接种到三角摇瓶 中, 每瓶接种比例为 3 -8, 在 28 -30条件下于摇床上振荡培养 72 小时后, 将三个菌 株的菌液以111的比例混合摇匀, 然后以3-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罐。 振荡培养过 程中用 pH 值调节剂 ( 柠檬酸、 碳酸氢钠 ) 调节培养液的 pH, 使培养液的 pH 保持在 6.5-7.2 之间。 0008 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发酵 : 发酵罐营养液配方为 。

11、5 -15的玉米粉、 5 -15的豆粉、 3 -8的无水葡萄糖、 3 -8的饴糖、 0.3的甘油、 0.05 -0.1的 MnSO4H2O, 另外加入 0.2 -0.5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 PH 值 6.5-7.2。罐体装料 后在 121, 0.12MPa 下灭菌 30 分钟。冷却至 30左右后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 3 -8的 比例接种到发酵培养液来, 于培养温度 28 -32, 通气量开始在 1 1.5(v.v.m), 发酵 24 小时后增至12(v.v.m), 48小时后降至11.8(v.v.m)。 发酵过程中用pH值调节剂(柠 檬酸、 碳酸氢钠 ) 调节发酵液的 pH, 使发酵液的 。

12、pH 保持在 6.5-7.2 之间。发酵至 72 小时的 时候发酵完毕, 经过镜检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和 ACCC40024 淡紫 灰链霉菌的比例与接种比例相近, 含菌量达到 2.0109个 /g 时为合格的发酵菌液 ; 经高效 液相色谱仪检测, 氨基酸含量达到 0.1 -30、 羟烯腺烯酰嘌呤含量达到 0.1mg/g-30mg/g 时为合格的发酵母液。用 80 目过滤网过滤, 并将发酵完毕的发酵液经过 121灭菌 30 分 钟, 得到本发明的制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 下面用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本次发明技术工艺及配方, 但。

13、 不限制本次发明的范围。 0010 实例 1 : 5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 : 复合培养基的配方为 KNO3-1g, K2HPO4-0.5g, NaCl-0.5g, FeSO47H2O-0.01g,可 溶 性 淀 粉 -20g, MgSO47H2O-0.5g, MnSO4H2O-0.05g, 甘油 -3g, 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泡剂, pH 值调至 6.5-7.2, 按上述 配方将复合培养基配制好后, 倒入三角摇瓶中, 经过 121高压灭菌 30 分钟, 待冷却后在超 净工作台上, 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 将保存培养的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 链霉菌和。

14、 ACCC40024 淡紫灰链霉菌的三个菌株各自配成菌液, 分别接种到三角摇瓶中, 每 瓶接种比例为 3 -8, 在 28 -30条件下于摇床上振荡培养 72 小时后, 将三个菌株的 菌液以 1 1 1 的比例混合摇匀, 然后以 3 -8的比例接种到发酵罐。 0011 复合母液的发酵 : 发酵罐营养液配方为 6的玉米粉、 6的豆粉、 3的无水葡萄 糖, 3的饴糖, 0.05的 MnSO4H2O, 0.3的甘油, 另外加入 0.2的聚醚改性硅油作为消 泡剂, PH 值 6.5-7.2。罐体装料后在 121, 0.12MPa 下灭菌 30 分钟。冷却至 30左右后将 制备好的菌悬液按3-8的比例接。

15、种到发酵培养液来 ; 在培养温度28-30, 通气量开 始在 1 1.5(v.v.m), 培养 24 小时后增至 1 2(v.v.m), 48 小时后降至 1 1.8(v.v.m)。 发酵至 72 小时的时候发酵完毕, 经过镜检 ACCC40027 细黄链霉菌、 ACCC40822 浅黄链霉菌 和 ACCC40024 淡紫灰链霉菌的比例在 1 1 1 左右, 含菌量达到 2.0109个 /ml 时为合 格的发酵菌液 ; 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 羟烯腺嘌呤含量达到 5.0mg/g, 烯腺嘌呤含量达到 说 明 书 CN 103329939 A 4 3/3 页 5 0.5mg/g时为合格的发酵菌液 。

16、; 氨基酸的含量等于或大于5时也为合格的发酵菌液。 用80 目过滤网过滤, 并将发酵完毕的发酵液经过 121灭菌 30 分钟, 得到本发明的制剂。 0012 将实例1制得的复合母液用于西瓜试验 : 将复合母液稀释1000倍, 清水作为对照, 每种药剂设计 4 个重复, 于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西瓜的苗期、 花前 期、 花后期及膨果期进行喷施, 试验表明本制剂对西瓜产量的增加达到 23以上。 0013 实例 2 : 8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 0014 根据实例 1 的方法, 将发酵罐营养液配方改为为 12的玉米粉、 12的豆粉、 6 的无水葡萄糖, 6的饴糖, 0.0。

17、8的 MnSO4H2O, 0.3的甘油, 另外加入 0.35的聚醚改 性硅油作为消泡剂, 发酵制得复合氨基酸含量大于或等于 8、 羟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 8mg/g、 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 0.8mg/g 的本发明复合制剂, 稀释 1500 倍, 用清水作为对 照, 每种药剂设计 4 个重复, 于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葡萄的苗期、 花 前期、 花后期及膨果期进行喷施, 试验表明本制剂对葡萄产量的增加达到 28以上。 0015 实例 3 : 13复合氨基酸嘌呤母液的制备 0016 根据实例 1 的方法, 将发酵罐营养液配方改为为 15的玉米粉、 15的豆粉、 8 的无水葡萄糖, 8的饴糖, 0.1的 MnSO4H2O, 0.3的甘油, 另外加入 0.5的聚醚改性 硅油作为消泡剂, 发酵制得复合氨基酸含量大于或等于 13、 羟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 13mg/g、 烯腺嘌呤含量大于或等于1.3mg/g的本发明复合制剂, 稀释2000倍后, 用清水作为 对照, 每种药剂设计 4 个重复, 于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用喷雾器对发病的黄瓜的各个 时期进行喷施, 试验表明本制剂对黄瓜产量的增加达到 33以上。 说 明 书 CN 103329939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