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顶.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53764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4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0100164.3

申请日:

1990.01.15

公开号:

CN1053595A

公开日:

1991.08.0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B66F1/08

主分类号:

B66F1/08

申请人:

中央冶金建筑托拉斯;

发明人:

艾博恩·伊泽列维奇·彼森; 维克多·瓦斯里维奇·巴克夫

地址:

苏联图拉库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代理人:

薛明祖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千斤顶包括U形底座(1),其中安装着T形块(2)。T形块(2)的支柱(3)与U形底座(1)的底(4)组成腔(5),在该腔中至少设置一个和工作介质源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在T形块(2)的支柱(3)的端面(7)与弹性小室(6)的外表面(8)之间至少放置一个楔形元件(9)。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千斤顶,它包含一个U形底座(1、14、28、4
2: 61、85、103),在其中安装着一块T形块(2、15、29、4
3: 62、86、104),它的支柱(3、16、30、44、63、87、105)与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底(4、17、31、45、64、88、106)组成一个腔(5、18、32、46、65、89、107),在该腔中至少放置着一个与工作介质源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其特征为:在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7、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与弹性小室(6、19、33、47、66、90、108)的外表面(8、22a、22b、35、49、68、92、110)之间至少配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50、51、69、70、93、94、111、112),它与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1、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内侧表面(10b、24b、37b、52、53、71、72、95、96、113、114)接触,並与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相互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5、18、38)中放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时,T形块(2、15、29)的支柱(3、16、30)的端面(7、21、34)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9、23、36)的“工作”表面(11、25、38)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中放置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时,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中每一个的“工作”表面(54、55、97、98)都与弹性小室(47、90)的外表面(49、9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千斤顶中设置一个角铁形元件(73、115),它放置在楔形元件(69、70、111、112)与弹性小室(66、108)之间,並以其外表面(74、75、116、117)与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工作”表面(76、77、118、119)接触,而以其内表面(78、79、120、121)与弹性小室(66、108)的外表面(68、110)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33)接触的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作成曲线形,其曲率中心(O 1 )近似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中心(O 2 )重合,而其曲率半径(R 1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半径(R 2 )。 6、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90)接触的楔形元件(93、94)的部分“工作”表面(97、98) 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3 、O 4 )近似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中心(O 5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3 、R 4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半径(R 5 )。 7、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角铁形元件(115)的一部分内表面(120、121)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6 、O 7 )近似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中心(O 8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6 、R 7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半径(R 8 )。 8、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47)的一部分外表面(49)和楔形元件(50、51)的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所限制的腔(58)中,以及由弹性小室(47)的另一部分外表面(49),楔形元件(50、51)的另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和U形底座(42)的底(45)所限制的两腔(59、60)中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9、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66)的一部分外表面(68)和角铁形元件(73)的一部分内表面(78、79)所限制的腔(80)中,以及在由弹性小室(66)的另一部分外表面(68),角铁形元件(73)的另一部分内表面(78、79)和U形底座(61)的底(64)所限制的两腔(81、82)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4: 28、42、61、8
5: 103),在其中安装着一块T形块(2、15、29、43、62、8
6: 104),它的支柱(3、16、30、44、63、8
7: 105)与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底(4、17、31、45、64、88、106)组成一个腔(5、18、32、46、65、89、107),在该腔中至少放置着一个与工作介质源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其特征为:在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7、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与弹性小室(6、19、33、47、66、90、108)的外表面(8、22a、22b、35、49、68、92、110)之间至少配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50、51、69、70、93、94、111、112),它与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1、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内侧表面(10b、24b、37b、52、53、71、72、95、96、113、114)接触,並与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相互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5、18、38)中放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时,T形块(2、15、29)的支柱(3、16、30)的端面(7、21、34)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9、23、36)的“工作”表面(11、25、38)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中放置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时,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中每一个的“工作”表面(54、55、97、98)都与弹性小室(47、90)的外表面(49、9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千斤顶中设置一个角铁形元件(73、115),它放置在楔形元件(69、70、111、112)与弹性小室(66、108)之间,並以其外表面(74、75、116、117)与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工作”表面(76、77、118、119)接触,而以其内表面(78、79、120、121)与弹性小室(66、108)的外表面(68、110)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33)接触的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作成曲线形,其曲率中心(O 1 )近似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中心(O 2 )重合,而其曲率半径(R 1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半径(R 2 )。 6、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90)接触的楔形元件(93、94)的部分“工作”表面(97、98) 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3 、O 4 )近似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中心(O 5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3 、R 4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半径(R 5 )。 7、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角铁形元件(115)的一部分内表面(120、121)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6 、O 7 )近似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中心(O 8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6 、R 7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半径(R 8 )。 8、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47)的一部分外表面(49)和楔形元件(50、51)的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所限制的腔(58)中,以及由弹性小室(47)的另一部分外表面(49),楔形元件(50、51)的另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和U形底座(42)的底(45)所限制的两腔(59、60)中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9、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66)的一部分外表面(68)和角铁形元件(73)的一部分内表面(78、79)所限制的腔(80)中,以及在由弹性小室(66)的另一部分外表面(68),角铁形元件(73)的另一部分内表面(78、79)和U形底座(61)的底(64)所限制的两腔(81、82)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8: 42、61、85、103),在其中安装着一块T形块(2、15、2
9: 43、62、86、104),它的支柱(3、16、30、44、63、87、105)与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底(4、17、31、45、64、88、106)组成一个腔(5、18、32、46、65、89、107),在该腔中至少放置着一个与工作介质源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其特征为:在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7、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与弹性小室(6、19、33、47、66、90、108)的外表面(8、22a、22b、35、49、68、92、110)之间至少配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50、51、69、70、93、94、111、112),它与T形块(2、15、29、43、62、86、104)的支柱(3、16、30、44、63、81、105)的端面(7、21、34、48、67、91、109),U形底座(1、14、28、42、61、85、103)的内侧表面(10b、24b、37b、52、53、71、72、95、96、113、114)接触,並与弹性小室(6、19、20、33、47、66、90、108)相互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5、18、38)中放置一个楔形元件(9、23、36)时,T形块(2、15、29)的支柱(3、16、30)的端面(7、21、34)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9、23、36)的“工作”表面(11、25、38)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当在上述腔中放置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时,两个楔形元件(50、51、93、94)中每一个的“工作”表面(54、55、97、98)都与弹性小室(47、90)的外表面(49、9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千斤顶中设置一个角铁形元件(73、115),它放置在楔形元件(69、70、111、112)与弹性小室(66、108)之间,並以其外表面(74、75、116、117)与楔形元件(69、70、111、112)的“工作”表面(76、77、118、119)接触,而以其内表面(78、79、120、121)与弹性小室(66、108)的外表面(68、110)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33)接触的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作成曲线形,其曲率中心(O 1 )近似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中心(O 2 )重合,而其曲率半径(R 1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半径(R 2 )。 6、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与弹性小室(90)接触的楔形元件(93、94)的部分“工作”表面(97、98) 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3 、O 4 )近似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中心(O 5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3 、R 4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半径(R 5 )。 7、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角铁形元件(115)的一部分内表面(120、121)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 6 、O 7 )近似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中心(O 8 )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R 6 、R 7 )近似等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半径(R 8 )。 8、根据权利要求3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47)的一部分外表面(49)和楔形元件(50、51)的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所限制的腔(58)中,以及由弹性小室(47)的另一部分外表面(49),楔形元件(50、51)的另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和U形底座(42)的底(45)所限制的两腔(59、60)中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9、根据权利要求4的千斤顶,其特征为:在由弹性小室(66)的一部分外表面(68)和角铁形元件(73)的一部分内表面(78、79)所限制的腔(80)中,以及在由弹性小室(66)的另一部分外表面(68),角铁形元件(73)的另一部分内表面(78、79)和U形底座(61)的底(64)所限制的两腔(81、82)的每一腔中均放入粉末状填充剂。

说明书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领域,即属于起重运输装置,更精确地说是涉及千斤顶。

    本发明可以在装配,拆卸或修理工作过程中成功地用于安装和校准各种设备或结构。

    已知一种千斤顶(苏联专利,A,495271),它包括一块U形底座,在其上安装着一块T形块。T形块的支柱与U形底座的底组成一个腔,腔中至少放置着一个弹性小室,小室与工作介质源相连通。底座与T形块彼此用弹性元件连接,在该专利中弹性元件为弹簧。弹性小室沿垂直线方向呈之字形安放,而为了保证在弹性小室弯曲处工作介质能够流过去,在弹性小室中装有几根细线。当工作介质流入弹性小室时,弹性小室容积增大。在容积增大的同时,弹性小室压在T形块上,当弹性小室对T形块的作用力克服弹簧的弹性力时,T形块即产生位移。但是,当工作介质在高压(压力超过100MPa)下被送入弹性小室时,弹性小室会被挤入T形块支柱的侧表面与U形底座的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中,並被卡在那里,从而加刷了与底座和T形块上述表面接触的表面的磨损。弹性小室的磨损可能使它断裂,因而千斤顶发生故障。通过提高上述表面机械加工精度来减小T形块支柱侧表面与U形底座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上述现象的一切努力都没有奏效。

    本发明的基本任务是建造一种千斤顶,其结构形式可允许通过提高弹性小室工作寿命的办法来提高千斤顶的可靠性及其无需修理的维护时间。

    该任务是这样解决的,千斤顶包括一个U形底座,其上安装有一块T形块,T形块的支柱与U形底座地底组成一个腔,根据本发明,在该腔内至少配置有一个弹性小室,弹性小室与工作介质源相连通,在T形块端面与弹性小室外表面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楔形元件,它与T形块支柱的端面和U形底座的内侧表面接触,並和弹性小室相互作用。

    千斤顶有各种不同的实施方案。各种不同的千斤顶T形块支柱的型式不同,楔形元件的形状及其数量不同;某些千斤顶具有角铁形元件和粉末状的填充剂。在带有一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的多种实施方案之一中,T形块支柱的端面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的“工作”表面接触。

    当工作介质输入弹性小室时,弹性小室容积增大。在容积增大的同时,弹性小室压在楔形元件上,楔形元件压在T形块的支柱上。当弹性小室作用在楔形元件上的力克服弹簧的弹性力时,楔形元件和与它接触的T形块就移动。楔形元件的楔入作用将它压向U形底座的一个内侧表面。楔形元件的这个楔入作用还将T形块的支柱压向U形底座的另一内侧表面。应该指出,工作介质输入弹性小室的压力越高,则楔形元件和T形块支柱压向U形底座相应内侧表面的力越大。压紧力的作用使T形块支柱与U形底座一个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楔形元件与U形底座另一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减小。压紧力越大,则上述间隙越小。因而,工作介质输入弹性小室的压力越高,则上述间隙越小。这样,减小间隙就减小了弹性小室挤入间隙中的可能性,其结果则是减小了弹性小室的磨损程度,增加了千斤顶无需修理的工作时间。但是,在上述方案中,弹性小室可能卡在U形底座的一个内侧表面与不和U形底座接触的楔形元件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中。

    在另一个方案中,在T形块支柱的端面与U形底座的底之间所形成的腔中安装有两个楔形元件,每一个楔形元件的“工作”表面都和弹性小室的外表面接触。

    千斤顶的这种结构可降低弹性小室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与U形底座内侧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概率,因为这时在U形底座的每一个内侧表面上只压着一个楔形元件。但是,在这种结构的千斤顶中,弹性小室可能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相邻的边缘之间。

    一般希望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中设置一个角铁形元件,此元件放置在楔形元件与弹性小室之间,並且以其外表面和楔形元件的“工作”表面接触,而以其内表面与弹性小室的外表面接触。千斤顶的这种结构型式排除了弹性小室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相邻边缘之间的可能性。

    希望在具有一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中,和弹性小室接触的楔形元件表面作成曲线形,其曲率中心近似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中心重合,而其曲率半径则近似等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半径。

    同样也希望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中,和弹性小室接触的楔形元件的部分“工作”表面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近似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中心重合,而它们的曲率半径近似等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半径。

    当在这些千斤顶中设有一个角铁形元件时,则这个角铁形元件的一部分内表面也应作成曲线形,内表面的曲率中心近似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中心重合,而内表面的曲率半径近似等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半径。

    楔形元件上述表面的这种结构型式可以使弹性小室外表面的变形最小,这就可提高弹性小室的工作寿命。

    最好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中,将粉末状填充剂放入由弹性小室一部分外表面和楔形元件一部分“工作”表面所限制的腔中,同时还放入由弹性小室另外一部分外表面、楔形元件另外一部分“工作”表面和U形底座部所限制的两个腔中的每一腔中。

    同样最好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和一个角铁形元件的千斤顶中也将粉末状填充剂放入由弹性小室一部分外表面和角铁形元件一部分内表面所限制的腔中,以及由弹性小室的另一部分外表面、角铁形元件的另一部分内表面和U形底座的底部所限制的两个腔中的每一腔中。

    粉末状填充剂充满全部上述间隙,这样就完全排除了弹性小室挤入和卡住在间隙中的可能性。此外,粉末状填充剂的存在还有利于减小弹性小室外表面的变形,这也可提高其工作寿命。

    以下将详细阐述根据本发明作成的千斤顶的结构,並援引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其中: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的横截面;

    图2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的另一实施方案,也是横截面;

    图3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的又一个实施方案,也是横截面;

    图4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的再一个实施方案,还是表示的横截面;

    图5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又一个实施方案,仍是表示横截面;

    图6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再一个实施方案,也是表示横截面;

    图7为根据本发明作出的千斤顶又一个实施方案,还是表示横截面。

    起重量在120吨以下的千斤顶含有一个U形底座1(图1),其中安放着一块T形块2。T形块2的支柱3与U形底座1的底4组成腔5。在腔5中至少配置一个弹性小室,在本方案中为一个弹性小室6。弹性小室6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在本方案中为与供油的液压站相连通。在T形块2的支柱3的端面7与弹性小室6的外表面8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楔形元件,在本方案中为一个楔形元件9。U形底座1有两个内侧面10a、10b。楔形元件9与T形块2的支柱3的端面7,U形底座1的内侧面10b接触,並和弹性小室6相互作用。T形块2的支柱3的端面7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9的“工作”表面11接触。为了使底座1和T形块2回复至原始位置,它们彼此用弹性元件12、13联接,在本方案中弹性元件即为弹簧。

    为了提高千斤顶的起重量,一般都要设置几个弹性小室。例如,起重量在25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有一个U形底座14(图2)。在U形底座14中安装着一块T形块15。T形块15的支柱16与U形底座14的底17组成腔18,在该腔中放置着两个弹性小室19、20,每一个弹性小室都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在T形块15的支柱16的端面21和弹性小室19、20的外表面22a、22b之间安放着楔形元件23。U形底座14有内侧面24a、24b。楔形元件23与T形块15的支柱16的端面21、U形底座14的内侧面24b接触,並与弹性小室19、20相互作用。T形块15的支柱16的端面21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23的“工作”表面25接触。为了使底座14和块15回复原始位置,它们用弹性元件26、27互相联接。

    为了减小弹性小室外表面的变形,从而提高弹性小室的工作寿命,通常要将与弹性小室接触的楔形元件的表面作成曲线形,这个表面的曲率中心应该配置得使它近似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中心重合,而其曲率半径近似等于弹性小室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例如,起重量在12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有一个U形底座28(图3)。在U形底座28中安装着一个T形块29。T形块29的支柱30,与U形底座28的底31组成腔32,在该腔中配置有弹性小室33,它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T形块29的支柱30的端面34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之间设置一个楔形元件36。U形底座28具有内侧表面37a、37b,楔形元件36与T形块29的支柱30的端面34、U形底座28的内侧面37b接触,並与弹性小室33相互作用。T形块29的支柱30的端面34作成倾斜的,並与楔形元件36的“工作”表面38接触。与弹性小室33接触的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作成曲线形。与弹性小室33接触的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的曲率中心O1近似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中心O2重合,而楔形元件36的表面39的曲率半径R1近似等于弹性小室33的外表面35的曲率半径R2。底座28与块29用弹性元件40、41联接。

    为了减少弹性小室挤入U形底座的一个内侧表面与不和该内侧表面接触楔形元件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中去的概率,通常千斤顶还配备一个楔形元件,这些楔形元件应该这样配置,使它们的“工作”表面与弹性小室外表面相互作用。例如,起重量在15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有一个U形底座42(图4),其中安装着一个T形块43。T形块43的支柱44与U形底座42的底45组成腔46,在该腔中放置弹性小室47,它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在T形块43的支柱44的端面48与弹性小室47的外表面49之间放置有两个楔形元件50、51,它们与T形块43的支柱44的端面48、U形底座42的内侧面52、53接触,並与弹性小室47相互作用。楔形元件50、51的“工作”表面54、55与弹性小室47的外表面49接触。底座42与块43用弹性元件56、57联接。在由弹性小室47的一部分外表面49和楔形元件50、51的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所限制的腔58中,以及由弹性小室47的另一部分外表面49,楔形元件50、51的另一部分“工作”表面54、55和U形底座42的底45所限制的腔59、60中加入粉末状填充剂,在本方案中为石墨粉。

    为了防止弹性小室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的相邻边缘之间,在千斤顶中通常设置一个角铁形元件。例如,起重量在15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有一个U形底座61(图5),其中安装着一个T形块62。T形块62的支柱63与U形底座61的底64组成腔65,在该腔中放置着一个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6。在T形块62的支柱63的端面67与弹性小室66的外表面68之间放置着两个楔形元件69、70,它们与T形块62的支柱63的端面67、U形底座61的内侧面71、72接触,並与弹性小室66相互作用。上面提到的角铁形元件73放在楔形元件69、70与弹性小室66之间,並且以其外表面74、75与楔形元件69、70的“工作”表面76、77接触,而以其内表面78、79与弹性小室66的外表面68接触。在由弹性小室66的一部分外表面68和角铁形元件73的一部分内表面78、79所限制的腔80中,以及由弹性小室66的另一部分外表面68、角铁形元件73的另一部分内表面78、79和U形底座61的底64所限制的腔81、82中放入粉末状填充剂-石墨粉。底座61和块62用弹性元件83、84联接。

    为了减少具有两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中弹性小室的变形,与弹性小室接触的楔形元件的部分表面作成曲线形,例如,起重量在15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有一个U形底座85(图6),其中安装着T形块86,T形块的支柱87与U形底座85的底88组成腔89,在该腔中放置着弹性小室90。弹性小室90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在T形块86的支柱87的端面91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之间设有两个楔形元件93、94。楔形元件93、94与支柱87的端面91,U形底座85的内侧面95、96接触,並与弹性小室90相互作用。楔形元件93、94的“工作”表面97、98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接触。与弹性小室90接触为楔形元件93、94的部分“工作”表面97、98作成曲线形。楔形元件93、94的“工作”表面97、98的曲率中心O3、O4近似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中心O5重合。楔形元件93、94的“工作”表面97、98的曲率半径R3、R4近似等于弹性小室90的外表面92的曲率半径R5。在由U形底座85的底88,楔形元件93、94的一部分“工作”表面97、98和弹性小室90的一部分外表面92所限制的腔99、100中放入填充剂-石墨粉。底座85与块86用弹性元件101、102联接。

    为了同样的目的,在具有两个楔形元件和一个角铁形元件的千斤顶中,角铁形元件的部分内表面作成曲线形。例如,起重量在150吨以下的千斤顶包含一个U形底座103(图7),其中安装着一块T形块104。T形块104的支柱105与U形底座103的底106组成腔107,在腔107中安放着弹性小室108,它与工作介质源(图中没有示出)相连通。在T形块104的支柱105的端面109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之间放置着楔形元件111、112,它们与T形块104的支柱105的端面109,U形底座103的内侧面113、114接触,並与弹性小室108相互作用。在这种千斤顶中设置了角铁形元件115,它放在楔形元件111、112和弹性小室108之间。角铁形元件以其外表面116、117与楔形元件111、112的“工作”表面118、119接触,而以其内表面120、121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接触。角铁形元件115的部分内表面120、121作成曲线形,它们的曲率中心O6、O7近似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中心O8重合,它们的曲率半径R6、R7近似等于弹性小室108的外表面110的曲率半径R8。在由弹性小室108的部分外表面110、角铁形元件115的一部分内表面120,121和U形底座103的底106所限制的腔122、123中放入粉末状的填充剂-石墨粉。底座103与块104用弹性元件124、125联接。

    图1所示的起重量在120吨以下的千斤顶是按下述方式工作的。将千斤顶置于原始位置,为此可将U形底座1安放在支承表面上,而将T形块2安放在运动结构下面。然后利用液压泵站将油输入弹性小室6中。在容积增大的同时,弹性小室6压在楔形元件9上,而楔形元件9又压在T形块2上,T形块2作用在结构上。当T形块2作用在结构上的力超过把这个结构保持在原始位置的力时,结构就开始运动。这时,由于楔形元件9的楔入作用,T形块2的支柱3压向U形底座1的内侧表面10a,而楔形元件9本身则压向U形底座1的另一内侧表面10b。由于楔形元件9压向U形底座1的内侧面10b,因此它们之间的间隙减小,因而弹性小室6在间隙中卡住和磨损的概率也减小。T形块2的支柱3与U形底座1的内侧表面10a之间的间隙也是一样。当结构达到所要求的位置时,将结构固定並卸下千斤顶。为此,应切断向弹性小室6的供油,並利用弹簧12、13的弹性力将底座1和块2回复至原始位置。

    图2、图3所示的千斤顶的工作与图1所示的千斤顶类似。

    图4所示的,具有两个楔形元件的千斤顶按下述方式工作。将千斤顶调整至原始位置。然后向弹性小室47中供油。在容积增大的同时,弹性小室47压在楔形元件50、51上,楔形元件再作用在T形块43上。由于楔形元件50、51的楔入作用,它们被压向U形底座42的内侧表面52、53上。由于这样,楔形元件50与内侧表面52之间的间隙以及楔形元件51与内侧表面53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弹性小室挤入这些间隙的概率减小。这时,在楔形元件50、51的相邻边缘之间会形成间隙。所有间隙都被放在腔58、59、60中的石墨粉填满。由于间隙被石墨粉填满,因此弹性小室47不会挤入、卡住在间隙中。

    图6所示的千斤顶的工作与图4所示千斤顶的工作类似。

    图5和图7所示的,具有角铁形元件的千斤顶的工作与图4所示的千斤顶的工作类似,只有一点差别,即弹性小室66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69、70的相邻边缘之间的间隙中,和弹性小室108挤入和卡住在楔形元件111、112的相邻边缘之间的间隙中的危险是依靠装设角铁形元件73、115来排除的。

    作者所知的在生产中最合适的使用本发明的条件如下。

    推荐在千斤顶中,T形块与楔形元件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例如,T形块用钢制造,而楔形元件用青铜制造。如果千斤顶装有角铁形元件,建议角铁形元件用钢制造。

千斤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千斤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千斤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斤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斤顶.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千斤顶包括U形底座(1),其中安装着T形块(2)。T形块(2)的支柱(3)与U形底座(1)的底(4)组成腔(5),在该腔中至少设置一个和工作介质源相连通的弹性小室(6)。在T形块(2)的支柱(3)的端面(7)与弹性小室(6)的外表面(8)之间至少放置一个楔形元件(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